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贸易开放_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_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贸易开放_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_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贸易开放_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_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贸易开放_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_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第34卷第8期

财经研究

V o l .34N o .8

2008年8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 no mics A ug .2008 

贸易开放、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

———基于中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辉煌,兰宜生

(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孙辉煌(1981-),男,湖南娄底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兰宜生(1957-),男,山西原平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摘 要:文章利用中国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贸易开放对我国国内行业成本加成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市场竞争与国际贸易是影响我国制造行业成本加成的重要因素。进口贸易在高竞争性行业对成本加成具有正向的促进效应,而在低竞争性行业具有相反的效应;出口贸易对国内行业的成本加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

关键词:进口竞争;成本效应;价格效应;市场竞争

中图分类号:F 2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08)08-0043-09

一、引 言

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在一个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到2005年三年间对外贸易总额翻了一番,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1.5%,增长速度高居世界前列。随着中国各种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逐渐削减,用各种统计指标衡量的贸易开放度必然提高,国内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强,国内企业的各种市场行为必然会受到影响。

边际成本加成反映了产品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偏离,其大小往往又反映了企业的市场势力。微观经济理论认为,对于完全竞争的企业,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然而这种完全竞争的形态只是一种极端的形式,而少数企业在行业领域内具有一定市场势力的不完全竞争才是现实世界的常态。对于具有市场势力的企业,价格大于边际成本。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Lerner )早在1934年便使用价格减边际成本再除以价格的加价率来测定垄断势力,并被称为勒纳的垄断势力度,用公式表示为:L =(P -MC )/P 。根据勒纳的思想,贸易开放·

43·

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加剧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必然削弱其垄断势力,因而会对国内企业的成本加成有一个负向的影响。不少国外学者也通过经验分析研究了进口贸易对企业的成本加成的效应,Espo sito(1997)认为,进口贸易渗透额外增加了国内产品市场潜在和实际的市场竞争,在他的经验分析中,进口渗透与税后利润呈显著的负相关;Pag oulato s和So renson(1976)利用美国3位数行业的数据同时考察了进口渗透、出口以及FDI对边际成本加成的效应,发现进口渗透的系数显著为负;Levinsohn(1993),H arriso n(1994),K risha和Mitra(1998)都发现国内企业面临更大进口竞争有降低成本加成的效应;Koning s和Vanden-bussche(2002)则发现国内企业在受到对国外进口商反倾销保护时,其成本加成会提高;而Jo zef Ko nings和Patrick V ancay seele(2003)在对Bulargian和Rom anian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经验分析时,发现私有化往往伴随着更高的边际成本加成,而在高竞争性行业则更加强化了这种效应,同时发现进口渗透的提高对具有高市场集中度的行业的成本加成有负面效应,但是对竞争性行业的成本加成却有正面效应。

相对而言,对于出口贸易对成本加成效应的研究相对少见,出口使国内企业可以面向更大的市场,因而对企业的利润有积极影响。Pug el(1978)利用美国制造业的数据,发现出口份额与成本加成具有正向关系,Pugel认为世界其他国家对本国行业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可能低于国内的需求弹性,此外,出口还有可能降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和研发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利润;但是Pago ulatos和So renso n(1976)却发现出口份额的系数出现了相反的符号,但不显著,而外向FDI和成本加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国外研究贸易开放对成本加成的影响的文献较多,而国内文献尚未发现利用我国的数据来分析贸易开放对成本加成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基于H arrison(1994)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假设国内行业处于不完全竞争的状态,通过利用中国1999-2005年25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来分析贸易开放对我国国内行业成本加成的影响。

本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描述了计量回归模型;在第三部分对我们所使用的数据进行相应的说明和处理;第四部分给出了回归结果;最后一部分为结论。

二、实证模型设立

一个行业或企业的产出增长可以通过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通过生产率的提高,不失一般性,本文假设行业产出y i由劳动者L i和资本K i两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其生产函数采取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形式,即y i=A i f(L i,K i),其中A i表示对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衡量,我们对生产函数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

dy i=dA i f(L i,K i)+A i f iL dL i+A i f iK dK i(1)·

·

44

对(1)式两边同时除以y i =A i f (L i ,K i ),并且用 z =dz /z 表示变量数值的百分比变化,我们可以得到(2)式:

y i =A i +f iL L i f (L i ,K i )L i +f iK K i f (L i ,K i )

K i (2) 如果我们假设生产函数是次齐次性,则u i f (L i ,K i )=(f iL L i +f iK K i ),将其代入(2)式中,我们得到:

y i

=A i +u i f iL L i f iL L i +f iK K i L i +f iK K i f iL L i +f iK K i K i =A +αL i (L -K )+u i K i (3)

其中αL i =f iL L i f (L i ,K i )

,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如果用θL i 表示劳动的收入份额,那么在非完全竞争状态下:

αL i =πit θL i (4)

其中πit =p it c it

,反映了价格对边际成本的加成。 将(4)式代入(3)式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存在边际成本加成的产出增长等式:

y it =A it +πi θiL (L it -K it )+u i K it (5)以(5)式作为基本回归式,我们可以估计出边际成本加成πi 。然而正如Levin -sohn (1993)和H arriso n (1994)所指出的,若直接对(5)式进行回归,将面临内生性的问题,因为对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产率增长A i ,其很有可能与要素投入L 、K 具有相关性:企业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往往会引发要素投入的增加。因此若不控制A i ,将会对我们的参数生产有偏的估计。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工具变量,但是要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往往比较困难①

