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焦病理

三焦病理

三焦病理
三焦病理

三焦病理

书签:起着一个调整的作用在其中

一、三焦的概念

三焦,泛指人体内部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三个不同的位置。这三部位置,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成为三个不同的组织。故而三焦为六腑之一,包括上中下三部分。如《外经微言》曰:“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这就说明了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往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而命名也。如“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这是在说明,三焦是属于腑的范围,并不是脏。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般认为概括了全身的气化机能,即上焦心肺的输布作用;中焦脾胃的运化转输作用;下焦肝、肾、肠、膀胱的疏泄和气化作用。

三焦病机,即是三焦气化的失调或障碍。其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为肺、脾胃肠肝膀胱等脏腑的气机不畅,功能失调。二是表现为肺脾肾等脏津液代谢气化的障碍,升清降浊的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水液贮留。

所谓气机不畅,是指由于外邪留恋,或因痰、食等病邪阻滞,从而使肺肝胃肠膀胱气机郁滞而不畅。如肺气宣肃失职、肝气的疏泄失调、胃气的和降失职、大小肠的传化失司、膀胱的气化失权等。

所谓津液代谢气化障碍,则是指由于寒湿之邪内侵,或久病损及肺脾肾三脏,因而阳气虚

弱,气化失常。如肺的宣肃通调失职;脾的运化转输无权;肾的蒸腾气化无力,开合失司等。上中下三焦气机或有不畅,则升降出入之机关皆不通利,以致水津气化障碍,水因气阻,气因水滞,水液积聚泛滥于肌腠,则发为水肿。若以肺、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上;若脾肾气化障碍为主,则水肿偏于腰部以下。

如此说来,三焦者,实为有名而无实之器官名称也,只是为了人们便于说明体内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而假称的一个名词。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三焦从经络的角度上,却是实有其循行经络的,如手少阳三焦经,从人体的手部循行于人体的头部,并影响着人体的头手与胸膈等脏腑,并与足少阳胆经相连接,在其循行的过程中,常常与心包、胃腑、膀胱、胆腑等有着不同形式的联系。其所联系的脏腑,三焦既影响着这些脏腑,而这些脏腑也影响着三焦,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表现尤为突出。故而对于三焦的思考,应该从治病的角度上来进行探讨,尤其是对一体的一些重大的疑难杂症,更应该从三焦经络的角度上来思考。

由于三焦经影响着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故而人在疾病状态下,往往因为体内非常混乱,加之医者的误治或者病家的延治,导致各个脏腑之间的关系非常地不协调,从而使疾病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态。若治,不知从何着手治疗;若不治,不忍看病人痛苦的样子。在这种状态下,若果明白三焦经络循行的情况以及与疾病的关系,则可以洞察秋毫,明辩疾病,着手治疗,则立起沉疴。

但是,现实的情况,人们对于三焦经络的探讨十分地少,再加上其它因素的影响,本来不

懂经络就会给治疗疾病带来麻烦,如果再不仔细思量一些复杂的经络,则一些疑难杂病更是无法解决的。

因此,本篇就以三焦经为中心,通过探讨三焦经络与脏腑、与其他经络特别是足少阳胆经的关系,来思考人体内一些非常奇怪的疑难杂病产生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二、三焦的经络循行

手少阳从四指关冲走头之丝竹空,皆从手走头也。

岐伯曰:三焦属之手少阳者,以三焦无形,得胆木少阳之气,以生其火而脉起于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阳名之。(此句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之第四指端,故以此而命名也。)循手腕出臂贯肘,循层之外,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火气欲通于大小肠也。(手少阳循经以及作用是‘通大小肠’。)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阳之后,正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循行与足少阳胆木相接,并依靠胆木之火。)下缺盆,由足阳明之外面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之中焦,又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手少阳三焦经经过膻中、心包、膀胱。)若胃若心包络若膀胱,皆三焦之气往? (胃腑、心包、膀胱皆三焦手少阳经之往来其中。)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名称也。)然而三焦之气虽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则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再次强调手少阳三焦之气来往于上中下,无根为主,故而其气时聚时散,不能长久。)讵知三焦虽得胆木之气以生,而非命门之火则不长。(手少阳三焦经要得

