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预防医学总结 表格

预防医学总结 表格

预防医学总结 表格
预防医学总结 表格

绪论

生物-心理-生态医学模式成为引领当代医学发展的基本模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即采取各种消除和控制危害健康的措施,防止健康人群发病。

第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第三级预防:对症治疗、防止伤残、加强康复工作

环境与健康

★人类环境与健康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从而形成以食物形式进行物质转移的锁链关系。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了环境,使环境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污染物及其来源: 生产污染、生活污染、交通污染

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表现形式:

急性危害:是指环境中大量或毒性较大的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在短时间内十几天出现中毒症状或死亡(LA光化学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慢性危害:(1)非特异性影响(2)直接造成某些慢性疾病(3)持续性蓄积危害(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在水中富集水俣病。镉通过稻米,饮水在体内聚集—痛痛病)

特殊损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免疫毒性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影响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因素: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②机体因素(健康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③环境因素

生产环境与健康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和劳动能力的因素。

职业病:职业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人体不能代偿其所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性改变,从而出现相应的临床征象,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称为职业病。

职业病的特点:①病因明确②病因可检测和识别③群体发病④如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预后较好⑤多数无特效疗法

职业中毒

进入形式储存位臵临床表现治疗处理

铅主要以铅粉尘、烟和蒸气的形式进入人体,血浆中的铅

以可溶性铅(磷酸氢铅、甘

油磷酸铅)和血浆蛋白铅的

形式存在90%储存于骨骼

主要经肾脏排出

神经系统: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

消化系统:腹痛腹胀、恶心、便秘、口内金属味、口腔卫

生差着齿龈边缘有铅线

血液系统:贫血

其他系统:肾脏损害

驱铅治疗:依

地酸二钠钙

汞常温下蒸发,以汞蒸气的形式进入人体最初分布于红细胞和血

浆,后转移至肾脏

职业性汞中毒三大特异性症状:易兴奋、震颤、口腔炎驱汞治疗:二

巯丙磺钠

苯以苯蒸气的形式进入人体主要分布于骨髓、脑、及

神经系统等含脂类较多

的组织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麻醉症状,应迅速移至新

鲜空气处

慢性中毒:主要损伤血液系统(白细胞↓,再障贫血)

尚无特效解

毒剂

矽肺

概念矽肺:是在职业活动中由于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速发型矽肺:少数持续吸入高浓度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粉尘,经1-2年即可发病,成为速发型矽肺

迟发型矽肺:短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的矽肺,但在脱离粉尘作业时X线胸片未显示矽肺改变,然而经过若干年后被诊断为矽肺,成为迟发型矽肺

基本病变矽结节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胸闷、气短、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和体征

X线:主要有小阴影和大阴影

肺功能改变:肺活量降低、最大通气量减少

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结核

治疗一经确诊立即调离接尘工作

预防措施八字防尘:革、水、密、风、护、管、教、查

革新技术、湿式作业、密闭尘源、抽风除尘、个人监护、完善管理体制、宣传教育、加强健康检查

★食物与健康

营养素:食物中可为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修复组织以及调节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叫做营养素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平均需要量(EAR):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的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摄入量达到EAR时可以满足群体中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而不能满足另50%。是指定RNI的基础。

推荐摄入量(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的群体中97% ~ 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是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适宜摄入量(AI):指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能满足目标人群几乎所有个体的需要,但准确性远不如RNI,可能更高。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I):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对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个体不至于引起不利于健康的作用。当摄入量超过UI 进一步增加时,损害健康的危险性随之增大。

营养素与能量(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能量、矿物质、维生素)

蛋白质

必须氨基酸:指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足,必须每日由膳食供给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氨基酸

限制氨基酸:如果食物蛋白中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含量过低,导致其他必需氨基酸在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使蛋白质营养价值降低,这些含量相对较低的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氨基酸

食物蛋白营养学评价:

(1)蛋白质含量:评价蛋白质营养价值的基础

(2)蛋白质消化率: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真消化率<表观消化率

真消化率=摄入氮-(粪氮-粪代谢氮)/摄入氮*100% 表观消化率=摄入氮-粪氮/摄入氮*100%

(3)蛋白质利用率

生物价(BV):指事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在体内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其被机体利用的程度越高。储留氮/吸收氮

蛋白质净利用率(NPU):蛋白质被利用程度的指标储留氮/摄入氮

蛋白质功效比值(PER):反映蛋白质营养价值的指标同期增加体重/实验期间摄入蛋白

氨基酸评分(AAS):反映蛋白质构成和利用率的关系被测蛋白质每克氮氨基酸含量/参考蛋白质每克氮氨基酸含量

蛋白质的互补作用:由于各种食物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模式不同,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事食物与缺乏它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后食物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更接近人体需要的模式,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

主要食物来源:动物性食物

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最佳食物供给:植物油

必须脂肪酸(EFA):人体需要的,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成为必须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抗生酮作用、节省蛋白质作用、提供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的功能:润肠通便、降血糖、降血胆固醇、抗结肠癌作用

能量

矿物质

吸收与利用缺乏症食物来源

钙①钙的吸收率收机体需要量的影响

②凡能在小肠中与钙形成不溶性复合物的物质均干扰钙的吸收

(植酸、草酸、磷酸盐等)儿童:佝偻病

成人:骨质软化症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最好的食物来源奶

与奶制品

铁食物中铁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种形式存在

血红素铁可被肠粘膜直接吸收

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子:维生素C、有机酸、肉、鱼、海制品抑制非血红素铁吸收的因子:植物、多酚类化合物、钙第一阶段:铁减少期血清蛋白含量下降

第二阶段:红细胞生成缺铁期

第三阶段:缺铁性贫血期

(过量)急性铁中毒:胃肠道出血性坏死

动物肝脏、全血、畜

禽肉类、鱼类

锌锌与金属硫蛋白结合储存在肠粘膜细胞内,机体需要时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进入门静脉生长缓慢贝壳类海产品、红色

肉类、动物内脏

维生素

又名溶解性生理功能缺乏症食物来源

维生素A 视黄醇

视黄醛

视黄酸脂溶性视黄醇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

视黄醛维持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视黄酸促进生长发育、调节免疫、

抗氧化抗癌

夜盲症、皮肤干燥、毛囊角化、干眼病、儿

童发育迟缓、免疫功能低下

动物肝脏、鱼肝

油、蛋黄、乳制

维生素B1 硫胺素水溶性干性脚气病(对称性周围神经炎)

湿性脚气病(心功能衰竭)

混合型脚气病(对称性周围神经炎伴心功能

衰竭)

谷类

维生素B2 核黄素水溶性口角炎、唇炎、舌炎、睑缘炎、角膜血管增

生、阴囊炎、面部脂溢性皮炎动物肝脏、蛋黄、牛奶、瘦肉

维生素C 水溶性促进铁吸收、抗氧化、提高免疫力、

阻断亚硝胺合成

早期轻度疲劳,严重时可致坏血病新鲜水果和蔬菜

维生素D 脂溶性促进钙磷吸收、调节免疫力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质软化症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

鱼肝油、鱼卵

特殊人群营养

孕妇①以补充优质蛋白为主②供给微量元素、维生素和叶酸

乳母①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提高乳汁中亚油酸含量②适当增加碘、硒、维生素A、B、C

儿童青少年①合理搭配②养成良好饮食习惯③每天3-5餐④蛋白质充足⑤新鲜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无机盐、膳食纤维

老年人控制脂肪、热能、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冠心病病人①降低血压②合理膳食③戒烟戒酒④适度运动(以上为一级预防)

糖尿病病人①合理控制总能量②控制脂肪胆固醇摄入③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④低盐饮食限制饮酒⑤适当体力活动减肥

高血压病人①限制钠摄入量②限制饮酒③补充钾镁离子④适当体力活动减肥

平衡膳食:是指通过不同种类食物的合理搭配,使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适当,充分满足人体需要并达到平衡

人群营养调查

营养调查的内容: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营养缺乏症的临床检查(营养因素结果的分析评价)

膳食调查的方法:称重法、查账法、询问法、化学分析法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的发病特点:①潜伏期短,突然发病,呈暴发性②临床表现相似③发病与食物有关④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③动物性食物中毒④有毒植物中毒⑤化学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一类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

分类临床表现备注

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食物中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高热黄绿色水样便有时带粘液或脓血

副溶血性食物中毒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呈洗肉水样便后转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

发热、恶心呕吐

大肠埃希菌食物中毒见下表

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

中毒

恶心、剧烈而频繁地呕吐、伴有上腹部剧烈的疼痛、腹泻为水样便、

体温一般正常或低热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多为肌肉麻痹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河豚鱼中毒①潜伏期10分钟至3小时;②起初胃肠道症状③唇、舌开始到肢

体末端的进行性麻痹(感觉缺失),四肢瘫痪;④心血管系统心律失

常、血压下降;⑤常因呼吸麻痹,循环衰竭在4~6小时内死亡。毒蕈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口唇指甲等青紫头晕、无力嗜睡或烦躁、呼吸急促、呼吸衰竭

毒鼠强中毒头痛、乏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肌束震颤、意识障碍及全身

性阵发性抽搐,部分毒鼠强中毒患者以突发癫痫大发作起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1)防止食品污染: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防止食品在加工、贮存和销售等环节的污染

