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二首

词二首

词二首
词二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_______ 。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 选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 纶(lún)巾酹(lè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B. 纶(lǔ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催(cuí)

C. 纶(guān)巾酹(lēi)酒樵(qiáo)悴崩摧(cuī)

D. 纶(guān)巾酹(lèi)酒憔(qiáo)悴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A. 故作不良计 B. 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 池鱼思故渊

D. 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A. 终岁不闻丝竹声

B. 举酒欲饮无管弦

C. 足下蹑丝履

D. 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B. “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 “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瑜神游当年破曹旧地,应该笑我(苏轼)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B.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周瑜应该笑我倾慕他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C.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人们应该笑我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D. 我(苏轼)神游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应该笑自己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而早已长出白头发了。

3. 问答: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试分析这几句诗在景物描写上的表现力量。(2)苏轼为什么自讥“多情”,并且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自身什么样的形象?创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填空: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_,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 ,始终______。这首词写于1205年。当时,宰相韩侘胄要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词人既______,又______。在登上镇江东北______时,______,写出了这首词。

2. 选择:

(1)下列各句中加黑的词语是借代用法的是()

A.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C.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2)“道”,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说,b.路,c.学说,d.主张。试对下列句中的“道”选出正确的解释

A. 人道寄奴曾住。()

B.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C. 俱会大道口。()

D. 执手分道去。()

(3)“望”,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a.远望,b.希望,c.盼望,d.回望。试对下列句中“望”选出正确的解释

A. 望中犹记。()

B. 不久望君来。()

C. 怅然遥相望。()

D. 君还何所望。()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这几句诗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刘裕竟有这样不肖的儿子。

B. 批判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慨叹南宋近期张浚北伐亦曾重蹈覆辙。

C.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类比南宋近期张浚北伐遭到大败,慨叹南宋遭到挫败。

D. 以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5)“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上述诗句中运用的典故,理解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A.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举行祭祀,不可一世,表明这是历史上的耻辱。

B. 写出异族侵略者在佛狸祠下寻欢作乐,气焰骄横,表明陷于异族统治之下的当地百姓,处境凄惨。

C. 写出宋朝百姓在狒狸祠下迎神致祭,慨叹人们竟忘却了历史上的耻辱。

D. 以“元嘉草草”造成侵略者竟在侵占地区建宫设庙、迎神致祭的惨痛后果,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3. 问答: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2)“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试分析这里运用刘裕典故的表现力。

(3)为什么说这首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旨在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出兵?

【试题答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东坡乐府》北宋苏轼黄州团练副使黄州黄州赤鼻讥四十七

2. (1)D (2)CD (3)AB (4)D (5)D

3. (1)以“乱”修饰“穿空”之“石”,表现出岩峰错列,直插云霄的态势;以“惊”修饰“拍岸”之“涛”,表现出拍击江岸的波涛汹涌奔腾,“卷起千堆雪”,“卷起”这个动词,“千堆雪”这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汹涌的波涛猛拍陡峭江岸,翻卷而起形成簇簇浪花,宛如堆堆白雪。这几句诗表现出赤壁古战场的壮丽奇险,体现了词人神驰赤壁古战场的心情。

(2)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已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倾慕周瑜,渴望建功。这自我讥笑当中,包含着浓重地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则更是在坎坷遭际中的强自排遣,在消极情调之中也包含有报国无路的感慨。

(3)这首词塑造了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古代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无成的形象,创造出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可得的抑郁感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稼轩长短句》南宋辛弃疾力主抗金壮志难伸支持韩侘胄北伐反对草率冒进北固亭抚今追昔

2. (1)ACD (2)Aa Bd Cb Dd (3)Ad Bc Ca Db (4)D (5)D

3. (1)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2)单写“斜阳”之下的“草树”,用“寻常”修饰“巷陌”,表明刘裕出身寒微,突出他以寒微出身而建立了赫赫功业,含有讽刺南宋朱紫权贵失地误国的意思。“金戈铁马”,表现出刘裕统帅万众精锐部队勇战强敌的英雄气概;“气吞万里如虎”,更表现出他灭南燕、平后秦,所向无敌的气势声威。这和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构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不满庸懦统治者的感情。

(3)辛弃疾忧国愤时,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反对草率冒进。这首因时为事而作的词中,运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惨遭大败的典故,当然旨在借古讽今,警告韩侘胄切勿草率北伐。如果联系到张浚的草率北伐失败,也只能从警告韩侘胄方面来理解。基调是“愤”。

小学必背古诗词[首首经典]七言律诗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蜂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1.古诗词二首 1.2 清平乐》教学设计_2

1、《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C.小组内说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D.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A.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B.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1诗词二首语文s版