。Olley 和Pake s (1996)通过引入资本投入与投资的多项式来控制不可观察的生产率,这样可以解决内生性的问题。O lley 和Pakes 认为投资更高的企业往往生产率会更高,他们发现在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时,通过引入资本投入与投资的多项式以控制不可观察的生产率,可以有效地减少参数的有偏估计。本文将遵循Olley 和Pakes 的方法来纠正可能发生的偏估计。

为考察贸易开放对边际成本加成的效应,对成本加成我们建立以下关系式:

πit =a 0+μi +a 1im it +a 2ex it +a 3sczj it +Z it (6)

其中:im 、ex 分别表示进口产值比与出口产值比,用来衡量贸易开放;sczj 表示行业的市场集中度;Z it 表示其他控制变量。 把(6)式代入(5)式,我们得到:

y it =β0+βi +P 3(K it ,I it )+

[a 0+μi +a 1im it +a 2ex it +a 3scjz it +Z it ]θiL (L it -K it )(7)·

45·孙辉煌、兰宜生:贸易开放、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

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其中P3(K it,I it)表示资本投入与投资的3阶多项式,用来控制行业的生产率。

(7)式中,我们发现影响成本加成的诸变量与θiL(L it-K it)形成了交叉项,其系数反映了这些变量对成本加成率的边际影响。因而如果Olley和Pakes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回归误差项的内生性问题,那么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将是各变量的有效估计,这为我们考察贸易开放对行业的成本加成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回归方程。

三、数据说明及处理

鉴于中国制造行业数据的统计标准在1998年前与1998年后存在差异,本文样本区间采取1999-2005年中国25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来考察国际贸易对我国国内行业成本加成的影响,烟草制品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被认为一般不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因而没有包括在样本中;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由于数据的不连续性也予以剔除。

根据前文中所建立的回归模型以及行业数据的可得性,我们对变量做出以下界定说明:为保持数据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根据我国的统计数据,本文所有的指标采取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统计指标;由于我们的要素投入没有包含中间品投入,所以用每个制造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来表示y it;对于资本投入而言,参照张海洋、李小平和朱钟棣的做法,用各行业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作为资本投入K it;用每个制造行业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L it;由于劳动者收入份额没有现成的统计数据,本文尝试用每个制造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与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相乘,然后再除以制造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来替代θiL,但是对于细分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只有2005年以后才存在统计数据,考虑到劳动收入份额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差异不大,因此本文拟以2005年的劳动收入份额来代替整个样本区间的θiL;关于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衡量,我们分别采取每个制造行业的进口额与出口额与此行业的工业生产总值之比来替代,由于我国对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CICC)与联合国对国际贸易的分类标准(SITC第三版)不统一,本文使用了盛斌(2000)的统计标准转换对照表进行转换,得到我国行业的进出口数据,再以每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价;反映一个行业市场集中度较好的指标,是采取该行业前几个最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来衡量,但我国并没有对工业行业这类指标的完整统计,本文采取各个行业大中型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例来作为替代指标。

最后,我们所使用的数据除了进出口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处的(COM TADE)数据库,其他数据都取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期。

·

·

46

孙辉煌、兰宜生:贸易开放、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

四、实证分析

由于面板数据兼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其数据量是单个时序数据的25倍,选取面板数据分析的优势是很明显的。一般来说,由于面板数据具有两维性,如果模型设定不正确以及由此造成的参数估计方法不当,将对参数估计结果造成较大的偏差,特别在N(横截面单元的数量)较大而T(时间序列数据的数目)较小时,固定影响模型与随机影响模型的估计值会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采用面板数据构建模型时,首先对模型的设定形式进行检验。首先通过F检验来确定是否存在固定效应,然后通过H ansman Test方法,依据一个有效估计量和它与无效估计量差异的协方差是0的规则,来判断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哪个更有效(H ausm an,1978),检验形式如下:

H=X[K]2=(b-β)∑-1(b-β)

其中:b是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系数,β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系数,∑为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得到的参数值的协方差矩阵的差阵。H服从一定自由度的卡方分布,原假设是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若H大于临界值,则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应接受随机效应模型。原假设是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不相关,不能拒绝原假设则说明应使用随机效应模型。

本文运用stata8.0对(7)式进行了回归,表1给出了回归结果。第(1)栏就是我们基于(7)式的基本回归结果,在第(2)栏中我们加入了进口产值比以及出口产值比与市场竞争度的交叉项和控制变量,根据F检验与H ausman 检验结果,我们都应采取FE模型估计方程。从回归结果来看,我们发现进口产值比对成本加成具有轻微的正向作用,其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值为0.095-0.1之间,表明行业的进口产值比每增加10%将促使行业的成本加成比例提高接近1%,这种显著的正向影响似乎与我们的预期相反,但是我们再看进口产值比与大中型工业企业产值比的交叉项的系数时,发现其系数为负的-0.53,这表明进口贸易对国内行业的成本加成在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具有负向作用。

要解释进口贸易的这种现象,我们认为这可能与进口贸易竞争影响成本加成的两种潜在效应相关:影响价格的效应和影响边际成本的效应。一方面,进口贸易对国内行业所构成的额外市场竞争,对价格本身就可能存在两种相反的效应,竞争的加剧对价格会形成一定的向下的压力,特别是对那些在市场上占有一定垄断地位的企业,对于来自进口的竞争,通过降低价格来维持这种垄断地位似乎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同时竞争的加剧激励国内企业研发创新,生产有差异的产品,从而维持更高的价格,但是一般来说在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也即国内市场竞争较弱的行业,进口竞争对国内的价格应该具有负向的影

