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安启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2、革命实践的需要如何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精神武器,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种强烈的实践性,而且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表现出与其他哲学明显不同的特点。首先,接受、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纯学术问题看待的学者教授,而是革命家,即使是学者教授,也是致力于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否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哲学的接受、运用和发展,本身就是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否定。其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也有

不同的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及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同时间需要的结合。最后,每一个派别都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不同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都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应该如何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指欧洲以及北美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西方个偶家的共同特点,是社会发展程度较高,但阶级矛盾不断缓和,始终没有形成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不可能成功的发动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他们现实的任务是对资本主义展开理论批判,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或者寻找其他的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途径。因此,他们建立的不是革命理论,而是批判理论;他们需要的不是弘扬科学理性,强调世界客观性必然性的思想,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选择的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不人道现实进行理论批判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他们建立的是凸显人道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

这一章宗旨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背景。

思考题:

1.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应该怎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哲学。

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哲学思想来源中的两个,而且是重要的两个。可以说,如果没有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哲学,那么就没有马克思哲学思想。所以它们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哲学史基础、思想史基础。

空想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其本质的罪恶,开始产生更高一级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并且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从早期的莫尔到后来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都是。但是不懂得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没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因而没有认识阶级斗争的必然性。不可否认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马克思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广泛数据和现象研究掌握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代表作《资本论》),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并且充分意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性。鉴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失

败,要使人道主义理想真正成为现实,黑格尔哲学显示出了他的重要意义。

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不可能揭示物质世界本来的辩证过程,而是把他们转化为客观规律自我演化的逻辑元素。他的《逻辑学》一书的三个部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描述。黑格尔把精神的演化也分为三个阶段,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尽管黑格尔的哲学头脚倒置,但是是第一次作为连续的。严格地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概念自我运动过程的产物来描述。黑格尔哲学的出现是科学理性把整个世界,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发展,都纳入自身一次伟大尝试。

2、为什么说实现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是19世纪上半叶的时代要求?

文艺复兴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开始了理性的时代,恩格斯认为真正向人类展示出自然界本来的辩证联系的是19世纪中叶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黑格尔哲学的出现是科学理性把整个世界,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发展,都纳入自身一次伟大尝试。它表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日益被人们认识与接受的科学思维方式,在19世纪初已经因自然科学巨大成就而使世人折服,科学理性在黑格尔哲学中取得辉煌的胜利,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方法。人道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失落、空想社会主义的失败,自然科学的成就和黑格尔哲学对理性的颂扬,向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应当运用科学理性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必然性的历史过程。实现人道主义理想与科学理性的结合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斗争在理论上的反映。实现这样的结合,黑格尔的哲学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理论资源。

第二章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本章是全书重点之一)

1、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836年进入大学学习到1842年参与《莱茵报》的工作之前,法学研究中的困惑与转向黑格尔哲学;成为黑格尔哲学的信徒;1841年马克思在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博士论文》,文章把自我意识当做决定一切的力量,表明马克思是作为一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离开大学的;与此

同时也开始了解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

第二阶段,是1842年-1844年,这是马克思开始对黑格尔哲学产生怀疑进而开展批判,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时期。1842年开始参与《莱茵报》工作到1844年着手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莱茵报》时期的苦恼开始告别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并全面阐述自己人本主义思想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刚要》与1843年1月问世,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接受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第三阶段,1844年到1846年。这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初步阐发阶段,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研究经济学依据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批判改造黑格尔哲学,他用肉体的人的劳动时间辩证法取代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的辩证法,依据劳动实践的自我发展解释了自然界、人本身和人类历史,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了马克思哲学的全部丰富内容、人本身和人类历史,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包含了马克思哲学的全部丰富内容,他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了。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批评费尔巴哈不懂实践活动的意义,告别费尔巴哈;1844年-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

第四阶段,1846年以后直至1833年逝世,这一阶段主要是马克思对已有的哲学思想在经济、政治和历史研究中加以运用与发展。

2、马克思是怎样实现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的?

