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登泰山记·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越长城之,至于泰安崖当道者

.亭东自足下皆云其远古刻尽失限限漫漫??

???

?

C D .上,正赤如丹或得,或否

.其级七千余泰山正南面三谷

日日有有??

???

?

2.下列各句中的“阳”字,与其他各分句方向相反的一句是

[ ]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C .阳谷皆入汶

D .我送舅氏,曰至渭阳 3.为句中加粗词选择正确义项 ①极天云一线异色

[ ]

A .尽

B .尽力

C .至多

D .非常 ②绛皓驳色,而皆者偻

[ ]

A .成分不纯

B .辨正是非

C .不允其议

D .颜色错杂 ③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 ]

A .不正

B .偏僻

C .冷僻

D .僻静

4.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

A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

B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C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D .恐太后玉华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

5.下列句中加粗词的含义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公将鼓之

[ ]

A .微风鼓浪

B .噌吰如钟鼓不绝

C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D .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6.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其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泰山之阳,汶水流复遁谷,遂至其颠

.皆砌石为磴少半,越中岭西西道道??

???

?

C D .苍山负雪,明天南洞其奸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远古尽漫失

烛烛刻刻??

???

?

7.下列四句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华之奉不若人也

D .回视日观以西峰

8.下面各句括号内所省略的词语错误的一项是

[ ]

A .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B .余始循(之)以入

C .中谷绕(以)泰安城下

D .少杂树,多松,生(于)石罅 二、常识填空

9.姚鼐,字________一字,________,室名________其文集名因此而来。他是________派古文家。

10.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________和________,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这一段作者集中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按照________顺序,依次写了 、 和 的不同景色。

三、翻译

1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译:

1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译:

四、阅读文章,完成文后练习

(一)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质地较坚硬的袋)中空。嘐嘐聱聱(拟声词),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兔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为老鼠由静到动的突变而吃惊),乌在其为智也?”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

①既止复作既:________

②以声致人致:________

14.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

[ ] A.没办法动手C.没机会动手

B.来不及动手D.想不到动手

15.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徒见欺

B.府吏见丁宁

C.百姓之不见保

D.而自令见放为

16.最符合上文寓意的一项是

[ ] A.人虽聪明,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主宰一切。

B.人虽聪明,但有时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C.人虽聪明,但要警惕诡计多端的小人。

D.人虽聪明,但也会有失误的时候。

(二)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太祖(曹操)征孙权,表歆为军师。文帝(曹丕)践阼,改为司徒。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惟歆出而嫁之。黄初(曹丕年号)中,歆举管宁,帝以安车征之。明帝(丕子睿)即位,转拜太尉。歆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帝不许。临当大会,乃遣缪袭奉诏喻指曰:“朕新莅庶事,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君其力疾就会,以惠予一人。将立席几筵,命百官总己,以须君到,朕然后御坐。”又诏袭:“须歆必起,乃还。”歆不得已,乃起。

——据《三国传·魏书·华歆传》缩写

17.试写出与下面各句中加粗字相通的字

①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

②家无担石之储()

③乃遣缪袭奉诏喻指曰( )

④一日万几,惧听断之不明( )

18.对下面两组句中的加粗词的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祖孙权②帝以安车之

③以君到,朕然后御坐④歆必起,乃还

征征须须??

???

?

[ ]

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19.据上下文推断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①文帝践阼,改为司徒 践阼: ②帝以安车征之 安车: ③朕新莅庶事 新莅:

④赖有德之臣,左右朕躬 左右:

参考答案

1.C 2.D 3.①A ②D ③B 4.A 、C 5.C 6.C 7.A 、C 8.C

9.姬传、梦谷、惜抱轩、桐城

10.登山路径、泰山的景色、时间、日出前、日出中、日出后 11.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的那些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12.太阳出来了,像丹砂一样赤红,下边有摇动着的红光承接,有人说:“这是东海呀!”

