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地球运动学案

2010届高三总复习实用精品教学案――地球运动专题

(1)轨道为赤道

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北半球低纬度C.南半球中纬度D.南半球低纬度

答案:A 点拨:图中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即纬度在北纬60度附近。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A 点拨: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大,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例题3:某日酒泉昼长11时20分,西昌昼长11时40分。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据此和下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A.11时40分B.14时30分C.11时30分D.11时14分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主要是在西昌经历的,如果航天专家没有运动,在西昌经历的一天为24小时,白天为11时40分,现在他一方面随地球自转,一方面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感觉一天时间应该比实际周期短,而且发生运动时间在11点以后的3小时范围内,应该在白天,所以短的时间是在白天范围,短的时间为从东经98度到东经102度的经度差所消耗的时间,为16分钟,即航天专家感觉一天的白天时间为11时40分-16分=11时14分。

例题4:下图中的左图为某日某时刻30°N纬线圈的昼夜状况,右图为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

(1)P地位于T地的

A.东北方向B.东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答案:A 点拨:30°N纬线圈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有极夜现象,所以右图中的P点右侧为北极点。P点位于北半球高纬度,72.5°E经线上,综合起来,P地位于T地的东北方向。

(2)若该日一架飞机在F地日出时起飞,飞往T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为:

A.东北、5小时B.西北、6小时C.东南、5.5小时D.西北、5.5小时

答案:B 点拨:飞机从F(赤道,72.5°E)出发时,F地正好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点,此时T地地方时为0:30分,正值黑夜。根据左图中的白昼经度,计算出白昼时间为11小时,日出时间为6:30分。注意一天中晨昏线位置不变,只是地球上的地点不断运动,各条经线顺序经过晨昏线。飞机出发时位置和各地时间见下图。

飞机一方面向西北方向飞行,另一方面,飞机和T地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飞行中,飞机始终在晨线以西,当飞机到达T地时,T地正好到达晨线位置,该时间段为从0:30分—6:30分,时间为6小时。飞机到达T地后,随着T地进入白昼,不能再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了。

二、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回归运动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在运动的地球上看太阳,表现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球大圆上自东向西运动,即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例题1:下图是“太阳直射点周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1)太阳直射点位于A点的这一天,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的纬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_________期,亚平宁半岛南部气候特点为_______________。

(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差_________度。太阳直射点从B点移至C点期间,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_移动。(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___________ (多或少几小时)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呈___________方向流动,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全称)。

答案:(1)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汛(洪水);炎热干燥(2)0;南(3)少12;逆时针;阿留申低压

点拨:(1)直射点位于A点时为夏至日,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都是距离直射点最近的一天,即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之中最大值。太阳直射点从A点移至B点期间,即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为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为雨季,长江径流季节变化正值汛期,而亚平宁半岛南部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此时为夏干季节。(2)太阳直射点位于B点的这一天,直射点位于赤道,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北极圈与南极圈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数值相等,差值为0。由于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也向南移动。(3)太阳直射点位于C点这一天,即冬至日,北极圈为极夜,昼长为0,赤道昼长为12小时,所以昼长时间北极圈比赤道上短12小时。太阳直射点从C点移至D点期间,北半球为冬季,热带季风风向为东北风,北印度洋海区北部沿岸海水向西流动,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此时陆地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北太平洋上的气压中心是阿留申低压。

例题2:地球上太阳直射点正向南移动,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这一天是

A.7月1日B.1月1日C.10月1日D.4月1日

答案:C点拨: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与极昼极夜幅度相同,移动23°26′用三个月,即90天,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向南移动过程中,从北极点向南出现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北极圈内极夜范围为23°26′,北极圈内极夜范围占不到1/10,用时间约90天*1/10=9天,日期为9月23日+9天,为10月2日,故C对。

例题3:读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回答(1)~(2)题。

(1)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A.a B.b C.c D.d

答案:C点拨:a位于南回归线,为12月22日,直射点逆自转方向运动,从a到b,b为春分,d为夏至日6月22日,直射点从d到c运动,所以c为秋分日。

(2)当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不可信的是

A.悉尼昼长夜短,且夜渐长B.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

C.我国冬季风活动频繁D.我国北方河流进入汛期

答案:D 点拨:太阳直射点自a向b移动的过程中,为从冬至到春分,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且正向赤道方向运动。此时期我国位于冬季,北方河流为枯水期。

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晨昏线始终与太阳照射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都是00。

随着地球自转和直射点运动,晨昏线位置不断变化。晨昏线与经线夹角也就不断变化,最大夹角为23°26′,为夏至和冬至时,最小为0,为春分和秋分时。直射点所在纬线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之和为90度。晨昏线与纬线相切的纬度等于90度-直射点纬度。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是18时。

例题1:一架在北半球飞行的飞机,飞越晨昏线上空时,当地为8日19时。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地区中,它飞越的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B 点拨:飞机飞越晨昏线时地方时为19点,位于正午12点之后,应该为昏线,19点日落,当地昼长夜短,为夏季,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昏线向右倾斜,晨线向左倾斜,故正确答案为图②。

例题2: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某区域的昼夜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BC弧是晨昏线的一部分,其中AB弧属于_______线。

(2)图示时刻比较可信的现象是()

A.台湾东侧的洋面有一台风即将登陆

B.扬州迎来了新一天的曙光

C.黄河的含沙量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D.南极中山站的队员们正在紧张地工作

(3)此时,从波斯湾驶往新加坡的一艘油轮为_______风_______流航行。

答案:(1)晨(2)D (3)逆;逆

点拨:根据大陆轮廓判断出图中的极点为南极点,再根据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可判断该图为12月22日的日照图。南半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因此AB弧是晨线,CB弧是昏线。图中季节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据此可对第(2)题各选项作出判断。此时我国的扬州处于白天。此时北半球为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并推动海水形成逆时针的大洋环流,所以轮船从波斯湾驶往新加坡应为逆风逆流。