·

·

47

响,对于这些行业,贸易的开放将有助于促使价格向边际成本靠拢。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竞争性部门的企业,它们更多的是价格的接受者,对于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促使企业更多地投入重组以及技术创新活动,以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因此进口竞争的主要效应是促使企业降低边际成本。结合我国国内制造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的状态,进口贸易对我国行业的成本加成就有可能产生正的效应。

第(1)和第(2)栏的回归结果表明,出口贸易比率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出口贸易对我国的成本加成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这可能与出口使国内企业面向更大的市场,有利于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研发成本有关。出口贸易比率与市场竞争度指标的交叉项的系数不显著,表明市场竞争状况不影响出口贸易对成本加成的所产生的效应。scjz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市场集中度提高促使行业的成本加成上升,这符合我们的预期;资本产值比(K/Y)对行业成本加成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我们发现a0大于1,表明国内的制造行业存在成本加成行为,整体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形态。

表1 全部样本1999-2005年的回归结果

变量(1)(2)(3)(4)

a01.15**

(0.523)

1.17**

(0.547)

1.102**

(0.489)

1.17*

(0.896)

im 0.095*

(0.065)

0.101*

(0.071)

0.087*

(0.058)

0.365**

(0.174)

e x 0.557***

(0.143)

0.634***

(0.158)

0.475**

(0.232)

0.585**

(0.275)

scjz

0.32*

(0.192)

0.28*

(0.175)

N umber o f fir ms -1.967***

(0.524)

-2.44***

(0.657)

K/Y -0.026

(0.073)

-0.023

(0.086)

0.035

(0.054)

scjz×im -0.53**(0.265)

scjz×ex

0.072 (0.126)

fir ms×im 0.274**(0.136)

firms×ex

0.054 (0.25)

Po ly no mial(K,I)3th o rde r3th o rder3th o rder3th o rde r Hausman检验χ2统计量18.5625.4619.3528.54 H0:RE优于F E P=0.000P=0.0000P=0.0000P=0.000模型fe fe fe fe 调整后的R20.8010.8810.7640.823

D W1.7662.351.9732.33

说明:F E模型对异方差进行了修正;*,**,***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回归变量都进行了相应的对数化;Po ly no mial(K,I)采取3阶多项式形态,包括所有的交叉项,基于表格大小考虑,我们没有给出相应的系数值;fir ms×im与fir ms×ex分别表示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与进口出口的交叉项。

·

48

·

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考虑到用大中型工业产值比并不是衡量市场竞争状态的最好指标,在第(3)栏-第(4)栏我们用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来衡量行业的竞争程度,一般认为,行业内企业数量越多,其市场竞争就越激烈,因此我们预期其与市场集中度指标具有相反的符号。从回归系数来看,基本上没有改变我们之前所得出的结论,行业企业数量的系数呈现显著的负值,进口贸易与企业数量的交叉项的系数呈现显著的正值,这些结果都证实了我们之前所得出的结论。

鉴于各影响因素对成本加成的效应在市场竞争度不同的行业而有所差异,我们以每个行业大中型企业工业产值比例为依据,把25个制造行业划分为2个子样本分别回归,以2002年为依据,小于50%的行业被视为市场竞争较强行业,表2给出了相应的回归结果。

表2 分组子样本的回归结果

变量强竞争性弱竞争性

a01.11***

(0.075)

1.095***

(0.088)

1.256***

(0.035)

1.328***

(0.044)

im 0.122***

(0.042)

0.107***

(0.035)

-0.027*

(0.015)

-0.015*

(0.011)

e x 0.84**

(0.412)

0.758**

(0.364)

0.531**

(0.264)

0.363**

(0.173)

scjz 0.377***

(0.026)

0.118***

(0.0259)

N umber o f fir ms -1.254**

(0.516)

-1.374**

(0.625)

scjz×im -0.165**

(0.081)

-0.201**

(0.103)

scjz×ex

0.143

(0.351)

0.367

(0.352)

fir ms×im 0.194*

(0.163)

0.254*

(0.184)

firms×ex

0.375

(0.521)

0.632

(1.534)

Po ly no mial(K,I)3th o rde r3th o rder3th o rder3th o rde r Hausman检验χ2统计量31.5627.9439.6120.52 H0:RE优于F E P值=0.0000P值=0.000P值=0.000P值=0.000模型fe fe fe fe

组数13131212

R20.700.5860.7430.682

说明与表1同。

从表2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通过F检验与H ausman检验,所有模型都采取FE模型估计。从回归的结果来看,出口贸易、大中型企业产值比、行业内企业数量,以及相关交叉项的系数结论与整个样本基本上能保持一致。其

·

49

·

孙辉煌、兰宜生:贸易开放、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

财经研究2008年第8期

中的系数都要大于1,而且在被视为竞争性程度较弱的一组中确实具有较大的数值,这符合我们的预期;但是,进口贸易的系数在不同子样本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在被视为竞争性较强的一组中,其系数呈现显著的正值,进口贸易对这些行业的边际成本加成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在另一组中却呈现相反的情况,这说明了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进口贸易对行业成本加成的影响方向。