13.①既:已经 ②致:招引

14.C 15.B 16.A 17.①赈 ② ③旨 ④机 18.C

19.①践阼:登帝位

②安车:平稳而舒适的车子 ③新莅:刚刚登基 ④左右:辅助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教学目标一、学习写游记要体现景物的地点特点和时令特点二、文章语句简练的特色。 一、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县人,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名作,作为学习范本,他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本文是姚鼐在1774年冬游泰山后所写的游记。文章紧扣深冬时令和泰山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峥嵘苍劲的泰山。体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文章的顺序是:总写泰山的位置,记述登山的过程,山顶看日出,返回记建筑和观石刻,补记自然景观,循序渐进,有如一线贯穿,引人入胜。文章写景用笔不多,但能传出景物之神。侧面烘托为本文的主要写法。 二、全篇理路解说 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向东北延伸至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俗谓登泰山,指的是攀登它的主峰玉皇顶。玉皇顶则位于泰安市城北,古称东岳;亦称岱山、岱宗,主要景点有南天门、仙人桥、日观峰、舍身崖等,著名建筑有岱祠、碧韦元君祠等。这些都跟文章理路有关,所以先做交代。 一般人游泰山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在日观峰看日出,因此,本文先以汶水和济水为参照物,指出泰山山脉的地理位置,再以古董长城(齐长城)为参照物指出日观峰的位置,这就预示了作者将有登山之举。以下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按游踪写,分两大层:前一层记登山及观日出;后一层记泰山古建筑、石刻、地质状况及动杆物等,皆游中所见。在记游踪时也标明了时间,如登山是12月“丁示”日(28日),“望晚”到达山顶;观日出是“戊申”日(29日)“五鼓”,日出后再参观古建筑及石刻等。文章脉络十分清晰。《登泰山记》记述了作者同友人登泰山的两天游程,再现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是山水游记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 全文五段,以登山为线索,记叙泰山地理位置及登山时间、路程,有重点地描写了沿途所见的景物。 第一段,交代泰山地理位置。 先从大处写泰山的全貌,再分写泰山南北有汶、济二水及其流向,引出古长城高踞泰山的南北分界之处,最后点出最高处日观峰的位置。重在写是日观峰高出群山之上,可使读者油然而生登高望远之意,并凭借想象置身于泰山四周广阔的天地之中,而襟怀顿开。 第二段,写作者与友人登泰山的路程和沿途所见的景物。 这一层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至于泰安”。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这是登山前奏,“自京师乘风雪”,兴致勃勃来到泰山脚下的时间、路程。兼为下文“道中迷雾冰滑”“苍山负雪”等语设伏。这一段写得极为简洁,虽然行程非止一日,但作者是兼程到达,因此用“自、历、穿、越、至于”几个词,写出兼程赶路,略无耽搁的浓厚兴致。同时为下文的写景规定了突出时令特点的要求。第二层,从“是月丁未”至“磴儿不可登”。写从泰山南麓上山颠的路线。先交代登山的时间、游伴、路程。接着总说登上的全程“四十五里”(里数),石级“七千有余”(高度),具体写路。据此,则攀登之难尽在不言中矣。如此之法何等简练~然后写登山有两条路线,以作者登山路线为主,穿插介绍另一条路线。文章先用“泰山正南有三谷”这

《登泰山记》

2012闸北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白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颗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②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渭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写长途跋涉用笔精简,而作者渴望一览泰山之情却蕴含其中。 B.作者选择与古人不一样的登山路线,是为了寻找真正的天门。 C.“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一句,就写出了登山途中的艰险。 D.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顶晚景图。 2012奉贤二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9、本文作者是代(朝代)桐城派古文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3分) A、第一段写了观日出所看到的壮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大风扬积雪击面”交代了作者登泰山的季节是在冬季; C、“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衬托出入日观峰的高大雄伟; D、“皆不及往”是指作者来不及去参观泰山上的建筑群、石刻等古迹。 2010宝山二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9、选文作者为,他是清代派古文家。(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封面) 登泰山记公开课教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