马克思内心深藏普罗米修斯情结,在《博士论文》中深刻表达,马克思经过《莱茵报》时期斗争实践的洗礼,这种志向已经转化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献身的决心。在1844年2月出版的《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的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马克思第一次把人类的解放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了。为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是马克思毕生的事业,普罗米修斯情节贯穿他的一生。

马克思是热烈的人道主义者,集中反映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活现实支出,人在四个方面被异化,丧失了自己的本质:(1)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2)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3)

劳动是人的本质,因而人的类本质也与人相异化,(4)人是社会的动物,同劳动者异化的劳动产品必定属于不劳动的人,因而人与人处于对立的状态,人与人也异化了。这表明,对异化现象的揭示与分析本身便体现了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强烈的人道主义谴责。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但是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有着本质不同,而这根本区别在于: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看到的是抽象,没有具体规定性的人;他用抽象的任何人道主义解释历史,把历史视为人道主义的产物,把人道主义的实现实现诉诸人的思想,观念;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现实的、科学的人道主义,他看到的是处在各种现实关系中的人,他用具体的人和人的历史解释人道主义,把人道主义极其现实视为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对抽象人道主义提出尖锐的批判,马克思实现了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根本改造。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条件。马克思对辩证法的理解---马克思把黑格尔集中体现科学理性的辩证法运用于对人类历史和资本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揭示了他们的客观规律,他所说的辩证法与黑格尔哲学类似,也是指示物的自我发展过程,不是绝对观念,而是人类历史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过程。在马克思这里,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在按照客观规律自我发展这,社会主义学说也就犹如自然科学理论意义,是科学性的体现。作为马克思的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的结合。这一结合的历史意义----只有马克思实现了科学性与人道主义的结合,也即成功的把人道主义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在一起,人类面前第一次出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通向人道主义理想社会的光明大道。

3、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及其基本内容?

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由来:来源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的辩证法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二者的结合。实践唯物主义的用劳动实践对我们所面对的整个世界的形成过程所作的说明,他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的颠倒,实践唯物主义是从黑格尔哲学演化而来的,马克思用费尔巴哈肉体的自然取代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才完成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

辩证发展思想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用物质的自我运动解释世界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他主要是存在于恩格斯的著作中,马克思集中关注的是人类产生以后世界的变化发展,因此他强调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演化中的作用,提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有这虽然简短但又十分明确的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论述。

基本内容:辩证法思想,其一是指事物发展的辩证过程,其二是指从这些过程中概括出来的辩证规律;唯物论思想---其一,任何客观存在物一方面作用于他物,另一方面被他物所作用,即是能动的又是被动的。其二,是和人的主体性人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人实践活动结果的人化的自然,其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一个整体,是统一的世界运动过程的两个侧面;历史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作为一个统一的过程加以唯物主义理解的历史观;人类学思想---实践人类学认为人是自己劳动实践的产物,这是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宝贵成果。首先,劳动使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其次,劳动使人不断发展,直至成为今天的人。再次,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了人的异化,异化使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最后,人类社会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道主义思想---实践唯物主义把实践是为人的本质,包含着马克思对人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人道主义精神贯穿在他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之中。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他又把实践作为整个世界的基础。物质具有了人性,科学理性体现出了人道主义的精神。

4、什么是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思想”?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思想。马克思的大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对自然史、社会史、人的历史作出科学说明,是因为他建立在实践唯物主义基础上。实践是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运动发展的动力之源。劳动实践活动改变了自然界,被改变了的自然界向人提供了关于自己新的信息,人的科学认识个技术水平得到了发展,从而生产工具,生产力得以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也即改变了人的社会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决定了人的变化、发展。马克思把上述过程概括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劳动实践活动永远不会停止,自

然界、社会、人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形成历史。这就是大唯物史观。

5、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是作为方法论的辩证法。方法论是哲学思想的体现。马克思的方法论所体现的是还不是认识论而是世界观。马克思的方法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认为,事物因内在矛盾而不断运动发展,由简单到复杂;

马克思认为科学认识的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简单的、抽象的概念在思维中向更复杂、更具体的概念的运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要以从感性具体深入到理性抽象为前提。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只是认识的第一步。在此之后,认识的行程又必须回过头来,再由理性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在思维中实现各种概念的综合。这时我们才能在思维中以概念间的对立统一联系为形式再现作为多样性的统一的具体事务,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

马克思另一个重要研究方法是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所谓历史,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所谓逻辑,是指人的头脑中的推理过程,或者说是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逻辑和历史相统一,是要求在理论思维中以概念的自我运动再现客观事物的发展历史。向后看和向前看。

二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不断扩张,直至统一整个世界。资本主义扩张与世界经济生活的一体化,主要是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的世界性。马克思对经济一体化的理解并不局限于此,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国际分工的出现和意义。世界历史的开始。

第三章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发展和系统化尝试

1、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义何在?

