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哲学与人生复习提纲

冃U 言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0

2、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1、物质: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

2、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物质性。

首先,自然界是物质的。

其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第三,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4、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5、可能: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6现实:是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

7、可能与现实的关系:可能与现实具有质的区别。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可能与现实是统一的。

8、人生发展:人生发展是一个可能与现实相互转化,即在现实中不断产生出可能,可能又不断变为现实的永无止境的过程。

客观实际的多样性为个人的人生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9、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要做到:

首先,要学会选择。

其次,要善于选择。

第三,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不能与不为的关系。

第二课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绝对的。

3、为什么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首先,人是自然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其次,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最后,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4、规律的概念: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为什么规律是普遍存在的?

第一,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三,人的思维活动也是有规律的。

6为什么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主观上是否承认或喜欢,它都存在并发生作用,这就是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或思维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

第三课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1、自觉能动性的含义: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自觉能动性又叫主观能

动性,是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特点,是其他物质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即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首先,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表现为我们通常说的“想”。

其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所说的“做”。

3、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

(2)禾U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害为利。

4、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

(1)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指导行动。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创造条件,改造客观世界。

(3)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磨炼意志,鼓足干劲,战胜困难和挫折。

5、为什么人生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1)人生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

(2)人生发展过程是把自己的潜能变成现实的过程。

(3)人生是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

6 、自尊的含义:自尊是尊重自己,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心理。

7、做一个自尊的人

一是要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二是要悦纳自己,完善自己。

三是要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四是要坚持自己,尊重他人。

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联系的概念: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其他的事物处在各种联系之中。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4、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通过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出来。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与非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5、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交互性与复杂性:人际关系具有客观性、交互性和复杂性。人不能离开人际关系而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决定了人际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交互性。

7、和谐:是指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

8、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原则:

(1)利益原则。

(2)平等原则。

(3)宽容原则。

(4)合作原则。

第五课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1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3、旧事物:旧事物则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4、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

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判断新旧事物不能凭出现时间的先后和形式上、现象上是否新奇,而是看其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5、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

6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7、量变:又称“渐变”,是指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等方面的变化,量

变既可以表现在时间的久暂,速度的快慢上,也可以表现在空间的分布、排列组合上。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8、质变:也叫“突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9、度:所谓度,就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幅度。

判断一个事物是处在量变状态还是质变状态,关键要看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通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

态实现的。只有当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

10、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但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要经历一个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循序渐进和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的,而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1)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3)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指的是事物自身发展过程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上升性和回

归性的对立统一。

11、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人生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的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

12、顺境:所谓顺境,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行进时有优越的条件保证,前进的障碍和阻力较小,可以较顺利的达到成功的彼岸。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13、逆境:逆境是指在人生道路上行进时遭遇到较为严重的障碍和阻力,一时很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客观上的顺利条件并不能直接造就一个人的成功。在顺境中能成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从小就培养自我加压,自我磨炼,高标准,严要求得来的。

14、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有利条件,逆境更是对人生的巨大考验。在人生道路上,顺境与逆境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5、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挫折和逆境,首先要处理好人格与境遇的关系,逆境磨炼人的意志,也考验人的品格,保持健康人格是以积极人生态度对待挫折和逆境的基本要求。

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2、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这种对立性又被称为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一种联系和趋势。这种统一性又称为同一性。

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这两种属性本身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对立是同一中的对立;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它概括了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客观世界还是主观世界,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都处处存在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也就是说,矛盾无时不在, 每个事物时时刻刻都存在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事事处处有矛盾,而且表现在时间上时时刻刻有矛盾,任何一个事物,从其产生、发展直至灭亡,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旧的矛盾不断解决,新的矛盾又不断产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4、矛盾的客观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外部客观世界还是人的生活世界,都充满着矛盾。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5、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实现矛盾双方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没有必要的条件,事物不会无缘无故地转化。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6矛盾的特殊性: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都属于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每一种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具有特殊性。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世界上之所以具有各种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就是由于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矛盾特殊性。正是由于内在的矛盾特殊性,才将各种事物区别开来。

