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桑椹的生理活性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桑椹的生理活性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桑椹的生理活性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桑椹的生理活性成分、提取检测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银杏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制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银杏叶提取物(GBE)具有独特的药理活性及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因此对银杏叶的药用、保健等综合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其质量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银杏叶的化学成分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迄今为止,已从银杏叶中分离出大量的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其中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内酯,此外还有有机酸、烷基酚和烷基酚酸、甾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 1.1EGb761的化学组成GBE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目前国际上标准银杏叶提取物是按德国Schwabe专利工艺生产的EGb761,其中黄酮含量为24%,萜内酯为6%,白果酸小于0.0005%,原花青素类7.0%,羧酸类成分13.0%,儿茶素类 2.0%,非黄酮苷类20%,高分子化合物4.0%,无机物5.0%,水分溶剂 3.0%,其他3.0%。提取物的各种成分是一个整体中有机的组成部分,EGb761的药理作用是各种相对固定组成的各组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1.2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目前比较公认的GBE的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类内酯,而它们在叶中的含量随季节变化和植株性别差异会有较大变化。苑可武等[1]测定了北京地区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认为银杏叶总黄酮含量在4月份为最高,8月份时居次;同时发现大部分时期内以槲皮素为主而异鼠李素比例相对一直较小。南京大学药物研究所对银杏叶中黄酮苷与萜类内酯含量分别进行研究[2,3],结果发现黄酮苷含量以5月份为最高,以后逐月降低,雄性植株叶中黄酮含量明显高于雌性植株;而同株银杏树叶中萜类内酯含量随季节变化规律与黄酮苷相异,同时发现雌性植株叶子中内酯含量明显高于雄性植株,分别为0.22%,0.09%。这一发现为我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比较各地测定的银杏叶总内酯及黄酮苷含量,结果相差较大,除各自测定的方法的准确度或系统误差外,银杏总内酯与黄酮苷是否与各地的土壤、气候、环境及银杏树的性别、树龄等因素相关,还需做大量实验研究和分析统计工作。 2银杏叶提取物的制备 2.1有机溶剂提取法这是国内外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我国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我国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成分是药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及新药研究开发的重要领域。本文综述了1年来我国药学工作者们所发现的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就化学结构而言它们包括蛋白质(肽)、多糖、生物碱、黄酮等生物成分。从来源分析,它们来自中草药(植物)、海洋生物以及微生物等。 【关键词】天然产物化学成分抗癌活性研究进展 抗肿瘤药物的探索一直是新药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从中草药及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是新药研发的重要思路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该领域的工作成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发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药物”不断出现。按照化学结构区分它们可以包括生物碱、黄酮、蛋白质(肽)、多糖等。按照来源区分它们可以来自陆地、海洋,来自植物、动物等。本文将对我国近1年来新发现的具有抗肿瘤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的研究工作进展做一综述。 1 来自中草药及植物的活性成分

从全球来看,寻找“天然药物”最大的资源还是植物。在我国由于中草药所具有的独特的优势,所以每年从中草药及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最多。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桑寄生[Loranthus parasiticus (L.)Merr.]、槐角(Sophora japonica L.)、香加皮(Periploca sepium Bge.)等均为中草药。近来的研究从中发现了(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化学成分。 用凝胶柱层析分离半夏(鲜药材)纯化的粗总蛋白得到三个蛋白组分,体外实验证实这三种蛋白组分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其中,氯化钠洗脱部分的浓度为0.025~0.1mg/ml时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的生长抑制率为27.79%~47.88%[1]。用Sephadex G100分子筛对桑寄生蛋白成分进行初步分离,首先得到大分子组分a和小分子组分b,进一步用CM-Sepharose Fast Flow对大分子组分分离,得到4个部分的纯化蛋白,其中蛋白组分Ⅱ(分子量为31000~33000左右,包括两个蛋白或亚基)对Bel-7402细胞体外生长有抑制作用,其IC50为6mg/ml[2]。另外,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和酸化的Sepharose-4B 亲和层析分离得到了桑寄生凝集素,体外试验显示该凝集素对Bel-7402细胞和人胃癌细胞MGC-823均有细胞毒作用,其IC50分别为24.2μg/ml和20.9μg/ml[3]。在对中药槐角化学成分研究中分离得到了9个异黄酮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genistein有明确的抗肿瘤活性,其浓度为10μg/ml时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和胃腺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5.63%和39.72%[4]。在对中药香加皮的研究中发现,从该药材的干燥的根皮中分离得到的杠柳苷元

