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二: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

案例二: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

案例二: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
案例二: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

案例二: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及其分析(一)案例背景

投入产出的编制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世界各国的投入产出表一般每隔5年编制一次,而各5年期间的投入产出表则是在前一次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修正。直接消耗系数的修正方法按修正的全面程度,可分为全面修正法和局部修正法。全面修正法通过重新编制投入产出表来全面修正直接消耗系数;局部修正法只选择变化较大的直接消耗系数,根据技术、经济、自然等因素和有关统计资料,局部地进行调整。世界大部分国家一般都在5年左右重新编制,在编制新表期间则采取局部调整,RAS则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RAS法,也称适时修正法,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斯通提出的。本案例运用RAS法修订2001年A市投入产出表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根据投入产出法分析2001年A市投入产出情况、预测2002年A市的中间投入和最终产品。

(二)案例分析

1.数据:2000年A市40个部门投入产出延长表;2001年A市统计年鉴提供的16个产业部门的总产出(见附表一)。

2.部门分类调整与合并

部门分类是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首先要遇到的问题。以前经济体制中的各种部门都是以企业为基本单元进行划分的,部门是企业的组合。但因为企业一般不止从事单一的生产活动,生产的产品不是单一的,既生产能归属到此部门的产品,又生产能归属到另一个部门的产品,显然这样的分类不能够分析出社会生产中各类产品和生产的消耗比例结构和技术关系。对2000年我国A市投入产出进行核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部门之间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要求分类能够满足分析过程中的消耗结构和技术分析的需要。因此,本案例不按行政管辖系统或以企业为单位来进行分类,而是以产业性质为基础,进行产业部门分类,将40个部门合并为16个部门。

2000年我国A市合并后投入产出的部门分类如表3.1:

3.RAS法修订2001年A市直接消耗系数

(1)RAS基本原理

RAS是一种对直接消耗系数进行局部调整的常用方法,也称适时修正法,是英国经济计量学家R·斯通提出的。RAS法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假设部门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的每一个元素aij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替代的影响,即生产中作为中间消耗的一种产品,代替其他产品或被其他产品所替代的影响,它体现在流量表的行乘数R上;其二是制造的影响,即产品在生产中所发生的中间投入对总投入比例变化的影响,它体现在列乘数S上。设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0,以后年份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为A1:

A1=?R A0?S

式中,R、S均为对角矩阵?R=

1

2

n

r00

0r0

00r

??

?

?

?

?

?

??

?S

=

1

2

n

s00

0s0

00s

??

?

?

?

?

?

??

然而在矩阵A1=?R A0?S

中,只有A0是已知量,求解比较困难,需要用多次迭代进行求

解。求解的前提条件是已知基期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报告期总产出列向量X,报告期中间消耗矩阵行合计数UT和列合计数VT。

(2)修订过程

运用2000年(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求出2001年(报告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第一步,根据基期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报告期的总产出,计算出一个流量矩阵,然后按行相加,得一个中间产品合计列向量U(1);按列相加,得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1);它们与报告期实际的中间产品合计列向量和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都不相等,为了先消除各行的差额,计算得出第一次行乘数R1=UT/U1。

第二步,对该流量矩阵的每行上分别乘以各行行乘数,再按列相加,得到一个行向量V1,并与报告期的劳动对象消耗合计行向量VT相比较,计算第一次列乘数S1 =VT/V1。

第三步,由第二步求出的流量矩阵的每列分别乘以各列列乘数,按行相加,得到一个列向量U2,并与报告期列向量UT相比较,计算第二次行乘数R2 =UT/U2。

第四步,由第三步求出的流量矩阵的每行分别乘以各行行乘数,按列相加,得到一个行向量V2,并与报告期行向量VT相比较,计算第二次列乘数S2 =VT/V2。

按第三第四步方法各行各列逐步调整。当调整进行到第六次时,行乘数均为0.99,列乘数均为1.01,可以认为收敛于1,即U=UT,V=VT。据此,通过六次调整,2001年投入产出表修订宣告完成。