例题3:如太阳直射20°N,那么

A.70°N以北为极夜区B.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切

C.20°N纬线上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值D.太阳直射点将向北移动

答案:B 点拨:太阳直射20°N,晨昏线与南北纬70°纬线相切,北纬70°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纬70°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20°N纬线上各地昼长达一年中最长值应该在夏至日,太阳直射20°N,直射点可能正在向北,也可能正在向南移动。

例题4:下图中N为北极点,弧POQ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一旅游者16时位于图中H点,则

A.此时刚日出 B.旅游者的影子位于西南方

C.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D.北京的昼长在变短

答案:C 点拨:16时位于晨昏线上,在正午12点之后,应该位于昏线上,昼长为8小时,

此时晨昏线与北纬70度纬线相切,直射点位于南纬20度纬线上,北半球为冬季,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比较快。由于没有给出直射点移动方向,所以不能判断北京的昼长在变短还是在变长。此时直射点位于M所在经线,且位于南半球,即位于H点西南方向,所以位于H地的旅游者的影子位于东北方向。

(2)一飞机欲从Q地飞往P地,其最短航行路线是

A.沿弧QOP从Q飞往P B.沿QNP从Q飞往P

C.沿纬线从Q飞往P D.沿QMP从Q飞往P

答案:A 点拨:经过地心、Q地、P地的大圆,正好是晨昏线经过的大圆。

例题5:下图是全球某日某时刻的晨线(线上的数据为经度)。据此回答第(1)~(2)题。

(1)此时北京时间为

A.14:40

B.9:20

C.21:20

D.15:20

答案:B 点拨:春秋分时,直射点位于赤道上,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晨线一端是北极点,另一端是南极点,其他时间,晨昏线与经线不重合,晨线经过半个地球,跨180经度,中间为赤道,赤道永远6点日出,昏线也是半个地球。本题中,东经70度经过赤道,地方时为6点,北京时间可以计算出来。

(2)若Q点为67°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波斯湾驶出的油轮顺流而下直奔马六甲海峡

B. 上海中小学午休时间延长

C.澳大利亚小麦带正在抢收

D. 海河流域处于汛期

答案:C 点拨:通过东经70度为6点,可以计算出Q点的地方时为12点,即12点日出,意味着该地处于极夜状态,该纬度为67°N,冬至日北极圈正好出现极夜,可见图中所示日期在冬至日前后,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波斯湾到马六甲海峡的油轮为逆水;北半球冬季午休时间缩短;夏季初期为小麦收割期;冬季海河流域处于处于枯水期。

例题6:读以极点为中心的局部经纬网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

A.4时30分B.5时30分C.6时D.7时

答案:A 点拨:南纬50度纬线上,夜长为9小时,夜半球正中央为0点,A为日出地点,为4时30分。

2、地方时

(1)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0,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2)时区和区时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东西跨15个经度。划分方法如图。

时区号=已知经度÷150(取整数),除尽或者余数小于7.5°,商即为时区数,如果余数小于7.5°,时区数等于商+1。

区时:每一时区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这个时间为区时。

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号×15°,中时区中央经线为0°,东1区中央经线为东经15°,东西12区中央经线为180度经线。

标准时间: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中国使用东8区区时,即东经120度经线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即0度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

地球上日期最多存在两天,分界线包括规定的日界线,还有事实上的日界线,即0点所在的经线,即夜半球正中央地点经过的经线,它不断变化。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0点经线到180度经线之间范围为新的一天,余者为旧的一天。当180经线为0点时,全球各地同属于一个日期。

时间计算:从1800经线自西向东绕地球一周再到1800经线,时间越来越早,即时间不断增加。

①地方时差=两地经度差×4分钟(两地经度差在00经线的同侧为“—”,异侧为“+”)

②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③区时差=时区差×1小时(时区差在零时区的同侧为“-”,异侧为“+”)

④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已知西边求东边用“+”,已知东边求西边用“-”)。

例题1:下图中的中心点表示北极,阴影区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

(1)NA的经度为___________;NB的经度为___________;

(2)这时北京时间为3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

答案:(1)60°E;180°(2)22;4

点拨:(1)北半球地球逆时针自转,由于非阴影为新的一天,所以NA为0点经线,NB为180度经线。根据图中120度夹角,可以推知NA的经度为60°E。(2)此时60°E地方时为3月22日0点,北京时间即东经120地方时,两地相差60经度,地方时相差4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3月22日4点。

例题2:下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以下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

(3)A地地方时应为________时________分至________时________分之间。

答案:(1)A点位于图中20°W~0°之间的赤道上。见下图。

(2)7;1 (3)10;40;12;0

点拨:(1)图中最右侧经线地方时为12点,根据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可以计算出对应经线为0度经线。图中经线间隔为30度,从右侧数的第二条经线为西经30度,东西半球分界线为西经20度,此时只有赤道上能够昼夜平分,所以符合要求的范围为20°W~0°之间的赤道上。(2)该图显示180度经线为0点,全球为同一日期,都是7月1日。(3)A 地位于20°W~0°之间,此时0°经线地方时为7月1日12点0分,西经30度地方时为7月1日10点0分,西经20度位于西经30度以东10个经度,地方时差40分,地方时为7月1日10点40分。

例题3:北半球冬至日当航行中的海轮上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从收音机里听到北京时间是15点整。该船位于

A.北冰洋B.印度洋C.大西洋D.太平洋

答案:B 点拨: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为正午12点,此时北京时间即东经120经线地方时为15点,船所在的经线读数为东经75度,为印度洋海域。

