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茨威格介绍

茨威格介绍

茨威格介绍
茨威格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开放分类:外国文学、人物、作家、奥地利、小说家

目录

? 【作家简介】

? 【作家的人生经历】

? 【作家的文学历程】

? 【作家死因的解释】

【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

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

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

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

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

的诗人》等。

【作家的人生经历】

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2月28日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父亲经营纺织业发家致富,与大多数的同行相比,父亲要体面的多、很有教养、钢琴弹的非常出色,书法清丽,会说法语和英语。母亲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这些对于茨威格的语言和文学上的天赋的形成,无疑具有重大的影响),他们都属于奥地利上层社会,茨威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文艺熏陶。在这样一个上流的幸福家庭中,优裕的环境为茨威格童年的成长、受教育、文化艺术上的熏陶,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茨威格十六岁便在维也纳《社会》杂志上发表诗作。

1899年,茨威格中学毕业,后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期间,茨威格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1900年曾去柏林学习过一个学期。他有意识地深入社会底层,了解一些遭人唾弃的卑贱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1903年获博士学位。

1901年第一部诗集《银弦》出版。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911年出版的小说集《初次经历》写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动的心理。当然,《夜色朦胧》是最有趣的。此外,他还喜欢写宫廷蜚闻,比如玛丽·斯图亚特,还有他的公主们玛丽·安托内特。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流亡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第一部反战剧《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战后他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马来狂人》(1922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22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感情的紊乱》(1927年)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

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病理学家认定他们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点钟之间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发现时,茨威格与妻子拥躺在床上,一瓶矿泉水放在床边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这样离开了这

个世界。

茨威格在遗书中写道:“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任务殛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她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文学大师举行国葬。

茨威格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年)、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年)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其他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看不见的珍藏》,《月光小巷》,《里昂的婚礼》,《无形的压力》,《偿还旧债》,《女仆勒波雷拉》,《偶识此道》,《旧书贩门德尔》,《既相同又不同的两姐妹》,《是他吗?》,《变形的陶醉》,《象棋的故事》,《情感的迷惘》,《奇妙之夜》,《雷泼莱拉》,《一颗心的沦亡》,《巧识新艺》,《旧书商门德尔》,《日内瓦湖

畔的插曲》,《桎梏》等。

《伟大的悲剧》选入中学课本.

【作家的文学历程】

茨威格早期的诗集《银弦》(1901年)和《早年的花冠》(1906年)、小说集《埃利卡·艾瓦尔德之恋》(1904年)等,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

的影响,缺乏内容和新意。

从1907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创作上渐趋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年)、《海滨之屋》(1912年)和《化身戏子》(1913年)等剧本外,他还发表了小说集《最初的经历》(1911年),由有声望的莱比锡岛屿出版社出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茨威格在《柏林日报》(9月19日)上发表《致外国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于同他们的友谊,以及来日和他们携手重建欧洲文

化的愿望。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许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摆脱狭隘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影响,唯有少数人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反战立场,茨威格便是其中之

一。

茨威格经历了战后的灾难:饥馑、寒冷和通货膨胀;对他触动最深的是社会道德的沦丧。此后的二十余年是他的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

这一时期的产物。

一方面是传记著作。他的《三大师》(1920年)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着,他撰写了《罗曼·罗兰》(1921年)。其他的传记著作有:《同魔鬼作斗争》(1923,记述三个患精神病的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自画像的名手》(1928,记述卡萨诺瓦、司汤达和托尔斯泰),《精神疗法》(1931,记述发明催眠术的奥地利医生墨斯墨尔、所谓“基督教科学”创始人玛丽·贝克和著名精神病学者弗洛伊德),《玛丽亚·安托万内特》(1932年)和《玛丽亚·斯图亚特》(1933年)等。这些著作表达了他对于以自由精神

和人道主义为中心的西欧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说。《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作于1938年。这一时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惧》(1920;1925年改写)、《马来狂人》(1922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年)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1922年)、《月光胡同》(1922年)、《看不见的珍藏》(1927年)等等。他作品的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他最擅长的手法是细腻的心理描写。他尤其着重选取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的不幸遭遇的题材,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谴责对女性的不尊重和对人的善良品质的残害,赞美同情、了解、仁爱和宽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写道德败坏给人带来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个人心灵中种种抽象的美德,甚至让已经堕落的人身上闪耀出道义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茨威格不得已迁居英国。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