其次,每一事物在不同发展过程及其不同阶段上的矛盾也有其特殊性,正是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变化才使得发展过程区分为不同的阶段。社会发展有许多不同阶段,人生发展也有许多不同阶段。

7、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因此, 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可能变为特殊性。反之,在这个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到另一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即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1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的前提。具体地说,在事物的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矛盾双方力量的不平衡;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当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沿着各自的方向达到极限时,只有斗争才能打破这个极限,从而使旧的矛盾统一体分解,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即一事物变成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1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1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

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

13、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各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重要非重要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叫做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或非主要矛盾。

14、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矛盾双方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15、事物的性质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16、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无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次要方面,二者都处在相互作用中,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的地位会发生相互转化。

17、正确处理人生矛盾,积极促进自身发展

对待人生中的各种矛盾,历来有不同的人生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正视生活中的矛盾,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全面认识和协调处理矛盾的不同方面,积极化解矛盾,消除对立,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的态度是害怕矛盾,掩盖矛盾,表现为两种相反的倾向:一种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简单化和偏激,排斥不同,激化矛盾;另一种是回避矛盾,把一切归结于命运,消极地听从命运的安排。所以,换一种态度,就会换一种人生。

正是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也应当相应地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8 、内因和外因:事物的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概括起来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内因),另一方面是外部原因(外因)。

内因:内因即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外因:即外部矛盾,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19、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 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外因则影响事物的状况和发展进程。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外因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学习了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自身努力与外部条件的关系,一方面要努力争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发展自己,把握机遇,另一方面要眼睛向内,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哲学与智慧心得体会

哲学与智慧心得体会 对智慧的追求使哲学具有恒久弥新的价值和独特的魅力,今天的哲学教育似乎正在背 离它原来的目标,把哲学知识等同于哲学智慧,哲学教育成了对既定哲学遗产的继承。以下 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与智慧心得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与智慧心得体篇一 【摘要】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先哲们对新一代年轻学者的学科理论建设和教学战 线上的实践者的实际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成为“刺猬型”学者还是“狐狸型”学者、如何进行治学研究等角度浅谈笔者对西方语言哲学研读时细碎点滴的沉淀所悟。 【关键词】西方语言哲学刺猬型学者狐狸型学者 在读图、解构和恶搞一切常规和正统的今天,读文索字,冥思吟想仍然具有莫大的乐趣。冯契先生在他最为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所阐述的三个基本观点使我印象深刻,他曾说: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读书等,无外乎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因此,学习西方语言哲学,笔者认为不应把大师肢解为一些死的教条;不谈真理理论,是不愿意把真 理理论谈死(Seek our truth in the search of truth);不想把维特根斯坦当做语言哲学死的知 识来加以拙劣地总结;更应该试着把握传承维特根斯坦先哲们的精神和智慧。当然,这种 尝试性地思考可能仍然很拙劣,但坚信真正的哲学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对其活的思考。