例题4:下图中的中心点为极点,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且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重合,回答(1)~(2)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A.0°,70°E B.23°26′N,20°W

C.0°,110°W D.23°26′S,100°E

答案:A 点拨:晨昏线与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恰好重合,则靠近180度经线附近的经线为东经160度,根据经度分布可以判断该半球为北半球。昼半球正中央经线为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度数为东经70度,由于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直射点位于赤道上。

(2)若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15时20分B.3月21日8时40分

C.9月23日15时20分D.9月23日8时40分

答案:C 点拨:直射点位于赤道包括春分和秋分两天,地球公转速度处于一年中逐渐加快的阶段,应该从秋分到1月方向。直射点位于70°E,地方时为9月23日12点,东经120

度地方时为9月23日15时20分。

例题5:下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为赤道上的两点,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等于地球半径,非阴影部分为1月7日,阴影部分为1月8日,则北京时间为

A.7日9时B.7日16时C.8日16时D.8日8时

答案:C 点拨:日界线包括0点所在经线和180度经线,新的一天范围从0点所在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到180度经线,图中NA为0点所在经线,NB为180度经线,该图为北半球,所以NA经度为西经120度,地方时为8日0点,东经60度为8日12点,东经120度为8日16时。

例题6:读下图,回答(1)~(3)题:

(1)若图是以赤道某点为中心的侧视图,A、B是赤道与圆的两个交点,其直线距离为R(R 为地球半径)。图中各点的经线恰好为12月12目的范围,则北京时间可能为:

A.12日8:00 B.12日16:00 C.11日0:00 D.13日16:00

答案:D 点拨:根据题意画出下图,可以看出,12月12日范围跨60个经度。

假如A所在经线为0点,则B所在经线必然为180°经线,得出A点经线为东经120°,时间为12月12日0点,答案没有该选项。另外一种情况是A所在经线为180°经线,B所在经线为0点所在经线,经度为120°W,12月12日为旧的一天,北京时间在12月13日,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北京时间为13日16:00。

(2)若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所在经线两侧为不同日期,则我国大陆最东端所在时区的区时为:

A.7:00 B.8:00 C.9:00 D.10:00

答案:C 点拨:若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A、B所在经线两侧为不同日期,则新旧日期个占一半,此时0°经线为0点,180°经线为12点,我国大陆最东端(135°E)所在时区为东9区,此时为9点。

(3)若图为地球侧视图,AB为赤道,图示部分既是西半球又是昼半球,且北京正午人影越来越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A.3月21日3:20 B.3月21日15:20

C.9月23日3:20 D.9月23日15:20

答案:C 点拨: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直射点位于赤道并正向南移动,时间为9月23日,即此时地球新一天为9月23日。题中条件见下图所示

9月23日范围从70°E(0点所在经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到180°经线,北京时间为为120°E经线地方时,为9月23日3:20。

例题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到B再到C,方向先向,再向。

(2)若D处的经度为150°E,则E点的经度为。F点的经度为。

(3)当D点为5月11日0点时,F点为5月日时,此时北京时间为5月日时。

(4)A、B、C、D四点中,A点与点地方时相同,B点与点线速度相同。

(5)随地球的自转,当B点转过的角度恰好是360°时,这一日被叫做一个日。

(6)某人从D点出发一直向北行进,是否可能回到原地? ,原因是。

答案:(1)东南西南(2)150°W 30°E (3)5月10日16点,5月10日22点

(4)C D (5)恒星日(6)否从D向北走,到北极点后就得向南,当然回不到原点。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经纬网及方向,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从A到B再到C,总体向南,但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先向右偏转,到B点后转为向左偏转。(2)D、E之间差60度,若D 处的经度为150°E,向东经过180度经线到达E经线。(3) D处的经度为150°E,当D点为5月11日0点时,F点与之差8小时,此时地方时为5月11日0点-8时=5月10日16

点。北京时间为东经120经线地方时,与150°E差2小时,此时为5月10日22点。(4)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条纬线上线速度相同。(5)地球自转360度为一个恒星日。(6)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

(1)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地转偏向力从赤道向两极增大。

(2)意义: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都有影响

例题1: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

A.对铁轨西侧磨损较重B.对铁轨东侧磨损较重

C.对铁轨两侧磨损一样D.对铁轨两侧都无磨损

答案:B点拨: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属于在北半球自南向北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向右偏转,磨损右边的铁轨,即东侧的铁轨。

四、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判断和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的判断

①某地的昼夜长短情况取决于该地所处纬线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比例,任一纬线的昼弧和夜弧的时间总长均为24小时。

②不同纬度的地点的昼长或夜长的比较,应比较两地昼弧或夜弧所占据的经度数值的大小,数值越大,时间越长,弧长上每150占据1个小时。

(2)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①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相等

②春分→夏至→秋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长,夜越来越短;南极附近有极夜;北极附近有极昼;夏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

③秋分→冬至→次年春分:由南向北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南极附近有极昼;北极附近有极夜;冬至日时,极昼、极夜范围最大。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

①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白昼最长,北极点到北极圈范围出现最大范围的极昼,黑夜最短。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北极点到北极圈范围出现最大范围的极夜现象。

②南半球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规律(略)

③赤道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全年昼夜相等

④极点上昼夜长短无变化:南北极点均为半年昼半年夜。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计算公式:H=900-纬度差(纬度差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纬度差;若两点在同一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减;若两点分别在南、北半球,纬度差为两地纬度值相加)(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0,分别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规律

①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注: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6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

②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注:南回归线上一年中有一次直射,即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

赤道——北回归线:

赤道~南回归线:

注:赤道上有两次直射,即3月21日、9月23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0;有两次最小值,即6月22日、12月22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66034′。

