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试卷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福建省各地区2009届高三期末语文卷精编-文言文阅读专题

(福建省泉州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㈠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八年,从东垣过赵,赵王献之美人,厉王母得幸焉,有身。赵王敖弗敢内宫,为筑外宫而舍.之。及贯高等谋反柏人事发觉,并逮治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内。厉王母亦系,告吏曰:“得幸上,有身。”吏以闻上,上方怒赵王,未理厉王母。厉王母弟赵兼因辟阳侯言吕后,吕后妒,弗肯白,辟阳侯不强争。及厉王母已生厉王,恚,即自杀。吏奉厉王诣上,上悔,令吕后母之,而葬厉王母真定。

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长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上自将兵击灭布,厉王遂即位。厉王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而常心怨辟阳侯,弗敢发。及孝文帝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以亲故,常宽赦之。三年,入朝,甚横。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厉王乃驰走阙下,肉袒谢曰:“臣母不当坐.赵事,其时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弗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弗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臣辟阳侯,报母之仇,谨伏阙下请罪。”孝文伤其志,为亲故,弗治,赦厉王。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厉王,厉王以此归国益骄恣,不用汉法,出入称警跸,称制,自为法令,拟.于天子。

六年,令男子但等七十人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以辇车四十乘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治之,使使召淮南王。淮南王至长安。

尽诛所与谋者。于是乃遣淮南王,载以辎车,令县以次传。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臵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淮南王乃谓侍者曰:“谁谓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盎曰:“不可奈何,愿陛下自宽。”上曰:“为之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乃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为筑外宫而舍.之舍弃,放弃

B.臣母不当坐.赵事因……而判罪

C.拟.于天子比照

D.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谢罪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厉王母得幸焉.②且焉.置土石?

B. ①立子长为.淮南王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①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②复与.疏钟相间。

D. ①且.淮南王为人刚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淮南王刘长的母亲原为赵王的美人,母亲自杀后,刘邦很后悔,便让吕后抚养他,他才得以长大成人。

B.淮南王依仗与孝文帝关系亲密,日益骄横,不仅擅自杀害了辟阳侯,连薄太后和太子及诸大臣都害怕他。

C.骄横之极的淮南王后来竟参与谋反,孝文帝再也无法袒护他,而他一直到被处死都不思悔改。

D.袁盎曾提醒孝文帝,一旦淮南王死了,孝文帝将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但孝文帝没有接受,淮南王死后,孝文帝追悔莫及。

6.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9分)

①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弗争,罪三也。(3分)

②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3分)

③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3分)

㈠文言文阅读(18分)

3.A(舍:安排住处)4.C (焉:语气词,助词/兼词;为:当,担任,动词/被,介词;且:况且,连词/暂且,副词) 5.C (淮南王不是被处死的,而且他最后也有悔意)6.①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来危害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

(“王”、“危”、判断句式各1分)

②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

(补出主语、“袖”“椎”“刭”每点1分,扣完3分为止。“刭”译为“用刀割了他的脖子”亦可。)

③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

弃市问斩。(“考”“馈”“弃市”各1分)

【附】参考译文: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他母亲是过去赵王张敖的妃嫔。高祖八年(前199),高皇帝从东垣县经过赵国,赵王把厉王的母亲献给他。她受到皇上宠幸,怀下身孕。从此赵王张敖不敢让她住在宫内,为她另建外宫居住。次年赵相贯高等人在柏人县谋弑高祖的事情被朝廷发觉,赵王也一并被捕获罪,他的母亲、兄弟和妃嫔悉遭拘捕,囚入河内郡官府。厉王母亲也被抓,她在囚禁中对狱吏说:“我受到皇上宠幸,已有身孕。”狱吏如实禀报,皇上正因赵王的事气恼,没有理会厉王母亲的申诉。厉王母亲的弟弟赵兼拜托辟阳侯告知吕后,吕后妒嫉,不肯向皇上进言求情,辟阳侯便不再尽力相劝。厉王母亲生下厉王后,心中怨恨而自杀。狱吏抱着厉王送到皇上面前,皇上后悔莫及,下令吕后收养他,并在真定县安葬了厉王的母亲。

高祖十一年(前196)七月,淮南王黥布谋反,皇上遂立儿子刘长为淮南王,让他掌管昔日黥布领属的四郡封地。皇上亲自率军出征,剿灭了黥布,于是厉王即淮南王位。

厉王自幼丧母,一直依附吕后长大,因此孝惠帝和吕后当政时期他有幸免遭政治祸患。但是,他心中一直怨恨辟阳侯而不敢发作。

至孝文帝即位,淮南王自视与皇上关系最亲,骄横不逊,一再违法乱纪。皇上念及手足亲情,时常宽容赦免他的过失。

孝文帝三年(前177),淮南王自封国入朝,态度甚为傲慢。他跟随皇上到御苑打猎,和皇上同乘一辆车驾,还常常称呼皇上为“大哥”。厉王有才智和勇力,能奋力举起重鼎,于是前往辟阳侯府上求见。辟阳侯出来见他,他便取出藏在袖中的铁椎捶击辟阳侯,又命随从魏敬杀死了他。事后厉王驰马奔至宫中,向皇上袒身谢罪道:我母亲本不该因赵国谋反事获罪,那时辟阳侯若肯竭力相救就能得到吕后的帮助,但他不力争,这是第一桩罪;赵王如意母子无罪,吕后蓄意杀害他们,而辟阳侯不尽力劝阻,这是第二桩罪;吕后封吕家亲戚为王,意欲危夺刘氏天下,辟阳侯不挺身抗争,这是第三桩罪。我为天下人杀死危害社稷的奸臣辟阳侯,为母亲报了仇,特来朝中跪伏请罪。”皇上哀悯厉王的心愿,出于手足亲情,不予治罪,赦免了他。这一时期,薄太后和太子以及列位大臣都惧怕厉王,因此厉王返国后越发骄纵肆志,不依朝廷法令行事,出入宫中皆号令警戒清道,还称自己发布的命令为“制”,另搞一套文法,一切模仿天子的声威。