恩格斯接受黑格尔哲学始于1838年。到1844年8月与马克思再次相见时,恩格斯已经在所有的理论问题都与马克思观点一致,二人开始写作《神圣家族》。这充分表明恩格斯已经告别了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这一转变的完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是重要原因。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哲学出发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遭其著作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辩证运动的形式,规律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建立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思维观,弥补了他和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缺陷。

恩格斯阐述的唯物辩证自然观、思维观和早期著作阐述的唯物辩证历史观一道,构成了一个崭新的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三大领域的唯物辩证历史观。这就是恩格斯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详细阐述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思维观,补充唯物史观,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世界观,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最主要的成就木业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2、恩格斯系统阐述的唯物辩证法世界观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从恩格斯开始,是恩格

斯理论创新。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生产活动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自觉改造,自有人类以来,物质和精神、思维和存在的相互关系,成为最普遍的问题,也是困扰哲学家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确立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强调了唯物住哟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二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编首先谈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恩格斯支出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思维和意识都是人脑的产物。

三是自然辩证法,即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恩格斯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他通过大量的自然科学实例分析,说明自然界的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说明运动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中存在着飞跃和质变;说明自然界经历由简单到复杂。

四是社会历史辩证法,既唯物辩证的历史观。通过批判杜林的道德观、平等观、法的理论,恩格斯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还依据唯物史观说明了阶级和国家的起源及其历史意义,说明经济利益和经济关系最终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五是认识的辩证法。恩格斯论述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以及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恒的运动过程。

六是一般辩证法。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这里所说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三

大规律”

以上恩格斯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构成一个完整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3、应该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相互关系?(是本章的难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

一致与互补。

(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与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先从马克思这一方面来看。

恩格斯系统阐述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及其运动发展的不一人的意志转移的必然性,第一,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也承认在人类产生以前和处于人的实践改造活动范围之外的自然界及其辩证运动。其次,他肯定了自然界在人类出现之前的存在,并且指出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不适用于原始的刚刚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也不适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第二,《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集中论述,而这部书的观点马克思是完全赞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作的,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实践唯物主义得到最初的阐述。此外,《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是恩格斯的重要论文,而其中强调的就是劳动实践在人类产生以及自然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集中体现么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恩格斯在马克思遗留下的笔记本中发现的,明确指出这个提纲就是唯物史观的起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这自然,为人创造新的生存条件,而且明确的批判看不到这一点的“自然主义历史观”,表明恩格斯和马克思一样主张的是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

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阐述过实践唯物主义观点,但正如马克思具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一样,他也具有实践唯物主义思想。

(二)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哲学上互相补充,共同构建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完全一致,但在对共同思想的标书上

有很大差别。马克思研究哲学思想主要是在早期,到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协作完成基本结束。他的研究目的在于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以及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展开论战。分歧的焦点集中在历史观以及人的问题上,这决定了历史观和人学也是马克思论述最多的哲学问题。恩格斯

的哲学研究主要在他生命的中晚期,视线集中在自然辩证法问题上,基本内容是运用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批评的18世纪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研究的这种显著区别,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理论以及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主要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基本上都在恩格斯晚年的著作里。

马克思的个人著作和恩格斯的个人著作,都不足以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貌,要完整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必须把他们的相关论述加以综合,这些著作中的思想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方国家的发展(一)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哲学选择以及苏联哲学的形成

1、怎样认识和评价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

普列汉诺夫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与俄国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不同:第一它具有别人不具备的学术修养、广阔视野;第二,他有浓厚的理论兴趣,第三他生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开始在俄国传播的时候,没有受到后来日益严重的哲学党性、意识形态以及斯大林时期教条主义的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的事业非常广阔。处于他哲学思想中心的是唯物史观。他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都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他把辩证唯物主义,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这也是他对马克思一个重要贡献。

普列汉诺夫坚持唯物论,坚持辩证法,坚持世界的可知性,他也强调世界的物质性以及它的运动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他说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用生产力的发展解释历史的唯物史观和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主要发挥的是恩格斯的思想。

但是与列宁、斯大林和苏联哲学过多地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的运动具有客观必然性以及世界的可执行不同,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更为全面、深刻,他赋予人的主体性、人的实践活动一种重要意义,在承认物质客体的第一性的同时也着重从主体出发去理解世界。

从总体上看,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相当的深刻而且比较全面。但是脱离革命实践使他不可能成为好的革命者,但却使他成为视野开阔的卓

越的理论家。

2、列宁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列宁主义关注的核心问题,首先是落后的恶果能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对这个问题,列宁给予了明确的肯定回答。列宁认为俄国虽然落后,但阶级斗争激烈,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条件成熟;无产阶级应该不失时机的夺取政权,然后在利用政权创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需的条件。先夺权后创造条件,这是列宁在俄国革命问题上最基本的观点,可以说是列宁主义的实质。

3、怎样深入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反映论思想?