一、刺猬与狐狸——学者的两种类型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塞亚·柏林在《刺猬和狐狸》一书中,根据西方谚语形象地将 学者分为两类:“刺猬型”和“狐狸型”。“刺猬型”学者相信宇宙间存在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 题的体系。“狐狸型”学者则不相信任何系统,更不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靠一个体系 就可以解决。美国哲学史家M.怀特把20世纪的哲学史形象地描述为“狐狸”与“刺猬”斗争 的历史。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分析的英美哲学家,如逻辑实证主义与语 言分析学派;而“刺猬”,则是指热衷建立宏伟体系、崇尚综合方法的欧洲大陆哲学家,如 康德、黑格尔以及20世纪的萨特、海德格尔等。而惟独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特的例外。 他兼有“狐狸”与“刺猬”两种文化传统的气质。他不是一个学者型人物,但具有极为深厚的 文化修养,他特别钟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而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些治学研究的启示: 1.兼而有之 究竟是做一个“刺猬型”学者,还是“狐狸型”学者?无论是“刺猬型”,还是“狐狸型”只不 过代表了两种学术风格,有各自的利弊,关键在于与实际吻合。这让我想起金庸与王朔之争在中国文化界引起的那场不小的风波。尽管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学术之路和学术观点。目前,也许当务之急不是在刺猬与狐狸之间做出抉择,而是兼而有之。李梵欧先生曾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刺猬又是狐狸。像他的《战争与和平》,整个框架是刺猬型的构架,可是写作却是狐狸型的。也许,这种类型的学者才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我们年轻学者的方向。 2.思想智慧闪现个性光芒 正如艺术无个性则亡,哲学无个性也会枯萎、僵死。个性与思想、生活与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作为一个哲学思考的受难者,一个现实生活的隐遁者。维特根斯坦曾比喻说,一个搞哲学的人,仿佛被困在房子里走不出去。他想从窗户爬出去,可窗户太高;他想从烟筒钻出去,可烟筒太窄。可只要他一回头,就可以看见:原来大门是一直敞 开着的! 维特根斯坦带给我们的是具有民族性、个性特点的哲学:有严格思辨,有浪漫诗意; 没有故作高深,没有仓促概括。他属于述而不作的思想者,几乎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简洁与单纯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 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扭转了 20世纪哲学的方向。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 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授课班级:15级中职高考班 制定人:牛晓东 制定时间:2018.2,26

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 授课内容 节 数起止 1 2.25——3.3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2 2 3.4——3.10 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2 3 3.11——3.17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矛盾推动人发展 2 4 3.18——3.24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2 5 3.25——3.31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2 6 4.1——4. 7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2 7 4.8——4.14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的价值与劳动奉献 2 8 4.15——4.21 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 2 9 4.22——4.28 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 2 10 4.29——5.5 复习 2 11 5.6——5.12 复习 2 12 5.13——5.19 做套题 2 13 5.20——5.26 14 5.27——6.2 15 6.3——6.9 16 6.10——6.16 17 6.17——6.23 18 6.24——6.30 19 7.1——7.7 20 7.8——7.14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基础差,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和法律》两门课程,但面对人生选择,一些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技巧认识不够,甚至对就业形势和某些职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应该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选择指导。 三、教学原则和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特别是要结合职业教育以及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 (2)坚持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模拟人才市场、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本课程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企业特点,针对多数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有关知识了解不够、创业精神与创业心理素质不强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4)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每题3分,共30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强调的是() A.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 B.书本知识是浅显的,而且不一定正确,还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C.要真正消化理解书本知识 D.要获得真正知识,必须事事亲自实践 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3.“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 4.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

精选文库 5、下列选项中,主张积极的人生行动的有()。 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实事求是 ④学而不思则罔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6、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稳定性②客观性 ③复杂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7、人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宝贵的财富是() A.理论B.金钱 C.信念 D.行动 8、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也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也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0、孔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5分)

儿童哲学教学大纲(新、选)

