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政治习题之马经第四章测试题

考研政治习题之马经第四章测试题

考研政治习题之马经第四章测试题
考研政治习题之马经第四章测试题

下面是研究生考试网为考生证的考研政治复习资料之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第四章测试题含解析

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第四章测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2.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3.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平均周转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平均周转

C.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平均周转

D.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平均周转

5.目的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及对剩余价值产生影响的是

A.资本循环

B.资本周转

C.资本流通

D.资本增殖

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

A.全部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

B.部分预付固定资本和全部流动资本的周转

C.预付资本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D.部分预付流动的资本和全部固定资本的周转

7.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原料和燃料

B.辅助材料

C.机器设备

D.商业设施

8.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9.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问题

C.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补偿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实物替换问题

10.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Ⅰ﹙v+m﹚=Ⅱc

B.Ⅰ﹙c+v+m﹚=Ⅰc+Ⅱc

C.Ⅱ﹙c+v+m﹚=Ⅰ﹙v+m﹚+Ⅱ﹙v+m﹚

D.Ⅰ﹙v+△v+m/x﹚=Ⅱ﹙c+△c﹚

11.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v+m=Ⅱc

B. Iv+m>Ⅱc

C.Ⅰ﹙v+△v+m/x﹚=Ⅱ﹙c+△c﹚

D.Ⅰ﹙c+v+m﹚=Ⅰ﹙c+△c﹚+Ⅱ﹙c+△c﹚

12.假定在扩大再生产起始的第一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是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1500c+750v+650m﹚=2900

又假定资本技术构成不变,资本家仅用剩余价值中的500来作为个人消费,其余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则部门间交换的价值总额是

A.1600

B.2000

C.1500

D.3000

13.再生产需要两大部类之间、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这是:

A.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B.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C.人类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D.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生产的相对过剩

B.生产的绝对过剩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无限制的自由竞争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17.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性质是

A.社会主义性质的

B.资本主义性质的

C.既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D.半社会主义性质,半资本主义性质

18.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实质是

A.实现充分就业

B.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C.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D.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19.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

B.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C.争夺国外市场

D.生产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20.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是

A.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B.国际分工的发展

C.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21.二次大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

A.继续推行老殖民主义政策

B.不再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殖民主义的政策

C.转而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D. 依据世界形式的变化和与发展中国家力量对比来决定是否采取殖民主义政策

22.造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的主要根源是

A.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矛盾冲突

B.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

C.发达国家拥有的科技优势继续扩大

D.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资源枯竭

23.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关系

A.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生产资料

B.资本家用转化为资本的剩余价值购买劳动力

C.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消费

D.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完全用于积累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货币资本是

A.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B.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形式

C.商品资本的组成部分

D.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做准备的资本

2.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A.商品的需求状况

B.交通和信息条件

C.生产企业距市场的远近

D.生产性库存数量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

A.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B.周转速度不同

C.价值补偿方式不同

D.物质更新的方式不同

4.为了减少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往往采取的办法有

A. 加强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B.延长劳动时间

C. 提高劳动强度

D.提高对机器的利用率

5.资本周转速度与

A.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B.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C.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有的量成反比

D.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占有的量成正比

6.加速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

A.节约预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B.延长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C.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D.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或在一定时期内不增加预付资本量的条件下,增加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

7.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影响年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有

A.不变资本数量

B.可变资本数量

C.可变资本周转速度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8.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

B.社会生产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C.社会生产分为第I部类和第II部类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c、v、m三部分构成

9.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在于

A.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

B.只包括生产消费,不包括个人消费

C.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D.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10.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形式有

A.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

B.劳动力的扩大再生产

C. 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D.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11.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

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

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

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D.竞争规律决定的

12.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

A.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

B.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

C.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劳动力

D.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3.实现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有

A.追加的生产资料

B.追加的货币准备金

C.追加的消费资料

D.追加的折旧基金

14.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斗争主要表现在

A.贸易领域

B.投资领域

C.货币金融领域

D.生产领域

15.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用的经济杠杆有

A.货币

B.财政

C.利息

D.汇率

16.为了防止经济衰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手段有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提高利率,减少货币供应量

C.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

D.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有

A.国家直接掌管的垄断资本

B.国家工作人员在私人垄断企业中投资

C.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D.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18.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

A.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B.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C.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D.银行资本的国际化

1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D.垄断取代了竞争

20.战后国际分工发展的特点有

A.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分工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格局相对削弱,按产业标准划分的分工格局突现出来

