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且看先秦至唐代法书原始留影

且看先秦至唐代法书原始留影

且看先秦至唐代法书原始留影

中医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经典语录!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疏肝和胃,理气养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笔记

魏晋南北朝 学人认为三个比较重要的时代。包括魏晋南北朝。 一、文学自觉的时代 1.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927年7月的演讲):曹丕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 2.渊源:1920年,日人铃木虎雄提出“魏的时代是文学自觉的时代”之说。后收入1925年《中国诗论史》。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观点的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受日本的影响很大。可以做一篇论文。) 3.晚清开始,受外面的影响,一是西方,二是日本及日本的西方。 ①文学 纯艺术论,脱离了政教的观念,没有美刺的目的。为艺术而艺术。 政教,毛氏父子,美刺比兴,《诗大序》有明显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里面,也用经书作为判断事理与政事的标准。春秋断狱、诗的解释。 ②反思(上一世纪8,90年代) 许多学者参与了争论,提出了新的观点。汉代就有了文学自觉。晚明,才有文学自觉,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有帮助。文学,西方的。应该用跨文化视野去看这个问题。 二、诗赋文 1.小说 《世说新语》和《搜神记》成为后世志人和志怪小说的源头。(至于《世说新语》是否是小说,还值得推敲。) 2.文学理论。 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等,文笔特别好,比如陆机和刘勰都是用骈文写的。写得非常美。 第一章建安时期 三曹与七子以及围绕曹氏集团的文人、蜀吴文人。 东汉末年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计二十五年。 建安为什么不归入汉代这个时期?原因: 1.政治上:实际掌权在曹操手上 2.文学上:曹氏这些人的作品与汉代不一样了。

第一节曹操 一、曹操其人 1.出现在《三国志·魏志》中,也是中国文学尤其是戏曲里面的一个人物形象,是奸臣的形象。这与历史中的曹操,是不一样的。《三国志》作者:陈寿,注:裴松之。 2.《三国志?武帝纪第一》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有志气的人物。刘备也是枭雄,是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曹操说“惟使君与曹尔。” 3. 曹操畏天,好读书,注孙武《孙子兵法》十三篇,皆传於世。 《魏书》:“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登高能赋,也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一个修养,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一个形式。 4.曹操的思想,与汉代相比有变化。不拘礼法,重视刑名,唯才是举。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明察荐举卑贱低微的人),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 二、曹操的诗歌 1.写现实的,对现实的感慨 (1)《蒿里行》:(乐府旧题,送葬的诗。这时内容和题材发生了变化,写时事)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指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刻玺於北方。(指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①事是不是真实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把几个关节点写出来了。 ②情感的问题,这首诗的主体,都是叙事。后面四句是直接抒情。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在这四句抒发的感情:悲伤与同情。 具有这样的情感,是非常不容易的。具有人道主义,他去争权,不仅仅夺势夺利的问题。也是他的情怀与境界。 (2)《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豳风》),悠悠令我哀。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一) 一、填空(10分,每小题1分) 1. 人归落雁后,。 2. 气蒸云梦泽,。 3. 海上生明月,。 4. 玉颜不及寒鸦色,。 5. 长风破浪会有时,。 6. ,叹息肠内热。 7. ,野渡无人舟自横。 8. ,一片降幡出石头。 9. ,犹抱琵琶半遮面。 10. ,欲回天地入扁舟。 二、简释(20分,每小题5分) 1. 上官体 2. 吴中四士 3. 诗圣、诗仙 4. 张王 三、分析(30分,每小题15分) 1. 骆宾王《在狱咏蝉》 2.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四、论述(40分,每小题20分) 1. 试论唐诗繁荣的原因。 2. 为什么说王维、孟浩然是创造了静逸明秀之美的重要诗人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二) 一、填空(10分,每小题1分) 1. 海内存知己,。 2. 绿树村边合,。 3. 醉卧沙场君莫笑,。 4. 拜迎官长心欲碎,。 5. 桃花潭水深千尺,。 6. ,路有冻死骨。 7. ,一夜征人尽望乡。 8. ,山形依旧枕寒流。 9. ,相逢何必曾相识。 10. ,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简释(20分,每小题5分) 1. 初唐四杰 2. 山水田园诗派 3. 三十六体 4. 郊寒岛瘦 三、分析(30分,每小题15分) 1.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杜牧《泊秦淮》 四、论述(40分,每小题20分) 1. 试比较王昌龄和李白七言绝句的创作。 2.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隋唐五代文学试题(三) 一、填空(10分,每小题1分) 1. 露重飞难进,。 2. 荷风送香气,。 3. 但使龙城飞将在,。 4. 战士军前半死生,。 5. 山随平野尽,。 6. ,恨别鸟惊心。 7. ,报得三春晖。 8. ,病树前头万木春。 9. ,春风吹又生。 10. ,蜡炬成灰泪始干。 二、简释(20分,每小题5分) 1. 沈宋 2. 大历十才子 3. 古文运动 4. 唐传奇 三、分析(30分,每小题15分) 1. 孟浩然《过故人庄》 2. 李贺《雁门太守行》 四、论述(40分,每小题20分) 1. 试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异同。 2. 简述晚唐诗歌发展演变的线索。