贵阳学院课程教学大纲 儿童哲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 课程编号04039 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学时数36 学分数 2 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及审核日期 系(部)教育系教研室学前教研室 编印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1.课程授课对象:教育系学前本科 2.专业课 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其学识。 4.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的教学目标:了解中外中外哲学家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个体独特的教育艺术,俾其能以一种开阔的视野辨析教育之方方面面,进而求其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升华,涵养其对知识和真理探索的永恒兴味。 二、课程教学内容: Preface 1.学时:2 2.重点、难点:What does Philosophy For Kids mean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3.了解:How to make discussion and debate a routine for our students who may always be jaded and unresponsive? f 4.理解:the fundamental aim of this subject and course is to make them think big. 5.掌握: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tudents about what philosophy is and why all of us nee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 教学基本内容: 一、philosophy begins with wonder. 二、Kids to some extent are better philosophers than we are. 三、What should we do? Part 1 Are you a fair and just person 1.学时:2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含 答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开卷)答题卷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30分) 1、如果说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前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 那么,哲学就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得有价值和意义的。 2、哲学关注着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规律,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在空间尺度上,现代科学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微观世界、宏观世界、 宇观世界。 4、事物具有多样化的存在形态:从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到宇观世界的星云系团,从无生命的物质形态到有生命的生物形态,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5、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人生道路的选择,人生境界的高低决定于对客观实际的理解和把握。 7、一切从实际出发,既包括客观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自觉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在实际生活中, 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即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9、在人际交往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具体的交往实践中,就要遵守交往原则。 10、心态是以情感为主要形式的价值取向。就这种取向的方向说,一是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肯定的,还是消极的、否定的。二是内心的体验,是快乐的、幸福的,还是无所谓的、麻木或嫉妒的。 11、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产活动、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和科学实验活动。 二、判断题(10分) (√)1、在我国古代,启蒙教育和哲学教育几乎是同步的。 (√)2、人们通常所具有的世界观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地。 (√)3、哲学的主题是人。 (×)4、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客观映像。 (×)5、静止的绝对性和运动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6、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历史规律是主观的。 (√)7、说一个人不需要实践,不需要学习就可以把自我的潜能发掘出来,这是唯心主义的天才论。 (×)8、“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说明矛盾的对立性。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哲学与人生》教学计划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二年级学生。学生基础差,纪律性差,学习积极性不浓。学生在上学期已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和法律》两门课程, 但面对人生选择,一些学生并没有准备充分,对就业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方法技巧认识不够,头脑简单,甚至对就业形势和某些职业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应该结合我校的特点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生选择指导。 四、教学原则和方法 1. 教学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涉及过多过深的理论,应紧密联系我国国情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行教学,特别是要结合职业教育以及本班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 (2)坚持知行并重、知行统一的原则。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结合理论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模拟人才市场、社会实践活动、座谈会、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提咼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坚持针对性的原则。本课程应根据中职学校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与企业特点,针对多数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有关知识了解不够、创业精神与创业心理素质不强等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4)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 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 五、教学提咼 严格执行教务处制定的教学常规,做好课堂管理。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准备校内检查和业务考核,积极撰写教学心得体会和论文,开展课题研究,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课堂

《教育哲学》 教学大纲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四年级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适用学生:本科三年级(小学教育专业) Designed for: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Majored in Primary Education 学分:2, Credit: 2 学时:32, Class hour: 32 二、课程简介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本科四年制)是运用哲学的观念、思维方法分析、阐释小学教育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从教育实践出发以培养教师的教育人格与教育智慧为宗旨。课程引导小学教育师范生思考儿童,思考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思考教师的教育身份与人格,思考教育行动的伦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以卓越的教育美德和教育智慧为基础的教师人格品质。课程以哲学理论与现实教育问题的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哲学的反思、对话、辩理、讨论、叙事分析,引导师范生学会反思、审视、判断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其探讨的主要议题有:教育目的是什么;儿童是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经验与教学;儿童与课程;小学教师是谁;小学教师的伦理与情感;小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做热爱智慧的教育者,等等。 The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applie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thought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issues and problems within primary education. It aims to foster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ractical wisdom to complete the duty of education. It will help the student-teacher to think about the childhood and to deliberate the ideals and values of education, and to think over about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 educational life. The course will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help them to form their concep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creeds of education and what the good teacher should be. It will use som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minar discussion, team dialogues, narrative writing, cases valuing, interviews with the outstanding exemplary teachers and help the student teachers to form their ow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三、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哲学》课程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品格,通过引导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3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3 篇 导语:人生与哲学有着相同的发展道理。下面是语文 迷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哲学与人生》的读后感,欢迎大 家阅读参考!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1】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 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原来只 是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 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 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 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 前从未想过的东西。相信看过此书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许 多事情,看淡人生许多哲学课。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 是哲学的全部精华,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质和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一个人假 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 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

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 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 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 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 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 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 何而死。”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 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 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 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 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 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 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提高 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是否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即使在寝食无忧的 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有了一千万想两千万,有了两 千万想五千万,人的欲望用无止境,追求不到时就永远在没 有边界的痛苦里轮回。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