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创作风格,创作主张,进而了解清代散文特色。 2、理解“阴、乘、限、巅、居、晦、极、驳、漫失、僻”等词语,归纳“望、或、视”等词语的义项。 能力目标: 1、掌握判断句、省略句和几种变式句的结构和用法。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评论赏析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高雅的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记游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诵读优美段落,感悟文章遣词造句的艺术功底,品赏作者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结合写景状物的精彩内容,体味作者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 2、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扩充文化知识,延展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诵读练习相结合,强化知识重点。 3、由主到次,层层深入,共同鉴赏优美一言文段。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板书设计】 雄伟 总写泰山地理形势泰山地理位置 周围山川形势险峻 记叙登泰山的经过时间路径 山顶所见壮观(详写)描写泰山日出日出前———风、雪、云 日出时——形、色、光 日出后——色 历史悠久(略写) 介绍泰山人文景观建筑 古迹 介绍泰山自然景观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读背课文,准确翻译课文,理解记游顺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尝过杜甫的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它描写的是泰山。 杜甫用他那磅礴的气势,给我们展现了号称“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那高大雄浑的英姿。泰山的雄姿和悠久令我们敬叹,历代帝王在这里筑坛告天,无数文人在这里登高吟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多姿多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描写泰山的名篇《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给我们展现泰山的雄姿的。 二、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住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安徽桐城县人,又是桐城人刘大槐的学生,是清代著名文派“桐城派”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古文辞类纂》,从历代作品中精选各类文体的名作,作为学习古文的范本,流传很广。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三、题解 “记”,一种记叙文体。古人将以“记”名篇的作品称为“杂记体”,叫杂记。内容广泛,可以记人、记事、记物,写法比较自由,构思巧妙。在表达上可纯记叙,可夹叙夹议,有的甚至议多于叙。古代游记属于杂记类,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主要记叙旅途见闻,所经之地的政治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山川景物、遗闻遗事。但它必须是作者亲身游历的记录,不能虚构想象。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最新整理《登泰山记》优秀教案 说课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教学环节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篇一:登泰山记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义:这,此;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复,古义:再,又;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晦,古义: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义: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义:数学名词) 通假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通“于”,在,在……的时候) 2.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 登泰山记 原文 泰山之阳,汶(wèn)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lù)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dèng),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lì)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xún)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dèng)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cú lái)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chū)蒱(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jiàng hào)驳色,而皆若偻(loǚ)。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

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xià),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注释①泰山:在山东泰安北,古称岱宗,又称东岳,为五岳之长。本文融考证于辞章,布局精严,描写生动,行文洁净明快,为描写泰山景观的名篇。 ②阳:山南为阳;其:代词,它,指泰山 ③汶水:今称大汶河,源于山东莱芜东北之原山,向西南流,汇入东平湖。 ④济水:源于河南济源县西之王屋山,流经山东。清代末年,济水河道为黄河所占。 ⑤阳谷:指山南的谷水。 ⑥古长城:战国时齐国修筑的长城,西起平阴,经泰山北冈,东至诸城。 ⑦日观峰:泰山顶峰,观日出之胜地。 ⑩齐河、长清:山东两县名,在泰安西北。 (11)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2)丁未:丁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13)朱孝纯:字子颖,号海愚,山东历城人,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姚鼐挚友。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了登泰山记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语文文学登泰山记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清代桐城派。 2.积累词句,增加文言储备。 3.把握游记,品赏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品格。教学方法:阅读品赏教学时数:一节步骤和内容: 课前:分发学案,布置预习。 一、导入:(由学生齐读杜甫《望岳》引入课题。)屏幕:展示图片——泰山远景,显示文字——杜甫《望岳》。师:泰山,是五岳之尊。在生活中,我们谈起五岳或泰山,每每不禁生发出敬仰之情。巍巍泰山,以其苍茫的雄姿和博大的人文底蕴,牵动着我们多少情怀!屏幕上是我们初中时就熟悉的一首咏泰山名作,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 师:在唐代诗人杜甫的笔下,泰山是设想时能让我们“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胸激荡,放飞思维的,那么在清代作家姚鼐的笔下,又是怎么样的情形呢?这一节课里,让我们追随作家的脚踪,领略泰山的独特之美。 二、展示教学目标 (屏幕:教学目标。师读出,强调)三、简单介绍清代桐城派。 师:对于桐城派,结合课后小短文及课下注释,有四点我们要重点关注。(屏