上述结论也能为我们的分析提供有用的指导,特别地,给定在一个高度竞争性的行业,其中更多的企业是价格接受者,自己设定价格很难,那么进口竞争所导致成本加成的提高很可能反映了边际成本的降低,表2中,被我们划分为竞争性行业一组比较符合这种情况。低市场竞争度行业的企业存在一定的市场势力,面对外来的市场竞争,可以通过降低价格来尽量维持原有的市场份额,但同时也会存在降低成本的效应,这两种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市场竞争程度。一般而言,在高市场集中度的行业,价格效应往往要高于成本效应,而对于表2中所显示的即使是我国所有制造行业中相对来说市场竞争程度较弱的一组行业,也只显示了不显著的轻微负值(-0.015,-0.027),这恰好又说明了中国制造行业整体普遍具有市场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特点。

五、结 论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5年25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行业成本加成的影响。我们使用固定模型对所有样本进行了回归,结果表明,市场竞争与进出口贸易是影响国内行业的成本加成的重要因素;我国制造行业具有一定的不完全竞争性;进口贸易对整个样本行业的成本加成具有轻微的正向影响,而出口贸易对成本加成的正向效应更加明显;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决定了进口贸易影响成本加成的方向,市场竞争度与进口贸易对成本加成的效应成正相关。考虑到各影响因素对成本加成的效应在市场竞争度不同的行业而有所差异,本文把整个样本分为竞争程度不同的两组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市场竞争较强的一组,成本加成率要稍低,这符合我们的预期;进口贸易在市场竞争较弱的一组对成本加成具有轻微的负向作用,而在市场竞争较强的一组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证实了行业成本加成受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而在分组样本中,其他变量的回归系数与整个样本具有类似的结论。针对本文的回归结果,本文认为,中国制造行业存在普遍较强的市场竞争,削弱了进口贸易竞争对国内行业企业的价格效应,而强化了其成本效应。

注释:

①合适的工具变量应该与企业的要素投入相关,而与生产率不相关。Ha rrison采用名义

汇率、能源价格、部门的真实工资和企业的负债报告作为工具变量。

·

·

50

孙辉煌、兰宜生:贸易开放、不完全竞争与成本加成

参考文献:

[1]朱钟棣,李小平.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趋异化:基于分行业

面板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5,(9):51-62.

[2]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K oning s Jozef,V andenbussche Hy lke.Does a ntidumping protectio n r aise ma rke t pow-

er?Ev idence fro m fir m level da ta[D].CEP R Discussion Paper3571,2002.

[4]K rishna P ravin,M itra Devashish.T rade liber alizatio n,ma rket discipline a nd pro ductivi-

ty g ro w th:New evidence f rom I ndia[J].Journal of Dev elo pment Economics,1998,5: 447-462.

[5]Her sch P hilip,Kemme,David,Bhanda ri Jag deep.Co mpetition in transitio n eco no-

mies:Deter mina nts of price-cost ma rgins in priva te secto r manufacturing in Eastern Eu-ro pe[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94,61:356-366.

[6]H arrison A nn E.P roductivity,imper fec t competitio n and trade refo rm[J].Journal of

Internatio nal Eco no mics,1994,36:53-73.

[7]Hall Ro ber t E.T he re latio n be tween price and ma rgina l co st in U.S.industry[J].Jo ur-

nal of P olitical Eco no my,1988,96:921-947.

[8]Espo sitol,Espo sitof F.F oreign co mpe titio n and do me stic industr y profitability[J].Re-

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 tistics,1971,53:343-353.

[9]Pagoulateos E,Sorenson R.Iinternational trade,internatio nal investment and industrial prof-

itability of US manufacturing[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1976,42:425-434.

T rade Openness,Imperfect C ompetition and Price-cost Margins: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 UN H ui-huang,LAN Yi-sheng

(School o f I nternational B usiness A dministration,S hanghai

Univ 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ics,S hanghai200433,China)

A bstract:This pape r evaluates the im pact of trade o penness on price-cost margins using a panel datase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China.The panel regressions find that bo th inte rnatio nal trade and market competition are the important determinant factors of price-co st m argins.Imports have po sitive effects on price-cost m argins in highly com petitively industries, w hile have the passive effects in low ly co mpetitively industries.Expor ts have po sitive effects o n price-co st m argins.

Key words:impo rt co mpetitio n;co st effect;price effect;m arket compe-tition(责任编辑 周一叶)

·

·

51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中国制造的利弊分析 苟琦 (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710105)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增长,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其中玩具占世界市场的70%、自行车占60%、鞋占50%,微波炉占50%、个人电脑占2/5、电视机和空调占1/3及冰箱占20%。我国正在重演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即凭借低成本优势承接世界制造业的产业转移,如日本、韩国的电子产品、重型装备、汽车、造船等产业都曾在世界上获得了很大的竞争优势。本文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优势困境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从多层次和多构面的角度,分析一个国家赢得某些产业竞争优势的原因,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其核心是所谓的“钻石体系”理论。波特认为,一产业在某一国家内产生优势地位的原因来自下列四组关键因素:生产因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波特同时也认为,一国特定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优势又受“机遇”与“政府”因素影响,“政府”因素所带给产业的影响可正可负,此点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制定应有重要涵义。 下面就根据“钻石体系”理论来分析我国能在制造产业上获得的国际竞争优势。 生产因素优势