C.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益细化

D.分工性质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不合理的分工,参与国际分工的主体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三、辨析题

1.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2.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同的。

3.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可以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因此属于流动资本。

6.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

7.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四、分析题

1.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2.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用的意义。

3.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技术进步加速,企业的固定资产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请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这一现象,并指出这一趋势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4.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和资本周转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单个资本运动进行分析的理论,它揭示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本运动的一般规律。因此,撇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企业同样是适用的。

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分析论述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企业资金循环正常进行和加速资金周转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5.江泽民同志“5·13”讲话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请结合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分析论述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的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6.下列是关于经济危机的材料:

当代资本主义从一次又一次爆发的经济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切身感受到“不使全部社会关系经常发生变革,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以1825年的工业危机为开端并反复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体现了资本主义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所固有的社会矛盾的尖锐性。正是这种尖锐和深刻的矛盾引发了本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而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使其经济跌入崩溃的边缘。这次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起点的危机,使国际交易减少了三分之二,一些国家的失业率高达劳动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工资水平下降到危机前三分之一,世界经济陷入大萧条,造成了极大的心理恐慌和社会震荡。可以说,恰恰是作为资本主义孪生物的周期性危机本身,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运作方式,建立反危机和预防危机的机制。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2)怎样认识经济危机的作用?

7.试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及其矛盾的加深。

8. 资本主义国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作用?

第五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为补充

B.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D.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社会主义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A.生产关系不同

B.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

C.共同富裕

D.所有制结构不同

3. 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否优越的标准是

A. 是否符合公有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要求

B.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 是否适合上层建筑的要求

D.是否适应生产关系的要求

4.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实行按劳分配,其直接原因是

A.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B.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C. 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商品经济

D. 存在旧的社会分工,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5.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A.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

B.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C.公有资产的归谁所有

D.剩余产品的归谁所有

6. 我国占主体地位的经济形式是

A.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形式

B.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C.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形式

D.三资经济

7. 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体现

A.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

B.效益优先,兼顾公平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公有制的实现程度

8.股份合作经济的性质是

A. 国有经济的一种形式

B. 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

C. 私有制经济的一种形式

D.外资经济的一种形式

9.我国现阶段,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同样的劳动,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这是因为

A. 贯彻按劳分配会使一部分企业先富起来

B.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结合在一起的

C. 按劳分配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成果联系在一起。

10.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有

A. 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B. 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

C. 存入银行的利息收入

D.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按股收入

11. 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有:

A.经营收入

B.资产收益

C.资本收入

D.农村专业户的个人收入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有

A.合作制

B.股份制

C.股份合作制

D.承包制和租赁制

2.下列经济成分中属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有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营经济与外资经济

3.我国现阶段存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有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商独资经济

D.集体所有制经济

4. 完善我国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必须

A.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B.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D.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按劳分配有哪些特点

A. 按劳分配是分配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

B. 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C. 按劳分配必须借助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

D. 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还不能在全社会的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实现

6.在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外,还存在按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多种分配方式,这是因为

A.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

B.企业规模大小不同

C.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D.企业经营效果的不一样

7.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

A.资本

B.劳动力

C.管理经验

D.技术信息

8.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因为

A. 提高效率才能为进一步实现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B. 离开效率谈公平,不但不能实现公平,反而会破坏生产

C. 收入差别过大直接挫伤了广大群众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可能提高效率

D. 效率与公平的调整与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A.提倡奉献精神与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

B.反对平均主义与防止收入悬殊的关系

C.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

D.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三、辨析题

1.一个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合理与否,其评价标准是公有化程度高低。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会导致两极分化。

3.生产要素能够创造价值,所以我国现阶段承认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合法性。

4.效率与公平是矛盾的,所以我们坚持效率优先,就不兼顾公平。

5.“剩余品”归属公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性体现

四、分析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772.4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实现56676.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18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380.6 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上1997年的24.2%,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力量

材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所有制结构条文的修改情况:

1982年宪法:

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十一条:“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人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1988年宪法修正案: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和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1999年宪法修正案:

第六条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一条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请回答:

(1)从材料1概括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从材料1概括说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变化。

(3)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宪法第六条修改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4)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际,说明我国宪法修改的现实意义。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0页知识点二、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解析]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以公有制为主体,而不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二是要注意是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而不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为补充。选项D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

2.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社会与私有制社会的本质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解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每个劳动者都拥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劳动人民运用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归劳动人民共同占有和支配,并实行符合人民利益的按劳分配原则。因此,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多,其结果必然是劳动人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富裕。

