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五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

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

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新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完善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2 从侧面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与广泛性

3 农民工畅所欲言,反映民生史我国民主管理的新发展。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

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

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要求:P7 五条

(三)课后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九板书设计

(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2、我国的国体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立国之本。

(2)政治保证。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要求:P7 五条

十教学反思

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关心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发展,尊敬国旗、国徽,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3、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历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场面,了解国旗、国徽的象征意义。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开国大典》,感受庄严时刻。 1、视频切入,感受开国大典盛况。 (1)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大声宣告新中国成立,便意味一个新中国诞生了。想一起去回味一写开国大典时的情景吗?(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2)交流感受。 同学们,看了《开国大典》的片段,哪一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指名交流。 (3)小结: 广场上的人们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如此的欢乐。那是因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让我们代表欢乐的人群一起来喊一喊吧——(齐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板书圈点站起来) 二、回顾沧桑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1、同学们通过看书和看电视,知道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的人民在建国以前,曾经遭受过怎样的苦难? 2、现在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几个重要的历史瞬间。 (1)南京大屠杀 在屈辱的历史里,我们的人民更是饱受苦难,其中有一个震惊世界的惨案,它就发生在我们江苏南京。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了南京,南京成为人间地狱!烧杀、抢夺、强奸……日军在我们的领土上无恶不作。

(2)台儿庄战役。 (3)卢沟桥事变。 3、感受伟人风范。 (1)一代伟人他们为了国家昌盛,为了让人民站起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结合交流出示板书:毛泽东、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林则徐——虎门硝烟,邓世昌——甲午海战,孙中山——辛亥革命,毛泽东——中国共产党。) (2)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人物又何止这几个,回忆一下在你看过的书中、影片中,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能用一两句话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吗?指名交流。 4、小结。 正是有这千千万万个知名的、不知名的英雄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1949年10月1日那个神圣而庄严的时刻!这一刻真是来之不易啊! 三、知识竞赛。 1、说一说。 自己的国歌、国徽、国旗,你对它们了解多少呢?课前大家搜集了资料,比一比谁知道得多。 (1)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你知道它上面的一颗大星和四颗小星象征着什么吗?(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2)我国的国徽有些什么图案?分别象征着什么?(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图案,象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3)国歌的名称是什么?作词、作曲分别是谁?(田汉作词、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 2、画一画。 画一画“心中的五星红旗”,并能配上相关的话。 3、唱一唱。 赛唱《国歌》。 4、小结:鲜艳的国旗、庄严的国徽、嘹亮的国歌,无不向世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四、总结延伸。 1、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了解了国旗、国徽、国歌等这些祖国标志物的含义,相信大家一定能牢记开国大典那庄严的时刻,作为新一代的中国人,我们一定会为祖国的繁荣、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九年级化学上册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难点 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1.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瓷碗破碎,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后变干了,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瓶子外壁迅速附着一层水雾等。) 2.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1-1(3):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 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 【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 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复习

中考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专题复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瓦斯爆炸 B.牛奶变酸 C.铁生锈 D.霓虹灯通电发出红光 2.下列有关“一定”和“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 C.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D.化学反应不一定有明显现象 3.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放出大量的热 B.发出黄色的火焰 C.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火焰分成三层 4.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谢赫曼在发现准晶体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准晶体可能具有下列性质,其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密度低 B.耐磨损 C.导电性差 D.抗氧化性强 5.厨房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米饭变馊 B.水果榨汁 C.铁锅生锈 D.煤气燃烧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天然气用作燃料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生铁铸造铁锅 D.铜用于制造导线 7.下列叙述中,均属于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铁易生锈,二氧化碳易液化 B.O有氧化性,H有可燃性22C.纯净的铁片是银白色的,酒精易挥发 D.金属能导电,HCO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328.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潮解 B.工业上用稀硫酸来除铁锈A..盐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D.浓硫酸使纸张变黑C,过一会后,在冷碟子的底部会9.点燃一支蜡烛,把一个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如下图所示)收集到新制的炭黑。这个实验说明了() A.由于氧气不足蜡烛不完全燃烧而生成了炭黑 B.挥发的蜡烛遇冷后凝结而成炭黑 C.蜡烛的燃烧可以不需要氧气参与 D.蜡烛中含有炭黑 10.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A.动植物的呼吸 B.蔗糖的溶解 C.酒和醋的酿造 D.食物的腐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回顾屈辱历史,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南昌起义的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 3. 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知道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地点,知道南昌起义的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英勇事例; 难点: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一、由国庆阅兵式引入 1.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建队节。 2.建队节是我们少先队员的节日,那么我们祖国母亲的生日在——10月1日。 3.同学们,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重大节日,在2009年10月1日,我们国家举行了大阅兵。我们一起来看看。 4.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听出来了,你很自豪。作为中国人,你感到骄傲。) 5.小结:同学们,阅兵式是我们国家向世界展示着综合国力,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日益繁荣。然而,我们国家从1840年至今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二、回顾屈辱历史 1.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从1840年那段屈辱的历史说起——(播放) 2.你看到这一幕幕令人发指的罪行,你想说什么? 当时中国不强大,落后就让我们备受挨打,备受耻辱!带给我们痛苦、愤怒、难过、压抑。 3.师: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中国人民在不断地抗争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改革运动或起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人民的出路在哪儿呢?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师:这时,一缕曙光出现了,照亮了中国大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我们一起来听讲解员介绍!一边听一边记记主要的时间、地点,等会儿接受老师的挑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 二、误区扫描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 理变化;白色CuSO 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 4 .5H 2 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 2和O 2 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锅炉 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 2 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 有少量的CO 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 2 CO 3 .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作者:————————————————————————————————日期: ?