中医经典的气血名句

1,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良方·调经门》 2,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医宗必读·医论图说》 3,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杂症谟》 4,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 5,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7,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8,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类经·脏象类》 9,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 《医旨绪余·原呼吸》 10,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八难》 11,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 12,人之生死由乎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气的作用 1,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则物死。是气之当养也明矣。《医方考·气门》 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论证·吐血》 3,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 4,气乃神之祖《脾胃论》 5,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6,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生气通天论》7,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素问·生气通天论》8,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质疑录》 9,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医匾·气》 10,脏气虚,则生内寒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11,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血之极 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14,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医门法律·先哲格言》15,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亦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冯氏锦囊秘录》 16,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魏晋南北朝部分笔记

《古代文论名篇详注》魏晋南北朝部分学习笔记 一、曹丕《典论.论文》 1、什么是曹丕《典论.论文》? 答:曹丕,字子桓,220年即位。《典论.论文》,“典”有“常”或“法”的意思。“典论”,是讨论各种问题的法则。“论文”,是就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它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始。 2、《典论.论文》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全文六个自然段,主要是评论建安七子的作品优劣,并发表自己对文学的一些看法。第一自然段:指出自古文人相轻,原因是“善于自见”。即想炫耀自己,因而只看见自己的长处,只寻找别人的短处。第二自然段:列举建安七子都具有博学和独创精神,他们各以自己的专长齐驾并驱,驰骋在当时文坛。但要以自己的长处使别人倾服,是难于做到的。故提出“审己以度人”的原则,克服“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毛病。这就是曹丕《论文》的宗旨。第三段:具体论述建安七子的文章得失。“王粲长于辞赋,徐擀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汤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曹丕对不同的作家及风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开创了我国作家风格论的先河。第四段:泛论文人毛病,以及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照应首段,指出文人不但相轻,而且还存在“贵远贱近”,即“厚古薄今”;“暗于自见”即没有自知之明的毛病。接着,转述论文体的不同特点。第五段:论述了“文”与“气”的关系。主张“文以气为主”的观点。第六段:论述文章的价值。把文章肯定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3、什么是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以及“文气说”有什么影响? 答:“文以气为主”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一个论诗论文的观点,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因而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其内涵:首先,所谓“气”是指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其次,提倡“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另外,由于作家个性的不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格也必然会不同。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这些作家各有专长,风格迥异,其原因就在于作家本身各自不同的气质。曹丕的“文气说”虽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很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材性,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家艺术风格的决定作用,其观点不免失于偏颇。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世文艺批评家有很大影响。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称“才有庸隽,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称:“刚柔迭用,喜愠分情”等观点,基本上都是受了曹丕观点的影响。 4、“建安七子”指哪些? 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他们是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幹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和东平刘桢公幹。 5、《典论?论文》中提出的“四科八种”指的是什么? 答: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章分“四科”: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实际上共分八种文体。即“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二、陆机《文赋》