从生产因素方面来看,我国具备低成本制造的要素。首先,人力资源充足,人力成本低。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工人的平均收入等于美国工人的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到2002年和2003年的时候,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时薪为21.11美元,而中国只有64美分。这跟我国长期的贫穷,特别是城乡隔绝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是分不开的。这一项是发达国家制造业难以逾越的。同时,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的数量连年大幅增长,这对我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制造业不仅有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还要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次,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资本资源也相对充足。最后,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电信设施、电力建设等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先进的,这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 国内需求优势 从国内需求来说,我国作为具有10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国内需求旺盛,且发展潜力巨大。2004年中国GDP占到全球总量的4%,居世界第六;按平价购买力算,占全球总量13%,居第二位。2001-2003年中国GDP增量占全球增量的1/3,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量大国。我国正在经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需要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城市人口面临人均收入跨过1000美元关口的消费升级,消费正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过渡,对房地产、汽车、数码电子等的需求旺盛,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对家用电器等大件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我国的内需完全可以支持某些制造业的发展。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内容提要]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关键词]中、印制造业,制度环境,竞争力 在人们传统的概念中,印度依靠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承接IT产业外包,带动了经济增长。然而,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一支生力军。根据印度中央统计组织的统计报告,2003年印度制造业增长了7.3%,2004年上升至9.2%,2005年更是达到11%,发展势头相当迅猛。印度将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那么印度制造业能否超越中国?中、印两国制造业的制度环境有何差异?二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竞争优势是哪些?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中、印两国制造业展开竞争与合作。 中、印两国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总量及人均GDP大体相

当,中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一大批乡镇集体企业迅速发展,这其中包括江苏的纺织服装业,浙江、广东的五金、电器及家用电子产品。所以,乡镇集体工业是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业的主体。80年代后期,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最早的一批日资、韩资及台资企业进入中国内地,这批外资企业主要以合资、合作的形式投资于纺织、服装、鞋帽、玩具、食品及化工行业。在贸易形式上属于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性质。从90年代开始,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内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台资企业的大规模投资,1990年前后,台湾建立了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市场营销的完整集成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制造体系。然而,从90年代中期开始,受互联网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IT产品市场需求下降,制造商的产品价格和利润也随之下降。而中国内地却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所以,从90年代初,台商主要将广东、福建作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从1994开始,外商纷纷将上海、苏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加工基地,其中75.6%的企业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的形式从事加工出口贸易。同样,2000年以后,国际通讯设备市场一路下滑,而中国的移动通讯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个人移动通讯市场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日本、韩国、香港、欧盟的国际移动通讯设备制造业巨头纷纷将生产地转向中国,如三星、日立、爱立信、阿尔卡特将其产品CDMA、GSM及小灵通(PHS)以及固定网络、移动网络、宽带接入、智能光网络、多媒体及网络应用的生

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 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国家领导人频频出访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使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了一个新台阶,也为中国与相关国家创造了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良机。目前,无论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还是亚非拉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薄弱,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在这方面的合作中占领先机,对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基础提升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使“一带一路”和其他一些合作构想出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对于我国具备广阔的市场前景。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中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和劣势 浏览次数:1562次悬赏分:5 | 解决时间:2007-4-29 16:34 | 提问者:xzcshaoguang 最佳答案 外部环境:机遇大于威胁部环境:劣势大于优势 市场潜力与经营风险共存市场潜力主要从行业生命周期、市场前景和市场波动性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研表明,绝大多数的企业认为国机械行业目前正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相比之下,国外机械工业大多处在成熟期,部分行业已经进入衰退期。 由于中国机械工业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所以国外机械工业优势企业将会抢占我国机械工业不断增长的市场空间。而当市场总量趋于稳定时,企业竞争便会进入白热化的状态。

大多数企业认为,我国机械工业目前正处于市场波动性较大的阶段。分析表明,我国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与国外机械工业的市场波动性特征基本相同,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3种竞争格局分割市场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的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三种格局,其中处于完全竞争的占59%,垄断竞争占15%,寡头垄断占26%。 中国机械工业行业虽然在总体上以完全竞争为主,但在具体行业中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在农业机械制造和重型矿山机械企业中,分别有57%和50%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当中;在机床工具制造业中,认为行业处于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企业各占三分之一;电工电器制造业则有77%的企业认为他们处于完全竞争格局当中。国际化冲击国企业 行业的国际化趋势能够体现行业的吸引力、成熟度和竞争状态。从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面看,趋势已经比较明显,表明我国机械工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而随着进入我国的门槛越来越低,国外企业正大举进入我国机械行业,并对国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在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市场上。5种竞争力量强弱不均。 在此次调研中,使用5种竞争力模型对机械工业的5种竞争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机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权威数据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国制造业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方向。 引言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极大地带动中国的经济,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制约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找出问题所在,加以重视,中国的制造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继续着“大而不强”。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 1.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1-2010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5%,由2000年的9921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260.0亿元,第一产业增长4.2%,第二产业为11.5%,第三产业为11.2%。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698591亿元。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年均增长达17.5% ,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生产基地 由1980年为49.7%,1990年为74.4%,1999年为89.8%,2000年以后接近90%,2003年已上升到92.1%。 单位(亿美元) 3.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上升 (1)2003年机电产品进、出口规模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分别达到2249.9亿美元、2274.6亿美元,占总进口和总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54.5%和51.9%,其中出口比重较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2.7%。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构建中国制造业的 核心竞争优势
王 玮
企安达(上海)管理系统软件有限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5a6963681.html,