孝文帝六年(前174),厉王让男子但等七十人和棘蒲侯柴武之子柴奇商议,策划用四十辆大货车在谷口县谋反起事,并派出使者前往闽越、匈奴各处联络。朝廷发觉此事,治罪谋反者,派使臣召淮南王入京,他来到长安。

朝廷尽杀刘长的同谋者,于是命淮南王启程,一路用辎车囚载,令沿途各县递解入蜀。当时袁盎劝谏皇上说:“皇上一向骄宠淮南王,不为他安排严正的太傅和国相去劝导,才使他落到如此境地。再说淮南王性情刚烈,现在粗暴地摧折他,臣很担忧他会突然在途中身染风寒患病而死。陛下若落得杀弟的恶名如何是好!”皇上说:“我只是让他尝尝苦头罢了,就会让他回来的。”沿途各县送押淮南王的人都不敢打开囚车的封门,于是淮南王对仆人说:“谁说你老子我是勇猛的人?我哪里还能勇猛!我因为骄纵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终于陷入这种困境。人生在世,怎能忍受如此郁闷!”于是绝食身亡。囚车行至雍县,县令打开封门,把刘长的死讯上报天子。皇上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我不听你的劝告,终至淮南王身死。”袁盎说:“事已无可奈何,望陛下好自宽解。”皇上说:“怎么办好呢?”袁盎回答:“只要斩丞相、御史来向天下人谢罪就行了。”于是皇上命令丞相、御史收捕拷问各县押送淮南王而不予开封进食者,(把他们)一律弃市问斩。然后按照列侯的礼仪在雍县安葬了淮南王,并安置三十户人家守冢祭祀。

(福建省福州八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余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为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

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①,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③,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

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小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年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注:①斯松桂而诱云壑:南齐人周顒隐居钟山(今江苏江宁北),后应诏为海盐令,时人孔稚圭作《北山移文》,借山灵之口,指斥他假充隐士,称他“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

③叠足:翘足,指不费吹灰之力。登垅断:垅断指断而高的冈垅,登垅断指操纵、把持

集市,以牟取高利。

4.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于娄公所舍:留宿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定居

B.今夫乾没氏之属.属:类举酒属.客属:连接

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终:结束终.期于尽终:最后

D.言,身之文.也文:修饰其文.漫灭文:碑文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夫隐,自闭之.义也及其所之.既倦

B.今为.小女子所知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C.不害其.为廉其.孰能讥之乎

D.君其以.我故为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作者的一位姓李的朋友,代娄公求作者为娄公的“市隐斋”写一篇“记”为开端,借此引出作者对隐士的看法和对娄公的评价。

B.作者认为,所谓“隐”,就是与世隔绝,任何地方任何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所,不一定要到深山之中,蓬蒿之下,才算是隐居。

C.作者认为能初步懂得大道,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以隐居山林为小隐;而能做到把握操守,不被外物诱惑,喧寂两忘,所以以隐居朝市为大隐。作

者进而强调隐居在朝市的人一定是大隐。

D.文章最后引用的韩伯休的故事旨在说明真正的隐士就不需要文饰,不需要求得显贵。

言下之意,娄公的“隐”,不是真正的隐士;而士大夫喜欢娄公,是硬要为他写诗

文而扬自己的名。

(一)(9分,每小题3分)

4.B(属客:劝客人喝酒)

5.D因为(A的/到B被/成为C他/难道)

6.C(前几句话是作者引述前人的观点,依作者看来,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市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

[参考译文]

我一个姓李的朋友对我说过:?我游历长安,住在娄先生家。娄先生,是个隐士,住在长安的市区三十年了。他家有个小书斋,叫做‘市隐斋’。来往的官员大多都为它写过赋、传,我想请你也为娄先生写一篇,您还是因为我的面子缘故写一篇吧。?

我说:?你知道什么是隐吗?隐,就是自闭的意思。古代的人隐于农、隐于工、隐于商、隐于医生、算命、隐于屠户、钓鱼,至于赌徒、卖粥的、看门的、酒保,无处不在,并非只有在深山之中。,茅屋之下,才叫做隐居。前人有大隐、小隐的区别,说初步懂得大道的人,对自己的信仰还不是很彻底,为了不接触贪欲,使自己的心不乱,所以隐居到山林,这是小隐;能够心平气静,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到哪里都一样,言行一致,对喧嚣或寂静的环境都视而不见,所以隐居在城市的叫做大隐。以我来看,在山林隐居的人或许称得上小隐,但在朝廷市肆隐居的人,未必都能称得上大隐。自隐居的人索要自己作品高价之后,欺骗松桂、云壑的人(治假隐士)多了,更何况隐居在朝廷市肆的呢?如今侥幸取利的人,缩敛肩膀(形容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利嘴、长爪,争相买卖,和奴仆、贩夫拿着刀子血战,挂羊头,卖狗肉,嘴里说伯夷(商周时期的贤人)的话去干盗跖(春秋末期的大盗)一样的行为,说‘我是隐士’,能行吗?敢问娄先生为什么隐居,你知道吗??朋友说:?卖字换吃的,只够自己用的就行了,不妨碍他的清廉;凭借诗酒在达官贵人间周旋,求得一团和气而已,不妨碍他的清高。清廉和清高,本来就是古人隐居所追求的,你怀疑什么呢??

