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复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 2. 能力目标:学习《史记》中人物传记的写作方法。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知识积累】

一、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赵不内。

2、人穷则反本。

3、齐与楚从亲。

4、 靡不毕见。

5、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 屈平既绌。厚币委质事楚。。

7、被发行吟泽畔。

8、“离骚”者,犹离忧也。 二、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颜色..憔悴。古义: 形容..枯槁。古义: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辞 娴于辞.令。 其辞.微。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属 屈平属.草稿未定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名属.教坊第一部 亡 亡.走赵 亡.

其六郡 然亡.

国破家相随属 见 上官大夫见.

而欲夺之 举类迩而见.

义远 信而见.疑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解释

屈平正.道直.

行 明.道德之广崇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短.屈原于顷襄王 方正..

之不容也 五、说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秦,虎狼之国 信而见疑 而自令见放为?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忠而被谤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为天下笑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莫不……举贤以自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一、翻译下列句子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3)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默写: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始吾于人也,-----------------------;今吾于人也,------------------------

3、十室之邑,---------------------,-----------------------------

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5、--------------,----------------,乐亦在其中矣。--------------------,--------------

6、---------,春服既成,---------------,-------------,---------,------------,咏而归。

7、课外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

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

三、课外文段拓展

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完成练习题。

雪琴与沅弟嫌隙已深,难遽.期其水乳。沅弟所批雪信稿,有是处,亦有未当处。弟谓雪声色俱厉。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声音笑貌之拒人,每苦于不自见,苦于不自知。雪之厉,雪不自知;沅之声色,恐亦未始不厉,特不自知耳。曾记成丰七年冬,余咎骆文耆①待我之薄,温甫则日:“兄之面色,每予人以难堪。”又记十一年春,树堂深咎张伴山简傲不敬,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余家目下鼎盛之际,余忝窃.将相,沅所统近二万人,季所统四五千人,近世似此者曾有几家?沅弟半年以来,七拜君恩,近世似弟者曾有几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吾家亦盈时矣。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霍氏②盈满,魏相概之,宣帚概之;诸葛恪盈满,孙峻概之,吴主③概之。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

吾家方丰盈之际,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云何?亦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确有可下手之处。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酌,朋辈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著于外者,约有四端:日面色,日言语,日书函,日仆从属员。沅弟一次添招六千人,季弟并未禀明,径招三千人,此在他统领所断做不到者,在弟尚能集事,亦算顺手。而弟等每次来信索取帐棚子药等件,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在兄处书函如此,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沅弟之仆从随员,颇有气焰,面色言语,与人酬按时,吾未及见,而申夫④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至今饮憾!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字工夫也。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更竭诚以图之,此“劳”字工夫也。

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用之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改动) 【注释】①骆文耆:清末重臣骆秉章。②霍氏:汉代大将军霍光一族。③吴主:三国时吴国君主孙亮。④申夫:曾国藩的慕僚。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难遽.期其水乳遽:立刻,马上

B.余忝窃.将相窃:谦词,私自,私下

C.而申夫曾述及往年对渠.之词气渠:第三人称“他”

D.时时自惕.惕:勉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待他人之来概而.后悔之/拔剑撞而.破之

B.不待天之.来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则.与别处书函更可知矣/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余以.名位太隆/焉用亡郑以.陪邻

3.下列各组中,均能体现曾国藩“修身自惕”的一项是

①每苦于不自见,苦不自知。②余则谓树堂面色亦拒人于千里之外。③吾家亦盈时矣。④吾与诸弟当设法自概之。⑤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⑥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雪琴和沅弟之间出现了很深的嫌隙,原因在于他们的声音和脸色表现拒人千里之外,而自己却一点也感觉不到。作者现身说法,给他们讲清了这个道理。

B.虽然曾家正处鼎盛之际,但作者居安思危,他借管子的话把“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的规律告诉子弟,表示与他们一起以“廉、谦、劳”持家。

C.沅弟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季弟不作汇报,擅自招兵;书信来往,言词不和;仆从随员的面色言语,颇有气焰。所有这些,作者都直接给予了批评和教育。

D.本文虽然有避害远祸、自保富贵的倾向,但作者提出的“廉、谦、劳”始终是值得肯定的做人之德、为官之道,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目能见千里,而不能自见其睫。

(2)观此二者,则沅弟面色之厉,得无似余与树堂之不自觉乎?

(3)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

一、素材积累

◎屈原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位才华出众而识见过人的智者。问题在于,世间智者颇多,而如何使用才智,则是个人的悲剧与否的关键。在屈原与渔父问答中,渔父明确地劝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放为?“如果将这些问答视为后人怀念屈原时虚构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把它看作召唤屈原如何使用自己才智的另一种声音。屈原如果顺从了这种声音,他至少不会遭遇被流放而自沉江水的悲剧,亦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是,屈原坚守自己的心灵操守,就只能走向悲剧。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在《屈原列传》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现实的场合,真正的智者与忠者,力量总是那么孤弱;将心智用于谋私,用于邪恶的人又是那样之多。上官大夫“心害其能”而“争宠”;靳尚、郑袖为了私利而卖国;而怀王又昏愦无能,任由奸佞害忠。这是人性的丑陋,这更是社会机制对人性丑陋的纵容。于是乎,君将不君,国亦不国,超越于任何个人悲剧的国家悲剧亦势所难免地发生了。这便是司马迁从人的灵魂深处,从人间关系之中所揭示的屈原悲剧的最深刻之处,亦是屈原悲剧最有价值的地方。

◎每读《史记·屈原列传》,我的脑海中就会交替映现出两幅遥远而清晰的画面:一幅是,被放逐于江湘之间的屈原,颜色樵悴,形容枯槁,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悲切吟唱。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屈子行吟图”,是屈原作为诗人的永恒雕像。一幅是,屈原自沉一百六十多年之后,年方二十的司马迁“南游江淮”,来到屈原自沉的汩罗江畔,临流凭吊,嘘唏垂涕。

◎理解这两幅充满浓郁的悲剧气息的画面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一位悲剧诗人和一位悲剧诗人式的史学家的灵魂穿越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在汩罗江畔,在司马迁幽禁的囚室中进行的一次对话;看作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深刻解读。正因为如此,这篇《屈原列传》便不仅是对屈原生平事迹的简要记载,而且是对屈原的诗人之心的“真实”记录。

◎《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原文)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作为诗人的屈原,就是司马迁心中的“倜傥非常之人”。所以,司马迁为屈原而“悲其志”,为屈原而临渊流涕,并采用屈原《涉江》诗中“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句意,亦为屈原下一断语:“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意即由于屈原有着异常高洁的人品,所以才引用了许多美人香草来作比喻。

◎《屈原列传》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样“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变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二、名句积累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2、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讲解〕这两句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一课一词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读本《晏子使楚》)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辞》)\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行为”在此是古今异义)\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齐桓晋文之事》)

⑥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若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用在句中帮助宾语前置。无义。如: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惟……为”相当于“唯……是”)(《弈秋》)

三、高考链接

1、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2009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2、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①为吾善;自我完善。②用:使。③不计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

孔子:____________ 韩非子: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我的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