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省农村户厕改造技术导则》(试行)

《黑龙江省农村户厕改造技术导则》(试行)

黑龙江省农村巷道与边沟建设技术导则

(试行)

2019–09–29 发布 2019–10–01 实施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前言

以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和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要指示为指导,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部署要求,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围绕我省农村巷道、边沟建设与整治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维护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并参照国家和其他省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技术规范,编制了《黑龙江省农村巷道与边沟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用以指导和规范我省农村巷道、边沟建设与整治。

本导则中的“农村巷道”系指村庄内满足一定标准的,直接服务于村民生产生活的,供车辆和行人通行的道路;“边沟”系指农村巷道沿线的用于雨水收集和排放的沟渠。

本导则兼顾现实性与前瞻性,充分考虑我省不同地区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推动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整治工作。在试行过程中如有需要改进和补充的意见或建议,请与编制单位联系。

本导则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

参编单位:黑龙江省村镇建设发展中心

主要起草人:李若冰朱广祥陈建华阴雨夫

石开明张德智郑岩江星

目次

1 总则 (1)

2 基本规定 (2)

3 巷道规划 (3)

4 巷道路线设计 (4)

5 巷道硬化与管护 (6)

6 巷道桥涵 (7)

7 巷道沿线边沟 (8)

附录A 边沟、护坡实例 (9)

1总则

1.1为改善我省农村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规范村庄巷道、边沟建设与整治,做

到安全合理、经济适用、生态环保、改善环境、惠及民生,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农村巷道、边沟建设和整治。

1.3农村巷道、边沟建设与整治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基本规定

2.1新建、扩建及改建的村落巷道与边沟建设,应与乡村整体规划相协调。

2.2既有巷道的整治应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及设施,以现有巷道的设施完善和环境治理为主,

重点放在恢复和改善巷道的交通功能,完善巷道沿线雨水边沟。

2.3巷道建设与整治应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就地取材,降低能源、资源消耗。

2.4巷道沿线雨水边沟以收集排放雨水功能为主,鼓励推广应用生态边沟。

2.5巷道绿化应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环境治理相协调。同一巷道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

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

2.6巷道、边沟建设与整治工程验收后,应加强档案资料的管理。

2.7巷道与边沟的养护管理应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巷道路面完好、通行安全,边沟干

净卫生、排水通畅。

3巷道规划

3.1村庄巷道的规划,应按照我省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冻土、水网、山地等环

境、地质分布条件,充分论证,科学编制。

3.2村庄巷道的规划,应坚持“安全、经济、适用、环保、生态、耐久”理念,坚持“因地

制宜、量力而轻、节约土地、生态环保、注重安全”原则。

3.3村庄巷道的规划,应在村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

以村庄内的道路规划为主,结合县域及乡镇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处理好村际、村镇之间的交通与村庄内交通的衔接。

3.4村庄的巷道系统应根据村庄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量和流向,结合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现

状特点,并应考虑村庄的发展建设、管线敷设、消防通道等确定。

3.5巷道建设规划包括巷道、巷道交通设施、交通安全规划及巷道附属设施,应明确村庄巷

道等级。

3.6巷道建设规划应考虑消防需要,设置消防通道。村庄消防通道应符合下列规定:

1消防通道应与其他公路相连通。消防通道上禁止设立影响消防车通行的隔离桩、栏杆等障碍物。当管架、栈桥等障碍物跨越道路时,净高不应小于4.0m;

2消防通道宽度不应小于4.0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0m;

3消防通道上不得从事建房、挖坑、堆柴草饲料等影响消防车通行的活动;

4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围墙、门楼等不能侵占消防通道;

5消防通道宜建成环状布置或设置平坦的回车场。尽端式消防回车场不应小于

15.0m×15.0m,并应满足相应的消防规范要求。

4巷道路线设计

4.1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巷道路线设计应本着“保护、修复”的原则,充分尊重当地

自然、历史条件,针对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保护、修复措施,体现原有特色。

4.2既有巷道的改造设计,应在保留原有路网形态和结构基础上,必要时可打通断头路、尽

端路,以保证村庄巷道的通达顺畅。

4.3新建巷道路线线形的设计,应贯彻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尽可能少拆房屋、少动迁