(2)控制细菌繁殖及形成外毒素:低温存放

(3)杀灭病原菌和破坏毒素:充分加热

★地质环境与健康

地方病:是指局限于某些特定地区发生或流行的疾病,或者在某些特定地区相对稳定、常常发生,并且无需从外地输入传染源的疾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

流行特征碘缺乏表现为:山区>丘陵>平原>沿海

自然环境缺碘、膳食缺碘,致甲状腺肿物质,高钙,

高氟,水源硝酸盐污染对碘缺乏病的流行均有影响①饮水型饮用含氟量较高的水引起的

②燃煤污染型多为山区,煤层含氟量高,落后的燃煤方式,

污染了室内空气和食物

③饮茶型长期饮用含氟量高的砖茶

临床表现地方性甲状腺肿:0度:甲状腺看不见,不易摸得着

Ⅰ度:甲状腺看不见,容易摸得着

Ⅱ度:甲状腺看得见,摸得着

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呆小病):由碘缺乏造成的,

以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神经型、粘液型、混合型)氟斑牙(多侵犯恒牙):①白垩型(釉质失去光泽)②着色型(釉面着色)③缺损型(釉质缺损)

氟骨症(多侵犯成年人,尤其是青壮年):

因摄入过量氟化合物而引起以颈、腰和四大关节疼痛,肢体变形和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代谢性骨病

防治措施采取补碘干预

碘盐和碘油是预防碘缺乏病的根本措施

处于治疗目的还可以口服碘剂和甲状腺素预防:①饮水型改变水源和饮水除氟

②燃煤污染型不用或少用高氟劣质煤

③饮茶型低氟茶代替砖茶

治疗:口服钙剂和维生素

菌株性质作用部位疾病与症状致病机制

ETEC 产毒性小肠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水样便,

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LT和或ST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EIEC 侵袭性大肠水样便,少量血便,腹痛,发热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EPEC 致病性小肠婴儿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粘附于上皮细胞并引起其功能紊乱

EHEC 出血性大肠水样便,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

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SLT使细胞死亡,肠道出血等

EAEC 粘附性小肠婴儿持续性腹泻,呕吐,脱水,低热集聚性粘附上皮细胞,阻止液体吸收

医学统计学

★概述

统计数据的类型:数值变量(测量获得的结果)、分类变量(分类获得的结果)

数值变量:指每个观察单位的某个变量用测量或其他定量方法获得观察结果

分类变量:指将观察单位按照互补相容的某种性质或类别分类汇总获得的观察结果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性质相同的所有观察单位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对总体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所组成的集合,具有代表性、对急性、可靠性、可比性

抽样: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组成样本的过程

抽样误差:由于随机抽样所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体参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概率:描述某一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量度

★统计表和统计图

适用性实例

直条图适用于无连续性关系的、各自独立的资料职业和肝炎患病率的关系、不同地区的肿瘤死亡率

百分比条图适用于描述分类资料的内部构成情况传染病死亡在全死因中所占的比重

圆图适用于描述分类资料的内部构成情况各种致死性意外伤害所占的比重

直方图用于表示连续性数值变量的频数分布O型血者血红蛋白含量分布、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年龄分布

线图表示某现象的数量随另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不同年龄的身高均数、传染病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半对数线图比较事物变化的速度传染病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速度

散点图表示两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肺活量与身高的关系、肝癌死亡率与乙肝病毒感染率之间的关系统计表的基本内容:标题、标目、数字、线条

统计图的基本内容:标题、标目、尺度、图线、图例、图域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

频数表和频数图频数表的绘制步骤:计算极差、确定组数、组距、组段、计算各组段频数、计算各组段频率

分布特征

集中趋势

众数(M0)观察数值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算数平均数(x)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反映全部观察值的平均数量水品

几何平均数(G)适用于经对数转换后呈正态分布的资料即对数正态分布资料

中位数(M)排序后居中的那个数所对应的值适用于各种分布资料特别是偏态分布资料离散趋势

极差(R)最大值-最小值极差越大离散程度越大

四分位数间距(Q)Q=Q3-Q1 ①反映了离散趋势②不受两端极大极小值影响③较极差稳定

方差标准差(S)标准差大表示变异程度达。观察值分散

变异系数(CV)主要用于不同质或均数差别较大的变量间变异程度的比较

分布类型

对称分布

正态分布正态分布的特点:①两侧对称,与横轴不相交②X=U时取最大值③u↑右移;u

↓左移④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为1 ⑤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u变换)偏态分布中位数、四分位数-------------

确定参考

值范围

正态分布法双侧95%:X±1.96S 单侧95%:X±1.645S 单侧0.5%:X±2.58

百分位数法双侧95%:(P2.5,P97.5)单侧95%:P95以下

统计推断参数估计

标准误:Sx=S/n应用:①标准差越大,标准误越大②样本量越大,标准误越小

样本例数少或用样本标准差代替总体标准差时就不服从u分布而是服从t分布

t分布的特征:①0为中心,左右对称②t分布曲线与自由度有关③当自由度v趋于无穷大时,t分布就成为u分布总体均数估计:点估计、区间估计(大样本的可信区间: 小样本的可信区间:)

t检验

样本均数与总体均

数比较的t检验

应用条件:总体标准差σ未知的小样本资料( 如n<50),且服从正态分布。

自由度=n-1

配对样本均数比较

的t检验

适用于配对设计计量资料均数的比较

式中d为每对数据的差值,为差值样本的均数,Sd为差值样本的标准差,

为差值样本均数的标准差,即差值样本的标准误,n为配对样本的对子数

两个独立样本均数

的t检验

两样本独立,所代表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

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ν1=n1-1,ν2= n2-1 )

方差分析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

差分析

n

S

d

S

d

S

d

t

d

d

d

d=

-

=

μ

-

=

)

(

)

(

2

2

2

1

较小

较大

S

S

F=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平方和SS自由度ν均方MS F值

总变异

∑∑

==

-

=

k

i

n

j

ij

T

i

X

X

SS

11

2

)

(

=2

)1

(S

n-

1

-

=n

T

ν

处理组间∑

=

-

=

k

i

i

i

TR

X

X

n

SS

1

2

)

(1

-

=k

TR

ν

TR

TR

TR

SS

MSν

=

e

TR

MS

MS

F=

组内(误差)

∑∑

==

-

=

k

i

n

j

i

ij

E

i

X

X

SS

11

2

)

(

=∑

=

-

k

i

i

i

S

n

1

2

)1

(

k

n

E

-

=

ν

E

E

E

SS

MSν

=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

差分析

多个样本均数的两

两比较

SNK法:q检验

☆抽样误差: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即使研究的是有代表性的样本,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也常不行同。由抽样引起的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可信区间(CI):从总体中作随机抽样,由样本信息确定一个区间,按一定的概率估计总体指标所在的范围。

☆I类错误:拒绝实际成立的零假设。如在t检验中零假设实际上是成立的,因为得到了一个较大的t值零假设被拒绝,误判为有差别,这类错误称为I类错误

☆II类错误:未拒绝实际错误的零假设。如t检验中零假设本不成立,因抽样的偶然性使得检验统计量t值没有超过界值而接受了零假设,错误的得出了没有差别的结论,这类错误称为II类错误

I类错误的概率等于检验水准α,II类错误的概率β很难估计。要同时减少两类错误的概率最好的办法是增加样本例数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统计描述常用的相对指

构成比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某一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整体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率表示某事物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选择比例基数的原则是使计算结果至少保留一至两位整数

相对比相对比是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说,说明两者的对比水平

应用相对数时

注意的问题

☆分母不宜过小☆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正确计算平均率☆注意资料的可比性☆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应进行假设检验

标准化法基本思想:在两个或多个率进行比较时,为了消除内部构成不同的影响,采用统一标准,分别计算标准化率后再做对比的方法称为标准化法。标准化法的基本目的是统一内部构成使资料具有可比性经统一标准化计算的率成为标准

化率

标准化率的计算

统计推断率的抽样误差

和总体率的估

(p为样本率)

率的抽样误差用率的标准误来表示总体率的可信区间:查表法:n≤50,且p或(1-p)接近

0或1,np或n(1-p)小于5时

正态近似法:样本例数较大且p或(1-p)不小,np或n(1-p)

大于5时(p-uαs p,p+uαs p)

率的u检验适用条件:样本例数较大且p或(1-p)不小,np或n(1-p)大于5时

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

样本率与样本率的比较

χ2检验

(目的:推断总

体率或构成比

之间有无差别)

四格

表资

基本公式

四格表资料检验的专用公式

(T≥5且n≥40时)

四格表资料检验的校正公式

(1<T<5且n>40时)

确切概率计算法

(T<5或n<40时)

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平方和SS自由度ν均方MS F值

总变异

∑∑

==

-

=

k

i

m

j

ij

T

X

X

SS

11

2

)

(

=2

)1

(S

n-

1

-

=n

T

ν

处理组间∑

=

-

=

k

i

i

A

X

X

m

SS

1

2

)

(1

-

=k

A

ν

A

A

A

SS

MSν

=

e

A

A MS

MS

F=

区组间∑

=

-

=

m

j

j

B

X

X

k

SS

1

2

)

(1

-

=m

B

ν

B

B

B

SS

MSν

=

e

B

B MS

MS

F=

误差B

A

T

E

SS

SS

SS

SS-

-

=)1

)(

1

(-

-

=m

k

E

ν

E

E

E

SS

MSν

=

)

1

1

(

2

B

A

E

B

A

n

n

MS

X

X

q

+

-

=

100%

=?