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这是他一生的历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历史;这是对昨日的世界,亦即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沉沦的资产阶级世界的回忆。他死后发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年),是他的最后一篇小说,沉痛地诉说了一个心灵和才智遭到纳粹摧残的人的经历。

茨威格一生写过、同情过许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

法西斯的人们的同情。

【作家死因的解释】

1942年2月23日突然传出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南美巴西服毒自杀的消息。近四十年来,德国文学的研究者纷纷探讨这位作家的死因,提出种种疑问,作出种种解释。为什么茨威格会走上这条绝路?莫非他流亡国外,生计无着,穷愁潦

倒?抑或看不见前途,悲观绝望?

希特勒上台前,茨威格便看出法西斯包藏祸心,绝非善类。1933年法西斯分子上台不久,便制造了国去纵火案,企图向全世界证明,国际共产主义,也就是世界犹太主义,阴谋颠覆德国政府,是德国人民的死敌。可是法西斯弄巧成拙,明眼人全都看清了这次大火的秘密。柏林当时正在上演茨威格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火烧火燎的秘密》。人们站在广告牌前,相视而笑,心照不宣。这微笑激怒了做贼心虚的法西斯匪徒。这些真正的纵火犯终于撕掉了广告,电影被禁止上映。接着,柏林狂热的纳粹大学生在广场上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包括海涅、托马斯·曼和茨威格的作品在内的大批书籍被焚,这些作家的作品统统被禁。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

色恐怖。

对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过深刻分析的茨威格,根据《我的奋斗》和法西斯上台前后希特勒的言行,对此人也进行了分析,希特勒青年时代作为一个落魄的艺术家,流落在维也纳街头,衣食无着、走投无路;为此他绝不会宽恕维也纳,放过奥地利。有朝一日时来运转,他一定要以胜利者的姿态,随着凯旋的行列,进入维也纳,看到这座曾经使他蒙受耻辱的城市匍匐在他的脚下。因此,当大部分欧洲人士,包括张伯伦这样老练的政治家在内,都对希特勒抱着幻想,以为绥靖政策可使法西斯餍足的时候,茨威格却看清了法西斯的罪恶本质。1934年他被抄家,这是奥国当局所采取的一次难以自圆其说的行动。于是茨威格离开萨尔茨堡前往英国,1938年,奥地利被法西斯并吞。从1934年到1940年,除了两度访问美洲之外,茨威格一直侨居英国。1940年取得英国国籍,前往美洲,最后住在巴西。在这期间,他集中力量写作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并且创作了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茨威格在物质方面没有任何匮乏,而且也绝不缺乏荣誉。他在美洲的演讲旅行,总是一次次凯旋的进军;他在巴西举行作品朗诵会,总是万人空巷,深受欢迎。他有英国国籍,不像一些流亡的犹太人处处受到歧视,在饥饿线上挣扎;他拥有巴西的长年签证,是受到特殊礼遇的共和国的贵宾。那么,他为什么自杀?

我们不妨看看他在自杀当天写的绝命书:“在我自觉自愿、完全清醒地与人生诀别之前,还有最后一项义务亟需我去履行,那就是衷心感谢这个奇妙的国度巴西,它如此友善、好客地给我和我的工作以憩息的场所。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在此地开始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

他们而去了!”

茨威格在自杀之前写的自传《昨日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份更详细的绝命书。他在回顾一生时描写了那个昨日的世界,他自己就属于这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作为作家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触动人们的感情。而在这现实世界里,他感到无能为力。于是他回忆起罗曼·罗兰对他说过的话:“它(艺术)可以给我们,我们个别的人以慰藉,但是它对于现实却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写了《象棋的故事》之后便就此搁笔,他那长达三十二年之久的巴尔扎克研究也就此中辍。其实,《象棋的故事》是揭露法西斯十分有力的武器,但这个武器的效用是内在的、缓慢的。而茨威格却急不可待,失去耐心了。脑力劳动之所以是他最高的乐趣,乃是因为他通过脑力劳动可以影响人们。如今既然无从影响人们,也就生不如死了。我们前面提到他在流亡期间物质上的优越条件,然而物质毕竟不是决定一个人幸福还是不幸的主要原因和条件。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对于思想敏锐、感情细腻的人,更是如此。这点,他在《象棋的故事》里写得十分深刻而个人信服。在各式各样的法西斯的牢房里,有多少优秀之士不堪这种折磨,终于精神崩溃;又有多少人,因为忍受不了这种无声无形的酷刑,内心极度痛苦,终于在自杀中寻找解脱痛苦的途径。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于是,他感到心力交瘁。这不是肉体的疲劳,而是心灵的疲惫。就像他在《富歇》一书中描写的“百日”期间拿破仑的精神状态一样:对命运的打击已失去抵抗力。

