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优势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社会工作优势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社会工作优势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社会工作优势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社会工作优势下的留守儿童教育

2014-05-01 16:36 来源:留守儿童论文有167人参与在线咨询

一、问题概述

1.教育不公。大多数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落后。大多数优秀教师不甘于留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致使人才流失。另外,基础设施也较为匮乏,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开展。

2.监护人人文化水平低。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由于年龄差距大,沟通有代沟。另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难以获得有质量保障的良好教育。

3.学校和家庭的沟通联系差。由于学校教育思想的落后等,没有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有效率的沟通。

4.留守儿童自身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热情,厌学、辍学现象较为普遍。

二、建议及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是生活在政府、家庭、学校与社区相互交错的时空之中的,强调政府作用、家庭作用、学校作用、社区作用或四者之间相互作用,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难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下面,将要结合社会工作之优势视角观点,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宏观

政府发挥自身优势,倡导政治参与、集体活动等行动实践以提升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意识觉醒,但并不意味着以家长式干涉主义的方式介入。另外,优势视角聚焦优势并非忽略问题,并非否认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与痛苦的存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为留守儿童群体教育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2.中观

社区在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中,成员具有相互熟悉的特点,有利于及时交流,从而更利于挖掘留守儿童自身的潜能。社区是社会的具体活动场所,是留守儿童离开家庭、学校后较多的活动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工作,能够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防微杜渐。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的。社区可以与周边高校联系招募志愿者,开办“假期第三课堂”。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过上一个安全、健康、快乐、富有意义的假期,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孩子无人看管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一个促其成长、增强素质的社会实践平台,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寻找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Walker把社会支持网络定义为,一组个人接触,透过这些接触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讯息与新的社会接触。强化留守儿童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并且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求社区的内部性力量,我们要抛弃原有的标签,为家庭和社区的联接提供机会。优势视角告诉我们,社工不能总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角度去告诉留守儿童什么是好的、号召人们该怎么去做。而是秉持这样的态度: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的、可以发展和可以扩展的资源。着眼于社区内部组织,分析及挖掘组织内的教育资源。留守儿童作为社区的一员,享有参与的权利和责任。社工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进行团辅。将留守儿童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与他们分享优势。询问一些可促进性的问题,促使自我反思。

3.微观

(1)学校层面。要为留守儿童的课堂参与创造机会。当家庭生活中出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享乐于可以给其带来慰藉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的课堂参与可以转移其注意力,并提高留

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代替或弥补家庭的功能。正是经过获得自己的言语被聆听、阐明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为班级做出贡献,留守儿童才能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特征,找到自信。

(2)家庭层面。家长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对于留守儿童,大道理他们也懂,只是去不去践行的问题。父母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因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来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了此道理,因此,父母要照顾并尊重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

(3)个人层面。优势视角观点认为,有能力生活的人必然有能力使用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可以取得资源。我们社工要少用怜悯的语言,应邀请留守儿童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活动地点,相信他们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他们个人有能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就像种子一样潜藏在泥土里,表面看上去平白无奇,其实是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只要经过合理教育的熏陶,就如浇水、施肥一样,使其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总结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予以解决的。社会工作作为促进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理论、实践技能,积极为其教育问题的解决献言献策。灵活运用好优势视角理论,将会使我们在今后能够更灵活的处理工作中的问题。

作者:武迪张肖蒙曹自爱单位:江苏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计划书

七彩童年,伴我成长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计划书 项目地点: 实施单位: 提交时间: 联络方式:

一.项目背景: 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安市周边县城的村民因为生计问题,大量的家庭劳动力选择去西安市区或更远的地方打工来贴补家用,导致家中出现大量的留守儿童,而父母外出打工对儿童成长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留守儿童脱离原生家庭的保护,当负向影响发生时,更易陷入困境。以往仅仅关注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心理服务和仅仅关注学业发展的支教活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发展的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的必要性愈发突出。 西大“益成长”社会工作服务小队更强调服务对象与环境的互动,注重多角度的系统介入,从优势视角和儿童的成长发展取向出发,以“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为主线,充分运用保护性、平等性、去标签化原则,将留守儿童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作为多维度的切入点,提升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困难的能力;协助留守儿童建立“红领巾志工团”,逐步建立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自身效能感;创新性的为留守儿童学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提供减压服务和替代性支持,倡导新媒体运用,运用互联网+社工服务模式,构建全方位立体服务体系,为陕西省留守儿童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二.项目名称: 七彩童年,伴我成长一一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服务计划书 三.项目人员:指导老师:项目组员:

四.项目实施时间: 五.项目目的: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引导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 六.项目目标: (1)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2)塑造留守儿童的正确生命观; (3)改变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与习惯; (4)增强留守儿童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促进留守儿童形成积极乐观、有责任、懂感恩的健康心理; (6)缓解留守老师的压力,提高全社会对这一行业的关注; 七.项目活动: 第一阶段:生之语---生命的起源与保护 本阶段主题小组活动主要由一生有你----相遇、契约与陪伴、感恩父母、我的身体我爱护——生命只有一次等开展生命主题小组活动构成,本项目组主要通过破冰游戏建立关系、儿童教育讲师专家的指导自我保护课程、小组内分享、动手折爱心感恩孝道等形式开展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感恩父母赋予自己生命,促进流动儿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演示教学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 童

个案活动计划书 案例描述 小丽,女,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小丽奶奶,经人介绍来到社区,为小丽救助。 个案记录 一、基本资料 小丽,女,9岁。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丽由奶奶照顾。奶奶体弱多病,没上过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小丽的照顾都力不从心。小丽父母工作忙很少回家,与小丽的沟通不够,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个人经历:小丽从懂事起就是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疼爱,看见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陪伴小丽很是羡慕,于是小丽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沟通。上学后由于和同学间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同学们都排斥她,自己又不知怎样解决,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主要问题 1、小丽奶奶年迈多病,文化水平低,对小丽照顾力不从心。

2、小丽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小丽的关爱与沟通,并且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3、小丽自卑、孤僻,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服务目标 1、使小丽恢复自信,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乐观的看待生活及身边的事物,理解父母的辛苦,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2、改变小丽父母的教育观念,凡事多与小丽沟通,多关心她。 3、引导小丽奶奶对小丽的照顾方式,让小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照顾。 五、服务方法和过程 1、建立关系:开始与案主(小丽)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及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信任,可以通过与小丽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丽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与小丽家人及班主任老师进行会谈,了解相关情况。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本案主要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者认为,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家庭结构存在异常造成的,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家庭结构来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社工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对小丽的家长定期做辅导,减少生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等,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的指导小丽的学习及生活。建立正常的家庭沟通模式,让小丽在“爱”中成长。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

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这个陆某,星期天到同学家里写作业,共两三个同学,陆某偷拿了这家一盒烟,在这个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装到自己的书包里。周一时,一个学生在班里说陆某抽烟了。很快就传到了我的耳朵。我随即叫来陆某,问其是否抽烟,谁料他大嗓门的喊,我没有,我没有。我是软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认。我只好叫来其他的几名同学, 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某没办法,只好认错。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然后,我给陆某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29107487.html, 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作者:魏三珊覃柳萍农凤妍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8年第05期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和生活存在诸多问题,如心灵受损、学业和安全问题、家庭教育缺陷、社会支持较少等。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将积极有序参与到留守儿童问题解决中来。其路径创新主要有:从物质关爱到心灵关爱、从补救性工作到预防性工作、补充性服务与支持性服务并行、从零散的关注到整合服务、服务方法与内容多元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工作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亲情缺失导致心灵受损 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以下称“白皮书”)中指出,留守儿童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亲情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长指导。即使表面懂事的留守孩子也可能有心理隐患,笔者走访的一位留守女童,平日乖巧勤奋,其爷爷说不能提她爸妈,要不马上沉默掉眼泪,爷爷奶奶对她好,物质条件也不错,可祖辈无法代替父母的角色。一些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不重视自己,赚钱比自己重要,心底渴求父母的关爱。笔者接触实务案例留守儿童带刀子上学,这是对不满的宣泄,自己无力应对现实时,会采取对内或对外的伤害性行为。 2.缺乏监管导致学业和安全问题 儿童行为更多处于外控阶段,内控力较差,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他们在上学时可能会爱迟到,不完成作业,甚至还会逃学辍学。监护不到位,也导致安全事故频发,留守儿童溺水、触电、被拐卖、性侵害事件时有报道。《白皮书》显示留守儿童遭遇意外伤害的比率比非留守儿童高8%。 3.非常规的抚养方式存在缺陷 老年人一般没有足够精力看管活泼好动的儿童,因为代沟、方法不当等也不能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隔代教育容易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偏差、叛逆任性、生活单调。寄养或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会造成性格发展不完善或缺乏心理归属感与安全感。 4.社会支持的普及性和获得感较弱