到两种气才可以生长:一是胆木之气,一是命门之火气。)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三焦以命门为根后给胃腑、心包、膀胱三个腑所带来的作用。)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手少阳经三焦的循行于上的原因是因为肾阳之原因。)其支者,又从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过客主人之穴,交颊至目锐眦,亦火性上炎,随心包之气上行。(三经的循行又与心包而上。)然目锐眦实系胆经之穴,仍欲依附木气以生火气耳。(与足少阳经所联结之位置,但仍然依附于胆木之气。)

三、三焦络属的脏腑

胆经属足少阳者,以胆之脉得春木初阳之气,而又下趋于足,故以足少阳名之。(足少阳胆经命名的原因。)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并与手少阳三焦相接。)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足少阳胆经的循行并与三焦经的关系,足少阳胆经借三焦经之火气。)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虽旁出其支,实亦仍顾三焦之脉也。(足少阳经与三焦的关系。)其支者,别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三焦,抵于(出页),下颈,复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膜、膈、心包络,以络于肝,盖心包络乃胆之子,而肝乃胆之弟,故相亲而相近也。(此说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与所络属的部位:胸中、膜、心包、

肝,并说明肝胆心包三者之间的关系:胆为大,肝为弟,心包为子。)第胆虽肝之兄,而附于肝,实为肝之表,而属于胆。肝胆兄弟之分,即表里之别也。(说明肝胆的关系,互为表里,胆附于肝。)胆分肝之气,则胆之汁始旺,胆之气始张,而后可以分气于两胁,出气街,统毛际而横入髀厌之中也。(此说明胆的功能完全是由于肝的作用而实现的。)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欲窃水土之气以自养也。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乃其直行之路也。(胆经循行所络属:缺盆、腋下、胸、髀内外。)其支者,又别跗上,入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之脉,亲肝木之气以自旺,盖阳得阴而生也。(肝与胆相接之处。)

[注解]此段说明少阳胆经的循行与所络属的部位:盆、腋下、胸中、髀内外;并连着胸中、膜、心包、肝,故而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

四、三焦与其它脏腑的关系

三焦经在人体内主要连属的脏腑是:肾脏、心包、胃腑、膀胱,并与胆木相连,且懒命门之火得以运行。

先说手少阳三焦与肾脏的关系。三焦不仅与肾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命门也同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外经微言》中说:“其支者,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这就是说,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向上的原

因是因为肾阳之的阳气而上行的。又如“三焦得命门,而决渎也”,此表达是是三焦之决渎,全赖于命门之功能,“决渎”即水道沟渠之意,此引申为通道、道路。如此说来,三焦要通畅,则命门功能强,三焦通畅,则水谷、气血、经脉皆通畅也。

又如景岳先生曰:“然以余论之, 则三焦之火, 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这是因为,命门为水火之腑,如若水亏,则命门之火旺;如若火损,则命门之水旺。由此可以推测,三焦或热或寒皆由乎命之水火亏也。故而,在三焦出现病变的时候,无非是命门水火亏损而导致的。如若是寒盛者,则可以益命门之火;如若是热盛者,则可以补命门之水。因此,三焦之病,是由命门所导致。如消渴病,这就是由于命门之水火亏而导致的。如,水亏者,则火上行而引起的病变。其火上行所停留的部位不相同,则形成的消渴病也不相同。如景岳先生曰:“盖水不济火, 则火不归原, 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 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这里的“水不济火”是指命门中的“水”不能控制命门中的“火”,因而导致了命门之火上行,游于肺者则为上消,游于胃中则为中消,游肾中烁其肾精者则为下消者也。

如若火亏者,则会出现阳不足的情况,于是也会导致消渴病的出现。这是因为,阳虚而不能化水,水则直下于肾,水精不布, 水不得火, 则有降无升, 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 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涸者, 是皆真阳不足, 火亏于下之消证也。