例1:读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情况图,回答(1)~(2)题。

(1)该地位于()

A.南半球温带地区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C.0°~23°26′N之间D.0°~23°26′S之间

答案:D点拨:该地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夏至最小,说明位于南半球,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故D对。

(2)图中P点表示的这一天()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B.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

C.太阳直射赤道D.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答案:A点拨:P点为冬至日。

例2:下表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和正午太阳高度,据表分析

(1)该地的地理坐标是为

A.1000E、500N B.1100E、400N C.1250E、400N D.1300E、500N

答案:B点拨:根据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50°,计算出当地纬度为400N,根据二分日时,各地地方时6点日出,而此时北京时间为6:40,计算出,当地经度为1100E。

(2)图中X、Y的时间可能为

A.8.00、17:00 B.7:50、17:10 C.8:20、17:00 D.8:10、17:10

答案:D点拨:夏至日时,日落时间减日出时间为昼长,24小时减昼长等于夜长,夏至时的夜长等于冬至日昼长,为9小时,当地时间7:30分日出,换算出此时北京时间为8:10,当地时间16:30分日落,换算为北京时间为17:10。

(4)正午太阳高度角问题的综合应用

①阳光照射方向的问题

②立竿测影的问题

③楼房间距的问题

④热水器的角度问题

例如:为了冬季采光,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对不同纬度带住宅间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分析下表(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回答(1)~(2)题。

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1)表中的4个城市所处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

答案:D点拨:冬至日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我国从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楼间距逐渐增大,故D对。

(2)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南北两栋20米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约为

A.23米B.28米C.37米D.40米

答案:C点拨:北京纬度大致为北纬40度,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6°34′,对照表中数据,理论楼间距为楼高的1.86倍,计算得出楼间距为37.2米,故C对。

3、有关极昼极夜问题

(1)出现极昼和极夜时间以及极昼和极夜天数计算问题

南北极圈每年一天极昼,一天极夜,南北极点每年约半年极昼半年极夜,极圈和极点之间的纬度,可以根据直射点每天移动0.26°来推算。方法是:先计算出该地距离极点纬度差,合算出天数,北半球出现极昼时间为3月21日+该天数,出现极夜时间为9月23日+该天数,南半球出现极昼时间为9月23日+该天数,出现极夜时间为3月21日+该天数。北半球出现极昼时间为(6月22日-出现极昼时间)*2,南半球出现极昼时间为(12月22日-出现极昼时间)*2。

例如:70°N出现极昼的时间和极昼天数是多少?计算:70°N距离北极点差20°,需要77天,出现极昼时间为3月21日+77天,向下推算出现时间为6月6日,出现极昼天数为(6月22日-6月6日)*2=32天。

(2)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的计算:

方法:直射点纬度+正好出现极昼或极夜纬度=90°。例如:当70°N出现极昼时,直射点纬度是多少?答案为20°N。又如:当直射点位于南纬10°时,地球上出现极夜纬度范围是什么?答案:80°N—90°N。

(3)正好出现极昼纬度地点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以及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

0点日出,24点(0点)日落,即日出日落都在同一时间。太阳高度0点为0°,12点为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计算出来,24点再降到0°。

(4)已经处于极昼期地点,没有日出日落,太阳高度全天大于0°,太阳高度日变化为0点大于0°,正午最大。24点也大于0°,与日出时相同。

(5)正好处于极夜纬度地点的日出日落时间:12点正好日出,之后立即日落,实际上全天没有出现太阳。

例题1:下图是“扬州市某一窗户朝南的房屋”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公转到图中________位置时,正午射进屋内的阳光面积可达一年中最大。

(2)地球从A公转到C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3)一年中每日正午时刻该房屋的阴影朝向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D (2)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3)都朝正北方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地球处于A、B、C、D四点时的日期分别是3月21日、6月22日、9月23日、12月22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大值,正午直接进入屋内的光照面积最小;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小值,光照面积最大。扬州位于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中正午时刻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其正南方,因此影子也总是向正北方向。

例题2:某学校(1100E)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用立竿测影的方法,逐日测算正午太阳高度。如图甲,垂直竖立一根2米长的竿0P,正午时测得竿影长OP′,通过tanα=0P/0P′,

算出正午太阳高度α。据此回答(1)-(4)题。

(1)该小组每天测量影长时,北京时间应为()

A.12:00

B.12:40

C.11:20

D.11:00

(2)3月21日,当该小组进行观测时,下列城市中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是()

A.英国伦敦

B.匈牙利布达佩斯(约190E)

C.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约290E)

D.夏威夷檀香山(约1580W)

(3)图乙是该小组绘制的连续一年多的竿影长度变化图。图中反映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是()

A.①B.②C.③D.④

(4)该学校大约位于()

A.21.50N B.21.50S C.450N D.450S

答案:(1)B (2)B (3)D (4)A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太阳高度变化、地方时计算。该学校位于1100E,当地理兴趣小组测量正午(12点)太阳高度时,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应为12:40。3月21日当该兴趣小组进行观测时(即1100E为12:00时),即将迎来旭日东升的城市(地方时6:00前)应该是大约位于200E,因而本题应选择布达佩斯。乙是一幅坐标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竿影长度,并标有南北方向,从影长变化的南北分布情况,该地应位于北半球,③处的竿影最长,此时为冬至日,①处的竿影向南,故为夏至日,因而,表示3月21日竿影长度的点应该是④。判断该学校的纬度,有两种途径,其一是通过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进行计算,首先通过冬至日竿影长度和竹竿实际长度的比值为1,推断出冬至日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为45°,从而计算出纬度大约为21.50N,另一种方法是直接从图乙的竹竿影长两次为0,可以判断该地有两次直射,又位于北半球,因而正确答案是21.50N。