中医经典语录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久病先针足三里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针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治疗大法。所谓上燥治气,即病初以治肺为主,燥邪在表,发热、微恶风寒并见,苔白脉浮,宜辛凉甘润,轻透肺卫,如桑杏汤(《温病条辨》),病入气分,见肺中燥热明显,津伤亦加重,则以清肺泻热,甘寒养阴为治则,代表方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方中用石膏、桑叶、杏仁、枇杷叶清肺泻热,宣肃肺气,同时合用阿胶、胡麻仁、麦冬,润燥养阴之力更重,用少量人参、甘草益气以生津,正如《难经·十四难》所说:“损其肺者益其气”; 中燥增液,即病至中期以胃肠津液耗伤为主,宜以甘寒养胃阴、润肠燥,如增液汤、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温病条辨》)、五仁橘皮汤(《通俗伤寒论》)等,其中五仁橘皮汤中用富含油脂的甜杏仁、松子仁、郁李仁、桃仁、柏子仁养阴润燥、润肠通便,可用于内、外燥邪引起的便秘。何秀山称该方为“润燥滑肠,体虚便秘之良方”; 下燥治血,即病至后期,若伤及肝肾真阴,宜用甘寒、酸寒、咸寒之品滋养肝肾阴液,非指滋补阴血,如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方中以白芍、地黄、阿胶等养肝肾真阴药物为主,较秋燥初期、中期常用的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梨皮等养阴之力更强。秋燥病入气分治疗尤应谨慎。燥热性质近于火又不同于火,病程中往往出现里热盛的证候,但黄芩、黄连等苦寒清热泻火药应慎用,苦寒药多有苦燥伤阴之弊,即使热象较重,也应少量使用。因燥证之治独喜柔润,最忌苦寒伤阴,应以甘寒为主,少佐苦寒。正如汪瑟庵在《温病条辨》按语中所说:“燥证路径无多,故方法甚简。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寒苦者,燥证则惟喜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曹丕的父亲(曹操)是开一代文风的大作家 2.(曹植)的诗歌慷慨而激愤 3.诗人(鲍照)的诗曾遭“险俗”之讥 4.钟嵘《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 五言诗 ) 5.诗人陶渊明生活于( 晋宋之际 ) 6.下列南朝作家中,属于最优秀骈赋家的是( 江淹 ) 7.《文心雕龙》所说“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指的是(左思) 8.融合了南北诗风,成为六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和唐诗先驱的作家是(庾信) 9.《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著名的抒情诗,这首诗抒写的是(少女对情郎的无尽思 念) 10.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曹植) 11.具有清丽流转风格的民歌是(南朝乐府民歌) 12.中国诗歌史上以田园诗著称的诗人有(陶渊明) 13.西晋太康年间,形式主义文风开始泛滥,代表这种文学倾向的作家是(潘岳和陆机) 14.“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15.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曹操) 16.《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曹操) 17.“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18.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曹植) 19.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20.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曹植) 21.建安著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燕歌行》) 22.建安著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白马篇》) 23.《登楼赋》的作者是(王粲) 24.《洛神赋》的作者是(曹植) 25.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赠白马王彪》) 26.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正始诗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先秦文学到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 1神话 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0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_________ 、_______ 、 _____ 、_______ 、 ______ o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_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__ 和 ________ ,它保存在_________ 中0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 1风雅颂 2、赋比兴 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年间的_______ 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__________ ,或连其诗篇数称_____________ ,后世儒家尊之 为《诗经》。 3、《诗经》是按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类编排的,一 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等十五“国风”,共______________ 篇。 5、《诗经》中的“雅”分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前者有____________ 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2(隋唐五代文学到宋代文学)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一、解释:1、华夷如一2、士人3、漫游4、入幕5、读书山林6 贬谪7、文以明道8传奇9、词10、《全唐诗》 二、填空 1、唐代__________ 的强大,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环境。 2、唐代的思想领域,是____________ 并存,三者思想的交融,是唐代思想的基本特点。 3、唐代文学的繁荣,表现在_______________ 的全面发展和作者众多上。 4、以__________ 为分水岭,唐代文学可以分为前后两期。 5、唐散文的发展,主要出于_______________ 动机。 6、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 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成熟。 7、词的出现,主要因为_____________ 的需要。词随燕乐起,选词配乐,依调 填词,都为了____________ 。 三、简答 1、唐代士人的人生态度怎样? 2、唐代文化的繁荣对文学有什么影响? 3、佛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4、道家、道教对唐文学有什么影响? 5、唐代文学繁荣的自身原因是什么? 6、唐代散文文体文风革新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7、词的出现与兴起有哪些原因? 四、论述:论述唐诗的发展轨迹。 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背诵默写篇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野望》、《从军行》(杨炯)、《度大庾岭》、