其中一组例数

构成比

各组例数之和

比例基数

有可能数

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所

际数

某事物或现象发生的实

率?

=

A

R

B

=

指标

指标

()

1

p n

p p

s

-

=

处理组发生数未发生数合计

甲 a b a+b

乙c d c+d

合计a+c b+d n

2

2

()

()()()()

ad bc n

a b a c b d c d

χ-

=

++++

2

2

()

2

()()()()

c

n

|ad-bc|-n

=

a+b c+d a+c b+d

χ

2

2

(), ()(1)

A T

T

χν

-

=∑=-

行数-1列数R C

RC

n n

T

n

=

配对

资料

一般用于样本含量不太大的资料

b+c≥40

b+c<40

行×列表①多个样本率比较时,有 R 行 2 列,称为 R ×2表;

②两个样本的构成比比较时,有 2 行 C 列,称 2×C 表;

③多个样本的构成比比较,有 R 行 C 列,称为 R ×C 表。

注意事项:(1)不应有超过1/5以上格子的理论频数小于5或有一个理论频数小于1.当理论频数太小处理方法有三种:①增大样本含量以达到增大理论频数②删去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③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或列与性质相近的行或列合并

(2)当统计推断结论为拒绝H0,接受H1时,只能认为各总体率之间有差别,但不能说明任两个总体率之间均有差别。

(3)χ2检验并不适用于所有行×列列表

★秩和检验

适用范围:①偏态分布或分布状态不明的资料②等级资料,用于比较分析③开口型资料④各总体方差不齐的资料优点:不受总体分布的条件限制,应用范围广缺点:没有充分利用资料的信息,检验效能降低

★直线相关与直线回归

相关系数相关系数就是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统计量。相关系数r没有测量单位,其数值为-1≤r≤+1

r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两变量间相关关系密切程度越高

|r|=1表示完全相关 |r|=0表示零相关 r>0正相关 r<0负相关

回归系数

回归系数b是回归直线的斜率

直线相关与回归系数的关系⒈相关系数的计算只适用于两个变量都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形,而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给定的量。

⒉线性相关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回归则反映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单向的。

⒊如果对同一资料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则得到的相关系数r与回归方程中的b正负号是相同的。

⒋在相关分析中,求出r后要进行假设检验,同样,在回归分析中,对b也要进行假设检验。同一样本的这两种假设检验也是等价的。

5.相关回归可以互相解释

R 的平方称为确定系数

YY

XX

XY

2

i

2

i

XY L.

L

L

)Y

Y(

)X

X(

)Y

Y)(

X

X(

r

r=

-

-

-

-

=

=

∑∑

线性回归方程的形式为:bX

a

Y+

=

其中

XX

XY

2L

L

)X

X(

)Y

Y)(

X

X(

b=

-

-

-

=

X

b

Y

a?

-

=

Y是给定X时Y的估计值

b称为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

回归

SS

SS

l

l/

l

l

l

l

r

R

YY

XX

2

XY

YY

XX

2

XY

2

2=

=

=

=

表8-5 A、B两种培养基的培养结果

B培养基

A培养基

+-

合计

+48(a)24(b)72

-20(c)106(d)126

合计68 130 198

c

b

c

b

+

-

=

2

2

)

(

χ, 1=

ν

c

b

c

b

c+

-

-

=

2

2

)1

(

χ, 1=

ν

2

2(1)

(1)(1)

R C

A

n

n n

χ

ν

=-

=--

行数列数

流行病学

★概述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健康有关状况和事件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研究对象:人群群体是指: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居民②在抽样研究中,群体的单位可以不是个体,可以是一个学校或一个工厂内的所有人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流行病学的重点:研究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疾病现象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

性研

描述性研究(提出假设)

没有人为干预

横断面研究

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

主动给予研究对象某种人为的

干预

临床实验

现场试验

社区干预试验和政群随机试验理论性研究

理论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方法研究

★疾病的分布

疾病的分布:指某病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表现形式

疾病的时间分布形式:①短期波动(短时间内发病数突然增多)②季节性③周期性④长期变异

疾病的流行强度:

①散发:指某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零星出现,发病数量上维持历年的发病水平,各病例之间无明显的相互联系

②流行:当一个地区或单位某病的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历年的发病水平时,称为流行

③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同类的病例出现,称暴发

④大流行

描述疾病常用的指标:

定义公式应用

发病率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某时期(年)某人群中某病新发病

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ⅹk

衡量某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

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罹患率意义同发病率适用于小范围、短时间内疾病频率的测

量。常用语疾病爆发或流行时的调查。

患病率某一特定时间内被观察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患病率=观察期间内某患新旧病例数/同时

期平均人口数ⅹk

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

续发率指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病的人数占所有

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ⅹ100%

死亡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间内的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人口数之比死亡率=某人群某年因某病死亡总数/该人

群同年平均人口数ⅹk

反应一个地区在不同时期的居民健康状

况和卫生保健工作水平

病死率一定时期内,患某种疾病的人群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病死率=某时期内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患

该病人数ⅹk

反应了疾病的严重程度

发病率与患病率的关系:患病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发病率与病程。如果是慢性病,人群中的病例逐渐累积,使患病率增高。反之,对急性病,或迅速治愈或导致死亡,患病率将会相对降低。如果某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病率(I)、患病率(P)和病程(D)都相当稳定,则三者之间的关系:P=D×I

★现况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暴露:是指研究对象接触的某种因素具备某种特征或行为

▲盲法:研究对象、资料收集者、资料分析者不了解分组情况及接受措施情况的一种方法

▲匹配:除研究因素外,要求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保持一致的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步骤(以成组对照研究为例)

(一)资料整理的构架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整理表

暴露史或特征病例对照合计

有 a b a+b=n1

无 c d c+d=n0

合计a+c=m1b+d-m0a+b+c+d=T

从表可见,病例对照研究对比的是病例组的暴露率即a/a+c和对照组的暴露率b/b+d.如a/a+c>b/b+d,并经统计学检验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暴露与疾病有联系。

(二)资料分析

1.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并作x2检验。最简单的情况是因素与结局都只分为“有”或“无”两类,结果可归纳2×2表。

2.测定这两个比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可用一般四格表x2检验或修正x2检验。若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暴露因素与疾病存在联系,则进一步求比值比。

3.求比值比某因素与某疾病如存在联系,则进一步估计其联系的强度。联系强度可用比值比(OR)估计。

比值(odds)是指某事物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从表中,病例组和对照组有暴露史与无暴露史的概率分别为a/m1、c/m1、b/m0和d/m0

病例组的比值=a/m1/c/m1=a/c 对照组的比值=b/m0/d/m0=b/d

则比值比(odds ratio)=a/c/b/d=ad/bc 即OR=ad/bc

当OR>1时,说明病例组的暴露频率大于非病例组的,即暴露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反之,当OR<1时,说明病例组的暴露概率低于非病例组的,即暴露有保护作用。疾病与暴露联系愈密切,比值比的数值愈大。

4.计算比值比的可信限由于比值比是对这种联系程度的一个点估计,但是估计值总是有其变异性,计算出这个变异的区间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联系的性质及程度,因此,需对OR值估计其可信区间。一般采用95%的可信限。

Z为正态离差值,

OR 95%可信限Z=1.96

OR 90%可信限Z=1.645

OR可信区间的计算除了有助于估计变异范围的大小外,还有助于检验OR值的判断意义,如区间跨越大,则判断暴露与疾病危险联系强度的作用小。

现况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

概念(理解)又称“横断面研究”,研究在特定

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

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选定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

某因素分成两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

较两组结局之间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

素与结局有无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

性研究方法。(最初选的是不患该病的人)

选择一组患有所研究疾病的人作为

病例组,并选一组没有换该病的人

作为对照,追溯两组人群既往暴露

于某个因素的暴露情况及暴露程

度,以判断暴露于某个因素与该病

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

察性研究。

以病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

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通过比较两

者的结果,对某种药物或治疗方法

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的一种前瞻

性研究

特点(掌握)①不设对照组

②计算患病率

③不能判断因果关系

④适用于慢性病研究、感染率、带

菌状况或免疫水平以及生理解剖

生化等指标的调查

⑤局限性

①属于观察性研究方法

②设立对照

③研究方向由“因”到“果”

④证实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①疾病在先研究在后

②按患病与否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

③暴露情况是由研究对象从现在对

过去的回顾

④通过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比

较来分析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①干预

②前瞻性研究

③平行对照

④随机化

用途(目的)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②了解人群的某些特征与疾病或

健康状态之间的联系③考核防

治措施效果

④了解人群的健康水平⑤进

行疾病监测

①检验病因假设

②评价预防效果

③描述疾病自然史

①病因研究

②疾病预后因素的研究

③治疗效果的研究

①评价临床疗效

②研究其副作用或并发症

③验证病因

类型1. 普查

2. 抽样调查

1. 前瞻性队列研究

2. 回顾性队列研究

3. 双向性性队列研究

1. 非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 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成组匹配病

