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TG E20-2011与JTJ 052-2000新旧规范的区别

JTG E20-2011与JTJ 052-2000新旧规范的区别

JTG E20-2011与JTJ 052-2000新旧规范的区别
JTG E20-2011与JTJ 052-2000新旧规范的区别

JTG E20-2011与JTJ052-2000的区别

T0601沥青取样方法:

新规程要求进行沥青性质常规检验的取样数量为:粘稠沥青或固体沥青不少于4.0kg;液体沥青不少于1L;沥青乳液不少于4L。

1、黏稠沥青或固体沥青取样数量由原来的不少于1.5kg,增加为不少于

4.0kg.主要是防止样品数量太少缺乏代表性,数据可能测试不准。

取样地点从油罐、槽车、罐车、油轮、油桶、纸袋中取样增加了公路中常用的沥青储存池及验收地点取样并补充了油罐装料或卸料过程中取样方法,以满足公路工程检验沥青样品的需要。

2、在原有取样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了在验收地点取样。当沥青到达验收

地点卸货时,尽快取样,所取样品为两份:一份样品用于验收试验;另一份样品留存备查。

T0602沥青试样准备方法:

1、适用范围由原来的黏稠道路石油沥青、煤沥青等需要加热后才能进

行试验的沥青试样,增加为黏稠道路石油沥青、煤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等需要加热后才能进行试验的沥青试样,同样也适合天然沥青等需要加热后才能进行试验的沥青试样。

提醒注意一点:石油沥青取样后送到试验室通常已冷却固化,在沥青加热、

脱水、过滤的过程肯定会影响沥青本身性能,如针入度减小、延度变小等,故本方法规定必须用烘箱和加热融化沥青,尤其是进行质量仲裁试验时严禁电炉或明火加热,以免试验数据失真。在沥青脱水时可用砂浴、油浴、电热套,并严格控制加热时间和温度。加热时间不超30min,沥青温度不超100℃条件下仔细脱水至无泡沫为止,最后加热温度不宜超过软化点以上100℃(石油沥青)或50℃(煤沥青)

T0603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试验:

1、原规程中是非经注明,测定沥青密度的标准温度为15℃,由于进行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计算时需要的是沥青25℃的相对密度所以现规程改为非特殊要求,宜在试验温度25℃及15℃下测定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

需要时也可在其他温度测试,但需在报告中注明。对液体石油沥青也可采用适宜的液体比重计测定密度或相对密度。

2、取消原规范中温度的换算公式,,要求按实际温度测定沥青密度和相

对密度。

T0604沥青针入度试验:

沥青针入度是表征粘稠沥青条件粘度的一种指标。我国相关规范要求采用针入度值进行沥青的标号分级,沥青标号是根据沥青针入度的大小划定范围。如70号沥青针入度范围为60~80的沥青等。新旧规程区别是:1、试样的养生时间,试样注入盛样皿后在室温中冷却时间和在恒温水

槽中的保温的时间有调整,小盛样皿由原来的1h~1.5h改为不少于

1.5h,大盛样皿由原来的1.5h~2h改为不小于2h,特殊盛样皿由原来

的2h~3h改为不少于2.5h。主要是因为保温时间短,尤其是夏天试样内部的温度不是实际要测定的温度,出现针入度值偏差较大的情况。

2、标准针由硬化回火的不锈钢制成,洛氏硬度HRC54-60,表面粗糙度

Ra0.2-0.3Um,针杆总质量2.5g±0.05g。由于我国采用不合格针的情况较普遍采用不合格针测出的针入度值会出现偏大或偏小,有的甚至会出现相差一个标号,导致发生仲裁等情况,为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新方法规定标准针必须要有计量部门的检定合格证方可使用,否则不得使用。提醒注意一下:针入度试验有三项条件:温度(25℃)、贯入时间(5S)和针质量(100g)。这三项不符合要求时将影响试验结果,应引起注意。还有平行试验三次时,各测点及盛样皿边缘的距离不应少于10mm,如果针孔距离过近,破坏了沥青的原有结构组成,会产生“边缘效应”及差异性问题,各测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以盛样皿中心为圆心均匀分布。另外针入度指数是沥青结合料的温度敏感性指标,反应针入度随温度而变化的程度。不仅可以用来评价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同时也可以用来判断沥青的胶体结构。按照沥青的针入度指数PI值可分为溶胶型结构(PI<-2)、溶凝胶型结构(PI=-2~+2)、凝胶型结构(PI>+2)。

T0605沥青延度试验:

沥青的延性是当其受到外力拉伸作用时,所能承受的塑性变形的总能力,通常是用延度作为条件延性指标来表征。新旧规程区别是:

1、在适用范围里增加了聚合物改性沥青。变为道路石油沥青、聚合物

改性沥青、液体石油沥青蒸馏残留物和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等材料的延度。

2、由于原规程的延度试模图尺寸不够详细,新规程对延度仪的试模的

尺寸图进行了修改。延度仪的测量长度不宜大于150cm,原规范中无此限制。主要是因为延度仪太长了,试验时间长,温度不易控制,造成试验偏差。另外沥青丝太细了,试验人员肉眼很难看见。

3、在试验准备工作中,试件在室温的冷却时间由原来的30~40min改

为不少于1.5h。

室温冷却后直接刮模,取消了试件在水里保温30min后再刮模的步骤实践发现,原规定方法很不合理,从水槽中取出来的试件上面有水,刮平时容易出现沥青乱溅的现象,容易烫伤。另外如果试验温度较高时,将试件从水槽中拿出来时不小心试件容易变形。

4、在规定的试验温度的水槽中保温时间由原来的1h~1.5h改为1.5h。

时间长可保证试体温度均匀。

T0606沥青软化点试验:

沥青软化点是沥青达到规定条件黏度时的温度,所以沥青软化点既是反应沥青温度敏感性的重要指标,也是沥青粘稠性的一种量度。新旧规程区别是:

1、适用范围有所改变:由原规程测定道路石油沥青、煤沥青的软化点,

液体石油沥青经蒸馏或乳化沥青破乳蒸发后残留物的软化点更改为现

在的道路石油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的软化点,液体石油沥青、煤沥青蒸馏残留物或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软化点。

2、(考虑温度计生产情况,0℃~80℃的这种根本没有)实际使用的温

度计为0~100℃的所以将采用温度计量程由原规范的0℃~80℃,更改为0~100℃.

T0607沥青溶解度试验

沥青溶解度是检验沥青中有效成分的一项指标。在溶剂中能溶解的部分为有效成分,不能溶解的部分为非有效成分,非有效成分超标时沥青为不合格,不能使用。非有效成分主要是灰分、游离碳等。新旧规程区别是:

1、分析天平的感量由原来的不大于0.2mg更改为不大于0.1mg。

2、在试验方法与步骤中去掉了水流泵或真空泵过滤的试验方法。

3、再现性试验的允许误差由原来的0.5%改为0.26%。

T0609沥青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薄膜加热试验用于测定道路石油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薄膜加热后的质量变化。并根据需要测定薄膜加热后的针入度、延度、软化点、黏度等性质的变化,以评定沥青的耐老化性能。新旧规程没大的区别主要是:

1、适用范围中由原来的道路石油沥青增加了聚合物改性沥青。

2、沥青薄膜加热试验后的质量变化计算时,准确至3位小数。原规范是2位小数。

T0610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

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和沥青薄膜加热试验是同一性质的试验,但试验条件不同,也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试验,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试样在垂直方向旋转,沥青膜较薄,能连续介入热空气,以加速老化,使试验时间缩短。美国标准中规定沥青旋转薄膜加热试验可以用薄膜加热试验方法替代。新旧规程区别是:

1、适用范围和试验后的质量变化结果与计算和T0609更改一样。

2、原规范的条文说明中对聚合物改性沥青要求以旋转薄膜加热试验为

准。新规范条文说明中进行了更改,薄膜加热和旋转薄膜加热都可以。

因为对于黏度较高的改性沥青在进行旋转薄膜加热试验时,在旋转过程中沥青容易堆积在瓶口处,有时会发生沥青从瓶口流出的现象。

T0611沥青闪点与燃点试验(克利夫兰开口杯法):

本方法适用于克利夫兰开口杯测定粘稠石油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及闪点在79℃以上的液体石油沥青的闪点与燃点,以评定施工的安全性。

1、适用范围由原规范的测定黏稠石油沥青、煤沥青及闪点在79℃以上

的液体石油沥青材料的闪点和燃点改为现在的测定黏稠石油沥青、聚合物改性沥青及闪点在79℃以上的液体石油沥青材料的闪点和燃点。主要是煤沥青不适合做热拌混合料,所以也不存在闪点燃点的施工安全问题。

2、

T0614沥青灰分含量试验:

考虑现在部分沥青材料需要作灰分含量,所以扩大了适用范围,本规程采用高温炉法。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是蒸发皿中试样的挥发物全部挥发,仅剩下坦装残留物后,再将高温炉升至900℃±10℃下煅烧2h,直至残留物为黑色为止。新旧规程区别是:

1、适用范围扩大了,由原规范的石油沥青、煤沥青等材料更改为石油

沥青、岩沥青、湖沥青等材料。取消了煤沥青及其相关的试验。

2、高温炉由原规范的950℃更改为控制温度900℃±10℃,具有温度调

节控制器。天平的感量由原规范的不大于0.2mg更改为不大于0.1mg℃。

3、重复进行煅烧时,连续两次称量的差数由原来的不大于0.6mg更改

为不大于0.3mg。

T0615沥青蜡含量试验:

沥青中蜡分是对沥青路用能极为不利的成分,对沥青的温度敏感性、粘结力、抗水剥离性等均有较大影响,本规程检测方法采用裂解蒸馏法。新旧规程区别是:

1、在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中,对立式可调高温炉要求由原来的950℃更

改为550℃±10℃.分析天平感量由原来的不大于1mg更改为0.1mg。温度计量程由原来的-50℃~+60℃更改为-30~+60℃。

2、在蜡的冷却分离时,向冷浴中注入冷夜(工业酒精)的液面比试样

冷却筒内液面(无水乙醚-乙醇)高100mm以上,原规范是70mm以上。

3、从冷浴中取出过滤组件后装在蜡过滤瓶上(洗蜡的时候),用30mL

已预热至30~40℃的石油醚清洗漏斗、冷却筒和柱状塞的蜡,原规范

的石油醚温度为50~60℃.

4、取消了馏分油中蜡的冷却分离(方法二)。

5、更改了原规范中蜡含量再现性的允许误差范围。

蜡含量原规范再现性(%)新规范再现性(%)

0~1.00.30.3

1.0~3.0 1.00.5

>3.0 1.5 1.0

T0616沥青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试验:

沥青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试验是用来检验粗集料表面被沥青薄膜裹覆后,抵抗受水侵蚀造成剥落的能力。沥青对于矿料的粘附性是否优良直接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与寿命。对于最大粒径大于13.2mm的集料采用水煮法,对于最大粒径小于或等于13.2mm的集料采用水浸法试验,对于最大粒径既有大于13.2mm的集料又有小于13.2mm的集料时取大于13.2mm的集料水煮法试验为准,细粒式沥青混合料应以水浸法为准。新旧规程区别是:

1、水煮法中原规范要求煮3min后,将集料从水中取出,就观察矿料的剥离程度。新规范是将集料从水中取出后适当冷却,然后放入一个盛有常温水的杯中,在水中观察矿料的剥离程度。

T0620沥青动力黏度试验(真空减压毛细管法):

沥青动力黏度是沥青性质的主要指标之一,黏度是流体抵抗流动的能力,种类很多如:标准黏度、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格拉年度等。其中60℃动力粘度是反映道路沥青高温抵抗永久变形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用以评价沥青材料的高温路用性能。本规程采用(真空减压毛细管粘度计法)试验温度60℃,真空度为4kPa.新旧规程区别是:

1、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中,温度计的分度值由原来的0.03℃更改为0.1℃.恒温水槽保温装置的控温准确度由原来的±0.03℃更改为±0.1℃.

T0624沥青黏韧性试验:

沥青黏韧性用以评价沥青掺加改性剂后的改性效果,通常是用于SBS 改性沥青,试验温度为25℃,拉伸速度为500mm/min.新旧规程区别是:1、适用范围由原规程的黏韧性更改为改性沥青的黏韧性,通常情况下适用于SBR改性沥青。比之前的更严密了。

2、将安装好的黏韧性试验器连同试样一起置入温度为25℃±0.1℃的恒温水槽中保温时间由原规范的1h~1.5h更改为不少于1.5h。

T0625沥青旋转黏度试验(布洛克菲尔德黏度计法):

(布洛克菲尔德黏度计法)用以测定沥青的高温粘度,本方法测定的不同温度的黏度曲线用于测定各种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和压实温度。新旧规程区别是:

1、原规范中要求黏度计度数稍事稳定后,在每个试验温度下,每隔60s 读数一次,连续读数三次。新规范更改为当小数点后两位读数稳定后,再按要求读数。比以前要求更明确了。

2、利用布氏粘度计测定不同温度的表观黏度,原规范中以60℃、135℃、175℃测定的表观黏度为准,绘制黏温曲线。新标准更改为一般可用135℃、175℃的表观黏度,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其他温度。

3、新规范要求布氏黏度计具有直接显示黏度、扭矩、剪切应力、剪变率、转速和试验温度等项目的功能,所以取消了不能直接显示读数的装置的计算过程。

新规范增加了T0627沥青弯曲蠕变劲度试验(弯曲梁流变仪法):

(弯曲梁流变仪法)是测量原状沥青、压力老化后的沥青和薄膜烘箱加热的老化沥青用弯曲梁流变仪测定沥青的弯曲蠕变劲度和m值。

新规范增加了T0628沥青流变性质试验(动态剪切流变仪法):

是测量原状沥青、压力老化后的沥青和薄膜烘箱加热的老化沥青的动态剪切模量和相位角。动态剪切模量测量值的范围为0.1-10MPa,相应的温度范围为5-85℃.

新规范增加了T0629沥青断裂性能试验(直接拉伸法):

是测量原状沥青、沥青旋转薄膜烘箱后和沥青压力老化容器老化后的沥青用直接拉伸试验测定沥青破坏应变和破坏应力。

新规范增加了T0630压力老化容器加速沥青老化试验

压力老化容器加速沥青老化试验是对经过旋转薄膜烘箱试验方法得到的残留物采用高温和压缩空气在压力容器中对沥青进行加速老化,目的是模拟沥青在道路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氧化老化,用来评价不同沥青在试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抗氧化老化能力。设备是压力老化试验仪。

T0654乳化沥青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试验:

乳化沥青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试验用于检验各类乳化沥青与粗集料表面的粘附性,以评价粗集料的抗水剥离能力。新旧规程区别是:

1、对于阳离子乳化沥青与粗集料黏附性的试验方法更改较大:原规范中

是将用线或金属丝系好的3~4颗集料放进盛水烧杯中浸水1min后;取出再置试样中浸泡1min,取出集料颗粒在室温下悬挂20min;将晾后的集料颗粒浸入已盛水1000mL的烧杯中,用手提尾线使集料上下移动水洗乳液薄膜,移动速度为30次/min,上下移动距离为50mm左右;上下移动3min后,用纸片粘出浮在水面上的沥青膜,然后将集料颗粒提出水面,观察在集料颗粒表面裹覆沥青膜的面积。试验研究发现:对于阳离子乳化沥青,在集料浸水、浸乳液并晾置20min后,有时试样下部的乳化沥青仍未破乳,呈液态,不管其黏附性能如何,在浸水时试样下部的乳化沥青膜都会剥落;并且,在室温不同时乳化沥青的破乳程度也不相同,室温越低,破乳程度越小,试验结果得出的裹覆面积越小;此外,粗集