这位心理分析的大师,自己也是感情细腻、极其敏感的人。

再加上他为人正直,不是仅仅考虑个人的安危荣辱。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类未来的设想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所摧毁。连天烽火,遍地尸骨,人性泯灭,道德沦丧,人类堕落成自相残杀的野兽,使他理想破灭,万念俱灰。在他自杀前几天,传来新加坡沦陷的消息,此时此刻,他进一步感到心力交瘁,生不如死。他相信人们总有一天可以看到“旭日东升”,但这需要等待,需要经过长期的善与恶的搏斗,而这场搏斗中他只能等待,只能忍受,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这种等

待便是折磨。为了摆脱这种折磨,他决定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感到死亡乃是返回故里。他不是战士,他没有一颗坚强的心,不能指望他战斗到最后一息。他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作家,他曾为别人的苦难,笔尖蘸满了同情,写下了一篇篇催人落泪、动人心弦的作品,让我们也为他的死一掬同情之泪,为这样一个天才作家的殒落而谴责那罪恶的法西斯主义。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面为他送葬。巴西政府决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那幢坐落在彼特罗波利斯的别墅买下

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却长期为文学史家和评论家所忽略。

1933年以前,反映迟钝的文学评论家还来不及对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从此这位犹太作家几乎从德国学者的视野

中完全消失。

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直到1981年,茨威格诞生一百周年,联邦德国S·费歇尔出版社重版了茨威格的作品,他的中短篇名篇《奇妙的一夜》、《感情的混乱》,他的作家传记《三大师》、《与妖魔搏斗》,他的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富歇》、《玛丽·安东奈特》以及他惟一的长篇小说《爱与同情》先后出版,并且一再重版。读者似乎发现了一颗文坛新星,从此茨威格名声大振,不仅他生前已经发表过的名篇逐一再版,便是他生前从未发表过的遗稿也被克鲁特·贝克整理付印。于是读者得以欣赏茨威格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变形的陶醉》和《克拉丽莎》以及其他第一次问世的中短篇。从1981年掀起的茨威格热,至今持续不衰。这至少说明,他被人遗忘,并非他自己的过错。五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可一世的“元首帮”葬身在瓦砾堆里,遭到千古唾骂,茨威格却在他那

遍布全世界的读者心里得到永生。

我们深信,这位优秀的维也纳大师不仅会以他杰出的作品感动中国读者,还会以他崇高的精神赢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尊敬和热爱。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6课《滑铁卢之战》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伟大的悲剧》)被收录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断头女王》)、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等一些极好的作品。他的作品《伟大的悲剧》(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 / 1

世界名著简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世界名著简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他的小说构思巧妙,对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极为细腻,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独具的艺术特色。茨威格是位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活动的作家,在刻画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的6篇故事,其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家庭教师》、《夏天的故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作者风采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维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发表反战剧本《耶雷米亚》。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他的文学成就主要有传记文学《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中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感的迷惘》和《象棋的故事》;惟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爱与同情》。