完整版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ppt

完整版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中职哲学与人生ppt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完整版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中职哲学与人生ppt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能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完整版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以供大家参考! 完整版中职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生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培养学生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人生如同在池塘里钓鱼,选对池塘才能钓大鱼,在错误的地方垂钓,肯定钓不到想要的鱼。 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试卷姓名:班级: 60分) A、量力而行 B、听天由命 C、不自量力 D、妄自菲薄 2、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 A、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B、天体运动 C、自然变化 D、人类活动 3、哲学上所讲的规律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B、自然规律 C、社会规律 D、思维规律 4、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 C、唯物论与辩证法 D、主观与客观 5、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灾交织的局面。这一事实说明: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事物的规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 C、规律隐藏在事物内部,人类智慧很难企及 D、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 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的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7、“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是指: A、主观愿望 B、客观规律 C、正确观点 D、客观实际 8、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必须: ①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②认识人生发展的各种可能性③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④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保持一致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下列属于联系的特点的是:

①条件性②客观性③多样性④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0、在对待人际关系上,积极的态度表现为: ①合作②接纳③和睦④和谐⑤排斥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 A、平等、宽容、互惠、诚信的原则 B、交互原则 C、利人利己原则 D、损人利己原则 12、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它体现了: A、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 C、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 D、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 13、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 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4、“拔苗助长”的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15、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16、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地球上每年仅7级以上的大地震就有十几次。打开一幅地震分布图,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地震发生地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集中在某几个地带上。如果把这些地震带再与地质构造图做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与地壳的断层带关系特别密切。这说明: ①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②人能够认识客观规律 ③规律是主观的,确定不移的④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计算机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益的信息,也带来了许多毫无价值的信息,甚至传播一些有悖社会道德的信息,这启示我们: A、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B、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C、要重视事物的变化 D、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8、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9、新事物是指: A、最强大、发展最快的事物 B、最新出现、又有最新的形式的事物 C、最新出现,又最受欢迎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0、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 A、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 B、对立统一 C、敌对阶级之间相互斗争的关系 D、自相矛盾 2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吴。”这个案例说明() A、失败后一定会成功 B、失败越多越有利于成功 C、对待成功和失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失败和成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职《哲学与人生》期末试题与答案

中等职业学校 《哲学与人生》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答题要求:请将第一、二、三题答案写在后面的表格里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首个国家( )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 央军委主席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邦的总章程,是 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A ) A.宪法 B.民法 C.刑法 D.诉讼法 2. 12月1日,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实现流域全覆盖,、、、、、、等7个 海关加入改革。当天,流域12个关区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也纳入区域通关一体化,长江全流域真正实现了“12关如1关”。这标志着(A )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 A.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地区 B.京津冀、黄河经济带、地区 C.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港澳地区 D.京津冀、海西经济带、地区 3.下列属于个人的主观条件的是 (B ) A .个人的体质 B .个人的性格 C .个人的家庭情况 D .个人的学业基础 4.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C ) A .不自量力 B .自知之明

