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_赵可金

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_赵可金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移民和外侨群体日益受到各国外交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国外交所依靠的重要力量。在中国,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程度的提升,海外华人华侨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大,全球间流动更加方便,正成为更加庞大且重要的群体。如何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作用,以官民合作的方式提升国家形象,正成为国家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近年来,中国领导人和侨务主管部门也纷纷强调加强侨务公共外交,但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需要,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为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智慧。因此,中国应在加强侨务公共外交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鼓励华侨华人参与的新思路和新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在侨务公共外交的过程中维护华侨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官民并举、统筹协调的侨务公共外交大格局。

[关键词]华侨;侨务;公共外交;立体外交;中国外交

[中图分类号]D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11(2013)05-0013-(11)

[收稿日期]2013-06-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的公共外交研究:战略与策略(2011)”(11&ZD063)[作者简介]赵可金(1975-),男,山东昌乐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副主任,副教授;刘思如(1992-),

女,北京人,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助理。(北京100084)一、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侨群体日益受到各国外交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各国外交所依靠的重要力量。1997年,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在《外交事务》发表文章,提醒美国重视他国政府利用海外侨民对美国国家利益形成的威胁,造成一种“特殊主义的外交政策”。[1]无独有偶,2007年,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和哈佛大学教授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M .Walt)在其新著《以色列游说与美国对外政策》一书中指出,决定美国中东政策的不是国际格局,也不是美国国家利益,而是以色列与美籍犹太人群体的游说活动。[2]其实,其他国家通过侨民影响美国外交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初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

束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以色列、希腊、日本、土耳其、泰国、印度、沙特等国纷纷运作海外侨民,在美国开展游说活动,服务于本国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3]其中,以色列的游说最为

Northeast Asia Forum 2013年第5期

总第109期No.5,2013Total No.10

9

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兴起

赵可金刘思如

DOI:10.13654/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ki.naf.2013.05.011

名,尤斯·莎因(Yossi Shain)和巴瑞·布利斯曼(Barry Bristman)认为,正因为在美国拥有大量侨民,考虑到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三者之间的关系,美国在制定国防政策时会受这些侨民的影响。[4]印度的侨务公共外交涉及全球的很多地区,可以将印度称之为“侨民日不落国家”。据估计,印度的海外侨民有2000万,他们住在不同国家,讲不同语言,从事不同职业,使他们相同的是其印度血统、潜意识里的文化传统,以及对印度深深的依恋。[5]萨拉·维兰德(Sarah Wayland)也谈到了斯里兰卡海外侨民推动国内政治民主改革的事例,认为这对斯里兰卡自身的民主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此外,很多国家除了推动政府开展海外侨务外交之外,还重视调动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媒体和宗教组织等行为体的积极性,在海外开展侨务公共外交,被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外交项目主任简·梅利森教授称之为“新公共外交”(the new public diplomacy),或者“市民外交”(citizen diplomacy)。[7]

相比之下,学界对侨务外交(Diaspora Diplomacy)的研究还非常薄弱。查理斯·金(Charles King)和尼尔·梅尔文(Neil J.Melvin)在《族裔政治:族群联系、对外政策和欧亚地区的安全》文中探讨了侨务外交在国家安全、国家形象改善中的作用。[8]丁盛(Sheng Ding)在《数字侨务和国家形象构建:中国崛起时代中国侨民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也详细论述了侨务外交在北京城市形象改善中发挥的影响,认为华侨华人在中国政治、外交政策上作用越来越大。[9]吴前进在《国家关系中的华侨华人和华族》中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华侨华人问题和新中国侨务政策,阐述了新中国“外交—侨务”政策之于华侨华人社会历史功用和现实影响。[10]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中国侨务政策与外交关系的探讨,一般是置于侨务政策研究的框架之下,集中考察领导人侨务思想,或者探讨具体的侨情研究和具体侨务工作研究,很少看到专门研究侨务外交的成果,尤其是将侨务和公共外交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而在国际关系的框架之下,对外交与侨务关系进行探讨的也相对较少。中国侨联副主席朱奕龙在《加强研究,拓展侨务公共外交》一文中认为,侨务公共外交面临起步较晚、经验不足等问题,加强侨务公共外交研究十分迫切。[7]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正昆和臧红岩探讨了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将其定位为一种非传统的外交形式,本质上是国家营销行为,并对中国侨务公共外交面临的若干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11]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王伟男研究员在比较了侨务和公共外交基础上,对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主要优势与障碍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12]迄今为止,关于侨务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仍然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和需要。在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时代背景下,侨务公共外交不仅成为中国侨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更作为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研究,深度开发。

二、内涵与辨析

侨务公共外交是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2011年最早提出的概念,在国外还没有对应的词汇,与之在涵义上接近的概念是外侨外交(Diaspora Diplomacy),最早是领事外交(Consular diplomacy)的一部分,领事外交主要包括两部分工作对象:一是一国自己的公民,他们需要证明身份的出国旅行文件,在海外获得保护和帮助;二是外国公民,包括获取签证、海外劳工和合法移民等。[13]其中,前者产生海外侨民,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将近有2.13亿散居在海外的第一代侨民,尽管随后的世代侨民可能会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但依然在几个世代内与母国保持紧密的联系。近年来,领事事务和海外侨民事务日益走向混合,且均转化为外交事务,外交越来越成为以民众为轴心的社会性事务。[14]侨务公共外交就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外交公众化与侨务外交

化融汇的产物。因此,理解侨务公共外交的内涵,要从侨务(Diaspora Affairs)和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两个概念的界定入手。

外侨(Diaspora)最初用来指分散在世界各地但始终保持明确的认同和强烈归国意愿的犹太人。[15]一些学者比如罗本·科恩(Robin Cohen)、威廉·萨弗兰(William Safran)、卡伦·米勒·罗艾西(Karen Miller Loessi)等列举了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外侨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招致了其他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外侨并非仅仅是犹太人散居的群体,其他国家也存在海外散居的外侨,在全球化时代可以涵盖更加广大的范围。[16]罗杰斯·布鲁贝克(Rogers Brubaker)将其称之为“外侨”的普遍化趋势,但如果将所有人都认为是外侨,可能该术语就失去了作为概念的意义。[17]因此,一些学者日益呼吁对外侨进行更加清晰和严格的限定。[18]有学者提出了识别外侨的富有启发的三个标准:散居海外、母国情怀和边界维持,所谓散居海外,是指只要散居在边界之外的族群共同体,都将构成外侨;母国情怀是指对母国具有某种价值忠诚、身份认同或政治偏好;边界维持是指竭力维持一种与住在国社会不同的身份,甚至通过自我隔离或社会脱离等方式拒绝在住在国社会归化。[19]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将侨务置于外交的整体考虑之中,由政府设立专门的领事服务和外交保护部门,为海外侨民提供各种服务。在中国的概念体系中,狭义的侨务主要是处理与居住在国外的本国公民和归侨侨眷的事务,广义的侨务除此之外,还包括那些与本国存在某种血缘、文化、法律联系的外国公民事务。在中国,侨务被理解为“涉侨事务”,比如华侨大学的张赛群教授就认为侨务是政府为处理各种与侨民事务而制定的政策行动方案,涵盖了维护海外侨民权益,增进本国与侨民居住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良好国家形象等内容。[20]公共外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外交形态,起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但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比如美国人更多将公共外交看作是本国政府与外国民众之间的交往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公关战略,致力于提升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维护国家安全。[21]加拿大、挪威等中小国家更多把公共外交看作是授权或委托非政府组织开展的社会外交,英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更多将公共外交视作语言培训、文化交流和国际传播等文化外交,日本则更强调日本在海外的存在感。其实,尽管不同国家认知不尽相同,但均将公共外交看作是是国家争取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的重要活动,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和内外政策等各方面的了解,培育好感。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外交是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塑造国际合法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22]不难看出,公共外交和侨务工作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均是“公众因素”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均强调本国公民和海外侨民对一国外交政策的意义和影响力。

侨务公共外交的概念是中国的发明,近年来在学界正在兴起。国务院侨办前主任李海峰认为,侨务公共外交要重视以“以侨为桥”,针对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海外侨胞实地参访和交流,鼓励他们通过所见所闻,向当地主流社会全面、真实的介绍中国。[23]在中国政府看来,侨务公共外交的重点是“对海外侨民和归国侨眷的公共外交”,而非“海外侨民和归国侨眷对外国的公共外交”,尽管发挥海外侨民“介绍中国”的作用是侨务公共外交的效果之一,但并不能把海外侨民的一切对外交往活动都看成侨务公共外交,将侨民及其附属组织纳入一国外交体系,需要严格限定其角色和权利义务关系。