苦荞麦根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苦荞麦根抗肿瘤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寥科(Polygonacea)荞麦属(Fagopyrum Mill.)植物,全世界约有15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我国有8种。重要的有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苦荞麦Fagopyrum t ataricum(L.)Gaertn.和金荞麦Fagopyrum d ibotrys(D.Don)Hara。 荞麦和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是重要的农作物和潜在的 功能性食品原材料。尤其是它们的种子和种芽含有丰富的酚类成分、高的蛋白、 氨基酸和矿物质而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荞麦与苦荞麦比较,前者味道甜、种子大、种皮易除去,后者味道苦、种子小、种皮坚硬,不容易去掉,但是苦荞麦含有 较多的芦丁比荞麦,所以近些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苦荞麦除了食用之外,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 等作用,目前对苦荞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种子的化学成分和活性研究,其种 子主要含有黄酮类、酚类、甾体类等成分。但是,苦荞麦的根也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其根在《陕西七药》中称为荞叶七,表明它具有和三七相似的功效,具有较高 的民间药用价值,多用于治疗一些顽症,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癌症等。 目前未见苦荞麦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研究的报道,所以为了阐明其根抗 肿瘤药理作用物质基础,合理利用资源和开发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为其民间药用 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其根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一.化学部分1.抗肿瘤物质基础研究苦荞麦根的80%乙醇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二氯甲烷、乙 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然后采用柱层析和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从二氯甲烷和乙酸 乙酯部位共分离出44个化合物,应用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 (UV,IR,MS,1H-NMR,13C-NMR,2D-NMR)分析技术,鉴定了 36个化合物,其中7个新的苯丙素苷类化合物,17个从荞麦属中首次分得;同样方法从苦荞麦茎的二氯甲

食物中的活性成分(优选参考)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食物中除了含有多种营养素外,还含有其他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类物质过去较多地被称为非营养素生物活性成分,来自植物中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称为植物化学物。这类物质不是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对维持人体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 概述: 生物活性的食物成分包括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的黄酮类化合物、酚酸、有机硫化物、萜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等,也包括辅酶Q、γ-氨基丁酸、褪黑素及左旋肉碱等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他们不仅参与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调节和慢性病的防治,还为食物带来了不同风味和颜色。 植物化学物是指植物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中间或末端低分子量次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除个别是维生素的前体物外,其余均为非传统营养素成分。植物化学物对植物本身而言具有多种功能。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相比,从含量上来讲,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微乎其微。当我们食入植物性食品时,就会摄取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化学物。 膳食中另外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的食物成分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这些物质来源于食物,机体本身也可以合成,它们在体内也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一、植物化学分类:较为复杂,种类繁多。 二、植物化学物的生物活性: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抗癌作用:蔬菜和水果中所富含的植物化学物有多种预防人类癌症发生的潜在作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沙拉可明显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性,对胃肠道、肺、口腔和喉的上皮肿瘤证据最为充分。 (二)抗氧化作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过量反应性氧分子及自由基的存在有关。人体对这些活性物质的保护系统包括抗氧化酶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内源性抗氧化物及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必需营养素。在植物性食物的所有抗氧化植物化学物中,多酚无论在含量上还是在自由基清除能力上都是最高的。原儿茶酸和绿原酸等酚酸含有多个酚羟基,可以通过自身氧化释放电子,直接清除各种自由基,保护氧化还原系统与游离自由基之间的平衡。DNA氧化性损伤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年龄有关的退行性疾病关系密切。以尿中排出的8-氧-7,8-二氢-2-脱氧鸟苷作为生物标志物可以检测出DNA的氧化

银杏叶中黄酮的提取原理及方法)

银杏叶中黄酮提取及含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提取银杏叶中的总黄酮并测定其含量。 二、实验原理 银杏系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银杏叶中含有多种生理活性成分,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保肝护肝、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因此,将银杏叶作为高营养、保健功能价值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对于提高银杏叶综合利用率有重要意义。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目前研究的有水浸取法,成本低但浸取率低;有机溶剂浸取法中,乙醇浸取的效率高且无毒,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方法;韩玉谦等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在70%乙醇溶液中加热回流法和CO2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银杏叶中的活性成分,银杏黄酮回收率为84 . 4 % ,是常规萃取法回收率的2倍多;乙醇超声波浸取法, 黄酮提取率可达到8 6 . 7 %。银杏黄酮含量的测定常用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自20世纪9 0年代以来一直是用来测定银杏黄酮的一种重要方法, 由于其成本低、便于操作等特点, 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方法[1]。本实验采用乙醇作溶剂进行索氏提取,建立了用Al(NO3)3显色法对芦丁标准品和银杏叶提取液进行光谱扫描测定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方法[2]。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材料:银杏叶粉末50g 试剂:标准芦丁样品,无水乙醇(600ml),50mlAl(NO3)3(0.1mol/L),乙醚,5%NaNO2溶液,10%AL(NO3)3,4%NaOH溶液。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电子分析天平、水浴锅、烘箱、烧杯、容量瓶(100ml1个、50ml1个、10ml6个)、索氏提取器、减压蒸馏装置、锥形瓶、沸石等。 四、实验步骤 1.1提取银杏叶中总黄酮 (1)将银杏叶洗净, 在103℃下烘干至恒重,用研钵捣碎制得银杏叶粉(2)准确称取10.0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按下列条件加热回流提取:乙醇浓度80%,料液比1:20(g/ml),回流温度85℃,回流时间2 h,平行进行1~3次实验。 (3)将圆底烧瓶中提取液倒入烧杯,加入一倍蒸馏水,再加入相同量的乙醚,混合均匀,倒入分液漏斗中,静置20min,分层后,收集下层液体。 (4)减压蒸馏,回收乙醇,得到淡黄色黏液,干燥得到银杏叶中总黄酮提取物。 1.2银杏叶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1)芦丁标准溶液的配置:称取0.0100g芦丁标准品,放入烧杯中,加入80%的乙醇溶液使其溶解,置于100ml的容量瓶中,制成0.1g/L的芦丁标准溶液。定容,摇匀备用。 (2)绘制芦丁标准曲线:分别移取0,0.4 ,0.8,1.2,1.6,2.0 ml 芦丁对照品溶液,于6个10ml 容量瓶中,标记1~6,分别加入2.0、1.6、1.2、0.8、0.4、0ml的80%乙醇溶液,加入5%NaNO2溶液0.5ml,摇匀,放置6min,加入0.5ml10%AL(NO3)3,摇匀,放置6min,加入4%NaOH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

