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

导读:初一语文:如梦令重点字词解释【原文】

如梦令①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②,浓睡不消残酒③。试问卷帘人④,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⑤。

【注释】

①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年-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

②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③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④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⑤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原毁》教案定稿

《原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 教法指导: 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对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着《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初中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复习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岳阳楼记》谪守()越明年( ) 百废具兴( ) 属予作文( ) 胜状( ) 衔远山( ) 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 ) 大观也()南极潇湘()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 浊浪排空( ) 日星隐曜( ) 山岳潜形( ) 薄暮冥冥(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春和景明( ) 长烟一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把酒临风( ) 古仁人之心( ) 不以物喜( ) 是进亦忧()微斯人( ) ( ) 吾谁与归( ) 《醉翁亭记》 名之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临溪而渔()非丝非竹()( ) 树林阴翳()林壑尤美() .蔚然而深秀()佳木秀而繁阴()饮少辄醉()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岩穴暝()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冽()宴酣之乐()弈者胜() 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者()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陈涉世家》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陇上() 怅恨久之()苟富贵()安知()適戍渔阳() 屯大泽乡()皆次当行()会天大雨()度已失期() 今亡亦死()等死()以数谏故()楚人怜之()为天下唱()卜者知其指意()然足下卜之鬼乎()念鬼()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固以怪之矣()()间令()往往语() 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忿恚尉()尉果笞广()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藉第()宁有种乎()徇蕲以东() 比至陈()被坚执锐()刑其长吏()《出师表》 中道崩殂()益州疲弊()盖追先帝之殊遇()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陟罚臧否()()()以昭陛下()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 计日而待()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深入不毛()叹息痛恨()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斟酌损益()以彰其咎()()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临表涕零()()往来二十有一年矣() 《曹刿论战》 齐师伐我()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何以战()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既克() 一鼓作气()再而衰()难测也() 望其旗靡()故逐之()() 《唐雎不辱使命》 易安陵()大王加惠()其许寡人()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哉()怫然怒()以头抢地() 休祲降于天()天下缟素()色挠()

国论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兵器缺点贿赂 有人相继都因为因为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 本来冒着 拿 即然这样,那么 侵之愈急。 满足越决定到达按理本来应该这样 用侍奉柴正确 结交 坚守道义

这是招致 两次使……退等到因为 消灭几乎智慧与力量确实 假使 命运 礼待 积久的威势 威胁天天月月 比如果 旧例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暴[通“曝”,暴露,冒着]霜露,斩荆棘 1、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为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祖辈和父辈],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以致、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前例],是又在六国下矣。 7、而犹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两次]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使……亏损,使动用法],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3、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使动,使……退却,击退]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9、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向 10、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成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介词,被]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治理]国者,无使为[介词,被]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2、秦以[介词,用]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介词,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因为,介词]谗诛,邯郸为郡, 6、以[介词,把]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介词,用]事[侍奉]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表结果连词,相当于“而”,以致]趋于亡。 8、苟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而:1、赂秦而[因而,连词]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因果连词]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转折连词,但是]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转折连词,但是]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转折连词,却]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并列连词]三胜。 7、惜其用武而[转折连词,却]不终也。

BEC重点词汇解释

Unit 1a Teamwork ?Synergy: 1+1>2 the extra energy, power, success, etc that is achieved by two or more people or companies working together, instead of their own.协同作用 ?Take over / takeover / overtake Take over: to begin to have control of or responsibility for sth., especially in place of sb.接管,接手 takeover :An act of taking control of a company by buying most of its shares收购 overtake:to become greater in number, amount or importance than sth. else大于,超过 ?Turnover: ?The amount of business transacted during a given period of time. /sales 营业额 ?The number of times a particular stock of goods is sold and restocked during a given period of time 库存周转率 ?The number of workers hired by an establishment to replace those who have left in a given period of time. The ratio of this number to the number of employed workers 人员流动率 Expatriate: In general English, an expatriate is any person living in a different country from where he or she is a citizen. 移居海外的人 In business English, the term is often used in the context of skilled professionals sent abroad by their companies, as opposed to locally hired staff. 海外派遣工作人员 ?Return: risk v. return repayment 回报 to give or produce a particular amount of money as a profit or loss 利润,损失 the amount of money that you get from sth.回报,利益,利润 ?Seminar A meeting for discussion or training研讨会,培训会 A class at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when a group of students and a teacher discuss or study a particular topic 研讨班 Unit 1b Communication ?Bilingual Able to speak two languages equally well because you have used them since you were very young 会说两种语言的

