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历史期末总复习

七下历史期末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隋朝建立:

◆581年◆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亡陈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南北重新统一。

隋文帝在位时期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出现开皇之治的原因:

1.隋文帝励精图治、提倡节俭

2.采取改革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

3.隋朝的统一为强盛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皇之治的表现:

隋文帝后期出现鼎盛局面。国家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口大幅度增长,史称“开皇之治”。

隋朝大运河

目的:

主要目的:为加强对南方地区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运输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作用:

积极:适应了统一后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对加强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维护国家统一,推动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消极:开凿大运河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朝的暴政,大运河的开凿并不能使隋朝因此而亡国。赵州桥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造了赵州桥。这是世界现存在早的石拱桥。

隋朝灭亡

隋炀帝实行暴政、滥用民力,激化了国内矛盾,激起了农民起义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的兵变中被杀,不久,隋朝灭亡。

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统治措施:

经济: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政治:1.提倡节俭,精简机构 2.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3.招贤用能,发展完善科举制度

4.虚心纳谏、集思广益

民族:缓和民族关系,加强各民族交流

科举制

产生: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

科目:明经、进士

意义:扩大统治基础;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唐朝诗歌的繁荣;对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产生深远影响。

贞观之治

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富裕,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增加,历史上把这一繁荣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原因:

1.隋末战乱结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贞观之治的前提基础。

2.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政治制度和大运河,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隋朝灭亡的教训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4.唐太宗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励精图治、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是贞观之治出

现的重要原因。

第三课大唐盛世

武则天的“贞观遗风”

690年,武则天自立为皇帝,改国号“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的统治:

◆善于选拔和重用人才◆发展科举制度,开创殿试制度、创设武举

◆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社会生产◆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制造冤狱

对武则天统治的评价:

积极: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的女皇帝和政治家,使唐朝的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巩固了贞观时期取得的统一和强盛这两大成就,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消极: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打击政敌,任用酷吏,一度造成滥杀无辜、制造冤狱的混乱局面。

开元之治

唐玄宗开元年间和天宝前期,唐朝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开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善于用人和纳谏

◆整顿吏治,进行改革

◆发展科举,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大都会长安

◆唐朝商业繁荣,形成了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大都市。

◆唐朝的长安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城市。

◆长安是全国性的大都市,也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唐朝的衰亡

唐玄宗统治后期统治日益腐朽,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局混乱,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的局面。

练习:

1、我们都学到了哪些封建繁荣局面?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2、这些繁荣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①前代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③统治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推行改革、注重发展生产。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3、这些繁荣局面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实现繁荣富强就要进行改革、勇于创新;培养人才;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

第四课“和同为一家”

唐和突厥:

东突厥

◆擒获颉利可汗,灭亡东突厥

◆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西突厥

◆灭亡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唐朝的繁荣强盛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北方各族的尊重。

唐和吐蕃:

吐蕃是藏族祖先,唐初,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城。

文成公主入藏:

唐太宗时期,应松赞干布之请,唐朝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促进了汉藏关系交流和发展。

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

促进了吐蕃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

金城公主入藏:

8世纪初,应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之请,唐朝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信中称,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唐和回鹘:

回鹘原称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祖先。

◆8世纪,回纥建立汗国◆回纥首领受唐册封,唐与回纥进行和亲

◆9世纪初,回纥更名回鹘

◆回鹘一部分南下归附唐朝,一部分西迁到西域

唐和南诏:

南诏是今天彝族、白族的祖先。

唐玄宗时期,南诏首领在唐朝的扶持之下统一六诏,并封其为云南王。

第五课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玄奘西行

玄奘是唐朝著名僧人,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西行原因:玄奘有感于各家对佛法说法不一致,难有定论,决定前往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求法。

玄奘的主要贡献:

◆西行天竺求法,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将《老子》等译成梵文,介绍到天竺;

◆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

资料。

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经过六次东渡,在754年到达日本。

鉴真除讲授佛经之外,还向日本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书法、文学、绘画等知识,被日本人民奉为医药始祖,因其卓越的贡献,所以被日本人民誉为“天平之甍”。遣唐使

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的文化

作用: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各类典籍,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绘画、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这些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1.仿唐制进行政治改革。

2.参考汉字,创造日本文字。

3.社会生活、风俗、饮食、服饰等仿效唐朝风俗

(练习)唐朝的开明民族政策有哪些具体表现?

