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学原理 第2版课后习题解答

管理学原理 第2版课后习题解答

管理学原理 第2版课后习题解答
管理学原理 第2版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章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二、多项选择题

1.C

2.BCDE

3.BCE

4.ACDE

5.ABCDE

三、判断题

1.×

2. ×

3.√

4.×

5. ×

四、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含义和类型。

组织是具有既定目标和正式结构的社会实体。“社会实体”指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既定目标”指组织要获得的预期效果;“正式结构”指组织任务是由组织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

按照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和群众组织。

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可分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2.管理的含义是什么?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定义包括以下含义:

(1)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2)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

(3)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4)管理的客体是组织中的各种资源。

(5)管理是一个过程。

(6)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3.简述管理职能和管理过程。

管理是由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个职能构建起来的。管理是一个围绕实现组织目标而展开的复杂过

程。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职能构成了管理过程。这个过程以计划为起点,制定好计划后,就要对组织内各构成素和活动进行组织,继而实施领导,然后对计划执行情况和组织运行情况进行控制,最后实现计划目标,这样就完成了一个管理过程。之后再提出新的计划目标,开始新的循环。管理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4.为什么环境研究对于管理十分重要?

任何组织的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要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个组织要在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环境,并及时掌握环境的变化,分析、确定环境因素对组织的影响,针对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与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管理形式和方法。管理者只有提高自己对环境变化的分析、判断与预见能力,才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及时性和稳定性。

5.简述管理环境的分类。

管理环境通常将其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类。管理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管理的外部环境可分为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

6.简要说明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管理者如果掌握了系统的管理知识与方法,就有可能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切实可行的方案。管理的艺术性,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由于管理工作所处的环境和要处理的许多问题常常是复杂多变的,管理科学不可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仅凭书本上的管理理论和公式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成功的。在实践中,管理者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必须与具体的管理环境和管理对象相结合,发挥创造性,灵活运用,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

7.如何识别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

管理者是指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即在组织中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期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的人,但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并不都是管理者。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是管理者拥有直接下属,负有直接指挥下属开展工作的职责。

8.高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高层管理者是指对整个组织的管理负有全面责任的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制订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决定组织的大政方针,评价整个组织的绩效,沟通组织与外界的交往联系,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他们在与外界交往中,往往代表组织以“官方”的身份出现。

9.中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中层管理者是一个组织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做出的决策,把任务落实到基层单位,并检查、督促、协调基层管理者的工作,保证任务的完成。与高层管理者相比,中层管理者更注意日常的管理事务,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0.基层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基层管理者是组织中最低层次的管理者,亦称第一线的管理者。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人员,保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划和指令。基层管理者主要关心的是具体任务的完成。

11.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管理学研究的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一般方法。

管理学研究内容的主线是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从总体上看,也顾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和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

12.管理学有哪些特点?

管理学具有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等特点。

13.简述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

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管理学是提高管理者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管理。

14.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主要有唯物辩证法、系统方法、观察总结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试验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等。

五、论述题

1.试论管理二重性原理

管理,从它最基本的意义来看,是在社会化生产过程中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使它既与生产力相联系又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这就使管理具有二重性。

管理的根本属性在于管理具有二重性。管理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的二重性,就是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由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任何社会,只要有共同劳动,就需要管理。所谓共同劳动,就是许多劳动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劳动。凡是共同劳动的结果必然要产生分工协作。有了分工协作,要保证劳动过程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各个分工环节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使各个环节之间在工作上保持均衡性和连续性。这种由共同劳动、分工协作而引起的管理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共同性即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也称为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它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反应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要求,表现为维护和发展生产关系的特殊职能,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个性。在资本主

义社会,企业管理是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管理,国家管理则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和共同利益而进行的管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管理必须为提高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服务。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有机统一于管理过程中的。

2.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管理者的素质,主要包括品德、知识、实际能力、身体心理四个方面。

(1)品德

管理者应有的品德,主要指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管理者的品德不仅是管理者威信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其知识、能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基本品德是:

①强烈的事业心。管理者应当有为人民造福、为祖国富强、为组织发展作贡献的强烈责任感及成就需要,刻苦钻研,不断攀登,兢兢业业,为事业鞠躬尽瘁。

②不断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勇于开拓、立志改革、不断创新是当今时代的要求,是管理者不可缺少的品质。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环境,管理者要努力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引进新技术、启用新人、采用新的管理方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管理者应当永不满足,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开创新局面敢于冒风险。

③有全局观念,不谋私利。管理者应当胸襟宽大,能兼顾国家、组织、职工三者利益,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不搞歪门邪道,能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不谋私利、不搞特权。

④有良好的民主作风。管理者应当有群众观点,遇事找群众商量,能容纳不同意见,团结群众,能与人合作共事,善于授权。

(2)知识

知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和源泉。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一般来说,管理者应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政治、法律方面的知识。管理者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掌握国家的有关法令、条例和规定,以便正确把握组织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懂得按经济规律办事,了解当今管理理论的发展情况,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而人是生理的、心理的人,又是社会的、历史的人。学习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有助于管理者了解管理对象,从而有效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如计算机及其应用、本行业科研及技术发展情况等。无论管理什么行业,都要有一定的本专业的科技基础知识,否则就难以根据行业的技术特性进行有效的管理。

(3)实际能力

实际能力是指管理者把管理理论与业务知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具体管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能力与知识是相互联系、互相依赖的,理论与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丰富,有助于潜能的开发与实际才能的提高,而实际能力的增长与发展,又能促进管理者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具体运用。

(4)身体心理素质

管理活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又是一种体力劳动。特别是处于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时,管理劳动通常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与体力,是一种很艰苦的实践活动。管理者应当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就是说要有好的体力和脑力,这是保证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条件。健康是生活和工作持续之本。管理者要注意劳逸结合,锻炼身体,注意预防和及时检查、医治各种疾病,这样才能很好的应对繁重的管理工作。

同时,管理者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持久而稳定的基本特点。管理者除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之外,应该乐观、自信,有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充满自信;遇到困难不气馁,取得成绩不自满;紧要关头沉着冷静,果敢坚决;尊重下属,工作上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要有宽容大度的胸怀,对反对过自己的同志,甚至后来被实践证明是反对错了的同志,不计前嫌;不妒忌才能高于自己的人,敢于任用有才能的人。

3.试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系统方法。

现代管理把管理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就是说任何一个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有自己的明确目的,系统地运转是为目的服务的。

(2)整体性和相关性。一个系统是由若干个从属它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子系统之间、各子系统与整体之间都存在有机联系。

(3)有序性。就是系统要具有有序的结构。如组织内各管理层次之间的隶属关系清楚、权责明确,各部门之间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能力相适应,这样组织的活动就会脉络清楚、有条不紊地进行。

(4)协调性。就是系统的各构成部分配合得恰当,活动协调同步。

(5)环境适应性。就是系统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

研究管理学就要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研究系统的构成,分析系统的功能,分析影响系统发展的各种因素,研究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系统的历史等,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郭宁当上公司总裁后,他的管理责任与过去作为副总裁相比主要有三点变化:一是管理责任层次高。过去是助手,现在是总裁;过去要围绕全局,现在要统筹全局;过去为局部负责,现在为全局负责。二是管理责任范围广。总裁要对公司的各个方面负总责,既有人的管理,也有事的管理;既有内部的管理,也有外部的管理;既有程序性工作的管理,也有非程序性工作的管理。三是管理责任风险大。作为总裁,任何决策都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的决策失误都会对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郭宁应该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一是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全局工作;二是深入调查,尽快理清公司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集思广益,尽快建立自己的决策智囊团队;四是选择方向,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概念技能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能够进行理论和战略思维,引领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郭宁在公司的成长发展过程来看,他经过了从助理监督、装配部经理到负责规划、生产工作的副总裁岗位的锻炼,而且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够善于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顾全大局,快速适应,应该说初步具备了高层管理者所应具备的一些重要技能。比如:全局观念、善于授权、规划能力、敢担责任、协调能力等。

3、一是战略思维能力;二是统筹规划能力;三是驾御全局能力;四是决策能力等。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D

6.D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

4.ABC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四、简答题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要点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效率。

(2)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 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这就是所谓标准化原理。

(4) 实行刺激性的计件工资报酬制度。

(5) 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必须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都要来一次“精神革命”,相互协作,为共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

(6) 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

(7) 实行“职能工长制”。

(8) 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简述梅奥的“社会人”假说。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3.简述权变理论的主要观点。

权变理论主要观点有:

(1)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即权变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变量,既包括组织的外部环境,也包括组织的内部环境。而管理变量则指管理者在管理中所选择和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

(2)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是自变量,管理观念和技术是因变量。因此,如果环境条件一定,为了更快地达到目标,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原理、方法和技术。

(3)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有所变革,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宜的管理模式。

4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是什么?