议 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5a6963681.html,

议程
q本土制造型企业面临的形势 q采取的战略和措施 qIT的作用 qQAD公司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5a6963681.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优势
q 低成本(主要是劳动力) q 社会资源(当地政府支持、传统的配套关系等) q 更了解本地需求 q 市场反应快(决策快,政府行为、民企的家族式 管理)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5a6963681.html,

目前制造型企业的劣势
q 除了少数企业,大多数本土企业很难进入技术加工要 求高的行业 q 研发能力,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协作产品开发能 力还未没有形成,不适应新品开发时间缩短的要求 q 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 q 地方保护主义同样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PDF 文件以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创建
https://www.doczj.com/doc/5a6963681.html,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备课讲稿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用钻石模型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文章主要运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机遇与政府六个方面客观地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状况,在此基础上找出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制造业发展提供政策性的建议. 一、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 加人WTO以来。中国制造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制造业中将近两百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制造业还存在大而不强,整体素质不高的问题。 1.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我国国民经济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是与第二产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的高速增长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工业化中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2000年一2007年,我国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除2001年和2002年不到50%.其余均远高于50%,并且远高于第一、第三产业,制造业在第二产业GDP贡献率占90%以上.因此制造业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2.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正逐渐降低。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我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是低劳动成本。低水平的劳动力成本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资水平逐渐上升。低附加值的工厂必然从中国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国家。 3.制造业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优势缺乏。虽然我国有200多种制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玩具占全球产量的70%,鞋类产品占全球产量的50%.彩电占全球产量的45%。空调占全球产量的30%。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全球的24%,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很少。在2008年度《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企业则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上榜企业数量也只达到35家(内地25家、香港4家、台湾6家)。制造型企业上榜的更是稀少。缺乏品牌效应,产品附加值必然降低,最终导致处于竞争劣势。4.制造业大部分企业被国外企业主导。在经济全球化下,大规模收购、兼并愈演愈烈。外国企业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有些企业几乎垄断了中国市场。据统计,外资股份在传真机、摄影机市场分别占98%、99%。移动通信占80%。电脑占75%,汽车占70%及数字式程序控制开关占50%.可以说外资在很多企业占有绝对控股地位。在中国微电子产业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8家大型企业中。5家是中外合资企业。1家外商独资企业。而5家合资企业中,只有l家由中国企业控股;在工程机械业。126家合资企业中36%由国外控股,47%中国控股,17%对等控股。虽然FDI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但无疑也会带来潜在的威胁。 二、影响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 1.生产要素条件方面。波特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而在高级生产要素中高技术人才、知识资源、资金投入等起关键作用。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除了包括劳动力成本外,还包括劳动力熟练程度、高级专业化人才等方面。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人数为发达国家的l0%~16%.可见,中国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竞争力比较弱。同时低劳动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很多企业把自动化的工艺化整为零.分解成工人可以简单操作的手工工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中国手机制造业的演化发展分析 2008年9月15日12:43 泰尔网 从于机产加的技术特征和紆济特征出发?旺过为析川国于机产计#的发展特M 和皿L 产业诜 分化、整合的演化趋势,指出未来手机产业个性化的发展趋向, 并对国内厂商的发展提出了 一些意见。 中国公众移动通信自1987年底开始发展,至今已走过17年的历程,现已成为全球最大 的移动通信市场。随着移动通信产业的不断成长, 中国手机厂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一度 占有国内市场 55%的份额。这既有外因一一中国市场爆炸式发展和政府支持,也有内因一 —国内厂商的营销创新和手机产业自身的演化。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 随着国外厂商产业 布局及其竞争策略的调整, 中国手机厂商纷纷陷入了困境。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因为中国手机 厂商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但这样的分析无法解释一些规模小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手机 厂商崛起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手机产业的技术特征和经济特征出发, 通过分析中国手机产 业的发展特点和手机产业链分化、整合的演化趋,提出一些不同于前人的解释和观点。 国内手机厂商发展综述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 2002年之后进入到成熟期。 (来源:CCID ,2004.02) 图1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新增用户数 国内手机厂商从1991年东方通信的前身邮电部 522厂技贸结合组装摩托罗拉手机开始 起步,继而在上世纪 90年代末推出自主品牌手机,一直到今天为止,随着中国移动通信产 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国内手机厂商的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 (1) 中国市场巨大 国内手机厂商起步之初,正值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爆炸式的增长速度 的时期,使得容量巨大的市场能容纳更多厂商的发展。 (2) 国家政策扶持 1998年12月底,国务院下发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手机制造业准入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取得生 产许可证并保证一定比例的出口,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产品必须全部出口。 2001年国家批 复的19家CDMA 厂商中,国外厂商仅摩托罗拉 1家。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国外厂商的进入,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行业内厂商的数量,对国内厂商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扶持作 用。 (3)营销模式创新 1987-1994年是萌芽期, 1995-2001年是成长期 ,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工业化的产业主体,是社会进步与富民强国之本。任何一个大国(我不是说像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安全,都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对待,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制造业在中国现阶段至少有五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第二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基础产业;第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第四是劳动就业的主要部门;最后也是国家安全的一个基本保证。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25年间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它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强大的国内需求,就是国内的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人民生活提高的需求,还有就是国际产业的转移。中国制造业在GDP里面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是比较高的,因为我们现在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世界制造业的主要国家第一还是美国,第二是日本,中国在2003年超过了德国。可以看出尽管美国的服务业已经超过80%,但是它还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强的国家。可见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始终是高于GDP的速度在增长,它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国家制造业的构成分为三块,一共是17个行业,有5个行业是轻工业、纺织工业和日用品的制造,这大概占制造业的30.24%;第二块也是5个行业,主要是资源加工,包括石油化工、橡胶、非金属、金属冶炼,大概占33%,就是我们整个制造业产值增加值的三分之一;第三是机械、电子类制造业,这稍微多一点,比三分之一多一点大概是35%,所以三块组成大概是这样。轻工业比三分之一略少,资源加工业三分之一,还有机电加工产品比三分之一多。我们可以大致说一下资源加工业生产的产品全部是用在国内,包括像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加工的产品,都是用于国内的。轻工业和机械、机电工业的产品大约是一半或者是少于一半是出口的,主要还是满足内需。 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因为第二产业还有建筑,讲工业占GDP的35.75%,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就是第二产业的78.69%,建筑业只有大概20%,工业上缴的税金占第二产业的90%,从业人员90.7%,这里面我想特别指出一点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在市场竞争直接成本中,它们的比大约是美国30美元,欧洲24个美元,东欧是3个美元,日本是24个美元,在中国是2个美元,当然印度现在比我们还低一点,是1个美元,包括东南亚国家。以软件工程师来说,在硅谷一个成熟的软件工程师工资大概是20至30万美元,这里包括付税,不是全部给他工资;在爱尔兰是8至9万美元,在印度是4至5万美元,在中国是2至3万美元,所以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在中国的成本都比较低。我举一个例子,像直升机,这是美国商用直升机最成熟的,在美国只生产顶部直升机的螺旋桨和尾部的螺旋桨,顶盖部分在西班牙生产,尾部也是在西班牙生产,中间的机身部分是在日本生产,起落架是在巴西生产,机头是在中国台湾生产,机尾是在中国的井冈山直升机厂生产,所以从头到尾都在中国生产,就是一个头一个尾。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到2004年11月底是5万多家,合同金额超过1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是5590亿美元。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在中国发展也非常迅速,到2004年6月,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超过600家,累计投入研发金额是40亿美元,我们在这上面可以看到东芝、IBM、HP、英特尔、GE、诺基亚、松下、爱立信公司。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发展非常迅速,其中有计算机、电子、医疗、运输,还包括汽车。我曾经访问GE在浦东的研发机构,它用了900多个中国的博士和工程师,我说是否针对中国生产研发,它说是针对GE全世界,所以正在从面向中国转向全球。外国在华研发R&D投资分布主要还是集中在北京,接近60%,因为北京具有我们中国教育科研人才的优势,其次是在上海和深圳,在其他地区包括中国的成都、南京、武汉也都有一些研发的机构。 当然,讲到中国的制造业,我们必须看中国制造业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第一是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们现在一年不到4万美元,只有美国的4.38%,日本的4%,德国的5%多一点,我们人用得比较多。中国的制造业能源消耗大,污染比较严重,制造业的能耗占全国一次能耗的63%,单位产品的能耗高出国际水平20%至30%,全国CO2的排放量67.2%是锅炉排放;第二是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增加值率仅为26.23%,比美国、日本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当然事情是两方面的,这既是一个缺点有的时候也是优点,因为中国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如果都搞自动化工厂每年新增就业就有问题。产