3.B

[考点点拨]本题是从不同角度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0页知识点二、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解析]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所谓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所有制不是以公有化程度愈高愈好,而是要以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为标准。

4.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4页知识点三、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解析]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但并非直接对应关系,因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行按需分配;但公有制也排除了按资分配的统治地位,所以使消费品能按有利于劳动者的方式分配,即使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方式。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只有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是谋生的手段才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实行按需分配。所以“前提条件”、“物质条件”、“直接原因”三个不同要领要清楚。

5.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1页知识点二、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解析]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各方面的经济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6.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2页知识点二、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弄清题中几种所有制形式之间的关系,当前,在我国占主体地位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形式,它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全民所有制在现阶段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也称国有经济),国有经济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7.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5页知识点三、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要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在提倡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采取种种措施,防止两极分化。

8.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股份合作经济的性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1页知识点二、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解析]股份合作制是在我国经济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制度。它兼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特点为一体,实现了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的有机结合。股份合作制性质属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之一。

9.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国有企业职工出现收入差别的原因。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5页知识点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解析]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分配尺度。按劳分配是一种重要的分配制度,但不是唯一的分配制度。相对而言,按劳分配是在国有或集体经济领域进行的,但也不能绝对化,在这一领域中各种形式的公司制、承包制、租赁制不属于按劳分配。

10.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多种分配方式的辨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4页知识点三、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解析]私营企业主的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如果私营企业主的经营项目失误,即使投入劳动,也可能出现一无所得的结果。同样,选项C和 D属于按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只有国有企业的职工的劳动和报酬之间才具有必然的内在对应关系,才是按劳分配。

11.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按劳分配与劳动收入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4页知识点三、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解析]因为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体现的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在分配方面的互助合作的关系,而是作为个体私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此外,还包括国家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故选择D。

二、不定项选项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1页知识点二、2.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

[解析]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使用。选项ABCD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2页知识点二、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解析]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包括公有制经济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但随着思想的解放,非公有制经济已由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选项A.B属于公有制经济,选项C.D则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因此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BC

[考点点拨]本题着重考查了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2页知识点二、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解析]私营经济和外商独资经济是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因而存在雇佣劳动关系。故选择B、C

4.ABCD

[考点点拨]考查我国目前的分配方式与分配结构。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4页知识点三、1.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解析]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不能以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由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所决定的。

5.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05页知识点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不同的特点主要有四点:第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第二,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第三,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第四,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所以ABCD是正确选项。

6.ACD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关系 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 ②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③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④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6、运动和静止,时间和空间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2017考研政治马原真理8大知识点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 (1)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2)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1)二者是有区别的。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条件性。表现为: ①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的认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的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有待于扩展。 ②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③从进程上看,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 ①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也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②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 (3)割裂二者的关系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只讲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只讲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易考分析题) (1)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正确的认识,谬误是对事物错误的认识。 (2)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①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转化成谬误,谬误转化成真理。 ③坚持真理,修正谬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标准的唯物论)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所要求和实践的本质特点,即直接现实性所决定的。 (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主观和客观事物本身都不能作为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唯一有这个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

2021考研政治模拟考试【马原专项】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考研政治模拟考试【马原专项】试题 一级结构:单项选择题 一级结构说明:1-12题,每小题1分,共12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干:1.[单选题]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选项:A.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题干:2.[单选题]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能胜利”的哲理在于 选项: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题干:3.[单选题]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选项:A.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谬误是主体自生的 B.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题干:4.[单选题]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选项: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题干:5.[单选题]“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选项: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的方向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发展是历史原动力 题干:6.[单选题]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应理解为 选项:A.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1

C.商品消费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题干:7.[单选题]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这表明,社会或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之间的变化表现为 选项: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题干:8.[单选题]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每次周转的利润是15万元,剩余价值率是75%,则资本的有机构成是 选项:A.2:1 B.3:1 C.4:1 D.5:1 题干:9.[单选题]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产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 选项: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价值构成 C.资本物质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题干:10.[单选题]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马克思说:“垄 断是一个好东西。”这主要是指 选项:A.它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B.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C.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它提高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 题干:11.[单选题]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选项: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发表 C.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题干:12.[单选题]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选项: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坚决反对两种错误:一种是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把物质运动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任何稳定性过程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一种是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把物质的存在或者世界的发展看成是绝对不变过程的形而L学不变论的错误(“刻舟求剑”、“天不变道亦不变”)。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0 (1)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走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不影响事物的存在。认识量的方法论意义:一是认识事物量的定量分析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区分质的定性分析是认识量的前提,考察量是认识质的深化。只有精确地认识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质。二是只有正确了解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同质的事物由于数量不同,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不同。做任何事情,既要有质的要求,又要有量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事物发展的过程,经由景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指出,实践中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办事情、想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量的要求,更要“好 字优先”,质量第一,抓质量、讲效益,不能做心中无数的“马大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细节决定成败,粗枝大叶做不好工作;不能不讲质量,以量取胜,片面追求数量增长,更不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以次充好。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存在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Ⅲ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中