我说:?我明白了,我替你写篇记。就算如此,我依然有点不相信,请让我用东汉末年韩康(字伯休)的事情来作为结尾。韩伯休在都市卖药,绝不让人还价,一个女子来买药,韩康依然坚持不还价。女子大怒说:‘你难道是韩伯休啊,竟然不让还价?’韩康于是叹息说:‘我本来就是为了躲避名利,今天竟然连小女子都知道了我的名字!’扔掉了草药径直走了,终身都没有回来。娄先生固然是个隐士,但是自闭的本意,不是和韩康不同了吗?言辞是人们用来修饰外表行动举止的文饰之物,身将隐居,而求文以显耀自身,这种相抵牾的作法又是为了什么呢?我认为官人们喜欢和娄先生交往,是强加给了他名声,并不是他的本意。你回去后,试着替我问问娄先生。?

贞佑丙子(金宣宗贞佑四年)十二月某日,河东(指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作者故乡忻州在河东,故自称河东元某)元某题写此篇。

(福建省柘荣一中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一)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郑当时者,字庄,陈人也。其先郑君尝为项籍将,籍死,已而属汉。郑庄以任侠自喜,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孝景时,为太子舍人。每五日洗沐①,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夜以继日,至其明旦,常恐不遍。庄好黄老之言,其慕长者,如恐不见。年小官薄,然其游知交,皆其大父行,天下有名之士也。武帝立,庄稍迁为鲁中尉、济南太守、江都相,至九卿为右内史。以武安候、魏其时议,贬秩为詹事,迁为大农令。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馈遗人,不过算②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③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郑庄使视决河,

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 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④,多逋负⑤。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大守。数岁,以官卒。郑庄始列为九卿,廉,内行修洁。中废,家贫,宾客益落。及居郡,卒后家无余赀财。

大史公曰:夫以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戏,交情乃见。”郑亦云,悲夫! (《史记》一二O卷《汲郑列传》) 注①洗沐:官员休假②算:竹器③推毂:推荐④僦人:这里指承揽运输的人⑤逋负:拖欠款项

3.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置驿马长安诸郊,存诸故人存:问候

B.每朝,候上之间说间:空闲时

C.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下:下等

D.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赍:携带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脱张羽于厄,声闻梁楚之间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与官属言,若恐伤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C.请治行者何也? 其妻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D.数岁,以官卒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当时曾经担任过项羽的将军,项羽死后,不久也就归顺了汉朝。

B.郑当时以行侠仗义为自豪,解救了张羽,名声传扬在梁楚一带。他喜欢结交朋友,常常夜以继日邀请拜谢宾客。

C.郑当时喜欢黄帝、老子的言论,仰慕年高有德的人;他年轻,官位卑微,但交游的朋友都是与他祖父同辈的人。

D.郑当时曾位列九卿,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门庭冷落。晚年,担任汝南郡太守且在任上去世。

3.C(谦恭)

4.D(A从/到。B好像/假若。C语气提顿/的人。D两个“以”作“在”讲。)

5.A(郑当时来当项羽将军,是他的父亲当过。)

【文言文翻译】

郑当时,字庄,陈县人。他的父亲郑君曾经做过项藉的将镇;项藉死后,不久归属汉朝。

郑庄以行侠仗义为乐事。他曾经解救张羽于危难之中,名声在梁、楚地区广为传扬。

孝景帝时,为太子舍人。每逢五天一次的官吏休假日,他常常在长安四郊设置马匹,问候

那些老朋友,请竭拜谢宾客,夜以继日,直到天亮,还总是担心不周到。郑庄喜好黄老学说,仰慕年高望重的人.好像生怕见不到。他年纪轻官位低,但他交往的好友都是他祖父辈的天下知名的士人。武帝登基,郑庄—步步升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一直升为九卿担任右内史,由于在武安侯田蚡、魏其侯窦婴举行的当时的廷议中发言失当,郑庄被贬为詹事,后来调升为大农令。

郑庄任太史时,告诫(他家的)守门人说:“客人来了,不论高贵低贱(都要立即请进来),不要让客人在门外等候。”他执行主人敬待客人的礼节,能以自己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待客人。郑庄廉洁奉公,又从不添置私产,只靠薪俸和获得的赏赐来供应诸位年长的宾客。这样—来,他赠送人的礼物,只是些竹器盛放的普通食品。每次上朝,等到皇上空闲时就进言,每次不忘记说及天下德高望重的贤士。推举士人和丞、史等下属官员时,总是津津乐道,兴味盎然,还常说这些人比自己贤能。他对吏属从不直呼其名,跟下级谈话,总怕言辞失当而伤害他们。听到别人好的建议,就把它推荐给皇上,生怕延误了。崤山以东的士人和一些年长的人因此都异口同声地称赞郑庄。

郑庄被派遣视察黄河溃口,自己申请给五天假整治行装。皇上说;我听说,…郑庄出行,千里不带粮?,现在却申请给假整治行装,这是为什么?”(郑庄虽然人缘好),然而他在朝廷议事,常常迎合皇上的意旨,不敢明确表态对或不对。到他晚年时,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四方夷族,全国耗费多,财力物力越发匮乏。郑庄保举的人和他的宾客有给大司农承雇搞运输的,亏欠款项很多。司马安做淮阳太守,揭发了这件事,郑庄因此获罪,赎罪以后贬为庶人。不久,在丞相府暂任长史。皇上认为他老了,让他担任汝南郡太守。几年以后,在任上去世。