又如,岐伯曰:“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

寒水何以化物。故肾中之水,得三焦之火而生;膀胱之水,得三焦之火而化。火与水合实有既济之欢也。但恐火过于热,制水太甚,水不得益而得损,必有干燥之苦也。”此言表明三焦之火可以制水,无三焦之火则水成为寒水,寒水不能化物,不能化物则生气殆尽。故而有火则肾水以生,膀胱之水得以化出。这就是水与火相合的表现,但在相合的时候,不能顾及某一方面,而应该注意水与火的关系,三焦火衰固然不能制水,会使水液横流于体内;而三焦火盛自然也不利于水液的生成,则会棼烧阴液而导致生机的枯焦。

这还不能表明三焦与肾脏以及命门的关系吗?而对三焦水亏或者火亏的治疗应该视其何者亏而补益何者。如景岳先生曰:“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之者矣。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稿禾得雨,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此言表明三焦若发病应该从何而着手的道理,此虽言消病的治疗,但对于三焦病的治疗不无借鉴。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三焦病如何治疗的根本:从命门着手,并结合三焦之上中下来治之。

再说手少阳三焦经与心脏及心包的关系。在《外经微言》中说:“交会于膻中;之上焦,散布其气而络绕于心包络”;又说:“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此说明三焦是借心来施行自己的通行三焦的功能的。又如“夫心主与三焦两经也,必统言其相合者,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此言则表明了心经与三焦两经的关系:此二经必相合而论,三焦之所以能够通行上中下之间,

是借用“心主之气”,因此,离开心主却能够表现出三焦的功能。

又如,岐伯曰:“包络与三焦为表里,二经皆有名无形,五脏有形与形相合,包络无形,故与无形相合也。”又说:“三焦虽亦称脏,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脏也,舍包络之气,实无可依,天然配合,非勉强附会也。”这是在说明包络与三焦相合的道理,二经皆有名无实,故而无名与无名相合也,属于天然相配,并非是勉强之合也。歧伯又说:“包络无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更亲,是以三焦乐为表,包络亦自安于里,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此表明包络与三焦相合的合理性。那么,包络为何与三相合呢?这是因为包络是代心脏的行使政令的,并代心脏受邪,故而也则代心脏与三焦相合也。如歧伯曰“包络即膻中也,为心膜鬲,近于心宫,遮护君主,其位最亲,其权最重,故三焦奉令不敢后也。”这就表明三焦与包络的相合是必然的,何况十二脏皆听心脏所宣,心包络是代替心脏行令宣化,三焦岂敢与此相悖乎?从另外的角度上来思考,各腑皆有表里,脏与腑相互作用,因此不听包络之使,惟三焦无脏和其组成表里关系,故而只有包络可以与三经成为表里关系,并影响到三焦的运行。由于包络代心出治,心包腑与心脏是相同的,因此,三焦听使于包络,就是听使于心脏,故包络为里,三焦为表,这当然是合理的搭配关系。

至此,我们可以说,三焦与心包络之相合,实际是三焦与心脏相合,只不过心包代替心脏行使政令而已也。正如陈士铎曰:“包络之合三焦,非无因之合也。包络之使三焦,因其合而使之也,然合者,仍合于心耳,非包络之司为合也。”

三焦与胆木之关系。三焦与胆木,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三焦是依赖于胆木而发挥其通理上下、协调内外的。如《外经微言》曰:“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这就是足少阳胆经起于头部,并与手少阳三焦相接的明证。此胆经“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此又在说明足少阳胆经是要助手少阳三焦经之火也,火者,即阳气也,功能也。又如“倚附于胆木以取其木中之火”这是在说明三焦经是依靠胆木之火来发挥自己的功能的。又如岐伯曰:最亲者,胆木也。胆与肝为表里,是肝胆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无家而寄生于母家,不无府而有府乎。同样也是在证明三焦与胆木之关系,其“最亲者,胆木也”表明了三焦与胆木非常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又如经言:自此三焦得木气以为根,即包络亦得胆气以为助,十二经无不取决于胆也。此表明了三焦的根本仍然在于肝胆之气。