根据公式

ij

ij

j

x

a

X

=()

,1,2,3,

i j n

=

,可以得出报告期直接消耗系数矩

阵。(完整表格参见附表二)

(3)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及其分析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各产业间存在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可以对产业间的依存关系进行量化分析。现以工业产业为例,进行说明。

直接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或技术系数,一般用A

IJ

表示,其定义是:每生产单位J产

品需要消耗I产品的数量。A

IJ 是反映两产业间依存关系最基础的数据。A

IJ

越大,说明两产

业间直接依存关系越密切。两个产业之间的依存度高低是相对的,为方便比较,我们假定用直接消耗系数的平均水平衡量工业与其他各产业部门的直接依存程度,大于平均水平的为直接依存度相对较高,小于平均水平的为直接依存度相对较低,0为无依存关系。

工业产业与大部分产业部门存在依存关系,但依存度均较弱。根据01年度上海市投入产出表,工业产业与16个产业部门有依存关系,除了与个别产业部门以外,与绝大部分产业的直接依存度都非常之高。与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396、0.573、0.342。可见在全部产业部门中,工业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直接依存关系总体比较高。

(4)基于2000、2001年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的比较分析

为了要分析01年直接消耗系数相对于00年做了哪些变化,因此用01年的直接消耗系数减去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然后再除以00年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一个新的百分比矩阵。除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四个部门的数据缺失外,可以将其他12个部门分成4大类。

第一类:直接消耗系数小幅下降的有:第一产业;工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

第二类:直接消耗系数大幅下降的有: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第三类:直接消耗系数小幅上升的有: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第四类:直接消耗系数大幅上升的有: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

由于分析的数据之间只相隔了一年,所以对于小幅上升和下降,认为它们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属于一般的产业调整或市场需求变化。

对直接消耗系数大幅上升的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它们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增长了3~4倍。这些行业都和住房消费有关。可见,在00年与01年这一年之间,它的发展之迅速。这很可能导致了此后几年房屋价格的持续的高速增长。

4.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及其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各种直接消耗关系外(直接联系),还有各种间接消耗关系(间接联系)。完全消耗系数则是这种包括所有直接、间接联系的全面反映,是指增加某一个部门单位总产出需要完全消耗各部门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完全消耗系数等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全部间接消耗系数之和,它是全面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技术经济的全部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主要指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产品的生产中,几乎都存在这种间接消耗和完全消耗的关系,而充分理解各种间接消耗关系是充分理解宏观经济问题复杂性的有力工具。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概述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 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 §2.1 概述 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 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下面首先就表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几个要点作些讨论。 一、四种调查方法的选择 通常有四种调查方法: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关于它们的概念,在统计学中已经介绍了。这里主要介绍它们在投入产出表编制中的应用。 普查,主要用于所有总量数据、重要的中间投入数据(例如发电的煤耗等)和所有进出口数据的调查。因为这些数据要求完整与准确。 重点调查,主要用于大部分中间投入数据和投资构成的调查。例如钢铁部门的中间投入数据,必须对占总产量90%以上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调查;关于投资构成,必须对大中型投资项目进行调查。 典型调查,主要与重点调查配合使用。对于重点调查之外的部分,例如数量很多但产量很低的小型钢铁企业,只需要选择几个典型进行调查,然后进行推算即可。 抽样调查,主要用于数量众多、又无重点的调查对象。例如居民消费构成、商业等部门的投入构成等。 二、两种收集数据方法的选择 编制投入产出表时可以按行收集数据,也可以按列收集数据。 按行收集数据,如果以生产产品的企业和提供劳务的单位为调查对象,则要求这些基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投入产出表的主要系数 投入产出系数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的重要工具。投入产出系数包括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和各种诱发系数。由于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是最基本的投入产出系数,这里只介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a ij(i,j=1,2,…,n),它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将各产品(或产业)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就是直接消耗系数表或直接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A表示。 直接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为:用第j产品(或产业)部门的总投入X j去除该产品部门(或产业)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i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 ij,用公式表示为: a ij=x ij/X j (i,j=1,2,…,n)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模型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的基础。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关系的强弱,并为构造投入产出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参数。