17《原毁》导学案

17《原毁》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检查: 1.作者简介: 愈(768—824),字,自谓,世称,谥号“”,后人尊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人。与同为的倡导者,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他的文章,说理透辟,气势充沛,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对当时及后代的散文创作都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等。 3.古文运动: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原”就是,“原毁”就是。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认真听朗读,注意字音 (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重点的字词: (1)【通假字】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______”通“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古代女子称丈夫;古代指普通百姓 (2)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

原毁同步练习(含教师答案版)讲课讲稿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1、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闻也 2、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病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亮疾病,卒于军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善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择善而从之 素善留侯张良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太祖曰“善。”乃南征 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荀子?强国》) 3、及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史记》)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济:渡河)(《左传》) 4、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听其所止而休焉/ 玉之言,盖有讽焉 盘盘焉,囷囷焉 水旱祷焉 且焉置土石 5、乃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良久乃已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 家祭无忘告乃翁 6、其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 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三、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写出古义 课文例句古义今义 1、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许多人。 2、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 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 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3、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试验,试。 四、指出下面活用的字并作解释 1、故人乐为善/恐恐然惟懼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详,故人难于为善 2、即其新不究其旧/ 究其旧不图其新 3、己未有善 4、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能善是,是亦足矣/ 我善是,是亦足矣/ 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 5、早夜以思 6、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五、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其责己也重以周 2、其待人也轻以约 3、重以周,故不怠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师说》重点字词逐个解释及全篇知识点梳理 的用来…的传授就谁 疑惑跟老师学习在本来 跟从以…为师懂得道理学习难道 因此无论取独 取独超出 尚且之(老师)处于…下以…为耻向圣人 圣明取独成为大概从疼爱 对于以…为耻句末语气词那些的他们 的人提宾标志有的不学习学习小的方面 明智这、这些以…为耻这类 无意义他们近 感到羞耻高大谄媚

看不起竟然比得上那奇怪 固定的以……为师这类贤明 同行因此一定比 研究罢了 喜欢被向 赞扬古代的从师之道赠送 【知识点】 一、虚词 1.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4. 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6. 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二.实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公务员言语理解100个重点词汇理解

1.弥漫与迷漫 “弥漫”形容(烟雾、沙尘、气味等)充满空间;“迷漫”形容(烟尘、风雪等)漫天遍野,模糊了视线。 例:夜色朦胧,飘动的白云轻纱般吹过来,带着露水,含着温情,弥漫在你的身边。 2.施行与实行 从词语的适用对象上来看“施行”表示按照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其适用对象较为具体,如法律、法规、手术等;“实行”的适用对象较为抽象,如纲领、政策、原则等。 例:会议决定,《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经过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3.审定与审订 从词义的侧重点来看,“审定”侧重于“定”,即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侧重于“订”,即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 例: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审定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4.历程与里程 “历程”指经历的过程,用在表示过去的句子中。“里程”指具体的路程,还指发展的过程,用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或用在时间不明确的句子中。 例:回顾几十年的战斗历程,他感慨万千。 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里程。 5.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 “不孚众望”指未符合大家的期待,含有贬义;“不负众望”指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例:我们一定不负众望,把这团希望之火,带回桐乡,去开启、点亮乡村每位学生的心灵。 6.措手不及与猝不及防 “措手不及”指事出突然,来不及应付;“猝不及防”指事情来的突然,来不及防备。 例:站在人生的拐点,迷茫地眺望未来,即使离开这里是我们无数次反复期待的时刻,但它突然的到来依然让我们有点措手不及。 7.忽然与突然 “突然”表示情况在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突如其来,令人觉得很意外,一时无法应付;“忽然”表示事情很快地发生或变化,相比“突然”,令人意外的程度要小。 例:仿佛一夜之间,南国一个贫穷破败的小渔村忽然变成梦幻般绚丽的大都市。