茨威格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广大的读者,他的作品被译成50多种文字,销行量达数百万册。高尔基称他为才华出众的、真正的艺术家。他的著作中享誉最高的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银屏再现 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48年出品。根据奥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改编。 本片是一部充满了精巧构思和具有神秘吸引力的场面的作品。例如,在一个沉寂的维也纳夜晚,当年轻的斯蒂芬偷偷摸摸地把一个妓女带进他的寓所时,14岁的丽莎在楼梯平台上可怜地巴结他的场面;她母亲搬走后,她从火车站回来,为的是最后看一眼她所钟情的人或是听一听他的声音的场面;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女郎时,她耐心地处理在雪地里希望能得到他顾盼的场面;以及当她离开丈夫时,最后一次去献身于她所爱的惟一爱人时,她为他买了一大把白色花的场面等等,都是名副其实的电影化场面,叙事与抒情、表意密不可分地融合在镜头语言中。 奥菲尔斯相当卓越和独到的导演手法,使两位主角的表演放射出宝石般的光泽,以致含蓄而又层次丰富的表演风格和谐而多变,达到了令人赞赏的完美程度。美工师亚历山大搭制的古老维也纳的街道和内景是那样真实、准确,摄影师弗兰克的摄影机对光与影进行的处理是那样富于创造性,又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设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抚慰了青年的灵魂。而本文是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作者用入木三分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副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文豪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得到情感的升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文中所运用的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神奇的夸张、细致的描述手法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而又生动,这又可以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他们创设一个更高的可以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 教学重点: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作者以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示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茨威格简介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茨威格简介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更多) 《异端的权利》讲述的是欧洲大陆在灿烂黎明之后重新沦为黑夜时的一个小故事。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此时已经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最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当作为异见者的新教徒企图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时,他们遭到了罗......(更多)

本书是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出版后曾轰动欧洲。玛丽·安托瓦内特天生丽质,却成了母亲政治棋盘上的一颗棋子,15岁远嫁法国,与当时还是王储的路易十六结为夫妇。路易十六性格软弱,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她不能履行丈夫的责任,并由此放任安托瓦内特的任性胡为以作为补偿。在法国大革命爆发......(更多) 本书是茨威格在一九三八年流亡国外时发表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生前面世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茨威格简介轻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贵族地主封?开克斯法尔伐的女儿艾迪特。这位姑娘生性活泼,正直繁花似锦的年龄,却不幸下肢瘫痪,霍夫米勒对她深表同情,却因此酿成悲剧。奥匈帝国骑兵少尉霍夫米勒偶然结识了下肢瘫......(更多) 《三大师传》通过对传记对象内心世界的分析,解读其作品风格形成及命运遭际的必然性,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作者简介以及文体概述

作者及作品概述 1.《藤野先生》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姓周,幼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山,后改名为豫才。“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是开始使用的笔名。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划时代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第一声号角。接着,发表包括《阿Q正传》在内的14篇小说,1923年结集为《呐喊》出版,1924~1925年,发表《祝福》《伤势》等11篇短篇小说,结集为《彷徨》出版。并发表了散文诗集《野草》。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2.《我的母亲》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3.《我的第一本书》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四十年代开始写诗,有诗剧《智慧的悲哀》、诗歌《鄂尔多斯的草原》、诗集《彩色的生活》等。 4.《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在诗歌、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个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战斗》《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很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 5.《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我的一生》《我的宗教》《中流——我以后的生活》等。作为盲聋哑人,海伦的成就是空前的,她被誉为美国英雄。 6.《雪》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散文集: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像散文那样不分行、不押韵,不受字数、声韵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采用散文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段来叙事抒情。它又是诗,有诗的想象、诗的激情和诗的意境;有诗一样的节奏感和跳跃性,便于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总体来看,它的主要特征是:散体、灵活、浓缩。 7.《雷电颂》 郭沫若(1892—1978),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8.《短文两篇》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小说,《复仇》《将军》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9.《海燕》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活动家。父亲早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简介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1。28至1942。2。2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爱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

斯蒂芬·茨威格 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目录[隐藏] 【作家简介】 【作品总汇】 【人生经历】 【文学历程】 【死因解释】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折点》(又译《人生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星闪耀的时刻》(又译有《人类的星闪耀时》)、《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等。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被世界上公认为最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 【作品总汇】 小说部分 《夜色朦胧》一个少年在夜色朦胧中和一个神秘少女度过了一个销魂荡魄的夜晚,但始终不知道她是谁。他一直以为是他的二表姐,为了看她一眼以至于从树上摔下折断腿骨,在他卧病养伤时,神秘少女才露出真面目,原来她不是自己的二表姐,而是自己想也没想过的自己的三表姐。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出朦胧夜色中的花园和令人目迷神眩的幽会。 《贵妇失宠》法国大革命,政妓没落的命运 《普拉斯特的春天》一个政妓因为参加赛马会的新衣服没有做好,担心自己不能成为焦