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超完整完美排版)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一、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与控制。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包括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在政治上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1)基本特征: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统治;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领土分割完毕。(2)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二、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难点)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四,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 背诵提点 资本主义整体而言在积极改善,也在积极改变一些形式,但2018年考研小伙伴只需要记住,资本主义只是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在社会主义面前还是不堪一击。经济全球化的考点,同学们重点拿下。 2018年考研秋季 2018年考研秋季马原必背——唯物史观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不适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新增考点)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

2020考研政治马原考前冲刺模拟题:剩余价值论单选题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实际上,在商品市场上同货币所有者对立的不是劳动,而是工人。”这说明资本家购买的是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人身自由 C.工人的劳动能力 D.工人的消费能力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重要的特点是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随着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消失 C.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D.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价值是借助于 A.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B.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 C.具体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 D.抽象劳动再创造出来而增值 4.货币所有者只有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这是因为 A.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得到实物的替换

C.劳动力商品是资本的本质 D.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5.与其他商品相比,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 A.由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由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决定 D.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6.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A.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B.使劳动力成为商品 C.凭借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D.使社会两极分化 7.在不同的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不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 A.完全占有 B.人身依附 C.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D.私人占有 8.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在增值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的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指的是雇佣工人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点之欧阳光明创编

考研政治材料马原分析题十大重要考 点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材考点1 意识观 意识产生的条件;意识的本质: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教材考点2 运动观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间和空间的特性。 教材考点3 实践观、人与自然 实践的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教材考点4 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实质;判断新事物的标准。 教材考点5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教材考点6 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教材考点7 实践和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认识的本质 教材考点8 真理的特征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具体性。 教材考点9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教材考点10 剩余价值论 资本有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提高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解题思路】 1.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2.事物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3.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5.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6.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8.矛盾不平衡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对立; 10.矛盾分析方法的实践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 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想问题、办事情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跟上发展着的客观实际,防止思想僵化、实践滞后和行动保守,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另一方面,又要正确理解相对静止对事物存在发展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实践中高度重视稳定、和谐的保障作用,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既要勇于变革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又要注意稳定局面以巩固变革的成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和谐社会。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社会发展规 律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6. 认为“人们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一观点 A.揭示了人的能动性的发挥受规律的制约的正确观点 B.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C.强调客观规律下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正确观点 D.否认了人的主体自觉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唯物史观指出,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上是一致的,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人类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动态的过程。 唯物史观在揭示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的同时,也充分重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在历史过程中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人自觉进行活动的场所,社会历史的一切都是人的活动所创造的。单个的历史主体总是把自己的追求汇合成一种合力,从而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直接或间接地去创造历史。社会历史发展蕴涵着客观的规律并表现为一个决定的过程。但这一规律实现的具体形式、途径和方法却是可以选择的。 认为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就是承认社会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得以实现的,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正确的。但“成事在天”即把办成事情的原因、决定因素归结为外在于人的天意,认为历史活动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的,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人的努力在事情成败中的作用,同时也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从而陷入了唯心史观和宿命论。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8.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属于 A.是认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唯物史观 B.是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C.是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因素的经济决定论观点 D.是认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正确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经济决定论观点的辨析。 “对每一个卢布工资增加一个戈比,要比任何社会主义和任何政治都更加切实而可靠。”这一观点依据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得出在阶级社会中,经济斗争具有首要意义,是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属于经济决定论的观点。经济派(经济决定论)认为,只有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把经济因素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惟一决定因素,没有看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不属于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