幕:文字展示) 清代桐城派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2 学者型散文流派。 主张散文写作讲究义理(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材料真实准确)、辞章(结构巧语言精)三者兼长。 代表作家作品:姚鼐《登泰山记》 师:尤其是第三点,课后短文中涉及的“义理”是指文章表达要有思想有情趣,“考据”是指文章中使用的材料真实准确,“辞章”之文章的结构、语言要精巧。 (注意提醒学生理解“义理、考据、辞章”的含义)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识记。四、文章阅读品赏 1、引导学生分组朗读,梳理文言词句。 师:学习文言文,讲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本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想请两位同学朗读这篇文章,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提问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文章前两段和后四段,纠正读音停顿的问题。易错音:汶wèn水、济jǐ水;与知府朱效纯/子颖/从南麓登、碧霞元君祠cí、雪与人膝xī齐) 2、检查关键文言词句的解释和翻译问题屏幕:出示问题(1)解释下列词语

登泰山记的翻译及重点归纳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古今异义

小学语文 登泰山记公开课实录

登泰山记公开课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作家高尔基说:“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的确,语言是作者思维的外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没有任何一位作家会忽略自己对语言的推敲与运用,今天,我们就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仔细地认真地来品味、鉴赏一下《登泰山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欣赏登泰山记朗读动画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赏鉴文章的语言。 大家听了之后有何感受?学生答:美。教师,是啊,的确很美,当我们坐下来静静地品味这篇文章时发现原来这短短的五百字竟能包纳了全部的泰山,包纳了泰山全部的美丽与气魄,难怪姚鼐的文章一出便嘉评如潮,许多学者这样评价: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这样评价《登泰山记》的语言有没有言过其实了呢?我们到课文中来寻找答案。 文章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学生齐读。 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千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其文笔之简洁流畅

达到如此不动声色的地步,同时我们来看,在介绍长城时作者在“长城”前加一“古”字,此字一限,不仅准确的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看来评其文“用词传神,准确生动,以神韵为宗”的确是言之有据,名符其实,并不为过。 我们可以再接着往下看,文章第二段叙写自己登泰山的经过。开段言:余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作者写来到泰安的时令与经过,描绘风雪中长途跋涉的情状。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画出了由远而近、快速行进的雄姿,衬托了作者此时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登山是从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经过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便可感到此时登山并非轻而易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首诗中写道:“坚冰蹬滑乘如脂”“攀空极险才到顶”,可见登山的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陡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 这样看来,“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从简练说来,姚鼐的文章确不逊色。评价者的“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并非信笔批点,而实是经过体验而得出真切感受。那么如果说一篇好文,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好,还能品读出其所以然,那才是赏鉴的最高境界,把这最高境界留给大家行吗? 生齐说:好。 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对照翻译

《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对照翻译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为大家分享《登泰山记》原文翻译及对照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或作者: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 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河南丁亚宏 -------------------------------------------------------------------------------- 1。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结合注释通译课文,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反复朗读,整体理解,达到背诵。 4。学习本文烘托、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5。积累一点古文化常识。 1。结合注释①和教师的讲解,了解姚鼐及”桐城派”。 2。借助注释自读课文,找出文言知识点,并口头翻译课文。 3。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由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推断出泰山和泰山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②作者是如何从京城到泰安的? ③叙述作者登山的过程。 ④登上山顶后,作者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描写了”望晚”时的哪些景物? ⑤文章通过景物变化来写泰山顶上的日出,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⑥作者还写了泰山的哪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解说:此设计旨在训练学生的文言文自读能力,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做思考题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 1。姚鼐和”桐城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乾隆39年辞官后,曾在江宁、扬州等地书院讲学四十余年。

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有以其室名命名的《惜抱轩全集》。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木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木魁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因为上述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2。基础知识重难点解析 ①通假字 A。成五采(“采”通”彩”) B。多平方,少圜(“圜”通”圆”) C。其级七千有余(“有”通”又”)