例题3: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读下图,运用以下公式及相关知识回答(1)~(2)题:

①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H=90°-|φ-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纬度,取正值;

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②tan35°≈0.7 tan45°≈l tan69°≈1.732

(1)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北纬30度)建造了两幢商品住宅楼,某户居民买到了北楼一层的一套房子,于春节前住进后发现正午前后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请问,该房子一年中正午太阳光线被南楼挡住的时间大约是()

A.1个月B.3个月 C .6个月D.9个月

(2)为避免这种纠纷,房地产开发商在建楼时,应该使北楼所有朝南房屋在正午时终年都能被太阳照射。那么在两幢楼间距不变的情况下,南楼的高度最高约为()

A.20米B.30米C.40米D.50米

答案:(1)C (2)B

点拨:(1)楼高(南楼)69米/楼间距(南北楼之间)40米=1.725,与tan60°值接近,据此可以判断H≈60°,已知φ=30°,故δ=0°,即此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北楼的一楼正好有阳光照射,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的半年,北楼的一楼阳光被挡,时间应为6个月。(2)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房屋所在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如果此日正午能有阳光照射,则全年都有光照,因此首先要计算出δ=23.5°(南纬23.5°)时的房屋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即H=90°-|30°-23.5°|=36.5°,接近35°;南楼最高应为:40米×0.7=28米左右,选项中B最接近。

例题4:某校所在地(120°E、40°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为了获得最多的太阳光热,提高利用效率,需根据太阳高度的变化随季节调整倾角,下图中各日照图与热水器安置方式搭配不合理的是()

答案:D 点拨:获得最多太阳光热必须保证热水器的集热板与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垂直,该地位于40°N,根据日照图判断直射点位置,从而计算出A、B、C、D四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应分别是73°26′、26°34′、50°、50°,最后计算各正午太阳高度角是否与相应选项中集热板的倾角互为余角,只有D选项不符合要求。

例题5:图中EDF是晨昏线,其中ED表示昏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知识讲解

1.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NO 06 3.说明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和位置,并描述在这两个不连续面的地震波变化特【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绘制地球圈层构造模式图体验地理绘图的方法。 3. 激情投入,快乐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抗震意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地震波的主要特点; 勾划 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 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佛教认为地下是阎罗王统治的十八层地狱,基督教也说地下的魔鬼生活的世界;那么,地 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地球内部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请在框内画出详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占 八 、 、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思考:读图,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 层名称,并描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在地 球表面的主要存在空间。 我的疑问 探究案 2.请你总结一下,地震波的特点? ?/ € 0 2013 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 °,地震深度为23公里。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巴基斯坦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 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什么?研究原理是?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1)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第一课时) 霍邱县马店镇张井学校王宗林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学会列表比较的地理学习方法。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学习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和地理意义。 学习方法: 观察观察演示法、读图法、列表比较法、想象法 导学过程 导学活动一:地球的自转 对照地图册,自学课本P11—P12(包括“阅读材料”和“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北极上空往下看是针南极上空看 是针),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也就是。 3.由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未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 4.地球不停地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导学活动二:地球的公转(阅读P13第一段第二段和图1.18) 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6.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是。 7.地球不停的公转,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导学活动三 8.列表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和意义 自转公转 定义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地理意义 达标练习(约10分钟) 1.地球自转是() A.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 B. 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C.绕着太空不停地旋转 D. 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 2.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是因为() A.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 B. 地球不停地自东向西旋转

C. 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旋转 D. 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旋转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一天 B.一年 C.24小时 D.365天 4.地球上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A.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B.地球的自转和不透明性 C.地球的自转和透明性 D.地球的公转和不透明性 5.地球自转和公转特征相同的是() A.方向 B.周期 C.速度 D.产生的地理现象 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方向是;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⑷地球自转在地球上产生了和现象。 7.(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其轨道像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 (3)地球公转时,地轴指示的方向有没有发生变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自转和公转分别 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 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 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奠定了基础。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 前启后的“桥梁”。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 度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也是四季和五带形成 的原因,还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运动具有承上启下 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点所在,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对于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要涉及到数学及物理上的相 关知识,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 定难度,而这部分小知识点又比较多,如晨昏线、方向 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无论是对于 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地球的运动部分无疑都是高一乃至 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地球运动

就头疼,总是觉得难,有些内容总是搞不清楚,就像永 远过不去的坎,甚至一直要持续到高考结束。作为复习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使学生 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掌握并能达到熟练运用,则是我们 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课标对该内容的教学要求: 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学生分析 高一8班是我们学校的重点班,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 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 基础,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 握应该问题不大。但因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对于地方时 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内容,虽有一定 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而且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还涉及数学立体几何、物 理圆周运动等知识,而学生这部分知识尚未学过,再加 上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不强,所以仍有较大的学习难度。这部分知识偏重理科,逻辑性较强,而8班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善于动脑思考,积极性较高。

区域地理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导学案资料

课题: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主备人:李嗣林审核人:梁世斌上课时间:第1-2周 第一节地球 一、【学习目标】 1.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2.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 3.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1课时地球和地球仪 一、预习导学 (一)地球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_________,赤道略鼓的_________。赤道周长:约_________千米。 (二)经纬线和经纬网

当地和地心连线(或是当地地平面的垂 线)与赤道平面构成的线面角 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构成的二面角 赤道(即0°纬线)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_______向北、向南各划分为90°,_______向东、向西各划分为180°,分别称为东经、西经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在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在地球上确定任何一个点的位置。以下是不同形态的经纬网 10° 20° 30° 40° 50° 10° 20° 30° 40°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经线向东至东经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经线向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三)、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二、案例探究1:定位 以常见经纬网图来理解经纬网的组成 1.确定具体经纬度位置 (1)经纬网图上经纬度位置的确定。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经纬度,首先要判断出经纬线,然后根据度数确定出经纬度。如上图中A点为(23°26′N,70°E),B点为(23°26′N,135°W),C点为(66°34′S,45°W)。 (2)根据北极星仰角确定纬度在北半球,北极星仰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 2.确定半球位置 可根据经纬度确定半球位置,如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水陆半球等。 3.确定区域位置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案

