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大学经济学见解4实例篇

武汉大学经济学见解4实例篇

第四篇实例篇

第一节经济学各专业学习的实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刘向

——

——刘向

关于前几章的分析,即将踏入大学的你,是否还是觉得没个准儿?是否还是对大学生活感到害怕和彷徨呢?不用害怕,接下来的这一节,我们将把那些在大学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学子的亲身经历拿出来与你们分享,你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相似的案例作为借鉴和参考,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你们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案例1:彷徨到知性的蜕变

李旭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1级国际数理经济系学生。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当年也是挺着骄傲的胸膛踏进武大校园的。可是,当他在系里进行入学情况统计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身边的大部分同学都是学校里的优秀人才,他不免万分羞愧。

在这种情况下,他也迅速的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优势,那就是他的家庭以及学校之外的成长经历。在父母的引导下,他从小就养成了收看新闻和涉猎各种知识的习惯;每到假期,都要回到贫穷的农村老家,和那里的孩子一起下田干农活;13岁的时候,他就自己一人拿着地图到首都旅游;初三暑假,他就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发现这些经历使他拥有一种不同于身旁大多数同龄人的思维方式,并坚信在大学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一定会有一片属于他的独特天空。

果然,进大学没多久,他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挑战——竞选班长。想要在大学期间弥补自己校园经历空白的想法促使他下定了竞选班长的决心。

竞选当天,他一改往日的局促,第一次主动走到全班同学的面前,帮助同学拿东西、引导大家整理队伍、安排同学就座等。总之,哪里需要帮助,他就尽快出现在哪个地方,结果他竟以两票的微弱优势当选为班级的首任班长!

这次成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从一个没有过任何学生工作经历的新人一跃成为一个全新团队的领头羊的心理历程,足以让他勇于面对接下来的任何挑战。同时,担任班长的工作给了他一个崭新的发展平台,不但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一次又一次地向着自己原本没有机会尝试抑或不敢尝试的事情发起挑战,比如参加辩论赛、组织各种活动等等。

进入大二,他辞去了班长的工作,但是另一个让他苦恼的事情也出现了——他的专业。这是武汉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全称国际数理经济试验班。出于对这个专业的误解,他在高考时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入校之后才发现,这个专业要培养的实际是中国今后的数学和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学术精英,学习任务非常繁重,光是课程安排就让人没有任何喘息的余地。除了复杂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模型之外,这个专业更主要的是学习现代数学理论。在这个专业待下去,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已经设立好的本科四年加研究生三年然后出国读五至七年博士的发展路子。这和他原先所设想的大学生活完全不同,我想还没有踏入大学的你们也一定会有同感。他原先设想大学生活应该是多姿多彩、没有拘束的,每天可以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结交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他原本从没想过要出国读书和做学术研究,更不愿意将自己人生中最黄金的十余年在学校和书本中度过。更麻烦的是,经过大一一年的调整,他仍然觉得自己并不适合这个专业。当时,他每天机械的往返于教室和寝室之间,面对着一堆堆干涩的数学模型,他始终找不到学习的兴趣,也不想就此屈从已有的安排,心中苦闷不已。直行或是转弯?就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在大学的第二年伊始,他又走到了一个命运的十字路口。最终他没有放弃所有人眼中的“王牌专业”和数学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巨大诱惑,“将就”着在这个专业走过了四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一方面要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又选择了和本专业同学完全不同的校园生活方式,时常忙于自己手中的社团活动,还要考虑自己重新定位后的专业选择——金融方向。在后两

年的大学生活中,他常常被这几重压力折磨得疲惫不堪。他不讳言这次“将就”是他大学四年做得最失败的事情,但整体来说,他的大学生活丰富而精彩,尤其是各种社团工作的领导人经验,让他成熟得更快,并早早的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规划:

1、三十五岁时,做一名西部山区的小学老师;有能力使更多贫穷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2、四十岁时,做中国最好的NGO。

3、有幸福的家庭。

现在,他正就职于招商银行深圳管理部,也正在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

案例2:书海徜徉学知识

李岩是中国人民大学2003级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本科就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就读。他对本科学习的回忆是这样的:

“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我可以说对经济学完全是一无所知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阅读了茅于轼的《生活中的经济学》和《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以及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三本书将经济学的缤纷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对经济学的内容和理论框架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忽然间发现,经济学原来与我们的生活是如此贴近,一个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基地班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始阅读一些经典的经济学名著,包括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诺思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西方世界的兴起》。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经济学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要想学好经济学就必须对生活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并且对所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提炼,同时,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其中也包括对必要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掌握。

在课余,我也试着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用经济学的观点和立场去解释人们的行为。我认为,通过经济学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使我在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时候有一个更高的角度,可以更客观、更准确的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总之,这四年经济学的学习使我获得很大的收益。”

案例3:天道酬勤

陈玉锋是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03级金融系本科生。回顾本科的生活,他说其中有苦有甜,有经验也有教训。大一时他获得了二等奖学金,大二时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还获得过恒生银行奖学金以及校优秀团员。

他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在此可以拿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预习——听讲——复习”三步走。

他一直坚信,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平时,除了勤奋以外,还要注意学习方法。他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讲——复习”三步走原则。他给每一步分配的时间比例是1:3:6。他认为预习的时间虽然只占1/10,但其作用决不可忽视,课前自己浏览一下下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难点更是要提高警惕。这样,上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听,认真搞懂难点,这样就避免了听课的盲目性。听课时一定要专心致志,投入100%的精力,因为课堂是老师传授信息的场所,老师讲课都是针对的重点、难点。有些同学只注重老师上课讲的例题,而他却更加注重老师所教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下来就是复习的过程了,他认为复习是消化课堂知识的重要过程。他将复习分为三项内容:课后复习、做作业和做些课外习题。他的习惯做法是:先做作业,将做作业作为检察听课效果的重要手段,这时完全依靠自己的大脑,不去看书或笔记,待作业做完后再回到书本,进一步巩固,同时对作业中感到比较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强化。做课外习题是一种补充,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加深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另外,做一定量的课外习题是一种补充,可以加快做题速度。