登泰山记鉴赏-作文

《登泰山记》鉴赏 东岳泰山,巍巍峨峨,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以其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雄距于齐鲁大地。 其实,泰山险不过华山,雄不过恒山,海拔高度在五岳中仅排第三位。 学者王克煜认为,它之所以被尊为五岳之首,与它的地理位置分不开。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记载:泰山之尊一曰岱宗。 岱,始也;宗,长也。 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 此外,泰山之所以被视为五岳之尊,与它在历史上曾具有的浓重的政治、宗教色彩分不开。 司马迁《史记》援引《管子·封禅篇》说,上古之时,封禅泰山的就有七十二家帝王。 后来,历代帝王几乎无不封禅泰山。 泰山别名天孙,意为天地之孙,主招魂,知人生命之长短,这大概是历代帝王钟情于泰山的重要原因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座政治色彩浓厚的文化山。 泰山又是一座自然风光优美的山。 它壑深谷幽,峰奇石怪,山高水长,风卷云舒,历来就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为它长啸短吟,为它泼墨挥毫,为它锦上添花。

姚鼐也是其中的一位。 姚鼐写过多篇有关泰山的文:《登泰山记》、《游灵岩记》、《岁除日与子颖登日观观日出歌》(诗)、《泰山道里记·序》等。 《登泰山记》是历代泰山游记中的佼佼者。 读这篇游记,我们被作者浓厚的游兴所感染。 文人登泰山,多选春秋良时,姚鼐却选择了一条特殊的路线和一个特殊的日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一般人不会穿泰山西北谷抵达泰安,也不可能借机去考察齐长城。 姚鼐这位主张义理、考据、文章的桐城派代表,偏要越长城之限,实地考察古长城之貌,其精神令人由衷敬佩。 作者登山这天,是除夕的前一夜,观日出时正值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年三十。 冬天登山已不多见,选择岁除之日观日出则更加少见。 你想,在万家团聚共度良时之日,作者于泰山之巅皑皑白雪之中翘首迎接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这是不是表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如他在诗中所写: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 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作者的语言十分洗练。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泰山记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杜甫的《望岳》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也称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刑部郎中、记名御史等,参与编修《四库全书》。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诗文集》、《九经说》等书。他编选的《今体诗选》《古文辞类纂》,历来负有盛誉。在创作方面,姚鼐师承刘大櫆,刘大櫆师承方苞,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但后来的桐城派作家并不都是桐城人 )。姚鼐治学以经为

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书序、碑传之类。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桐城派是清代散文的主要流派,创始人是康熙时的方苞,方苞注重文章的“义法”,主张以“清真雅正”之文,载孔孟、程朱之道,刘大魁师事方苞,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强调“义理、书卷、经济”,要求作品阐发程朱理学,同时又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姚鼐是刘大櫆的弟子,他的口号是“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实际上是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发儒家的“义理”。 三、整体把握 1.听课文录音,正音。 2.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补充注释: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当其南北分者:在,正。乘风雪:趁,冒着。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及既上:等到。苍山负雪:背负。明烛天南:名→动,照。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尽漫失:模糊缺失。极天云一线:尽。僻不当道者:偏僻。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登泰山记公开课实录.doc

登泰山记公开课实录 一、导入新课作家高尔基说:“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的确,语言是作者思维的外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没有任何一位作家会忽略自己对语言的推敲与运用,今天,我们就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仔细地认真地来品味、鉴赏一下《登泰山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二、欣赏登泰山记朗读动画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赏鉴文章的语言。大家听了之后有何感受?学生答:美。教师,是啊,的确很美,当我们坐下来静静地品味这篇文章时发现原来这短短的五百字竟能包纳了全部的泰山,包纳了泰山全部的美丽与气魄,难怪姚鼐的文章一出便嘉评如潮,许多学者这样评价: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这样评价《登泰山记》的语言有没有言过其实了呢?我们到课文中来寻找答案。文章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学生齐读。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千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其文笔之简洁流畅达到如此不动声色的地步,同时我们来看,在介绍长城时作者在“长城”前加一“古”字,此字一限,不仅准确的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看来评其文“用词传神,准确生动,以神