郑庄当初位列九卿,为人清廉,平时居家品行纯洁。中途罢官回家,家境贫寒,宾客渐渐散去。等到做郡守,去世后家中没有剩一点财产。

太史公说:凭着郑庄的贤良,得势时宾客多到以十倍数计算,失势时宾客星散,何况一般人呢!下邽翟公有过这样的话:当初翟公做廷尉时,宾客盈门;及至免职家居,门口可以张网罗雀。翟公重新担任廷尉后,宾客们又想去投靠他,翟公于是在门上写上大字,说:“一死一生,才知交情;一贫一富,才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才显。”郑庄的境遇也可以这样说,可悲呀!

(青于蓝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期末综合冲刺训练(下编·福建卷)(一))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马伶传(节选)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

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尔。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节选自《壮悔堂文集》)

【注】分宜:严嵩是分宜人,当时的人称呼严嵩为严分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梨园以技鸣者鸣:出名。

B.已易衣遁矣遁:逃走。

C.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凌:欺侮。

D.安得不工哉工:精湛。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金陵为明之留都

子孙视之不甚惜B.坐客乃西顾而叹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C.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D.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金陵曾经是明朝的都城,生活着许多达官贵人,再加上处在太平盛世,所以当时四处听戏、游乐的人络绎不绝。

B.兴化部和华林部都有高超的演出水平,但是在扮演严嵩的演技上华林部的李伶当初无人能及。

C.马伶原本就擅长演唱,后来跟顾秉谦刻苦学习,精心钻研,终于超过了李伶。

D.侯方域高度评价了马伶的行为,认为正是由于坚定的意志才促使他走向成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35分)

三、(32分)

(青于蓝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期末综合冲刺训练(下编·福建卷)(一))

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一)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①,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②而趋!迷阳,迷阳③,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④也;膏火,自煎也⑤。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世间》)

(二)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节选自《论语·微子》)

【注】①凤:凤鸟,这里用来比喻孔子。②画地:在地面上画出道路来。喻指人为的规范让人们去遵循。③迷阳:指荆棘。④自寇:意思是自取砍伐。寇:侵犯,掠夺。⑤自煎:意

思是自取熔煎。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译文:

②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译文:

(2)同是接舆的话,在《庄子·人世间》中是“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而在《论语·微子》中却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二、

3.C(凌:超过。)

4.C(为:均为介词,可译为“替”、“给”。A.之:结构助词,的/代词,土地;B.乃:副词,却,竟然/副词,于是,就;D.而:连词,表结果,从而,因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5.C(因为顾秉谦和严嵩本质上是一路货色,所以马伶跟顾秉谦做差役,以便近距离观察他的言行举止,从而帮助自己更好地模仿严嵩,而不是跟顾秉谦刻苦学习。)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旧都,留守旧都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碰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时,西面戏台扮宰相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却只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装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轻易找人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这出戏,从此在金陵演出《鸣凤记》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走后将近三年,马伶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戏曲界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突然停止了演唱,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兴化部在这一天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当时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那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侯方域说:真是奇妙啊,马伶求师悟艺独有心得啊。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如严嵩本人一样的人来教如何演严嵩,怎么能不扮演得精妙呢?哎!耻于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

技艺精湛又何须再问呢?

三、

6.(1)见“参考译文”画横线处(2)前者主张“无用之用”、“无为而为”的消极处世态度;后者是积极入世的态度。

【参考译文】

(一)孔子去到楚国,楚国隐士接舆来到孔子门前,说“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承载(获取);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在地上画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荆棘啊,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我穿行在曲折窄小的道路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自身招致砍伐;油脂燃起烛火,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是更大的用处。

(二)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徒:白白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孟尝君“得士”和“怨士”的一组是( )(3分)

A.①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②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B.①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②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

C.①冯驩乃西说秦王②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

D.①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②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

(2)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2.【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驩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现在齐王因为听信毁谤而废黜了他,他心中怨恨,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人事的真实情形,会全部送给秦国。齐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得到,岂止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驩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于是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驩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驩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驩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驩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2. B 币:礼物(《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

3.C

4.D“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不合文意。

5.(1)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恢复孟尝君的官位,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得分点:先,折,略)

(2)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得分点:富贵/贫贱,士,固然))(福建省金丰中学2008-2009学期期末考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题3分)

韦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人也,少以字行。父旭,武威郡守。永安二年,拜右将军、南

幽州刺史。时氐贼数为抄窃,旭随机招抚,并即归附。寻卒官。

孝宽沉敏和正,涉猎经史。弱冠,属萧宝夤作乱关右,乃诣阙,请为军前驱。朝廷嘉之,即拜统军。随冯翊公长孙承业西征,每战有功。拜国子博士,行华阴郡事。属侍中杨侃为大都督,出镇潼关,引孝宽为司马。侃奇其才,以.女妻之。永安中,授宣威将军、给事中,寻.赐爵山北县男。孝武初,以.都督镇城。文帝自原州赴雍州,命孝宽随军。及克潼关,即授弘农郡守。从擒窦泰,兼左丞,节度宜阳兵马事。时边境骚然,乃.令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寻迁南兖州刺史。