茨威格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简介: 开放分类:外国文学、人物、作家、奥地利、小说家 目录 ? 【作家简介】 ? 【作家的人生经历】 ? 【作家的文学历程】 ? 【作家死因的解释】 【其他译名】斯台芬·茨威格,斯台凡·茨威格,简称斯·茨威格或茨威格。 【作家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 连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 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 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

【作者信息拓展】茨威格介绍

【作者信息拓展】茨威格介绍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17),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惟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描写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他笔下的人物常被某种神秘的命运和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捉弄,最终毁于某种热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的来信》,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茨威格的戏剧作品有诗剧《耶雷米亚》(1917)、悲剧《伏勒波尼》(1927)和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等。 茨威格去世后,他的遗作《昨日的世界》(1942)和《巴尔扎克》(1946)先后出版。前者为长篇回忆录,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和欧洲的生活风貌,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传记《罗曼罗兰》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集《感觉的混乱》使他颇享国际声誉。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2、写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上驰骋了近60年,因其 作品真是而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的镜子”。茨威格出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而为他写下了这部传记。 3、相关资料: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长篇历史小说 《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写成《忏悔录》。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对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 二、字音、字形 髭()长髯()黝黑脸膛()倒竖()一绺绺()鬈发()滔滔白浪畏缩粗劣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乱蓬蓬()粗鄙滞() 愚钝()禁锢()酒肆()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美髯公()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矮小敦实()尴尬()锃亮()粲然笑意()黯然失色广袤无垠()烁烁发光()赤裸裸直戳要害()犀利() 三、解词

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地时候,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人群中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四、简答题 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a、。。。。。。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答:这句话含蓄地写出了作为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他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点拨}这里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揭示出托尔斯泰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b、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他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答: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以及观察社会、人生和时代的准确性。 {点拨}“直戳要害”“刺中心窝”,说明刺得准、刺得深,联系课文内容,就可知道这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2、阅读课文“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到文章结尾,回答下列问题。

狄更斯介绍

外国文学鉴赏-------狄更斯 狄更斯是英国小说家,公认是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能够做到雅俗共赏、贵贱皆宜,技术的进步和他作品的魅力很快使他名扬世界。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的作品受大众欢迎的程度以及个别小说的销售量曾有过起伏,但是他的书没有一本是无足轻重、缺乏特点或不值一谈的;虽然现在他为人称道之处是其作品中那些不太被他的同时代人所重视的方面,但他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他目前在评论界的地位高于以往的任何时候。他在英国作家中最富喜剧色彩,但他又不仅仅是一位娱乐大师。他洞察社会及其弊端时的眼界、同情心和才智丰富了他的小说,不仅使他成为19世纪的一位文学巨匠,而且也使他成为他那个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良知代言人。 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汉普夏的朴次茅斯,但他幼年时便离开了那里。他最快乐的童年时光是在占丹度过的(1817~1822),他在小说中常提到这个地方。他从1822年起住在伦敦,直到1860年才搬回占丹附近一幢名为盖德山庄(Gad's Hill)的乡间别墅。如果中产阶级具有一种新发现的、不稳定的社会地位,那么狄更斯的出身就可以说是中产阶级;他的一位祖父当过家仆,另外一位是个挪用公款者。他的父亲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是他的过度挥霍和愚蠢行为常常使家庭陷于拮据的惨境(他的某些缺点和激情写进了半自传体小说《块肉余生记》中麦考伯先生〔Mr.Micawber〕身上)。1824年狄更斯的家境坏到极点,身为长子的他已经辍学,要被送去工厂做工,而他的父亲则因欠债入狱。这些打击对他影响很深,虽然他厌恶这段沦为工人阶级的短暂经历,但是从此对他们的生活和贫困有所了解,并产生了同情,这些都充实了他的作品。监狱以及孤苦、遭受压迫、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也反复出现在他的许多小说里。狄更斯的性格和艺术创作中的许多因素都源自这一时期,包括20世纪的小说家威尔逊(Angus Wilson)所说的∶后来狄更斯身为一个男人和作家在了解女性方面遇到困难,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他对他母亲的痛恨,他认为她在这段时期里没能体谅到他的痛苦,给他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他父亲出狱及家境改善可以使他重返学校时,他母亲却希望他继续做工。幸运的是,父亲的意见占了上风。 但是我还是最喜欢狄更斯的小说《小杜丽》和《雾都孤儿》我觉得那些写的英国社会的现状,把英国上流社会写的淋淋尽职,相比这个两部我还是比较喜欢《小杜丽》Amy即是小说的主人公小杜丽,自小与父亲William一起生活在马绍尔西监狱。监狱中长大并成年的小杜丽成长为一个瘦小而坚强、腼腆而善良、勤恳体贴为自己的家人操各种心甚至有些忘记自己的可爱小女人。她的美好与纯真在粗卑势力的下层社会中由显可贵。Fanny是小杜丽的长姐,在剧院跳舞谋生,她是一个世故、进取心十足的女人。在英格兰最富有的继承人Edmund Sparkler面前,她俯首称臣、温顺乖巧,但是面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竭尽全力想要摆脱自己的母亲以及底层的社会阶级。无论什么也不能阻止她想要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决心。善良宽厚的Arthur Clennam在清教徒式的严厉和沉闷下长大,对家庭及双亲的忠诚和责任使他一直跟在父亲身边打理家族生意,直到父亲身故才从中国回到英国重新开始他的生活、寻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同时,他不顾来自专制的母亲Clennam的阻挠,揭开了Clennam家族黑暗的过去,并勇敢地承担起了上一辈人所犯下的错误。Henry Gowan总是梦想过上富裕轻松的生活,虽然他是英国贵