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教 案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复习学案 姓名:班级: 一、知识结构: 1.解释下列数字的含义: 5.1亿平方千米 6371千米 4万千米 例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在下列哪个位置较合适:( ) A、120oE、1oN B、23、5oS、20oW C、40oE、 66.5oN D、90oS 、180o 2.分界线: ①南北半球的分界线:②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③中、低纬度的分界线:④中、高纬度的分界线: ⑤热带、温带的分界线⑥温带、寒带的分界线: 例2:某点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 点是:() A、0o、0o B. 180o、0o C. 160oE、0o D. 0o、20oW 3.列表比较: 米,再向正南走1000米,再向正西走1000米,则() A、正好回到原点 B、在原地的正东方 C、在原地的正西方 D、无法确定 A、时差 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D、一年有四季 A、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B、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 A. ①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②③详细 B. ②表示的地理事物比①③详细 C.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①②③ D.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③② ① 4.山地的不同部位: 例7.某人左右两侧是山顶,前后两边是山谷,则他位于:() A.山谷 B.鞍部 C.山脊 D.盆地 二、综合训练: 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三点的经纬度: A B C D (2)、A、B、C、D四点中,位于东半球的是 ;西半球的 是 .属于低纬度的是 , 属于中纬度的是 , 属于高纬度的是 . (3) 、A、B、C、D四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 位于寒带的 是 ,当太阳直射点C时,A点有现象.

1地球的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1

1.4 地球的结构学案 [考纲及解读]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地核、地幔与地壳),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3、说明地震波(纵波和横波)通过物质、传播速度方面的差异点; 4、区别地壳、地幔、岩石圈于软流层之间的关系。 解读: 1)、利用地震波探矿,如找石油、天然气; 2)、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考查板块的边界类型及特点; 3)、结合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等外部圈层知识来组织知识要点。 [要点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①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②特点:传播速度随着而变化。 ③分类:(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2)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只能通过传播。 表1.地震波的特点列表对比: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2、不连续面: ①概念: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②分类:(1)莫霍界面:地面以下千米处,该界面以下,纵波(P波)和横波(S波)

的传播速度都明显; 第1 页共5 页 , P波)的传播速度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在这里纵波((2) ;横波(S波)的传播速度 3、地球内部圈层: 2.地球各圈层的划分及特点列表分析、对比:表名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范围主要特征深度称)固态,由各种岩石组成(1 莫霍界面下(2)各地厚度不一~地表地(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平均17千(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霍壳莫米界面快)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1()2900~6371古登地内核为固态5000堡千米,以界核)物质成分以铁和镍为主(2千米分为外核面~地) 温度、压力、密度均很3(心和内核大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页共5 页第2 。①组成:(1)大气圈:主要成分是和水、(2)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主要包括运动之水、水、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中。部、生物圈:(3)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 水圈的部和岩石圈的部、②相互关系: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注意: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重点探究? 1.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从而引起一定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我的思路:,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波)S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范围及光照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球运动演示,说明地球自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情感与价值: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运动有关,从而树立唯物论和无神论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由于地球的运动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那么同学们一定会想了,地球是怎么样运动才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板书),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习新课 (一)自学指导 认真自读课本P9——P10,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文中或图上找到相关答案并圈点勾画,约6分钟后各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比谁自学能力强,自学效率高。 1.地球的自转——读图1.15思考: ①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小时,也就是一天。 ③由于地球是一个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④地球的自转,产生了现象。

⑤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不同的,我国东面的日本要比我们(早、晚)见到太阳,所以时间比我们要(早、晚)。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度,时间相差1小时。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学习小组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拨 (五)学生质疑,教师释疑 ⑴地球在转吗?地球走得这么快,为什么我们竟一点也感觉不出地球正载着我们向前飞驰呢? 【教师释疑】对于这个问题,我国东汉时代有一本叫做《考灵曜》的书写道“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如此比喻很贴切,同样的道理,天上的星星离我们实在太远了,在短时间内,例如几分钟、几秒钟,它们显现不出太大的变化来,由于缺少对比的景物,人们就很难觉察地球在运动了。 ⑵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变慢或变快,地球会有变化吗? 【教师释疑】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变慢,即周期变长,则对着太阳的半个地球因接受太阳光照射时间长而持续升温,背着太阳的半个地球因接受不到太阳光照射时间长而持续降温,从而使地球昼夜温差变大。反之,昼夜温差变小。这两种情况均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甚至会导致生物灭绝。 (六)学生合上课本,教师引导系统小结。 三、规律总结: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从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也就出现了时间的差异。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方的时刻早。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度来计算,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 四、课堂巩固 第二课时

人教2011课标版初中地理七上第一单元第2课《地球的运动》复习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一、地球运动的特点 探究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蕴含着哪些的地理知识? 学生活动:(1)讨论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运动 (3)分别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4)结合下表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联系。 教师小结: 地球在自转的同 时,还围绕太阳 不停地公转,每 一种运动有自己 的特点并产生了 一些特殊的地理现象。 二、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比较的项目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围绕的中心地轴太阳 周期1天1年