课题2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3)了解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4)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5)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对简单实验的探究。 学习难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判断。 学习过程 一、复习预习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 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现象各自的本质 是什么,这节课主要一下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 验的方法。下面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实验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2[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观察胆矾发生的变化。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真正站起来面临的困难,了解中国人民奋斗的曲折里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懂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2、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能力目标:关心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发展,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中国人民艰难站立起来的过程。 教学难点: 1、教材中建国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 2、学生了解中国站起来面对的困难。 教学准备: 1、课件。 2、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1、同学们,每周一我们都要进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听了国歌你想到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2、全体起立,升国旗,奏国歌,敬礼。(课件:国歌乐曲) 3、这位同学,你来说说;你再说说(请3个同学) 4、是啊,我们心中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但是,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课件)(边讲边贴中国地图) 5、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课件:开国大典)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贴红旗)齐读课题。 二、打开渠道,了解过去——新中国建立时有哪些困难 1、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旋律激昂,慷慨陈词,催人奋进。师唱: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生接唱: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贴:三个“起来”) 2、中国要真正站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课前,同学们进行了充分预习,用一分钟时间在小组内交流你了解到的新中国建立时的困难。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

新课标(RJ)2020中考化学复习方案主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课时训练(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认识几种试题

课时训练(十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夯实基础| 1.[2019·重庆A]我国下列古代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炼铁 B.水车灌溉 C.活字印刷 D.雕刻石像 2.[2019·深圳]下列实验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测定空气中O2的含量 B.验证浓硫酸的腐蚀性 C.比较合金与纯金属的硬度 D.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3.[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 B.滴水成冰 C.钻木取火 D.掩耳盗铃 4.[2019·南充]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火药爆炸 B.木条燃烧酒精挥发 C.矿石粉碎衣服晾干 D.葡萄酿酒牛奶变酸 5.[2019·雅安]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酒精作燃料 B.铁锅作炊具 C.二氧化碳灭火 D.氮气作保护气 6.[2019·温州]银是一种银白色金属,密度较大,具有良好的导电性,长期放置会被氧化而发黑。其中属于银的化学性质的是( ) A.银白色 B.密度较大 C.导电性良好 D.能被氧化 7.[2019·赤峰]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金刚石的硬度大——刻画玻璃 B.氢气密度小——填充探空气球 C.CO具有还原性——冶炼金属 D.干冰有制冷作用——人工降雨 8.[2018·天门]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人若误食会中毒。下列选项中给出了亚硝酸钠的性质,则有关亚硝酸钠性质归类的判断错误的是( ) A.NaNO2有咸味——物理性质

B.NaNO2的水溶液呈碱性——物理性质 C.NaNO2为白色固体——物理性质 D.NaNO2有毒——化学性质 9.[2019·邵阳]已知化学反应2NO+O22NO2,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0.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NH3+H2O+CO2NH4HCO3 B.2Al+3H2SO4Al2(SO4)3+3H2↑ C.2KMnO4K2MnO4+MnO2+O2↑ D.CuSO4+Ca(OH)2CaSO4+Cu(OH)2↓ 11.下表所列的各基本反应类型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实例正确的是 ( ) 选项基本反应类型化学方程式实例 A 化合反应CO2+H2O H2CO3 B 分解反应 2KClO22KCl+3O2↑ C 复分解反应KOH+NaCl KCl+NaOH D 置换反应Zn+H2SO4ZnSO4+2H2↑ 12.[2019·长春]ClO2是一种高效的水处理剂,其制备反应为2NaClO3+SO2+H2SO42ClO2+2X。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O2的名称为二氧化硫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X的化学式是NaHSO4 D.ClO2中氯、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4 13.[2018·贵港]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化学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Zn+H2SO4ZnSO4+H2↑ B.2H2O2H2↑+O2↑ C.2NaOH+H2SO4Na2SO4+2H2O D.4P+5O22P2O5 14.[2019·常州]用符合要求的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磁铁矿②铝土矿③金刚石④活性炭⑤稀硫酸 (1)常用于切割玻璃的是。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_知识点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知识点详解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 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 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的 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 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 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 二、误区扫描 1.若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元素组成,这种变化肯定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种元素的变化有两种可能:如物质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为金刚石,金刚石和石墨虽均由碳元素组成,但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