三焦与胃腑的关系。三焦之火,可以养胃气,以助胃气运行。如“心火下交于肾,则心包三焦之火齐来相济,助胃以化膀胱之水。”这是在说,心火下行于肾脏,助肾脏以化膀胱之水,同时,心包与三焦之火亦同样下行到胃脏之中,以助胃腑化膀胱之水。如此,上中下三部都有“火”来克“水”,水岂能横行哉?这就是三焦水不能停留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体内水液通畅的道理。同时,也说明,胃气的产生与三焦之火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三焦有火,则胃气生而旺盛,若三焦无火,则胃气弱而衰败。如古人所言:“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此言系指胃的运化之机,全赖于三焦在得命门之火后对于胃腑的作用,胃功能的运化强弱

全在于此。由此,联想到古人所说的“胃阳虚者补其心”,皆可成为治疗胃腑功能低下的理论根据。

从另外的角度上考虑,三焦为水谷运行的道路,为气化的场所。此道路通畅,则消化水谷迅速;此道不畅,则消化水谷缓慢甚至无法消化。说到三焦是水谷运行的道路,这不光是指通畅与否,还指三焦与胃腑之间的温热寒凉关系而言的。若三焦热,则会出现水谷运行的一种情况,若三焦寒,则水谷运化会变成为另一种情形。

此外,三焦与膀胱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三焦利,则膀胱气化,水液得以出也;若三焦不利或不通畅,则会导致膀胱失常而出现癃闭或小便无制的状态。如古人言:“下膈入络膀胱以约下焦”、“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从这些言论中,可以领悟出,三焦与膀胱的气功能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肾脏与膀胱是表里关系,肾脏影响着膀胱的气化功能,从这里也知道,三焦与膀胱也有着功能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肾脏与膀胱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三焦与膀胱的关系则是经由命门所形成的间接关系而影响的。所以,肾脏影响着膀胱的功能,三焦也影响着膀胱的功能。

又如,本输篇曰:“三焦者,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癃闭,虚则遗溺。”这是在说,若果三焦与太阳并病之时,则影响到膀胱的功能,并制约着下焦,在邪实的情况下则会成为癃闭,在虚弱的情况下则会成为遗尿。由于可以想到,小便不利之时,无非是三焦与太阳病制约膀胱,故而小便不易排出;若果三焦与太阳虚弱而会导致遗尿,此时应该从补三焦与足太阳膀胱之虚弱入手。

三焦虽然与肾脏、心包、胆腑、膀胱、命门等脏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严格地说,三焦与人体的各个脏腑皆有关系,并且依赖各个脏腑,既对各个脏腑有控制的作用,又受着各个脏腑功能好坏的影响。故古人曰:“三焦之火附于脏腑,脏腑旺而三焦旺,脏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脏腑也,泻三焦火可置脏腑于不问乎。”又如“故逢木则生,逢火则旺。即逢金,逢土亦不相仇而相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三焦总以各个脏腑之气来为已用,肝木胆木可以生三焦,心火心包之火要以使三焦旺盛,同时肺金、脾胃之土也与之不相仇。这都是在说,三焦受着脏腑旺衰的影响,脏腑旺三焦旺,脏腑衰三焦衰。

但是,三焦也影响着其他脏腑的功能。如岐伯曰:“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故乐其来亲而益之以气,即有偷窃亦安焉而不问也。”这就表明,三焦与各个脏腑的关系是相互滋生滋养,相互促进的一种关系。各个脏腑离开了三焦无法疏利,各个脏腑则各行其事,互不协调,这则会导致人体内阴阳的平衡失调,出现一种非常混乱的情形。在这种情形下,则人体便会呈现出病状。而另一方面,三焦离开了各个脏腑,三焦便会出现病状,正如古人所云:“脏腑旺则三旺,脏腑衰则三焦衰”,这就表明了三焦的盛衰全赖着各个脏腑的功能正常与否。三焦之火最善制水,非亲水而喜入于水也,盖水无火气之温则水成寒水矣,寒水何以化物。因此,三焦的盛衰全在视腑也。

三焦受到肾脏、命门、心包、肝胆等脏腑的影响,同时三焦也影响着这些脏腑的功能正常发挥。三焦,这个有名无实的腑,就好像是一个大的广场,它既给各个脏腑提供了活动的场所,