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进展 银杏树Ginkgo biloba L.又称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古老的树种之一,具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其生长规律特殊,抗病能力强而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有关银杏叶的有效成分及疗效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已开发出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多达100多种,形成国际市场上销售额20多亿美元的新兴产业。银杏叶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萜类、内酯类、酚酸类以及生物碱、聚异戊二烯等化合物。黄酮类为银杏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含量随品种、产地、树龄、不同的采摘时间而不同。黄酮类化合物优异的抗氧化、抗病毒、防治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而受世人瞩目。 药学研究表明,有38种银杏黄酮类化合物从银杏叶中分离出来,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3类:黄酮(醇)及其昔28种:如槲皮黄酮等;黄烷醇类:如儿茶素等4种;双黄酮:如白果双黄酮等6种(儿茶素)。 1 银杏叶黄酮的提取分离 1.1 溶剂提取法目前国内外掀起了研究开发银杏叶热。国内银杏叶常用溶剂例如乙醇、丙酮、醋酸乙酯、水以及某些极性较大的混合溶剂浸泡银杏叶进行提取,溶剂提取方法一般有:煎煮、冷浸、回流、渗施等经典方法。 1.1.1 水提取树脂分离法有关水浸提银杏黄酮苷的文献报道不多。肖顺昌等报道了用l 6倍量沸水分3次浸提银杏叶,得到的水溶液,经冷藏、分离杂质得溶液,然后用D101型吸附树脂吸附得到浓度达38%的黄酮苷。胡敏等研究水浸提银杏叶黄酮苷并用树脂精制的工艺,探讨了影响黄酮苷浸出的主要因素以及最适的精制方法,结果表明:水为提取剂,在9 0℃水溶回流浸提银杏叶2次,4h/次,经沉淀,过滤,浓缩后,用树脂精制、冷冻干燥后,制得总黄酮苷含量高的提取物、产品得率为银杏叶干重的 1.2%-1.5%。 水提取成本低,没有任何环境污染,产品安全性高,但是水对有效成分的选择性差,提取率低。

植物油脂中的活性成分

植物油脂中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 随着油脂工业的发展,植物油脂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也逐渐受到了重视。植物油脂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热量和脂肪酸,而且还含有一些对人体有特殊生理作用的生物活性成分。虽然油脂中这些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很低,但油脂所具有的某些特殊保健功效却离不开这些微量生物活性成分,对于它们的深入研究也给今后油脂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1烃类(hydrocarbon) 大多数油脂均含有少量(0.1%~1.0%)的饱和烃及不饱和烃。角鲨烯亦称鲨烯、三十碳六烯、角鲛油素或鱼肝油萜等,分子式为C30H50,是无色油状液体,具有令人愉快的气味,吸氧变粘呈亚麻油状。植物中的角鲨烯更多的是分布在植物油中[1]。 各方面研究表明,角鲨烯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在血液中输送活性氧的能力很强,可增强机体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还可帮助抵抗紫外线伤害,是性能优良的血液输氧剂和生物抗氧化剂。由于角鲨烯的用途多种多样,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美容、化妆品等各个领域。国际上一直在进行鲨鱼以外的角鲨烯天然资源的探索以及化学合成方法方面的研究[2~4]。 1.2脂肪醇(fatty alcohols) 脂肪醇是蜡的主要成分,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于蜡中,游离脂肪醇较少,不过也有少量的脂肪醇存在油脂中。目前,研究发现分子式为CH3(CH2)28CH2OH 的正三十烷醇(1-triacontanol,又名蜂花醇)是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活性的物质,能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植物的抗病、抗旱、抗倒伏能力,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植物的坐果率及改善作物品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1.3植物甾醇(phytostenol) 植物甾醇是以环戊烷全氢菲为骨架的一类重要的天然甾醇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植物甾醇中含有β-谷甾醇、菜油甾醇、菜籽甾醇、豆甾醇等多种成份。 植物甾醇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作用,能够抑制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降解代谢,抑制胆固醇的生化合成,对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溃疡、皮肤鳞癌、宫颈癌等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还可作为胆结石形成的阻止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如豆甾醇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消炎作用,可直接用于抗炎药物。此外,植物甾醇还是重要的甾体药物和维生素D3的生产原料[5]。植物甾醇对皮肤有温和的渗透性,可以保持皮肤表面的水分,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海洋药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的进展