第二,计划,比别人先走一步。

他认为没有计划的学习是盲目的,当然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当自己某门课程感到困难时,就应多给这门课一些时间,切勿平均分配时间。另外,时间应排得紧凑些,使自己在学习期

间保持连续性,同时也应使计划合理性,做到劳逸结合。

第三,效率第一。

他是一个很追求效率的人。他懂得如何为学习扫除障碍。因此,他从不将烦事、琐事搁在心上太久,而是尽快解决。他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使自己保持最高昂的状态,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使他取得最高的效率。

第四,不做“寄生虫”。

他不相信“不会就问”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他碰到问题的做法往往是: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反复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如果还是解决不了,再去问老师以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五,“我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我绝对是一个勤快的人”。

在大学学习中,他一直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心态,不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但也绝对不把学习当做很容易的事情。面对困难,他自信、乐观、迎难而上,勇敢地向困难发起冲击;面对成绩,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发扬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去争取更大的成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天道酬勤”一直是他的座右铭,因为他始终认为,他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的人。

案例4:鱼和熊掌兼得

罗茸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04级数理金融试验班的学生。大学二年级时,她因为全面发展,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被评为三好学生标兵。

“当选择了一个目标,就一定要努力做到更好。”——这是她的原则,也是她在学习上的真实写照。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数理金融试验班,目的在于为中国培养经济学人才,课程设置上采用了经济学与数学双学位结合的思路,引用国内外经典教材,所授内容均具有很高的水平与相当的难度,因此两个学位的课程令很多学生望而生畏,但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她勤奋刻苦,努力钻研,将两个学位的课程都学习得非常好,连续两学期成为班级第1名。

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份子,她的经济学成绩十分优异,初级、中级、高级微观经济学、初级、中级、高级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的平均分达到90分以上;她的数学成绩更是以绝对的优势稳居榜首,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解析几何等各门数学课的平均分达到了95分。

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使她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得她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课堂上,她的思路总是能很好地跟上老师的节奏,可以举一反三,这都得益于课前预习;晚上,安静的宿舍是她的天堂,在这里,她可以专心驰骋于书本里,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回宿舍的路途也是跟同学交流学习想法的好机会,可以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了解更多的思想;互联网更是一个好朋友,在那里,可以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

全心全意的投入也是她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原因。学习对于她来说不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让自己放松、快乐的途径,于是学习便成了她喜欢的事,因为这种喜欢,学习是她生活中绝对的主旋律,每天在书桌前待上很久成了她的习惯。

学习之余,她坚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看法让她在学习之余发展了很多兴趣爱好。大二一年里她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5年金秋艺术节合唱比赛二等奖;

2005年武汉大学LTBA三人篮球赛冠军;

2005年校“腾飞杯”篮球赛冠军;

2005-2006年度院优秀团支书;

2005-2006年度院入党积极分子;

2006年校“腾飞杯”篮球比赛冠军,湖北省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

2006年武汉大学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合唱比赛一等奖;

2006年精英策划挑战大赛一等奖;

……

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校园,给她的大学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让她更加全面、健康地

成长。

名人坊:经济学名人——吴敬琏

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的吴敬琏,还顶着很多头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宝钢经济学教席教授;国际经济学会(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IEA)执委会成员、国际管理学会(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IAM)会员;《改革》、《比较》、《洪范评论》杂志主编;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荣誉社会科学博士。

相信取得如此成就是所有选择经济学专业的学子们蒙昧以求的事情。现在,我们把吴敬琏的求学之路展现在你们的面前,看看要取得这样的成就,你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1948年,吴敬琏考取了金陵大学文学院,并转入经济系。那时的大学,除了第一年有一些和西方大学相同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外,学的都是教员从人民大学的“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斯大林主义的教条汇编。吴敬琏的经济学学习也是起步于这种社会主义信念的灌输。

1954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吴敬琏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78年后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从事企业财务问题的研究。在从1956年开始的中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参加了全国体制调查和财税等体制改革的研究。自己的切身体验和社会上种种质疑之声,使吴敬琏从思想上对原本天经地义的苏联模式开始发生动摇。

1972年国内经济状况由于政府采取的极“左”政策变得非常糟糕。这期间,吴敬琏孜孜不倦地大量研读中外历史和哲学著作,思考长期以来积于心中的问题,写了一批尖锐揭露“左”的路线的“封建社会主义”和专制主义实质,强调发展商品经济、加强企业的独立性、为物质刺激和奖金制度翻案等方面的文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吴敬琏也从此和中国的改革事业紧紧地连在了一起。1983年1月,吴敬琏去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ISPS)从事客座研究,研究东欧国家改革的历史和现状,那时候的他已经53岁了。

经过长期的学习、研究、思考,吴敬琏获得了这样的理念:任何真正的改革,都应当是市场取向的改革。1978年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界和经济学界就一直围绕着改革的目标是计划还是市场的问题争论不休,在提法上,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1978)、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979)、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品经济(1980)、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等等过程,但吴敬琏顽强地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他在1990年的激烈辩论中被坚持计划经济的人们意在贬抑地加上了“吴市场”的绰号。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吴敬琏却以“吴市场”之美誉名扬全国。

如今,七十岁的吴敬琏还在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强度辛勤地工作:著书立说,培育后生,报告讲演,咨询顾问,参政议政。

看过吴敬琏的经济学习生平,你是否有信心成为下一个吴敬琏呢?