影响着各个脏腑的正常活动,它协调着各个脏腑,使各个脏腑有秩序、有规律地运行;同时各个脏腑的活动也不断地影响着三焦的功能,脏腑功能正常则三焦功能正常,反之则乱。

五、三焦的特点

三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①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如“然而三焦之气虽往来于上中下之际,使无根以为主,则气亦时聚时散,不可久矣。”这就强调了手少阳三焦之气来往于上中下之部位,无根为主,故而其气时聚时散,不能长久。

②来往上中下之际,上下不定。如《外经微言》曰:“来于上中下之际,故不分属于三经而仍专属于三焦也。”这就说明为什么称为三焦,是因为此经络来于上中下之际,故而不能分开,只得以三焦名称也。

③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如“三焦之性喜动恶静,上下同流,不乐安居于母宅,又不可谓肝胆之宫竟是三焦之府也。”这表明了三焦之气的又一个特点是:喜动而恶静,上下同流。这里的“上下同流”,是指三焦经可以到上边,也可以到下部,“同流”谓之同时流动之意也。又如“若胃若心包络若膀胱,皆三焦之气往。”则表明,三焦之气可以到胃腑,也可以到心包,还可以到膀胱。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三焦之气是以“动”为主的特点。

④三焦是属于腑,并不是脏。如前所述“竟是三焦之府也”则表明了三焦属于腑的之范畴。

既然三焦有如此几个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特点来思考有关人体内部气机运行的奥秘:三

焦依赖于胆木、依赖于命门、三焦依赖于各个脏腑功能的强弱;而反过来,各个脏腑亦同样依赖于三焦之通畅协调功能。更是由于三焦能够“时聚时散、喜动恶静、来往于上中下”各部,因而才使各个脏腑得以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反过来,如果三焦的这些特点消失,则各个脏腑肯定会出现混乱不甚的情形,人体也定会因此而发病,从而出现阴阳失调,气血紊乱,经络不通,生命处于危亡之际矣。

六、三焦的根本

三焦的根本,是指三焦的强弱应该与哪些脏腑有重要的关系,这对于治疗三焦疾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三焦的究竟是依赖哪些脏腑呢?

①三焦依赖于胆腑。如,《外经微言》曰:“讵知三焦虽得胆木之气以生,而非命门之火则不长。”这在说明,三焦不仅依赖于胆木,而且依赖于命门之火。又如“然胆之脉虽趋于足,而实起目之锐眦,接手少阳三焦之经也。由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交出手少阳之后,以入缺盆之外,无非助三焦之火气也。”这虽然是在说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情况的,但也提到了三焦经受到了胆经的相助。又如“最亲者,胆木也。胆与肝为表里,是肝胆为三焦之母,即三焦之家也。”这是主要说明三焦与肝胆的关系吗?

②三焦依赖于命门。如《外经微言》曰:“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这就表明三焦依赖于命门而为根给胃腑、心包、膀胱所带来的作用,可见三焦的功能能够正常

发挥,全在于命门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有命门则三焦功能正常,无命门则三焦功能失常。如张景岳先生曰:“三焦之火, 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这是在说明三焦之火与命门的关系,三焦火盛,则是由于命门阴虚而导致的;三焦火衰,则是由于阴盛而导致的。可见三焦的火盛与阳衰,全在于命门的强弱。

③依赖于肾之火气。如《外经微言》曰:“从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颛,无非随肾之火气而上行也。”这是在说明手少阳经三焦的循行向上的原因是因为肾阳之原因。

④随心包之气上行。在《外经微言》中曰:“夫心主与三焦两经也,必统言其相合者,盖三焦无形,借心主之气相通于上中下之间,故离心主无以见三焦之用,所以必合而言之也。”这不仅说明三焦与心包之所以合言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三焦无形,但必借心来施行自己的通行三焦的功能。

七、三焦的作用

三焦既然是人体中的一个腑,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根据文献资料,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