海洋是生命之源,海洋生物物种占地球生物的80%以上,一些海洋生物具有陆上生物所不具有的奇特、新颖的化学结构,以及高活性、高药效等的特异的生物活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尽管现在使用的抗肿瘤药物种类繁多,但由于存在药物毒性、作用差异和交叉耐药等问题,亟待开发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抗肿瘤海洋药物。本文就海洋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行简述。 1海洋动物类药物 1.1脂质类和酯类 毒河豚肝油是以河豚鱼的肝脏为原料,提取其脂质成分制 成的药物,具有镇痛作用,在临床应用治疗肿瘤患者,发现该药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抗肿瘤和抗转移作用[1]。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鱼肝油酸钠可使肿瘤组织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坏死,粒细胞增多。而大量巨噬细胞的出现,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鱼肝油酸钠对肿瘤的杀伤作用[2]。 总草苔虫内酯对K562肿瘤细胞显示超强抑制活性,其作用强度是单体内酯的1015倍,可以认为是天然产物中对K562肿瘤细胞作用最强的化学成分[3]。1.2多糖及其皂苷类 软骨鱼多糖抗肿瘤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 肿瘤抑制因子和免疫因子。其中,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是抑制肿瘤细胞一些酶的活性或一些血管刺激因子而阻止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4]。 我国的二色桌片参资源丰富,但食用价值不大。对该种海参水溶性皂苷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研究,发现该种海参含有丰富的海参皂苷成分Intercedens ideA ,该化合物毒性极小,具有较强的抗真菌和抗肿瘤活性,有望作为新型抗肿瘤和抗真菌药物的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5]。1.3肽类 在棕色扁海绵中发现一个新的phakellistatins 类环肽,该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活性,其潜在的应用前景正在评价之中,这是首次从产于我国海域的Phakellia 属海绵动物中分离获得此类化合物[3]。 以不同浓度的泥蚶多肽处理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株A 和Ketr-3,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蛋白质含量和细胞周期的变化,以不同剂量的泥蚶多肽静脉注射荷瘤小鼠,计算对S180和H22肿瘤的抑瘤率以及史氏腹水瘤(EAC )小鼠的生存时间,研究表明泥蚶多肽体外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不同,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6]。1.4其他有效成分 从角燕中分离纯化得到了抗肿瘤有效成分,其对肿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显示了较好的开发应用前景[7]。吕昌龙等用乌贼墨对小鼠连续灌胃5d,发现乌贼墨可明显抑制Meth A 和S180两种肉瘤的生长,并一定程度上抑制移植瘤的形成[8]。 对海龙水溶性组分和脂溶性组分的抗肿瘤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脂溶性小分子可能是粗吻海龙抗肿瘤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但也不排除水溶性大分子对其他细胞株也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并有不同的作用机制。目前水溶性大分子抗肿瘤作用研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9]。 利用植物化学分析方法对5种海洋贝类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将其乙醇提取液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个不同极性部分,并对这些成分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种贝类的乙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10]。 2海洋植物类药物 海藻类作为常见的海洋植物,有许多抗肿瘤的活性成分都 得到了广泛研究。很多绿藻的代谢产物都含有1,4一二乙酞氧基丁二烯的结构片段,可看作是一个“隐蔽”的二醛结构,因而都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从绿藻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4)具有很强的细胞活性[11]。 (1)(2) (3)(4) 【作者简介】薛冰璇(1990-),女,广东潮州人,广东海洋大学本科生,研究方向:制药。 轻工科技 LIGHT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年6月第6期(总第163期) 食品与生物 海洋药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薛冰璇,刘莉莉,李思东 (广东海洋大学理学院,广东湛江524088) 【摘 要】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二大杀手, 海洋抗癌活性物质在海洋药物研究中起着主导作用。就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和海洋微生物中不同的抗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关键词】海洋药物;活性成分;抗肿瘤【中图分类号】R2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518 (2012)06-14- 0214