因此,从“侨务”与“公共外交”的固有涵义出发,所谓的侨务公共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为维护海外侨民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和配合本国

总体外交,针对海外侨民和归侨侨眷及其附属组织所开展的制度化沟通活动。具体来说,侨务公共外交有四个本质特征:一是侨务公共外交的主体是一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它既包括该国负责外事和领事事务的外交部及其驻外使领馆,也包括专门为处理侨民事务而设立的主管机构及其授权的附属机构和委托机构。未经授权和政府委托的一切非政府机构和个人,均无权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它们所开展的侨务活动,仅仅属于民间交流,不属于侨务公共外交,这一特征厘清了侨务公共外交与一般侨务之间的界限。二是侨务公共外交的对象严格限定在海外侨民和归侨侨眷及其附属组织。至于海外侨民及其附属组织所开展的与住在国政府和公众一切非授权活动,其责任和一切后果自负,均不属于侨务公共外交范畴,与母国政府无关。这一特征明确了侨务公共外交活动的边界,有效防止了侨务公共外交干涉他国内政,规避了敏感的政治问题和法律纠纷。三是侨务公共外交的目的是维护海外侨民和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与配合本国总体外交。侨务公共外交在配合本国总体外交目的的同时,强调恪守法律和制度底线,在他国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未经他国法律允许的任何侨民利益,均不在侨务公共外交关注的范围,决不允许动用外交特权为侨民的非法利益提供保护。四是侨务公共外交的形式是制度化的沟通。侨务公共外交不仅不寻求偏袒侨民非法利益,而且与侨民所开展的所有活动均在公开与合法的状态下进行,包括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社会往来等都严格遵守住在国法律,坚决反对寻求卷入他国内政纠纷,开展非法间谍活动以及一切住在国法律所禁止的活动。

总之,侨务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海外侨民的外交沟通,它与公共外交、领事外交、文化外交、民间外交等概念相互联系并彼此交织。侨务公共外交仅仅是与侨务相关的那一部分公共外交事务,仅仅强调对海外侨民和归国侨眷的沟通,公共外交涵盖的范围要比侨务公共外交要大得多,目的也要复杂得多。“领事外交,又叫领事保护,是指一国的领事机关或领事官员,根据本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在国际法许可的限度内,在接受国内保护派遣国及其国民的权利和利益的行为。”[24]领事保护是一种侧重于商业、民事和社会事务的预防性保护,不仅包括本国公民事务,也包括非本国公民事务。侨务公共外交则锁定本国侨民,非本国侨民不在工作对象范围之内。文化外交(Cultural Diplomacy)与国际关系一样古老,它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主要内容而展开的外交。[25]从活动的内容来看,侨务公共外交包括文化交流,即文化外交的主要内容,而又不仅限于此。通过侨务公共外交,华侨华人可以代表国家表达诉求,有更多政治方面的内容。民间外交的范围虽然广、内容和侨务公共外交也大体相似,但参与的人群却大相径庭。民间外交的参与者更多的是中国民众和他国民众,而侨务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海外的华人华侨,这也是侨务公共外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三、动因解释

侨务是一国政府联系和服务海外侨胞事务,并无外交功能,也没有被纳入新中国外交事务管辖的范围。然而,出于革命事业的需要,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一直高度重视海外华侨群体对中国革命的意义,充分肯定“海外华侨输财助战”,明确提出“要求保护华侨利益,扶助回国的华侨”,把广大华侨看做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依靠力量。[26]新中国成立后,侨务工作的重点在保护华侨利益,解决双重国籍问题、维护祖国统一等问题上,侨务工作与外交工作是并行的,并没有把侨务外交放在重点位置上。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华人华侨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成为新时期

中国外交的重要资源。邓小平强调“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要“鼓励华侨与住在国人民搞好关系,这是我国发展与住在国友好关系的重要一环。”[27]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侨务工作与外交工作的联系日益紧密,特别是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不仅面临着老侨问题,也产生了大量的新侨问题。适应此种形势变化,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华侨华人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资源,为侨务工作注入了更加丰富的战略内涵。[28]进入新世纪以来,胡锦涛同志则第一次把“海内外同胞关系”列为我国社会与政治领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之一,[29]为侨务公共外交开启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2011年10月20日,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强调拓展侨务公共外交,积极沟通中国与世界。[30]侨务公共外交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实现形式。

为什么步入21世纪以来,中国领导人和中国政府日益重视侨务工作的外交职能,强调大力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归结起来,主要受到以下两个因素影响:

(一)侨务全球化成为趋势,驱动侨务资源日益形成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自我运转系统完善的专业化网络,具备了承担外交使命的客观基础

中国是一个侨务资源大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具有客观资源优势。据统计,到2008年,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人数超过4500万,分布在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甚至长期不被重视的非洲、拉美和中东等地区,也出现了大量的华人社区,有的聚居区甚至超过万人规模。[31]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出现了海外留学、投资、创业甚至海外劳务输出的高潮,海外侨胞规模急剧上升,并在住在国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增强。比如海外华商网络迅速发展,以温州商会为代表的一大批华裔经济贸易中心在世界各地已经形成了相互呼应的网络,华商群体也日益成为影响世界经济走向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出国出境劳务、旅游人数数量也急剧攀升,据统计,2012年,全国出入境人员达到4.31亿人次,比上年度同比增长4.76%。[32]此外,在中国人走出去的浪潮中,华人华侨的经济角色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境外华人不仅仅从事贸易和投资,而是投身于高科技研发,成为创新经济中的骨干力量。随着卷入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海外华人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也在大幅度提升,他们组成各种形式的利益集团,一方面利用选票维护华人社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积极投身政治事业,成为各国政治舞台上影响中国与各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最明显的一个案例是2008年奥运圣火在世界各地传递过程中,中国海外华人掀起了一场维护圣火传递的强大力量,成为中国软实力上升的重要支持力量。

同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革命的深入,华文传媒成长很快,推动侨民群体与母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中国外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据统计,华侨华人创办的包括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在内的中文媒体达1000多家,并呈大发展趋势;还出现许多国外新闻媒体主要靠转播CCTV4或转载国内报纸新闻内容为生的现象。而侨民促进所在国与母国加强联系的例子数不胜数。[33]比如缅甸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两国关系素有胞波情谊之称。在缅甸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过程中,缅甸华人华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伯炎、徐四民等人与缅甸领导人瓮山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他们不仅在缅甸代表华人群体与政府沟通,还牵线搭桥,促进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加强两国的发展。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人较多的国家,在中马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李引桐、曾永森等人扮演重要角色,在促成中马建交中起到重要作用。[34]1988年3月,美国华人黄锦波创办了中美电视台,宣传中国文化,让美国人了解刚刚开放

的中国,这也是美国第一个用英语报道中国的私人电视台。“很多外国人都是通过这个电视台了解中国的,北京的胡同,风筝,有希望的中国。这些都是用英语播出。”[35]华文媒体影响力的上升,有助于突破“西强我弱”的话语权劣势,对于提升中国外交影响力意义深远。

在侨务工作格局不断拓展的同时,中国侨务管理机构也日益承担起了外交使命,制度规范、组织体制和专业规范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国务院侨办为例,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侨办是全国侨务工作的主管机构,包括秘书行政司、政策法规司、国内司、国外司(港澳台司)、宣传司、文化司、人事司及机关党委等八个职能司。自国务院侨办成立以来,适应侨务发展的需要,先后共进行了4次机构改革。在1998年的改革中出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外交职责,即在中央对外方针指导下,制定对华侨宣传工作政策,开展对华侨宣传、文化交流及华文教育工作,联系华侨文化社团、华文学校,并支持其工作。[33]近年来,国侨办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依托亲情乡谊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举办了各种各样关于侨务公共外交的活动,比如“文化中国”系列活动、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学术研讨会、研讨班、“华侨华人回家看世博”等,不断做好华侨华人的工作,特别是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侨胞侨领的工作;开展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的工作,举办好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活动,开展夏冬令营等活动,引导和组织华侨华人到中国参观访问、旅游观光、寻根问祖等,不断发展与华侨华人的联系与交往,广交新朋友,深交老朋友,引导华侨华人社团加强团结,推动和谐侨社建设。可见,侨务资源的全球化拓展,使得侨务资源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交资源,要求赋予其外交职能。