例对照研究、个体匹配病例对照

研究)(匹配的目的:①提高检

验效率②控制混杂因素;匹配注

意的问题:避免匹配过度)

随机对照试验

交叉对照试验

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选择原则:①代表性②

可比性

病例的选择:①明确诊断标准②对

病历外部特征有明确限制③被

选病例具有暴露于研究因素的

可能

病例类型:新发病例(首选)、现

患病例、死亡病例

病例来源:①人群②医院(难以

避免选择偏倚)

对照来源:①人群对照②医院对照

③邻居朋友亲属对照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设臵对照

②随机化分组

③盲法试验

单盲:减少来自研究对象的偏倚

双盲:避免研究对象和试验执行者

的主观偏倚(减少信息偏倚)

分析普查:

1.概念: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人

群进行全面调查

2.优点:①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

治疗

②全面的描述疾病的分

布与特征

3.缺点:①难免漏查②工作量大,

不细致、不准确③不适用于患病

率低而无简单易行诊断手段的疾

抽样调查:

1.概念:指在研究人群中,随机抽

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进行调

查,用这部分样本的调查结果,估

计该人群总体某病的患病率或某

些特征的情况。

2.抽样调查应遵循的原则:①样本

有代表性②样本量足够大

③调查测量方法可靠

3.常用的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

样、系统抽样(隔一定数量的单位

抽取一个样本)、分层抽样(先按

不同特征分层再随机抽样,误差

小)、整群抽样(先从总体抽出一

些群体)、多级整群抽样

抽样误差整群≥简单随机≥系统

≥分层

一、描述性分析

二、推断性分析

(一)▲率的计算

1.累积发病率研究对象数量稳定

累积发病率 =观察期间发病例数/观察

开始时的发病例数

2.发病密度观察对象人口不稳定以

观察人年为单位

发病密度=观察期间发病例数/观察人

时数

3.标准化死亡比(SMR)研究对象数目少、

发病率低

标准化死亡比=观察人群中实际死亡数

/全人口预期死亡数

(二)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当样本量较大,P和(1-P)都不太小时,

样本率的频数分布近似正态分布,可用u

检验或卡方检验。

如果率比较低,样本较小时,样本率的频

数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可用直接概率法、

二项分布或泊松分布检验。 SMR或SPMR

的检验可用卡方检验。

(三)▲关联强度的估计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是反映病因危害强度,为暴露组与非暴露

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说明暴露组发

病(死亡)危险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一、描述性分析

二、推断性分析

(一)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资料分析

1. 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联系(四格

表法)

2. 计算关联强度

比值比(OR)= 病例组暴露比值/

对照组暴露比值

OR=ad/bc

OR>1正相关 OR=1无关 OR<1负

相关

3. OR可信区间的计算

(二)1:1匹配设计资料分析

1. 暴露与疾病的统计学联系(四格

表法)

当b+c<40时用校正公式

2. 关联强度分析

OR=c/b(病例暴露对照不暴/对

照暴露病例不暴)

现场实验与前瞻性对列研究的异

同:

①相同点:均为前瞻性;均有失访

②不同点:

分组方法:现场实验--随机队列

研究--暴露

干预措施:现场实验-- 有队列研

究--无

()2

11.96

95%

OR CI ORχ

±

=

2

2

1010

()

ad bc T

m m n n

χ-

=

2

2

()

()

b c

b c

χ-

=

+

2

2

(1)

b c

b c

χ

--

=

+

1

I

RR

I

=

RR>1正相关 RR=1无关 RR<1负相关 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 , AR ) 指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I 1)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I 0)之差,用于疾病的预防

3.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 )

指全人群中某病发病率与非暴露组人群该病发病率的差值 用于疾病的预防 PAR= I t -I 0

4、全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 PAR%

指总人群因暴露于某种因素而导致的发病或死亡占总人群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说明病因的危害强度

Pe :总人群的暴露比例 3. OR 可信区间的计算

AR 与RR 的意义不同 :

RR 说明暴露者与非暴露者比较增加相应疾病危险的倍数,具有病因学意义。

AR 则一般是对人群而言,说明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比较所增加的疾病发生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可减少这个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学上的意义。

RR 、AR 、AR% 说明暴露的生物学效应,即暴露的致病作用大小。 PAR 、PAR%则说明暴露的社会效应,即暴露对人群的危害程度,以及消除该因素后可能使人群发病率或死亡率减少的程度。

(既与RR 和AR 有关,又与人群中暴露者的比例有关)

无应答偏倚、回忆偏倚、报告偏倚、测量偏倚、调查人员偏倚 选择偏倚 失访偏倚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 选择偏倚 信息偏倚 混杂偏倚 偏倚3(选择偏倚 测量偏倚 )干扰(接受了类似试验药物)、沾染

(对照组接受了试验组药物)、依从性(执行医嘱的程度)

优缺点

优点:①应用范围广、常用抽样调查 ②时间短费用低 ③可同时观察多种因素 缺点:①不能确定因果关系 ②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 (一)优点 ①比较适用于常见病 ②可直接获得发病率(或死亡率),可以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强度 ③研究是由因至果的观察 ④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二) 缺点 ①不适用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②难于避免失访偏倚 ③设计要求高,实施复杂 ④每次研究只能研究一个或一组暴露因素 (一)优点:①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②省力省钱省时间,需要的样本少 ③用于治疗措施的疗效、副作用、预后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④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一种疾病的关系,特别适用于病因不明疾病的研究 (二)缺点 ①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②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③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④不能测

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率 ⑤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

㈠优点: ①控制对象的条件和外部因素 ②随机化分组,可比性好 ③可验证因果关系 ㈡缺点:

①设计和试验复杂 ②缺乏代表性 ③影响结果推论 ④依从性难以保证 如何判断某因素是否为混杂因素?

混杂因子满足3个条件:①必须与所研究的疾病的发生有关,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②必须与所研究的因素有关 ③必须不是研究因素与疾病病因链上的中间换节或中间步骤 比较: 前瞻性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现况调查 样本组成 无该病个体 病例与对照 现患者 分组标准 暴露与否 患该病与否 不分组 时间顺序 前瞻性 回顾性 现状 因果关系 由因及果 由果及因 因果并存 比较内容 发病与死亡情况 两组暴露情况 患病与暴露情况 计算指标 发病率、死亡率 暴露率 患病率 联系强度 RR 、AR 、PAR OR --

★诊断试验评价和疾病筛选

筛检:是通过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在表面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未被识别的可疑病人或有缺陷的人。 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比较 筛检试验 诊断试验 对象 健康人和无症状的病人 可疑病人或筛检阳性者 目的 区别可疑病人与可能无病者 进一步把可疑有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分开 要求 快速、简便、廉价、易行、灵敏度高 特异性高、准确、权威 处理 阳性者须进一步诊断 阳性者严密观察及时治疗

▲诊断试验评价 诊断试验 金标准 合计

病人 非病人

阳性 A (真阳性) B (假阳性) a+b 阴性 C (假阴性) D (真阴性) c+d 合计 a+c b+d N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预测值 △真实性的指标: 1、灵敏度(Se ):真阳性率 灵敏度=a/(a+c)*100% 反映了对疾病的检出能力 2、特异度(Sp ):真阴性率 特异度=d/(b+d)*100% 反映了对非病例的检出能力 3、误诊率(FP ):假阳性率 误诊率=b/(b+d)*100% 反映了诊断试验的误诊情况

()2

11.9695%OR CI OR

χ±=10AR I I =-0(1)

AR I RR =-%

100%0?-=t t I I I PAR ()()%1001

11%?+--=RR P RR P PAR e e

4、漏诊率(FN ):假阴性率 漏诊率=c/(a+c)*100% 反映了诊断试验的情漏诊况

5、约登指数(YI )=灵敏度+ 特异度– 1 指数范围0~1,越接近1则试验的真实性越好 反映了诊断试验检出真正病例和非病例的能力

6、粗一致率:也称符合率 粗一致率=(a+d )/n * 100% 反映实验结果与金标准诊断结果的符合程度。

7、似然比(LR ):似然比为病人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比

阳性似然比越大诊断价值越高;阴性似然比越小诊断价值越高 △可靠性的指标: 1、变异系数(CV ):适用于定量测定实验的可靠性分析 变异系数= 测定值的标准差/测定值均数*100% 越小可靠性越好 2、符合率:适用于定性测量试验的可靠性分析 符合率=a+d/n*100% 越大可靠性越好 3、Kappa 值:适用于定性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预测值(PV ):表明实验结果的实际临床价值 应用试验结果来估计受试对象真正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大小的指标 阳性预测值= a/(a+b)*100%. 阴性预测值=d/(c+d)*100%

患病率相同时----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高,越有把握排除某疾病 ----特异度越高,阳性预测值越高,越有把握确诊某疾病

患病率相同时----诊断标准提高,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升高,则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测值降低 ----诊断标准降低,灵敏度升高,特异度降低,则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预测值与灵敏度、特异度、患病率的关系

▲提高实验诊断效率的方法 ㈠选择患病率高的人群 ㈡联合试验

①平行(并联)试验:当几个诊断试验平行使用时,任何一个实验诊断结果为阳性即判断为平行试验阳性,只有全部试验结果为阴性才判断为平行试验阴性。其结果是灵敏度增加,特异度降低,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提高。