名人坊:经济学名人——郎咸平

郎咸平1956年出生于台湾,父亲是个军人。在他的头上,也顶着不少光环: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2003年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搜狐首席经济顾问,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公司治理顾问,被中小投资者赞誉的“郎监管”,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

在大众心目中,郎咸平是位观点鲜明而且具有世界级学术成就、在中国博得极高知名度的大师级学者,有中国经济的“铁榔头”、中国股市的“郎旋风”之称。他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于1986年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于1998-2001在世界银行担任公司治理顾问期间,一直致力于研究公司治理以及保护小股民权益的课题。在东亚地区,此项研究尚属首次。其论文在美国最富盛名的《2000年金融经济学期刊》、《2002年美国金融学会期刊》发表,被专业学者、研究人员及《经济学家》、《华尔街日报》等知名媒体广泛引用,并且被收存在美国国会图书馆。

而他作为世界级的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主要致力于公司监管、项目融资、直接投资、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破产等方面的研究,成就斐然。根据统计:郎咸平的破产论文和另一篇有关公司兼并论文同时被列入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28篇公司财金方面论文。有四篇论文被《金融经济学期刊》评为“明星论文”。

郎咸平作为金融学家在经济(管理)学界极富盛名。被列入2002、2003年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中。

2001年下半年,他在国内股市极力推广“辩方举证”以及“集体诉讼”措施以保护小股民的正当权益。他的观点受到媒体,学术界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被媒体尊称为“郎监管”。2003年以来,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战略研究,为企业高管人士进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剖析,被称为“中国民营企业教父”。2004年他又提出“中国企业如要做大做强,只会造成悲剧!”的论点,又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轩然大波。2004年八、九月间他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引起巨大的影响,被称之为“郎旋风”。

看过郎咸平的经历和作为,能否激起你心中有朝一日成为中国经济界叱诧风云的人物的热情呢?

第二节学习深造实例

趁年青少壮去探求知识吧,它将弥补由于年老而带来的亏损。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养料,所以年青时应该努力,这样年老时才不致空虚。

——达·芬奇

如果你在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发现自己并不甘于在目前的学校就这样混四年,然后拿毕业证和大家一样挤入几千万大学生求职大潮中,那么你也可以选择走上继续深造的道路,继续深造也有许多条路可以选择,如前几章中所述,可以选择留学海外,可以选择读研。下面我们将分别举例说明在前进的道路上,这些大学生都是如何选择,又是付出了多少努力和教训经验才取得现有的成绩,希望你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帮助,少走一些弯路。

案例1:执着的追求

湖北省平舆县一位名叫谢光辉的高三学生,他在班里是成绩数一数二的优等生,全家人对他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因为对探讨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经济改革的话题有极浓的兴趣,所以他希望以后能够进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习。只要一说到自己的理想,他总会侃侃而谈,脸上流露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憧憬之余他也知道,考上北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地努力。因此,他每天早上五点钟就起床,锻炼完身体后就回到教室,开始一整天紧张而又有序的复习。他从不放过每一个能向老师求教的机会,课间休息时也总能看见他拦着老师问问题的身影。

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终于迎来了所有高三学子既期待又害怕的黑色七月,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上考场的第二天,他却发起了高烧,结果发挥失常,与北大失之交臂。而因为家庭的原因,他放弃了复读的机会,无可奈何的选择了与理想相差甚远的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进大学后,他并没有因为高考的失意而颓废消沉,反而更加积极的迎接生活和学习的挑战,在别人都茫然的时候,他早早的就做好了报考北京大学的经济专业的研究生的打算。当然,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想,大学四年,他也付出了比别人多很多倍的努力:除了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他还经常去郑州大学旁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课程。三年下来,书架上积累的一大摞经济学笔记是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了,这其中的收获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课余,当别人厮杀在CS中、畅游在MP3的时尚中、滑行在兔子舞曲的溜冰场上时,他却在图书馆发奋读书;周末,别人出去约会、聚餐时,他却忙着带家教,或是在学校附近的餐馆打工。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严冬腊月,你总可以在自习室看到他努力学习的身影。

幸好国家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减小了学费的压力,使他能够将更多的心思放到学习上。在他为数不多地空余时间里,他也选择加入一些社团组织,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这些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初试成绩出来,他以专业课第一、英语第二、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进入复试。之后的复试,他又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成绩赢得了老师的认可。他终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一员,并获得了公费的名额。在得到通知的那一刻,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掉一滴眼泪的他激动地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终于可以以北大学子的身份去北大未名湖畔朗诵那首再别康桥了。但是,这光环背后的汗水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案例2:早做打算

张明睿是中山大学2002级金融专业的学生,在考研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对于考研他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信息收集准备

考研所要做的信息工作有很多,包括前辈的经验之谈,教训之谈,使用哪些辅导材料复习起来可以更有效地复习,以及今明两年的考研复习形势,通过收集这些信息,你可以少走弯路,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这里提供一些相关网站,如https://www.doczj.com/doc/5818282533.html,,虽然它主要是英语版的论坛,但是其

考研版也很活跃。另外如考研俱乐部,共济天下考研网也是收集信息的绝好网站,尤其是有许多经济专业课资料都可以在其中寻到。

但不要放太多时间在论坛上,信息只是你学习的工具和准备,而不是学习的重点和目的。

2、辅导班

辅导班的宣传是一年比一年火,但是是否报班,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考虑清楚。张明睿自己是一个班也没有报过,仅仅在电脑前看了一个政治辅导班的强化班。如果要报班有两种心态需要矫正:一是求个心理安慰,二是随大流,看见大家都在报,自己如果不跟紧步伐就会落伍。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对的,报班与否在于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结构。

3、英语复习

一般来说每年考研死在英语上的人最多,许多人都因为那一分两分而无缘研究生。所以,即使是英语专业或者英语超好也不能麻痹大意。

首先便是背单词,这是一切的基础。张明睿介绍自己当年是用一种背单词的软件,叫轻轻松松背单词,感觉效率非常的高,会为你在每次背的时候都可以把已经会的单词筛选掉,而且有语音,可以同时练习听力。也有同学反映星火单词比较不错,那几本最少要背个两遍以上才可以。