①灭亡东突厥后,全其部落,顺其土俗,设置都督府,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

②把文成公主嫁入吐蕃,并带去唐朝先进文化、技术

由于材料中的这些政策,他开创了什么繁荣局面?这些政策对今天实现繁荣富强有何启示?

开创了贞观之治。

启示: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团结;加强民主;关心民生。

第六课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产生了2000多位诗人,5万多首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的诗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被称为“诗仙”。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唐代诗歌为什么如此繁荣?

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时期;

2.唐代确立了科举制度,进士考试也以诗歌为重要内容;

3.实行比较开放的文化政策,文化交流频繁,同时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

4.唐代帝王大都喜爱或能创作诗歌。

唐朝书法

颜真卿;颜体;楷书;气势雄浑,丰腴敦厚笔势遒劲,字形方正,为书法正宗《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端庄严谨,开阔疏朗,笔画锋棱明显,如斩钉截铁,书风遒劲雄健《玄秘塔碑》

唐朝绘画

阎立本的绘画以人物画著称。

吴道子的绘画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被尊为画圣。

莫高窟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现有洞窟735个,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单元练习)

1、我们都学到了哪些封建繁荣局面?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之治

2、这些繁荣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①前代创造了条件和基础。

②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③统治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推行改革、注重发展生产。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3、这些繁荣局面的出现,给我们什么启示?

实现繁荣富强就要进行改革、勇于创新;培养人才;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团结。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经济:经济发达,是世界经济交流的中心

文化:昌盛繁荣,文学艺术辉煌灿烂

民族关系:融洽,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全面的开放,广泛的交流

单元感悟

1.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2.人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用贤则昌,失贤则亡;

3.统治者的个人素质对国家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4.各民族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共同发展。

5.要勇于创新,从实际出发

第二单元

第八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公元九世纪,爆发黄巢起义,中国历史自907年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

北宋建立后,消灭各地割据政权,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广大地区。北宋与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并不是一个统一全国的王朝。

北宋的统治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收回大将的兵权。

◆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削弱相权。

◆设“二府”、“三司”分散权力。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契丹的兴起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改国号为辽。

契丹建辽后,创制契丹文字,大量吸收汉族文化。

澶渊之盟

◆1004年,辽对北宋发动大规模进攻。

◆宋真宗在寇准劝说下,亲临前线,使北宋将士士气大增,遏制了辽的进攻。

◆宋、辽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

时间:1005年双方:北宋、辽

内容: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

评价:积极:①辽宋开始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②在边境设置市场,贸易、文化往来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消极:增加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北宋的积贫、积弱。

西夏建立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

西夏统治措施:

◆创制西夏文字◆仿汉族体制建立官制和军事制度

◆推行科举◆任用汉族人任官

宋夏议和

时间:1044年双方:北宋、西夏

内容: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北宋每年给西夏许多白银、绢、茶叶。

评价:积极:北宋和西夏维持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两国贸易频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开发。

消极:增加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北宋的积贫、积弱。

第九课南宋和金的对峙

金的建立

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

◆女真族是今天满族的祖先。生活在东北地区,过着渔猎骑射生活。

◆女真族长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

靖康之难

金对宋战争的目的:掠夺土地与财富

◆面对金的入侵,宋徽宗向金求和,并传位给宋钦宗。

◆主战派大臣李纲指挥汴京军民打退金的进攻,但被两次罢免。

◆1126年,金再次攻宋,攻占汴京。

◆1127年,金军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并大肆掠夺后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南宋建立

1127年,赵构在南京称帝,建立南宋,后定都临安。赵构就是宋高宗。

岳飞抗金

岳飞是南宋的抗金名将。在抗击金军的斗争中,岳家军在郾城大战中彻底击溃了金军主力。

宋高宗与秦桧害怕岳飞等人北伐危及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

岳飞是南宋抗金英雄。他统帅的军队作战英勇,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爱戴,被称为“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正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的壮大,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向金求和。

宋高宗解除岳飞的兵权,与金议和。1142年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但岳飞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敬。)

为什么岳飞深受人民爱戴?

1、岳飞坚决抗击金朝侵略,并屡建战功;

2、岳家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

3、岳飞的冤死加深了人民对他的同情和怀念。

宋金和议

时间:1141年双方:南宋、金

内容: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作用:宋金力量大体相当的情况下,维持了较长时期相对稳定的局面。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那些?