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天然活性成分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方法制备天然活性成分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11级生物制药一班 第一组成员:徐玉秋,李诗赞,黄飞华,祁博,黄星星,蔡东东,杨孝刚摘要:综述近年来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的生物技术方法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讨论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的原理、特点以及在该领域的应用的情况,并对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的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活性成分,生物技术,天然产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天然药物的药用的营养价值认识的逐步深入,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研究的热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就有多项是关于此课题的研究。然而天然产物的成分十分复杂且有些物质含量甚微,提取时又要求活性成分不能被破坏,溶剂萃取等传统提取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如何快速、有效地将活性成分提取出来以及对提取物的进一步分离纯化已成为天然产物研究的“瓶颈”,特别是近年来人们环保意识的迅速提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更使得开发的天然产物提取技术成为大势所趋。 1.传统方法 对天然产物中活性成分进行提取,最常用的是溶剂萃取法。所用溶剂包括水和有机溶剂,水能够溶出的成分较多,导致后处理困难;有机溶剂分亲水性和亲脂性两种,选择性好,但挥发性大且一般有毒。提取方法主要有浸渍、渗漉、煎煮、回流和连续提取:浸渍和渗漉简单易行,一般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操作,适用于热不稳定成分的提取,但溶剂消耗量大,费时长,提取效果差;水煎煮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方法,大部分成分可被不同程度的煎出,但具有挥发性以及遇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用此法;用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提取,则需采用回流法;为了弥补回流提取中溶剂消耗量大,操作麻烦的不足,可采用连续提取(又称索氏提取)法,这是溶剂萃取中最常使用的方法,提取效率较高,但提取液受热时间长,热不稳定成分易分解。近来发展的自动索氏提取,将高温渗漉与常规索氏提取相结合,溶剂用量比常规索氏提取少一半,且所需时间大幅度缩短。 水蒸气蒸馏也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被提取的成分应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挥发性,沸腾期间与水长时间共存而不发生化学变化,难溶或不溶于水。 显而易见,上述传统方法具有许多缺点:(1)大量使用有机溶剂,产生的废液废渣严重污染环境,且不可避免的溶剂残留会影响产物的质量和稳定性。(2)提取效率低、步骤多、选择性差,较难实现自动化或联用。(3)提取温度高,时间长,使得能耗大且易造成热敏性成分分解和挥发性成分损失。因此,发展快速、高效、尽量不用或少用有害试剂、将环境污染减到最低限度的绿色样品处理技术已成为该领域科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2.新兴提取技术 2.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过程的原理是超临界流体对脂肪酸、植物碱、醚类、酮类、甘油酯等具有特殊溶解作用,利用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与其密度的关系,即利用压力和温度对超临界流体溶解能力的影响而进行的。在超临界状态下,将超临界流体与待分离的物质接触,使其有选择性地把极性大小、沸点高低和分子量大小的成分依次萃取出来。当然,对应各压力范围所得到的萃取物不可能是单一的,但可以控制条件得到最佳比例的混合成分,然后借助减压、升温的方法使

植物有效成分复习内容

《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与应用技术》 复习内容 绪论 一、研究内容 主要研究植物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理化性质及应用等。 与《植物化学》的关系: 1、它们所用到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的技术和方法是相同; 2、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植物化学”的研究着重是要弄清植物中的化学成分,而“植物有效成分分离与应用技术”着重研究植物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3、它们研究的程序有所不同。植物有效成分的分离还要与生物活性研究相结合,通过活性跟踪,把有效成分分离出来,而对无活性的化学成分不予分离。 二、植物有效成分研究的意义 1、植物有效成分在医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植物有效成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目前使用的很多药品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天然产物(主要为植物成分)。 典型的例子:抗肠胃道炎症药黄连素(小檗碱,小檗科植物如狭叶十大功劳、三颗针等和芸香科植物黄柏中含量丰富);抗癌药紫杉醇(卵巢癌、乳腺癌效果好,对治疗前列腺癌、上胃肠道癌、小细胞性和非小细胞性肺癌有很好的前景)、喜树碱;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由我国研究开发);来源于薯蓣皂苷植物的口服避孕药和其他甾体激素药物。 2、植物有效成分在农药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杀虫植物:百部、藜芦、狼毒、苦参、苦皮藤、砂地柏、雷公藤、印楝、川楝、巴豆、鱼藤、除虫菊、烟草等。 植物性杀虫剂:0.3%印楝素乳油、2.5%(或7.5%)鱼藤酮乳油、0.2%苦皮藤素乳油、0.3%苦参碱水剂、10%烟碱乳油、0.05%异羊角扭甙水剂、0.5%藜芦碱醇溶液、0.65%茴蒿素水剂等。 植物有效成分在农药领域中应用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直接加工成农药制剂使用;另一方面,为新农药创制提供新的先导化合物。 3、植物有效成分在保健食品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保健食品具有多种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抗癌、调节血脂、调节血糖等。 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类、功能性甜味剂类(罗汉果甜甙)、功能性脂肪酸(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类、自由基清除剂类、维生素类、多肽和蛋白质类、活性菌类和微量元素类等。 4、植物有效成分在保健化妆品研究开发中的作用 植物活性成分在化妆品中的功能:消炎、止痒;软化保湿;收敛作用;调理作用;防色素斑;抗晒作用;防裂作用;防腐与抗氧化作用;抑汗防臭等。 第一章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一)基本原理: (二)溶剂的选择:根据需要选择溶剂,如要从植物材料中提取脂溶性成分,则选择极性弱的溶剂如石油醚、苯、氯仿等;如果为了筛选出植物的有效成分,应尽量将植物中绝大多数成分提取出来,可选择提取率高的溶剂如甲醇、乙醇等。有时可选择混合溶剂,或者选择几种极性不同的溶剂分步提取。 溶剂的类型及特性: 1、水:是一种强极性溶剂。植物中的亲水性成分如无机盐、糖类(单糖、双糖、分子量较小的多糖)、鞣质、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甙类均能被水提取。有时还用酸水或碱水提取,可增加某些成分的溶解度,如酸水提取生物碱、碱水提取有机酸、黄酮、蒽醌、内酯、香豆素及酚类物质等。缺点:甙类成分在水中易酶解;易霉变、浓缩困难、过滤困难(水提液中含果胶和粘液质)等。 2、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能混溶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酮等。亲水性成分除蛋白质、淀粉、粘液质、果胶及部分多糖外,大多数能溶于甲醇、乙醇等亲水性有机溶剂。 3、亲脂性有机溶剂:与水不能混溶的有机溶剂。 各种溶剂的亲水性强弱顺序: 石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 (三)、提取方法及优缺点:浸渍法(操作简单,但时间较长)、渗漉法(见书本图示,所用溶剂量大)、煎煮法(热分解)、回流提取法(热分解)、连续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见书本图示。提取充分,溶剂用量少,但热分解)。 提取液浓缩的主要方法:减压蒸馏(旋转蒸发器)、旋转薄膜蒸发、冷冻干燥(冷冻干燥器)、喷雾干燥(同时加热)等。 二、水蒸气蒸馏法 1、原理:当有机物与水一起共热时,整个系统的蒸气压根据分压定律,应为各组分蒸气压之和,即: P=P(H2O)+P A 混合物的沸点低于任何一个组分的沸点,即有机物可在比其沸点低得多的温度(且低于100℃)下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2、对提取物的要求:不溶或难溶于水;在100℃时不分解;共沸腾下与水不发生化学反应;有一定的挥发性(在100℃左右时,蒸气压不少于667Pa即5 mmHg)。主要用于提取植物中的挥发油。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SFE)