料下部的形状也对试验结果有影响。总之,原试验方法已不能合理地评价乳化沥青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能。新规范更改为用细线或金属丝将5颗系好的集料放进盛水烧杯中浸水1min后;取出再置试样中浸泡1min,然后将集料颗粒悬挂在室温中放置24h。然后将集料颗粒逐个用线提起,浸入盛有煮沸水的大烧杯中央,调整加热炉,使烧杯中的水保持微沸状态。浸煮3min后,将集料从水中取出,观察粗集料颗粒上沥青膜的裹覆面积。

2、增加了非离子乳化沥青与粗集料的试验方法:与阴离子的试验方法相同。

T0657乳化沥青与水泥拌和试验:

1、适用范围的更改:原规范适用于慢裂乳化沥青与水泥材料的拌和试验,

以评定用水泥及乳化沥青综合稳定材料时的施工性能。也适用于鉴别乳液是否属慢裂乳化沥青。新规范适用于非离子慢裂乳化沥青与水泥材料的拌和试验,以评定用水泥及乳化沥青综合稳定材料时的施工性能。

2、增加试验温度为25℃±2℃.另外要求乳液的残留物含量统一为50%(如果残留物含量大于50%,需要将乳化沥青稀释到50%)。这是原规范中没有提到的。

T0661聚合物改性沥青离析试验:

离析试验用以评价基质沥青与改性沥青的配伍性、相容性、及存储稳定性问题。

1、在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中将盛样管取消了玻璃试管,统一采用铝管。因

为玻璃试管在试验中需要涂滑石粉,还要用水洗试件,试验结果容易有误差。

新规范增加了T0665乳化沥青与水混合稳定性试验的试验方法

对于有些乳化沥青,尤其是喷洒类乳化沥青,为保证顺利、均匀地洒布,需要在施工前对较高残留物含量的乳化沥青用水进行稀释,这时,如果不事先予以试验就有可能在用水稀释时导致乳化沥青破乳。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要对乳化沥青的水稀释稳定性进行评定。就增加了本方法。

步骤:1.将50mL乳液倒入一个400mL玻璃烧杯,边搅拌边加入150mL 蒸馏水或纯净水。2.在25℃±2℃条件下静置2h,观测是否有明显的沥青聚集。无明显聚结时为通过,否则不通过。

T0701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

沥青混合料取样与试验结果有很重要的关系,本方法适用于在拌合场和施工现场采集热拌沥青混合料或常温沥青混合料试样。所取样品应随机取样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新旧规程区别是:

1、温度计更改为金属插杆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金属插杆的长度不小于

150mm,量程0~300℃,分度值1℃.原规范中温度计要求宜采用金属插杆的热电偶沥青温度计,金属插杆的长度不小于300mm,分度值1℃。

量程0~300℃,数字显示或度盘指针的分度0.1℃,且具有留置读数功

能。

2、对取样试样的数量取消了原规范按细粒式、粗粒式、特粗粒式等分类的

取样方法,要求根据取样目的和试验的需要确定取样数量。

T0702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击实法):

本方法采用标准击实法大型击实法制作沥青混合料试件以供试验室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使用。

1、原规范中有人工击实和击实仪两种方法,新规范认为人工击实认为误差

太大所以把人工击实取消了。

2、原规范在配合比设计及在试验室人工配制沥青混合料制作试件时,试件

尺寸和集料的公称粒径有替代法,就是大于26.5mm可用等量的13.2mm~

26.5mm的集料替代,制作直径101.6mm的试件。新规范也取消了此做法,

直接用大型击实法。每组件由不少于6个。小于等于26.5mm的集料制件没变化。

3、温度计也和T0701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要求一样。

T0703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轮碾法):

1、温度计也和T0701沥青混合料取样方法要求一样。

2、取消手动碾压成型车辙试件的方法。

提醒注意的是:碾压成型应经试压,测定密度后,确定碾压次数。特别是对S型嵌挤密实型混合料、SMA混合料以及改性沥青、高黏度沥青或其他改性材料的混合料,碾压成型次数必须经过试验确定成型次数。

T0704沥青混合料试件制作方法(静压法):

1、取消了手动脱模器脱模的方法。

2、温度计也和T0701要求一样。

3、取消了原规范中通常的装模温度为125℃±5℃(石油沥青)及105℃±

5℃(煤沥青)的规定。混合料试件的拌和与压实温度按T0702(击实法)的方法确定。就是石油沥青拌和温度140~160℃,压实温度120~150℃;改性沥青拌和温度为160~175℃,压实温度为140~170℃.

T0705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表干法):

本方法适用于吸水率不大于2%的各种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和毛体积密度。标准温度为25℃±0.5℃。

1、适用范围有所更改:原规范中是测定吸水率不大于2%的各种沥青混合料

试件,包括I型或较密实的II型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混合料、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或毛体积密度。新规范更改为测定吸水率不大于2%的各种沥青混合料试件,包括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和沥青稳定碎石等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或毛体积密度。标准温度为25℃±0.5℃。去掉了原规程的I型、II型沥青混凝土统称为密级配沥青混凝土。

2、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中:浸水力学天平或电子天平中取消最大称量10kg

以上时,感量5g的要求。更改为当最大称量在3kg以下时,感量不大于0.1g;最大称量3kg以上时,感量不大于0.5g;溢流水箱增加了能

调整水温至25℃±0.5℃的要求。

3、增加了准备试件的步骤:可以采用室内成型的试件,也可采用工程现场

钻芯、切割等方法获得的试件。原规范中无此规定。

4、称量表干质量时,增加了从试件拿出水面到擦拭结束不宜超过5s,称量

过程中流出的水不得再擦拭的新规定。

5、增加了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附录B的内容,

像矿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合成表观相对密度、对改性沥青及SMA 等难以分散的混合料的有效相对密度、合成矿料吸水率最大理论密度的计算等内容。

6、增加了试件毛体积密度试验重复性的允许误差为0.020g/cm3,试件毛体

积相对密度试验重复性的允许误差为0.020。

T0706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水中重法):

(水中重法)是测定的是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视密度或表观相对密度,基本原理是一个物体的体积等于其在水中损失的重量。新旧规程区别是:1、适用范围由原来的测定几乎不吸水的密实的I型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表观

相对密度或表观密度,更改为施工质量检验时测定吸水率小于0.5%的密实沥青混合料试件的表观相对密度或表观密度。标准温度为25℃±0.5℃。钻孔试件也采用相同方法,但在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不能使用此方法。

2、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中:浸水力学天平或电子天平中取消最大称量10kg

以上时,感量5g的要求。更改为当最大称量在3kg以下时,感量不大

于0.1g;最大称量3kg以上时,感量不大于0.5g;溢流水箱增加了能调整水温至25℃±0.5℃的要求。

T0707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蜡封法):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吸水率大于2%的各种沥青混凝土或沥青碎石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或毛体积密度。标准温度为25℃±0.5℃。

1、天平同T0706(水中重法)一样。

2、为了让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了解新试验方法的发展,把ASTM D1188-07

“封口膜密封法”及ASTM D7370“真空密封法”在条纹说明中列出。

T0708压实沥青混合料密度试验(体积法):

本方法仅适用于测定不能用表干法、蜡封法测定的孔隙率较大的沥青碎石混合料及大空隙透水性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毛体积相对密度或毛体积密度。标准温度为25℃±0.5℃。

1、天平同T0706(水中重法)一样。

2、增加了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的计算公式。就是25℃时试件的毛体积相

对密度。

T0709沥青混合料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为区别试验时浸水条件的不同,将其分别称为标准马歇尔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真空饱水马歇尔试验、使用大型试件时称为大型马歇尔试验。

1、仪具与材料技术要求中增加了对马歇尔试验仪的分类:分手动式和

自动式。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沥青混合料宜采用自动马歇尔试验仪。

2、

T0710沥青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

沥青路面芯样马歇尔试验适用于从现场钻取的芯样进行马歇尔试验,供评定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或进行路况调查。标准试样的直径为100mm,适用的试件高度为30-80mm,大型钻孔试件直径为150mm,适用的试件高度为80-100mm.

