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及其特征 (3)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5)

三、中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之差异比较 (10)

四、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4)

内容摘要

本文选择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讨论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风险,并试图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众所周知,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和棘手的问题。因为,信贷风险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手段、体制、控制制度等诸方面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异,管理权限过度集中,没有明确的贷款风险管理责任制,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尚未有效建立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存在的不良贷款还没有完全化解,新增风险不断出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社会信用体系,以解决银行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必须坚持贷款的“三性”原则,合理安排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必须建立健全约束与激励相统一的信贷考核机制和综合信用评级制度;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培养健康正确的信贷文化,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信贷风险管理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最主要的盈利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而信贷风险历来是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是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防范与控制的主要对象和核心内容,银行信贷业务所带来的信用风险及其控制,也一直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和棘手的问题。信贷业务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还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本文选择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为研究对象,讨论商业银行贷款存在的风险,并试图针对这些风险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涵义

目前在风险管理中普遍采用的风险定义是:风险是指损失产生的不确定性。它包含了损失与不确定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此,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有损失的一面,也有盈利的一面,狭义的是指其所致的结果只有损失的一面,这正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本文所研究的也正是这种狭义的信贷风险。即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银行贷款到期而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使银行信贷资产和收益受到损失的可能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客观性。只要有银行业务活动存在,银行风险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存在,这一特性是由于市场信息非对称性和主体对客观认识有限性,客观上可能导致经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产生,诸如人的机会主义天性和道德风险以及趋利动机等。二是扩散性。银行风险不同于其他经济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的特征是,银行风险损失或失败发生,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或失败,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这就是银行风险的传染性(扩散性)。金融机构作为储蓄和投资的信用中介机构,它联结的众多的储蓄者、投资者。银行经营管理的失败,必然连锁造成众多储蓄者和投资蒙受损失;同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信用,如保证存款支取兑付的信用等。因而,银行风险不仅具有原生存款和初始投资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三是可控性。银行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银行风险不是洪水猛兽,人们是可以控制的。所谓银行风险可控性,是指金融主体依一定方法、制度对风险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可控性的依据是:首先,风险可度量为可控性提供了基础;其次,技术手段的支撑;最后,银行制度的有效约束。正因为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才使人们不断

探寻研究银行风险管理。从而使得健全现代金融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既受到宏观经济形势、行业与产业变化及调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信贷活动的内部操作环节包括信贷政策及客户自身因素的影响,因此,信贷风险的成因较为复杂,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分述如下:(一)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

1、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国有企业的所需资金长期由银行信贷提供,其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流动资金等投入都需要商业银行提供。这种情况造成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过高,长此以往使得企业经营困难,直接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放贷与收贷等行为的干预依然存在,从而产生信贷风险。

2、信用文化淡薄。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和完善时期,但是人们的市场信用观念还比较薄弱,这也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大量产生。由于人们在信贷活动中的信用观念淡薄,使得客户对银行提供的信息不实,客户信贷活动不履行相应义务等情况不可避免地发生。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3、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和企业信息严重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长期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不利因素。一方面银行体系内部信息共享不足,虽然人民银行设立了信贷查询系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商业银行信息录入不及时、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有些银行甚至为恶性竞争相互封锁信息,或提供假信息,加大了信息的不对称。另一方面,工商、税务、海关、产权登记、法院等部门信息封闭,查询难度大,会计师、审计师、评估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评审报告可信度差,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了健康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信息不对称,助长了企业和个人造假欺骗银行的行为,增大了银行防控风险的难度,带来巨大道德风险。

4、立法监管不足。由于我国的金融立法目前尚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保障金融活动的充分进行。目前还未有对恶意逃废银行贷款的刑法,所以相关法律制度的欠缺,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在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中,由于客户的道德及信用问题,通过恶意逃废债务使得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从而产生严重的信贷风险。因此说,由于没有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的保障约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加大。

(二)来自银行自身的原因

1、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仍存在“重贷轻管”

的现象。信贷营销和风险防范是一对矛盾,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收益是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实际发生后才确认,客观上造成了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贷款扩张冲动和“重贷轻管”的倾向。由于贷后管理成“事后管理”,出现实际风险,被动接受。有些信贷人员甚至过度依赖贷前调查,以为贷前进行了严格的调查、分析、论证,落实了第二还款来源,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认为贷后管理是搞形式。对于上级行开发的集团性大客户,由于缺乏对等关系,怕得罪客户,不敢管,不会管,管理难落实。如此种种“重贷轻管”的观念成为贷后管理薄弱的思想根源,观念不转变,也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埋下隐患。

2、信贷管理权限、贷款对象过度集中,基层行业务拓展受到限制,带来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为了从总体上控制信贷风险,信贷资金向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项目集中。在信贷资金管理上,贷款的审批权限逐步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被剥夺,基本上无贷款权。这在一定程度将加剧基层需要信贷资金的却没有审批权,而有审批权的却对实际需求情况不了解的矛盾,贷款权限的过度集中,与信贷资金需求的广泛性不相适应,造成基层行无权对有地方特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作出信贷决策,上报上级行进行信用评级、授信,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甚至要求一些不切实际的条件。此外,目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