是岁,东魏将段琛、尧杰复据宜阳,遣其扬州刺史牛道恒扇诱边民。孝宽深患之,乃遣谍人访获道恒手迹,令善学书者伪作道恒与孝宽书,论归款意,又为落烬,烧迹若火下书者,还令谍人送于琛营。琛得书,果疑道恒,其所欲经略,皆不见用。孝宽知其.离阻,日出奇兵掩袭,擒道恒及琛等,崤、渑遂清。

北周大象六月,诏发.关中兵,以孝宽为元帅东伐。七月,军次河阳。尉迟迥所署仪同薛公礼等围逼怀州,孝宽遣兵击破之。进次.怀县永城桥之东南。其.城既在要冲,雉堞牢固,迥已遣兵据之。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孝宽曰:“城小而固,若攻而不拔,损我兵威。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于是引军次于.武陟,大破迥子惇,惇轻骑奔邺。迥自出战,又破之。迥穷迫自杀。兵士在小城中者,尽坑于.游豫园。诸有未服,皆随机讨之,关东悉平。十月,凯还京师。十一月薨,时年七十二。

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先知。时有主帅许盆,孝宽托以心膂,令守一戍.。盆乃.以城东入。孝宽怒,遣谍取之,俄而斩首而还。其能致物情如此。

(节选自《周书·韦孝宽列传》)

4.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寻.赐爵山北县男寻:不久

B.孝宽托以心膂,令守一戍.戍:城池

C.北周大象六月,诏发.关中兵发:传达

D.进次.怀县永城桥之东南次:驻扎

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于是引军次于.武陟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

B.①诸将士以.此城当路,请先攻取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①盆乃.以城东入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①孝宽知其.离阻②吾其.还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韦叔裕是京兆杜陵人,在他任右将军、南幽州刺史期间,氐族多次抢掠财物,他根据情况,加以安抚,氐人都迅速地降附他。

B.韦叔裕跟随文帝攻克潼关后,立即担任了弘农郡守,并独立带兵俘虏了大将窦泰,并兼任左丞,统辖宜阳郡兵马。

C.韦叔裕善于抚慰部下,而且深得人心。有齐人得到他的财物,与他遥通书信。所以,北齐的一举一动都为北周所掌握。

D.韦叔裕任元帅带兵东伐,先后打败了薛公礼、尉迟惇的军队,并且迫使尉迟迥自杀;至此,整个关东地区被平定。

第二卷 132分

三、(39分)

7、翻译下列句子(7分)

(1)乃令孝宽以大将军行宜阳郡事。寻迁南兖州刺史。(4分)

(2)今破其大军,此亦何能为也。(3分)

二、

4、【C出动,派出】

5、【A A都是介词,都是“在”的意思;B第一个“以”是“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用”的意思;C第一个“乃”是“却、竟然”的意思,第二个“乃”是“才”的意思;D第一个“其”是人称代词,代“敌人”,第二个“其”是语气词,是“还是”的意思。】

6、【C A任右将军、南幽州刺史的是韦旭;B“独立”表述有误;D因果有误,原文还有“诸有未服,皆随机讨之”的句子。】

【参考译文】

韦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人,自小便用他的字作名。他的父亲韦旭,曾任武威郡太守。永安二年,韦旭被任命为右将军、南幽州刺史。当时氐族贼人多次抢掠财物,韦旭根据情况,加以安抚,氐人都迅速地降附他。不久,韦旭死在官位上。

韦孝宽为人深沉机敏,温和正直,好读经史。他二十岁时,遇到萧宝夤在关中发动叛乱,于是他前往都城洛阳,请求朝廷让他作为大军的先锋前去平定叛乱。朝廷很欣赏他的这种行为,便任命他为统军。韦孝宽随冯翊公长孙承业挥师西进,每次作战,都有战功。被任命为国子博士,代理华阴郡太守的职务。恰好侍中杨侃担任大都督,出京镇守潼关,让韦孝宽做都督府司马。杨侃对韦孝宽的才干感到惊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永安年间,朝廷任命韦孝宽为宣威将军、给事中,不久又授予他山北县男的爵位。孝武帝初年,韦孝宽以都督的身份,独立镇守襄城。北周文帝从原州进军雍州,命令韦孝宽随大军前往。等到攻下潼关后,当即任命他为弘农郡太守。后随宇文泰俘东魏大将窦泰,兼任行台左丞,统辖宜阳郡兵马。当时边境极不安宁,于是命令韦孝宽以大将军的身份代理宜阳郡太守的职务。不久升任南兖州刺史。

这一年,东魏将段琛、尧杰再次攻占宜阳,派扬州刺史牛道恒鼓动招诱西魏边境的百姓,韦孝宽为此深感忧虑。于是派间谍寻求到牛道恒的手迹,让善于模仿笔迹的人伪造了一封牛道恒给韦孝宽的信,信中说到牛道恒归顺的意图,又假造了灯灰烤焦的痕迹,就像这封信是在灯下书写的一样,又让间谍回头把这封信送到段琛的军营中。段琛得到这封信后,果然怀疑牛道恒。牛道恒所策划的事情,都不被段琛许可。韦孝宽知道敌方已经离心,相互牵制,于是天天出动奇兵突然袭击,终于俘获了段琛和牛道恒等人,崤山、渑池一带于是安定了。