《渡汉江》、《感遇》其三十五、《登幽州台歌》 二、名词解释:1、贞观诗风2、上官体3、初唐四杰4、文章四友 5、沈宋6王绩 三、填空 1、隋代的建立,结束了_________ 年南北分裂的局面。终隋一朝,南北诗风相 互影响,呈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____ 的过渡性质。 2、初唐四杰从宫廷诗人_________ 的写诗倾向,转向了______________ 。 3、文章四友”和沈、宋”属台阁体”诗人,为唐代_________________ 诗的定型作出 4、陈子昂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__________________ 是陈子昂振起一代诗风的 起点。 5、隋、唐统一后,融合南北文学之长,创造新文学,经历了隋、初唐______________ 年的探索过程。 6、?沈、宋之称,成为______________ 定型的标志。 四、简答 1、卢思道的《从军行》如何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2、贞观诗坛对南北文学的认识是什么? 3、初唐四杰对文风的自觉追求是什么? 4、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有何得失? 五、论述 1、陈子昂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是什么? 2、试述张若虚、刘希夷所创造的诗歌意境美。 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 一、背诵篇目:《使至塞上》、《山居秋暝》、《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宿建德江》、《钓鱼湾》、《题破山寺后禅院》、《江上琴兴》、《鹿柴》、《竹里馆》、《辛夷坞》、《凉州词二首》其一、《出塞二首》其一、《从军行七首》其一、其 二、其四、其五、《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采莲曲二首》其二、《黄鹤楼》、

中医学经典整理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 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 医得效方·序》) 4.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 《温病条辨·自序》)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部分)名词解释

二、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指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所谓“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然没有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后来钟荣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在文学发展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正始文学(诗歌)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两晋立国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嵇康、阮籍的文学成就最高。所谓“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即是他们的主要特色。 3、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4、咏怀诗 阮籍所作。有五言诗八十二首,四言诗十三首,前者尤为著名。它开创了中国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这些诗非作于一时,反映了他的各种感受,因多用比兴、象征的手法,诗意较为曲折隐晦,钟荣《诗品》说他“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继承了“小雅”和“楚辞”的传统,开创了一种委婉含蓄、言近旨远的抒情风格,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壮心不已。 2、何以解忧,。 3、,食野之苹。 4、,若出其里。 5、明月照高楼,。 6、高台多悲风,。 7、援琴鸣弦发清商,。 8、,志若无东吴。 9、薄帷鉴明月,。 10、箫管有遗音,。 11、,手挥五弦。 12、,梦想骋良图。 13、郁郁涧底松,。 14、,濯足万里流。 15、何意百炼刚,。 16、,斗酒散襟颜。 17、众鸟欣有托,。 18、采菊东篱下,。 19、晨兴理荒秽,。 20、,依依墟里烟。 21、,吾亦爱吾庐。 22、,良苗亦怀新。 23、,双鬓鸦雏色。 24、白骨露于野,。 25、祁祁伤豳歌,。 26、云日相辉映,。 27、,园柳变鸣禽。 28、,游子憺忘归。 29、余霞散成绮,。 30、单衫杏子红,。 31、白骨露于野,。 32、祁祁伤豳歌,。 33、江南无所有,。 34、丈夫生世会几时,。 35、大江流日夜,。 36、天际识归舟,。 37、风光蕊上轻,。 38、,晓灯暗离室。 39、禅噪林愈静,。 40、,曾何足以稍留。 41归去来兮,。 42文学自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43植在《》一诗中,通过幽并游侠儿的形象,寄托使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44、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第一个以山水诗著名的诗人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第一个大量创作七言律诗的诗人是。 45、记言则玄远冷峻,。 46、植的《_______________》善于对女性形貌姿态的描写,是建安时期优秀的抒情小赋。 47、建安七子中,被勰许为“冠冕”的是。 48、建安七子是指、、、、、,以诗文著名于世。 49、竹林七贤是、、、、、。 50、竟陵八友是、、、、、、。 51、北朝著名的三大才子是、、。 52、我国最早的大型政治抒情组诗是。 53、陆机的《》是早期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 54太康诗风的繁缛特征主要表现在、、。 55、《_______________》八首是晋代诗人左思的代表作。 56、西晋末年最擅长于写游仙诗的作家是。 57、王羲之的《》既是散文杰作,也是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58、玄言诗的代表诗人是和。 59、渊明的思想倾向主要是和。 60、渊明的文章《》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61、我国第一位把田园劳动作为审美对象的大诗人是。 62、被钟嵘成为“千古隐逸诗人之宗”。 6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64抒情长诗《》和叙事长诗《》,分别代表南北朝诗歌的最高成就。 65、开创的山水诗,使自然景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66、晋南北朝小说可分和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67、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出现在时期。 68、产生于齐梁时代的新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9、建安时期,在四言诗创作方面取得卓著成就的作家是。 70、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对我国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71、元嘉三大家是、、。 72、体的主要特征是讲究和。 73、钟嵘的文学批评专著是《》。 74、鲁迅评《世说新语》云:“记言则玄远冷峻,。 75、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76、由南入北,融合南北诗风的诗人是。 77、人归落雁后,。 78、,流水带星来。 79、居高声自远,。 80、,功名谁复论。 81、玉户帘中卷不去,。 82、树树皆秋色,。 83、,风多想易沉。 84、昔时人已没,。 85、成得比目何辞死,。 86、,朱蕤冒紫茎。 87、晴川历历汉阳树,。 88、,江月年年只相似。