②系列(串联)试验:当几个诊断试验系列使用时,前一个试验结果为阳性才进行下一个试验,一旦出现阴性结果判断为系列试验阴性,只有全部试验结果为阳性才判断为系列试验阳性。其结果是灵敏度降低,特异度增加,阳性预测值提高,阴性预测值降低。

★病因研究及因果关系的推断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子,就可认为是病因,其中一个或多个不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下降。 ☆流行病学研究病因的步骤

总结现象(临床观察、描述性研究)→形成假设(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排除法、类推法)→检验假设(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实验研究)→因果概论(综合全面分析,确定疾病与因素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关联的强度、时间性、特异性、一致性(重复性)、剂量-反应关系、合理性,实验证据、分布的一致性

★误差和偏倚

☆偏倚:是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性

☆混杂因素:当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的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强度,即混杂偏倚,引起混杂偏倚的因素叫混杂因素 ☆常见的偏倚:选择性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如何判断某因素是否为混杂因素? 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 ②必须与所研究的暴露有联系

③不应该是暴露与疾病之间因果关系链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混杂偏倚的控制方法:随机化、限制、匹配、分层抽样、多因素分析、标化方法

★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特异病原体或其毒性产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并可能造成流行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经空气传播; 2)经水传播; 3)经食物传播; 4)经接触传播; 5)经节肢动物传播; 6)经土壤传播; 7)医源性传播; 8)垂直传播。

)1)(1(特异度患病率患病率灵敏度患病率

灵敏度阳性预测值--+??=患病率灵敏度患病率特异度患病率特异度阴性预测值?-+-?-?=)1()1()1(

[就业平台人员工作总结]就业平台人员工作总结

[就业平台人员工作总结]就业平台人员工作 总结 今年以来,我区就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社局的具体指导下,以及全区目标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和三项要点开展就业工作。一是统一思想,坚决落实就业工作实名制;二是主动作为,确保创业担保贷款发放;三是落实政策,完成就业精准扶贫任务。各项主要目标任务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现将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年目标实现"过半"。 截止6月底,新增就业16109人次,占年度目标的80.55%;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2308人次,占年度目标的69.93%;扶持创业带动就业3825人次,占年度目标的85%;城镇登记失业率3.0%。组织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培训527人,占年度目标的52.7%。形成"15分钟就业圈"方案,拟报市人社局审核后实施。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以"春风行动"为主题,开展系列服务活动促就业。年初,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区人力资源局审时度势,联合大街网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千企万人"互联网+""综合招聘会。本次招聘会线上线下邀请到了联邦快递(中国)、卓尔、华中数控等数千家优质企业,提供管理、技术、销售、文员等各类工种的就业岗位达7000余个。本次招聘会突出"互联网+"的特点,分为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此次招聘会目的是

为供需双方搭建有利平台,形成品牌效应。做好企业与社区的对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 (二)以"第五届武汉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大赛"活动为契机,完善创业环境,打造"硚口"名片。本次大赛由市人民政府主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硚口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武汉人才市场、相关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协办的公益性赛事,是鼓励大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服务平台。举办此次大赛是区委区政府针对硚口区"老工业区、底子薄、困难多、任务重"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开展的一次大赛,较好地打造了"生态硚口""创业基地"的城市名片,为吸引各大企业和高新人才奠定了基础,也是响应国家"创业带动就业"的有力举措。 (三)主动作为,确保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落实。与区财政局、民政局积极沟通协调,传达市局通知精神,大力争取相关部门支持,扩大贷款范围和数额。结合我区财政相对困难的实际,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争取兄弟部门的理解。针对去年小额贷款审批时限长、放款慢等问题,今年更换了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并获得了区政府的批准和财政部门的支持。为今年的创业担保贷款任务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四)落实政策,重点援助,完成就业精准扶贫任务。认真学习领会并执行《关于武汉市社会保险补贴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武人社函〔xx〕28号)文件精神,落实好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对市内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的,继续享受不超过3年的社会保

预防医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卫生(绪论、第一—二章、第六章)考点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2、三级预防措施是什么(懂得区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认真看课本举的例子)第一次公共卫生革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措施 第二次公共卫生革命:以干预个人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来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促进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以生态学模型为指导的综合干预措施,来延长人群健康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第一级预防:防止疾病发生,降低发病率,促进健康第二级预防:防止疾病发展,降低病死率,保护健康第三级预防:防止病残及康复,提高生存率,恢复健康3、环境因素的种类 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社会因素。 4、环境污染源的种类? 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交通运输性污染、其他污染 5、环境污染物的种类? 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 6、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种类? 急性危害作用、慢性危害作用:非特异性危害作用、慢性疾患、持续性积蓄危害 7、环境污染的特殊危害? 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发作用、免疫毒性作用 8、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特征? 广泛性、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 9、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影响因素(污染物因素、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机体因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进入机体的机会以及在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过程均具影响,它决定其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性质与部位。污染物的化学结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体内的量或人体暴露的浓度或强度。作用剂量与健康危害程度的关系有以下两种评价方法:1)剂量—效应法;)2)剂量—反应关系;3)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机体因素:常见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有:健康状况、生理状况、遗传因素、营养条件。 10、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直接危害: 1)急性中毒 2)慢性炎症 3)变态反应 4)非特异性疾病多发间接危害: 1)温室效应 2)形成酸雨 3)破环平流层的臭氧层 11、介水传染病的流行特点? 特点:A、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b、病例的分布于供水范围一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c、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12、室内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引起中毒性疾病、诱发癌症、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感染疾病、导致变态建筑综合征(注意八大症状)、导致空调综合征。 13、居住环境噪声对健康的影响?

预防医学笔记整理

绪论 一、预防医学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目标的学科。 2、预防医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是人群,包括个体和群体,以群体为主,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突出预防为主观念,实施三级预防策略和措施;研究重点是健康影响因素以人群健康的关系;重视与临床医学结合,将预防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强调疾病的积极预防作用,具有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研究方法上重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3、医学模式: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和方法及行为方式。(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临床预防的影响:从治疗服务扩大到临床预防服务,从技术服务扩大到社会服务,从院内服务扩大到院外服务,从生理服务扩大到心理服务。 4、健康: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 5、三级预防策略与措施的主要内容(重点)答案见书第七页表格 6、我国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流行比较严重; 妇幼保健工作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发展依然滞后; 医药卫生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 第一章环境与健康 1、环境: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和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且基本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如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等。原生环境存在着许多对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例如清洁的水、空气等都对健康起促进作用,但原生环境对人群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例如有的地区的水或土壤出现某些因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 次生环境:指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下,原生环境中的物质交换、迁徙和转化、能量与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自然环境,如耕地、种植园等。 2、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由于地理地质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植物、煤和水中某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少,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特异性疾病。 3、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

执业医师考试预防医学章节重点及汇总

目录 预防医学 (1) 绪论 (1) 医学统计学方法 (4) 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 (14) 临床预防服务 (30) 社区公共卫生 (45) 卫生服务体系与卫生管理 (61) 预防医学 绪论 考试大纲 (1)预防医学的概述:定义、内容、特点、意义 (2)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当代健康观、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健康决定因素生态学模型 (3)三级预防策略:疾病自然史与预防机会;三级预防策略:第一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第三级预防 (一)预防医学概念 1.预防医学的定义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其工作模式是“环境-人群-健康”。这是一个“健康生态模型”,它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2.预防医学的内容包括医学统计学、流行病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卫生管理学(包括卫生系统功能、卫生决策和资源配置、筹集资金和健康措施评价等),以及在临床医学中运用三级预防措施。要求所有医生应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学会如何了解健康和疾病问题在人群的分布情况,分析物质与社会环境和人的行为及生物遗传因素对人群健康和疾病作用的规律,找出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的主要致病因素,以制定防制对策;并通过临床预防服务和社区预防服务,达到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预防疾病、防制伤残和早逝的目的。 3.特点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在于: ①预防医学的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②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 ③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二)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预防医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预防医学模拟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以人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环境,包括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整体。广义的环境除自然因素外还应包括社会因素 2.职业病:指与工作有关并直接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因果关系的疾病。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的限度时,其造成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 3.均数抽样误差:因各样本包含的个体不同,所得的各个样本均数也不一定相等,这种由抽样而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差异或各样本均数之差异为均数抽样误差。 4.总体与样本: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个体之全部,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5.数值变量: 6.病例对照研究:指选择患有或未患有某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去暴露于某种或某些可疑危险因素的比例或水平,通过比较各组之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7.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8.普查:在特定时间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调查。 9.氮平衡:指氮的摄入量与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二、填空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 2.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又称(听阈)位移。 3.对于正态分布资料,可用(x +-1.96S )估计95%的正常值范围。 4.写出率的计算公式:率= (某种现象实际发生的数/可能发生某种想象得数*100% ) 5.在同一正态总体中以固定n 随机抽样,理论上有95%的样本均数在(同3题)范围内。 6.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 7.报告传染病有三类,共 35 种。 8.钙丰富的食品有:乳制品,豆类,芝麻,核桃,海带。 9.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有:海产品和海渍产品:鱼虾蟹贝咸肉咸菜凉拌菜等。 三、问答题 1.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是: 答:1.大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空气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会导致急性危害。②慢性危害:长期生活在低浓度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机体可受到慢性潜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如吸烟引发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等。③致癌作用:空气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现,是现代肺癌发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环芳烃化合物。2.水体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如果外界许多物质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质。当排入水中的物质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物理与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水质变坏,降低了水的使用价值,称之为水体污染。3.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危害:①引起中毒②诱发癌症③传播疾病。4.噪声对健康的影响:①工业噪声②交通噪声③生活噪声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体现在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几方面,但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最直接。长期接触噪声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职业病的特点是什么? 答:1.病因明确。在控制了相应病因或作用条件后,发病可以减少或消除。2..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数可以检测和识别,一般需接触到一定程度才发病,因此存在接触水平(剂量)-反映关系。3.在接触同样有害因素人群中,长有一定发病率,很少会出现个别病人。4.如能早期发现并能及时合理处理,愈后较好,恢复也较容易。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越晚,疗效也越差。所以防治职业病关键在于全面执行三级预防。 3.试述现况调查的概念及目的。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教学文案