北周大象年六月,皇帝下令出动关中军队,任命韦孝宽为元帅向东讨伐。七月,军队驻扎在河阳。尉迟迥任命的仪同薛公礼等人围攻怀州,韦孝宽派兵打败了他们。又进军驻扎在怀县永城桥的东南。那座城既已处在要塞地带,城墙坚固,尉迟迥又已派兵把守它。众将士认为这座城处在要害,请求先攻占它。韦孝宽说:“城虽然小但是很坚固,如果没有攻下,那么会削减我们的军威。如果我们打败了他们的主力部队,这座小城里的军队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于是带领军队驻扎在武陟,大败了尉迟迥儿子尉迟惇的军队,尉迟惇快马逃到了邺城。尉迟迥亲自出战,韦孝宽又打败了他。尉迟迥走投无路被迫自杀。小城中的士兵全部在游豫园被活埋。还有没有降服的地方,韦孝宽都根据具体情况征伐他们,关东于是全部平定。十月,军队胜利回到京城。十一月孝宽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韦孝宽善于安抚驾驭部下,深得人心。他所派往北齐的间谍,都为他尽力效命。也有齐人得到他的财物,与他遥通书信。所以,北齐的一举一动都为北周所掌握。当时有一主帅

许盆,韦孝宽把他视为心腹,命令他去镇守一城,他领命后竟然向东投降北齐。韦孝宽大怒,派间谍前去刺杀他,不入便斩其首而回。他就是能够像这样收揽人心。

7.见上文划线部分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盲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文瓘字稚圭,贝州武城人。隋大业末,徙家魏州之昌乐。幼孤,事母、兄以孝友闻。贞观初,第明经,补并州参军。时李勣为长史,尝叹曰:“稚圭,今之管、萧,吾所不及。”勣入朝,文瓘与属僚二人皆饯,勣赠二人以佩刀、玉带,而不及文瓘。文瓘以疑请,勣曰:“子无为嫌。若某,冘豫少决,故赠以刀,欲其果于断;某放诞少检,故赠以带,俾其守约束。若子才,无施不可,焉用赠?”因极推引。再迁水部员外郎。时兄文琮为户部侍郎,于制,兄弟不并台阁,出为云阳令。累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遂与勣同为宰相。俄知左史事。时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复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廥寖虚。文瓘谏曰:“王者养民,逸则富以康,劳则怨以叛。秦、汉广事四夷,造宫室,至二世土崩,武帝末年户口减半。夫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人罔常怀,怀于有仁。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帝善其言,赐缯锦百段,为减厩马数千。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又兼大理卿。不旬日,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尝有小疾,囚相与斋祷,愿亟视事。时以执法平恕方戴胄①。后拜侍中,兼太子宾客。诸囚闻其迁,皆垂泣,其得人心如此。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②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或曰:“已议。”即皆报可。 (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注释】①戴胄:唐初大臣,曾任大理寺少卿。②佗:他。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B.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C.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D.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理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经,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注重考察考生对经书记诵能力,也有少量的经义阐发。 B. 水部,唐朝尚书省下设有水部,水部司职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负责各地区的河渠修理和灌溉事宜。 C. 四夷,指古时中原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周边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即东夷、南蛮、西狄和北我的合称。 D. 帑廥,指钱粮府库。一般称贮谷建筑为仓,贮米建筑为廪,贮文书档案的建筑为府,贮金帛财货、武器的建筑为库。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 (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第二句解释为“没有仁德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安于穷困,也不能够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有仁德的人长期安心于推行慈爱精神,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长远的利益而实行仁。” 孔子突出地强调了做人以仁为本的思想,认为没有仁德的人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都会更加堕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会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节操。而孔子弟子中的颜渊,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 (2)题干中要求“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结合第一、第二句释义,及第三句释义“智者对事理通达,流动无凝滞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爱水。仁者,安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厚重沉稳而不改变,像山一般,所以喜欢山”,朱熹认为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①虽:虽然。俱:一起。若:比。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樊侯①庙灾记 (宋)欧阳修 ①郑之盗,有入樊侯庙刳神像之腹者。既而大风雨雹,近郑之田麦苗皆死。人咸骇曰:“侯怒而为之也。” ②余谓樊侯本以屠狗立军功,佐沛公至成皇帝,位为列侯,邑食舞阳,剖符传封,与汉长久,《礼》所谓“有功德于民则祀之者”□!舞阳距郑既不远,又汉、楚常苦战荥阳、京、索间,亦侯平生提戈斩级所立功处,故庙而食之宜矣。方侯之参乘沛公,事危鸿门,振目一顾,使羽失气,其勇力足有过人者,故后世言雄武称樊将军,宜其聪明正直,有遗灵矣。 ③然当盗之倳②刃腹中,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而后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何哉?岂生能万人敌,而死不能庇一躬耶?岂其灵不神于御盗,而反神于平民而骇其耳目耶?风霆雨雹,天之所以震耀威罚有司者,而侯又得已滥用之耶? ④盖闻阴阳之气,怒则薄而为风霆,其不和之甚者凝结而为雹。方今岁且久旱,伏阴不兴,壮阳刚燥,疑有不和而凝结者,岂其适会民之自灾也耶?不然,则喑呜叱咤,使风驰霆击,则侯之威灵暴矣哉! 【注释】:樊哙,汉代开国功臣之一。②倳:插入,刺入。 (1)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A. 乎 B. 欤 C. 兮 D. 哉 (2)列对第②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叙述樊哙出身以及军功,目的是为了表达赞赏追思之情。 B. 引用《礼》相关语句,阐述郑人为樊哙立庙祭祀的原因。 C. 借助对史实的陈述,直接批驳开头部分人们的错误观点。 D. 回顾樊哙当年的勇武与功德,从而验证其死后具有神灵。 (3)文表面上说樊侯的神灵不会贻怒百姓,却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文针对“侯怒而为之也”的观点批驳有力,层层推进,请结合③④两段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B (2)B (3)从为樊侯神灵辩护的语言,如“独不能保其心腹肾肠哉?”“贻怒于无罪之民,以骋其恣睢”等中可以看出“樊侯”的神灵是无能又蛮横无理的,不敢对盗贼发威却对老百姓滥施淫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作者刻画了一个横暴的官僚典型,文末的一句“则侯之威灵暴矣”更是直接发出批判的声音。可见,文章暗含对典型官僚的批判。 (4)第③段首先从反面入手,从其神灵既然能够贻怒于无罪之民与不能保其心腹肾肠之间的矛盾中批驳樊侯神灵以雨雹伤苗的可能性;接着从正面论述,风雹乃阴阳二气凝结而成,只是碰巧遇到樊侯庙之事,批驳了樊侯怒而为之的迷信观点。论证层层推进,逻辑严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2016年北京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言文汇编 (东城)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①夫士戒乎有意耀其才也,有运才之本存焉。有意耀其才,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而其才亦龊龊碌碌,无纤毫之用于天下。夫惟杜机葆贞,凝定于渊默之中,即自弢【1】其才,卒不得不显。盖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也。今夫花萼蕃郁,人睹木之华,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而先溉其根,何也?所培在本也良玉韫于石不待剖而山自润明珠含于渊不待摘而川自媚莫邪藏于匣不待操而精光自烁人不可正睨者何也有本在焉其用自不可秘也。 ②而晚代文士,未窥厥本,呶呶【2】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单辞偶合,辄气志凌厉;片语会意,辄傲睨千古。谓左、屈以外,别无人品;词章以外,别无学问。是故长卿摛藻于《上林》,而聆窃赀之行者汗颊矣。康乐【3】吐奇于春草,而耳其叛逆之谋者秽谭矣。下逮卢、骆、王、杨,亦皆用以负俗而贾祸,此岂其才之不赡哉?本不立也。本不立者,何也?其器诚狭,其识诚卑也。故君子者,口不言文艺,而先植其本。凝神而敛志,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其器若万斛之舟,无所不载也;其识若登泰巅而瞭远,尺寸千里也。故方其韬光养嘿【4】,退然不胜,如田峻野夫之胸无一能。而比其不得已而鸣,则矢口皆经济,吐咳成谟谋;振球琅之音,炳龙虎之文;星日比光,天壤不朽。岂比夫操觚属辞,矜骈丽而夸月露,拟之涂糈土羹,无裨缓急之用者哉! ③盖昔者禹、尹、虺、召之徒,皆备明圣显懿之德,其器识深沉浑厚,莫可涯涘。而乃今读其训、诰、谟、典、诗歌,抑何尔雅闳伟哉!千古而下,端拜颂哦,不敢以文人目之,而亦争推为万世文章之祖。则吾所谓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者也。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狷薄者,即文艺并失之矣。虽然,器识先矣,而识尤要焉。盖识不宏远者,其器必且浅浮;而包罗一世之襟度,固赖有昭晰六合之识见也。大其识者宜何如?曰:豁之以致知,养之以无欲,其庶乎!(取材于袁宗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注释:【1】弢:掩藏。【2】呶呶(náo):多言,即唠叨。【3】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4】嘿:同“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无论:更不必说 B.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树木:种树 C.口不言文艺文艺:写作的学问 D.则矢口皆经济经济:经世济民(的道理)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 B. 呶呶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然力足以至焉 C. 则吾所谓其本立 D. 信乎器识文艺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夫惟杜机葆贞 只有杜绝机巧保住纯真 B. 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 回转光采而照亮内心,收敛锋芒而隐藏名声 C. 星日比光,天壤不朽 像星星和太阳比光亮,像天与地一样永垂不朽 D. 大其识者宜何如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释】①宰:主持割肉的人。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陈涉起而王陈________ ②使使归项王(内心)_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①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 A.放弃 B.捐税 C.捐赠 D.收集 ②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 A.满意 B.意外 C.意图 D.怀疑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4)用“/”为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高考文言文阅读真题