茨威格与托尔斯泰的性格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 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 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 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 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斯蒂芬·茨威格在世界各地游历时,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战后他 目睹人民的灾难和社会道德沦丧,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 的灵魂。他的作品匠心独具,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社会批判的成分也增 加了,尤其是“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高尔基语)塑造了不少令人难忘 的女性形象。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 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 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 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 多家出版社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民众,不久前曾踊跃参加这位作家的朗诵会,这时怀着悲痛的心情跟在灵车后 面为他送葬。巴西政府决定把茨威格生前最后几天住过的那幢坐落在彼 特罗波利斯的别墅买下来,作为博物馆供人参观。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优秀版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 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 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 基础。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 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能够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 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 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 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此刻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 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个性是1812 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 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个性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 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 术已达炉火纯青。 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 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个性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 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二): 列夫托尔斯泰即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七年级上语文作者及简介总结

七年级(上)语文作者及作品 ---总结 编辑-王诗怡 1.《散步》 作者:莫怀戚 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2、《背影》 作者︰朱自清 中国著名诗人,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3、《风筝》 作者:鲁迅 鲁迅,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阿Q正传》、《祝福》等。 代表鲁迅最高文学成就的作品就是散文诗集《野草》。 主要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4、《拥您入睡》 作者:肖复兴 著名作家,原籍河北沧县人。 散文集《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音乐笔记》。 5、《我的老师》 作者:魏巍 中国作家、诗人,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魏巍的散文集《谁就是最可爱的人》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长篇小说《东方》获首届茅盾文学奖、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与首届人民文学奖,《地球的红飘带》获“人生的路标”奖及人民文学奖。 6、《韩老师叫我敢说话》 作者:张志公

语言学家及语文教育家。河北省南皮县人。她著有《汉语语法常识》、《修辞概要》、《语法学习讲话》、《语法与语法教学》等。 7、《如就是我人》 作者:刘绍棠 中国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品《蒲柳人家》、《运河的桨声》等。 8、《科学家的师生情谊》 作者:王月清 原题:《居里夫人?施士元?吴健雄》 9、《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 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芦笙恋歌》、《边寨烽火》。 10、《跟陌生人说话》 作者:刘心武 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风过耳》等。11、《女兵墓》 作者:王宗仁 长篇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中篇系列报告文学《青藏风景线》,散文集《季节河没有名字》。 12、《差不多先生传》 作者:胡适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诗人、学者。著作:《尝试集》、《胡适文存》等。 13.《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 作者:﹝奥地利﹞茨威格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可课时的安排,下面是搜集的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希望对大家的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布置学生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及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可分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案(简介但较全面)