列宁比较重要的哲学著作,或者说哲学思想比较丰富的著作,主要有:《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年、《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908年,《哲学笔记》1914-1916、《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1922年。这4部著作可以说答题上代表了列宁哲学研究的4个阶段。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列宁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他的理论基础,集中反映了列宁主义的基本特点。列宁整个哲学思想,着重点是唯物主义。就唯物论而言,列宁的物质定义最为重要。

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首先,他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根本的、唯一的特性,超越了以往唯物主义哲学把物质等同于原子等物理学上的具体存在,从而深化了对物质的认识。其次,这一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原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最后,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中把握物质,指出感觉、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坚持了物质第一性原则,与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列宁认为,物质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就是从这一提示中得出的结论。“物质实在是在感觉中被给予了人的”,也就是说,物质实在的存在是在感觉过程中的人的感官提示给人的。这是在物质概念问题上的“感官提示说”。

反映论:强调认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在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指出“意识总是反映存在的,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承认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恩格斯还对主观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一再做了批判,所以经过实践检验后的真理性认识必定带有与客观存在一致的内容,

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列宁认为,凡是被实践所证实的真理性认识必定包含有与客观对象一致、吻合的地方,至于认识的具体形式,他们可以是感觉、逻辑思维,也可以是直觉、顿悟、猜测、想象、类比,梦想,只要所得到的认识被证明是真理,有着与客观对象一致的地方,就可以称作反映。

4、苏联哲学是怎样形成的?

苏联哲学并不是指存在于苏联这个国家的哲学,而是指在苏联处于主流地位的官方哲学。具体地说,是指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苏联哲学是苏联工厂当人从自己的实践需要出发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哲学事业的继续,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的完成。

哲学领域的三次斗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建立是开始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知地位在苏联的确立,经理了三次重大的哲学斗争,苏联哲学就是这些斗争的产物。

第一次斗争是在哲学领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第二次斗争是机械论派和辩证法派的论战,第三次斗争是批判德波林。这三次斗争是同一个过程的三个不同阶段。第一次斗争对象是苏维埃政权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开的敌人;第二次的对象是革命队伍内部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的人;第三次的对象是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但是脱离政治需要把哲学主要作为学术问题对待的哲学家。经过这样的三次斗争,苏联的哲学不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一尊,而且使它成为政治斗争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条战线,使党的领袖成为最有权威的哲学家,哲学不在是独立的学术领域,哲学政治化了。

这三次斗争并非孤立的事件,他们实际上是十月革命后苏力苏联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侧面,一个组成部分。哲学领域的三次斗争只是这种社会主义改造在哲学领域的具体表现,与它伴随的还有政治上与托洛茨基、布哈林两个反党集团的斗争,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

5、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与俄国实际的结合是如何让实现的?

意识形态先行,即先有社会主义蓝图,后有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特点。俄国不仅在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方面落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而且他的传统文化没有经历西欧国家那样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因而

没有受到人道主义和科学理性的洗礼,落后的东正教文化对俄罗斯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鉴于民粹派的教训,普列汉诺夫把目光转向马克思主义,按照唯物史观的原理,主张在俄国首先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在发动社会主义革命。但在实践中得到人民拥护的并取得胜利的是列宁。

列宁主张在落后的俄国通过阶级斗争立即建设社会主义,符合俄国阶级斗争白热化这一客观实际,符合俄国民众的宗教心里。这种心理很容易转化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热情。

十月革命后,俄国民众的宗教心里导致把革命领袖,列宁、斯大林神化。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这一思想加上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外国先进知识分子肩负的教化民众、引领社会的使命,以及俄国缺少社会民主的传统,使得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只能是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制度。

列宁的出现,十月革命的成功,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建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俄国人立足本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选择。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东方国家的发展(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传入中国的?经历了哪些思想斗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一次次革新图存的努力都没有成功。中国人开始认真研究和思考俄国的经验。如毛泽东所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提出“以俄为师”的口号。俄国人的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动工农革命改造国家之路,学习外国的经验,就是接受俄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以此为开端。