2018考研政治马原材料分析题答题模板一、唯物论部分 (一)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原理内容】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 【方法论】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额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二)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方法论】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二)事物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然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要善于利用有利条件,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创造事物发展的条件。 (三)事物发展的过程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四)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上)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上)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单选 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这种经济形态是指: A.自然经济 B.简单商品经济 C.发达商品经济 D.市场经济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首先,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特征。自然经济是与较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封闭保守的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劳动以自然分工为基础。发达的商品经济阶段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与机器大生产、发达的科技相联系,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仅为了交换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更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使价值增殖。而市场经济是市场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因此,ACD均为错误选项。只有简单的商品经济才是在小规模范围内,以货币为交换媒介,以满足私人利益需要为目的,交换商品以满足自身使用价值的需要的经济形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缺一不可。第一,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一个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人需要,就不能成为商品,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再多的劳动,这些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所以,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能形成价值。第二,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一个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如阳光、空气等,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模拟题.docx

考研政治马原第四章模拟题 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 ( 每题 1 分) :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5)()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生产工具 D.产品的质量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B.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 D.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3.“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的起作用的 力量的产物。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75)() 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 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 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 4.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0.9)() A. 社会革命 B. 阶级斗争 C.改革 D.生产力发展

5.“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5)() A. 政治法律思想 B. 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 A. 产品的分配关系 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 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8)() 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 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 C.哲学、艺术、宗教 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 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本题难度系数为 0.95)() A. 生产关系 B. 血缘关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属于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可知论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

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小编给考生划重点!劳动价值理论是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考前要加深记忆,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看看你疏漏了哪些要点: 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①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②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③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①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        ②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真题示例】 (201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二、劳动二重性        内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解析:人类社会的 本质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6.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的内涵。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最本质的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规定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已经把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部分地包含在内。进入生产过程中的人就是劳动者,而进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便形成生产力;劳动者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其中,生产力是这一统一体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地把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看作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意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来源,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5.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范畴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生产力是标志人类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生产力的内涵。 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特性主要有:第一,属人性。它标志着人的本质力量和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即标志着人们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能力和程度,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并占有自然和发展自己的活动方式。第二,社会性。它是个人的劳动能力通过一定的社会结合方式,包括协作、分工等中介环节而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是在质上不同于个人劳动能力的总体生产力。第三,客观性。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既得力量,是由客观要素构成的,而且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力量。第四,历史性。生产力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它不断地从一种水平发展到另一种水平,由此而呈现出自身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因此,从哲学上看,生产力是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29. “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一观点 A.突出了国家的对内职能 B.突出国家是特殊公共权力的设立 C.忽视了国家的对外职能 D.抹杀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国家的本质。 国家从本质上说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政府、军队、警察、法庭、监

2016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

2016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18个考点预测考研冲刺进入白热化阶段,时间有限,考生要高效利用起来,每年到了这个阶段, 一大波考点预测来袭,大家要学会删选,抓住重点进行复习,下面和大家分享考研政治 马原部分考点预测,大家参考。 1.从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角度出发,分析我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1)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实践是使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前提,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 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2)之所以会出现环境破坏问题,正是由于人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观点,没有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错误的实践活动。可以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主要是 因为人们不合理的实践方式。 2.我们该如何达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解”? (1)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我们应尊重客观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事正确的实践活动,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1)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联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2)我们要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促进人类世界的共同发展。 4.从矛盾分析法角度说明,如何把“危机”转化为“机会”?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由危机向机会的转化(由XX向XX的转化),使事物得到发展。 5.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为什么在生活中出现错误和问题总是难免的?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出现问题总是难免的。 (2)我们应承认矛盾、正视矛盾,勇于解决矛盾,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同一中 把握对立,从对立把握同一,正确分析并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6.从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我们应如何处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矛盾具有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应该正视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2)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事物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各有其特点。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适当的方式解决不同的矛盾和问题。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 第一章(下)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部分易错题整理第一章(下) 2016考研政治马原政经部分,一般出现在论述题和材料题部分的频率较低,大部分分值都会在选择题和辨析题中出现,因此,对政经部分的选择题练习需要考生在冲刺阶段多加练习,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易考又易错的选择题,并有详细的命题解析,希望能够帮助考生更好的备考,预祝大家能够取得好成绩! 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 多选 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是因为: A.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C.商品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D.资本主义社会财富普遍采取商品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研究商品的目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这是因为:第一,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大量、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第二,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抽象、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第三,商品内部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是从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商品的分析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或其胚芽。因此,找到商品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就可以从这个最简单的经济范畴为起点,一步一步地去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经济过程。最后,由于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商品的交换价值是: A.一种商品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价值相交换量的关系或比例 B.一种商品使用价值与另一种商品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C.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D.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内涵。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它只能通过交换来解决。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交换价值,即它能够用于交换别的商品,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就是由于在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中凝结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商品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