(二)外交社会化与民主化的趋势,使外交逐渐突破了由职业外交主管机构和职业外交官开展外交的传统格局,世界各国越来越强调授权和委托非官方组织和公众承担外交使命传统上,外交是职业外交主管机构和职业外交官垄断的领域。然而,20世纪中后期以来,外交出现一场“参与革命”,媒体、企业、利益集团、非政府组织、宗教等都纷纷被卷入外交事务之中。[36]不仅外交决策权出现了“碎片化”趋势,而且连外交执行也出现了“多轨外交”的趋势。[37]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强调“市民外交”(citizen diplomacy)、“民间外交”(people-to-people diplomacy)、“转型外交”(transformation diplomacy)等,为公众参与外交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诚如科斯塔·康斯坦丁诺(Costa Constantinou)和詹姆斯·德代元(James Der Derian)所言,海外侨民外交本质上并非是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外交,而是一种可持续外交(Sustainable Diplomacy),从一定程度上强调将一些非国家行为体纳入一国外交战略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38]外交社会化和民主化是一场世界潮流,是世界外交总问题的一部分。

在中国,从高层领导人到政府主管部门,也纷纷强调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对华人华侨的公共外交。外交部在2006年5月设立了领事保护处,2007年8月设立了领事保护中心,并颁布了《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国侨办也日益重视侨务公共外交,鼓励广大华侨华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不同方式,增进中国与所在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在新颁布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中,侨务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服务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推动实现国家统一,拓展和提升侨务公共外交,弘扬中华有优秀文化,培育壮大国际友好力量,以及依法依规维护侨益等。[39]为加强侨务工作的外交职能,2012年,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被任命为国务院侨办副主任,2013年3月,中央任命中共中央外事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裘援平担任国务院侨办主任,让熟悉外交的资深外交领导干部负责侨务工作,充分表明中央对新时期侨务外交职能的重视。可见,侨务部门和外交部门的相互交流和功能重叠,使得中国

侨务公共外交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四、前景与潜力

经过3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发展已经日益紧密与整个世界联系起来,这开辟了侨务工作新的发展空间。为适应此种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梦”的思想,将“中国梦”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成为新时期中国治国方略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要实现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40]“中国梦”的提出更为侨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侨务不仅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实现“中国梦”将推动中国外交社会化趋势,侨民外交日益成为中国侨务外交的主导力量

进入21世纪以来,外交社会化成为世界外交发展的潮流。国际外交学界的兴趣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外交的人类学维度[41]、政治经济学维度[42]、外交的私有化[43]、次国家外交[44]、新公共外交[36]、欧洲外交实践的转型[45]、非政府组织和名人外交的影响[46]等问题上,外交学界正在慢慢认可外交内涵和外延的扩大趋势,已经有一大批学者开始质疑外交的前提假设,逐步赋予一些传统上不被视作外交的事务以外交内涵,赋予地方政府、企业、媒体、网络等行为体以外交职能。[47]近年来,一些非国家行为体比如利益集团、社会运动甚至个人都被视作“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外交看作是这些社会行为体的实践活动,[48]甚至有学者明确提出了“非传统外交”和“社会外交”,以拓展对外交的理解。[49]因此,只要侨务全球化和外交社会化的趋势不发生逆转,侨务公共外交就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过13亿人口的超大规模社会来说,当前的侨务公共外交仍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台海两岸关系、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因素以及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等障碍,[12]甚至存在着外部环境制约、国内舆论影响以及传播方式等诸多难题,[11]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必然为中国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依靠侨民和服务侨民的侨民外交日益成为中国侨务外交的主导力量。

长期以来,侨务工作更偏重为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内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争取和实现国家统一服务,在开展对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的工作,对充分发挥侨务的外交潜能重视不够,大大限制了侨务工作外交能量的释放。“中国梦”的提出,使得侨务外交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侨务外交不仅要为国家利益服务,更要服务于民族大义,服务于人民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50]以往中国外交更多通过为国服务间接地为民服务,“中国梦”则要求中国外交要逐步建立起直接为民服务的桥梁,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和民众走出去的洪流中,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不仅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尤其是在领事保护、危机管理、海外救助等领域,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中国外交已经呈现“能力危机”。所有这一切均要求中国外交增强为民服务能力,千方百计为民众提供外交服务,为人民幸福提供强有力的外交支持。“中国梦”要求中国外交树立“外交为民”理念,想人民之所思,急人民之所难,谋人民之所求,依靠国家日益强大的外交资源,为人民幸福开辟出一条新的外交发展道路。

首先,要“依靠侨民”,充分调动广大华人华侨服务国家外交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大华侨华人虽然客居他乡,但与中国血脉相连,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是向世界解释和宣传中

国最好的“民间大使”,也是中国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渠道和发展国际民间友好事业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依靠侨民,搭建中国理解世界和世界理解中国的桥梁,是侨务公共外交的重要内容。毛里求斯驻华大使钟律芳、文莱驻华大使张慈祥、新加坡驻华大使陈燮荣等都是华人,这些华人由于本身通晓或者了解中华文化,与中国打交道驾轻就熟,往往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向所在国人民传播中国的各种情况,帮助他们了解中国。[51]他们为所在国政府发展对华关系建言献策、增信释疑,为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52]要鼓励更多的华人华侨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中国更好理解世界和世界更好理解中国做贡献。在新时期,要积极探索侨民参与外交的新渠道,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赋予智库、大学、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乃至网络以适当的外交职能,引导海外华人华侨通过国际交流和项目合作参与到侨务公共外交中来,为中国侨务公共外交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广辟蹊径,搭建平台,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吸引和鼓励海外华人华侨参与进来,逐步确立一系列系统完备的参与规范和游戏规则。

其次,要“为了侨民”,不断增强服务华侨华人的能力和水平。要善于将侨务公共外交与广大华侨华人的多样化需求结合起来,在领事服务、投资服务、经贸服务、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创新经验。要推动侨务公共外交“走进来”,组织各地开展侨务走进中国家庭、走进学校、农村、军营,鼓励同龄人之间的结对子、交流交友,在交往中建立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社会的紧密联系,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国家统一大业。同时,要积极推动侨务工作“走出去”,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华文媒体、华人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共同举办经贸论坛、文化交流、社会对话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实现侨务公共外交与海外侨民事务无缝对接,支持海外侨民组织在推动外交关系、服务当地需求、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还应切实加强海外侨民合法权益保护,倡导建立海外侨民档案、侨民绿卡、侨务信息服务网络,将驻外领事馆与海外华侨华人权益保护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华侨华人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针对一些海外“排华”、“歧侨”、“不公平竞争”等问题,要联合外交、侨务、外贸、外宣等诸多领域的资源,通过合法方式维护海外华侨华人的合法权利,增强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侨务公共外交将极大推动中国侨务外交更加立体化,立体外交成为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

长期以来,中国侨务工作过于依赖政府,在外交主体上强调体制内的力量。在现有体制下,中国的侨务工作主要由所谓的“五侨”组成,即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致公党中央和中国侨联。[33]所有这些机构都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中央决定,各方去办”是中国侨务工作的主导运行机制。随着“中国梦”和“侨务公共外交”的提出,不仅使得侨务外交的目标立体化了,侨务外交主体也立体化了,由中央统一领导,党政军民商学媒各方共同参与的立体外交成为中国侨务公共外交的基本形态。同时,“中国梦”拓展了侨务工作的空间,为满足“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多重目标,侨务外交必须同各种侨民群体发展关系,既要维护和巩固好老侨的关系,也要拓展和加强同新侨的关系;既要开展对华人华侨的外交关系,也要依靠华人华侨开展同其他国家民众的外交关系,既要同官方建立平等互信的外交关系,也要与非官方的各种政治实力建立顺畅的沟通关系,不管是执政还是在野,不管是正统派还是反对派,侨务公共外交均需要与之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基于相互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原则,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首先,加强立体领导机制。要加强党管外交机制,确保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侨民外交加强沟通,防止出现步调不一和节奏失调的问题。要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的核心领导下,加强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对侨务外交的领导。要建立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的侨务外交立体领导机制,制定《侨务公共外交工作规范》及其实施细则,作为中央指导侨务公共外交的权威性文件。要建立严格的请示报告制度,各涉侨部门必须在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督、政策反馈和评估等环节上严格遵守纪律,明确权限职责,确保不越界违规行事。尤其是社会团体和民间机构,在开展侨务公共外交时,必须获得明确授权,不得任意妄为,自行其是。

其次,加强统筹协调机制。目前,除了传统的“五侨”外,越来越多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组织都在开展侨务工作。要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协调,发挥国务院侨办作为侨务公共外交统筹枢纽的作用。要明确国侨办作为“五侨”的统筹中枢,明确国务院侨办主任应作为中国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的当然成员,将侨务公共外交纳入中国外交体系中来。一方面,国侨办就公共外交事务在中央外事领导小组的框架内,加强与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教育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等其他部委的协调与合作,共同服务于中国公共外交的总体战略目标。另一方面,国侨办也要扮演地方各级侨务机构和海外侨务机构和团体的沟通枢纽角色,努力打造覆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立体外交机制,统筹协调各层次、各领域、各区域的侨务公共外交工作。