2、在五四后的最初几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三次思想论战。

首先是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论战的挑起者是胡适。他主张在政治上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宣传信奉的实用主义。李大钊立即对胡适反驳,强调问题与主义不可偏废,充分肯定理论的指导作用,包含了对实用主义哲学的深刻批判。论战的热潮在1919年,到1921年基本结束。

其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1920年罗素来华讲学,鼓吹社会改良,认为中国当务之急是发展实业,兴办教育。由此挑起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的论争。论证中,一方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另一方的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等。论战的双方都认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分歧在于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主张社会革命还是主张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

最后是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争。1919年,无政府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发起攻击,他们系统的宣传无政府主义理论,鼓吹个人绝对自由,明确反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指责俄国的无产阶级专政是独裁专制。陈独秀、李大钊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个人的绝对自由,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秩序是不可分的。

上述三次论争在时间上相互交叉,是新文化运动中左右两翼之间的激烈思想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已经不仅仅是兴起于中国的一种理论思潮,而成为革命实践的指导,新文化运动也就此告一段落。

3、说明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两条基本线索,有哪些表现?

《实践论》、《矛盾论》是与左倾教条主义斗争的产物,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充满了唯物主义精神-----这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主线,贯穿他的一生。毛泽东一向强调,不论做什么事情,最重要的是对实际情况要有深入的了解,从实际出发。大革命时期,1926年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7年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不断到各地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写了著名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到延安后,毛泽东立即着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此后又发起了整风运动,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著作。把实事求是确立为共产党的基本思想路线,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也一再强调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另外一条线索,就是一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具有唯意志论倾向。对个人及个人精神力量的如此推崇,表明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中存在着夸大意志的

作用的唯意志论倾向,它的主要表现是毛泽东脱离历史唯物主义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可见阶级斗争已经被毛泽东认为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作用的夸大,一直延续到它的晚年,文化大革命就是其最充分的体现。

4、如何理解毛泽东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因为他在晚年竭尽全力追求的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而是空想社会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是得不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的,他只能求助于思想的精神的力量,把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寄托在通过阶级斗争清除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反对者,统一人们的思想上。晚年毛泽东奉行的历史观上的阶级斗争决定论唯意志论,根源在于它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空想社会主义是解读毛泽东背离唯物史观陷入阶级斗争决定论的钥匙。这种空想社会主义集中反映在毛泽东的五七指示中,显然是毛泽东描绘的通过这场运动所要实现的社会蓝图。这张蓝图的确美好,颇有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味道,但在今天看来,他与历史上无数的社会主义空想并无本质的区别。因为他完全不讲实现蓝图所需的物质生产力以及其他的客观条件。毛泽东晚年追求的空想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其早年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再现。毛泽东本人和他领导的“文化大革命”无力使“五七”指示变味现实,这一事实充分证明了毛泽东上述设想的空想性。

当然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他并不陌生,因而她也时常讲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但因为她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中始终有空想的成分,它才在1958年和1966年两次提出他的社会乌托邦理论,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恰好是他哲学思想中存在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和唯意志论的唯心主义两条对立的基本线索的表现,思想深处始终存在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是毛泽东晚年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滑向唯意志论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国家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

难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单向度的人。

1、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国家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

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也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的发展完善,西方国家的情况逐渐发生变化,出现了与1848年时不同的新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物质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尽管有经济危机,但它并不表明资本主义即将寿终正寝,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依然旺盛。第二大工业看起来也变得讲道德了。第三资产阶级民主不断完善。占人口大多数的劳动者有了通过选举和开展议会斗争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改变社会生活的可能,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以上论述表明到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已经与1848年有了很大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发展表现出了新的趋势,他日益有道得了趋于合理了。

2、如何理解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对物化问题的分析是卢卡奇哲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苏联哲学的人道化倾向,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对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换言之,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是在吸取马克思韦伯的思想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现象做了分析,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人的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化形式。卢卡奇认为这是马克思对物化的基本现象的描述,并进而指出由于物化,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他的意思是说人的劳动成为客观的东西,成为不依赖于人的东西。

这样的劳动,第一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的被客体化,成为商品,第二,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既商品生产及商品在市场上的运动的世界,它的规律不论是商品生产自然规律还是商品运动的社会规律,都是自律性的人无法控制,并反过来与人相对立控制了人。透过卢卡奇关于物化的多角度多侧面地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使用物化概念时,更多的是突出事物的物化。综上所述,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人的特点,成了物。