11诗词二首 1.读拼音,写词语,并完成以下题目。 毛泽东的诗词大气pánɡ bó(),在他的笔下,wēi yí()的五岭山就像是翻滚的细浪,绵延的乌蒙山也就像是小小的ní wán(),真让人感到震撼和钦佩。 (1)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毛泽东诗词的用词特点是。 (2)画横线句子用了的修辞方法,把五岭山比作,把乌蒙山比 作。 2.读句子,给加点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1)以后,我们再不会被这些事束缚.(),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番。 (2)我最喜欢战争年代儿童团员那手握长缨.()枪在山上站岗的样子。 3.解释诗中加点的字词。 漫卷西风。 (1)六盘山上高峰,红旗 .. 红旗: 。 (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等闲: 。(写出带有加点词语的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两句含有反义词的诗句) 1.这两首诗词的作者是,他不仅是伟大的家、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取得了不朽的文学成就。 2.“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的“苍龙”原指一种凶恶的龙,在词中 指。这里用的是的修辞方法,所起的作用是陈述式的句,表达了红军战士将消灭,夺得最后胜利,抒发了将革命 的壮志豪情。 3.“更喜千里雪,过后尽开颜。”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千里雪”中的“千里”是虚指,用来表现雪山面积之,直抒胸臆,塑造了一幅(四字词语)的画面。 (3)“尽开颜”的意思是,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 容。这里既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的之态,同时也预示了长征的。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这两句分别提到了两个地名和,指两个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故事和。 (2)对这两句理解不正确的是() A.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涉水时的英雄气概

最新苏轼词两首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3,余独不觉,已而4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5,何妨吟啸6且徐行。竹杖芒鞋7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8。料峭9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10却相迎。回首向来11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2。 译文 1、《念奴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2、《定风波》: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

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古诗词二首

古诗词二首 【教学要求】 1、学会“篱、疏、蝶、吴、莲、徐、剥、锄、蓬、赖、媚、檐”十二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阅读古人留给我们的诗文就会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在今湖南省攸县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开的店。诗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观察的眼睛,发现了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一幕。“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阴”。未,没有。阴,树阴。这句的意思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这两句的意思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园风光中,穿插了儿童追捉蝴蝶的场面,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这首小诗突出特点在于设色:黄黄的蝴蝶,飞进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见了,这是一种绝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对这样一种情景,追赶蝴蝶的顽童会是一种怎样的神态?对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们不难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丽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顽皮,它置身大自然这一切生灵的守护神的怀抱中,是大自然的博爱掩护了那娇小的蝴蝶。这时,孩子会有些惆怅,但小诗给我们读者留下的却是盎然的春意,别样的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着绿油油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大儿锄豆溪东”。这句的意思是:大儿子在小溪的东边锄豆子。 “中儿正织鸡笼”。这句的意思是: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7 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7 古诗词二首忆江南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词。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1、简介江南。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 个字的《忆江南》。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

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白居易 第二板块 读通词句读出词中美景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4、指名读。 5、教师指导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忆景 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男女生合作读。 3、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4、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难怪诗人要由衷的赞叹“江南好” 。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 5、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二首》 教学设计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古时儿童生活场景,师生共同做有关的背景介绍,提问“同学们想了解更多古时儿童的生活情况吗?”那今天学了古诗二首你就会有更多的了解。 二、学习《宿新市徐公店》

(一)读诗解题、做背景简介。 1.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景色? 解题:宿:过夜。 新市:地名,在湖南省。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A.第一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 这句意思: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板书:篱笆(疏疏)一径(深)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

2021年苏教版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1.看拼音,写词语。 huí yì jiāng nán rú guǒ yīn tiān hǎo sìcānɡbái dī tóu jiù shū 2.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1) 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同“现”,呈现。( ) (3) 熟悉。( ) 3.品味下列语句。 (1)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 风吹草低见牛羊。 4.“风景旧曾谙”一句中,“曾”的意思是( );“谙”的意思是( )。 5.根据诗句写意思,或根据意思写诗句。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样的美丽风景,我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延伸。 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我至少能写出一首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回忆江南如果阴天 好似苍白低头旧书 2.(1)穹庐 (2)见 (3)谙 3.(1)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这就体现了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2)这是画龙点睛的一笔,我们看到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画面开阔无比,而又充满动感,弥漫着活力。虽然这句没有写人,但读者会不由得意识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 勒人。他们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他们能给苍茫大地带来蓬勃生机,带来美的意蕴。 4.曾经熟悉 5.(1)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 (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6.略。