韵为宗”的确是言之有据,名符其实,并不为过。我们可以再接着往下看,文章第二段叙写自己登泰山的经过。开段言:余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作者写来到泰安的时令与经过,描绘风雪中长途跋涉的情状。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画出了由远而近、快速行进的雄姿,衬托了作者此时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登山是从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经过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便可感到此时登山并非轻而易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首诗中写道:“坚冰蹬滑乘如 脂”“攀空极险才到顶”,可见登山的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陡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这样看来,“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从简练说来,姚鼐的文章确不逊色。评价者的“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并非信笔批点,而实是经过体验而得出真切感受。那么如果说一篇好文,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好,还能品读出其所以然,那才是赏鉴的最高境界,把这最高境界留给大家行吗?生齐说:好。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总结,大家分析得都很精彩,俨然是一位位的文章鉴赏专家了。姚鼐这五百六十字的游记不动声色地向我们展示了简练的全部内涵,那么到底什么是简练?生答:用最少的文字最恰当的表达技巧展示最充实的内容和作者最丰富的情感。师:概括得好。内容,情感,表达技巧,这三个方面其实也是我们鉴赏这篇《登

鲁教版七下《登泰山记》公开课教学实录

《登泰山记》公开课实录 一、导入新课 作家高尔基说:“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的确,语言是作者思维的外现,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没有任何一位作家会忽略自己对语言的推敲与运用,今天,我们就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来仔细地认真地来品味、鉴赏一下《登泰山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欣赏登泰山记朗读动画 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分析赏鉴文章的语言。 大家听了之后有何感受?学生答:美。教师,是啊,的确很美,当我们坐下来静静地品味这篇文章时发现原来这短短的五百字竟能包纳了全部的泰山,包纳了泰山全部的美丽与气魄,难怪姚鼐的文章一出便嘉评如潮,许多学者这样评价: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这样评价《登泰山记》的语言有没有言过其实了呢?我们到课文中来寻找答案。 文章第一段: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学生齐读。 巍巍的泰山,悠悠的泰山,作者开笔不提泰山大大小小绵亘几千里的高峰低谷,不谈泰山浓浓重重的纵横三千年的文化古迹,而是大刀阔斧,将泰山分为南北两面,南面一条河,北面一条河,分界处一道长城,长城不远一座最高峰,寥寥几笔,泰山清晰的轮廓、全部的风貌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其文笔之简洁流畅达到如此不动声色的地步,同时我们来看,在介绍长城时作者在“长城”前加一“古”字,此字一限,不仅准确的再现了长城真实的旧貌,而且又隐隐透出了泰山悠深的文化历史背景,看来评其文“用词传神,准确生动,以神韵为宗”的确是言之有据,名符其实,并不为过。 我们可以再接着往下看,文章第二段叙写自己登泰山的经过。开段言:余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作者写来到泰安的时令与经过,描绘风雪中长途跋涉的情状。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画出了由远而近、快速行进的雄姿,衬托了作者此时无比喜悦的心情。作者登山是从南麓起步,绕泰安城下的中谷,半道越中岭、复循西谷,经过四五十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看似轻描淡写,但读至下文“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便可感到此时登山并非轻而易举。正如作者在《岁除与子颖登日峰观日出作歌》一首诗中写道:“坚冰蹬滑乘如脂”“攀空极险才到顶”,可见登山的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作者登上泰山后的欢快情绪。尤其是“几”字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登山时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神态以及路陡冰滑而备感紧张的心理。 这样看来,“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从简练说来,姚鼐的文章确不逊色。评价者的“笔墨简洁,用词传神,真切生动,以神韵为宗”并非信笔批点,而实是经过体验而得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教学目的: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及难点: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侧面烘托的手法 教学方法:“读——讲——析——结”四步阅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

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一、补充注音: 汶(wen)水南麓(lu)石磴(deng)山颠(dian) 徂(cu)徕(lai)岱(dai)祠行(xing)宫姚鼐(nai)解释加点的字二、补充释字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