银杏叶黄酮的乙醇提取方法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2001,21(3):556—561 A cta B ot.B orea l.-O cciden t.S in. 文章编号:1000240252(2001)0320556206 银杏叶黄酮的乙醇提取方法研究Ξ 田呈瑞1,李 昀2 (1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西安710062;2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系,天津300384) 摘 要:研究了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利用乙醇提取银杏叶黄酮的方法,结 果表明:根据银杏叶在一年生长期间总黄酮含量确定银杏叶最佳采收时间为8~9月份;通过 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乙醇提取银杏叶总黄酮的最佳条件为:银杏叶粉碎至50~60 目,以70%乙醇按照液固比6∶1的比例,于80℃条件下提取2次,每次1h,银杏叶总黄酮提 取率可达87.6%。 关键词:银杏叶;黄酮;乙醇;提取方法 中图分类号:Q946.83 文献标识码:A Stud ies on the a lcohol extracti ng technology of f lavono ids i n G inkgo biloba leaves T I AN Cheng2ru i1,L I Yun2 (1D epartm ent of Food Engineering,Shaanxi N o r m al U niversity,X iπan710062,Ch ina;2D epartm ent of Food Science,T ianjin A gricultural co llege,T ianjin300384,Ch ina) Abstract:T he p rop er season fo r co llecting G inkg o biloba L.leaves,the alcoho l ex tracting techno logy of flavono ids in G inkg o biloba L.leaves w ere studied in th is paper.T he m ain resu lts show:T h rough deter m in ing the to tal flavono ids in the G inkg o biloba L.leaves from A p ril to D ecem ber,it w as found that G inkg o biloba L.leaves shou ld be co llected from A ugu st to Sep tem ber;T he op ti m um ex tracting techno logy of flavonodis in G inkg o biloba L.leaves w as investigated by u sing the facto rial and o rthogonal design.T he resu lts show ed that particles being50~60m eshes,80℃,6∶1of70%alcoho l to G inkg o biloba L.leaves w eigh t rati o,ex tracti on fo r2ti m es and1h fo r each ti m e w ere op ti m al. T he flavon ids ex tracti on rate w as as h igh as87.6%. Key words:G inkg o biloba L.leaves;flavono ids;alcoho l;ex tracting techno logy Ξ收稿日期:2000212221;修改稿收到日期:2001204206 作者简介:田呈瑞(1955-),男(汉族),教授。

食物中的活性成分

食物中的活性成分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食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 食物中除了含有多种营养素外,还含有其他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类物质过去较多地被称为非营养素生物活性成分,来自植物中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称为植物化学物。这类物质不是维持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对维持人体健康、调节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发挥重要的作用。 概述: 生物活性的食物成分包括主要来自植物性食物的黄酮类化合物、酚酸、有机硫化物、萜类化合物和类胡萝卜素等,也包括辅酶Q、γ-氨基丁酸、褪黑素及左旋肉碱等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生物活性成分。他们不仅参与生理及病理生理的调节和慢性病的防治,还为食物带来了不同风味和颜色。 植物化学物是指植物能量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多种中间或末端低分子量次级代谢产物。这些产物除个别是维生素的前体物外,其余均为非传统营养素成分。植物化学物对植物本身而言具有多种功能。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相比,从含量上来讲,这些次级代谢产物微乎其微。当我们食入植物性食品时,就会摄取到各种各样的植物化学物。 膳食中另外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的食物成分主要来自动物性食物,这些物质来源于食物,机体本身也可以合成,它们在体内也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一、植物化学分类:较为复杂,种类繁多。 二、植物化学物的生物活性: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抗癌作用:蔬菜和水果中所富含的植物化学物有多种预防人类癌症发生的潜在作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沙拉可明显降低癌症发生的危险性,对胃肠道、肺、口腔和喉的上皮肿瘤证据最为充分。 (二)抗氧化作用: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过量反应性氧分子及自由