C.量力而行D.妄自菲薄 5.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这说明他(D) A.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B.认为人有自己特殊的能力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D.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6.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于物的特点(C) A.人有价值,而动物没有价值 B.人有使用价值,而动物没有使用价值 C.人有自觉能动性,而物没有自觉能动性 D.人有阶级性,而物没有阶级性 7.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A) A.人际和谐的重要性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8.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 (C)。 A.实践与认识互相决定 B.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C.实践是人认识的来源 D.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9. “理想好比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它虽生长在泥土中,但又不是泥土。“这一形 象的比喻表明:C A.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 B.理想是美丽的,现实是丑恶的 C.理想来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 D.理想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高二《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职高《哲学与人生》期中试题 (本试卷共100分) 班级:姓名:学号: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对于人生目标错误的是( ) A.人生要有目标 B.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 C.人生目标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D.人生目标只有正确的没有错误的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的是(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③人与自然矛盾 ④人与社会的矛盾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3、恩格斯说,马克思一生之中有两大发现:是( ) ①唯物史观②无产阶级学说 ③人剥削人④剩余价值学说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包括( ) ①全体社会劳动者②社会主义建设者 ③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④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关于理想和现实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B理想与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不能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D现实是由理想决定的,并反映理想。 6、个人理想包括( ) ①生活理想②职业理想③政治理想④道德理想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7、下列关于理想与信念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理想与信念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B 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 C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与支撑 D理想与信念是彼此孤立的毫无联系 8、从人生的实践来看,要把理想转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 ①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有坚强的意志③要有钱④培要有自觉的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下列关于对意志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意志是天生就有的不需要培养 ②意志都是脆弱的 ③人的意志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特征 ④顽强的意志需要经过刻苦锻炼形成 A.①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④ 10、下列属于信念的特点的是( ) ①复合性②稳定性③执着性④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 A、矛盾 B实践 C联系 D辩证 12、下列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认识,错误的是() A、是相互依存的 B、是相互转化的 C、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D、是不可改变的 13、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错误的是() A、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相同的。 B、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C、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D、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 14、下列对现象与本质认识有误的是() A、本质是由现象决定的 B、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哲学与人生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第一课时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会陷入片面发展的误区,这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学生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片面发展的误区,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从教材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的主题来看,教材第五单元人生问题的核心是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而本课中的全面发展也是围绕着实现人生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人自身全面发展是人自我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条件。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教学难点是成为德能兼备的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二、学情简要分析 首先,本课是全书的最后一课,通过前面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是能够理解的。 其次,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全面发展,中职学生同样也追求全面发展。但由于职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往往是考不上高中才上的职校,对自己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因此往往容易陷入片面发展的道路,这样对其全面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努力成为德能兼备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实现自身全面的发展。 最后,学生对全面发展从小就有自己的理解,一直以来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且家长和学校也是努力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对于全面发展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可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又会出现片面发展的情况。这些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要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克服片面发展。中职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的正确观点和方法的指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中职哲学与人生完整教案

中职哲学与人生完整教案 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与观念。 3.运用:运用本课知识把握客观规律,判明客观实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生选择的基本能力。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2.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 【教学难点】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选择正确的道路,永远比跑得快更重要。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生命,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 哲学家萨特说过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人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没有不选择的自由。这位大师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人生处处有选择。 选择是什么?选择就是给自己定位,选择就是给自己寻找前进的方向,选择就是把握自己的命运,选择就是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因而,选择就是人生的第一推动力。 只有选择,人生才有主题;只有选择,人生的坎坷才会被踏平;只有选择,人生才能冲破世俗的藩篱;只有选择,人生才能演奏出生命的华彩乐章。 通过短文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要选择,并思考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运用教材第2页中“小赵从事农机维修成功”的事例,让学生讨论分析,导入本课的学习,引入客观实际的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王强的父亲是个足球迷,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未来的足球明星,为此,他把儿子送进一家有名的足球学校。经过几年的刻苦训练,王强的球踢得有模有样了,但在一场校内的训练比赛中,他不幸被同伴踢伤,伤势非常严重。 医生告诉他的父母:别再让孩子踢球了,他的身体条件已经不再适应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再练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王强的母亲想让孩子退出足校,但父亲认为,很多足球明星都曾受过重伤,不是有人靠顽强的意志恢复了身体,又重返赛场吗?于是,父亲决定让王强休养一段时间再回学校踢球。 不幸的是,王强在比赛中又一次受伤,伤的是同一部位。这一次,王强再也没能站起来……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件事情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引导学生得出客观实际的含义,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得出下列三个结论。 1.把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就要探寻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运用教材第3页中“张仲景诊病”一例,强调客观事物具有内在规律性。 运用教材第4页中“存奶请客”一例,强调违反客观规律的后果。 3.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好各项工作和处理好人生问题的基本要求。 二、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一只秃鹰飞过王宫,看见王宫中的一只黄莺十分受到国王的宠爱,于是就问黄莺:“你是怎么得到国王宠爱的?” 黄莺回答说:“我到王宫后,唱歌十分动听,国王非常喜欢听我唱歌,就经常拿珍珠来打扮我。” 秃鹰听了,心中很是羡慕,它想:“我也应该学学黄莺,这样说不定国王也会喜欢上我的。”于是它就飞到国王睡觉的地方,开始叫起来。正好国王在睡觉,听了秃鹰的叫声,感到十分恐怖。就叫属下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属下禀报说是秃鹰在叫。国王感到十分愤怒,就吩咐手下去把秃鹰抓来,并命令拔光秃鹰的羽毛。 秃鹰浑身疼痛、满是伤痕地回到鸟群中,它恼羞成怒,到处对别的鸟儿说:“这都是黄莺害的,我一定要报仇!” 通过这个故事,要求学生思考秃鹰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再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1.正确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2.人生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3.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实际。 一位先哲询问古罗马的两面门神:“请问尊神,你为什么一个头长