然后有计划地练习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两块是每年拉分的重中之重,到了成熟时期就可以开始做模拟试题了。有一些模拟题难度大些(如毕金献),有些难度居中(如张锦芯),有些简单(如王常喜),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一下。至于作题的数量,10套就足够了。

对于历年真题,一定要重视。首先是一定要选择那种有中文全文翻译的真题,当作模拟题来做,一定要找到类似于考场的环境,在下午2:00~5:00完成一套题(包括作文,这点很重要)。然后对答案,看看自己的真实水平。

4、数学复习

如果基础不好,一定要看看课本,主要是熟悉相关的公式定理;张明睿在课本看完之后,选择一本较好的辅导书,在辅导书上做记号来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辅导书上的题先做,如果会作,并且方法和书上给出的一样甚至更好,则作个记号“A+”,如果会作,但是方法不如书上给出的好则作记号“A”,如果不会做便不作记号。对于后两种情况,尤其是最后一种情况,就仔细研究书上给出的解法。一般来说第一遍复习可能会比较辛苦,作记号的不多。第二遍复习的时候,如果作有记号“A+”的题目跳过不看,作有记号“A”的看看即可,没有记号的重复上边的步骤。一般来说第二遍花的时间少于第一遍,第三遍的时间少于第二遍……如此进行下去,等到了书上的题目基本上都画有记号了,心里也比较塌实了;这时可以有选择性的作一些模拟,比如真题。有人推荐李永乐老师的400题,400题是质量最高的题,不过难度偏大,如果想考高分,也可以试试。数学不同于英语,不提倡题海战术,但是多做点题还是有必要的,至少要10套吧。

5、政治复习

许多人都认为政治复习是一个记忆性的工作,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一开始你的确需要靠记忆力将大纲所要求的知识记牢,然后带着某种兴趣去找寻政治学习规律就不会觉得那么枯燥,反而会提高学习效率。

政治应试方法同样是选择题快作,有的时候深思熟虑未必正确率高,第一印象往往是正确的。

6、专业课复习

由于张明睿是金融本专业的,考研也选择考本专业,在轻信了别人所说的:“反正是自己本专业,不用怎么准备,随便看看就可以了...”就麻痹大意,没有认真地复习专业课程,最后导致拉后腿就是专业课成绩,虽然也算是考上了。这是他惨痛的教训,所以希望即使是考本专业的同学们也千万不要放松警惕,仍然要按部就班地列计划,全面系统地复习。

金融是全国联考,不象理论经济学的大部分学科都是报考学校自行命题,所以量很大。简单来说,包括微观、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货币银行学,投资学,会计学等几大本书,没有指定教材,但是大纲上列的知识点一般以复旦本科用书上的知识点为主,关于教材方面,可以去https://www.doczj.com/doc/5818282533.html,上去查找相关帖子,写的很详细。大纲里一般一章的内容就快有一本书的量了,而一节就有一本书中一章的量,所以在制定复习计划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章节的实际量,避免临时看不完,打乱自己的原有计划。

金融专业的复习还是应该以基础为主,因为出题老师也会考虑到如果他只出热点的话,

大家就会受到无形的引导去背一些名家的“利率之说”“汇率理论”等,所以真正有水平的考卷是会考察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联考大纲上所要求的考试宗旨。所以,我们可以先把基础打牢,遇到热点实际问题,不管怎么样,先找到相关的知识点,把理论基础知识点阐述一下,然后引申到该问题,并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该问题。06年的考题就大有“杀鸡儆猴”之意,因为前几年过分注重热点,学术风气大坏,按照教育部的言论是很多学术上还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也出现在试卷上,这是对考生的不公平。所以06年的考题就完全按照大纲出题,而且出的毫无头绪,你无法摸清他的出题思路。

案例3:先见的准备

大三下学期,几乎是所有大学生最彷徨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都不得不面对考研、工作和出国这三重选择。

正在西南财经政法大学读大三的刘博同样站在这个岔路口不知所措。彷徨之后,他最终选择了读研。虽然大二时考过托福,但还是放弃了出国。一方面是因为一直想转金融方向,但在国外读金融几乎申请不到奖学金;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想去美国Top50的商学院,但他们仅认可国内部分知名高校。至于读研和就业他是考虑了很长的时间才最终做出决定。最终选择读研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因为他本科专业是计算机,读研可以让他有选择另外一个专业和进入另外一个行业的机会;第二,由于他一直想跨校跨专业,所以读研可以让他换一个环境,为以后找工作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也能让他有更高的职业起点;第三,在和很多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师兄师姐的聊天中,他意识到国内大多数单位对学历还是很看重的。同等工作绩效下,高学历意味着更多的晋升和发展空间。最初他也想先工作两年,然后再出国读研。但很多人规劝他最好一气哈成,因为谁也无法预知两年中会发生什么,由于对于两年后的他是否有时间、有心力继续深造缺乏把握和信心,他便选择了继续读研。

读研无疑又面临了另外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问题。对于学校的选择,他认为要和自己以后的规划结合起来。若从事理论研究或是在高校当老师,那么选择一个学术实力强的学校和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CCER,厦大王亚南研究院,武大,南大等;若以后要从事实务,就要选择一个在实务界有知名度的学校,比如对外经贸、上海财大每年都有很多进入四大。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地域对于学校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上海,对于复旦和交大的认可度可能比浙大、南大都高。对于专业的选择,则主要看自己的喜好了。对于学校和专业的取舍问题,还要看个人的发展。如果以后要从事理论,最好专业和导师优先;从事实务则最好学校优先。

至于最后的保研,他认为那完全是偶然,进入上海交通大学的金融系就更是阴差阳错,但在这整个过程中还是让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和成就感。