2017年邯郸市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案例分析专项练习题4

2017年邯郸市社会工作师《工作实务》案例分析专项练习题4 1[案例分析题]张亮,男,15岁,曾经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从小就不在身边,一直由乡下年迈的 奶奶照顾长大。张亮出生可是张家的一大喜事,乐坏了爷爷奶奶,全村人都来道喜,张亮是在全村人的夸赞中长大的。张亮很小就知道孝顺奶奶,放学后经常帮奶奶做家务。张亮个子长得高出同龄孩子,篮球打得比较好,在村里是孩子王,在学校还是班干部。去年奶奶离世后他被父母接到北京一起生活。张亮的爸爸做装修,有自己的公司,生意还不错,妈妈在一所大学的食堂打工。张亮和父母的感情并不深厚,父母也曾尝试着关心他,来补偿对孩子多年的情感缺失,但张亮并不愿意理会。在城里的学校借读,课程跟不上,也感到很不适应,周围的同学经常因为他的口音取笑他,久而久之他就不愿再和同学交流,一个人独来独往,张亮常常感到很孤独,很想念和奶奶一起在乡下的愉快时光。 后来,张亮结识了一群不良少年,开始跟他们混在一起,经常逃课去网吧玩游戏,向父母无节制地要零用钱。对此,他母亲十分焦急和担心,向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梅求助。 问题: 1.结合案例,请以生态系统理论视角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生态系统。 2.结合案例,请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需要。 3.结合案例,请以优势视角评估服务对象张亮的资源与优势。 参考解析: 1.社会工作关注人与环境的谋和,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是相互 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实务评估的核心概念和内容对本案服务对象张亮做如下分析和评估:

(1)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指人作为生物体从出生、成长、成熟、衰退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及历史变迁中的生活事件对个人生活产生意义。案例中张亮一出生就备受欢迎和喜爱,是在家里人的疼爱、全村人的夸赞和同伴的崇拜和追随中长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家族及村里的社会力量对张亮生命发展阶段的正面影响,但是父母常年不在身边也是一种遗憾。15岁进入青春期,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熟悉的村庄来到陌生的城市,从爷爷奶奶身边来到父母身边,由“孩子王”“小领袖”变成了被排斥、被嘲笑的对象,支持的环境变成了排斥、歧视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又一个社会力量——不良少年出来对张亮施加影响。 (2)人际关联与能力:人际关联与能力是指个人与环境交流及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每个人都需要且他们也拥有与他人联系而建立关系的能力,并因此建构个人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来的各种互惠性的照顾关系。对人际关联能力与状况的评估是认识人与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标。本案中的张亮具有极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学校、在村子里他是大家拥戴的对象,从幼年生活经验发展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来城里后的挫折是暂时的,正因为本人较强的能力和以往良好的人际交往经验导致的自我期望值高,才会有后来的失落。 (3)角色: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表现,会受到个人感受、情感、知觉和信念的影响。张亮在学校和村里都是领袖角色,爷爷奶奶面前是孝顺的孙子,但在父母面前角色扮演遇到些许障碍。以往的生活经验带给自己对新环境自我角色的高期待与城里现实的遭遇出现反差。 (4)地位与栖息地:栖息地是指个人在文化脉络中的物理及社会环境,地位是指个人在其所在的环境或社区中所拥有的成员地位。张亮目前经历的两个栖息地及相关的地位形成巨大的反差。 (5)适应力:适应力即指人对环境适应。生态系统理论认为,适应良好与病态、偏差等问题无关,而是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成功交流,而适应不良则是个人的需求和环境提供的资源、支持之间无法搭配调和的状态。张亮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是个人需求与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支持不协调造成的。 【提示】此题帮助考生理解和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概念,亦可以同样的方式学习运用其他理论。