从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以看出,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a ij <1之间,a ij 越大,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强;a ij 越小,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依赖性越弱;a ij =0则说明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 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 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将各产品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用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完全消耗系数表或完全消耗系数矩阵,通常用字母B表示。 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 111111++++=∑∑∑∑∑∑======kj sk ts n t n s n k it kj sk n s n k is kj n k ik ij ij a a a a a a a a a a b (i,j=1,2,…,n) 式中的第一项ij a 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二项kj n k ik a a ∑=1表示第j 产品部门对第i 产品部门的第一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三项kj sk n s n k is a a a ∑∑==11 为第二轮间接消耗量;式中的第四项kj sk ts n t n s n k it a a a a ∑∑∑===111为第三轮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第n+1项为第n 轮间接消耗量。按照公式所示,将直接消耗量和各轮间接消耗量相加就是完全消耗系

第五章 投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基础。在实际分析和规划宏观经济计划、战略时,必须首先要编制投入产出表,同时,投入产出表编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效果的好坏。而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和假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编制方法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使我们更加认识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关于部门的分类和组合问题 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而分类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假设所决定的。 前面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纯部门”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很显然,这种理论上的分类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例子),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 (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 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元素:(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 (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 (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 总之,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问题,可能是编表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困难的问题。因为实际编表中,往往部门分类的情况与“纯部门假设”相距甚远。我们仍要进一步认识和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实际编表中,部门分类远远达不到“纯部门”要求时,我们仍能应用投入产出法呢?怎样认识假设条件与实际应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呢? 第二节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和整理问题 上节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假设与实际的可能之间是相距甚远的,但在具体搜集数据资料时,仍必须尽量坚持“纯部门假设”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编表过程中存在一个如何搜集资料并对现有资料进行调整的问题,也就是

第三章投入产出表

第三章投入产出 一、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产品部门 二、思考题 1、投入产出表第Ⅰ象限每一个元素在行向和列向分别代表什么样的经济含义? 2、试述投入产出表中四个象限各自所包含的内容。 3、试述产品×产品表,产品×产业表(U表)以及产业×产品表(V表)各自的构成和经济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三、单项选择题 1、投入产出分析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工具是() A投入产出表B资金流量表 C资产负债表D国际收支平衡表 2、同质生产单位与基础单位的区别在于() A两者都只包含主要生产活动 B前者既包含主要生产活动也包含次要生产活动,而后者仅包含一种生产活动 C后者既包含主要生产活动也包含次要生产活动,而前者仅包含一种生产活动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一家企业主要生产钢铁,同时从事小规模的煤炭开采和炼焦,则在编制投入产出表该企业创造的总产出应该计入() A钢铁业B炼焦业 C煤炭开采业D分别计入以上三个产业部门 4、中国目前公布的投入产出表是( A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B产品部门×产业部门表 C产业部门部门×产品部门表 D 产业部门×产业部门表 a的数值是0.2864,则它的意义是()5、在一个三产业投入产出表中,直接消耗系数 21 A第一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二产业的消耗量 B第二产业生产1单位总产出对第一产业的消耗量 C第一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二产业使用部分所占比重 D第二产业产品分配给第一产业使用部分所占比重 四、多项选择题 1、第Ⅲ象限的行标题包括() A固定资产折旧B劳动者报酬C生产税净额D营业盈余E存货增加