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一辩论第1课原毁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原毁 [专题概说] 本专题共有四篇文章。《原毁》探求了诽谤丛生的根源;《桐叶封弟辩》是一篇充满现实政治关怀的力作;《朋党论》是一篇享有盛名的典型政论;《留侯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之一。“原毁”就是探究诽谤丛生的根源。文章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从古代说到当代,从“毁”的具体表现谈到“毁”的思想根源;既描述其情况,又挖掘其本源。文章摆事实、讲道理,逐层论述,逻辑性强,立论鲜明,论证有力,说理透彻,举例精当,平易而不浅露,朴实而不枯淡。《桐叶封弟辩》,全文抓住一个“戏”字展开论述。文章论辩反复曲折,波澜起伏。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述方法,驳得透彻,立得自然。作者表面上像是辨别史料的真与伪,实际上是在辩论史事的是与非。《朋党论》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由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逐层论证,提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观点,希望统治者进用“君子之朋”,远离“小人之朋”。《留侯论》一文一反通常写法,没有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是论述他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观点新颖鲜明,虽略有偏颇,但发前人之未发,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 第1课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原毁》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原毁》3.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原毁》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 一、字词积累 1.字音 怠.(dài)舜(Shùn)懦(nuò)者 2.通假字 ①懦者必说.于色矣说,同“悦”,高兴

②道德之行,难已. 已,通“矣”,语气词,用在句末 3.一词多义 (1)善?????①能善. 是,是足为艺人矣 动词,擅长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名词,好事③素善.留侯张良 动词,交好④善. 日者王,善时者霸 动词,爱惜⑤太祖曰:“善.。”乃南征 形容词,表示同意⑥子善. 视之 副词,好好地 (2)病?????①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 名词,缺点②亮疾病.,卒于军 动词,病重③君子病.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动词,担心 (3)焉?????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代词,他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语气词,表疑问④则将焉. 用彼相矣 疑问代词,表疑问⑤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语气词,表陈述⑥若不阙秦,将焉. 取之 代词,哪里 (4)修?????①是故事修.而谤兴 动词,进修,有成绩②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动词,举行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形容词,高、长④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 形容词,长、久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动词,修养⑥务耕织,修. 守战之具 动词,修理 4.词类活用 ①故人乐为善. 形容词用作名词,好事 ②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 也 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③而望名誉之光. 、道德之行,难已 名词用作动词,光大 ④早夜.. 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⑤究其旧.不图其新.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现在 5.古今异义 ①古之君子.. 古义:指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

六级经典词汇用法重点讲解

六级经典词汇用法重点讲解 (一) 1. able后面可以接to do, in, for,但是不能接of to enable sb to do(sth)使...能做 to disable sb from doing sth使...不能做 2. be absorbed in…全神贯注于... She is completely absorbed in her book. 她在专心致志地看书. 3. be abundant/rich in sth...丰富,富于...; an abundance of大量的,丰富的,其后可以接可数或不可数名词,但是总体是当一个可数 单数形式使用; The tree yields an abundance of fruit. 这树结果甚多。 in abundance丰富,充裕; But today the delectable seafood is no longer available in abundance. 但是今天这种可口的海味已不再大量存在。 4. make the acquaintance of sb= make sb‘s acq uaintance主要表示结识,做一个短暂的动词 I made his acquaintance two years ago. Acquaint有两个例句 I have acquainted myself with their customs. I have been acquainted with their customs. 5. be active in work工作积极 activity意思是活跃,所以activity in trade商业活跃;其复数activities才表示种种活动campus activities校园活动 By/through agency of经...介绍,通过...之手;place/put sth on the agenda把某事提到日程上来 Agitation for/against: agitation against the big department stores 煽动反对大百货公司 women leading the agitation for equal rights 为争取男女平等而带头辩论的妇女们。 6. add既是及物动词,也是不及物动词,在表示添加,加的时候 add…to…把...加到...上是及物动词,在表示增添increase的时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 add to,The bad weather added to our difficulties. In addition=as well;in addition to=as well as, besides此外,除此之外 7. advance growth促进增长;have an advantage over胜过,优于; A man who can think will always have an advantage over others. 能动脑子的人总是会胜过别人。 Take advantage of因利乘便,趁机,利用 ---a person who is gullible and easy to take advantage of .易受骗并且容易利用的人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重点句子翻译 《原毁》 1、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译: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2、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译:那个人啊,能有这点,这

就够得上是良善的人了;能擅长这个,就算得上是有才能的人了。 3、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译:现在的君子却不这样,他要求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很少。(要求别人)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要求自己)简少,所以自己收获就少。 4、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译: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良心,还没有一点收获就停止了,不也是要求自己的太少了吗? 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6、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虽然这样(如此),这样做的人是有他的根源的,就是所谓懈怠和忌妒。懈怠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7、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译:因此,事业成功了,诽谤

却产生了;德望高了诬蔑却来了。唉!读书人生活在这个世上,而希望名誉发扬光大,德行推行,难啊! 《留侯论》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译:天下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故受到侮辱时却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抱负很大,志向很远.。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字词注音及解释