3、霍克海默的启蒙精神批判的产生背景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美国的流亡生活对霍克海默的思想对整个法兰克福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长期生活史霍克海默痛苦地感受到在美国繁荣稳定的生活背后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公和人的异化,其中最令他不安的是人们麻木的接受了这一现实。是知识分子丧失了对社会的批判功能,只知一味顺从现实的思维方式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当然是一种最浅

薄的实用主义思想。《启蒙辩证法》是霍克海默最重要的著作,他的论述事实上把人类历史分为了三个时期,神话时期,启蒙时期和启蒙精神失落的时期也即新的神话时期。神话时期是人类历史的史前时代,霍克海默对启蒙思想的批判不是要对他加以否定,而是对他的历史演化与当今处境进行分析批评,并寻找重建的道路。他的这一工作堪称批判理论,站在历史的高度反思人类文明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霍克海默批判启蒙精神,目的是使启蒙精神得到再生,成为真正的启蒙。霍克海默实际上是说启蒙是与庸俗的屈从于已有现实的实用主义相对立的,他包含着对现实的超越,把自由,精神是为人的最高权力,启蒙的自我摧毁,正是因为他在自己的发展中丧失了这种超越性。一味顺从现实,把物摆在人之上,因而失去了批判性,以人的名义重新举起对一切非人存在的批判大旗是启蒙的再生之路。

4、什么是人的单向度化?它是如何让产生的?

所谓《单向度的人》是指失去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的人,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和否定,接受和批判,是人应有的两个向度。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两面,没有前者社会无法维系,没有后者,社会不能进步,在两者之中批判更重要,批判是永恒的,无条件的接受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对马克思主义者而言,批判资本主义是它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单向度化?马尔库塞认为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科学进技术进步,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个公式,资本主义进步的法则于这样一个公式:技术进步等于社会财富的增长等于奴役的加强。具体而言这样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虚假的需求和这一需求的满足。第二,技术进步,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被单向度化的深层原因。第三,单向度的思想文化,马尔库塞认为技术合理性,工具合理性对社会的控制,也包括对艺术思维哲学的控制,这些领域的形而上学的因素被扫除殆尽。

5、如何理解和评价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哈贝马斯理论研究的中心也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说对晚期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批判。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哈贝马斯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哈贝马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问题,原因是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遇到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

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生产力不再是推动人类解放运动的力量。第二,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理论与现实不符。第三,原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单线性把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概括为由原始奴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连续发展过程。哈贝马斯不赞成这样的观点。

从以上认识出发,哈贝马斯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虽然没有失去自己的价值,但是原有的形式已经无法继续存在,应该重建什么是重建?他说我们所处的重建是把一种理论拆开,用新的形式重新加以组合,以便更好的达到这种理论所确定的目标。事实上它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绝非简单的重新组合,而是借此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社会进化理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关键的一点是赋予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世界观关于社会结构的种种设想,以独立性使他们摆脱了所谓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社会变革的目标不再是发展生产力,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人的解放主要体现在合理化了的交往行为中。

总之,社会发展是两个独字,是两个字独立的系统,物质生产系统和人与人的交往活动系统的相互作用,物质生产系统中生产力的发展使原有的社会结构陷入危机。生产力自身的运用和发展受到阻碍,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可以使新思想形成世界观并得到普遍认同,可以建立维护社会一体化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社会结构提出各种各样的走出危机的方案,一旦新的社会结构建立起来,危机就会消除,社会就获得进步,这就是哈贝马斯重建后的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取得的共识,自主发展着的思想观念。决定了社会的制度结构,从而回答生产力的发展提出的问题引领社会净化。哈贝马斯所谓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思想所作的公开的直接的系统的修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哈贝马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重建工作是一次立足新的生活实际对唯物史观进行的重重大的理论创新尝试,值得给予高度的重视。第一,哈贝马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工具活动和交往活动两大部分,用他们的相互作用从宏观上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做了解释,并对工具活动和交往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做了细致的分析,使唯物史观深入到微观的层次上,其中包含着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想。第

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哈贝马斯进而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怎样具体地发生变化,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做了分析。第三,哈贝马斯是历史唯物主义由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变为建设性的改良主义的理论。