再次,加强社会参与机制。侨务公共外交要依靠政府,更要重视社会团体和民间机构等体制外组织。要积极探索与体制外组织建立联系的新思路和新机制,不能固守依靠政府机构体系组织侨民参与侨务外交的老办法,而是积极思考拓展社会组织体系以改善党的领导的新办法,营造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民参与的侨务公共外交大棋局。要加强基层设计,建立与海内外侨务组织、媒体、社团、企业等组织的联系,通过设立基金、建立协会、举办活动等方式,搭建侨务公共外交舞台,引导广大侨务外围组织参与公共外交,将中国庞大的侨务资源转化为侨务公共外交的优势。

总之,侨务公共外交是一柄双刃剑,将背景复杂、身份各异的海外华人华侨纳入侨务公共外交队伍,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外交问题。其中,既有大量侨民卷入外交事务后对原有侨务外交体制和机制的冲击,也有侨民被赋予外交职能后自行其是和四面出击的无政府状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又需要加强基层设计,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构建官民并举、统筹协调的侨务公共外交体系。

参考文献

[1]Samuel P.Huntington.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J].Foreign Affairs,Vol.5.1997,p.46.

[2]John Mearshemer,Stephen Walt.The Israel Lobb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Middle East Policy[J],Vol.13,

No.3,2006,p.29-87.

[3]David D.Newsom.The Public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M].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p.182;〔美〕

杰里尔·罗赛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284;〔美〕保罗·芬德利.美国亲以色列势力内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0:216-255;赵可金.试论印度围绕《美印核协议》的对美游说外交[J].南亚研究季刊,2007,(4).

[4]Yossi Shain,Barry Bristman.Diaspora,Kinship and Loyalty:The Renewal of Jewish National Security[J].International

Affairs,Vol.78,No.1,2002,p.69-96.

[5]Sanjay Chaturvedi.Diaspora in India's Geopolitical Visions:Linkages,Categories,and Contestations[J].Asian Affairs,

Vol.32,No.3,2005,p.141.

[6]Sarah Wayland.The no nationalist networks and transnational opportunities:the Sri Lankan Tamil diaspora[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30,2004,p.404.

[7]朱奕龙.加强研究,拓展侨务公共外交[EB/OL].公共外交季刊,2012(9),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international/

txt/2012-02/27/content_24741377.htm.

[8]Charles King,Neil J.Melvin.Diaspora Politics,Ethnic Linkages,Foreign Policy,and Security in Eurasia[J].

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4,No.3,1999-2000,p.108-138.

[9]Heng Ding.Digital Diaspora and National Image Building:A New Perspective on Chinese Diaspora Study in the Age

of China's Rise[J].Pacific Affairs,Vol.80,No.4,2007,p.627-648.

[10]吴小安,吴杰伟.中国华侨华人研究——

—优势与挑战香港[M].文汇出版社2008:123.

[11]金正昆,臧红岩.当代中国侨务公共外交探析[J].南宁:广西社会科学,2012(5):52.

[12]王伟男.侨务公共外交:理论建构的尝试[J].国际展望,2012(5).

[13]Jan Melissen,Ana Mar Fernández eds.Consular Affairs and Diplomacy[M].Leiden:Martinus Nijhoff,2001,p.5-15.

[14]Rana.Kishan S.India's Diaspora Diplomacy[J].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Vol.4,No.3,2009,p.361-372.

[15]Yang A.Anand.Indian convict workers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J].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Vol.14,No.2,2003,p.179-208;William Safran.Diasporas in Modern Societies:Myths of Homeland and Return[J].Diaspora: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Vol.1,No.1,1991,p.83-99;Robin Cohen.Global Diasporas:an Introduction[M].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8;Karen Miller-Loessi,Zeynep Kilic.A Unique Diaspora?The Case of Adopted Girls from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iaspora[J].Diaspora: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Vol.10,No.2,2001,p.243-260.

[16]Kim.D.Butler.Defining diaspora,redefining a discourse[J].Diaspora,No.10,2001,p.189-219;A.McKeown.

Melancholy Order:Asian Migra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Border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p.1-5.

[17]Rogers Brubaker.The“Diaspora”Diaspora[J].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Vol.28,No.1,2005,p.1-19.

[18]Khachig Tololyan.Rethinking Diaspora(s):Stateless Power in the Transnational Moment[J].Diaspora:A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Studies,Volume5,Number1,Spring1996,pp.3-36.

[19]Makumi Mwagiru.The African Union's Diplomacy of the Diaspora:Context,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African

Journal On Conflict Resolution,Vol.12,No.2,2012,p.73-85.

[20]张赛群.中国侨务政策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1.

[21]Eytan Gilboa.Mass Communication and Diplomacy:A Theoretical Framework[J].Communication Theory,Vol.10,

No.3,2000,p.291.

[22]韩方明.公共外交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3]李海峰.努力开创侨务工作新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jrzg/2012-01/01/content_2035568.htm.

[24]梁宝山.实用领事知识,[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1):235.

[25]Richard T.Arndt.The First Resort of Kings: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Twenty Century,[M].Potomac Books,

Inc.Washington,D.C.,2006,p.1.

[26]以理论研讨谈政策变迁以经验教训论科学发展[EB/OL],中国新闻网,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zgqj/news/

2010/04-22/2241388.shtml.

[27]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编.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54.

[28]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编印.江泽民论侨务(内部发行)[M].国务院侨办,2002:18-24.

[29]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胡锦涛会见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代

表时强调: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凝聚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N].人民日报,2005-03-01.

[30]谢萍.全国侨务工作会议首提侨务公共外交[EB/OL].中新网,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zgqj/2011/10-21/

3406592.shtml.

[31]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J].世界历史,2011(5):14.

[32]史竞男,邹伟.2012年中国出入境人员总数达4.31亿[EB/OL].新华网,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2013-01/

15/c_114378807.htm.

[33]毛起雄.当代国内外侨情与中国侨务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2008:46,150.

[34]彭兆荣.从苦力到巨子——

—李引桐传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75-176.

[35]谢来.美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不忘本源积极推动中美交流[N].新京报,2006-03-18.

[36]Jan Melissen.The New Public Diplomacy:Soft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New York:Palgrave Macmilian,2005,p.3-10.

[37]〔美〕约翰·麦克唐纳,路易丝·戴蒙德,李永辉.多轨外交:通向和平的多体系途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郝雨凡,林甦.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5.

[38]Costa Constantinou and James Der Derian eds.,Sustainable Diplomacie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10;

G.R.Wiseman,Engaging the Enemy:An Essential Norm for Sustainable US Diplomacy[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 n,2010,p.213-234.

[39]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Z].国发〔2011〕27号,2011.

[40]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

[41]Iver.B.Neumann,An Ethnography of Diplomacy[M].Cornell University Press,forthcoming.

[42] D.Lee,D.Hudson.The Old and New Significance of Political Economy in Diplomac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4,(30),p.343-360.

[43]Brian Hocking.Privatizing Diplomacy?[J].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2004,(5),p.147-152.

[44]N.Cornago.On the Normalization of Sub-State Diplomac[J].The Hague Journal of Diplomacy,2010(5),p.11-36.

[45]J.Batora.Does the European Union Transform the Institution of Diplomacy?[J].Journal of European Public Policy,2005,(12),p.44-66.

[46]M.Betsill and E.Corell eds.NGO Diplomacy[M].Cambridge:MIT Press,2008;A.F.Cooper.Celebrity Diplomacy

[M].Paradigm Publishers,2007.

[47]J.Der Derian.On Diplomacy:A Genealogy of Western Estrangement[M].Oxford:Blackwell,1987;C.M.Con-

stantinou.On the Way to Diplomacy[M].Minneapolis: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1996;Paul Sharp.For Diplomac;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Vol.1,No.1,p.33-57;

A.F.Cooper and

https://www.doczj.com/doc/5d7888609.html,ernment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Calibration of Diplomacy

[J].Global Society,Vol.14,No.3,p.361-376;S.Riordan.The New Diplomacy[M].Cambridge:Polity Press,2003;

G.A.Pigman.Contemporary Diplomacy,[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0.

[48]Iver B.Neumann.The English School on Diplomacy:Scholarly Promise Unfulfilled[J].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3,Vol.17,No.3,

p.341-369;C.M.Constantinou,On Homo-diplomacy,[J],Space and Culture,2006,Vol.19,No.4,p.351-364.