罗曼?罗兰 斯蒂芬?茨威格 一、教学目的:了解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体会罗曼?罗兰的精神,汲取人生的教益,熟悉传记文体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罗曼?罗兰的人生经历和精神,传记文体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字词 艮:gěn性子直,事物坚韧而不脆;gèn八卦之一,姓。 喧嚣:“喧”同“暄(寒暄)” 涨:zhǎng水位升高;zhàng膨胀的意思 涅;niè巩固:gǒng炯炯:jiǒn g 白皙:xī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在诗、短论、小说和人 物传记等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特别是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主要的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主要传记有《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的诗人》等。他的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对奇特命运下的人物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独具特色。 3.传主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著名的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主要作品集中在传记、小说上。传记的主要作品有《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主

要的小说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在1913年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他也由此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15年获得诺贝尔奖。其他主要的小说作品有《哥拉?布勒尼翁》、《格莱昂波》、《皮埃尔和吕丝》、《欣悦的灵魂》等。罗曼?罗兰的作品文笔豪爽质朴,人物形象多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4.《约翰?克利斯朵夫》简介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共四集十卷。小说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二三十年间的欧洲生活为背景,描写了音乐家约翰?克利斯朵夫为改革音乐而孤独奋斗的一生。约翰?克利斯出身于德国莱茵河畔的一个贫寒月师家庭,从小学习音乐,年轻时受到当地公爵的赏识。但是他性格倔强,鄙视豪门,反抗宫廷,由不能容忍周围庸俗感伤的音乐基调,与当时的音乐界有冲突。接着他的爱情又受到了挫折,再接着又因为为了帮助农民而打死了一个行凶的士兵,受到通缉,逃到了法国。法国是他幻想中追求文明自由的理想世界,有真正的艺术的地方,但是他所看到的现实使他很失望。在法国的时候,他与当时法国盛行的唯美主义和形式注意的颓废艺术展开斗争,受到敌视,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孤独的反抗者。进而到中下层人民中号召起来反抗丑恶现实,但是他又自恃知识分子的身份与中下层民众有距离甚至格格不入,他的革命活动又遭受失败。在五一节无意中卷入了示威游行中,好朋友奥里维啊被警察刺死,出于自卫他打死了警察,再次逃跑了,到了瑞士。在瑞士他隐居下来,万念俱灰。后来重返法国,与过去的对手言和,转而讥笑像他当年那样孤独奋斗的年轻人。晚年居住到了意大利,成为了誉满欧洲的音乐大师,一心致力宗教音乐创作,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在追忆中死去。 5.课后思考第一题。 ⑴高师教育方面的特点: 与外界隔绝,以免他们受到诱惑 远离实际生活,以便使他们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富有成效的结合,被继承下来 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⑵高师阶段的教育对罗曼?罗兰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第二段:选择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 影响:①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 ②具有活跃历史的特殊才能

七年级语文下册茨威格简介(部编本)

茨威格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等。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一、生平经历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他的文章(编者加名《列夫·托尔斯泰》)被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中。 其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同精灵的斗争》(又译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三位大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茨威格简介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 茨威格简介 生平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1881年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1900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就读哲学和文学史,并发表小说《普拉特的春天》。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第一部诗集《银弦集》在柏林出版。1904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发表第一部小说集《艾丽卡埃瓦尔德的恋爱》。 茨威格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战争后的十余年间,茨威格的作品呈现爆发式态势。主要突出在小说和传记作品的创作中。1917年创作戏剧《耶利米》,1920年创作传记《马赛琳娜德博尔德》、人物评传《三大师》、传记《罗曼·罗兰》,1922年创作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和《日内瓦湖畔的插曲》,1925年创作人物评传《与恶魔搏斗的人》,1927年创作历史特写集《人类群星闪耀时》等等。 二战爆发后,茨威格在1934年走上了流亡的道路。在流亡途中,茨威格没有停止写作,在去世前的九年间,他先后完成了六部传记。1942年,茨威格于巴西自杀。 代表作品 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滑铁卢之战》、《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日内瓦湖畔的插曲》、《一颗心的沦亡》等;中篇小说《恐惧》、《象棋的故事》等。 空保障系统完善、科考观测设备设立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