6、如何从整体上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便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他和20世纪西方国家上述种种人本主义哲学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构成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声势浩大的文化批判运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文化背景,它的理论特点和演化历史表明它是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国家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不同于东方国家的选择与发展。国情的不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哲学理论而不是革命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出发,提出了物化理论支配理论和对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分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它提出的启蒙辩证法给人以重要的启迪,深化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认识,在人类历史面临重大转折的今天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与苏联哲学有重大不同而又并存于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提出许多的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七章

------

1、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兴衰,

南斯拉夫实践派是一场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延续20多年的哲学运动。1948年发生的苏南冲突,把寻找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为一项历史任务摆在南斯拉夫人面前,这种实践需要极大地促进了南斯拉夫哲学的发展。从1945年到1960年全国发表的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著有300多种,全部哲学著作近2500种,其中大部分是1948年以后问世的。1953年包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内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出版,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南斯拉夫哲学家的极大兴趣,开始出现对人道主义的呼吁。到60年代哲学界

关注的焦点由批判斯大林主义转向对自己观点的阐述,高举人道主义旗帜的实践派出现在哲学舞台上,实践派和辩证唯物主义派开始激烈交锋。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于1964年创办《实践》杂志,有了自己的理论阵地,他们也因此被称为实践派。从60年代起到70年代中期是实践派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实践不仅在南斯拉夫国内发行。而且用英,法,德三种文字出版国际版,编委会有12个国家的哲学家参加。实践派主宰了南斯拉夫哲学界。1968年是实践派历史的一次重要转折。

这一年的六月,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学生上街游行示威,随后占领了市内所有大学的建筑物,紧接着萨格勒布和萨拉热窝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这些事件造成了南斯拉夫战后最严重的社会危机,南共领导人从危机中看到了实践派的哲学理论,暗含着对自己的威胁。从60年代末期,南联盟各级领导包括铁托本人多次对实践派提出批评。1975年1月,马尔科维奇等八名贝尔格莱德大学的教授,实践派的重要人物,被学校解职。实践派遭到沉重打击。此后虽然坚持实践派观点的哲学家仍在国内外积极活动,但已失去了往日的影响,作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哲学学派,实践派不复存在。

2、主要观点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哲学观点第一特点是人道主义,第二特点是批判精神,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理解为人道主义的实现。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本质,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把辩证法与人的实践活动和批判思维密切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以外的自在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把人作为真理的尺度,强调价值对人的依赖,这些观点无不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出于这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要对一切社会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展开批判。

3、历史地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南斯拉夫实践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反叛苏联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化是苏共20大之后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哲学思潮,南斯拉夫实践派是这一思潮的发起者,而且因一度得到南共的庇护而对有关思想发挥得最透彻,声音最响亮,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他们是这一思潮的代表。其次,他们借批判斯大林模式而公开的对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批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年哲学考研试题真题

辽宁大学2007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马哲、外哲、中哲、伦理考试科目:哲学史 A卷 中国哲学部分 一、解释概念、命题。(5分*3) 1.前识 “前识”是韩非子在《解老篇》批判的一种观点。是指那种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前识这种东西是毫无根据的妄想。举例说,明明看一眼就知道牛是什么颜色,却要在屋子里冥思苦想,这是愚蠢的办法。 之后韩非子提出与前识论相对立的“缘道理”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性三品 1)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2)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都是昏昏沉沉冥顽不灵的,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统治者的教化。担当教育者任务的就是封建统治者。所以,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 3.顿悟成佛 1、顿悟成佛:顿悟是说凭自己本有的智慧“单刀直入”,一下子悟出佛理来。 2、顿悟成佛的理论基是本性即佛:人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主张人人都能成佛的观点。所以,人的差别不在于有无佛性,而在于觉与不觉,这样就把成佛的途径全部转移到对自己本性的觉悟,提倡内求于心,这是他顿悟成佛说的出发点。 二、简述题。(10分*2) 1.简述孟子“良知良能”思想。 1、含义: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不是后天获得的。这种不用学习、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就是“良知良能”。 2、所以,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办法,只要把失散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成,不必在实践中学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做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5930854.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考研经验帖