大三下的整个暑假他都在学校为考研做准备。直到开学的一次会议上,听到学院书记说他们班有同学都已经联系好外校准备保送,他才像被点醒一样,觉得自己也可以试一下,但在此之前他都没有任何保研的奢望。于是开始积极为这方面做准备。开始注意外校的通知,准备申请资料,找老师写推荐信,打印成绩单等等,这当然不像写的那么轻松,是个劳神的过程。功夫不负有心人,十一前,他就顺利拿到了学校的保研名额。但在此之后他却连续受到人大、浙大、南大和上财的鄙视。原因很简单,他申请的全部都是金融专业,与他原来的专业相比跨度太大,而那些院校只接收相关专业的学生。

连着四所学校的拒信让他意识到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为了争取最后两所学校看似渺茫的机会,他便在十一时只身前往上海。由于他最心仪的学校一直是复旦,刚到上海时他几近疯狂地给复旦金融方向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打了电话,结果却还是让人沮丧。相反,上海交大的政策就相对开明,其安泰经管学院对理工科的学生也比较欢迎,明确这点之后他开始把注

意力向上海交大倾斜,终于通过努力得到了唯一的复试通知。复试集中在一天进行,上午是英语听力,时间大概为40分钟。下午是面试,大概有六个老师,一个记录员。

面试的第二天早上便得到了录取的通知。

在保研的整个过程中他自言感慨很多,并列出几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对于一心想去外校读研的同学而言,选择保送外校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一方面如果没有被外校录取,又不想保回本校的话,那么就白白浪费了学校的一个保研名额。另外一方面,从准备保送外校到结束大概历时二个多月,即九月和十月,如果没有被接收再回来准备考的话时间就显得比较紧张。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机会成本”吧,正所谓有得必有失。但对于外校保不上回本校读也无所谓的同学来讲,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第二,对于一心想通过保送到其他专业读研的同学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考虑读双学位,并且从身边的同学也可以看出双学位对于找工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各个学校对于英语还是比较看重的。

第四,虽然机遇很重要,但好事很少会自己找上门的,幸运之神只会特别偏爱努力为之奋斗的人,很多机会需要自己努力去争取。

第五,心态非常重要,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太急功近利,有些时候是欲速则不达。很多事情只要努力去做了,结果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案例4:重重波折

保送外校相对于本校来说,条件更为严格,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中山大学金融系99级黄凌燕保送南京大学的亲身体会。

黄凌燕所在的院系是金融系,当时是只有成绩排名在前10%的学生才有资格申请,得益于她大学前几年优良的学习成绩,她能够申请推免,并顺利通过了9月的初审。但是紧接着就是10月10号的复试。复试包括了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最后经过老师评审确定名单。老师给了她推免外校的名额,这是很有风险的,因为这需要自己去各个学校的网页查看各校接收推荐外校免试生的条件,然后根据其列出的具体要求准备材料并在规定日期前邮寄到该校。这些材料包括教务处盖章的成绩单,从事过的科研项目的证明材料等。如果在11月份研究生考试报名之前你还没有接到学校的录取通知,那么就说明没有保送资格了。

而黄凌燕保送南大的过程还有许多波折,由于她所在系初审名单确定较晚,很多学校的报送材料截止日期都已经过了,他们具有外校资格的同学明显处于被动地位,所以她只好在所剩不多的几所学校里做了选择,申请了南大和武大两所学校。因为准备的晚,很多材料如推荐信、教务处证明准备的时间很紧,多亏了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多方帮助,她最后才得以赶上申请的末班车。10月23号下午她接到了南大的通知面试电话,24号到南大面试,27号收到南大的接收通知函,随后按照通知要求参加了体检。这个时候她的一颗悬挂的心才落回心膛里,要知道,如果没有通过面试,外推不成功,那么等于没有参加这一场推免申请,白白浪费的时间和精力不论,这段时间错过的工作机会和考研时间也会让人悔恨。庆幸的是这些都没有发生在她身上。不过这些并不是和运气有关,而是优秀和能力帮了她。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黄凌燕平时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日积月累的丰富阅历。基于此,黄凌燕总结了保外校研的成功经验:

首先,保研的要求不用说成绩要好。这是平时积累,一步一个脚印慢慢走过来的结果,其实也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其次,现在的研究生不只要求会考试,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阅历,优秀的综合素质和突出的科研能力。这就是面试所要考察的主要内容。再次,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毋庸质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习工具,研究生阶段需要大良好的数量基础来做科研分析。南大的面试题大部分都涉及的是数学问题。在金融系的面试中,

老师也是很注重这个方面的考察的。第四,英语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略。因为要想获得保研资格也必须六级合格或者四级优秀才行。并且,在中山大学的复试中,笔试和面试都有英语口语和文字上的能力测试。面试的时候可能还会以六级的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最后,其实这一点是应该在申请保研之前就应该考虑的事情,那就是关于自己未来你想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读研是否真的适合你,是否是你的兴趣所在。所以,需要在岁工作、读研、留学进行充分考虑之后,再作出自己的选择。

案例5:顺利飘洋过海

郭士森在经过艰苦卓绝的准备和申请工作之后,终于在众多offers中寻得自己理想的学校,顺利出国留学。

他是南京大学数学系的本科毕业生,后来保送到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读研,在申请之时尚是该校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历数个人历年来所获奖项,举不胜举,主要的是在本科时代获得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在南京大学获得杨振宁奖学金,GRE成绩为590,800,4.5;TOEFL 成绩为:640,4.5。

能够获得诸多有名院校的邀请,这实际是和其学校学校成绩紧密相关的,也和其数学专业背景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他认为,数学和经济学专业的融合是有利于经济学申请的,很多学校网上申请都要求学习过数学课和经济学课程,如普林斯敦、哈佛等。