口腔预防重点总结

口腔预防医学 08口腔 jojo 第一章 预防口腔医学绪论 口腔预防医学(preventive dentistry )的概念可整合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口腔疾病,维护口腔健康及提高生命质量的科学与艺术”。 1、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及社会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预防医学的最终奋斗目标。 2、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发生的前期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3、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尽量恢复或保留口腔功能。 第二章 口腔流行病学 ①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常规资料分析) ②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群组研究) ③实验性研究(临床实验、现场实验、社区干预实验、“类实验”) ①恒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龋”即已龋坏尚未填充的牙;“失”指因 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做填充的牙。 ②乳牙龋失补指数(dmf 、dmft 、dmfs ) WHO 的标准 - 9岁以下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 乳牙,即为龋失牙。 ③龋均和龋面均 : 反映了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 a.龋均:受检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之和 b.龋面均=受检人数 龋、失、补牙面之和 ④患龋率:在调查期间某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常以百分数表示。 =受检人数患龋病人数×100% ⑤龋齿发病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仅 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受检人数 发生新龋的人数×100% ⑥龋面充填构成比:一组人群中的龋、失、补牙面之和中已充填的龋面(继发龋面不 算)所占的比重,常以百分数表示。 ⑦无龋率:全口牙列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

健康生活预防癌症 期末答案

一、单选题 (共50.00分) 1. 癌症是世界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癌细胞发展到癌症需要很长的时间 B. 癌症就是绝症 C. 癌细胞可不受机体的控制迅速生长,形成肿块 D. 癌症就是恶性肿瘤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暂无 2. 肿瘤发生率最高的是 A. 增生最活跃的组织 B. 增生不活跃的组织 C. 不增生的组织 D. 牙齿 E. 头发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3. 同样的生活环境下,有人患癌症最可能的原因 A. 受到二次突变打击

因为体质弱 C. 不吃早点 D. 肥胖 E. 经常饮酒 满分:2.00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4. 原位癌的概念是 A. 尚未发生转移的癌 B. 光镜下才能见到的微小癌 C. 无症状和体征的癌 D. 局限于上皮内的癌,未突破基底膜E. 早期浸润癌 满分:2.00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5. 下列哪种不属于癌前病变或疾病A. 口腔或外阴粘膜白斑 B. 结肠、直肠腺瘤性息肉病 C. 慢性乙型肝炎

葡萄胎 E. 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6. 某女,40岁,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病理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即CINⅢ级),以下解释正确是 A. 指非典型增生细胞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 B. 指非典型增生细胞累及子宫颈上皮层下1/3至2/3 C. 指非典型增生细胞超过子宫颈上皮层下2/3,或已累及上皮全层(即原位癌) D. 指癌细胞突破基底膜 E. 指宫颈癌已发生转移 满分:2.00 分 得分:2.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7. 某女,45岁,体检时做B超发现右侧卵巢有一个直径8厘米的包块,抽血检测肿瘤标志物,以下哪项明显升高,提示包块可能是卵巢癌 A. CA125 B. CA199 C. CEA D. PSA

预防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产性毒物和职业中毒 2 3 4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主要)(2)皮肤不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大 (3)消化道经肝脏转化和解毒;中毒的危险小 5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1)化学结构(2)物理特性 (3)毒物剂量:绝对致死剂量LC100(LD100)半数致死剂量LC50(LD50) (毒性参数)最低致死剂量MLC(MLD) 最大耐受剂量LC0(LD0) (4)毒物的联合作用: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5)个体差异 二1慢性铅中毒: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脑病2消化系统:(1)消化系统功能紊乱(2)腹绞痛(3)铅线口中金属味,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部隐痛,腹泻或便秘,严重者腹绞痛 3血液和造血系统:(1)贫血(2)异常红细胞增多 4肾脏损害 2急性铅中毒:多为消化道吸收引起,比慢性中毒病情进展快,而且严重 (1)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绞痛 (2)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 3诊断原则(职业性)职业史:诊断前提 生产环境的劳动调查 因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血、尿、头发) 驱铅诊断: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有临床表现,但尿铅不高的人。 诊断原则(非职业性)接触史:至关重要 症状和体征:儿童重要的一个表现:神经行为的亚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铅,是最有效的检查指标 4治疗原则:(1)趋铅治疗金属络合剂:依地酸二钠钙(首选)、*基解毒剂 (2)对症治疗(3)一般治疗 三汞中毒的临床表现 急性汞中毒:(1)类似于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2)口腔炎;(3)胃肠道症状;(4)化学性肺炎;(5)肾损伤;(6)汞毒性皮炎 慢性汞中毒:(较常见) (1)以兴奋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症状①神经衰弱综合症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③神经症状----易兴奋症 (2)汞毒性震颤开始时是全身肌无力、肌肉疼痛、痉挛,随之出现细小、无规律、不对称的三颤-------手指、舌尖及眼睑。进一步发展至腕部、上下肢,最后可出现全身震颤,表现为粗大、有意向性。震颤、步态失调、动作迟缓等症候群,类似帕金森病 (3)汞毒性口腔炎①汞线:位于齿龈周围,由蓝黑色小点构成。仅出现在一些空腔卫生不良的工人中;汞线 只能说明是共吸收,并非是汞中毒。 ②口腔炎:流涎、口腔腥味臭、牙齿红肿,松动 ③其他,少数患者可有肾脏损害 四慢性苯中毒的临床表现(1)神经系统:神经衰弱综合症 (2)造血系统①最早,最常见为持续性白细胞计数下降。(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中性粒细胞内中毒颗粒增多) ②随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皮下及粘膜不平行的出血倾向。 ③中度中毒者红细胞计数下降。 ④晚期全面细胞减少(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网织红细胞等),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白血病。 苯所致白血病以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为多见 五窒息性气体

云平台推进工作总结

前湖小学云平台推进工作总结 自云平台教师账号发布以来,我校积极贯彻上级相关会议和文件要求,本着边建边用的原则,借助云平台开展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云平台账号开通情况 教师账号除年龄大的外,其他全体教干教师账号全部开通,并正常运行。 二、云平台数据情况 一个多月,我校全体教干教师共发表文章;发表视频;群组论坛帖子;文章浏览量;视频观看量位居全镇前列。 三、设备情况 我校为新建校,电化教学设备配备标准高,数量多,宽带光纤直接到各科室,现在启用的各室网络均已接通。 四、管理要求及具体建设情况 我们成立了云平台工作领导小组,专人负责云平台的管理和指导,制度约束和鼓励,活动推进等方式推进云平台使用。 1、加强机构平台建设,方便教师网络交流 我们利用机构平台,为教师进一步搭建了各类管理平台、应用平台、资源建设平台等,如教务管理平台、后勤管理平台、政教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等管理平台,方便部门负责人上传发布相关信息,开展活动,同时也方便教师了解学校各部门信息,参与网络活动,提高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透明度,提升了管理效益。还开展了网络教研平台,方便教师参与网络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云平台建设效益 出台《玉山镇朱仓小学云平台管理要求》,要求教干教师按要求建设自己的云空间,完成上传任务,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通过制度约束教干教师,让云平台的各功能充分发挥功效,引导教师积极反思,促进其专业成长。 3、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促进云平台功能发挥 为了让云平台充分发挥其功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们开展了尝试着开展了一些网络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利用云平台开展了网络理论学习活动,通过云平台提供的评论、投票、分享等功能,老师们参与网络教研活动不受时空限制,我们要求教师利用教余时间认真学习领会,把自己的所思所获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在云平台中,同时将自己的观点在网络教研平台上以评论的形式发表,老师们的观点得以碰撞,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交流提升,所学得以内化。其次利用例会时间,面对面进行研讨交流,统一认识,随机确定主讲人,阐述自己的见解,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充分发挥了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理论学习效果提升明显。最后学校教务处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提升。 除了网络理论学习活动,我们还用云平台提供的魔方课堂功能,开展了网络集体备课活动,目前这项活动正在进行中。 4、奖惩规定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云平台建设中来,我们正在研究奖惩规定,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讨论,这个规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云平台数据量化列入综合量化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部章节)