2019年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帖 我们把考研的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期、强化期、冲刺期。下面来依次进行介绍。 一.基础期(三月--六月) 英语: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为英语,英语一定要尽早开始准备。 单词作为英语的基础,一定要每天进行背诵,反复进行背诵。也可以下载手机软件利用一些碎片时间进行背诵。我基础阶段背单词的实践每天大概是一小时左右,使用的书是朱伟的恋恋有词?词组贝多芬。恋恋有词可以更着朱伟的视频来看,一天保证一小时或者2小时。看视频的时候也要记得做笔记。 基础阶段不太建议过早的接触真题,真题毕竟有限,而且难度较大,过早的接触真题会由于自己的实力不足导致的分较低。 专业课:基础阶段要求把专业课的信息进行搜集,包括目标院校的基本情况、招生情况、报录比、是否接受调剂、能否找到本专业的老师的联系方式或直系的学长学姐。跨专业考研,有个引路人真的很重要。辅导班新祥旭的一对一课程就够了,老师完全根据学生情况备课辅导,针对性很强,对于独立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很有必要。资料方面一定要掌握目标院校给出的官方的参考书籍、真题、笔记资料等。此阶段只要求对专业课有个基础的了解,主要是以泛读为主,对大致内容有所了解。 二.强化期(七月到十月) 英语:每天背单词至少一小时,做真题,可以从2000年开始做,

做完一定不要只在乎正确率,要去分析每道题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出题人的真正目的还有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可以选择自己分析,也可以跟着课程听老师分析,因为我是在新祥旭辅导的,每次和老师上完课一定要自己总结,分清楚题型以及错误原因:比如逻辑题、细节题、推理题。一定要先做再看视频课。 作文保证一个月至少2篇大作文,2篇小作文,写完之后可以让老师帮忙改一下哪里有需要改的语法等问题。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可以接着改,一直改到整篇作文没有错误为止。作文一定不要要求长难句,简单句整篇没有错误的一样是高分。 专业课:专业课的书籍再过一遍,结合真题,这个阶段可以把真题做一遍,如果没背会的话可以看着书写,但尽量保证是正确答案,因为接下来会直接背写好的答案。 可以在此阶段排除掉一些不适合自己读的,太难或者太简单、是否适合应试、是否可以帮助正确理解的专业参考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进行背诵。 政治:刷完1000题 三.冲刺期 英语:一小时单词,可以结合真题单词进行背诵 真题再做一遍方法结合上个阶段。 至少会背且默写一篇大作文一篇小作文的通用模版 专业课:理解、背诵,可以进行口述。可以通过真题找出规律,有些人物和思想以前没有考过大概率也不会出。对重点人物分析背诵就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练习题 1、为什么说实践观点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具有根本意义? 答:对马克思来说,实践的观点是思想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的原则是其哲学思想的建构原则。可以说,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和活力、目的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一条主线。因此,实践观点也可以说是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根本动力。马克思的哲学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践精神的精华,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马克思的哲学活动基本是围绕实践展开的。他从实践出发去反观、透视和理解现存世界,把对象、现实、感性当做实践去理解。他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人类实践活动,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从而为改变世界提供方法论。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和基础的崭新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这种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批判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实践的变革而不断处于变革之中。因此,实践观点在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根本意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答: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思想的基本内容有: 1)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们为了生存,必然要进行生产,产生共同的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些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又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反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80)“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95年版,P107)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长期交往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内在的根本原因。它们决定着本地区、本民族交往的发展水平和要求,也决定着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往关系的发展程度。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复习笔记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导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1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2 哲学:是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学会的。 3 为什么人们的世界观都不一样: 第一,在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导致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第二,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的不同,社会的分工不同,导致对社会的发展,人生追求和看法和态度不同。 *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4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但科学和文化也起了不可忽的作用。 (1)资本主义刚发展时,一些哲学家把哲学困难成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2)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A 对象: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船内容和 普遍形式。 B就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 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 C 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 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通、最一般的本质的关系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 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二者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 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 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贯 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方面: A: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在哲学史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l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

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现状与存在问题。根据中困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仃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也是事实。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真题

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时空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辨证关系。 2.质与量的辨证关系。 3.真理的辩证法及其意义。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辨证发展的规律。 二.辨析题 1.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征。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只有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形式才能表现出来。 3.真理是社会组织起来的经验。 4.既然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而社会运动无主体。 三.论述题 1.“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你认为,马克思在这段话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对辩证法本质的认识。 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辨证关系的原理说明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科目代码:2041考试时间:月日(注:特别提醒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直接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无效!)——————————————————————————————— 一.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4.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 二.辨析题 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化活动的关系。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3.一切物质都具有同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这是唯灵论的观点。 4.改革是一样深刻的社会革命。 三.论述题 1.用真理的辩证法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试述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