并且,对于理论经济学来说,申请商学院远不如申请经济系。首先,因为在北美,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研究生院,而商学院属于职业学院,是与医学院、法学院等并立的。其次,商学院中也有经济系和金融系,但是其学习一般偏重于应用研究,相比较而言,文理学院中的经济系科研阵容更强大,研究方向偏理论一些,范围也更宽广。最后,商学院全奖名额极少,每个院通常也就才三四个,申请者却往往上千,录取前对方态度很冷淡,录取后又会极力劝你去读。而经济系一般每年有10到20个名额,有的更多,如哥伦比亚大学就招了30多个。

所以,郭士森笑说,如果想踏实搞研究就去申请经济系,如果想赚钱就去商学院吧。因为顶级的商学院的研究能力也是很强的。

案例6:持续投资

李峰是南京大学商学院的99级毕业生,他成功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该校教育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

他个人出国的目的明确而简单,他认为工作经验和学习是同等重要的,所以想在自己还年轻的时候多读点书,最好能够一气呵成,可以更加充分地考虑自己的未来。况且来到另外一个国家,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并且他一直都想读硕士,自己认为四年的学习远远不够,长大后受姐姐的影响,发现国内硕士教育与美国硕士教育相差甚远,而在其后随着2001年参加陈荣捷项目来到美国,特别将两边学校比较了一下,觉得与其在国内浪费三年时间读硕士,还不如冒险选择出国留学。

既然打定主意,他就要积极为出国做准备,首先是要准备一些英语考试,如GRE和TOEFL,许多论坛上都能找到如何考个好成绩的秘籍,在这里也不赘述了,最主要的是不要太过于紧张,为了复习放弃自己正常生活和学习,因为这只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只是申请留学的前期准备。教授一般更看重的是你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能力。

至于是否参加新东方培训,他还是报了一个班,毕竟国内学生都这些英语考试还是信息不对称状态,了解和应对缺乏,如果能够参加一些系统的培训和方法技巧的指导,自然是有

益的。最主要是还是能够在新东方感受到学习的气氛,结识一些新朋友,也可以在颓废和沮丧的时候相互激励。

他是在2001年12月在洛杉矶参加的机试,机考的形式比较灵活,每个部分(除了作文)都有30到44道题不等,每个人考的量有所不同。但是一般如果能够通过GRE的话,TOEFL 也就没有问题了。最少单词关肯定可以通过。阅读也相对简单。听力则和GRE一样,开始作对的题越多,后面的题越难。如果想要拿高分,就必须要好好准备作文。当时,他因为对作文的准备时间较短,就把作文的类型总结了一下,ETS的作文类型很容易总结,一般是argue 类、why or why not类、想像类等,然后个抽取一个类型做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用电脑写作,这个方面可以参考barron’s出的范文书,可以熟悉ETS给分标准。

准备好英语资格考试,下面就是申请准备了。他在自己对美国学校做了精确了解的情况下,选择了几所学校;学校确定了之后,接下来就是专业选择了。他比较喜欢在非盈利性机构工作,而且希望以后从事教育、融资和项目设计有关的工作,所以申请的专业大致是MPP,MPA,MBA或者经济学;然后就要决定是申请读硕还是直接读博。很多人都说读博容易拿奖学金,并且可以在拿了博士的offer之后再转硕士。但是他毅然选择了申请硕士,这其实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读硕和读博的program设计是有很大差别的。硕士相对比较灵活,而博士的学科比较专业,入学就要求有研究方向,选课需要跟你所学方向联系,他在还不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提下,选择攻读硕士以给自己更多空间,然后在读硕期间,慢慢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毕业之后可以申请更适合自己的博士专业或者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都可以了。其次学校的选择也需要深思熟虑。可以从以下及格方面来考虑:一是学校的综合环境。二是专业。上网查看清楚program的要求,课程设计,授课教授背景及研究方向。三是学校周边环境。这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

关于签证,许多学校的BBS上都有详细说明,他也是在南大,紫霞和清华的BBS精华版上查看签证所要准备的资料。这是你留学必须要掌握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你需要准备那些资料,怎样把个人表述和推荐信写的吸引人,突现出自己的优点很重要。

比如Personal statement要针对自己要申请的专业特点来写,突现自己申请这个专业的优势和能力;在写resume时,有些不相关的经历就要舍弃,懂得参考别人的写作格式和技巧,突出自己的长处和特点,并且要一目了然。如果有一些能表现自己能力的资料在resume里没有办法写详细,可以在Personal statement中补充,但是不要重复,或者就换一种说法。他到美国之后在和教授交谈中发现推荐信也非常重要,但是因为很多学校都不相信中国学校的推荐信,所以如果有外国教授或者香港的大学教授直接写的信会有优势。

名人坊:经济学名人——邹恒甫

邹恒甫1962年出生于湖南华容县,恢复高考后,他顺利考取了武汉大学,入校那年他只有15岁。他在武汉大学读了四年经济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

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进入哈佛大学经济系的中国学生,也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个哈佛经济学博士。他现为世界银行研究部终身高级经济学家,在那里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储蓄和增长、收入分配和地方财政。他已经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40多篇发表在国外权威经济学杂志上。他在国际经济学领域的排名十分靠前。

热衷于学术研究之外,邹恒甫教授怀着一颗报国的赤子之心,投身到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领域。他在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悄悄地进行着全新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实验,全套引进西方最先进的教育模式,使这两所著名高校尤其是武汉大学的数理金融经济学教育为世界瞩目。

他是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emba和高级培训中心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董辅礽经济学讲座教授(虽然已为光华管理学院开除);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岭南讲座教授;浙江大学特聘顾问教授;《经济研究》杂志特约联合主编。他与厉以宁教授同是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与谭崇台教授同是武汉大学西方经济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有志于在理论经济学领域深入研究的学生最好能够留学深造,吸取不同于国内的经济理念和方法,毕竟正统的西方经济学还是由北美传过来的,在学习了基本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方法之后,相信你会有所作为。