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导论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最具竞争力的部门。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带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攀升,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 在所有以制造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外部对本国货币的评价而受到影响。特别是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巴西等国的制造业受本币大幅升值的影响。印度、越南的货币汇率较美元有着比较显著的贬值,有助于这些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众多发展中国家也同样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这样就部分缓解了中国制造企业成本上涨带来的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压力。对制造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等费用问题仍然起着绝对的影响。当初台湾、韩国、香港、新加坡等企业为了减轻本国生产带来的费用负担迁往中国大陆,但目前随着节约成本的效果减退,考虑离开中国迁往第三国家的情况证明这一点。但是考虑到印度、越南的劳动力成本、迁移费用、基础设施条件等,产业迁移很难创造出所期待的效果。 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衡量劳动力成本优势,更看重的是对劳动力进行投入后的产出比率。而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的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快速提升可以部分抵消劳动力成本上涨给企业带来的负担。 在同越南、巴西等国家的国际比较显示,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速将是发展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在影响企业生产、运营、以及出口成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比较上,中国要好于印度、越南、墨西哥、巴西、俄罗斯等一般发展中国家。综合来看,越南和印度将成为中国制造业有力的竞争力对手。这样如果要保持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在短期内要利用中国多年的制造业经验和产业集群效应以及吸收创新能力,进一步细化分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从中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加大劳动与资本和技术结合更为紧密的制造业投资,保持中国型制造业竞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和企业应协力培养人才,推进有地区特点的中长期投资。 产业介绍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制造业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国际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数据——金地毯大数据