社工个案例子留守儿童

个案活动计划书 案例描述 小丽,女,9岁,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小丽从小由奶奶抚养。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生活中缺少玩伴,因此小丽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上学以后由于和同学缺少沟通,同学们都排斥她,使得小丽缺少自信,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听课,成绩一直不佳。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同学们都排斥她、耻笑她,更让小丽觉得无地自容,并且不愿再去学校上课。小丽奶奶不知道怎样教育孙女,于是叫回在外打工的小丽父母,小丽母亲知道小丽不愿上学,非常生气,不问缘由将小丽痛打一顿。小丽认为父母只知道挣钱,出了事情不问缘由就打她,不够关心她,不够爱他。小丽害怕妈妈再打她,回到学校上课,可是厌学情绪依然存在,性格更加封闭。小丽奶奶,经人介绍来到社区,为小丽救助。 个案记录 一、基本资料 小丽,女,9岁。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小丽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小丽由奶奶照顾。奶奶体弱多病,没上过学,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对小丽的照顾都力不从心。小丽父母工作忙很少回家,与小丽的沟通不够,而且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当。 2、个人经历:小丽从懂事起就是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疼爱,看见别的孩子经常有父母陪伴小丽很是羡慕,于是小丽从小就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与人沟通。上学后由于和同学间沟通不当引发矛盾,同学们都排斥她,自己又不知怎样解决,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三、主要问题 1、小丽奶奶年迈多病,文化水平低,对小丽照顾力不从心。

2、小丽父母常年在外工作,缺少对小丽的关爱与沟通,并且文化水平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 3、小丽自卑、孤僻,缺少与家人、朋友、同学的沟通,有强烈的厌学情绪。 四、服务目标 1、使小丽恢复自信,能够正常与他人沟通,乐观的看待生活及身边的事物,理解父母的辛苦,重新建立对学习的兴趣。 2、改变小丽父母的教育观念,凡事多与小丽沟通,多关心她。 3、引导小丽奶奶对小丽的照顾方式,让小丽能感觉到家庭的温暖。 4、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照顾。 五、服务方法和过程 1、建立关系:开始与案主(小丽)接触,并进行初次会谈。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全面了解案主面临的问题及需要,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运用相关技巧赢得案主信任,可以通过与小丽玩一些小游戏,增强小丽对工作者的信任,工作者要在多种场合给予案主信心和希望,激励案主的成长动机,并与小丽家人及班主任老师进行会谈,了解相关情况。并制定治疗计划目标等。 2、本案主要采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者认为,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于家庭结构存在异常造成的,因此,我们试图通过改变家庭结构来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社工通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对小丽的家长定期做辅导,减少生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等,引导他们能够正确的指导小丽的学习及生活。建立正常的家庭沟通模式,让小丽在“爱”中成长。 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心理社会”是指人是由生理、心理及社会各部分组成的,个人的心理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借助“人在情境中”的基本原理将心理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强调人、环境,以及人

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留守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留守儿童,他们在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社会工作通过四大工作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解决问题适应生活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随着人口的暴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人越来越多,而农村的劳动力需求却满足不了他们的人口状况,所以,越来越多的青壮

年都选择区城市务工,以养家糊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由于经济能力不够优越,孩子只能留在家中,和他们分离。很多人选择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的还会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兄弟姐妹照顾。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往往会被剥夺,或是等不到更好地教育。 父母在外地工作,常年不回家,和孩子聚少离多,因此孩子很难感受到自己父母带来的爱,很容易产生对父母的偏见。也因此不爱跟别人交流,孤僻冷漠,缺乏爱心。也有的孩子觉得因为不在父母身边,少了相应的约束,会变得自由散漫,不爱学习,容易加入不良少年的队伍,脾气也会暴躁,常常会以打架解决问题。 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很多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少之又少,消息更是闭塞。这样使得他们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会遇到很多问题。由于家中比较贫困,所以父母双双出去打工,而他们大多由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照顾。在中国的传统中,当今社会的老人大多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所以他们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且青壮年纷纷出去务工的家庭往往都是家庭本身就比较贫困的家庭,这样的情况下,老人的生活更是节俭,往往都是出于吃饱的阶段,吃好基本都是很难达到的层次。而儿童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他们在这个时候营养需求非常高,但是日常

试论留守儿童的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试论留守儿童的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 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在此过程中,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经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年轻父母中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其所务 工的城市,只能将其留在农村,托付给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照顾。于是,在出现大量农民工的同时,也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新兴的群体。本文对留守儿童的界定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外出打工,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原户籍地,与祖辈一起生活或者寄养在叔辈朋友或自我照顾的一个群体。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其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导致了留守儿童往往生活环境不稳定,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特殊群体,政府及社会对它的关注时间并不长,2002年经?楚天都市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对其学业、生活、心理等状况进行大规模的报道之后,才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而且,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以往的研究仅仅将研究对象局限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鲜有针对0――5周岁的幼儿和