1、新规程里增加了现场钻取的多层沥青混合料芯样的分离方法:可以先将试件在0℃以下冷却20~25min,用宽5cm以上的凿子对准层间标记,用锤子敲打凿子,在敲打过程中不断旋转试件,直到试件分开。如果试件不完整或有破碎情况,该试件作废。如果用以上方法不能将试件分开,特别是层与层之间的界限难易分清时,宜采用切割法进行分离。

2、增加了试件的存放条件:在阴凉处存放(温度不宜高于35℃),且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注意不要使试件产生变形。

T0711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真空法):

(真空法)适用于检测普通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供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况调查或路面施工质量管理计算孔隙率、压实度等使用。不适用于检测结合料粘度较大的聚合物改性沥青混合料。新旧规程区别是:

1、天平去掉了10kg以上感量不大于0.5g的要求。更改为称量5kg以上感量不大于0.1g,称量2kg以下感量不大于0.05g。

2、负压容器由A、B型由原来的容积大于1000mL,更改为容积大于2000mL

3、真空泵负压装置由原规范产生4kPa的负压更改为3.7kP a±0.3kPa的负压,真空表分度值不得大于2kPa.新规范对调压装置、压力表、振动装置都有了明确的要求。提醒注意:负压4kPa相当于真空度达到97.3kPa.

4、新增加了沥青路面上钻芯取样或切割的试样,或其他来源的冷沥青混合料的处理方法。应置于125℃±5℃烘箱中加热至变软、松散后,取样后再按常规试样进行试验。

5、在负压容器的标定过程中,增加了在水中的保温时间10min±1min。

6、试验时水温由原规范的约25℃更改为25℃±0.5℃。称取干燥的试验装入负压容器后,将混合料全部用25℃±0.5℃水浸没,并高出混合料顶面约2cm。

7、新规范要求开动真空泵,使负压在2min内达到规定要求,开始计时,同时开动振动装置和抽真空,持续15min±2min.原规范是开动真空泵,使真空度达到要求并持续15min±2min,然后强烈振荡负压容器以除去气泡,每隔2min晃动若干次,直到没有气泡为止。

8、新规范规定当抽真空结束后,关闭真空装置和振动装置,打开调压阀慢慢卸压,卸压速度不得大于8kPa/s,使负压容器内压力逐渐恢复。这是原规范中没有要求的。

9、将盛有试样的负压容器浸入保温至25℃±0.5℃的恒温水槽中,恒温时

间原规范是约10min,新规范更改为10min±1min.

10、增加了修正试验和修正试验方法:对现场钻取的芯样或切割后的试件,粗集料有破碎情况,破碎面没有裹覆沥青,结果需要进行修正。方法就是测定沥青混合料的表干质量,代替干燥沥青混合料试样的空中质量进行计算。

11、增加了允许误差:重复性试验的允许误差为0.011g/cm3,再现性试验的允许误差为0.019g/cm3

T0712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试验(溶剂法):

试验目的与(真空法)相同。采用三氯乙烯作为溶剂。

1、新规程增加了沥青路面上钻芯取样或切割的试样,或其他来源的冷

沥青混合料的处理方法。应置于125℃±5℃烘箱中加热至变软、松散后,取样后再按常规试样进行试验。

T0715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

沥青混合料弯曲试验是对规定尺寸的小梁试件在跨中给试件施加集中荷载至断裂破坏的试验,由破坏时的最大荷载求得试件的抗弯强度(以MPa计),由破坏时的跨中挠度求得沥青混合料的破坏弯拉应变,两者的比值为破坏时的弯曲劲度模量(以MPa计)。新旧规程区别是:

1、跨中位移测定装置更改为LVDT传感器,取消了原规范中的电测百分表或类似的位移计。

2、保温装置取消了冰柜和烘箱,只留下恒温水槽。这样试件只能在规定温

度的恒温水浴中保温45min,就取消了原规范中试件可以在恒温空气浴中

2018新旧防火规范主要条文区别及问题汇总

2018新旧防火规范主要条文区别及问题汇总 注:对规范要学会相关条文、标准相互串联起来理解,融会贯通,特别要看看规范的条文解释、再看看条文图示,虽然条文解释和图示仅为一家之言,不作为操作之依据,但它们能帮助我们理解规范。理解规范既要掌握规范的原意,还要知道其反面之意及其延伸的和未尽之意,更要熟练、灵活、运用规范,不死板执行规范条文,否则就变成不熟练理解规范的图审人员了。 一、住宅建筑计算总高度有变,建筑自然层数概念有变化: 1、住宅建筑计算总高度的方法,详见附录 A 第 A.0.1 条, 第 6 款。 2、建筑总层数的变化,详见附录 A 第A.0.2 条。 二、组合建造的问题: 除该建筑功能所必需的附属库房外(如:商店、展览、宾馆、办公楼所需的自用物品暂存库房、商品临时周转库房、档案室、资料室、清洁间、杂物间等),民用建筑和厂房、库房不得合建; 反之厂房、库房内也不得设置民用功能的场所(为生产管理直接服务管理室除外)。详见第 5.4.2 条及其条文解释。 三、托幼、老年建筑平面布置: 托儿所、幼儿园儿童活动场所、老年人建筑中的老年活动场所,不得设在半地下或地下室内;采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时,

不得超过三层,设计时详见第 5.4.4 条。 四、关于住宅建筑底部设置商业网点的要求: 1、注意商业网点每个分隔单元 ( 面积不得超过 300 ㎡ ) 的分隔墙不得开设门窗洞口连通(包括 2 个分隔单元共用一部疏散楼梯)。 2、注意充分理解第5.4.10条、第5.4.11条及其条文解释,住宅与其非住宅合建时的设计。 3、商业网点每层面积大于 200 ㎡时,是否设 2 个疏散出口,规范条文与图示有矛盾,但图示条文与公共建筑设置一部疏散楼梯条件的第5.5.8条相对应,设计时应以最终发行的版本为准。以上均详见第 5.4.11 条。 4 、商业网点图示中疏散楼梯采用敞开楼梯,值得商榷,但在设计时可以参照第 5.4.10 条、第 3 款要求执行。 五、柴油发电机房的储油间的储油量更加明确:由原8h需要量改为不得大于1m3,详见第5.4.13条。 六、地下设备用房的防火分区面积可以扩大至1000㎡,普通地下室防火分区面积不变(500㎡),详见第5.3.1条。但设置几部疏散楼梯或安全出口的问题与面积(小于500㎡、小于200㎡、小于50㎡)、经常停留人数(小于30人、小于15人)、埋置深度(不大于10m)有关,详细设计时详见第5.5.5条有关条款。 七、建筑设置一个安全出口的条件有变化: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

建筑设计规大全 1 总则 1.0.1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 1.0.2本规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1.0.3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 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 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 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 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1.0.4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用关规定。 1.0.5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1.0.6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1.0.7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1.0.8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 1.0.9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住宅 residential buildings 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2.0.2 套型 dwelling size 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2.0.3 居住空间 habitable space 系指卧室、起居室(厅)的使用空间。 2.0.4 卧室 bed room 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