1.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2.北方农民的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

3.南方统治者也比较重视水利的兴修。

4.南方自然环境的优越。

农业

宋朝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扩大

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改进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品种增多、种植范围扩大

◆宋朝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

◆南方普遍种植占城稻,并推广到江淮和北方

占城稻原产地在越南中南部的占城,是一种耐旱、高产、生长期短的作物。宋朝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

手工业

制瓷业:

◆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宋真宗景德年制)◆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造船业:

◆船只种类繁多、技术先进◆罗盘针开始用于航海

纺织业:

◆江浙丝绸,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海南棉纺织业兴起

商业

宋朝商业的发展:

城镇:集市繁荣,汴京、临安

纸币出现:北宋前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海外贸易: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广州、泉州、明州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通商国家有50多个,最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交子

时间:北宋前期地区:四川地区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意义:纸币质量轻而且易于携带,方便了商品流通与买卖。

原因:⑴商品经济的发展⑵金属货币不便携带

作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练习:

⑴指出图中所示纸币的名称,以及它最早出现的时期和地区。

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⑵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⑶指出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崇学风气

1.科举制发展,取士范围扩大,录取人数增多;

2.印刷术的普及和图书的容易获得;

3.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元朝

蒙古族兴起

◆蒙古族是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先后受制于辽、金。

◆蒙古各部为掠夺人口、牲畜和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经行长期的战争。

蒙古的扩张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国◆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19年至1260年,先后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西征

影响:蒙古的扩张给各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客观上促进了统一。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时间:1271年建立者: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北京)

1279年,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结束了唐末以来的分裂、战乱,推动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一部分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列岛和台湾

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元朝的统治

政治:实行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宣政院

经济:限制改农田为牧场;推动、鼓励农业生产;推广棉花种植

民族:将全国各族分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城市之一。是政治、文化、商业中心。

元朝的民族融合

元朝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1.根本原因: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

2.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有效管辖;

3.元朝交通发达,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

4.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采取了在现代依然可以看到其影响的统治措施?

⑴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度;⑵重视农业;⑶以大都即今北京为都城。

第十三课宋元时期的科技

活字印刷术:

◆唐朝出现雕版印刷术

◆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多年。

活字印刷术的传播

传播: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欧洲、埃及。

意义: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明司南◆北宋时期,发明指南针,并用于航海

◆南宋时期,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为远洋航行提供重要条件,并用于大地测量、军事等领域,促进了社会发展。火药:

◆唐朝时期,发明火药◆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时期,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沈括和郭守敬:

沈括:时期:北宋成就:《梦溪笔谈》

郭守敬:时期:元朝成就:《授时历》

两宋时期科技繁荣的原因:

1、国家相对统一,社会相对安定。

2、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民族融合、交流进一步加强。

4、对外交流频繁。

5、对隋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第十四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资治通鉴》

北宋时期,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

◆体例:编年体通史

词又叫长短句,词牌,填词

苏轼(把词的题材领域扩大到怀古、记游、说理、咏史,使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境界,开创了豪迈奔放的词风)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委婉含蓄,清新淡雅,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

辛弃疾(南宋,杰出爱国词人,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词风慷慨激昂,豪迈悲凉)元曲

◆元曲分为元杂剧和散曲。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负盛名的作家,代表作《窦娥冤》。

宋元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发达

民族关系: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

对外关系:对外交流频繁,海外贸易兴盛

文化:科技发达,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与近代贴近

单元感悟

1.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战争和冲突,但是民族间的融合发展是主流。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

宋夏和议(北宋、西夏1044年)

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北宋每年给西夏许多白银、绢、茶叶。

宋金和议(南宋、金1141年)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怎样看待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议和:

积极:

①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出现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局面。

②在边境设置市场,贸易、文化往来频繁,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消极:增加宋朝人民的负担,加剧宋朝的积贫、积弱。

繁荣表现:

1农业: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占城稻推广到江淮和北方;“苏湖熟天下足”;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大。

2.手工业: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宋朝造船业十分发达;纺织业有了显著发展。

3.商业:宋朝商业活跃,出现大量集市和城镇,北宋前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海外贸易空前发展,在广州、泉州、明州等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科技: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沈括、郭守敬的成就