2、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 A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B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C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D总投入=总产出+进口 E总投入=总产出 2、投入产出表上的最终产品包括() A进口B出口C固定资本形成总额D存货增加E最终消费 3、下列关于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口径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进口项可以作为一列处理,也可以以矩阵形式表示 B投入产出表的价格一般选择生产者价格 C中国目前投入产出表中应用的部门分类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大体一致 D现有统计制度所提供的数据大体符合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 E以上说法都正确 4、工业部门总产出的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相比,其差异体现在() A前者是产业部门口径,后者是产品部门口径 B前者采用生产者价格,后者采用购买者价格 C前者仅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的数据,后者包括全部企业的数据 D前者是价值量,后者是实物量E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在居民最终使用部分,被称为虚拟消费支出的是() A所在单位提供的实物报酬B实物转移C自有住房服务D金融保险服务E自产自用的货物 五、判断题 1、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同属于生产核算的范畴,前者是后者的进一步延展() 2、第三产业行、存货增加列的数据是85亿元,该值表示当年第三产业部门的存货投资额为85亿元() 3、第Ⅳ象限的功能一般认为是反映分配关系,但它并非是第Ⅲ象限与第Ⅱ象限的简单交叉,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是一个空象限() 4、把进口品放置在第Ⅱ象限,是为了表示它仅与最终使用有关() 5、一英国旅游者在游览故宫时,购买了一瓶矿泉水,由于这没有通过海关进行交易,所以不能认为是我国货物的出口() 6、直接分配系数是第Ⅰ象限每个元素除以所在行的部门总产出,其含义是i部门产品分配给j部门使用部分所占的比列() 六、计算分析题

第五章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第五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法的基础。在实际分析和规划宏观经济计划、战略时,必须首先要编制投入产出表,同时,投入产出表编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效果的好坏。而根据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和假设,投入产出表的编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编制方法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将使我们更加认识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关于部门的分类和组合问题 在做任何宏观经济分析时,按一定的口径将宏观经济分类是必须的。而分类的方法往往是由宏观经济分析的具体方法所决定的,因而投入产出表的分类方法是由投入产出法的特点和假设所决定的。 前面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假设“纯部门假设”实际上规定了投入产出表分类方法的根本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投入产出表所要求的部门分类原则为:产品的消耗结构相同,工艺技术相同,经济用途相同。即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是根据上述原则组成的同类产品的综合体,也叫“产品部门”或“纯部门”。“纯部门”的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投入和产出之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方法应用),或者说为了确保直接消耗系数计算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投入产出表的数据能正确体现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联系。 很显然,这种理论上的分类要求在实际中是很难完全做到的,如果要尽量接近这个要求,就必须要把部门划分得很多、很细。但由此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主要有:(1)随着产品序列的增加,对分类的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的计算工作量会越来越大。

(2)部门分类太细、部门数目增多,则表格的填满率可能非常低(例子),即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利用效果低。 (3)计算机的内存容量是一定的,部门如果太多将影响到逆矩阵的计算,最终影响到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只能做到相对的“纯”,应根据实际条件的可能尽量达到其要求。大量的经验表明,价值形态的投入产出表一般为100个部门左右,实物投入产出表一般为200个部门左右是较为合适的。一般来说,在设计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的大小时,主要考虑下面的元素:(1)目前实际中宏观管理和统计指标划分的粗细程度; (2)目前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实际水平; (3)目前实际中经济管理和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4)编制投入产出表工作量的大小。 总之,投入产出表中的部门分类问题,可能是编表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困难的问题。因为实际编表中,往往部门分类的情况与“纯部门假设”相距甚远。我们仍要进一步认识和解释的问题是:为什么在实际编表中,部门分类远远达不到“纯部门”要求时,我们仍能应用投入产出法呢?怎样认识假设条件与实际应用条件之间的关系呢? 第二节数据资料的搜集、加工和整理问题 上节说明投入产出表的分类假设与实际的可能之间是相距甚远的,但在具体搜集数据资料时,仍必须尽量坚持“纯部门假设”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编表过程中存在一个如何搜集资料并对现有资料进行调整的问题,也就是科学地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

目 录 第一章 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综述 (1) 第二章 总产出编制方法 (6) 第三章 中间投入及构成编制方法 (48) 第四章 增加值及构成编制方法 (60) 第五章 最终使用项及构成编制方法 (98) 第六章 购买者价格投入产出表平衡 (138) 第七章 生产者价格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 (142) 第八章 全社会产出表的编制方法 (148) 附件1 投入产出部门对应的增值税率表(略,见电子文件) 附件2 投入产出部门与成本费用指标转换表(略,见电子文件)