《预防医学》试题库及答案(包括全书六个章节) 第一部分基本理论 一、填空题 1.整体健康具有多维性、连续性、健康描述的功能性的特征。2.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是环境因素、生物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卫生服务。 3.生物医学模式的三要素是病因、宿主、环境。 4.健康教育传播的基本要素有传播者、信息、传播途径、受传播者、传播效果。 5.预防工作可分为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五个层次。三、判断题 (√)1.新时期的卫生方针特别提出“动员全社会参与”。 (×)2.健康教育包含健康促进。 (×)3.疾病是一种生物学尺度,病患是一种行动尺度。 (√)4.健康效应谱第二个谱级属于生理效应。 (√)5.医学模式是医学观的一种高度的哲学概括。 (×)6.一级预防亦称临床前期预防。 (√)7.预防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8.生物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人类的自然属性和生物学属性。(×)9.无病就是健康。 (×)10.社区预防及第四层次预防。 (×)11.健康教育的传播过程中有四个基本要素。 (√)12.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要加强一级预防。 (×)13.整体健康观强调人的多维属性。 四、选择题 1.预防医学的对象:D.确定的群体 2.预防医学是:C.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 3.生态健康模式是(E) E.环境-生物-健康 4.预防医学经历了(C ) C.个体—群体—社区医学阶段 5.在疾病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的重点在(A ) A.第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6.以下哪一项不是预防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的特点(A )A.具有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益 7.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主要任务是预防(A ) A.传染病 8.个体的免疫接种(A ) A.仅起到保护个体的作用 9.以下各项中不适合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C ) C.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10.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是(C ) C.强化社区行动 11.以下哪些属于公共卫生措施(ABCD ) A.预防性卫生服务 B.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C.健康教育及健康促进 D.社区建设 12.生物医学模式的特点(ABCE) A.承认人的生物属性 B.承认其社会属性 C.重视机体的生理活动 E.致力于寻找疾病的生理病理变化 13.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是(ACE) A.强调了人类疾病与生物因素的关系 C.提示医生诊疗模式的需调整 E.预防为主方针能得到更好的贯彻 14.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BCDE) B.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 C.各种有害健康的行为 D.卫生服务 E.生物遗传 15.我国新时期工作方针是(ABCDE) A.预防为主 B.中西医并重 C.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D.大力发展城市医院 E.加强农村工作 16.公共卫生的使命包括(ABCE ) A.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B.正确处理疑难病症 C.促进和鼓励健康行为 D.保证卫生服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 E.对灾难做出应急反应,并帮助社会从灾难中恢复 二、名词解释 1.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人们对于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括,使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2.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的分布规律,以及制定防治疾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学科。 3.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 疾病的临床前期及时采取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 4.整体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一种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5.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各种社会保健措施,增强人们控制影响健康的因素,改善自身健康的能力的过程。 五、简答题 1.试述三级预防的应用原则。 答:一般对疾病采用一级预防有效果的就用一级预防;一级预防效果不明显的,可采用二级预防或三级预防。如对预防某些传染病,预防接种是一级预防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对确定其他疾病在三级预防中应以哪一级为重点,一般可依据两点: 病因:病因明确且是人为所致的,只要主动地采取一级或二级预防措施,就可以较容易地控制这一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对某些病因不清楚的恶性肿瘤防治,则采用二级和三级预防,特别是以二级预防为重点;也有一些疾病无发病预兆,则只有采用三级预防方法。 疾病的可逆性:对病程可逆的疾病,如大多数常见疾病,以一级和二级预防为主;对病程不可逆转的一些疾病,如矽肺,更要加强一级预防。 2.健康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传播者:传播者的声誉在传播过程中构成特殊的心理定势。传播者要对所传播的信息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制作,将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信息,以提高传播效果。 信息:健康教育在传播疾病预防信息时,从传播心理分析,受传播者一般对危害性信息比对保健知识更感兴趣。但是,一般在宣传中对正反论证要合理安排。 传播途径:传播的途径可分为个体传播、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三大类。 受传播者:择或接受某一信息是受心理因素支配的,针对受传播者中共同的心理因素,选择传播内容更易为受传播者接受。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健康信息知晓;健康信念认同;健康态度转变;健康行为采纳。 3.我国新时期的卫生方针。 答:以农村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依靠科技与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4.试述预防医学的特点及与临床医学的区别。 答:(1)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侧重于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病人和健康人,但侧重于健康人群。 (3)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4)卫生部门起骨干作用,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和多个部门协调工作。 第二部分环境与健康 一、填空题 1.大气的自净作用有扩散作用、沉降作用、氧化作用、中和作用、植物的吸收作用。 2.天然水资源可以分为降水、地面水、地下水三大类。 3.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有加氯量和接触时间、水的ph值、水温、水的混浊度、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有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5.目前人们十分关心注的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 6.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特征有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1分) 1.除(C)外,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A.空气 B.水 C.森林 D.土壤 E.食物 2.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蓄积是产生那种类型毒作用的前提(A)A.慢性中毒 3.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最常见的是(A )A.相加作用 4.光化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D)D.臭氧和氧酰基硝酸酯5.飘尘的直径在(C )C. 5微米以下 6.大气污染物的自净作用的方式不包括(C )C.转移 7.SO2的主要作用部位(B)B.上呼吸道

预防医学知识点

1.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指促进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全过程,是一种协调人类环境的战略。他规定了个体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应担负的责任。 2.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又称化学元素性地方病。是由于地球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的某些特异性疾病 4.公害(public nuisance)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而引起对居民健康的严重危害和生态破坏称为公害。 5.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域性疾病成为公害病。 6..介水传染病(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是指机体通过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者食用被该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也称水性传染病 7.地方性氟病(endmic fluorine poisoning)是生活在高弗区的居民通过食物,饮水及空气等介质,它是长期摄入过量氟而发生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8.碘缺乏病(IDD):是指机体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因碘长期摄入不足而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 9.必需氨基酸EAA: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10.条件氨基酸(CEAA):半胱氨酸和酪氨酸这类可减少人体对某些必需氨基酸需要量的氨基酸 11.非必需氨基酸(NEAA):其余九种氨基酸,人体自身可以合成并满足机体需要的 12蛋白质生物价(BV):反映食物蛋白质消化吸收后,被机体利用程度的指标。用被机体利用的蛋白质量与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量的比值的100倍表示。生物价越高,表明蛋白质被机体利润长度越高。 13蛋白质互补作用(complementary action):两种或两种以上食物蛋白质混合食用,其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达到较好的比例,从而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的作用,称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14.必需脂肪酸EFA: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的脂肪酸。目前认为n-6系列的亚油酸和n-3系列的α亚麻酸是人体必须的两种脂肪酸,前者可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后者可在体内转变为20碳五稀酸EPA和22碳六烯酸DHA。 15.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是食物中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多糖和木质素的总称,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海藻胶,木质素等。 16.合理营养rational nutrition: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应包括人体所必需的足够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间的平衡,避免缺乏或过多,以满足机体代谢和维持健康的需要。 17.食源性疾病FBD: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18.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是指食用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物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物使用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19.职业性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劳动者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统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20.气溶胶(aerosol):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 21.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和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病理改变,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22.工作有关疾病(work related disease):又称职业性多发病,指职业性有害因素并非是所患疾病唯一直接的原因,而只是降低了机体的抵抗力,表现为特定职业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升高,潜在的疾病显露和以患疾病的病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23.刺激性气体(irritative gas):指对眼,呼吸道粘膜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有害气体,多具有腐蚀性。 24.窒息性气体(suffocating gas):是指阻碍机体氧的供给,吸入,运输和利用,从而导致机体处于缺氧状态的一类有害气体。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 25.尘肺(pneumoconiosis):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26..矽肺(silicosis):是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粉尘而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一、建设初期、未雨绸缪 1、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对各投标单位在数据采集、填报、审核所用到的人、设备的要求,同时将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业主关心的问题之一写入招标文件,让各单位在招投标阶段就对信息平台建设有所了解进而有所重视; 2、积极配合开发单位开展对口化需求分析工作。由于信息平台建设涉及的专业、业务流程较多,因此在需求分析阶段需要将需求分析工作分散到各个职能部室进行,而工程技术部作为牵头部门负责管理整个平台建设; 3、在中标单位确定后适时安排人员培训,使各单位信息平台负责人真正地了解信息平台建设的目的、内容、数据采集、填报及审核的方法等等。 二、建设中期、EDCA循环(E代表开发、D代表使用、C代表检查、A代表实施) 信息平台自投用来以其简洁的界面、较为完善的功能、较为简单的操作赢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这些都为数据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提供了保证,但信息平台乃新生事物,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历EDCA 这样一个过程去不断完善。 1、E