第二章第六节植物活性成分

第六节植物活性成分 概述: 200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肯定了水果蔬菜对一些慢性疾病的预防作用。包括葱属蔬菜、胡萝卜、绿叶蔬菜、番茄以及柑桔类水果等。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可有效预防退行性疾病,使心脏病、中风和某些肿瘤的发物率降低。 些外,药食两用植物中的活性成分,大多数具有不同强度的抗氧化、抗菌和免疫调节作用,对心血管疾病和某些肿瘤具有一定功效。 因此,有关植物化合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二十八醇(自学) 二、植物甾醇 1.结构与分类: 2.生理功能 ①抗炎作用、退热作用 机理:类似氢化可的松的消炎作用和阿斯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 优点:无致溃疡性,而临床应用的抗炎药都有致溃疡性。 ②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的含量 机理: 抑制肠道对胆的的吸收 促进胆固醇的异化 在肝脏内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

3、应用情况: ①谷维素(阿魏酸与β-谷甾醇相结合的酯) 作为植物神经调节药物 作为降血脂食品 护肤生发,机理:植物甾醇有较强的渗透性,可保持皮肤表面的水分,促进皮肤新陈代谢, 抑制皮肤的炎症,防止皮肤老化等。 ②β-谷甾醇 抗炎镇痛药物:如牙周宁。 治疗前列腺增生:美洲蒲葵(主要药效物质为β-谷甾醇) 降胆固醇保健食品:欧州和澳大利亚开发出降胆固醇的人造奶油、片剂、咀嚼片,阿根廷推出一种降胆固醇奶。 美容护肤产品:面膜、保湿霜、浴液、洗发液。 4.安全性: 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试验均无问题。 其它如抗原性、变异原性试验均无异常。 你知道吗? 《书剑恩仇录》里的香香公主,天生喜欢吃草原里的花卉,所以她成了金庸小说中最漂亮、最好闻的女人。据科研机构测定,鲜花含有22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丰富的蛋白质、淀粉、脂肪,并含有维生素A、B、C及铁、镁、钾、锌等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药用和保健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意义

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意义 银杏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活化石”,是我国特有植物。其主要药用成分为黄酮类和萜内酯类化合物。我国银杏叶资源占世界资源的3/4以上,但在银杏叶的提取和测定上,还很落后。所以,要更深一步对银杏叶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了银杏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它的成分、提取方法和测定方法。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血压和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慢性肝炎等多种药理及保健作用,因此,对其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景。 银杏叶为银杏科银杏属植物银杏(GinkgobilobaL.)的叶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银杏叶提取物(GBE)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药理试验表明其主要药用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提取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水浸取法和有机溶剂提取法,水浸取法由于浸出效率低、杂质含量高、后处理工艺复杂而很少被采用,而有机溶剂提取法成本高、溶剂残留,工艺有待改进。本文在详细总结了目前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分离的基础上,对水浸取树脂吸附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浸取温度、浸取液pH值、浸取时间、浸取次数及浸取固液比进行考察,确定了最佳浸取工艺。 在对银杏叶黄酮类化合物浸出液进行富集分离时,采用了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害作用的树脂吸附工艺,研究了影响吸附和洗脱效果的因素,如吸附液浓度、吸附液pH值、吸附树脂用量、吸附液流速、洗脱剂流速、洗脱剂浓度和用量等,确定出最佳吸附工艺,同时在试验中还考察了水洗和醇洗二次洗涤对GBE质量的影响,以获得质量较高的GBE。大孔吸附树脂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由于具有选择性强和无毒副作用的优点而受到重视。本研究中使用了DM-130大孔吸附树脂,试验结果表明该树脂对银杏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选择性,为合理高效利用银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 黄酮类化合物在银杏叶中含量较高,有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其苷类,儿茶素类和双黄酮等成分。黄酮类化合物都含有Cl5核,在银杏叶提取物中的含量约占5.91%,目前从银杏叶提取物中已分离的黄酮类化合物有40种。 2银杏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1)有机溶剂提取法主要是使用的溶剂为酮、醇类,后再进行净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被采用。在国内,多采用乙醇作溶剂进行提取,在国外,多用丙酮作溶剂进行提取;银杏叶被溶剂粗提后,再进行精制,国内一般采用树脂吸附的方式进行精制,在国外一般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式精制。 2)微波提取法微波具有试剂用量少、加热均匀、提取批量大、选择性好等优点。以微波辐射的方式可加快反应速度。在提取黄酮类化合物上取得很好的效果。 3)超临界萃取法具有节能明显,工艺流程简单,萃取的效率高,无有机溶剂残留,产品质量好,对环境无污染等优点。但超临界萃取法使用的设备属高压设备,投资比较大,操作比较困难等缺点,很难应用于大规模的生产。 4)酶浸渍萃取法是利用酶反应的高度专一性,将细胞壁的组成成分水解或降解,破坏细胞壁,从而提高有效成分的提取率。且要求酶有极高的活性、温和的反应条件,酶法提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酶的种类、用量、酶解时间、温度、酸碱度、物料细度、搅拌等多种因素。 5)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是利用超声波具有的机械效应,空化效应和热效应,通过增大介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大介质的穿透力来提取生物有效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超声波提取具有节时、节能、节料、提取率高的特点。 6)大孔树脂吸附法因为银杏黄酮具有糖苷链和多酚结构,有一定的亲水性和极性,利于弱极性和极性树脂对其吸附。而非极性树脂吸附黄酮的量偏小。