1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专题一物质的性质、用途、变化及分类 【考点归纳】 一、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1.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物理的性质是指通过眼、鼻等感官可以感知或者用仪器可测出的物质的表面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等方面。 3.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的内在性质,它肉眼无法感知,只有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出来,它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4.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二、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1)从定义上区别: 物理变化后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将纸撕成纸条、蜡烛熔化、冰融化成水、石油的蒸馏分离等;但化学变化则有新物质生成,如米饭烧焦变黑有糊味、木柴燃烧、火药爆炸等。所谓新物质是指与原物质的组成或结构不同的物质。 (2)从反应现象上区别: 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但不能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有些物理变化也有这些现象!如白炽灯丝因通电发热变红而发光就不是化学变化,所以判断时还需综合其他因素作出判断。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有物理变化,如分析蜡烛燃烧这一变化:火柴靠近蜡烛芯时,烛芯处变软、熔化、燃烧、发光发热、有黑烟。在此过程中,蜡烛变软、熔化是物理变化,燃烧是化学变化,发光发热是伴随的现象。 3、化学变化的几种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合) 通式:A+B=AB 例:C+O 2 CO2;CaO+H2O Ca(OH)2 (2)分解反应(分) 通式:AB=A+B 例:Cu2(OH)2CO32CuO+CO2↑+H2O Cu(OH)2CuO+H2O (3)置换反应:(换) 通式:AB+C=CB+A 例:Zn+H 2SO4ZnSO4+H2↑ 注意:CO+CuO CO2+Cu不是置换反应,它不符合定义中“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这一句,该反应的反应物由两种化合物组成。 (4)复分解反应:(互换成份) 通式:AB+CD=AD+CB 例:2NaOH+CuSO 4Cu(OH)2↓+Na2SO4 注意:反应:CaCO 3+2HCl CaCl2+H2O+CO2↑从表面来看不是复分解反应,究其本质,仍属复分解反应:CaCO 3+2HCl CaCl2+H2CO3 【问题探究】 【例1】:我们在初中化学里学过的一些物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现有以下物质:A.不锈钢;B.氧气;C.生石灰;D.活性炭;E.二氧化碳;F.水;G.醋酸;H.熟石灰(氢氧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由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两个部分内容组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及其领导人,确定了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国大典的时间、过程和盛况。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大致经过。 2、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的内容,培养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对历史事件概述的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中央解决西藏问题时,为什么要一面向西藏进军,一面力争西藏的和平解放,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同时理解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指导学生观看课文插图或相关影视资料,对开国大典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概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了解开国大典具体史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认识到新中国建立的不易,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这句话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重点 开国大典。 五、教学难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陈友楼审核:备课组【学习目标】 1.理解并区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知道并区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3.通过实验,认识本课中所用仪器与药品,了解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学习过程】 一.定向入境 1.揭题示标: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变化。投影本课目标。 2.情境激趣:P(播放视频):水的沸腾。 3.讲述:⑴观察实验的一般方法: 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 仪器、药品操作、现象产物、结论⑵本组实验主要观察目标——物质、物质的变化。 二.自学架构 知识模块——(一)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Ⅰ.个人自学 实用文档

1.阅读:P6~P7相应内容。 2.实验演示:⑴胆矾的研碎⑵石灰石与盐酸反应⑶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 ⑷镁与盐酸反应⑸木条燃烧 3.建构: ⑴叫物理变化。 叫化学变化,又叫。 ⑵仪器名称:图1—1 、、、。 图1—2 。 图1—3 、、、。 ⑶填表P7“实验现象记录”(在课本上填写) ⑷化学变化中的常见现象:、、、、、。 4.即学即练 ⑴(07无锡)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滴水成冰B.石蜡熔化C.粮食酿酒D.汽油挥发 ⑵(烟台中考)制造下列用品所需材料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 A.木器B.铁器C.陶瓷D.青铜器 Ⅱ.个人(小组)疑问 实用文档