2.0.5起居室(厅) living room 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 2.0.6厨房 kitchen 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2.0.7卫生间 bathroom 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2.0.8使用面积 usable area 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和保温层的面积。 2.0.9标准层 typical floor 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2.0.10层高 storey height 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1室净高 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 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12阳台 balcony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的空间。 2.0.13平台 terrace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2.0.14过道 passage 住宅套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2.0.15壁柜 cabinet 住宅套与墙壁结合而成的落地贮藏空间。 2.0.16吊柜 wall-hung cupboard 住宅套上部的贮藏空间。 2.0.17跃层住宅 duplex apartment 套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2.0.18自然层数 natural storeys 按楼板、地板结构分层的楼层数。 2.0.19中间层 middle-floor 底层和最高住户入口层之间的楼层。

建筑设计防火_规范新旧对比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新旧对比 (本次新旧规范对比说明仅基于于TEN项目,未涉及到部分未做说明) 建筑篇 世源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简介 按照陕西省消防总队指示,TEN项目各个单体、总平面、综合管沟等各个单项的消防报审和后期消防验收在建筑专业中均按照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201*。 新版规范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201*,为征求意见稿,编写日期:2010年7月5日,此本规范预计于规范正式发布时间为1-2个月,本规范将替代《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即:我们通常说的《建规》和《高规》合二为一。 陕西省消防总队建议替换规范的情况背景:封装厂房的办公区为高度>24m,且存在民用建筑类型,应属于《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范畴(SYC正是如此设计);核心区高度>24m,且为生产类型,应属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范畴(SYC正是如此设计)。 最终陕西省消防总队说法:TEN-PJT消防审查及验收均按最新消防规范执行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201*。 由于更替规范,将会引起一些其他问题的产生,本次说明将阐述在TEN项目中新旧规范之间的新问题。 注:以下说明中将用简写形式,其中《建规》为《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高规》为《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新建规》为新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201*。

1、总则中规范适用范围 1.1、《新建规》:所有生产类厂房和存储类仓库;民用建筑等等。 1.2、《建规》:所有生产类厂房和存储类仓库;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m的公共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单层公共建筑;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等等。 《高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高层建筑及其裙房;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居住建筑(包括首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高度超过24m 的公共建筑等等。 TEN项目中需要调整相关设计说明 2、总则其他说明 2.1、《新建规》:1.0.4、当同一建筑物内设置有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其他防火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相关规定确定。 2.2、《建规》、《高规》中均无此要求。 TEN项目中均符合要求 3、术语 3.1、《新建规》: 2.0.18 封闭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火分隔设施,以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2.0.19 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

办公楼建筑设计规范

办公楼设计规范办

建筑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确定各类用房。一般由办公用房、公共用房、服务用房等组成。 第3.1.2条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要求,结合基地面积、结构选型等情况按建筑模数选择开间和进深,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并为今后改造和灵活分隔创造条件。 第3.1.3条六层及六层以上办公建筑应设电梯。建筑高度超过75m的办公建筑电梯应分区或分层使用。 第3.1.4条窗 一、底层及半地下室外窗宜采取防范措施。 二、高层办公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窗或玻璃幕墙时应设擦窗设施。 三、设采暖空调的办公建筑,外窗面积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空调办公建筑外窗应有良好的密闭性和隔热性,全空调办公建筑外窗应设部分可开启窗扇。 第3.1.5条门 一、办公室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1m,高度不应小于2m。 二、机要办公室、财务办公室、重要档案库和贵重仪表间的门应采取防盗措施,室内宜设防盗报警装置。 第3.1.6条门厅 一、门厅一般可设传达室、收发室、会客室。根据使用需要也可设门廊、警卫室、衣帽间和电话间等。 二、门厅应与楼梯、过厅、电梯厅邻近。 三、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门厅,应设门斗或其它防寒设施。 第3.1.7条走道

一、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表3.1.7的规定。 注:内筒结构的回廊式走道净宽最小值同单面布房走道。 二、走道地面有高差,当高差不足二级踏步时,不得设置台阶,应设坡道, 其坡度不宜大于1∶8。 第3.1.8条采光 一、办公室、研究工作室、接待室、打字室、陈列室和复印机室等房间窗地 比不应小于1∶6。 二、设计绘图室、阅览室等房间窗地比不应小于1∶5。 注:窗地比为该房间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第3.1.9条隔声 一、办公用房、会议室、接待室等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5dB(A声级),电话总机房、计算机房、打字室、图书阅览室等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0dB(A声级)。 二、电梯井道及产生噪声的设备机房,不宜与办公用房、会议室贴邻,否则 应采取消声、隔声、减振等措施。 第3.1.10条超高层办公建筑的避难层(区)、屋顶直升飞机停机坪等的设置 应执行国家和专业部门的有关规定。 第3.1.11条办公室的室内净高不得低于2.60m,设空调的可不低于2.40m; 走道净高不得低于2.10m,贮藏间净高不得低于2.00m。 第二节办公用房 第3.2.1条办公用房包括普通办公室和专用办公室。专用办公室包括设计绘图室与研究工作室等。

201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2017 考点总结速记

新《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考点解读 5张表轻松搞定 新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于2018年4月1日起开始实施。通过新旧版规范对比,很容易看出新规范对建筑内部装修的防火要求更加严格,同时在表述时比之前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大家学习和理解。 关于这一块的知识点,过去三年考试每年都有10分左右,考点整体难度不大,并且重点突出。更适合专题模块化学习。 同时,鉴于新规对重要表格内容做出的巨大调整,建议大家不要再去看16版教材来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了!!! 这里重点通过几张汇总表格,对单多层、高层、地下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以及特殊功能部位与用房装修防火要求和保温材料的选择5各方面做全面系统梳理整理,以利于快速掌握这一考点,拿下这十分! 部分变动点举例: 1、钢龙骨变更为“金属龙骨” 2、删除胶合板表面涂覆饰面型防火图涂料是可作为B1级装修材料使用的条文 3、增加“在消火栓箱门表面设置发光标志”的条文 4、对有机装饰涂料施涂于A级基材湿涂比小于1.5kg/㎡可作为B1级装修材料的条件增加了“且涂层干膜厚度不大于1.0mm”规定 5对于单多层民用建筑内部装修材料允许放宽条件采用防火墙改为“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 三年分数占比汇总

第一:单层、多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第二、高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 高层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要求大表和单、多层比较记忆,更利于记忆

表格允许放宽条文: 5.2.2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2.1中序号为10~12规定的部位外,高层民用建筑的裙房内面积小于500m2的房间,当设有自动灭火系统,并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窗与其他部位分隔时,顶棚、墙面、地面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2.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5.2.3 除本规范第4章规定的场所和本规范表5.2.1中序号为10~12规定的部位外,以及大于400㎡的观众厅、会议厅和100m以上的高层民用建筑外,当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系统时,除顶棚外,其内部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可在本规范表5.2.1规定的基础上降低一级。 第三、地下民用建筑内部各部位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表 首先这个给出一个基于单多层的对照表 快速的比较这个表的删减,不但有利于掌握材料对比,还能够进加深了解那些建筑可以设在地下。

《办公建筑设计要求规范》

Design code for office building JG67-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006-11-29发布 2006-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510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67-2006,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5.8、4.5.13、5.0.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1989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06年11月29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4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地和总平面;4,建筑设计;5.防火设计;6,室内环境; 7.建筑设备。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术语;2,增加和补充了室内环境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3.增加和补充了办公建筑智能化及节能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4,增加了无障碍设计要求酌内容,5。参照现行防火规范增加和补充了相关内容;6,对办公建筑中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公建筑中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噎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杭州安吉路18号。邮政编码:310006) 本规范参编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新旧版标准差异解析