第一章 2007年投入产出表编制综述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投入产出表简介 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I、Ⅱ、Ⅲ象限。 (一)第I象限 第I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纵向)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各产出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投入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各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出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I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二)第Ⅱ象限 第Ⅱ象限是第I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I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沿行方向看,反映各产出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I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三)第Ⅲ象限 第Ⅲ象限是第I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I象限相同。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投入产出表基础知识

一、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 (一)基本表式和结构 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基本表式如下: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 (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 计量单位:万元

1.第Ⅰ象限 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 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 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三大部分相互连接,从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从生产到最终使用这一完整的实物运动过程中的相互联系。投入产出表有以下几个基本平衡关系: (1)行平衡关系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其他=总产出 (2)列平衡关系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总量平衡关系

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表分析

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摘要本文利用某地区投入产出表计来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关联效应,计算并运用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来分析该地区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得出各产业关系及各产业的优势劣势。 关键词:产业关联,产业结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 引言:地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着既广泛又密切的技术经济联系,因而某一个产业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的任何变化,都将通过产业关联关系对其他产业部门产生一定的波及作用。利用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和间接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它是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关联度是对关联关系的量化,指一个产业投入产出关系的变动对其它产业投入产出水平的波及程度和影响程度。 一产业关联的分析基本工具

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是产业关联分析的基本工具,包括实物型和价值型两种类型,使用最广泛地是价值型分析工具。如下两张表: 本文基于的投入产出表为附表1

表行向表示该产业的分配或者是去向,即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是服务提供给投入部门的作为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量。列向表示产品的价值组成,即在投入过程中消耗的产出部门的产品或者服务的量。 在投入产出表中,总投入等于总产出。中间投入等于中间使用,从而最初投入部分等于最终需求部分, 按照上述分类,投入产出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纵横交错,构成相互联系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的三个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最终需求部分和增加值部分。中间需求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几个经济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各个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横向的数据表示某一产业向包括本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提供其产出的中间产品的状况,纵向的数据表示某一部门在生产中所有部门购进中间产品的状况。最终需求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流向;增加值部分反映了各个部门增加值的数额及其构成。价值型投入产出表涉及以下三个方面的平衡 水平方向: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总产出 即 i X Y i ij X =+∑ 垂直方向: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 即 j j ij X Y X =+∑ 1、直接消耗系数:其经济意义是某部门j 生产单位产品对i 部门的直接消耗。其计算方法是根据投入产出表中各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各种投入要素分量除以其总产品,计算公式为: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第三章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 §3.1 投入产出表的直接应用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经济系统及其内部各部分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大量信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经济系统的内部结构分析 ⒈产业结构分析 ⒉投入结构分析 ⒊使用构成分析 ⒋消费结构分析 ⒌投资结构分析 ⒍进出口结构分析 ⒎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分析 二、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用经济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得到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结论。 ⒈部门之间各种结构的比较 主要是投入结构(中间投入结构和最初投入结构)的比较。 ⒉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 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经济结构、技术水平迅速变化的时代,更具重要性。 为了进行不同年份之间的比较,必须编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为什么? ⑴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具有以下特点: ①部门分类一致。例如18个部门和30个部门的1981、1983、1987、1990、1992和995年的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 ②价格基准年一致。例如都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价格。 ⑵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编制 步骤: ①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归并; ②将部门分类相同的各年现价投入产出表的各部门总产出进行价格缩减; ③将各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按比例调整; ④可比价的总投入减去可比价的中间投入得到最初投入。 关键是各部门相对于基准年价格指数的确定。 ⑶可比价投入产出系列表的应用 ⒊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比较 ⑴作用 ⑵注意可比性

三、产业关联分析 ⒈ 产业关联分析是投入产出表的一个重要应用方向 主要用于产业选择 ⒉ 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j F 的计算公式如下: n j n b F n i n j ij n i ij j ,,2,11111 ==∑∑∑=== 其中,ij b 为矩阵1)(--A I 的元素。 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j F 时,表示第j 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波及影响水平;当影响力系数1i E 时,表示第i 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i E 时,表示第i 部门所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等于社会平均感应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1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表