公用事业管线,不得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

4.4巷道路网应布局合理,与通村公路协调,主次分明,巷道形式、结构、宽度等自然合理。

4.5巷道路线设计应结合村庄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等要素,充分

利用地形、地貌,灵活合理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相邻曲线线形连续、均衡、协调,满足人、车安全要求。

4.6巷道整治的路线设计应尽可能利用原有路基、桥梁和隧道构造物,避免陡坡、急弯、高

填深挖,防止诱发地质病害。

4.7巷道的路线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

4.8巷道路肩设计应与村庄绿化相统筹,可采用种植乡土灌木、地被花草或灌花草结合等方

式进行;路肩宽度宜为0.25m ~0.75m。

4.9村庄巷道由主要巷道、次要巷道和宅间路组成。各级巷道的设计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要

求。巷道路面宽度可根据村庄发展需求和大型农用车、农用机具通行标准适当调整。

表1 不同巷道设计指标

4.10巷道系统的组成应根据村庄的规模和发展需求按表2确定。

表2 村庄规模与巷道等级配置

4.11巷道路面宽度为单车道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应设在有利地点,并使

驾驶人员能看到相邻两错车道间驶来的车辆。错车道布置示意图见图1。

图1 错车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4.12巷道交叉口应采用平面交叉的形式,并根据路面宽度设置合理的转弯半径。

4.13两条相交的巷道,由各自停车视距所组成的三角区内,不得有影响通视的物体。条件受

限不能保证时,应保证主要巷道的安全交叉停车视距。

4.14交叉工程应根据功能与使用要求,处理好巷道与管道、边沟等各种基础设施管线交叉,

管线不得妨碍巷道交通安全,不得损害巷道的构造和设施。

4.15巷道交叉口有学校、文体娱乐、商业等公共场所出入口时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

4.16巷道标高宜低于两侧建筑场地标高。路面排水应充分利用地形、天然水系及现有的农田

水利排灌系统。平原地区村庄道路宜依靠路侧边沟排水,山区村庄道路可利用道路纵坡自然排水。

4.17巷道横坡宜采用双面坡形式,宽度小于3.0m的窄路面可以采用单面坡,坡度应控制在

1%~2%之间。

4.18巷道纵坡度应控制在0.3%~3.5%之间,山区特殊路段纵坡度大于3.5%时,宜采取相应的

防滑措施。

4.19村庄巷道建设与整治,应结合路面情况完善各类交通设施,包括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及

安全防护设施等。

4.20村庄巷道与过境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平交时,水平相交路段不应小于10.0m,并设置

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及交通标线。

4.21在高路堤、陡坡、急弯、视距不良等危险路段,应在路侧设置限速、限载、限高警示、

警告标志和护栏等安全设施,在漫水桥、过水路面等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和标杆。

4.22在主要交叉口、学校等路段,应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指示标志、减速带和限速标志。4.23交通标志、标线的形状、规格、图案及颜色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768的规定。

4.24村庄巷道应统一规范制作巷道标牌,并对巷道名称、标牌悬挂方式、位置进行统一规范

要求。

5巷道硬化与管护

5.1村庄可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依据交通量发展前景以及路面使用年限,合理选择巷道结构

方案。

5.2巷道硬化应根据功能、交通量、大型农用车、农用机具通行要求,综合考虑巷道沿线地

形、地质、路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保证路基路面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与经济合理性。

5.3路基填料宜采用砂石、灰土等水稳性好的材料,鼓励合理利用各类废渣,严禁使用泥炭、

淤泥、中等和强膨胀土、冻土、有机土等作为路基填料。

5.4路基硬化应严格控制压实度,土质路基压实应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控制,路基压实度应符

合表3的规定,达不到表3要求的路段,宜采用砂石等其他结构类型。

表3 路基压实度

5.5路基防护应针对不稳定的高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

岸等工程防护,或与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

5.6路面结构层所选材料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的要求。各种结构层厚度应根据巷道

使用功能、施工工艺、材料规格及强度形成原理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5.7路面铺设材料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产材料及工程投资等情况确定,宜采用沥青混凝