[49]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当代外交理论的新维度[J].国际观察,2012(5):7-14;赵可金,非传统外交:外交社会

化及其后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2):99-117.

[50]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

标[N].人民日报,2012-11-16,(4).

[51]李大明.盘点海外华裔出任驻华大使:写下外交史不平凡的一页[EB/OL].中国新闻网,2009-06-07.

[52]张应龙.华侨华人与新中国[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329.

〔责任编辑许佳〕

ABSTRACTS

Rise of China's Diaspora Public Diplomacy ZHAO Ke-jin LIU Si-ru·13·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immigrants and expatriates are subjected to increasingly greater focus of foreign affairs and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being relied upon by diplomatic circles.As China globalizes and internationalizes to an even greater extent,the influen-tial overseas Chinese are becoming a greater an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group.The question of how to properly utilize overseas Chinese to foster China's image in the area of government relation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Chinese leaders and the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have emphasized Diaspora Public Diplomacy in recent years,but the theoretical and research basis necessary to put this tactic to use is still lacking and requires further scientific inquiry in order to create a stronger theoretical foundation.As a result,if China can more clearly define the concept of Diaspora Public Diplomacy and create a stronger theoretical base,it will be able to find new reasons and ways to encourage overseas Chinese to participate in Dias-pora Public Diplomacy.Furthermore,related policies should also be made to protect the legal rights of overseas Chinese,constructing the great pattern of harmon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Key Words:Overseas Chinese;Diaspora Diplomacy;Public Diplomacy;Dimensional Diplomacy;China's Foreign Affairs

Exchange Rate Co-movements among East Asian Economies under the"Dollar System":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LI Xiao ZHAO Xue·24·Abstract:Th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which has made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since2000,is still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hiang Mai Initiative"and there is little progress in exchange rat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s of the exchange rate co-movements among East Asian economies under the"Dollar System"which is very important in promoting the non-institu-tional exchange rate coordin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xchange rate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Over the short term,exchange rates of the five ASEAN countries exist some co-movements under the exchange rate system pegging on the U.S.dollar.Over the long term,there is a positiv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oreign exchange rates of East Asian economies,being realized by the exchange rate policy of pegging on the U.S.dollar.Therefore,in current stage,maintaining a relatively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U.S.dollar and gradually making China a regional provider for final product marke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ase the"Dollar Dilemma"and to promote monetary and financial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Key Words:East Asia;Dollar System;co-mov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rates;regional exchange rate coordinati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Features of Disequilibrium and Strategy under New Situation

LI Jing·35·Abstract: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is China's strategy for dealing with U.S dollar risks in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dominated by U. S.dollar.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pilot program concentrated on cross-border trade settlement in RMB and Hong Kong offshore RMB market develop-ment.The proces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eing reflect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RMB trade settle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Hong Kong RMB deposit. However,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shown obvious features of disequilibrium.For example,RMB used more in import than export,RMB asset busi-ness is much less than liability business,and excess RMB bonds supply.Based on theory and stylized facts,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based on ap-preciation expectation is not sustainable.The possibility of big RMB appreciation is declining and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 chaos will impact the demand for RMB seriously.Th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natural result of a mature market economy.It is a long progress which is driven by market forces.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s to accommodate the market trend,launch domestic financial reform,and perfect financial market actively.Both the interests of e-conomic agents and the state are involved in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economic instability,China should not take global approach to speed up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which will cause internal financial instability.One market needs one money.The realistic approach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economies,and to enhance cooperation in trade,invest-ment,and finance.China should take active actions in Asian cooperation,strengthen Asian transaction network,and integrate Asian market.

Key Words:RMB internationalization;cross-border trade settlement;RMB Offshore Market;capital account convertibility;Asian financial cooperation; dollar risk;FDI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n Jilin Provin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MA Xiu-ying MA Min-na WANG Zhi-tao·46·Abstract: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task of China's"Twelfth Five-Year Plan",but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Jilin is one of the earliest Provinces implementing the" Coordination Strategy".Now the key issues for Jilin Province are three folded as follows:How to combine the"Coordination Strateg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effectively?How to implement the"Coordination Strategy"without internal conflicts?How to break the bottle neck of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implementing the"Coordination Strategy"?

Key Word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county economy;county breakthrough;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interac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Going Out"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ssian Energy Enterprises and Sino-Russia Cooperation

LIU Feng ZHU Xian-ping·55·Abstract:Russia not only exploits the abundant domestic natural resources,bu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the natural resources overseas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encourage their energy enterprises to"go out".Recently,as the price starts to be stabilized in international resource market and the world market scale becomes larger and larger,the Russian energy enterprises are eager to expand their overseas markets and their influences.The strategy of extro-verted resource development becomes mature.With the help of government,there is a group of powerful firms who start to lead in the world resource mar-

美国公共外交中的宗教非政府组织

Contents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i) Abstract .......................................................................................................................... i i Introduction .. (1) Chapter One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8) 1.1 Traditions of Public Diplomacy (8) 1.1.1 The Rise of Public Diplomacy (8) 1.1.2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Diplomacy (12) 1.1.3 The Features of Public Diplomacy (12) 1.2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ublic Diplomacy (14) 1.2.1 The Power of Culture (14) 1.2.2 The Importance of Soft Power (15) 1.3 Public Diplomacy in Practice (15) 1.4 An Overview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through RNGOs (19) Chapter Two RNGOs: Origins and Developments (24) 2.1 The Rise of RNGOs (24) 2.2 RNGOs: Missions and Functions (27) 2.3 American RNGOs: Public Diplomacy in Operation (31) Chapter Three Catholic Relief Services as RNGO: Case Study (37) 3.1 Reconstruction of Afghanistan and Iraq (39) 3.2 Assistance to Nicaragua Insurgencies (44) Chapter Four RNGOs and the US Governmen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play (47) 4.1 Government Support for RNGOs (47) 4.2 Interac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RNGOs:Cooperation and Tension 48 Conclusion (51) Bibliography (55)

侨务办年度工作思路【可编辑版】

侨务办年度工作思路 侨务办年度工作思路 201X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各级侨务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为侨服务和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的主线,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为新昌深入实施“三城四化”战略部署作出新贡献。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服务转型升级,经济建设助推进 大力实施“侨商回归工程”,深化“万名侨商进百区”活动成果,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助推我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侨港胞联系广、信息灵、渠道多的优势,加强与海外社团、侨资企业的交流合作,努力做好引资引智工作,吸引海外侨商反哺家乡、合力兴邦。 二、凝聚侨心侨力,为侨服务上水平 切实加强社区侨务工作,在有条件的村居、社区创建侨法宣传角,推动侨务工作对基层的覆盖和辐射。认真做好群众工作,深入贯彻《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切实解决归侨侨眷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做好华侨回国定居初审和“三侨生”升学政策加分资格初审。扎实做好侨务信访工作,切实维护侨胞合法权益。 三、涵养侨务资源,联络联谊拓空间 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全省基本侨情调查工作,计划2月底前完成调查数据汇总上报,5月底前全面完成并形成调查报