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大数据——金地毯大数 据 对于一个产业和一个经济体而言,“竞争力”是极其重要且广被提及的概念。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力”往往被人们笼统以“强”、“弱”或“大”、“小”来形容。金地毯大数据的目标就是将“竞争力”量化,提供可追踪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在其基础上展开分析,进而提供决策建议。 金地毯数据专家将“竞争力”定义为生产单位价值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其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如果将成本区分为资本和劳动力,相对于全球资本更为透明、趋同,劳动力成本更难被度量且对竞争力的影响更加重要。这就是金地毯大数据的目标,即测算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主要制造业行业生产每个单位实际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义劳动成本,也就是单位劳动力成本(ULC),从而去揭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格局的变化。为了全面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我们还考虑了本币的实际购买力,即对实际增加值做“生产成本法购买力平价(PPP)”的调整。单位劳动力成本越低,代表一个经济体或一个产业越具竞争力。 金地毯大数据以中国为基准点,追踪和比较本世纪以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19个制造业分类的竞争力变化,深入分析劳动力成本、技术和制度等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全面评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版图中的实力崛起和变迁趋势。报告覆盖了2000至2016年的时间序列,并以2008年为界,划分为危机前和危机后两个阶段。 金地毯数据专家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强势崛起 从2000年到2016年,全球制造业格局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份额快速下降,中国、印度、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市场份额快速上升。其中中国同美国、德国、日本的对比,最能说明全球制造业自本世纪以来地区间的转移趋势,反映了世界制造业版图的巨变。 第二个变化来自于制造业内部,与最终消费品密切相关的制造业行业的份额下降,中间材料和投资品(含耐用消费品)制造业部门的份额上升,其中上升最快的是电子和通信设备业,其次是化学工业,其后是汽车、电器以及机械制造业。正是这些制造业部门承载着本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经济”。 竞争力是主导这些变化的主因,既包括竞争力的绝对水平,也包括其变化趋势。金地毯数据专家给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的数据结果(表1)。

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学年论文 题目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二O一七年五月二十六日

目录 1.比较优势 (1) 1.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的变化情况 (1) 1.2我国劳动力低的比较优势 (2) 1.3我国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 (4) 2.竞争劣势 (4) 2.1中国制造业的比较劣势的变化情况 (4) 2.2我国劳动力的比较劣势 (5) 2.3我国制造业中技术含量的比较劣势 (5) 2.4中国企业竞争力低的原因 (5) 3.结论 (6) 参考文献 (7) 致谢词 (8)

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劣势 摘要: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竞争的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可能向所有存在禀赋资源比较优势的市场或产业领域渗透。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因为中国制造业是最能利用和体现我国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的产业,也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环节,但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制造业必须要培养自己在研发与创新,组织管理,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化能力。 关键字:制造业,比较优势,竞争劣势,创新能力,人力成本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in an open and global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enterprises may permeate all the markets or industries that have endowments, resourc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China enterprise in the glob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often reflec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ecause China manufacturing is the most can use and reflect our comparative advantage elements of the industry, is also the most potential for innov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he link, but in capitalism under the impact of Chin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must develop their own in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marketing,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brand etc. Key words: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 competitive disadvantage, innovation ability, labor cost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中国汽车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摘要】汽车产业已经越来越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增长点,类似于房地产业有着牵一发动全身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制造工艺水平,但入世以来随着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中国汽车产业及国际贸易也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本论文在前人的探索研究基础上,主要对中国汽车产业竞争力建立论述分析框架,并对现状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及与国外先进国家进行比较总结。文章目的在于阐述我国目前该产业现状,参考国际上对汽车产业的评价体系研究,对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出自己的分析举措与建议。文章主要是从国际竞争力的三个方面产品、企业以及行业三个角度进行实际的分析,进而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水平做出判断,并就提高中国汽车业国际竞争力及贸易水平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国际贸易

Analysis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bstract:Automobile industry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at this stage the economy and major economic growth point, similar to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led to launch a systemic stimulus. On the one hand we have a high technology content and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but since the WTO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capital and advanced technology, Chinese auto industr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lso faces enormous pressure of market competition. In this paper, based on previ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the main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to build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ramework and target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advanced count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et forth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industry in China, the reference to international studies o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evaluation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utomobile industry make their own analysis of initiatives and proposals. Main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roducts, companies and industries such as the angle of the actual analysis, and thus the level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internationally competitive status quo to make judgments, and to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ese auto industry and raised the level of trade own suggestions. Key words:Automobile industry comparative advantage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ternational trade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中国制造业发展报告 执笔:李金华王青云林玉伦韩中王清剑 一、中国制造业发展新背景 当今世界是一个发展的世界,同时也是充满变革、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世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新环境是国际产业大转移、全球产业价值链出现新动向,新贸易保护主义屡屡现身的时期。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国外直接投资(FDI)将低端制造业、劳动密集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又借口环境约束、质量标准,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等形式掣肘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现在,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同时,以环境保护形式、技术优势构建的壁垒,以及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严格的技术认证和特殊的对外贸易管理等,形成了新一轮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和产业竞争。在利用技术优势进行市场竞争的同时,发达国家的“巨无霸”跨国公司还利用产品开发、制造、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以及包装品循环利用等实现着各环节的价值增值,构成了一条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增值链,迫使欠发达国家的低端制造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一)国际背景 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国际背景,其特征是: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形式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的竞争环境。 1.国际金融危机促成更趋激烈的新竞争环境 现阶段,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比重从3%提高到2007年的13.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位居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三大制造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使得全球金融和经济遭遇严重打击,大量银行、企业相继破产,全球失业人数激增。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世界三大经济体欧盟、美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进入衰退。由于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直接和间接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60%,美欧日等主要市场的经济形势不乐观,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需求。据有关专家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就会下降5%~6%。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制造业面临了更加严峻的形势。现在,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仍在产生作用,中国制造业出现了近30年来少有的困难。特别是2008年,数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