土、水泥混凝土、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或块石、砂石路面。

5.8对于白色路面,面层应采用掺加引气剂的引气混凝土铺设,提高混凝土路面抗冻性。5.9对于多年冻土地区的巷道,不应采用沥青混凝土的黑色路面。

5.10既有巷道的整治,应充分利用原路基结构,路面材料宜保持与原材料类型相一致。

5.11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村庄,应保留和修复传统街巷中富有特色的巷道,巷道路面硬化宜

采用传统建筑材料。

5.12每年应定期对巷道进行检查维护,对路面开裂、返浆、唧泥等情况进行维修,防止路基

透水产生冻胀。

5.13农用车、农用机具上道残留、遗撒的泥土、作物等应及时清扫,保持巷道清洁卫生。5.14冬季应对巷道进行冰雪清扫,对纵坡较大路段应采取防滑措施。

6巷道桥涵

6.1现有桥涵荷载等级达不到相关规定的,应采用限载通行、加固等方式加以利用。新建桥

梁荷载等级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6.2现有窄桥加宽应采用与原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形式和跨径,使结构受力均匀,并保证

桥梁基础的抗冲刷能力。

6.3应对现有桥涵防护设施进行整修、加固及完善,重点部位为桥梁栏杆、桥头护栏。

6.4桥面坡度过大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桥梁,桥面纵坡不应大于3%;非机动车流量很

大时,桥面纵坡不应大于2.5%。

6.5应考虑桥梁两端与巷道衔接线形顺畅,交通组织合理;行人密集区的桥梁宜设人行步道,

宽度不宜小于0.75m。

6.6河道水网密集地区,桥下净空应考虑排洪、流冰、漂流物及河床冲淤等情况。

6.7因自然条件分隔,居民出行困难而搭设的行人便桥,应确保安全,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8现有桥涵及其他排水设施应进行必要整合,保证正常发挥排水作用。

7巷道沿线边沟

7.1巷道边沟应充分利用地形条件,采用重力流自然排水,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

湖泊等水体或市政管网、排水构筑物。

7.2边沟沿道路敷设,应避免与排洪沟、铁路等障碍物交叉;同时,应尽量避免穿越广场、

公共绿地等,若无法避开,可采用管涵暗埋穿越。

7.3边沟的纵坡不应小于0.3%,边沟的宽度及深度应根据各地降雨量确定,沟渠的底部宽度

不宜小于300mm,深度不宜小200mm。

7.4边沟形式可采用明沟或暗渠。采用暗渠排水应每隔10m~20m设置一个雨水收集、检查、

清淤口,上部应加盖防护雨水篦子;采用明沟排水沟深不宜大于500mm。

7.5明沟材料宜选用梯形预制排水沟槽、现浇混凝土、砖石、条石、毛石、鹅卵石和适应寒

冷气候的生态草皮等。暗渠上方可间隔覆土或修砌花池(坛)进行花草种植美化。

7.6高路堤边坡坡面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防护,可采用干砌片石、浆砌片石进行铺装护坡,

亦可根据各地生态资源禀赋情况,针对性采用植草生态砖、生态袋、植草、三维网格等形式进行生态护坡。

7.7边沟应定期进行清淤,日常应加强清理维护,防止生活垃圾、淤泥淤积堵塞,保证排水

通畅,入冬前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排空边沟积水,减少冻害。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管控,防止对水体造成环境污染。

附录A.边沟、护坡实例A.1混凝土边沟实例。

图A.1.1 现浇混凝土边沟实例A.2浆砌片石、毛石边沟实例。

图A.1.2 浆砌毛石边沟实例

A.3鹅卵石生态盲沟型边沟实例。

图A.1.3 鹅卵石生态盲沟型边沟实例

A.4矩形盖板暗埋式边沟实例。

图A.1.4 矩形盖板暗埋式边沟实例A.5生态植草式边沟实例。

图A.1.5 生态植草式边沟实例A.6高路堤生态砖、生态袋、三维网格等生态护坡形式实例。

图A.1.6-1 生态砖护坡实例

图A.1.6-2 生态袋护坡实例

图A.1.6-3 三维网格生态护坡实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