告。用好侨情调查成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侨情资料库,切实掌握重点人士、重点侨团和侨资企业情况,适时邀请海外和港澳重点团组、重点人物、新生代等来家乡探亲、旅游、考察投资,促进侨务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规范内部管理,自身建设展新貌 积极开展“进村入企”走访活动,实现联系基层经常化,服务侨胞制度化。加强侨务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和发展一支在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的侨界联络员队伍。组织侨界政协委员每季度参加一次视察活动,通过集体调研、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参政议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附送: 侨务办年度民事工作要点 侨务办年度民事工作要点 201X年我市侨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上级侨务部门的总体部署,围绕为推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服务和为侨服务主题,以“大侨务”理念整合侨务资源,着力构建侨务引智引资新平台,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华文教育和侨务对外宣传工作,切实维护和保障侨胞合法权益,努力开创全市侨务工作新局面。 一、全力推进广州华侨博物馆筹建工作 按照市政府要求,将博物馆建设作为全市侨务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落实五仙门发电厂旧址产权的移交工作。二是编制博物馆项目建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怎么做公共外交 美国跨国公司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大资源。跨国公司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各类活动必将对母国和东道国产生重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在美国国会从事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游说活动,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分析一个例子。 2000年3月,美国国会围绕着是否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PNTR)的争论进入白热化阶段。尽管这是自1990年以来每年必唱的一出中美外交“大戏”,但2000年的争论非同一般,因为一旦美国国会通过给予中国PNTR,中美之间就不再需要每年折腾一次,最惠国待遇也就不再成为美方制约中方的一张“好牌”,而有可能成为一张“废牌”。当时的克林顿民主党政府不希望将人权与PNTR挂钩,因为这将严重影响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和经贸发展。但政府的力量只能对部分同党的议员施加影响,而且如果这种游说的力度过大,将只能逼使两党对决,导致可以争取的共和党议员,意气用事,完全一边倒。同样,中国政府也不便公开游说,因为这很可能产生反效果。 于是,不代表两党、也不代表两国政府、但与中美两国政府立场和观点基本一致的美国跨国公司,就能够通过有效的公共外交手段,起到两国政府所不能起到的独特作用。大致而言,当时的跨国美国企业使 用了三种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游说。 其一,直接游说。美国企业的惯用策略是,根据美国议员过去的投票记录,将他们分为三大类:一是坚决反对;二是坚决支持;三是中间游移。对第一和第二类就不必要花费过多精力,主要游说的对象是游移不定的第三类。但对第三类,还需要了解,谁决定不再竞选连任、谁决定连任。一般而言,优先游说竞选连任的议员,一旦其决定不连任,那么游说者就少有“空子”可钻。剔除了不再连任的议员以后,主要再针对第三类中决定竞选连任者,进一步分析他们选区的选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议员最希望解决的难题是什么?他们的软肋又是什么?对此,当时的美国跨国公司针对几个州急需解决剩余产品、居高不下的失业率的难题,使用大量直观、易懂的数据和模板,展示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停止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 关系的灾难性后果。 其二,社区游说。美国的联邦参众议员都在自己的选区设有办事处,因为社区和选区是他们立身安命之处,当地的选民直接决定这些议员该不该“下课”和什么时候“下课”。这为各大公司企业从事社区攻势和草根游说,提供了另一重要渠道,因为大型公司的优势是自己的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能力动员自己的员工,既代表公司,又代表当地选民,具有独特的双重优势。这些员工在公司公关部门的辅导下,往往利用电话、信件、电子邮件和直接拜访等形式。例如,2000年,英特尔公司就动员员工寄送了6000多封信件和电子邮件,要求议员赞成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另外,美国商业圆桌会议拨出专款,建立了一个宣传机构Go Trade,专门从事社区游说,该机构的触角覆盖了19个州和88个选区。在2000年总统初选的“超级星期二”前夕,支持给予中国PNTR的广告,在美国三大广播公司和有线新闻网长时间播放,覆盖22个州、106位众议员的选区,仅此一项就花费150万美元。 其三,行业游说。在美国,个人的政治捐款数额存在限制,但对各利益集团根据行业性质所组织的行业游说,就相对比较宽松。所以各大行业、地区,包括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香港美国商会、全美小麦种植者协会、北美谷物出口商协会、玩具商协会、鞋批发与零售商协会等,大都通过建立行业协会或称政治行动委员会,从事选举经费的筹集,并利用这些组织影响国会议员。以美中贸易商业联盟为例,当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后,他们就开始采取发动基层、登门拜访、媒体公关等策略,出资1200万美元,旨在游说美国国会给予中国PNTR,并投入150万美元做广告。2000年,跨国公司所组织的行业协会的捐款次数和捐款数额,分别高达1365笔和9100万美元,高于劳工组织的236笔和5100万美元和贸 易/健康组织的662笔和7200万美元。 另外,在2000年4月10日前后,包括200多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和总裁在内的500多位企业界巨头云集国会,会见了300多位参、众议员,实施疲劳轰炸战术。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为给予中国PNTR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廖宏斌

2007年第5期N o 5 2007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 i chuan U niversity(So cia l Science Ed iti on) 总第152期 Sum N o 152 公共管理研究 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廖宏斌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74) 摘 要:在初步厘定公共外交概念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现状;公共外交的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8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 0766(2007)05 0111 04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国外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存在许多争议 ,对于其形成的原因和在现代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也缺乏应有的重视[1]x iii。这给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 和实践 造成了诸多不便。本文在全面梳理相关概念,初步厘定公共外交定义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的地位、作用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并就现阶段我国公共外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公共外交的界定 自1965年公共外交一词 出现以来,人们对于它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至今仍见仁见智,众说不一[2]2。从总体上看,学界关于公共外交概念的歧见,主要集中在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活动目的等领域[3]42。其具体表现在: (一)关于公共外交的主体。一种意见认为,公共外交的主体只能是一国政府;而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凡针对他国公众开展外交活动的行为主体,都是公共外交的主体。例如,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国际交流署第一任署长约翰 莱茵哈特(John R ei n hardt)认为,公共外交是指美国政府旨在进入国际观念市场的行为[2]2。显然,此处界定的公共外交主体仅指一国政府。而美国学者阿瑟 S 霍夫曼(Arthur S.H off m an)却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政府、个人和社会团体直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和舆论的努力[4]3。埃尔默 斯塔尔茨(E l m er Staats)也认为,公共外交就是 公众 参与的国际信息、教育和文化活动 [2]2。显然,霍夫曼和斯塔尔茨定义的公共外 如欧洲一些主要国家一般将公共外交与文化外交视为同一个概念,而美国学者多数认为公共外交不仅包括文 化外交,还包括政府直接或间接资助开展的国际信息活动项目等;在我国,公共外交又被称作 公众外交 ,它主要包括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工作。另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仅美国学界和官方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就多达20余种。对此,美国学者伯纳德 罗希科(Berna rd R oshco)认为,人们对公共外交的定义,好比 瞎子摸象 , 他们所描述的只是其所触摸到的那一部分。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1]。 例如,美国资深公共外交官艾伦 C.汉森(A llen C.H ansen)认为,公共外交的概念令人费解,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公共外交的确切含义都毋庸置疑地抱有某种程度的神秘感。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室官员小阿尔弗雷德 H.帕多克(A lfred H.P addock Jr.)在一次关于公共外交的专题讨论会上也明确指出,公共外交的概念之争 令人苦恼不堪 。参见文末参考文献[2]。 如美国约翰逊政府时期的一位大使认为,公共外交就是要新闻处工作人员报道他所参加的外交活动,以便保持他在国内的知名度;另一名非职业大使则认为,公共外交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取悦他想取悦之人,等等。参见文末参考文献[3]。 公共外交一词是由美国前外交官艾德蒙特 古里昂(Ed m und G ullion)在1965年发明并率先使用的。 收稿日期:2007 07 01 作者简介:廖宏斌(1972-),男,四川宣汉人,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西方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制度。

一 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一中国外交发展阶段: 联苏反美(一边倒):1949-1960 反美反苏(两面开弓):1961-1971 联美反苏(一条线、一大片):1972-1981 不结盟的独立自主:1982- 二毛泽东“中间带理论” 1946年8月,毛泽东首次提出“中间带理论”:美苏之间有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在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上进攻苏联的。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毛泽东又意识到有两个中间地带:一部分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可以联合的力量。 三“独立自主不结盟”的政策 主观认识:①中国领导人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 ②中美交往过程中发现结盟和建立外交关系不一定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最佳选择 客观形势:①国家工作重点转移 ②一条线政策出现偏差,已到非要纠正不可的地步,重新强调独立自主不结盟 四“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政策 不抗旗:中国仍走社会主义道路,但不取代苏联的旗手位置 不当头:中国是第三世界最有影响的国家中国坚决不当这个头 不树敌:在东欧国家出现政局变化时坚持不干涉内政,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他们发展关系 不对抗:与西方国家发展关系时,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不寻求和他们的对抗 超越意识形态: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仍坚持1982年以来的超越意识形态,不以意识形态化线的这种做法 适当超脱:在涉及和我国国家利益和利害关系不大的一些国际热点问题上采取一种适度超脱的态度 从国际关系角度,谈谈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展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开创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纪元。2、引领着国际的政治潮流,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鼓舞着亚非拉人民的解放斗争。简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主要外交政策1、另

15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doc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内容标准】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要求】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 2.概括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3.感受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4.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 5.探讨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6.认识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有利于世界和平,也有利于各自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试说明】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 3、中日建交;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考点解读】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最主要标志。) (1)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②美国坚持了20多年的孤立新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③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的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根本原因) ④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重返联合国的经过 ①美国“双重代表权”方案的破产。 ②联合国2758号决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

①这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是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 ②它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③它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外交突破的关键) (1)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①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根本)②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③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直接)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中国方面: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有利于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有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2)、经过(最敏感问题:台湾问题) ①“乒乓外交”,以民促官。(1971第31届世乒赛,日本)②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 ③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④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⑤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3、中日建交(最敏感问题:历史问题) (1)原因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对日本国内产生影响(根本)②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直接)③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 (2)过程 ①田中角荣访华:1972年9月②中日建交:1972年9月,田中角荣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中日联合声明》,“日本方面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样,日本早于美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1973年,中日两国互设大使馆,互派大使。 (3)阻碍中日关系的问题 ①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②日本不承认侵略历史,篡改历史教科书③日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④慰安妇问题 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中国50年代以来的外交困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2)中日关系的改善的意义 ①、结束了长期敌对的历史,揭开了两国友好交往的新篇章。②、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和世界紧张局势。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美国的经验借鉴