古诗二首

11 古诗二首 主备人:柳瑞平封晓伟从备人:五年级语文教师 教材分析: 《渭城曲》和《别董大》两首古诗,从内容和情感上讲都属于“送别诗”或“赠别诗”。 《渭城曲》原名《送元二使安西》,因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又名《阳关曲》。诗的前二句紧紧抓住富有特点和代表性的景物来写,展现了一幅清新明朗、和谐悦目的画面。这里非单纯的景物描写,点明送别的时间、地点、景物。杨柳是离别的象征,寓意依依惜别的挚情。后两句再写频频劝酒,依依离情。离别的依依不舍、深情体贴的叮咛及殷殷祝愿,化作一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达到了顶点,强烈而深沉。 《别董大》诗的前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纯用白描手法。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了北风,大风呼啸。伴随着纷纷飘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此等景象,气象雄浑,意境悲凉,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但是,高适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能自拔。他以理驭情,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把临别赠语说得体贴入微而又坚定不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因为是知音,说话才直率豪爽,不必含蓄委婉;又因其沦落,才化希望为慰藉,并在慰藉之中又充满信心和力量。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被天下传

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 这首诗之所以卓越,之所以能为志士增色,是因为作者“多胸臆语,兼有气骨”,“以气质自高”。正是因为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所以他才能把临别赠言说得如此贴切入微,坚定不移,朴实无华,感人至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渭”、“浥”、“君”、“曛”4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从景入情,学习鉴赏送别诗,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 2.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唐诗的语言特色,读中悟情,理解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通过学习唐诗,了解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难点分析: 诗词的用词高度凝练,教师课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品词析句,在同学的交流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通过学生自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苏轼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千古 ..风流人物千古:永垂不朽的。 B.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 C.故国 ..神游,多情应笑我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D.回首向来 ..萧瑟处向来:朝向来处。 2.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⑤却容不了当权派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⑦ 3.下面对于宋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又称“长短句”“诗余”“琴趣”“乐府”,配上音乐可以歌唱。兴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形成了豪放派、婉约派两个主要流派。 B.词始于民间,盛于宋代。柳永拓宽了词的形式与内容,苏轼更是无事不可入词,并开创了豪放一派。 C.词是杂言体,即所谓长短句,这是由作者表达的内容决定的,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 D.绝大部分的词是分段落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不分段的叫单调,两段的叫双调,三段、四段的叫三叠、四叠。 4.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 ②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③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④暮去朝来颜色故.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一尊还酹江月B.被甲上马 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公瑾(jǐn)萧瑟(sè) 纶巾(lún) 淘尽(táo) B.凄切(qī) 刹那(chà) 芒鞋(wáng) 病菌(jūn) C.暮霭(ǎi) 连累(lèi) 支撑(chēng) 料峭(qiào) D.骤雨(zhòu) 崇拜(chóng) 迫切(pò) 模糊(mó) 7.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中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踞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衡少善属文 B.悟言一室之内长乐王回深父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一尊还酹江月信义安所见乎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北冥有鱼幼稚盈室小知不及大知 8.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A.周瑜刘裕张翰辛弃疾刘备 B.诸葛亮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C.周瑜刘备张翰桓温刘裕 D.周瑜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9.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3分) 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二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敕勒歌_苏教版(有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看拼音,写词语。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huíyìjiāng nán rúguǒyīn tiān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hǎo sìc

古诗词二首

12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教师) 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学生) 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板书诗题。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完整版)《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

苏轼词两首 教案目标: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烘托和映衬手法的运用。 3、体会词中流露的作者的豪迈之情与壮志难酬的感慨。 4、反复诵读,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背诵、默写全词并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 2、理解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 教案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让我们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词牌:“念奴娇”,词牌名,又叫词调名。相传念奴是唐天宝年间的一个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悦耳,于是取为调名。这首词又名为《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等,这是取苏轼这首词中的句子为调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是词要咏怀的内容。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冈城西的“赤壁矶”后所作。一般认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场在现在湖北蒲圻。 三、旷达的苏轼: 仕途坎坷:“乌台诗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思想复杂:外儒内道——儒家的积极入世;道家的超脱出世;佛家的四大皆空。 地——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成就——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开创了词的豪迈之风。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旷世奇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M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四、朗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五、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

小学四年级下册 1 古诗词二首教案

1 古诗词二首 教材分析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诗人杨万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儿童追春图。新市,古县名,徐公店,姓徐的人开的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幽深。句意是,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小路通向远方。 “树头花落未成荫”未,没有。阴,树荫。句意是树上的花落了,但是叶子还没有长茂盛。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急走,奔跑。句意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黄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写了南方农村的暮春景色。写出了儿童的天真烂漫,富有情趣。 《清平乐》的作者是宋朝的辛弃疾。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生活劳作的图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句意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长者绿幽幽的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醉,酒醉。吴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话语。媚,柔媚。好,问好,闲谈。据意识,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话语相互问好、闲谈。 “白发谁家翁媪?”翁,老翁。媪,老婆婆。这是谁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儿锄豆溪东。”大儿子在消息的东边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无赖,顽皮,是爱称。句意是,最可喜的是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一味的调皮玩耍,趴在小溪岸边剥莲蓬吃。