名人坊:经济学名人——张培刚

张培刚素有“发展经济学之父”的称号,并且在武汉大学的历史上是著名的“四个一”学生:毕业时成绩全院第一;3年一次的庚款留美考试全国第一;第一个拿到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第一个中国人获得哈佛大学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

1913年7月10日,张培刚出生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期的他一边随家人从事放牛、砍柴、插秧、割稻谷等各种农活,一边在乡下读私塾和小学。1925年春,小学毕业后的张培刚告别家乡,进入当时由董必武任校董兼国文教师的私立武汉中学学习。1929年春,只读了一年半高中的张培刚又跳级考入国立武汉大学的文科预科班,成为当年武汉大学唯一录取的文科预科生,并于第二年顺利地进入武汉大学经济系。他193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经济学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41年4月,张培刚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庚款留美公费生,他是武汉大学考上清华庚款公费留美的第一人。

在哈佛期间,他师从蜚声国际经济学界的大师熊彼特(J.A.Schumpeter)、张伯仑

(E.H.Chamberlin)、布莱克(J.D.Black)、汉森(A.H.Hansen)、厄谢尔(https://www.doczj.com/doc/5818282533.html,her)、哈伯勒((H.Haberler)和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列昂惕夫(W.W.Leontief)等等,深入学习和研究了当时世界最前沿的经济学理论。

194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哈佛大学1946-1947年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David Wells)奖”。并凭借该论文获得了世界发展经济学奠基人的尊称。而作为中国人,在世界经济学领域能够自成体系的可谓第一人,也是惟一的一个人。

对中国经济落后状况的切身体会加上美国求学的经历,使张培刚深深体会到,中国更需要学子们回国报效祖国。1946年,张培刚从哈佛大学毕业时,张伯伦还曾邀请他在哈佛任教。一心想把理论付诸实践的张培刚还是决定回国,应武汉大学邀请担任武大经济系主任。

世界银行的经济专家钱纳里来华讲学时说:“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是你们中国人,是张培刚先生。这是中国人的骄傲。”1986年,西北大学教授何炼成访美后说,哈佛大学一教授在座谈会上说,张培刚才真正是发展经济学的创始人,刘易斯、舒尔茨的理论比他提出的要晚好些年,因此他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兼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会名誉会长、中美经济合作学术委员会中方主席等职务的张培刚先生已经年逾九旬,但他仍然在教育战线上继续培养中青年师资和研究生,过着他所期望的平静淡泊的晚年生活。

这样的人生,是否也让你激情澎湃呢,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为中国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许这也是应用经济学的魅力所在。

第三节就业与创业实例

年轻人刚踏人社会之时

任何工作都可以做,,都有前途;特别在企业界

都有前途;特别在企业界,,年轻人刚踏人社会之时,,不要东挑西挑

不要东挑西挑,,任何工作都可以做

只要你努力学

而三年有成,,可以一展雄才大略。

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

只要你努力学,,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

王永庆

——

——王永庆一、就业实例

尽管在第三章中,我们已经从理论上将就业该做的准备工作作了详细的叙述,但你们总觉得像纸上谈兵,对吗?在这一节中,我们就给出一些前辈们找工作的实例与你们分享,让你们切身感受一下择业、就业的过程。

案例1:扬长避短,发挥所长

上海财经大学02级的蒋学江,他的专业是金融与数学双专业,是个个头中等、身材偏瘦、样貌端正的男生;大学四年参加过学校的一些社团,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在党支部工作的经验;拿过奖学金和优秀学生干部奖;有在上海发展银行以及一家保险公司实习的经验。

首先,他对自己的情况作了SWOT分析,发现自己不适合到外企、接触面小的部门,而适合到政府机关、银行工作。

然后,他在暑假期间经常浏览校园BBS上各个企业的面经,以求建立“上财人找工作”的最基本印象,以及熟悉各种面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了解一些企业名字的英文缩写和术语。

他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制作自己的简历,让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并将自己的简历拿给身边的高效资源——已取得较好“战绩”的师兄师姐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经过几个BETA版,终于拿出了较漂亮的简历。

接下来的面试过程,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得到求职机会——学校的BBS、51JOB、CHINAHR、学院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各种招聘会……这其中当然充斥着失败。但他没有放弃,一直保持着自信,还经常与同学做一些模拟面试,以使自己更快的适应各种面试环境。最后终于如愿签到了发展银行。

案例2:摆正心态,从基层

经济发展与否是影响一个国家国力的最根本问题。说起经济学,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吴敬琏、郎咸平等经济学家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国家和世界经济的骄傲身影。高考选专业的时候,各个经济学专业也是异常火爆。但是,本科四年即将结束、大家都面临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大学的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却发现相比于其他专业来说,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优势,感觉经济学什么都学,却什么都学不专,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知道的不多……这就是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张百杰所面对的困难和疑惑。

开始的他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总是想着一毕业就找个薪水高,自由轻松,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对于基层岗位和科技含量不高的行业和部门总是不屑一顾,但是在碰壁多次之后,他冷静地分析了一下自己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不再盲目投简历,而是有重点有目标地分步骤过关斩将,搞清楚自己适合的行业和喜欢的行业之后,他把职业目标定位在市场营销方面,从底层市场做起,在把市场做成熟之后,把状况转型为管理型人才,向职业经理方向发展。

二、创业实例

鲜有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就想着创业,或者说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就考虑过这个问题的,大部分同学在大学阶段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准备,把自己置身于琐碎而又多彩的大学生

活中,不会为了将来而着急,直到大四才发觉就业原来很难,尤其是我们这个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主的专业就业前景十分不乐观。所以,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越来越多的人会也需要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

案例3:珞珈“新起点”