《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答案

13春机械班《哲学与人生》期中考试卷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本质与现象是既(),又()的()关系。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 3、()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事物的现象有()、()、( )的区别。 5、()与()构成当代思维方法的主要框架。 6、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7、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8、()的矛盾、()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9、个人理想是()向往和设想。 10、社会理想是()要求和设想。 二、单选题 1、“一叶知秋”是运用()的结果。 A、发散思维 B、原点思维 C、联动思维 D、逆向思维 2、“窥一斑而知全豹是()的例子。 A、发散思维 B、联动思维 C、原点思维 D、逆向思维 3、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A、历史事件有重复性 B、历史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 C、历史现象是独一无二的 D、历史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5、关于个人理想错误的是()。 A、有主观性 B、有个体差异性 C、有实现可能性 D、有超越性 6、人的本质是( ) A、人的自然属性即食欲、情欲、求生欲 B、自私就是人的本质 C、追求自由 D、社会关系的总和 三、多选题 1、同自然规律一样,社会发展规律也具有()。 A、创造性 B、客观性 C、重复性 D、普遍性 2、历史规律的特点()。 A、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C、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D、具有主观性 3、生产力是()。 A、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B、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C、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 D、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 4、理想是人们(),体现着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与向往。 A、在实践中形成的 B、同奋斗目标相联系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D、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5、社会理想的特点()。 A、有整体性 B、有超越性 C、有阶段性 D、有客观性 6、人是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A、生理的适应 B、交往活动 C、社会关系 D、生产力 7、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 B、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C、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发展 D、包括人的活动尤其是劳动自由展开、人的社会关系全面丰富、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哲学讲座心得体会

哲学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讲座感受哲学 讲座感受-命运的哲思(哲学) 哲学,给我的最初印象就是无病呻吟。讨论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无意义也思考不出答案的问题。也由于这个原因,我一直不了解哲学这门学科的内容。这次的讲座视频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Q1: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Philosophy,指爱智慧,这里的智慧指大智慧,涉及宇宙人生的根本智慧。科学,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从定义上来说,科学与哲学是基本一致的,它们研究的东西也都是宇宙的变化规律。但是,为什么我们都一致认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会说“这不科学”而不是“这不哲学”。 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海德格尔也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哲学是科学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对科学有指导作用。 哲学研究的是世界本质,科学是某一特定区域;哲学揭示

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揭示某个特定领域的规律;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理论的指导,科学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Q2:我们是自由的,还是被决定的? 自由指由自,指所有的行为都有自己发出。 决定论:事件都是有原因的。 1、强决定论:所有行为、思想、愿望都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是被决定的。 2、弱决定论:弱决定论是个人的选择或行动不可能是自由的哲学观点,表明自由意志和决定论是可以调和的。所以,我们虽然是被决定的,但我们是自由的。 3、我们是彻底自由的。 在讨论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的时候,教授讲自由的定义进行了改变。那么自由到底指什么? 在强决定论中,所有事情都与原因,那么原因的原因是不是我们可控的,原因的原因的原因又是不是可控的?......追溯到最后,原因就变为世界本源不可控。这时候自由就是原因可控。 在弱决定论镇南关,自由就是我们有选择的余地,在诸多选项中选择哪一个就是我们的自由。 其实,我觉得在现今社会,自由本身就有限定性,自由本身就是在不自由的范围中的自由,当然这建立在一个人想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