青年与社会理论探索 2013. VOL. 529. NO. 19 ·246·公共外交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媒体兴起并进入到外交领域的一个新产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共外交的概念,彰显了公共外交在新政策背景下的新作用。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外交布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作为公共外交对外宣传的媒介,新闻媒体在公共外交的发展中地位独特,是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宣传政策的必经途径,也是国内民众了解外交动态并从心理认同的信息机制。 把媒体的对外传播纳入公共外交,不但没有降低其重要性,反而使其具备更高立意、提出更高标准、赋予更重责任,也使得对外传播媒体的内容更丰富、表达更活泼、效果更明显。我们有必要探寻公共外交媒体机制的相关运作,借鉴世界优秀经验,从而在更深层上发展公共外交,以期更好的效果。 一、公共外交——外交新方式 本文认为,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文化交流、信息项目等形式,了解、获悉情况和影响国外公众,以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政府主导下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及公众,具有广泛性与多样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中国在崛起的时代背景下,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 公共外交是一个寻求共识的过程,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和大众对政治参与程度的加深,媒体与外交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赋予公众更大的话语空间,为公共外交创造了人际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如图所示,公共外交的实行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需要进行沟通,而沟通就离不开媒体的应用。 资料来源:中国记者, 2011(7) 二、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公共外交的发展最初就是从媒体传播开始的。从最初纯粹政治意义的对外传播到近现代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氛围营造,媒体的运作可以说是公共外交最不可缺少的手段及途径。通过对公共外交发展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认为,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承担任务简单。媒体在外交中多承担一些有利于解决国家间协商和谈判的问题,而并非是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冲突或者深刻的矛盾的分歧性问题。 第二,解决问题及时有效。媒体通常所探讨和针对的问题都是一些具体的事件,而且广受关注,颇具新闻效应,强调及时性、突发性和引发人的兴趣。 第三,解决方式的激化。通过媒体在短时期内的集中渲染和鼓噪,易于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并传达争取在短时期内解决问题的希望。这种渲染具有双面性,有可能促成合力,推动问题的尽早尽快解决,也可能加剧局势紧张,反而形成不易于和解的局面。 任务的简单性决定了媒体运作的门槛低,问题的时效性需要有健全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而方式的激化性则需要政府的有序引导。针对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可以根据特定状况,有计划有节奏的运用媒体的力量,为一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服务。一方面,全球信息的输送依赖的是先进的传播手段。而西方国家拥有最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工具,并利用自己先进的媒体手段对欠发达地区不断单方面灌输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舆论导向上的被动。另一方面,欧美国家起步早,研究一直走在前列,不少国家也拥有着自己较为成熟的公共外交模式,其中最出色且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美国。 凭借其超级大国地位以及全球最庞大、最先进的传媒体系,美国对其他国家展开了强有力的公共外交,进行了媒体有效的运作。我们有必要追溯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历程,并寻找一些有益的启示,以加快开展我国的公共外交,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美国成熟的公共外交媒体运作 美国政府向来十分重视通过大众媒体开展公共外交,学者、政客纷纷进入到这一领域,形成了公共外交发展的一个个高潮。 (一)美国公共外交媒体运作的发展史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便开始了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1953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期美国新闻署的设立,则成为公共外交发展壮大的催化剂。而肯尼迪政府更是将教育文化交流纳入公共外交的轨道,进一步确立了公共外交的框架。之后,卡特和里根总统都对公共外交比较重视,大力完善新闻媒体网络。据80年代的统计,美国新闻署已经在128个国家设立了211个新闻处和2000个宣传活动点。美国控制 公共外交中的媒体运作 ——美国的经验借鉴 张 珂 (武汉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要】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形式,是我国外交转型的重要一步。而媒体则是公共外交运行的核心机制,因此公共外交发展需要从媒体入手,先行推进。文章从公共外交中媒体运作的特点出发,通过梳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历史,分析总结媒体运作经验,从而为我国完善不足、增强国际影响力及提高国际地位提供有效支持。 【关键词】公共外交;媒体;经验

浅谈公共外交的影响

浅谈公共外交对 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付逸林1 摘要:公共外交这一术语从产生到现在将近50年, 其中有过争论,但在当下发挥这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公共外交的系统阐述,探讨公共外交对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分析公共外交的机遇与挑战,对处理新形势下处理公共外交提供一些原则。 关键词:公共外交理论争议中日关系机遇与挑战自从1965年美国塔弗兹大学弗莱舍法学院系主 任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教授提出“公共外交”以来,这个产生于冷战,发展于新世纪的专业术语面对着万千变幻的世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公共外交概述 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是指一国政府对国外民众的外交形式,它的活动手段包括文化交流项目、国际广播和互联网等,其主要表达形式是信息和 语言。1965年“公共外交”这一术语被正式提出, 但是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被认为是军事、安全、经济等重大问题的附属物来看待。1987年,美国国务 院正式将公共外交定义为通过电台等新手段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减少其他国家对美国的误解,从而为美国利益服务。1997年美国国务院又将新闻署并入国 务院,加强公共外交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中国对于“公共外交”的第一次官方回应是在2009年7月, 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的会议上提出要发展1付逸林财政金融学院学生号2010200174

中国的公共外交,在2010年3月的中国人民代表大 会记者招待会上,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第一次公开讨论公共外交。 二、公共外交的理论争议与发展 “战略性的公共外交(以前通常称为宣传)从 12世纪开始就存在了,虽然从中世纪以来在方法上 更加复杂,但其目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即通过影响外国公众和精英舆论来获取对该国外交政策的优势。”2 公共外交产生于冷战时代。冷战时代,两极争霸,国际形式严峻。在公开的外交场合的基础上,十分需要开辟另一战场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瓦解对方阵营,所以从产生的开始被认为是附属物,地位尴尬,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这一较为忽视的观点逐渐发生了改变。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的肯尼思·L·阿德 尔曼(Kenneth L.Adelman)认为“作为一种传递人 类价值和实施外交政策的工具,公共外交在过去被长期漠视。它能够提高美国的国家利益,更能够把自由带到专职政治的灰暗区域。”3 冷战结束之后,一些学者继承了上世纪80年代 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开始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的发展宏观趋势出发,从外交公开化和国际互动的宽广视野审视公共外交的历史发展和理论逻辑。 2杰鲁尔·B·曼海姆(Jarol B.Manheim)出版了《战略公共外交与美国外交政策》(Strategic Public Diplomac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The Evolution of Influence)。 31981年的《外交季刊》《为美国鼓呼:当今时代的公共外交》(Speaking of America: Public Diplomacy in Our Time)

简述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几个阶段

新中国外交政策发展历程和背景 一、50年代历程 1方针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2、背景:国际方面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包围和威胁.国内方面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⑵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 二、60年代历程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背景: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历程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背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政策调整: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实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 2 背景:中国外交方面从幼稚开始走向比较成熟。 外交定义: 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通常指由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国家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 外交的活动形式: 外交的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 外交过程: 在外交过程中,不是取悦别人,而是怎么样从他身上得到利益,同样外交不是政治游戏的筹码,,外交的实质是合作学习对立三个不同的属性。- 3、主要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③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④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 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5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③ 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6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7 至今成就,

最新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策略管窥--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精品

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策略管窥--以美国驻 华大使馆微博为例 【本文提要】公共外交作为“在外交政策形成和执行问题上影响公众态度”的做法,在当今互联网盛行、新媒体涌现的时代,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为例,从媒介属性、价值观输出角度入手,分析美国利用微博对华公共外交的技巧和策略。 【关键词】微博媒介属性价值观公共外交策略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职业外交已经无法适应公民社会的民意诉求,局限性凸显。而公共外交形式的多元化、受众的广泛化、形式的亲民化恰恰弥补了传统职业外交给人的严肃感和距离感,使之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由来已久,特别是自9·11事件以来,小布什政府更加注重对美国外交政策中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不仅任命了公共外交大使,并且增加了外交官的人数以及他们与地方群众接触的机会。在奥巴马时代,2010年,美国务院确定了开展公共外交的五项优先战略任务,其中第二条提出,“通过美设立的各种公共外交项目和平台,在保持与各国精英界联系的同时,努力扩大和加强与各国普通民众的关系。”美国尤其重视通过强化使用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和脸谱(Facebook)、优突(YouTube)、推特(Twitter)等网络社交平台,积极扩大对外接触面,确保美国政策观点在新媒体和对话空间中得到传播。而“美国驻华大使馆”新浪微博,正是其利用网络平台对华公共外交的经典案例。 一、“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的媒介属性 1.媒介定位 “美国驻华大使馆”微博由美国使馆新闻处维护,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关于美国文化、社会以及使馆项目的对话。 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主管美国政府的官方信息以及在中国的与文化交流活动,是美国驻中国大使馆的官方喉舌。美国使馆新闻文化处通过新闻处处理所有公共关系事务及有关使馆同新闻媒介的关系及美国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新闻处协助使馆其他机构和部门进行媒介活动和计划。新闻处准备和散发华盛顿每日新闻、关于美国政策方面的新闻通告和背景材料,组织记者招待会和其他媒体活动向中国记者和驻华外国记者提供及时和有用的信息。 由此可见,微博作为新闻文化处发声的媒介,代表着美国官方对中国政府及民众的立场,是美国对华进行公共外交的工具之一。而微博的大众化、广泛化等普及性特点又很好地适应了公共外交的特性,两者可谓相得益彰。 2.内容分类

