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专题小练第22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后专题小练第22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第二十二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C.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D.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收回了列强侵占了近一个世纪的租界领事权、驻兵权,清查、冻结、没收了大量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存款和不动产,基本实现了我国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自给自传。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哪一外交方针的精神( )

A.不结盟B.“一边倒”

C.“另起炉灶”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20世纪50年代某西方报纸评论:“(此次会议是)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此次会议( )

A.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B.推动了印度问题的解决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4.周恩来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次会议应是( )

A.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巴黎和会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5.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说:“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处境大致相同的亚非国家首先应该友好合作,实现和平共处。……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这一讲话( )

A.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B.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体现了“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D.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6.1955年,毛泽东提出让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这说明毛泽东( )

A.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制度

B.重视舆论宣传作用

C.希望世界接受“万隆精神”

D.把冷战思维用于外交

7.“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D.多边外交战略

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并于20世纪50年代最终有了自己的外交“定海神针”。材料中的“定海神针”是指( )

A.“一边倒”的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D.“不结盟”的政策

9.1954年7月21日,会议达成恢复印支和平的协议。使持续8年之久的印支战争停止下来,使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这一会议( ) A.中国代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C.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殖反霸

D.形成了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10.越南胡志明曾说:“在会议上……由于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政府承认了我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文中的“会议”( )

A.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B.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D.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边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框架中最核心的方针。它的形成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的国际关系密切相关。当时的国际关系有两条线索:一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是冷战的开始与两大阵营的形成。这使中国不能置身局外,中间道路难以行得通,“一边倒”就是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酝酿形成的。

——丁明《战后国际关系与我国建国初

“一边倒”方针的形成》

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在亚洲诞生,是因为它传承了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

合作共赢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边倒”方针提出的“复杂的国际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实践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因素。

1.答案:B 题干叙述了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果,这是新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导下的外交成果,故20世纪50年代这些外交成果也正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故选B项。

2.答案:D 题干材料反映了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相符,故选D项。

3.答案:A 材料“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反映出此次会议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的1954年日内瓦会议,促进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故A项正确。

4.答案:B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故选B项。

5.答案:C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该会议为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C项。

6.答案:B 1955年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时没有向世界宣传社会主义,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可以看出是强调舆论宣传的作用,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主要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体现不出材料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是希望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没有体现出冷战思维,故D项错误。

7.答案:B “它”处理的是中国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及邻国的关系。“一边倒”的方针处理的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及邻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与消除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无关,故C项错误;多边外交战略出现在新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8.答案:B 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定海神针”指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它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故选B项。

9.答案:B “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故A项错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提出了很多合理的建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暂时解决了印度支那冲突问题,故B项正确;亚非国家实行团结,反帝反霸斗争是亚非会议的内容,故C项错误;形成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应该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越南”“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国代表团的帮助”“法国”等信

息显示,该会议是日内瓦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故选D。

11.答案:(1)背景: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冷战开始。

意义:赢得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助,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有利于巩固政权、维护国防安全,保障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传承亚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传统;反映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体现国际法治精神。

(3)因素:国家力量、国家利益、政权性质、国际形势、民族文化、个人因素、国民意识、历史经验等。(任答4点即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