探究二:为何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小结: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并且在不停的自转, 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探究三:在巴西奥运会期间,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半夜观看比赛, 难道比赛是在当地半夜举行的吗? 学生活动:(1)讨论 教师小结:昼夜更替现象和时差是地球自转产生的两个重要现象。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探究四:(1)马鞍山一年中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 (2)我们现在正处在春季,再过十几天我们就将进入到夏季,每个季节给大家的感受是不 同的,这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活动:讨论 教师小结: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使得同一地点在不同的时间获得的太阳光热有了差异,从而有了季节的变化。 过渡: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一年内,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学生活动:完成部分相关练习。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特点 二、地球自转的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与地图》导学案复习过程

《地球与地图》导学 案

《地球和地图》导学案 第1讲地球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 图)。 三、经线及经度: 1.经线(亦称子午线):在地球仪上,连接______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2.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____方向;所有经线长度____;形状均为____。

3.经度的划分:由经线向东至经线为东经度,东经度的数值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度数值;由经线向西至经线为西经度,西经度的数值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度数值。 4.东西半球的划分:由西经经线向东至东经经线为东半球;由西经经线向西至东经经线为西半球(如下图)。 四、经纬网及意义: 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利用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 难点解析: 1.从数学的角度理解经度、纬度的划分 国际上规定,把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 那条经线定为0°经线(亦称本初子午线),其它经线的 度数皆以0°经线为起点来确定。如右图:M所在经线的度 数是如何确定的呢? M所在经线与地轴构成一个平面,该平面与本初子午 线和地轴构成的平面之间的夹角(两面角α,α≤ 180°),即为M所在经线的度数。若两面角α为90°, 则M所在经线的度数为90°。由于M所在经线位于本初子午线以东,故M所在经线命名为东经90°经线(90°E);如果M点位于本初子午线以西,则为西经(W)。 纬度又是如何确定的呢? 国际上规定,把赤道定为0°纬线,其它纬线 的度数皆以赤道为起点来确定。 图中M点和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线面角β),即为M点及其所在纬线的纬度。若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基本特征。 3.明确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 4.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听教师讲解、图片分析等方式,初步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及特点,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2.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动手绘制圈层图,加深对地球圈层结构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软流层的位置及岩石圈的范围。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一颗非常普通而又特殊的星球,特殊之处在于地球在漫长的形成演化中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那么构成这种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内部和外部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获得问题的答案。 板书: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回答得很好。出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呢? 投影:

地球的运动 导学案

1.3地球的运动导学案设计者: 姓名:班级:组长:学科长: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似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通过模拟实验和绘制地球运动图示,增强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渐形成地理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学习任务】 导入: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的,我们的地球也不例外。地球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就是自转和公转。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学们知道哪些呢? 自主学习: (一)通过填表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阅读“地球自转的周期”图,填出恒星日和太阳日,并分别 写出恒星日和太阳日时地球自转了多少度?花了多少时间? (二)通过填空巩固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17)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原因导致的? 思考:地球不自转给有昼夜交替现象出现吗?如果有,它的周期是多长?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注意观察晨昏线的移动方 向及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右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地球的运动(1)

2017年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球的运动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等现象 3.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4.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说明二分二至的时间、昼夜长短等特征。5.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四季变化和五带等现象。 二、预习要点 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三、预习内容 考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地球的自转、公转概况 2.地球公转及四季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考点2: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探究案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1.自转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如下图在北极用箭头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逆时针方向)。 【规律总结】 地球自转的方向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旋转;在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旋转。如图所示: 北极上空俯视图南极上空俯视图 2.公转的方向 地球的公转方向和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旋转。一般的表示公转方向是在地球的公转运行轨迹上用箭头表示。如图所示: 例1:图示意地球仪表面南北极点及经纬线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图示箭头中,能正确反映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a B.b

C.c D.d (2)读图可知,纬线的特点是( ) A.形状为圆形 B.形状为直线 C.各条纬线长度均相等 D.指示南北方向 (3)M点的经纬度是( ) A.(60°W,30°N) B.(30°E,40°N) C.(60°E,23.5°N) D.(30°W,45°N) 例2: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时,你观察到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探究点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自转的时候,会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日出,所以形成了时间的差异。 【易错分析】 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而致,和地球的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致。 例3:下列事实中,主要与地球自转有关的是( ) A.宜昌的小刚同学清晨起床,观看欧洲足球赛的现场直播节目 B.一年中,学校操场上旗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有季节变化 C.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 D.山顶气温比山麓地带低 探究点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四季的变化 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23.5°N,最南界线是23.5°S。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

高三地理1轮复习 精品导学案:地球与地图

班级 姓名 最新考纲 目标在线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判定方向、计算 距离等 2、地图上比例尺的计算及应用 3、不同类型地图上方向的判定 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和注记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 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大小:①地球的长半径(赤道半径)为 千米;②地球的短半径(极半径)为 千米;③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千米; ④赤道圆周长约 千米。 2、地轴、两极和赤道 (1)地轴、两极和赤道的概念。 地轴是地球的自转轴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 (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2)如何在地图上判读地轴、两极和赤道。 3、经线和纬线 经线(子午线)概念: 特征 (1)所有经线长度都 (2)两条相对应的经线构成一个 (3)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为 (4)经线指示 方向 纬线:地球仪上与 平行的线 特征: (1)纬线是 的圆圈 (2) 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 (3)纬线指示 方向 (4)每条纬线与每条经线 相交 4、经度和纬度 经度的度量 起始点: 线(0°经线) 度量方法:从本初子午线向东:东经(E)0°~180° 向西:西经(W)0°~180° (注:东经180°和西经180°为同一条经线。最大度数180° 纬度的度量 起始点: (0°纬线) 度量方法:从赤道向北:北纬(N)0°~90°向南(S)0°~90°