4.服务管理体系总要求标准架构变化 2011版将2005版关于管理体系要求、服务管理规划和实施(PDCA)两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章内容; 2011版考虑到并非所有ISO20000体系所要求的流程都由服务提供者自己全部承担,故增加了条款要求“4.2由其它方运行过程的治理”; 2011版新增了“4.5.1定义范围”这一新的小节。 明确了管理职责,更接近 ISO9000/ISO27001; 4.1 管理职责 2011版本将管理职责分为了:管理承诺; 服务管理方针;权利、职责和沟通;管理者 代表4个方面。 4.2 由其它方运行过程的治理 本小节为2011版新增内容,明确了由其他方 面治理过程中需要满足的要求,对于条款 5-9的过程,服务提供方应识别所有被相关方 全部或部分运行的过程,并通过有关活动对 相关方运行过程进行治理。

4.3文件管理—架构改变 2011版对文件要求进行了扩展,并与ISO9001相一致,分为建 立和保持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3个小节。 4.4 资源管理—架构及内容改变 描述更加接近ISO9000,明确了“资源管理”的要求,分为资 源提供和人力资源的两个小节; 2011版提出了“资源管理”的概念,并明确了包括人员、技术、 信息和财务等方面资源; 2011版用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章节的内容代替了 2005版的“能力、意识和培训”章节,增加了需“维护教 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适当记录”的要求。 转版内审关注点—4.1~4.4 管理者代表及其权责 文件化的方针、服务管理目标、沟通程序、服务目录 附加文件 4.5 建立和改进SMS—架构改变 2011版的“4.5建立和改进SMS”对应,2005版的“4策 划和实施服务管理”,并进一步强调了服务管理体系; 新增了“4.5.1定义范围”这一新的小节; 4.5.4中将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作为独立小节; 4.5.5中将2005版的4.4.3活动融入到其它小节。 5 设计和转移新服务或变更的服务—架构变化 2011 版较2005 版对新的或变更的服务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按照以下逻辑思路组织内容:范围定义和接口关系(总则)、策划、设计与开发、转移。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 50352-2019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 民用建筑分类 3.2 设计使用年限 3.3 建筑气候分区对建筑基本要求 3.4 建筑与环境 3.5 建筑模数 3.6 防灾避难 4规划控制 3.6 防灾避难 4.1 城乡规划及城市设计 4.2 建筑基地 4.3 建筑突出物 4.4 建筑连接体 4.5 建筑高度 5场地设计 5.1 建筑布局

5.2 道路与停车场 5.3 竖向 5.4 绿化 5.5 工程管线布置 6建筑物设计 6.1 建筑标定人数的确定 6.2 平面布置 6.3 层高和室内净高 6.4 地下室和半地下室 6.5 设备层、避难层和架空层 6.6 厕所、卫生间、盥洗室、浴室和母婴室6.7 台阶、坡道和栏杆 6.8 楼梯 6.8 楼梯 6.9 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6.10 墙身和变形缝 6.11 门窗 6.12 建筑幕墙

6.13 楼地面 6.14 屋面 6.15 吊顶 6.16 管道井、烟道和通风道 6.17 室内外装修 7.4 声环境 7室内环境 7.1 光环境 7.2 通风 7.3 热湿环境 7.4 声环境 8建筑设备 8.1 给水排水 8.2 暖通空调 8.3 建筑电气 8.4 燃气 本标准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总则 1 总则

1.0.1 为使民用建筑符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满足安全、卫生、环保等 基本要求,统一各类民用建筑的通用设计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设计。 1.0.3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人、建筑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2 必须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环境。 3 应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 4 应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和节约原材料的基本国策。 5 应满足当地城乡规划的要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宜体现地域文化、时代特色。 6 建筑和环境应综合采取防火、抗震、防洪、防空、抗风雪和雷击等防灾安全措施。 7 应在室内外环境中提供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有障碍的人士使用。 8 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建设,应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展开条文说明 1.0.4 民用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语 2.0.1 民用建筑civi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公共活动的建筑的总称。 2.0.2 居住建筑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建筑。

建筑设计规范完整版本

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电子版) 通路出口距城市干道交叉路口红线转弯起点处不应小于70m。 第5.4.4条风管不宜穿过防火墙和变形缝。如必须穿过时,应在穿过防火墙处设防火阀;穿过变形缝处,应在两侧设防火阀。 <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 远离污染源 一、功能分区明确,合理组织人流和车辆交通路线,对喧闹与安静的用房应有合理的分区与适当的分隔; 二、基地按使用需要,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当主要出入口紧临主要交通干道时,应按规划部门要求留出缓冲距离; 当文化馆基地距医院、住宅及托幼等建筑较近时,馆内噪声较大的观演厅、排练室、游艺室等,应布置在离开上述建筑一定距离的适当位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止干扰措施 三、舞厅应具有单独开放的条件及直接对外的出入口。 第3.3.1条学习辅导部分由综合排练室、普通教室、大教室及美术书法教室等组成。其位置除综合排练室外,均应布置在馆内安静区。 七、综合排练室的主要出入口宜设隔声门。 一、美术书法教室宜为北向侧窗或天窗采光 第3.1.3条文化馆设置儿童、老年人专用的活动房间时,应布置在当地最佳朝向和出入安全、方便的地方,并分别设有适于儿童和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 第4.0.7条展览厅、舞厅、大游艺室的主要出入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 第4.0.8条文化馆屋顶作为屋顶花园或室外活动场所时,其护栏高度不应低于1.20m。 <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第2.1.3条大中型商店建筑应有不少于两个面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相邻接;或基地应有不小于1/4的周边总长度和建筑物不少于两个出入口与一边城市道路相邻接。 第2.1.4条大中型商店基地内,在建筑物背面或侧面,应设置净宽度不小于4m的运输道路。基地内消防车道也可与运输道路结合设置。 商店建筑按使用功能分为营业、仓储和辅助三部分。 三、供轮椅使用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12,两侧应设高度为0.65m的扶手,当其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m时,宜设休息平台。 <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 第2.0.1条电影院基地选择应根据当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重点汇总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重点汇总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保证办公建筑设计在适用、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镇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办公建筑设计。其它建筑中的办公用房部分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第1.0.3条办公建筑按高度划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建筑高度24m以下为低层或多层办公建筑; 二、建筑高度超过24m而未超过100m为高层办公建筑; 三、建筑高度超过100m为超高层办公建筑。 第1.0.4条办公建筑设计除按本规范执行外,尚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以及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布的有关设计标准、规范和规定.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第二章基地和总平面

第一节基地 第2.1.1条办公建筑的基地应选在交通和通讯方便的地段,并应避开产生粉尘、煤烟、散发有害物质的场所和贮存有易爆、易燃品等地段. 第2.1.2条位于城市的办公建筑的基地, 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的要求, 并应选在市政设施比较完善的地段。 第2.1.3条工业企业的办公建筑, 可在企业基地内选择联系方便, 污染影响最小的地段建造, 并应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等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二节总平面 第2.2.1条总平面布置宜进行环境及绿化设计。 第2.2.2条在同一基地内办公楼与其它建筑共建,或建造以办公用房为主的综合性建筑,应根据使用功能不同, 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互不干扰。

第2.2.3条建筑基地内应设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库)。条件不允许时, 可由有关部门就近统筹建设停车空间。停车场地面积由当地规划部门确定。 第2.2.4条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安排好设备机房、附属设施和地下建筑物。如设有锅炉房、食堂的宜设运送燃料、货物和清除垃圾等的单独出入口。采用原煤作燃料的锅炉房, 应留有堆放场地。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第三章建筑设计1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条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 确定各类用房。一般由办公用房、公共用房、服务用房等组成。 第3.1.2条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要求, 结合基地面积、结构选型等情况按建筑模数选择开间和进深, 合理确定建筑平面, 并为今后改造和灵活分隔创造条件。 第3.1.3条六层及六层以上办公建筑应设电梯。建筑高度超