15――17周岁的大龄儿童的研究。因此,本文将留守儿童划分为0――5周岁的幼儿,6――14周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15――17周岁的大龄儿童三个群体分别加以论述。 一、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幼儿留守儿童 1.情感和社会性发展问题 幼儿发展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0――5周岁幼儿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程度很高,特别是幼儿早期对父母的依恋形成,对幼儿的情感、社会性乃至智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全国妇联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0――5周岁的留守婴幼儿,有55%和祖辈或其他人一起生活。他们缺少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这对于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都会有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2.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机会少 长期以来,我国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且投入主要放在城市。农村幼教事业以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举办的幼儿园,小学附设的学前班为主要形式。但近年来,随着村办小学的布局调整,一些附属幼儿园、学前班随着小学停办而关闭,导致部分农村留守幼儿不能接受学前教育。 (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部分儿童在学习上存在困难

留守儿童与社会工作

社区工作与留守儿童 文/延安大学贾学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留守儿童的增多,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何提高社区内工作人员的素质,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稳定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社会工作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且确实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许多问题。但是在我国开展的却并不顺利,不能真正的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所以本文通过在社区内以开展早期教育的方式来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同时帮助人们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目前社会工作还不为广大人们群众所熟知,而限于条件不足。本文通过把社会工作与孩子教育结合起来的方式来增加社会工作在社会上的作用,这样一方面有利推广社会工作在社区内影响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社会工作者的尴尬地位。同时还能很好地开展孩子教育,帮助社区内的家庭解决孩子无专业人士看管的情况,为社会分担负担。 【关键词】:早教;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工作 专业社工在社区内早期教育工作中的介入研究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而社区社会工作则是指在社区内利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技巧来帮助人们解决社区内的问题。。 一、社区早期教育背景 (一)社区早教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必将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例如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留守儿童无人看管,无人管教,或者管教不当,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一些学龄前的儿童无人看管,极其容易产生问题。所以我想通过把社工与早教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由于社会工作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知,这导致社会工作很难成为真正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力量。为了推广和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本文在社区内应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开展早教工作,不仅能为国家培养一大批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还能解决社会工作者不为大多数人认识和社会工作本身福利待遇低的问题。这样不仅能解决一大批爱好社会工作而因为从事社会工作养不活自己而离开的状况,而且更能解决社区内孩子无人看管教育的情况。为祖国培养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二、社区内存在的早期教育的问题 (一)家庭内的早教问题家庭是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摇篮,随着留守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青少年社会工作 案例: 李新,男,高一学生,小学时期成绩优异,初一时由于哥哥的引导,开始接触网络,后来慢慢沉迷其中。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李新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他的家人对他严加看管、切掉网线,监视他读书等,但还是成效不大,李新还是会在上课期间偷偷溜去网吧上网。 李新的父亲做生意,是个成功的商人,家庭经济条件很好,母亲是没有工作,做全职主妇,他们文化程度都较低,都是小学还没毕业。父亲性格火暴,动不动就发火,在家最有说话权,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李新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父亲非常宠爱他的姐姐,而比较忽视李新。他的姐姐目前在国外留学,哥哥在一所高职学校里就读,平时住学校,所以大多时间,在家里的小孩只有李新一个人。李新的父母关系不好,父亲经常责骂母亲,母亲则逆来顺受,所以把气都发到李新身上,对他要求很苛刻。从他懂事后,他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上初一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 李新的学习、家庭、交际面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成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主要问题:案主性格内向,自卑,内心比较封闭,整日沉迷网络虚拟世界,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使案主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家庭关系疏远,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很多相处的时间而且没有很好的沟通与交流;案主是一种静态的叛逆,总爱独处,不喜欢何必人相处,沉迷到网络无法自拔,思想麻木,没有目标,态度比较懒散。 问题分析:案主现在的情况就是极度依赖网络,不与任何人交流,内心封闭自卑,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造成这样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案主的家庭原因,案主的父母都没怎么上过学,文化程度比较低,所以他们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案主和他的兄弟姐妹身上,案主的姐姐和哥哥都在外上学,文化程度相对很高,自然而然就成了案主学习和被对比的对象,案主承担的学业压力很大。案主父母的性格反差较大并且二者夫妻关系不和谐,父亲性格比较火爆,母亲则对父亲逆来顺受,父亲经常责骂母亲,母亲则把案主当成了出气筒,并且双方对案主要求很严格,案主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只是一味承受父母所希望和不满的情绪,久而久之就造就了案主自卑封闭的性格,案主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欠妥,对于案主沉迷网络的时候,他的父母选择的是对他严加看管,采取强硬的措施来切断案主上网的途径,而并没有和案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则会使案主更加想。案主其实是非常聪明的,小学时期他成绩优异,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也就是说在懂事之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不理解父母亲的关系,开始逃避并封闭自己。进而在接触了网络之后,便很快的陷入其中。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在行为上找到了新的逃避方式,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除了家庭方面的原因,案主迷恋网络,还有自身因素、学校教育、同伴群体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原因。案主较年幼,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为受到哥哥的引