管理科学学派的特点是利用有关的数学工具,为企业寻得一个有效的数量解,着重于定量研究。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5.何谓企业再造?

所谓企业再造,是指为了获取可以用诸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的绩效进行衡量的显著的成就,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关键性的再设计。

6.简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方面的管理思想

周公编的《周礼》一书,是为周朝制定的一套官僚组织和制度。春秋时代孙武所著《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书。他在该书中曾提到军、旅、卒、伍的军队编制。这种观点类似现代管理中所谈到的“要按一定的管理层次和幅度建立组织机构”的管理思想。

(2)经营方面的管理思想

①待乏原则②积著之理

(3)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要奇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大事,人是第一位的。

(4)生产劳动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生产劳动管理方面的思想,突出地体现在农业生产,劳动分工及大规模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方面。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注重农业生产结构管理,以粮为主,多业发展;根据气候和地理条件进行农业生产;注重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工具的作用。(5)重视工程建设的组织管理。

7.中国近代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在经营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运用招股、入股、借贷等方式集资,并注意行业和企业的联营,力求扩大生产规模。

②开辟多种购销渠道,搞活经营。

③推行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④注重资金积累并灵活有效的运用资金,建立财会制度。

⑤制定和实施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

⑥通过自办工商中学、专科学校,选派人员出国等形式,加强人才培养。

(2)在管理思想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品牌意识。②质量意识。③成本意识。④市场意识。⑤服务意识。⑥科学和人才意识。⑦制度建设。⑧企业精神。

8.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解放前革命根据地的企业管理。

(2)解放后社会主义企业管理

①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1965年)

③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 ~1976年)

9.简述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1)企业模式由国家统负盈亏的单纯产品生产者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方向转变。

(2)企业管理模式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

(3)企业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企业经营思想由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单纯抓生产、不重视经营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转变。

(5)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由党委一元化领导向厂长负责制和现代企业领导制度转变。

(6)企业领导人由行政官员型向企业家转变。

(7)企业经营机制由缺乏生机向增强活力转变。

(8)企业管理重点由“以物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

(9)企业管理观念从不讲效率、不重视时间、信息落后向注重信息的获取、注重时间和效率转变。

(10)企业的管理方法由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

(11)企业管理手段由传统工具向现代化工具转变。

六、论述题

1.试述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要点。

(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作为复杂社会系统成员,金钱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社会和心理因素等方面所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影响。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它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古典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这是很不够的。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同正式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对生产率的提高有很大影响。

(3)新型的领导在通过增加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其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升降,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即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协作精神,而士气的高低,则取决于社会因素特别是人群关系对工人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也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所以,新型领导的职责在于提高士气,善于倾听和与下属职工进行沟通,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2、说明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管理理论的贡献。

(1)劳动分工。法约尔认为劳动分工不只限于技术工作,而且也适用于管理工作,适用于职能的专业化和权限的划分。

(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将管理人员的权力分为正式权力和个人权力。正式权力是由于管理人员的职务或地位而产生的;个人权力则是因管理人员的智慧、经验、道德品质、劳动能力、以往的功绩等所构成的。好的管理人员能够以他的个人权力来补充他的正式权力,权力和责任互为因果,有权力就必然有责任。

(3)纪律。纪律是以企业同员工之间的协定为依据的服从、勤勉、积极、规矩和尊重的表示。没有纪律,任何企业都不能顺利发展。纪律应以尊重而不是以恐惧为基础。纪律状况取决于劳动者的道德状况。