中医名言

中医名言 [推荐] 中医内科名言 外感病证 伤风 【名言】1 有汗当实其表,无汗当发其表。凡发不可大发也,又当以疏泄之。 【名言】2 治法不宜表散太过,不宜补益太早。须察虚实,审轻重,辨寒热,顺时令。 中暑 【名言】1 治暑之法,以祛湿热清心利小便为主,气伤宜补真气为要。 【名言】2 治法大要,虽贵于驱暑,尤贵于和中。 痢疾 【名言】1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名言】2 治痢大法,不过“通”、“塞”二义。 霍乱 【名言】凡治霍乱者,必宜以和胃健脾为主。健者,培补之谓,因其邪气已去,而胃气受伤,故非培补不可也;和者,调和之谓,以其胃气虽伤,而邪犹未尽,故非察其邪正,而酌为调和不可也。 疟疾 【名言】1 无汗者要有汗,散邪为主,带补;有汗者要无汗,正气为主,带散。 【名言】2 人壮盛者,宜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后补也;疟已后者,须调养气血也。 湿阻 【名言】1 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益肾。 【名言】2 治湿不宜热,不宜寒,风胜湿,燥胜湿,淡渗湿,三者尽之。 肺系病证 咳嗽 【名言】1 因咳而有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因痰而致咳者,痰为重,主治在脾。