§1.2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表。在任何一个层次上、为了任何一个目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表的原理 以表1-2-1所示的假想的某年某国封闭经济的4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介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该表将国民经济系统分为4个部门,并且假定不存在进出口。 ⒈行与列的含义 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行表示“产出”,即该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的分配与使用。有多少作为中间使用?被哪些部门使用?有多少作为最终使用?其中作为用于消费和用于投资的高为多少?例如第一行表示部门1的总产出为1600亿元;其中659亿元作为中间使用,被部门1自己使用96亿元,被部门2使用224亿元,被部门3使用179亿元,被部门4使用160亿元;941亿元作为最终使用,894亿元用于消费,47亿元用于资本形成。 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列表示“投入”,即该部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数量。有多少属于中间投入?分别由哪些部门提供?有多少属于最初投入?其中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各为多少?例如第一列表示部门1的总投入为1600亿元;其中480亿元属于中间投入,由部门1自己提供96亿元,部门2提供16亿元,部门3提供320亿元,部门4提供48亿元;1120亿元属于最初投入,劳动投入为952亿元,资本投入为168亿元。 ⒉各个象限的含义 如果按照双线将表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称为象限。 左上为第一象限,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投入产出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右上为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象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右下为第四象限,主要反映转移支付,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一般不收集这部分数据。

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流程

2012中国投入产出表 二、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流程 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编制基本流程如下: (一)各产品部门总产出 各产品部门总产出(总投入)可通过编制全社会产出表取得三根据各部门总产出计算和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工业部门和其他部门两部分三 1.工业部门 根据工业统计状况,将工业生产活动分为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部分进行计算三 (1)规模以上工业: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出表根据现行工业统计制度中 分地区二分规模工业企业按产品计算的分行业工业总产值汇总表 (依据B204-1表汇总)的有关数据,按大型二中型和小微型,分别按投入产出部门汇总计算三 (2)规模以下工业:在 纯 部门假设条件下,2012年规模以下工业产出表根据当年规模以下工业抽样调查分行业大类总产值二规模以上小型工业分投入产出部门的总产值结构分解并按顺序对角化得到三 由于现行工业总产值不含增值税,根据增值税率将其调整为含增值税的工业总产出,将规模以上工业和规模以下工业两张产出表相加得到全社会工业产出表,以及符合投入产出核算口径的工业各产品部门总产出三 2.其他部门 在全社会产出表中,除工业部门以外,其他产业部门的总产出视同为产品部门产出,数据集中在产出表的主对角线上,也就是说各产业部门总产出等于产品部门总产出,所以在编制产出表时,只要计算出这些部门的产业部门总产出,就等于得到了产品部门总产出三计算这些产业部门总产出所需资料包括统计系统(国家统计系统和部委统计系统)统计资料二行政管理资料(如财政决算资料)和会计决算资料(如银行二保险二运输等活动)三由于这些部门活动性质不同,所以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也不相同,有的按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计算,有的按经常性业务支出加固定资产折旧计算三将这些产业部门总产出按顺序对角化就得到工业以外部门的产出表三 (二)按购买者价格计算中间投入构成 中间投入构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部分三这部分资料主要是通过投入产出重点调查取得具有代表性的中间投入结构,结合总量指标推算三要获得中间投入构成,需要对投入产出各产品部门成本和费用构成表进行调整,即将成本费用指标转化为投入产出部门指标三01