(4)统一指挥。法约尔认为,无论哪件工作,一个下属只能接受一个领导者的命令,这是一条普遍的、永久必要的原则。没有统一指挥,纪律、权力、秩序、稳定等都将受到威胁,混乱也会加剧。

(5)统一领导。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织中只能有一个领导者和一项计划。统一领导取决于健全的组织。而统一指挥取决于人员如何发挥作用。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或部门的利益不能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国家利益应高于一个公民或某些公民的利益。为此,就要克服愚昧、野心、自私、懒惰、软弱和一切企图把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于组织整体利益之上而导致冲突的个人感情。

(7)人员报酬。人员报酬的方式可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尽量使雇主和雇员双方都满意。

(8)集中。法约尔认为,集中就像劳动分工一样,是一种必然规律。集中是职权的集中。集中的程度应该根据管理人员的性格、下级的可靠性和公司的情况而定。

(9)等级链。指管理机构中,最高一级到最低一级应该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列,这既是执行权力的线路,也是信息传递的渠道。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地违反它。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克服由于统一指挥而产生的信息传递延误。

(10)秩序。秩序是指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事先很好地选择其恰当的位置。社会秩序的建立需要有良好的组织和合适的选拔工作,确定企业顺利发展所必需的职位并为这些职位选拔任职的人,使每个人都在能发挥出自己最大能力的岗位上任职。

(11)公平。公平是由公道和善意产生的。企业领导应特别注意员工希望公道、平等的愿望,并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级人员。

(12)人员的稳定。如果人员不断变动,工作将得不到良好地效果。要鼓励管理人员长期为企业服务。

(13)首创精神。发明创造是首创精神,建议与发挥主动性同样是首创精神,经营成功的企业来源于企业领导和全体成员的首创精神。领导者要有勇气激发和支持大家的首创精神。

(14)人员的团结。法约尔指出,团结就是力量。一个企业中,全体人员的和谐与团结是这个企业的巨大的力量。所以应该尽力做到团结。

3.试述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的内容。

建立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开展团队学习、系统思考。其中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中的核心。

(1)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只有能够超越自我的人,才能够不断地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全身心地投入、不断创造、不断超越,这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指根深蒂固于人们心中,影响人如何认识周围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和印象。人们要学习如何改变自己多年来养成的思维习惯,摒弃陋习,强制和约束自己,并进入新的心智模式,破旧立新。

(3)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指能鼓舞组织成员共同努力的愿望和远景,或者说是共同的目标和理想。共同愿景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愿景”强调的是大家共同愿意去做的远景。因此组织需要建立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使命,能使员工看到组织近期、中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共同愿景深入人心后,每个员工都会受到共同愿景的感召和鼓舞,从而使员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组织形成一种不断进步的合力。

(4)开展团队学习:团队学习就是组织化的学习或交互式的学习。团队学习是适应环境突变的最佳方法。通过团队学习,可以实现高于个人智力总和的团队智力,形成高于个人力量之和的团队力量,达到运作上的默契并形成团队意识。唯有团队成员一起学习、成长、超越和进步,才能让组织创造持续佳绩。

(5)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将组织成员的智慧和活动融为一体。系统思考能引导人们由看事件的局部到纵观整体,由看事件的表面到洞察其变化背后的深层原因,由孤立地分析各种因素到认识各种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平衡关系。因此系统思考是要让人与组织形成系统观察、系统思考的能力,并以此来观察世界,从而决定我们正确地行动。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点:

1、有些员工积极性不是很高,工作节奏较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迟到早退、生产不合格产品、材料损失浪费等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工人好像是在同厂里作对;公司的管理机构庞大,管理费用高;原材料进价偏高,产品生产成本普遍高于同行等。

最主要的原因是员工积极性不高。

2、行为科学原理更有效。

3、(1)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和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重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培养员工对组织的向心力;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满足度,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4)精简管理机构,降低管理费用;

(5)严把原材料进货关,规范原材料进货渠道;

(6)加强企业管理,努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等。

第三章计划职能与计划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二、多项选择题

1.BDE

2.ABCDE

3.DE

4.ABC

5.BD

三、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四、简答题

1、说明计划职能和计划的含义。

计划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职能是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具体来说,广义的计划职能包括调查研究、预测、决策、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狭义的计划职能则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