【名言】2 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名言】3 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必顺其气也。 咯血 【名言】1 先痰嗽后见血,多痰火积热;先见血后痰嗽,多阴虚火动。 【名言】2 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血动之由,唯火唯气耳。故察火者但察其有火无火,察气者但察其气虚气实。知此四者,而得其所以。 哮病 【名言】1 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加温补,或子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倦倦以元气为念,必致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名言】2 气顺痰自消,气行血亦活。 喘证 【名言】1 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 【名言】2 治外感须于实处求虚,治内伤须于虚中求实。 【名言】3 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 肺痈 【名言】1 肺痈毒结有形之血,血结者排其毒;肺痈由热蒸肺窍,致咳吐臭痰,胸胁刺痛,呼吸不利,治在利气疏痰,降火排脓。 【名言】2 清热必须 涤其壅塞,分杀其势于大肠,令浊秽脓血,日渐下移为妙。 【名言】3 肺痈之病,皆因邪瘀阻于肺络,久蕴生热,蒸化成脓。……初用疏瘀散邪泻热,可冀其不成脓也,继用通络托脓,是不得散而托之,使速溃也,再用排脓泄热解毒,是既溃而用清泄,使毒热速化而外出也,终用清养补肺,是清化余热,而使其生肌收口也。 【名言】4 用清凉之药以清其火,滋肺之药以养其血,滑降之药以祛其痰,芳香之药以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 学试题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试题 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60. “建安文学”主要指的是()。 A. 汉献帝建安年代的文学 B. 汉代末年的文学 C. 汉末到魏初的文学 D . 魏晋时期的文学 61. 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先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是()。 A. 曹操 B. 曹植 C. 杜甫 D. 白居易 62. 《短歌行》(对酒当歌)的作者是()。 A. 曹操 B. 曹植 C. 鲍照 D. 李白 63. “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A. 曹植 B. 王粲 C. 孔融 D. 徐干 64. 在“建安”时代,文学成就最高,有“建安之杰”之誉的诗人是 ()。 A. 曹操 B. 曹丕 C. 曹植 D. 王粲 65. 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较为完整的七言诗是()。 A. 曹操的《观沧海》 B. 王粲的《七哀诗》 C. 张衡的《四愁诗》 D. 曹丕的《燕歌行》 66. 被钟嵘评为“骨气奇高,词彩华茂”的建安诗人是()。 A. 曹植 B. 曹操 C. 曹丕 D. 蔡琰 67. 建安着名诗人曹丕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 A. 《短歌行》 B. 《燕歌行》 C. 《白马篇》 D. 《将进酒》 68. 建安着名诗人曹植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 A. 《短歌行》 B. 《燕歌行》 C. 《白马篇》 D. 《将进酒》 69. 《登楼赋》的作者是()。 A王粲 B. 曹植 C. 鲍照 D. 左思 70. 《洛神赋》的作者是()。 A. 王粲 B. 曹丕 C. 曹植 D. 曹操 71. 曹植后期的作品多是表现自己壮志难酬,备受压抑的郁愤心情,典型代表作是()。 A.《赠白马王彪》 B.《赠丁仪王粲》 C.《白马篇》 D.《美女篇》 72. 被评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的诗风是指()。 A. 建安诗风 B. 正始诗风 C. 西晋诗风 D. 东晋诗风 73. 阮籍的诗歌代表作是()。 A.《咏史》 B.《拟咏怀》 C.《咏怀》82首 D.《咏怀》8首 74. 嵇康文学成就主要在于()。 A. 小说 B. 赋 C. 散文 D. 诗歌 75. 西晋时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A. 潘岳 B. 陆机 C. 左思 D. 刘琨 76. 《三都赋》的作者是()。 A. 左思 B. 陆机 C. 张衡 D. 潘岳 77. 《咏史》八首的作者是()。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文论 一、名词解释: 1.诗缘情 2.发愤著书 3.词别是一家 4.尚巧贵妍 5.文笔 6.文以载道 7.意、趣、神、色 8.义理、考据、词章 9.兴观群怨 10.不平则鸣 11.风骨 12.《南词叙录》 13.诗言志 14.六观 15.以禅喻诗 16.幽情单绪 17.诗大序 18.“文气”说 19.性灵说 20.小说评点 21.以意逆志 22.吟咏情性 23.别裁伪体 24.《花部农谭》 二、简答题: 1.简述先秦儒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2.简述《文心雕龙》中论“通变”的主要内容。 3.简述明代公安派的文学发展论。 4.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发达的原因。 5.简述明代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及创作理论。 6.简述桐城派文论的主要观点。 7.试列举汉代批评家的主要赋论观点,要求至少举出三家。 8.简述《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 9.试述孟子文艺观的主要理论主张。 10.简述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张。 11.简述明代小说批评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 12.试述《文心雕龙》在古代文论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13.简述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评点。 14.简述先秦道家的主要文学观念。 15.简述清代浙西派和常州派的词论主张。 16.简述汤沈之争。 三、材料分析题: 1.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2.叶燮《原诗·内篇》(节选) 诗始于《三百篇》,而规模体具于汉。自是而魏,而六朝、三唐,历宋元明以下至昭代,上下三千余年间,诗之质文、体裁、格律、声调、辞句,递升降不同。而要之,诗有源必有流,有本必达末;又有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其学无穷,其理日出。乃知诗之为道,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就一时而论,有盛必有衰;综千古而论,则盛而必至于衰,又必自衰而复盛。非在前者之必居于盛,后者之必居于衰也。乃近代论诗者,则曰《三百篇》尚矣,五言必建安、黄初,其余诸体必唐之初盛而后可,非是者必斥焉。如明李梦阳不读唐以后书,李攀龙谓唐无古诗,又谓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自若辈之论出,天下从而和之,推为诗家正宗,家弦而户习。习之既久,乃有起而掊之,矫而反之者,诚是也。然又往往溺于偏畸之私说,其说胜则出乎陈腐而入乎颇僻,不胜则两敝,而诗道遂沦而不可救。由称诗之人才短力弱,识又蒙焉而不知所衷。既不能知诗之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并不能辨古今作者之心思才力深浅高下长短,孰为沿为革,孰为创为因,孰为流弊而衰,孰为救衰而盛,一一剖析而缕分之,兼综而条贯之。徒自诩矜张,为郛廓隔膜之谈,以欺人而自欺也。 3.以下文献的作者全为王士禛: 严沧浪论诗云:“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水中之色,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司空表圣论诗亦云:“味在咸酸之外”。康熙戊辰春杪,日取开元、天宝诸公篇什读之,于二家之言别有会心,录其尤隽永超诣者,自王右丞而下四十二人,为《唐贤三昧集》,为三卷。(《唐贤三昧集序》) 表圣论诗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香祖笔记》) 严沧浪以禅喻诗,余深契其说,而五言尤为近之。如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禅。他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太白“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妙谛微言,与世尊拈幕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通其解者,可语上乘。(《蚕尾续文》) 4.刘大櫆《论文偶记》节选: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节之矩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5.李贽《忠义水浒传序》: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时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于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敢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之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宋公明也,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完之计,决非忠于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其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兵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乎在?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