社工对留守儿童的介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倍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对其心理问题的关注,具体表现为自卑心理、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认知行为偏差和逆反心理严重等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其方法、介入模式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字: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社会工作、介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一)定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1] (二)现状 据全国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5000多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大幅度上升,而且由于他们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使得他们分辨不清事情的好与坏,再加上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缺乏父母关怀的环境下生活,使得他们与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呆板、不与人交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缺乏自信等的心理问题。 (二)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导致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的严重缺失直接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同时,他们相比完整家庭的儿童,在心理

留守儿童成才事例

一个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 廖海东家住贵州省普安县南湖街道三板桥村十六组年月出生于农民家庭。 五岁时爸爸去世,跟妈妈生活 廖海东有个不幸的童年,5岁那年,爸爸因外出做生意被坏人所害,去世了,妈妈经常外出打工,他成了没有家的孩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生活,尽管有爷爷奶奶的照顾,5岁的孩子毕竟是应该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龄,没有父母的呵护,他比同龄的孩子懂事更早。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然后,帮爷爷奶奶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有时候,妈妈长时间不在家,他心里就难免孤单难受,别的孩子想好吃的,好玩的,他却想爸爸、想妈妈。“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妈妈去了安徽,好几个月不回家,想得难过就一个人躲在被窝里哭泣,总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说这话时,廖海东的情绪一下子低落了。 妈妈远嫁他乡,失去了母爱 家庭的不幸让这个弱小的男孩早早懂事了。他对妈妈的感情比一般的孩子对父母的感情要深。回想起往事,廖海东忍不住伤感。“印象中,妈妈是个特别能吃苦的人,为了供我上学,她总是永无休止地干活。她虽然说话不多,慢慢地我也知道心疼妈妈了,希望她能再找个伴。”后来妈妈远嫁到了安徽。 爷爷奶奶过世,跟姐姐生活 爷爷奶奶在妈妈嫁人不久就过世了,只能去跟在上海打工的姐姐生活,姐姐早出晚归在厂里上班,虽然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但她还是很珍惜工作的机会,“能多赚一点是一点吧!为了给弟弟上学,姐姐说:再苦再累都值。 自强不息,改变自我 后来,时间让这个本来倔强的孩子一点点在改变。“其实,我的改变还有一个原因是心疼姐姐,姐姐为了我拼命干活,都没有时间休息,总不能因为我,辛苦一辈子吧?”廖海东压低了嗓子说。没人管的孩子成了家中骄傲。 廖海东说,能上贵州大学,自己已经很满意。“这孩子有出息全靠自己。”廖海东的姐姐说:“我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时间教育他,只是告诉他要好好上学。没想到弟弟会有出息。” 廖海东考上大学,最开心的莫过于姐姐。姐姐对廖海东的高考成绩十分满意。姐姐说:“这么多年照顾他,穿衣吃饭,没有少花功夫,小时候还要带他睡觉,但总算没有白费功夫,他考得好,全家都高兴。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完整版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态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

2018年社区工作30个经典案例分析

2018年最新社区工作30 个经典案例分析 说明:本文主要包含了社区工作(社工)各个方面的内容,以30个经典案例为依托,详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解决问题以及触类旁通的关键启示。 案例1、社区安全--安装防盗门问题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城乡结合部,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农民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 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 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社工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 主要问题: 1.上述案例属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个范畴? 2.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社工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答题要点: 1.本案例属于社区治安工作: (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 (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 (3)对防盗门的产品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 2.工作方法和策略: (1)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开小区党员领导会义; (2)召开楼组长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 (3)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厂商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防盗门的样品; (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心理安抚和调适。 案例2、社区安全--火灾问题 某个寒冬凌晨,某居民小区的一幢老式砖木结构居民住宅由于户外电气故障而遭受了火灾。大火烧毁了3户居民的全部家当,还殃及了另外19户居民,使他们的家庭财产蒙受了同程度的损失。当时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火灾使受灾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怎样才能让这些居民安心过年呢,社区干部急在心头。 主要问题: 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受灾居民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方面。 2.为了帮助这些居民平稳过好年,作为社工的你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题要点: 1.面临的困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