文化:《资治通鉴》:时代、作者、体例、内容

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元杂剧和散曲;关汉卿的《窦娥冤》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节日;娱乐;崇学风气

第三单元

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膨胀

明朝建立

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南京(1368—1421)北京(1421—1644)

厂卫制度

◆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明宪宗设西厂

目的:

进一步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控制。巩固皇权,加强专制统治。

职权特点:

◆监视、侦查、逮捕和审讯发表不满言论或从事反抗活动的百姓和官员。

◆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约束。

君权的强化

政治:◆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内阁

◆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司法: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

思想:科举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

内容: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要根据经书观点作答,不能自由发挥。形式:作文分8个固定部分,称为“八股文”

影响:1.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有相对固定的评卷标准。

2.八股文形式呆板僵化,内容陈旧空洞,没有实际意义,严重束缚了考生的思想。

怎样看待对八股取士的看法?

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只钻研四书五经,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和创造力。它同秦的焚书坑儒一样,都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历史的发展。

君权强化的影响:

积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维护了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推动技术、文化的传播。

消极:君权的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表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

第十六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明成祖时期)

范围: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规模:七次下西洋,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船,2.7万人

目的:为促进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与各国联系和交流,宣扬明朝国威。意义:1.开发了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

2.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

。因为古代日本被称为“倭奴国”,所以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训练指挥的戚家军纪律严明、骁勇善战。

◆1561年,台州九战九捷,平息浙江倭患。

◆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平定福建、广东的倭寇。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占据澳门部分土地。

葡萄牙开了直接侵占我国领土的先例。不过,明朝政府仍对澳门实施管理,派遣官员,收取赋税,拥有完全主权。

第十七课清朝君权的强化

女真兴起

时间:17世纪初地区:东北地区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史称后金。

(八旗制度:满族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成员平时进行生产劳动,战时出征。八旗制度对满族社会发展和清朝建立起了积极作用,是清朝统治的军事支柱。)

清朝建立

时间:1636年人物:清太宗皇太极

事件: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清,改族名满洲。

明朝末年爆发李自成等人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李自成的起义军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赢得广大农民支持。

清军入关统一全国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1644年,清军在大败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山海关。

◆1644年,清顺治皇帝迁都北京,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君权强化

政治:军政机构基本沿袭明朝建制设立军机处

思想:大兴文字狱

设立军机处

◆时间:雍正时期

◆原因:直接:军事需要

根本:加强君权

◆组成:皇帝挑选满汉亲信大臣

◆职权:内政外交,军政大事。成为皇帝发号施令,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处理政务迅速、机密,是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文字狱盛行

目的:为了控制思想,维护满族在全国的统治。

时间: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严重。

影响: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使知识分子不敢有独立见解,从而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第十八课抗击外国侵略的斗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去收复台湾。

◆1662年,荷兰殖民者向郑成功投降,台湾收复。

意义:

1.打击了荷兰的殖民势力,遏制了西方殖民者向东扩张的脚步,保障东南沿海的安宁,捍卫了民族独立。

2. 有利于进一步开发台湾,促进民族融合。

沙俄入侵东北

时间:17世纪40年代

地区:侵入黑龙江流域,占领雅克萨和尼布楚地区。

雅克萨之战

1685年、1686年,清军两次在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

《尼布楚条约》

时间:1689年双方:清朝、俄国

内容: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分界线。

作用: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是中国的领土。

(18课)本课的启示

1.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主流。

2.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

3.各族人民都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十九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民族政策

清朝在民族关系问题上除了镇压叛乱的战争外,还采取了怀柔政策。

清朝实行了恩威并重的民族政策。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

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唆使和支持下发动分裂祖国的叛乱。

◆康熙皇帝三次亲征,平定了噶尔丹的叛乱。

◆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蒙古地区的统治。

直至1757年,乾隆皇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乾隆时期,清政府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清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

平叛的意义:

平定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建设。 加强对西藏管辖

◆顺治皇帝赐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封号

◆康熙皇帝赐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1727年)

◆乾隆皇帝确立金瓶掣签制度

修建外八庙

目的:为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作用:1、对于团结少数民族上层,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外八庙成为团结少数民族首领的活动场所,是民族团结、维护统一、战胜民族分裂的象征。

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请说说清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措施:

1、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

2、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3、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

4、修建外八庙,加强各民族沟通与团结;

5、统一台湾,设置台湾府;