知识模块——(二)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Ⅰ.个人自学 1.阅读:P7~P9相应内容。 2.建构: ⑴叫做化学性质; 叫做物理性质,如 。 ⑵熔点、沸点、密度。⑶闻气味方法。⑷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3.即学即练 ⑴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B.挥发性C.氧气通常是无色气体D.食盐易溶于水 ⑵下列用途或做法是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用酒精作燃料B.根据气味鉴别酒精和水C.用铁块制铁丝D.用冰致冷Ⅱ.个人(小组)疑问 三.精讲补架 1.两种变化 ⑴归纳两种变化 实用文档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习题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选择填空题 1.规定新中国名称始于以下() A、《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党的七大会议 2.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徐悲鸿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巩固人民政权而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A.抗美援朝 B.西藏和平解放 C.土地改革 D.整风运动 4.“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人物分别是()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邓小平 C.邓小平、江泽民 D.江泽民、胡锦涛 5. 下列哪一项不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 A.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和平解放西藏 C.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 确定了国旗、国歌、国都和纪年方式 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B.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C.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终结。 D.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7.鲁中晨报社、淄博电视台等组织了重走长征路,跨越青藏高原“圆梦之旅”大型采访活动。与长征和西藏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红军强渡大渡河,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C.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D.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8.下列对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理解正确的是()①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②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作好了的准备。④集中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 A.祖国大陆的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实现。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C.中国完全实现了统一。 D.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国内意义有() 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③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④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1.我国西藏地区经过民主改革由封建农奴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此,正确的认识有( ) ①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后完成的②民主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惟一途径③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可以改变的④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历史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2.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举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刘少奇 13.20世纪,中华民族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其中产生的三位伟人是() A.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B.毛泽东、邓小平、蒋介石 C.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 D.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 14.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西藏和平解放②七届二中全会③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④② D.①②③④ 15.下列对中华人民公共和国的成立,表述正确的是() ①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②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反思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反思关键字:教学过程,教学反思 要想让学生化学学得好,老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对学习产生的直接兴趣。九年级化学是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如何在这个阶段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非常关键的第一个课题,在教学中,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中,我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渡,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紧靠课本讲课。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我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从而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 1、教学环节分析 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 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 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精讲教案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领略富有时代性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3.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义,感受其中蕴含的自豪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国歌奏响,我们心中都会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二、文学常识及题目解说 1.文学常识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军事家,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题目解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毛主席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的开幕词,标题是开幕词的主旨。它的意思是说中国人民从此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屹立在世界东方。蕴含着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迎来革命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 3.写作背景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在同月30日,他为这次会议起草的宣言中指出:“当着我们举行会议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现在是站立起来了,我们民族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三、研习文本 1.理解文意:速读全文,概括各段的意思。 注意关注各段中的关键词,标画筛选,概括各段的意思。 先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交流。 【明确】 ①宣布会议开幕 ②简介与会代表人数及其代表的阶层,点明大会的特点。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在哪说的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在哪说的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前一天举行开国大典的消息—— 毛泽东登上天安门不大一会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接着,毛泽东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根据报道,毛泽东在开国大典开始时只讲了这样一句话。那么,他是否还说了后来广为流传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呢?新华社记者李普当时负责采访和报道开国大典。他回忆道: 新华社负责发布公报式的新闻,我和李千峰一起承担这项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成立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在9月21日至30日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就被称为“开国盛典”,这点可以从当年全国各大报上看到,可见那时人们对这个会议多么重视。我作为这个会议的工作人员,住进了中南海勤政殿。 后来有人突然问我,“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是不是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在天安门上说的,我一时做不出肯定的答复。静下来想一想,这是他在政协开幕词中说的。开幕词大气磅礴,情文并茂,标题就是这句话。这篇雄文曾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10月1日在天安门上他宣读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这是一件标准的公文,不用任何抒情的词句,这件公文当天就由周恩来以外交部长的名义照会了世界各国政府。 1952年,37岁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董希文创作了巨幅油画《开国大典》。在这幅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的油画中,毛泽东居最中心的位置,党的其他领袖和民主党派领袖紧密排列于左右,远景则是红旗下的数十万人民群众。为求恢弘气势,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课题: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让学习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为后续深入学习某一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初步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2.识别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能够初步应用一些物质的性质区分物质,会用化学语言描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初步认识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科学,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比较方法、科学抽象等科学方法的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初步体验化学是一门神奇、有趣的学科。 【教学重点】认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识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能初步运用变化中伴随的现象区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学情分析】刚刚进入初三学习的学生,虽然思维正由经验型、直观型向理论型、辩证型转化,但很大程度上还属经验型,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学习动机也是以好奇、有趣等直接的、近景的动机为主。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入门课,头脑中缺乏同化新知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实验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法 【教学过程】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化学【提示】下面老师就来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在老师实验【观察】为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