前文中的学习典型李旭在创业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在2004年与同学一起创建了“新起点俱乐部”,着力于在校大学生的素质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也为自己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之所以能够想到创办“新起点俱乐部”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与其在大学前期的社团生活分不开的。为了弥补自己在学生活动方面的不足,在大学第一次班委选举会上,他打消以往的局促不安,在竞选中以领先两票的优势获胜,当选为班级的首任班长。就是这种抱着试试就能行的态度,他在担任班长期间尝试了许多以前不敢尝试的事情,组织多次活动,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些都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三的时候,他不仅要忙于聚焦工作室的节目策划和编排,还是武汉大学新经济社的负责人。不可讳言,这两个社团给李旭带来了种种好处,首先就是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借活动开展之际,他认识了一大批来自各个院校的优秀的同学;其次,随着眼界的不断拓宽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他的自信心也在一步一步建立,这些都使其在后来的创业历程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会气馁和放弃,自己看好的就坚持做下去,而不会止于其他人的看法。

经过几年大学生活的磨练,他的思索也逐渐从学业眼前的工作更多地拓展到自己人生定位上来,同时和朋友同学聊天也发现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规划的不明晰和对现有生活的迷茫。许多同学在进入大学一年之后,无论是在精神状态还是其他方面都缺乏激情,没有生活目标,“郁闷”成为大学生活的代名词。李旭与同学从这种普遍性的郁闷中发觉出掩藏其后的巨大市场需求——对大学生成功素质培养和锻炼的需求。

李旭在大四给一批同学培训时,问过他们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很想锻炼自己的能力,去参加社团或学生会的竞选,但由于经验不够或别人对自己的不了解,全部都被拒绝,这时应该怎么办?有人回答继续沟通,坚持不懈;也有人回答转移目标好好学习;但有一个同学大声说:自己创办一个社团,自己当老大!PERFECT!!!机会,总是自己用心创造出来的!就是这样,李旭一直努力为自己创造着机会,而发觉大学生的强烈需求的这个契机给了他们创业的灵感。

首先,他们分析了现有培训项目的优劣之处和自己作为学校学生的有利之处。根据调查,他们发现:有几家公司正尝试着在校园里开展大学生成功素质方面的培训,并且学费动辄上千元。其弱点在于那些企业给同学做的大多是一般意义上的成功学课程,对大学生而言并无多大针对性;而另一方面,仍有少部分同学在强烈的成功渴望驱使下,愿意付出极高昂的代价参加。

对于李旭他们来说,在校园培训方面却有着许多的优势:首先,大家曾经也都是倍受郁闷期的煎熬;其次,自己也是大学生,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能更有针对性地对一些问题提供帮助;最后由于自己学生的身份和校园里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不论是在理念的推广还是运营成本上,相对外界公司都有着巨大的优势。李旭所缺的,是更广义上的社会经历的累积和对相关理论的不熟悉。

为了获得对大学生生存现状,尤其是精神状况的了解,李旭和同学一般会在晚饭后随意走入一个大一或者大二的寝室,以聊天的形式,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工作、娱乐等各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解。

同时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数据资料,他们还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自费印刷了2000

余份,在许多学弟的帮助下投送到各个寝室并收回和统计。调查结果却显示,现在的大学生还是面临着来自学习、生活、工作、情感、未来出路等各个方面的很大压力。

调查出来的结果令他们觉得沉重,同时又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想法:为缓解“郁闷”问题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联系了一位政治学院非常有激情的石超明老师,决定以“三人行”团队的名义创立一个社团,以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用专业培训的方式来为许多同学在大学校园中的成长服务,同时也开始创业的尝试。当时,陈平、石老师和李旭决定将这个新的社团取名“新起点俱乐部”,同时明确了新起点俱乐部的理念为:付出=获取,无私=自私,无为=有为,服务他人=成就自己。

最后,创办新起点俱乐部并付诸实践。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们对自己的设想进行一次完整的试验,完成讲座、招生、培训等全部环节。那段时间是他们进入大学后最为忙碌的一段时光了。

他们将第一次讲座的时间定在2004年的5月11日,之后就要马上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招收第一批培训班的学员。首场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至于在讲座完毕后,很多同学里三层外三层把他们团团围住,又进行了许多私下的交流,一直到教室快要关门,才得以离开。之后的两场讲座也都取得了成功,许多同学在参加过他们的讲座之后纷纷递来纸条或是打来电话,李旭和陈平笑言:那些天他们的电话几乎就成了武大的“励志热线”。并且通过讲座他们还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些本来就非常优秀的同学在通过讲座了解了李旭和陈平正在从事的工作之后,自愿加入到“新起点”俱乐部中来,团队的力量得到大大增强。

在初战告捷的鼓励下,他们马上开展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系统化培训班的工作,这个培训班共有25名学员,分为了两个班进行小班培训。这些学员除了重新燃起的火热激情外,大多基础十分薄弱,几乎没有人有过社团或是学生工作的经历,成绩也都一般。但是在室内授课和课余实践的相互促进之下,学员们身上逐渐发生了变化,以前性格比较内向的他们现在经常将笑容挂在脸上,态度也积极了许多。特别是到了培训后期,培训班内部的活动已经被学员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了。其中一个成功的例子就是这些学员自发组织了一个露天的英语PARTY,从活动的设计策划,到跑场地、找外教、请嘉宾等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全部都是他们自己一手搞定。活动进行得相当成功,这和当时他们刚参加培训班时的那种生涩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5月和6月恰好是学校各班、学生会以及各种社团换届选举的时节,学员们都积极地参加各种竞选,最终有好几名同学在没有什么社团活动基础的不利条件下,硬是凭着自己积极的态度和那股自信、主动的闯劲,竞选成功。2005年4月,也就是他们加入“新起点”一年之后,又有一位特别优秀的学员在5月份竞选学生会主席成功。

收到这样良好的效果是李旭也始料不及的,他们在随后的岁月里也努力想把新起点做成一个产业,但是因为各种困难和阻碍,最终没有成型,但是这些已经为他们以后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给了他们许多难以言传的精彩体会和不可多得的宝贵经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