本文勾画出一幅古时南方农村人依山水而居,勤于农时,满足、悠闲的生活画面。 教学建议 一、揭示本单元的阅读主题——追寻、享受童年的快乐。 二、这两首古诗词除个别语句之外,大部分诗句并不难懂,因此,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讨论。 三、让学生说说读了诗句,自己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古人的哪些生活情景让自己感觉很有趣? 四、朗读、背诵古诗。 五、扩展阅读一些描写儿童生活的其它古诗词,如杨万里的《稚子弄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 六、学习生字词。尽可能地提供语境帮助学生记忆。 七、建议本科教学两课时。 《古诗词二首》教学设计 窦妪一中小学部任军果 教学内容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小组自学,读中理解,读中想想,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26古代诗词二首

第一课时卖炭翁 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设想: 通过史书记载的关于宫市的资料帮助理解诗歌所述内容,理解诗歌主题,同时在认真的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感情,在与原型的比较分析中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 今天咱们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叙事诗《卖炭翁》,它也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讽喻诗的特点是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咱们必须了解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咱们不忙着做结论,先来看一些史书记载。 《旧唐书张建封传》 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指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资治通鉴》:“多以红紫染故衣、败缯,尺寸裂而给之。”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下面,咱们来学习这首揭露批判宫市罪恶的诗歌。 三、读诗 这是一首叙事诗,情节跌宕,层次分明,在反映烧炭、卖炭的不幸遭遇时着力于肖像、动作、心理及场面的描写刻画,每一个层次都是鲜明生动的画面,并且在字里行间渗透了浓郁的感情,朗读时,应在以情带声、读活人物上下工夫。不知大家准备得怎样,想请同学来读一读。 设想:找两人读,读完后其他人比较分析评价。 大家都说的很好,也明确了读好诗歌,必须要心中有情,眼前有人物,有画面,才能读活。现在请大家听范读(科利华教师备课软件提供),同时与自己的朗读作比较,掌握本诗的诵读技巧。 一分钟后,齐声朗读。 四、分析鉴赏诗 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相信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咱们试着分析鉴赏本诗。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知识点人教版 【原文欣赏】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应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简介: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

新版7古诗词二首忆江南敕勒歌教案作业题及答案

7 古诗词二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和书写“忆、南、旧、如、阴、似、苍、低”8个生字,会认读绿线内的“胜、勒、庐、笼、茫”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并能根据词中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3.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素材】 1.唐朝诗人白居易相关资料 2.北朝民歌相关资料 3.描写祖国美丽河山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认读和书写“忆、南、旧、如”4个生字,会读“胜”字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1)

1.同学们一定去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的美景。什么样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指生回答。 2.看样子,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你们去过美丽的江南水乡,见过江南的美丽景色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7课《古诗词二首》中的第一首,领略一下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江南水乡的美丽。(课件出示2) 3.板书课题,齐读。(板书:忆江南) 4.学习“忆、南”,记忆字形: (1)“艺”换偏旁,就变成了“忆”。“忆”是心里的感觉,所以用“竖心旁”。理解“忆”的意思:(回忆、思念) (2)“南”要注意中间部分不是“羊”。 二、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简介相关知识 (1)简介诗人“白居易”。(课件出示3) 白居易,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了解“江南”(课件出示4):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播放江南春景图,用词赞江南。(课件出示5) 师:是啊,江南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小桥流水,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古典园林,如诗如画;啼莺流转、柳绿花红,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水乡──江南。 2.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了一组绝唱——《忆江南》。 3.教师范读。(课件出示6) 4.诗词对比,巧识词牌:这首《忆江南》和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句子长短不一)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配

部编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

1 竹里馆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______。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3.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并从你积累的诗文中写出一句含有“独”字的句子,并说说它所表现的内涵。 5.谈谈本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6.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2 春夜洛城闻笛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_____________。 2. 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4.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 效果。 5.“折柳”在诗中指,“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 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6.有人认为折杨柳是全诗的关键,你认为呢? 3 逢入京使 一、默写 二、练习 1.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边塞诗人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诗句,根据你对《逢入京使》的 理解,你能说说宋之问诗中表达的感情吗? 5.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6.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墨重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似乎有矛 盾,说说你的理解。

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题西林壁)

11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