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对比

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对比 【摘要】现有的经济条件不仅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求,使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同时也使人们对居住的建筑物的质量要求日益增加,这就要求建筑师在对建筑防火设计时切实按照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建筑设计中的防火规范不仅提高建筑物的设计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进一步保证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改善建筑原有的防火规范工作势在必行,本文除了对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重要性进行描述之外,同时也对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关键词】新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比 在今年开始执行的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防火规范中,大部分都是在对设计人员的专业技术进行提高,然而越来越少的人对火灾发生之后的消防工作有太多的关注,为了保证消防人员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建筑物的火灾扑救工作,减少消防士兵的伤亡数量,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对原有的建筑设计的防火规范进行改造,在解决火灾的情况下,尽量减轻消防士兵及用户的伤亡情况,最大程度上保护人们的经济财产安全。 一、把新旧防火规范进行基本对比

关于建筑设计防护,其主要任务就是规范火灾预防方面的技术,相对而言,在火灾预防方面,建筑设计已经足够达到安全标准,与原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相比,今年开始执行的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在防火规范方面更加严格更加注重安全性,但是在消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真正做到消与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消防工作,良好的消防工作的完成情况,可以在根本上减少因火灾给人们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在消防工作中,防是消的基础,所谓的防火就是在增强人们的安全防火意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火灾的发生量,积极的参与到防火活动中,防火工作并不像一般的计算机程序,只要输入代码就可以完成整个运行过程,不是拥有防火意识就可以完成的做到防火,火灾不是靠人们的意识就可以完全消失,只是人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及工作,尽量减少火灾的发生[1]。 由于近年来,火灾事故的大量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火灾及其预防工作的重视,与此同时今年开始执行的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1、今年执行的防火规范更加注重对外墙外保温防火等级的提升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office building JG6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11-29发布 -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510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67- ,自 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4.5.8、4.5.13、5.0.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行业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1989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1月29日 前言 根据建设部建标[ ]104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地和总平面;4,建筑设计;5.防火设计;6,室内环境;7.建筑设备。 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了术语;2,增加和补充了室内环

境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3.增加和补充了办公建筑智能化及节能的有关技术内容和规定;4,增加了无障碍设计要求酌内容,5。参照现行防火规范增加和补充了相关内容;6,对办公建筑中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公建筑中部分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噎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范主编单位: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地址;杭州安吉路18号。邮政编码:310006) 本规范参编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 方子晋徐延峰陈政恩庄逸苏吴藻生姚国梁沈介骏张建良谷玲玲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地和总平面3.1基地3.2总平面 4建筑设计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

新旧混凝土规范对比 新老规范变化(一):材料变化1、混凝土强度等级逐步提升4.1.2条:素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级别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承受重复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于C30。2、钢筋高强-高性能发展趋势普通钢筋:淘汰低强235MPa钢筋,以300MPa光圆钢筋替代;增加高强500MPa钢筋;限制并准备淘汰335MPa钢筋;最终形成300、400、500MPa的强度梯次,与国际接轨。新规范实施后的钢筋牌号及标志为:HPB300—ΦHRB335— B HRBF335—BFHRB400—C HRBF400—CFHRB500—D HRBF500—DFRRB400—C增加了以下几条:4.2.7条:构件中的钢筋可采用并筋的配置形式。直径28mm及以下的钢筋并筋数量不应超过3根;直径32mm的钢筋并筋数量宜为2根;直径36mm及以上的钢筋不应采用并筋。并筋应按单根等效钢筋进行计算,等效钢筋的等效直径应按截面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确定。4.2.8条:当进行钢筋代换时,除应符合设计要求的构件承载力、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

裂缝宽度验算以及抗震规定以外,尚应满足最小配筋率、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接头面积百分率及搭接长度等构造要求。4.2.9条:当构件中采用预制的钢筋焊接网片或钢筋骨架配筋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新老规范变化(二):基本构造变化1、箍筋长度:图中1 号箍筋的计算公式(按外皮计算):老规范:L=2(b+h)- 8bhc+2×1.9d+2max(10d,75)+8d新规范:L=2 (b+h) - 8bhc+2×1.9d+2max(10d,75)2、钢筋锚固:新规范中增加了基本锚固lab的计算方式:lab=a*fy/ft*d但其中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值改为“当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按C60取值”以适应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设计锚固长度为基本锚固长度乘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的数值,以反映锚固条件的影响:la=ζa*lab其中,la不应小于200mm,锚固长度修正系数ζa,对普通钢筋按规范第8.3.2条的规定取用,当多于一项时,可按连乘计算,但不应小于0.6;对预应力筋,可取1.0.3、筋端弯钩和机械锚固:新规范对钢筋弯钩和机械锚固的形式和技术要求做了更详细的规定,如下表:4、钢筋的连接:不宜采用绑扎搭接接头的规定改为:受拉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5mm,受压钢筋直径不宜大于28mm。钢筋机械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改为连接钢筋的较小直径。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00mm。新老规范变化(三):结构构件基本规定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2019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2019 1 总则 1.0.1 为在办公建筑设计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规范办公建筑的设计,保证办公建筑安全、卫生、适用、高效,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办公建筑设计。 1.0.3 办公建筑设计应依据使用要求进行分类,并应符合表1.0.3的规定: 1.0.3.jpg 1.0.4办公建筑设计应遵循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 1.0.5办公建筑应进行无障碍设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有关规定。 1.0.6办公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术语 2.0.1办公建筑office building 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物。 2.0.2办公综合楼multiple-use office building 由办公楼层和其他使用功能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 2.0.3商务办公楼business office building

在统一的物业管理下,以商务为主,由一种或数种办公空间组成的办公建筑。 2.0.4开放式办公室open office space 灵活隔断的大空间办公空间形式。 2.0.5半开放式办公室semi-open office space 由开放式办公室和单间办公室组合而成的办公空间形式。 2.0.6单元式办公室unit-typed office space 由接待空间、办公空间、专用卫生间以及服务空间等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办公空间形式。 2.0.7单间式办公室office space in single module 一个开间(或多个开间)和以一个进深为尺度而隔成的独立办公空间形式。 3基地和总平面 3.1 基地 3.1.1办公建筑基地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要求。 3.1.2办公建筑基地宜选在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有利、市政设施完善且交通和通信方便的地段。 3.1.3办公建筑基地与易燃易爆物品场所和产生噪声、尘烟、散发有害气体等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规定。 3.1.4 A类办公建筑应至少有两面直接邻接城市道路或公路;

ISO9001:2015新旧标准解析

●ISO9001:2015新版管理体系标准新结构和格式及章节要求的分析(2014-04) ISO9001新版“为未来25年的质量管理标准做好了准备”(Nigel H. Croft,ISO/TC176/ SC2质量体系主席),将更加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特别是服务行业的应用,更加适合于企业建立整合管理体系,更加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 ISO9001:2015标准取消了质量手册、文件化程序等大量强制性文件的要求,合并了文件和记录,统一叫文件化信息;通篇未出现‘记录’这一术语,全部用(活动结果的证据的)‘文件化信息’来代替。新版标准还有许多变化引人注目,如增加了反映当今质量管理在实践和技术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和好的方法;取消了预防措施;标准更加重视相关方的要求;将采购和外包的控制合并为‘产品和服务的外部提供控制’;首次提出了知识也是一种资源,也是产品实现的支持过程。 ISO9001:2015预计于2015年9月正式发布。 新版标准采用了管理体系标准新通用框架(ISO/IEC导则第一部分的附录), 称为“高级结构(High Level Structure) ●管理体系标准新结构和格式