12年投入产出分析系数计算

2012年投入产出表分析 ---投入产出系数上的差异 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投入产出关联的剖析,是深刻展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途径,一般可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分配系数、影响力系数等指标来描述。本文试图利用2012年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经济分析方法,主要计算出我国三个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两个指标,从而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及各产业间的关联。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产业结构分析 投入结构是指投入产出表的纵列的费用结构。它以中间产品的投入形式反映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技术上的联系,其联系是用“投入系数”,即“直接消耗系 a)来衡量的。 数”( ij 直接消耗系数体现了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生产结构的基本特征,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也为现存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结构比例是否合理提供了判别准则,为这一结构比例的合理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由表1可知,第二产业部门生产得到1元第二产业部门的产品,需要直接消耗本部门0.6134元的产品,第三部门0.1119元的产品。 但由于各产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除了与相关产业有直接联系外,还存在着一定的间接联系,因此各产业产品在生产中除了有直接消耗外,还有间接消耗,即用 b)表示,该系数不仅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直接的技“完全消耗系数”( ij 术经济联系,还反映了各部门之间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并通过线性关系,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与最终使用联系在一起,矩阵公式为 1 () =- B I A- 由表2数据可知,第二产业部门每提供1元的最终使用时,需要直接和间接消耗2.9078元的本部门产品,0.4480元的第三部门产品。与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得出的

投入产出学练习及答案汇总

例:假设有一张包含3个产品部门的简化价值型表,要求: 1填补表中的数字 2、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完全需要系数矩阵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3、中间投入系数矩阵、初始投入系数矩阵 4、直接固定资产折旧系数的行向量、 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的行向量、 直接生产税净额系数的行向量、 直接营业盈余系数的行向量

建立行模型:Y=(I-A)X 2. 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0.5803 0.7614 0.7132、 B = (I-A)'i -I = 04918 0.4674 0.6552 03367 0.4898 04786; 中间投入系数矩阵: (3 Σ? O O 4 = O ??2 J=I O O O j=∣ ) <02151+02151+0.1075 O O —— O 0.3297+ OJ 099+0.2198 O O O 0.2326 + 0.2907 + 0.1744) <0.5376 O O ) O 0.6593 O < O O 0.6977J <20 93 20 93 10 30 91 10 9\ 20 9? 20、 86 25 86 15 r 0.2151 =0.2151 .0.1075 03297 0」099 02198 0.2326、 02907 0」744丿 < 1.5803 07614 0.7132、 B + I = {I-A)~' = 0.4918 14674 0.6552 ?(λ3367 0.4898 14786) 93 86 J 完全需求系数矩阵: 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0.7849 03297 02326、 = 0.2151 0.8901 0.2907 』丿 ?0.1075 0,2198 0.8256 丿 建宜列模璃N=U -心X ?4624 0 0 ) = 0 03407 0 < 0 0.3023丿 生 3.价值模型的主要系数 直接固定资产折旧系数: 丿元素: = d* / JV Z ( / = 1,2,冲 向量: 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 丿丿素: =PjXQ = 1,2,- i ΛT) 向量: =(EM Ci v2 …-U Vtt ) 直接生产税净额和营业盈余系数: 元素: J -Z - \ 小、 向量: f 4. Wl^l 定资产折IH 条数的行向呈: 直接劳动者报酬系数的行向量: / 1 1 1 A Q \ A l = — — — =ι(λll83 0.1099 0.0930) (93 91 86丿' J 直接生产税净额系数的行向量: (12 Q 6、 A = - — — = (OJ 290 0.0879 0069刘 (93 91 86 丿* 7 也L 2? <93 9? 86; = (0.1075 0.0769 0.0814)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 (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 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础原

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了方法在西方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1929年爆发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一方面,在三十年代中期出现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特别是财政干预,进行投资,人为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以减少失业和预防经济危机的发生,这一理论,曾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制订经济政策的依据。另一方面,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在原来的数理经济基础上,利用数学和统计资料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经济预测,以便找到医治资本主义痼疾的药方。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计量学。当时列昂惕夫曾认为“今天的经济学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理论高度集中而没有事实,另一方面,事实堆集如山而没有理论”,而投入产出分析是把经济事实和理论结合起来,把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经济问题。按列昂惕夫自己的描述,投入产出分析是“用新古典学派的全部均衡理论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经验研究”(参见W. 列昂惕夫《投入产出经济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投入产出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的七十多年里,经过经济学家的研究和辛勤探索,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