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 完全详解汇编 【汇编说明】: [本系列对2006年全国各地高考题和试题详解详析进行了重新校对和整理分类,主要目的在于给处于繁忙和超负荷工作的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复习和教学提供一些方便。但难免有错,在此请谅解] 三、(9分,每小题3分)(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①加五:增加五成。②挛缩:褶皱。③不赀:不计其数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资:资财。 【答案】:D(【解析】"资",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1)下列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B.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C.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D.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

2016年北京高三二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文言文汇编(东城) 二、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5题。 ①夫士戒乎有意耀其才也,有运才之本存焉。有意耀其才,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而其才亦龊龊碌碌,无纤毫之用于天下。夫惟杜机葆贞,凝定于渊默之中,即自弢【1】其才,卒不得不显。盖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也。今夫花萼蕃郁,人睹木之华,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而先溉其根,何也?所培在本也良玉韫于石不待剖而山自润明珠含于渊不待摘而川自媚莫邪藏于匣不待操而精光自烁人不可正睨者何也有本在焉其用自不可秘也。 ②而晚代文士,未窥厥本,呶呶【2】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单辞偶合,辄气志凌厉;片语会意,辄傲睨千古。谓左、屈以外,别无人品;词章以外,别无学问。是故长卿摛藻于《上林》,而聆窃赀之行者汗颊矣。康乐【3】吐奇于春草,而耳其叛逆之谋者秽谭矣。下逮卢、骆、王、杨,亦皆用以负俗而贾祸,此岂其才之不赡哉?本不立也。本不立者,何也?其器诚狭,其识诚卑也。故君子者,口不言文艺,而先植其本。凝神而敛志,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其器若万斛之舟,无所不载也;其识若登泰巅而了远,尺寸千里也。故方其韬光养嘿【4】,退然不胜,如田峻野夫之胸无一能。而比其不得已而鸣,则矢口皆经济,吐咳成谟谋;振球琅之音,炳龙虎之文;星日比光,天壤不朽。岂比夫操觚属辞,矜骈丽而夸月露,拟之涂糈土羹,无裨缓急之用者哉! ③盖昔者禹、尹、虺、召之徒,皆备明圣显懿之德,其器识深沉浑厚,莫可涯