要求开发单位在项目部设置一名对管道施工有一定了解的协调人员,负责收集项目部、各参建单位在使用信息平台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而后尽快解答。 2、D 用户使用信息平台上报、审核、汇总进而分析数据,因此信息平台建设完全依据项目划分进行架构,如此相应的用户权限、所需要上报的数据类型、数量等等皆一目了然,同时为了让数据填报、审核人员知道应该填什么数据、审什么数据、什么样的数据是合格的,项目部先后制定下发了《大港石化—济南—枣庄成品油管道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管理办法》共计3版次。 3、C 项目部注重检查在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性,检查不仅能检验前一段时间填报数据的及时、准确及完整,同样可以指导下一步数据填报、审核行为,检查亦是对信息平台本身功能上的检验,通过用户反馈及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去完善信息平台,总之一切工作紧紧围绕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展开。信息平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必须得到所有参建单位领导的重视,否则工作很难开展,为此,项目部先后组织了四次专项检查,第一次检查过后对各单位进行了打分、排名及下发不符合通知单,一是让各单位领导知道自己在全线同类单位中的位置,二是有利于项目部有的放矢地开展帮助提高工作,前三次检查间隔均为1个月,第四次2个月,通过下发不符合通知单

2019年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试卷.doc

2019 年全科医学概论期末考试 所有答案请作答到“答题卡” ,否则无效! 一、选择题(单选, 1 分 / 题,共计30 分) 1.下列哪项是目前常用的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 ) A.强调病人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B.不用药物治疗 C. 社会支持治疗 D.倾听、解释,支持,心理和药物治疗并用2.以下哪项是综合性医院医学心理咨询应注意转诊或住院治疗的( ) A.学习障碍 B.性心理障碍 C.精神分裂症急性期 D.抑郁性障碍 3.以下哪项不属于医学心理咨询应遵循的原则( ) ... A.耐心倾听 B.严守秘密 C.解决问题 D.先入为主 4.下列哪项不是第一次会谈中要涉及的结构和内容( ) .. A.消除戒心 B.进入正题 C.探索问题 D.评估效果 5.社区预防坚持以人为本,以下列哪项为中心( ) A. 疾病 B.医生 C.病人 D.健康 6.社区干预试验研究对象的基本范围是( ) A. 社区中个体 B.社区中患者 C.社区人群 D.社区老年人 7.一种新疗法可延长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存活期,但不能治愈该病,此时将出现下哪种情况 ( ) A.发病率将上升 B .患病率将上升 C .发病率将下降 D .患病率将下降 8.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 、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 、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 、提供以家庭病床为主的基层医疗服务9.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以门诊为主体的照顾 B 为个体提供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照顾 C 为服务对象协调各种医疗资源 D 提供以急诊室和家庭病床为主的服务10.以下何种属性不是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 ( ) A 对服务对象责任的持续性与间断性 B 处理疾病的轻重、常见与少见 C 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心 D 是否使用高新昂贵的医疗技术 11.全科医生的工作方式不包括下列哪项 ( ) A. 以人为中心提供照顾 B. 以家庭为单位提供照顾 C.提供机会性预防服务 D. 主要提供急诊和住院服务 12.高科技引入临床后误诊率没有下降反而升高,原因是( ) A. 外语不过关 B.基本功削弱 C.理化知识少 D.不会仪器操作 13. 为了确证或排除某个诊断而选择诊断试验检查项目时,不必考虑( ) A. 方法是否最新 B.可靠性、真实性 C.安全性 D.成本 14.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是 ( ) A. 以疾病为中心 B. 以家庭为中心 C. 以社区为中心 D. 以病人为中心15.通常来讲,以下哪类家庭的关系最复杂( ) A.核心家庭 B .单亲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6.一般而言,哪类家庭对儿童成长最不利( ) A.核心家庭 B .单亲家庭 C .主干家庭 D .联合家庭 17.某家庭历来都由男性掌握家政大权,这个家庭属于下列哪种权力结构A.工具权威型B.感情权威型C.分享权威型D.传统权18. 决定家庭成员的就医、遵医行为和生活方式形成等的是下列哪项( ) A.家庭评估B.家庭照顾C.家庭功能 D .家庭健康观19.下列哪项不是家庭的基本功能( ) A.抚养或赡养功能 B .满足情感需要 C .社会化 D .预防疾病20.家庭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不包括下列哪项( ) A.疾病遗传方面 B .儿童发育方面 C .血液类型方面 D .疾病传21.有调查显示,父亲吸烟的家庭其孩子吸烟的比例高于父亲不吸烟的家庭,这影响 ( ) A.遗传方面 B .疾病传播方面 C .成人发病与死亡方面 D .生活 22.不属于家庭生活周期发展阶段的是 ( ) A. 新婚期 B.学龄期 C.恋爱期 D.退休期 23.以下哪项不是青少年期的特点( ) A.第二性征明显 B .身高、体重快速增加 C.开始追求独立、自我认同 D .因上学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焦虑 24.家人对家庭成员的关怀及关爱,属于( ) A.经济支持B.维护支持C.医疗支持D.精神的支持25.慢性病或行为受限的病人提供定期持续性的家访是属于下列哪项家访A.评估性家访 B .随机性家访 C .照顾性家访 D .急诊性家访26.实施 COPC的核心是下列哪项( ) A.社区诊断 B .社区参与 C .制订 COPC计划 D .权利增长27.社区资源是指( ) A.组织机构资源B.人力资源C.物质资源D.以上都是28.关于筛检,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早期发现病人 B .及时发现高危人群C.对象是患病人群D.可为研29.以下哪项不是全科医疗服务关注的健康结局指标( ) A. 医疗花费 B.死亡率 C.复发率 D.遵医嘱情况30.以问题为导向的诊疗模式中,下列哪项不是所指的主要问题( ) A. 病人所患的疾病 B.病人的就业问题 C.病人的主诉与症状D 二、名词解释( 5 分/ 题,共计30 分) 1.全科医学 2. 全科医生 3. 全科医学使命 4. 健康问题 5. 四项任务 6. 社区: 三、问答题( 20 分 / 题,共计40 分) 1.简述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诊断策略: 2.简述医疗事故的特征和分级:

预防医学考试重点完整最新版

预 防 医 学 医学统计学 第一章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1医学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3选1 变异:由众多的、偶然的、次要的因素造成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 总体:总体(population)指特定研究对象中所有观察单位的测量值。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 体。总体中的所有单位都能够标识者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结果的集合称为样本(sample)。样本应具有代 表性。所谓有代表性的样本,是指用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样本。 样本特性代表性随机性可靠性可比性 3选1 小概率事件:我们把概率很接近于0(即在大量中出现的频率非常低)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 P值:结果的统计学意义是结果真实程度(能够代表总体)的一种估计方法。p值是将观察结果认为有效即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一般结果≤0.05被认为是有统计学意义。 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可认为它在一次实验中是不会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统计学中,一般认为等于或小于0.05或0.01的概率为小概率。

资料的类型(3选1) (1)计量资料: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所得的资料称为 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计量资料亦称定量资料、测量资料。.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 现为数值大小,一般有度量衡单位。如某一患者的身高(cm)、体重(kg)、红细胞计数(1012/L)、 脉搏(次/分)、血压(KPa)等。 (2)计数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所得的观察单位数称为计数资料 (count data)。计数资料亦称定性资料或分类资料。其观察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 类别或属性。如调查某地某时的男、女性人口数;治疗一批患者,其治疗效果为有效、无效 的人数;调查一批少数民族居民的A、B、AB、O 四种血型的人数等。 (3)等级资料:将观察单位按测量结果的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组,所得各组的观察 单位数,称为等级资料(ordinal data)。等级资料又称有序变量。如患者的治疗结果可分为治 愈、好转、有效、无效或死亡,各种结果既是分类结果,又有顺序和等级差别,但这种差别 却不能准确测量;一批肾病患者尿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分为+、++、+++等。 等级资料与计数资料不同:属性分组有程度差别,各组按大小顺序排列。 等级资料与计量资料不同:每个观察单位未确切定量,故亦称为半计量资料。 3选1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是指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别。在总体确定的情 况下,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系统误差:由于测量仪器结构本身的问题、刻度不准确或测量环境改变等原因,在多次测量时所产生的,总是偏大或总是偏小的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它带有规律性,经过校正和处理,通常可以减少或消除。 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时,仪器由于各种偶然因素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一致。 统计的步骤(考填空题,四个空) 医学统计工作的内容 1.实验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全过程总的设想和安排。设计是整个研 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今后工作应遵循的依据。 2.收集资料:应采取措施使能取得准确可靠的原始数据。 3.整理资料:简化数据,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进一步分析计算。 4.分析资料:计算有关指标,反映事物的综合特征,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 析资料包括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考填空题,三个空) 随机化原则、对照的原则(对照的类型,对照的设置)、重复的原则。 对照的类型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 自身对照相互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剂对照 2选1 参数:参数(paramater)是指总体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总体参数 是固定的常数。多数情况下,总体参数是不易知道的,但可通过随机抽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 本,用算得的样本统计量估计未知的总体参数。 统计量:统计量(statistic)是指样本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样本率等。样本 统计量可用来估计总体参数。总体参数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是在总体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 变量。 完全随机设计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配对设计和完全随机设计(名解2选1) 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仅涉及一个处理因素(但可为多水平),故又称单因素(one-way)设计。它是将受试对象按随机化的方法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观察实验效应,临床试验中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属于此类设计。 配对设计:是将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随机分配每对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到不同处理组。配对的因素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处理凶素。 第二章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 频数表的制作步骤以及频数分布表的用途(问答题)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步骤: 例:某市1982年50名7岁男童的身高(cm)资料如下,试编制频数表。 114.4117.2122.7124.0114.0110.8118.2116.7118.9118.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