示例: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PDCA结构 曰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其以往颁布的各类管理标准结构进行了重大修改,以利于获证组织对其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体系进行有效整合,首当其冲的是ISO9000族标准。 目前ISO9001标准已经进入CD稿阶段,预计2014年5月发布DIS稿并交ISO 100多个成员单位投票表决,2015车9月正式颁布实施ISO9001新版标准。 为了避免产生"质量管理体系一定是个什么样子"的模板化误导,在新版ISO 9001标准中,已经取消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模式图, 对应的质量管理模式也由2008版的PDCA模式过渡到2015版的过程导向模式,且更多地关注直接顾客和最终顾客的需求和满意度。 新版ISO 9001标准内部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内在逻辑有点类似卓越绩效模式版本,在标准变化和章节要求方面的关注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质量管理原则 首先,新版ISO9001标准将八大质量管理原则减少到7个,将"4-过程方法"和"5-管理的系统方法"合并成"4-过程方法";"3-全员参与"由"involvement" 修改成"engagement" ; "6-持续改进"修改为"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修改为"基于证据的决策";"8-

办公楼建筑设计规范

办公楼设计规范 第三章建筑设计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3.1.1 条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性质、建设规模与标准的不同,确定各类用房。一般由办公用房、公共用房、服务用房等组成。 第3.1.2 条办公建筑应根据使用要求,结合基地面积、结构选型等情况按建筑模数选择开间和进深,合理确定建筑平面,并为今后改造和灵活分隔创造条件。 第 3.1.3 条六层及六层以上办公建筑应设电梯。建筑高度超过75m 的办公建筑电梯应分区或分层使用。 第3.1.4 条窗 一、底层及半地下室外窗宜采取防范措施。 二、高层办公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窗或玻璃幕墙时应设擦窗设施。 三、设采暖空调的办公建筑,外窗面积在满足采光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空调办公建筑外窗应有良好的密闭性和隔热性,全空调办公建筑外窗应设部分可开启窗扇。 第3.1.5 条门 一、办公室门洞口宽度不应小于1m,高度不应小于2m。 二、机要办公室、财务办公室、重要档案库和贵重仪表间的门应采取防盗措施,室内宜设防盗报警装置。 第3.1.6 条门厅 一、门厅一般可设传达室、收发室、会客室。根据使用需要也可设门

廊、警卫室、衣帽间和电话间等。 二、门厅应与楼梯、过厅、电梯厅邻近。 三、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门厅,应设门斗或其它防寒设施。 第3.1.7 条走道 一、走道最小净宽不应小于表3.1.7 的规定。 二、走道地面有高差,当高差不足二级踏步时,不得设置台阶,应设坡道,其坡度不宜大于1∶8。 第3.1.8 条采光 一、办公室、研究工作室、接待室、打字室、陈列室和复印机室等房间窗地比不应小于1∶6。 二、设计绘图室、阅览室等房间窗地比不应小于1∶5。 注:窗地比为该房间侧窗洞口面积与该房间地面面积之比。 第3.1.9 条隔声 一、办公用房、会议室、接待室等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5dBA 声级电话总机房、计算机房、打字室、图书阅览室等允许噪声级不应大于50dBA 声级。 二、电梯井道及产生噪声的设备机房,不宜与办公用房、会议室贴邻,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解读-物理小金刚系列

解读03 新旧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一)课程性质 版本具体内容 2003年版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 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版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 ?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 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 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章的 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 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 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 的作用。 1.新版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指出语言文字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2.新版课标新增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育人功能的具体阐述; 3.新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不仅保留了旧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新要求。

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完整pdf版)

1 总则  1.0.1 为保证办公建筑的设计质量,使其符合安全、卫生、适用以及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办公建筑的设计。  1.0.3 办公建筑设计应依据使用要求分类,并应符合表 1.0.3的规定:  表1.0.3 办公建筑分类 类别示例设计使用年限耐火等级 一类特别重要的办公建筑 100年或50年 一级 二类重要办公建筑50年不低于二级 三类 普通办公建筑25年或50年不低于二级 1.0.4 办公建筑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办公建筑 office building 供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办理行政事务和从事各类业务活动的建筑物。 2.0.2 公寓式办公楼 apartment-office building 由统一物业管理,根据使用要求,可由一种或数种平面单元组成。单元内设有办公、会客空间和卧室、厨房和厕所等房间的办公楼。  2.0.3 酒店式办公楼 hoteL-office building 提供酒店式服务和管理的办公楼。  2.0.4 综合楼 multiple-use building 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用途的楼层组成的公共建筑。  2.0.5 商务写字楼 business office budilding 在统一的物业管理下,以商务为主,由一种或数种单元办公平面组成的租赁办公建筑。 2.0.6 开放式办公室 open office space 灵活隔断的大空间办公空间形式。  2.0.7 半开放式办公室 semi-open office space 由开放式办公室和单间办公室组合而成的办公空间形式。

新旧标准对照表

新旧标准对照表

————————————————————————————————作者:————————————————————————————————日期: ?

YD/T 1173新旧标准对照表 条款2001版2010版 电缆基本型号(表1) 型式代号名称适用范围型式代号名称适用范围 ZA-RV ZA-RVV ZA-RVV22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架空、管 道、室内、 电缆沟、地 下走进直 埋 ZA-RV 6022 7IEC02(RV) ZA-RVV 60227IEC10 (BVV) ZA-RVV22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软电缆 一般用途单芯软导体无护套阻燃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轻型聚氯乙烯护套阻燃电缆 铜芯阻燃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软电缆 架空、管道、 室内、电缆沟、 设备安装、铠 装电缆可地下 走进直埋 WDNA-RY WDNA-RYY WDNA-RYY23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钢带铠装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软电缆 WDNA-RY WDNA-RYY WDNA-RYY23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无卤低烟聚烯烃护套软电缆 铜芯耐火无卤低烟聚烯烃绝缘钢带铠装无卤低烟聚烯烃护 套软电缆 电缆结构(表2) 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主线芯第四、五芯 10 16 25 6 10 16 35 50 70 16 25 35 95 120 150 50 70 70 185 240 95 120 2.5 4 6 10 1.5 2.5 4 6 16 25 35 50 10 16 16 25 70 95 120 150 35 50 70 70 185 240 300 95 120 150 规格(表3) 型式代号额定电压V芯数标称截面mm2型式代号额定电压V 芯数标称截面mm2ZA-RV、WDNA-RY 450/750 1 1.5~500 ZA-RV、WDNA-RY 450/750 1 1.5~500 60227IEC02(RV)1.5~240 ZA-RVV、WDNA-R YY 600/1000 1.5~500ZA-RVV、WDNA-RYY 600/1000 1 4~500 2、3、3+1、4、4+1、 3+2 1.5~500 ZA-RVV、ZA-RVV22 WDNA-RYY、WDNA-R YY23 600/1000 2、3、3+1、4、4+1、 3+2 10~240 WDNA-RYY、WD NA-RYY23 10~300 60227IEC10(BVV)300/500 2、3、4、5 1.5~35 使用特性4.5.1电缆额定工作电压:450/750V、600/1000V。 4.5.3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应不低于0℃。 4.5.1电缆额定工作电压:300/500V、450/750V、600/1000V。 4.5.3电缆敷设时环境温度应不低于-20℃。 导体5.1.2导体中单线的最大直径应符合表4的规定。 5.1.3导体20℃时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表4中规定的最大值。 5.1.2导体中单线的最大直径应符合表4的规定,60227IEC(RV)和60227IEC10(BVV)电缆应 符合GB/T 5023中的规定。 5.1.3导体20℃时的直流电阻应不大于表4中规定的最大值,60227IEC(RV)和60227IEC10(BV V)电缆应符合GB/T5023中的规定。 隔离层阻燃型电缆的导体表面应有非吸湿性材料的隔离层。阻燃型电缆的导体表面允许有非吸湿性材料的隔离层,60227IEC(RV)和60227IEC10(BVV)电缆不需要隔离层。 绝缘层 表5中序号5低温冲击试验:处理温度,阻燃聚氯乙烯:-15±2℃。 表5中序号6热稳定性试验时间: 180 min 表5中序号5低温冲击试验:处理温度,阻燃聚氯乙烯:-20±2℃。增加:低温拉伸试验:处理温度:-20±2℃,试验结果:≥20% 表5中序号6热稳定性试验时间:80 m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