涘。而乃今读其训、诰、谟、典、诗歌,抑何尔雅闳伟哉!千古而下,端拜颂哦,不敢以文人目之,而亦争推为万世文章之祖。则吾所谓其本立,其用自不可秘者也。信乎器识文艺,表里相须,而器识狷薄者,即文艺并失之矣。虽然,器识先矣,而识尤要焉。盖识不宏远者,其器必且浅浮;而包罗一世之襟度,固赖有昭晰六合之识见也。大其识者宜何如?曰:豁之以致知,养之以无欲,其庶乎!(取材于袁宗道《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注释:【1】弢:掩藏。【2】呶呶(náo):多言,即唠叨。【3】康乐:即谢灵运。东晋时世袭为康乐公,世称谢康乐。【4】嘿:同“默”。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则无论其本拨而神泄于外无论:更不必说 B.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树木:种树 C.口不言文艺文艺:写作的学问 D.则矢口皆经济经济:经世济民(的道理)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而树木者固未尝先溉其枝叶 B. 呶呶焉日私其土苴而诧于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然力足以至焉 C. 则吾所谓其本立 D. 信乎器识文艺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夫惟杜机葆贞 只有杜绝机巧保住纯真 B. 回光而内鉴,锷敛而藏声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最新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①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①拏,又作“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大雪三日________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下雪;勉强;尽力 (2)①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结合句意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注意“雪”属于词类活用。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拏:通“桡”,撑(船)。毳衣:细毛皮衣。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② 焉得,哪能。更,还。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3)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这句话作者描写雪景,他不是用非常优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而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就是数词加量词,没有色彩,没有形象,语言非常简洁,不加渲染,但却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当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如

文言文阅读训练题50篇含答案

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阅读解题的四个步骤(供参考):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高考第2大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2

文言文阅读专题卷(二)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8分) 【导学号:20332019】 戚元鲁墓志铭 曾巩 戚氏宋人,为宋之世家。当五代之际,有抗志不仕、以德行化.其乡里、远近学者皆归之者,曰同文,号正素先生,赠尚书兵部侍郎。有子当太宗、真宗时为名臣,以论事激切至今传之者,曰纶,为枢密直学士,赠太尉。有子恭谨恂恂、不妄言动、能守其家法、葬宋之北原、余为之志其墓者,曰舜臣,为尚书虞部郎中。元鲁其子也,名师道,字元鲁。为人孝友忠信,质厚而气和,好学不倦,能.似其先人者也。盖自五代至今百有六十余年矣,戚氏传绪浸远,虽其位不大,而行应礼义,世世不绝如此,故余以谓宋之世家也。 元鲁自少有大志,聪明敏达,好论当世事,能通其得失。其好恶有异于流俗,故一时与之游者,多天下闻人。皆以谓元鲁之于学行,进而未止,意其且寿,必能成其材,不有见于当世,必有见于后。孰谓不幸而今死矣!故其死也,无远近亲疏,凡知其为人者,皆为之悲,而至今言者尚为之慨然也。 元鲁初以父任为建州崇安县尉,不至。以进士中.其科,为亳州永城县主簿,又为楚州山阳县主簿。嘉祐六年三月二十九日,以疾卒于官,年三十有五。娶陈氏,内殿承制习之女;再娶王氏,参知政事文宪公尧臣之女;有子一人;皆先元鲁死,而元鲁盖无兄弟。呜呼!天之报施于斯人如此,何也?元鲁且死时,属其僚赵师陟乞铭于余,师陟以书来告。余悲元鲁不得就其志,而欲因余文以见于后,故不得辞也。以熙宁元年某月某甲子,葬元鲁于其父之墓侧,以其配陈氏、王氏。将葬,其从兄遵道以状来速.铭,铭曰: 行足以象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而于元鲁未见所止也。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无以传其绪,曷以告哀?纳铭于墓。 (选自《曾巩集》卷四十二)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 蒲松龄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公期望綦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无何,寝疾。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公喜,逆而问之。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公乃束装戒旦。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惨然不乐。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携生赴监,与共晨夕。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公子闻之,涕堕垂膺。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所如不偶不偶:不对等 B. 疾革难遽瘥瘥:病愈 C. 公喜,逆而问之逆:迎接 D. 所以淹君柩者淹:长久停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公游扬于学使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 辞而归,杜门不出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 以犬马病但以刘日薄西山 D. 余深信焉去今之墓而葬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生终其一生于科考,甚至死后也没有断绝;他知恩图报,因感念丁公的知遇之恩,不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最新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 袁枚 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②,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南京的别称。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 B. 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 C. 代为治筐箧治:备办 D. 朅来旧邦朅:离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往往于旧治之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与谈乃父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 身之老且衰彼且恶乎待哉 D. 离而合襟三江而带五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B. 当年袁枚离开沭阳时,钱接三才断奶,因此谈及其父钱鸣和的往事,接三不太清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