20oW 160oE 70oE 160oE 20o W 110oWW 东半球 西半球 W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最大度数 半球划分: (1) 与 组成的经线圈为 地球东西半球的分界 (2) ( °纬线)分地球为南北半球 5、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经纬网及其意义 (1)南、北回归线:即南、北纬 , 是太阳能够 照射的最南、最北界线,也是 带与 带的界线。 (2)南北极圈:即南北纬 ,是有无 的界线,也是 带与 带的界线。 (3)经纬网:由 线和 线相交织;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课前检测 1.地球的形状是:( ) A.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B.皮球似的正球体 C.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D.天圆地圆 2. 地球赤道的周长约是( ) A. 40000千米 B. 6378千米 C. 50000千米 D. 60000千米 3.有关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纬线都是半圆状 B. 所有纬线长度都相等 C. 所有的纬线都指示南北方向 D. 所有的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4.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 A. 0°经线和180°经线的经线圈 B. 西经10°和东经170°的经线圈 C.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D. 西经90°和东经90°的经线圈 5.本初子午线是 ( ) A.南北纬度的分界线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C.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6.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 A .西经30度,北纬30度 B .西经10度,北纬10度 C .东经170度,南纬30度 D .东经175度,北纬10度 7、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 A. 赤道上 B. 北极点上 C. 南极点上 D. 本初子午线上 课内探究案 经纬线的主要应用 1.定位置:地球仪上,经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纬度、经度)。 2.定“方向” 理论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利用经纬网图确定两点的相对方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必修1 2、年级: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单位:湖南教育出版社 4、所属的章节:第一章第四节 5、学时数:45分钟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点,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2)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了解并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4)掌握地球各圈层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学生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辩证的思维观、科学的认识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外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学生整体观念和正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3)通过观察图像资料,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审美情操及热爱地球环境的情感。 2、内容分析: 教材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宏观了解的地球圈层结构特征,进而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 在第一部分“地球的内部圈层”内容中设计了正文阐述和两个阅读。第一篇阅读是导入型阅读,但其中涉及的地震波知识必须针对图1-21加以解释分析;第二篇阅读是延伸型阅读,介绍了地壳的组成元素,其中关于硅镁层与硅铝层的知识及地壳厚度变化规律也是必须掌握的内容。 在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只有正文描述,主要是了解外部圈层的组成及基本特征。 课后设计了一个活动,根据课时及课标,可将其放在课后完成,参与的学生也只限于部分有兴趣的学生。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后,从天上又落回地面,因此对本节教材应有一定的兴趣。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对外太空的探索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果,而对地球内部的了解却很少很少,这是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兴趣和好奇所在。另外,学生在本节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难点是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内部圈层中的作用,因此在第一篇阅读的处理中,要采用图片、课件等手段辅助教学,以突破难点的教学。 4、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个圈层主要特点”。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可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隐性要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的要求。 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1

1.3地球的运动导学提纲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自主学习: (一)通过填表巩固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 自转运动 定义 旋转中心 特点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运动方向平视:;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 周期1恒星日—小时分秒(真正周期,自转3600);1太阳日—小时(昼夜交替周期) 速度角速度:线速度 请同学们在图中恰当的位置用箭头表示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二)通过填空巩固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P17) 1、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辨析一下,“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两个不同的概念,是什么不同原因导致的? 思考:地球不自转给有昼夜交替现象出现吗?如果有,它的周期是多长?如果地球是透明的,会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就是小时。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注意观察晨昏线的移动方 向及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1)晨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2)昏线:自西向东,由半球进入到半球的界线。 右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线上 2、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 活动:如图,AB两地,适宜建港口的是, B 可能淘到砂金的是 2赤道地区为什么少台风?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讲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结构讲练结合学案(20210211131030)

第三讲太阳对地 球的影响地球的结 构 本节复习脉络: 书■解丄地球所处宇步环境; 地球是 水阳系中一颗囲普诲又倚殊的行星; 巳玄阳对地球的鄆响皿.地球的圏层 结构及幹阖层的主要特戍 考点一I地球的宇宙环境 [识记一基础梳理] 1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 天体:是宇宙间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 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 天体系统的层次: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2. 地球一一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安全的i宙环境—外自—适宜的温度1 —部 条 身 条 较厚的大气层 稳定的A阳光照-- 件件—液态水的存在 (1) 八颗行 星分类 地外行星: G天王 星、 A水 星、 D火 星、 H海王星 B金星 E木 星、 F 土星 总星系 地球地月系月 求 银河系太阳系 其他行星系 运动 特征 吉歳三地球的回层结构 地迪阳辜专武I二)与文阳塔討相关寻債鐡图的判读

[理解一要点突破] 1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 外部条件一一“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一一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一一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 自身条件一一三个适中 2.航天基地的区位分析 (1)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 (2) ①地形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 ②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保证安全。 ③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能见度高。 ④地质条件好。 ⑤无大河、湖泊,少森林的地区。我国的回收场地就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地区。

初中地理导学案:地球的运动

§1.2.1地球的运动 【自学内容】“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11—13页) 【自学目标】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基本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 【自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基本特征。 2、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自学过程】 学习任务一:地球的自转 读图1.14和课本P11—P12文字(包括阅读材料和活动),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绕着________地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___,也就是________。 3、由于地球是一个________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________,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_______,未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是________。 4、读地图册,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各是什么时针方向旋转? 5、地球不停地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6、地球上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7、地球上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 学习任务二:地球的公转 读P13地球公转的第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________不停地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公转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 【合作探究】 1、为了便于不同国家的旅客了解和掌握时间,宁城宾馆服务总台的墙壁上挂 了一排电子挂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某英国旅客在宁城县从事活动应以_____________的时钟为准,他关心自己祖国的社会生活应该参照_____________的时钟时间。从各钟可以看出,北京时间和伦敦时间相差______小时,北京时间和东京时间相差______小时。为什么上述各城市的时刻不同? 建构知网 学效检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