骆驼乳中的降糖生理活性成分

骆驼乳中的降糖生理活性成分 对骆驼乳成分的分析表明,骆驼乳中含有一定量的降糖功效因子,能够对糖尿病的血糖水平以及血清中的其它成分起到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类胰岛素蛋白、乳铁蛋白、维生素C、免疫球蛋白等。1.胰岛素 骆驼常乳中的胰岛素含量较高,1L中含45~1281U,而等量牛乳的胰岛素含量仅为16IU。不同哺乳动物乳中胰岛素含量如图3-1所示。 哺乳动物 不同哺乳动物乳中胰岛素含量 ①-人初乳②-骆驼初乳③-骆驼常乳④-牛初乳⑤-牛常乳⑥-贮存乳 ⑦-山羊初乳⑧-绵羊初乳⑨-绵羊常乳⑩-骆驼乳冰淇淋 胰岛素是维持生物体稳定和自身血糖水平的最重要的激素,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时,机体的组织、器官和细胞就无法有效地利用葡萄糖,从而造成血液中葡萄糖的积聚,引起血糖升高。通过口服胰岛素赤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动物和人体试验均已表明了口服胰岛素来进行糖尿病治疗的动物和人体试验均已表明了口服胰岛素的有效性,但是其重要缺陷是在胃部的酸性环境下形成凝乳,因此中和了它的作用。口服胰岛素的潜在好处包括不提高外周胰岛素的同时控制血浆葡萄糖水平,并恢复内源胰岛素生理途径。通过口服胰岛素的治疗可降低胰岛素血症,对于预防胰岛素拮抗引起的高血糖,以及降低高血糖并发症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Qskarsson et al,2000:Wan et al,2000)。由于受到人体胃肠道消化液的影响,牛乳往往被胃酸凝固,在胃中停留一段时间,造成其中的胰岛素被蛋白酶等分解而失去生物活性。骆驼乳由于理化性质特殊,不与胃酸反应,并且在酶的作用不很难形成凝乳(Wangol,1993),使其能与胰岛素一起快速通过胃而到达肠道,即使一部分胰岛素被破坏,也有足够的量被吸收。 2.类胰岛素素蛋白/类胰岛素生长因子 Beg等(1986)发现骆驼乳中含有一种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其氨基酸序列与胰岛素 蛋白家族极其相似,并推断这种类胰岛素蛋白 与胰岛素一样,共同构成骆驼乳的降糖活性。 另外,牛乳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降糖活性已得 到许多研究者的证实,而所牛乳相比,骆驼乳中含有更丰富的活性生长因子,包括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因此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家族也被认为是骆驼乳发挥降糖功效的重要辅助因子之一。 3.乳铁蛋白 骆驼乳中乳铁蛋白含量很高,Elagamy (2000)研究发现,骆驼乳中乳铁蛋白的含量为170mg/L,明显高于牛乳(77mg/l).Kappeler(1999)报道骆驼乳中乳铁蛋白含量为220mg/L,比牛乳中含量(140mg/L)高1.6倍。Konuspayeva(2007)研究认为,骆驼乳中乳铁蛋白随地区、季节、品种等因素不同而发生较大变化。不同研究人员测得的骆驼乳中乳铁蛋白的含量见表 骆驼乳中乳铁蛋白含量 资料来源平均值/(mg/L)测定方法Kappeler(1999) 220 HPLC Elagamy(2000) 170 单向免疫散法(SRID) EI-Hatmi(2006) 140 SPID Konuspayeva(2007) 209 SPID 乳铁蛋白作为牛乳和母乳的天然成分存在人体内所有分泌液中,如唾液、眼泪、支气管和鼻腔分泌物、肝脏、胆汁和胰腺分泌物等。对于乳铁蛋白的功能还不是完全清楚,但已知的是它能够增强机体直接和间接的免疫应答,提高免疫力,它也是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因子,具有抗病毒和抗细菌的性能,能够有效调节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 4.维生素C 骆驼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为 0.0029%~0.0098%(质量分数),约为牛乳的3 倍,人乳的1.5倍。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对患糖尿病大鼠的血脂、血糖、免疫功能、肾脏功能以及视网膜功能增色具有显著的影响,并能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 5.免疫球蛋白 骆驼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较大,分娩后7d内的乳汁中1gG含量由平均132mg/mL (Konuspayeva等,2007)。虽然骆驼乳中的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