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 重点字词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讯 攒cuán:凑在一块儿。拗ǎo:这里有用力弯曲的意思。 确凿què záo:确实。菜畦cài qí:菜地。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长方形田地。 桑葚sānɡ shèn:桑树的果实。轻捷qīnɡ jié:轻快。动作轻快敏捷。 蟋蟀xī shuài:蟋蟀臃肿yōnɡ zhǒnɡ:肌肉肿胀。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脑髓nǎo suǐ:脑浆。相宜xiānɡ yí:适宜。 书塾shū shú:就是私塾,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臭氧。方正fānɡ zhènɡ:正派。 博学bó xué:知识渊博。蝉蜕chán 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里所脱下的壳。 人迹罕至rén jì hǎn zhì: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人声鼎沸rén shēnɡ dǐnɡ fèi:形容人声喧闹。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 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象烧开的水在沸腾一样。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肿胀 zhǒnɡ zhànɡ:指身体某一部分体积增大。叮嘱dīnɡ zhǔ:再三嘱咐。恐惧 kǒnɡ jù:害怕。骊歌 líɡē:告别的歌。花圃huā pǔ:花园。 第3课《丑小鸭》安徒生

丑陋 chǒu lòu:难看。讪笑shàn xiào:讥笑。嫉妒 jí dù: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来势汹汹 lái shì xiōnɡ xiōnɡ:动作或事物到来的气势很厉害。 第4课《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瞬息shùn xī:比喻极短的时间。延绵:yán mián:绵延伸展。 荒草萋萋huānɡ cǎo qī qī: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盛。幽寂yōu jì:幽雅寂静,孤独寂寞。 忧郁yōuyù伫立zhùlì 第6课《黄河颂》光未然 山巅shān diān:山顶。澎湃pénɡ pài:形容波浪猛烈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 狂澜kuánɡ lán:巨大的波浪。 屏障pínɡ zhànɡ:屏风。 哺育bǔ yù:喂养。 九曲连环jiǔ qū lián huán:九曲:有很多曲折的。连环:一环套一环而连成串的环,比喻互相接续、关联。 宛转wǎn zhuǎn 第7课《最后一课》都德 踱来踱去duó lái duó qù 郝叟hǎo sǒu:法文人名的音译。 懊悔ào huǐ:因过错而自恨。 祈祷qí dǎo:向神祷告求福。 惨白cǎn bái:形容面容苍白,或景色凄凉暗淡。

重点字词解释

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住,勤奋学习永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些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 9.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立于河边说:“时间犹如流水一般,不论昼夜时刻流逝。”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11.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1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

原毁文言知识点教师卷

原毁文言知识点教师卷 原毁文言知识点 1.通假字 (1)强者必说于言(同“悦”,高兴 ) 2.古今异义 (1(4)古之君子(古义:旧时贵族士大夫;)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古义:虽然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2)是足为艺人矣(古义:多技能的人;(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古义:一今义:?戏曲、曲艺、杂技、影视等演员般人;今义:很多人) ?某些手工艺工人) (6)是故事修而谤兴(古义:与是连起来(3)吾尝试之矣(古义:曾经试验;今义:解释为因此,修解释为治理;今义:一种试验) 文学体裁) 3.一词多义 (1)善:故人乐为善(名词,善事)/彼虽善是(动词,善于,擅长)/ 素善留侯张良(动词,交好)/不如因而善遇之(形容词,友好地)/己未有善(优点) (2)病:吾之病也(名词,缺陷,过错)/吾之病在肠胃(名词,疾病)/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形容词,困苦)/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动词,担心、忧虑) (3)然:今之君子则不然(指示代词,这样)/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的样子)/沛公然其计,从之(认为……是对的) 4.词类活用梳理: (1)故人乐为善(形容作名词,善事) (5)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名作状语, (2)早夜以思(名词作状语,在早晚) 对外,对内) (3)即其新(形容词作名词,最近的表现) (4)不究其旧(形容作名词,过去的错误) 5.翻译文中的重点字词:

(1)重以周(严格)(周密) (2)轻以约(宽容)(简约) (3)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这样)(却) (4)就其如舜者(追求,仿效) (16)后人无及焉(代他,舜) (5)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探求) (17)早夜以思(而,表修饰) (6)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那些附和、(18)己未有能( 才能 ) 朋友) (19)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 (7)即其新不究其旧(就……看) (20)究其旧不图其新(过去的错误、考(8)故人乐为善(做好事) 虑、现在的表现) (9)其人之有闻也(名誉声望) (10)责人也详,待己也廉(要求周详少) (11)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学习、学会掌握) (12)其用不足称也(功用本领) (13)不若是(这样,代以上三种情况) (14)道德之行(畅行) (15)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自己) 1 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讲义编制人:王凯艳审核人:秦海兵2013-2-28 (21)而望名誉之光(发扬光大,昭著) (22)可几而理欤(差不多、治理) 6.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例一(其为人也,仁义人也。(用也表判断) 他是个仁义的人。 例二(某非良士。(用判断词“非”表判断)

原毁导学案教师版

17、《原毁》导学案(高二16-20班)(教师版) 主编人:伍雪玲审核人:莫文英终审人:饶志青使用年级:高二实验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技能目标:学习对比的说理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韩愈写作本文的目的,关注社会、关注现实。 【教学重难点】掌握积累文中文言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学法指导】预习、朗读、质疑探究、小组合作。 一、课前检测 1、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2、《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作者是有感而发:安史之乱后,唐朝执政者及世族大地主结党营私,而由于上层统治者求全责备,下层地主阶层很难登上政治舞台,即使得官,也“动而得谤”,屡遭排挤。面对这样的现实,韩愈写下此文,希望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3、你学过的韩愈诗文名句有哪些 二、自主学习 ①古之君子,其责.(要求)己也重.(严格)以.(“而”,又)周.(全面,周全),其待人也轻.(宽容)以.(相当于“而”,又)约.(要求低)。(1)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好事)。(2)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探求)其所以 ..(……的原因)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这样),而我乃.(却)不能是.(这样)!”早夜以.(相当于“而”,表修饰)思,去其不如舜者,就.(追求、仿效)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对)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比得上)焉.(代词,他);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这)人.(指古之君子)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缺点)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3)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足够)为良人矣;能善.(擅长)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苛求)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4)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做到)也,一艺,易能.(掌握)也;其于人也,乃.(连词,却)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这)亦.(也)足矣.(语气助词,了)。”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②今之君子则不然 ..(不是这样)。其责人也详.(完备,这里指要求高),其待己也廉.(少,这里指要求 低)。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 ..(自己的收获)也少。己未有善.(优点,长处),曰:“我善.(擅长)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技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通“稍”) 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 ...(不值得称道)也。 ..(太低)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 彼虽善是,其用.(功用,本领)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考虑)其十;究.(追究)其旧,不图.(考虑) 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声望)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叫做)不以众人 ..(一般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5)

《伤仲永》重点字词解释

5、伤仲永 1、金溪:地名,现江西金溪 2、民:老百姓 3、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 4、隶:属于 5、未:不 6、尝:曾经 7、书具:书写工具,指笔、墨、纸、砚等 8、忽啼求之的“之”:代词,指书具 9、异焉:对此(感到)诧异 10、异焉的“焉”:兼词,于之 11、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2、借旁近与之的“与”:给 13、借旁近与之的“之”:代词,指仲永 14、即书诗四句的“书”:名词→动词,写 15、自为其名: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16、自为其名的“为”:写上,题上 17、其诗以养父母的“其”:代他的 18、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 19、收族的“收”:聚、团结 20、意:主旨,内容 21、传:传送 22、一乡秀才的“一”:全 23、传一乡秀才观之的“之”:代这首诗 24、自∣是: 从∣此,这 25、立∣就 立刻∣完成 26、文理:文采和道理 27、皆:都 28、可观者:值得赞赏的地方 29、者:……的地方 30、邑人:同县的人 31、奇:以之为奇 32、稍稍:渐渐 33、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34、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 35、或:有的人 36、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 37、利:认为……有利可图 38、日:每天 39、扳(pān):通“攀”,牵引 39、环谒(yè):四处拜访40、于:介词,向 41、不使学:不让他学习 42、余闻之也久的“闻”:听说 43、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 44、中:年间 45、从:跟从 46、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47、于:在 48、称:相当 49、不能称前时之闻的“闻”:传闻 50、还自扬州=自扬州还 51、复到舅家问焉的“焉”:代词,代方仲永的情况 52、泯然:消失 53、众人:常人 54、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 55、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56、仲永之通悟的“之”:的 57、通悟:通达聪慧 58、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 59、贤:胜过,超过 60、贤于材人的“于”:比 61、材人:有才能的人 62、卒:最终 63、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64、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65、彼其:他 66、如此之贤的“贤”:聪明的 67、且:尚且 68、固:本来 69、得为:想成为 70、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连普通人都不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