浅谈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

浅谈中国的侨务公共外交 摘要:公共外交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手段,对其他国家的民众所开展的一种外交活动。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公共外交越来越受到多方的关注。在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寻找有效的公共外交途径尤其重要。而海外侨胞在公共外交中能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这对影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看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怎么发挥华侨公共外交的影响力就更需要寻找到有效方式。 关键词:华侨、公共外交、影响力、途径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对他国民众开展的外交活动。比起军事、经济等硬实力, 这种外交更重视文化、人文、艺术等软实力手段。过去的数年间,中国的公共外交 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公共外交的实践和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海外华人华 侨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中国的公共外交做出了积极的贡献。80万旅日华人活跃在日 本47个都道府县,为推进中日民间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发扬光大。 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强调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无独有偶,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在大会发言时也指出,“十二五”时期,要“以‘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为主线,加强侨务公共外交”。“侨务公共外交”的首次提出,成为了本次全国侨务工作会议的一大亮点。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新形势下,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增进侨胞住在国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侨务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而什么是“侨务公共外交”?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也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鼓励海外侨胞以多种方式向住在国政府及主流社会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等等,帮助他们客观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发展进步。要使海外侨胞成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 海外侨胞在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中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原因之一就在于海外侨胞在住在国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增强。经济上,目前华人的贸易中心遍及世界各地,华商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科技上,西方发达国家集聚着数百万海外侨胞专业人才,所从事的研究涵盖当今世界大多数高新科技领域;政治上,海外华人已逐渐摆脱“只重事业发展,不问政治国事”的传统,参政意识不断增强。随着华人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特别是新华人和华裔新生代逐渐成为华侨华人社会的主体力量,海外侨胞逐渐为主流社会所关注,并日趋融入主流,进而影响主流。 随着海外同胞在国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强大,所以促使加强海外同胞对住在国的外国友人对我们国家的认识,看法就变得尤为重要了。而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侨务工作,鼓励海外侨胞以多种方式向住在国政府及主流社会的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等等,帮助他们客观看待和认识中国的发展进步,使海外侨胞成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各领域合作交流的友好使者,我想了以下几个小建议。 1、建设文化强国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而使国外友人改变对中国的看法,或者对中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关键的契机。就像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府,世界各地掀起一阵学汉语的热潮,这都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影响力。所以让华侨多接触中国文化,让他们自己先热爱上中国的文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中国主流媒体和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参与,主流媒体也必须由“内”而“外”积极发力,通过打造在国际舆论市场有发言权的媒体,更深入地影响国际舆论。 自从公共外交进入视野以来,公共外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外交角度,扩大了外交领域。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早已超越了政府层面,各种非政府组织、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以及普通公民都有可能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因为在对外交往中,一切来自中国的组织和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中国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主流媒体必须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流媒体要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必须做到: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市场性与公关性齐谋。 主流媒体: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作为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提供的不是物质产品,而是新闻、信息等精神产品,不仅肩负着引导舆论的重任,同时也影响着民族文化的未来特质和走向。特别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剧烈变动的今天,在区域竞争日趋加紧的时代,增强国家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向世界展示一个和谐、发展和负责任的中国,是中国的主流媒体所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汹涌的情况下,主流媒体实际上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载体与表达平台,同时也是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

中国主流媒体的目标,不是通过妖魔化西方来反击他们妖魔化中国的行为,而是要尽可能地把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传递给世界,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及时、主动、客观地向外界说明情况,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所谓抢占世界舆论的主导权,并非在新闻报道中“涂脂抹粉”,歌舞升平,而是要自觉遵循新闻传播规律,积极适应国际媒体的运行规则,对接国际话语,务求真实、客观、及时、全面,使外界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推动外界对中国事务的理解度。 国内主流媒体实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公共外交事业 南方报业目前拥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一系列在细分市场上各领风骚的媒体品牌,《南方日报》连续25年位居全国省级党报发行量和广告量的排头兵,《南方都市报》已多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全国晚报类都市类报纸综合竞争力第一,《南方周末》已经具备相当的国际影响力,《21世纪经济报道》也是财经媒体的主力军。 主流媒体应在公共外交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前瞻性与专业性并举。主流媒体参与公共外交不能亦步亦趋,且主流媒体还必须深入剖析事件的内里,以专业性和前瞻性打赢国际舆论仗。 二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共存。我们既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又要努力掌握高超的舆论引导艺术。以政治高度和引导艺术来使客观性维持在海内外皆能接受的范围。 三是主流性与主导性同在。公共外交的目标是他国主流社会和公

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

篇关于中国外交的论文,急需, [ 标签:中国外交,论文 ] 匿名回答:1 人气:311 解决时间:2009-11-02 11:11 满意答案好评率:100% 新时期中国外交不仅在外交指导思想上不断完善与发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中国外交更加主动、更加灵活、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对外关系实践中不断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 一、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和平发展道路,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这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最大的特点 和谐世界的思想是中国向世界表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宣言。中国不仅希望和平,而且追求在和平的基础上缓和国家间关系。我们不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考虑自身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争取与它们共同发展和繁荣。中国政府在建立多极世界、维护世界和平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不仅对世界和平作出了庄严的承诺,而且也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它明确了中国自身发展与外部关系是一个和谐相处的关系。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世界。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既适合本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点的战略道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条和平发展的新道路。中国和平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一条勇于参与和平国际竞争又坚持广泛合作的道路。中国选择这条道路,就是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就是要超越传统模式,坚持主要依靠中国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是中国既往外交思想的深化。“建设和谐世界”的核心是“和谐共处”。“和谐共处”相对于“和平共处”,是“更上一层楼”了。它不仅要求维护和平,实现“和平共处”,而且要超越和平,促进和睦、合作和共同繁荣,实现“和谐共处”。中国是一个致力于国际和平事业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并且必将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中国的和平发展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演进的重要因素。 二、“执政为民”、“外交为民”的外交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外交政策以捍卫国家经济利益为内涵,以维护国家的尊严、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为底线,采取了灵活而不僵化,抗争而不对抗的外交思路。在外交实践中大力贯彻“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理念。 “外交为民”是中国外交这几年来最大的变化之一。中国的外交工作,在民间一度被误解为只处理国家大事的活动,与老百姓似乎无关。但现在我们看到,从2003年9月开始,中国外交部不仅有了对外“开放日”,老百姓可以走进神秘的大厦去参观。而且外交部公开了一批已失去保密价值的外交档案,公民可以自由查阅;外交部长在网上与网民交流,回答网民提出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体现出新时期外交工作朝着“以人为本,外交为民”方向迈进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南海公共外交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环南海公共外交 当前,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扩大早期收获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进展相对滞后,其阻力和障碍之一便是南海争端的现实存在。有鉴于此,必须基于民心相通的内在要求,大力开展面向环南海国家的公共外交,不断消除周边国家在此問题上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从而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202X年3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召开期间,中国政府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文称《愿景与行动》)。此后,在推进倡议实施、实现早期收获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进展较为顺利,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明显提速。然而,相对于陆上丝绸之路建设而言,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进展则较为滞后。究其原因,自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因素,但毋庸讳言,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围绕着岛礁主权和海域划界的南海争端,无疑是导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展缓慢的障碍之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南海争端 海上丝绸之路古已有之,并一直是中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包括南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重关重要的纽带和枢纽作用。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在稳步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也逐渐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在新的国际形势与背景下,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进一步加强互利合作,并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立足历史并继往开来,致力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力推动这一倡议的实施有助于实现沿线各国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彼此尊重,在经济上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在文化上相互交流、促进繁荣。 然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必然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