6、在雅克萨打败俄国侵略者,签定《尼布楚条约》。

民族政策特点:

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还采取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第二十课 建筑工程传不朽

迁都北京

1421年(明成祖时期),明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故宫的历史地位:

故宫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民族特色,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清朝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巩

战争 怀柔 平叛乱 设官职 施恩惠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康熙) ◆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乾隆) ◆册封达赖(顺治)、班禅(康熙),设置驻藏大臣(雍正) ◆修建外八庙

◆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故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朝长城

建造目的: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规模:东起鸭绿江,西至甘肃省嘉峪关,长12000余里。

意义:1、保障北方对区的社会安宁;2、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和聪明才智;3、体现了中国古代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第二十一课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成书时间:明朝

内容: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

地位:是我国古代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天工开物》

作者:宋应星成书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总结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地位:反映了明朝时期中国科技的最高成就,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西学东渐

外国传教士来华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为了传播基督教,并配合欧洲殖民者向东扩张。

影响:传教的同时把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天文学等许多文化知识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科学进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末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的书籍。

明清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为什么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特点:1、传统科技仍居世界领先地位。2、总结性的著作为主。

3、自然科学的创新发明落后于世界。

原因:1、封建专制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2、专制加强,八股取士、文字狱使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和发展;

3、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西方先进科技的学习。

第二十二课明清时期的文化

四大名著

明清时期随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兴起和印刷业的兴盛,适合广大平民阅读欣赏

《四库全书》

时间:乾隆年间地位: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内容:按经、史、子、集分类编排,收录中国历代重要典籍文献。

影响:1、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

2、清政府对一些书籍涂改、禁毁,使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京剧的形成

时间:19世纪中期(清朝中后期)

构成:徽、汉两个剧种融合,同时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

第二十三课近代前夜的危机

康乾盛世与危机

盛世:◆疆域:130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3亿多

◆经济:传统农业、手工业发达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32%

危机:◆政治:君主专制强化◆经济:落后的封建经济占主体

◆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开始受到殖民侵略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时间:18世纪末(乾隆时期)国家: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清朝对待外国使节的访问,体现了统治者的无知狂傲和自我封闭。

闭关锁国

含义:明清统治者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一种对外政策。

过程:

明朝:◆明朝中叶开始实行闭关政策;

清朝:◆清初实行严厉的海禁,◆康熙中期重开海外贸易

◆乾隆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内容:严格限制对外交流,限定只在广州通商,通过广东十三行进行贸易)

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制度衰落,落后的自然经济。

主要原因:统治者夜郎自大的心态。

直接原因:防范殖民者的侵扰。

影响: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抵御作用。

消极: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导致了经济的停滞和倒退;使中国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技术的交流,阻碍了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君权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体

民族关系:中华民族成为整体

对外关系:从开发到闭关锁国,开始受到外来侵略

文化:传统科技领先,科技整体落后;小说、戏剧繁荣

单元感悟

1.君权的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表现。

2.各族人民坚决维护统一和抗击外来侵略,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维护统一、民族团结)

3.君权的膨胀,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盛行遏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勇于创新)

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开始落后于西方,成为近代中国遭受屈辱的根源之一。(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形成于秦汉)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于宋元内容:杯酒释兵权,设置二府三司;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强化于明清

内容: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废行省,设三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民族政策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机构等方式加强与周边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①民族政权对峙,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封建化。

②宋与辽、夏、金战后和议,以妥协保持了长期和平交往。③元朝统一后,形成民族融合高潮。

明清时期: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和边疆地区的关系空前加强。

②56个民族在清朝基本形成,中华民族成为整体。③清朝实行恩威并重的民族政策。

对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1.在中华民族形成的漫长的历程中,民族融合、和平交往

是主流,民族冲突是支流。2.民族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加速民族融合3.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构成的,是各民族友好、交流、融合的产物 4.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科举制度

隋朝:隋文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唐朝:唐太宗沿用隋朝科举制度武则天创设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宋朝:更加严密化、客观化、制度化,取士范围扩大

明清:八股取士,内容四书五经范围内、形式八股文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积极:1、是比较客观、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制度,有利于有才学的人进入政府,扩大统治基础。

2、使崇文风气兴盛,促进教育、文化发展。

消极:1、严重束缚考生的思想,脱离现实,不利于培养人才,阻碍了科技文化进步。

2、加强君主专制,阻碍社会进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