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有关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课文分两大部分:现实和回忆。现实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引出过去的回忆,然后又回到现实之中。回忆是课文的主体: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在微弱火光下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灯光下读书。这幅图使郝副营长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了,为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文章以倒叙的手法,文中“多好啊”贯穿始终,使现实和回忆两相结合。作者以极其平静的口气叙述一个英雄人物惊心动魄的壮举,其中蕴含了深沉动人的情感。本课的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设计理念:以读为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在读中感受战斗英雄的内心世界,及其人格的伟大。教学目标:读通课文,读准“围歼、郝副营长、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五个词,根据上下文或查资料理解“憧憬、千钧一发”等词,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多好啊”多次出现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了解郝副营长的美好憧憬,理解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灯光”。观看图片,引出灯光。 2、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灯光》,便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1947年秋,一次围歼战即将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在微弱的火光下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灯光下读书。这幅图使郝副营长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了,为使后续部队找到突破口,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你会对其中的一句话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哪一句呢?(多好啊)请你在课文中打出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现)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2、它们分别是谁说的,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能读读课文来一说吗?交流重点:(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借助练习:说这话的是谁?

多好啊!联系前文,进行朗读训练。指导读好句子: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

感到温暖。(2)“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多好啊!”指什么?读相关的句段: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指导读好句段。那个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令人向往的事。(3)“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指导反复读“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理解让孩子们用上电灯成了郝副营长心中一个理想,他相信战争胜利了,孩子们都能在那样的灯光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想像“憧憬”内容。 3、然而这位年仅22岁的战斗英雄却未能见到电灯,这是为什么呢?谁能用自己的话告诉我们原因。(学生读课文8、9、10自然段找原因。)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理解“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形势的紧张。机动练习:当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的后续部队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怎么办呢,怎么办呢?郝副营长想:

四、小结延伸。电灯是和平年代的普通百姓生活中的普通物品,它却是战争年代美好生活的代名词。为了全国解放,为了让后代过上安宁生活,郝副营长和很多革命志士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没有他们的

牺牲,也许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站在明亮的电灯下,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课外阅读相关作品:《七根火柴》、《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