①三焦气通于大小肠也。如《外经微言》曰:“循手腕出臂贯肘,循层之外,行手太阳之里,手阳明之外,火气欲通于大小肠也。”这就是说,手少阳三焦循经以及作用是“通大小肠”。但通

于大肠与小肠,实际是指三焦火影响着大肠与小肠的排泄情况,三焦火盛则大小肠火盛,三焦火衰者,则大小肠火亦弱也。有因于三焦火伏而导致大肠热壅而形成便秘的,也有因三焦火弱而导致的小肠虚弱的而下利的。

②三焦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心包络,则心包络始有运行之权。所谓心包络有运行之权,是指心包络可以代替心脏的功能与作用。而心包络有如此之功能者,其原因全在于三焦之布气。所谓“布气”同指三焦将阳气散布于心包络,三焦气盛则心包络气盛,三焦气弱则心包络气亦弱也。

③三焦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膀胱,则膀胱始有运化之柄也。我们知道,膀胱是储存尿液的场所,而膀胱的气化正常,则小便出泄正常,反之则会形成癃闭或者小便不禁的情况。这其中最根本的道理,是由于膀胱的气化功能的是否正常。而膀胱气化的功能正常与否,全在于三焦的布气,若三焦布气,则气化功能。当然,三焦气化,不仅涉及到上焦、中焦和下焦,也还涉及到肾脏的阳气如,自然也涉及到命门火衰与否。

④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三焦有命门以为根而后,布气于胃,则胃始有运用之机。胃腑的功能是纳化食物,喜润恶燥,其气下行,给十二脏腑提供营养物质。而胃腑功能的好坏,不光决定于脾脏的功能,还决定于心脏的功能,在此又提出胃腑也受到三焦功能阳气的影响。三焦布气于胃腑,胃才能接纳食物,消化食物,才能给其它脏腑

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故而此时三焦也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如“各脏腑之气非三焦不能通达上下,故乐其来亲而益之以气,即有偷窃亦安焉而不问也。”陈士译曰:“三焦之火附于脏腑,脏腑旺而三焦旺,脏腑衰而三焦衰,故助三焦在于助各脏腑也,泻三焦火可置脏腑于不问乎。”又曰:“然则三焦盛衰全在视腑也。”这些都在说明,各个脏腑是依赖三焦而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该藏的藏,该泄的泄,各自发挥着自己应有的功能。如果失去了三焦的通达上下的功能,则脏腑之间相互矛盾,相互抗争,冲突不断,生机自然息矣。可见三焦对于各个脏腑的功能起着一个调整的作用在其中。

八、三焦的温热寒凉虚实

九、三焦所引起的疾病

手少阳三焦经,动脉在面之和髎也。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说明:久咳不已则三焦必受之,并表明三焦咳的症状是:腹满、不食、

病人多涕唾而且面部呈现浮肿的样子。

手足少阳之气俱下胸膈中,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膈与六经乃至高之分,此药浮载亦至高之剂,故能于无形之中,随高而走,去胸膈中及六经热也。胸膈中是手足少阳经所行之处,而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并说明,三焦之火消则胸膈及六经之热皆可去也。

胸膈中是手足少阳经所行之处,而三焦之气同相火游行于身之表。并说明,三焦之火消则胸膈及六经之热皆可去也。三焦不归其位所表现出的症状:上焦是噫而酢舌;中焦则不纳食;下焦则会出现遗尿。

本输篇曰: 三焦者, 并太阳之正, 入络膀胱, 约下焦, 实则癃闭, 虚则遗溺。说明膀胱病的原因在于三焦之约:三焦实者则癃闭,三焦虚者则遗溺。

三消之病, 三焦受病也。上消者, 渴证也, 大渴引饮, 随饮随渴, 以上焦之津液枯涸。古云其病在肺, 而不知心, 脾, 阳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 故又谓之膈消也。

中消者, 中焦病也, 多食善饥, 不为肌肉, 而日加削瘦, 其病在脾胃, 又谓之消中也。

下消者, 下焦病也。小便黄赤, 为淋为浊, 如膏如脂, 面黑耳焦, 日渐消瘦, 其病在肾, 故又名肾消也。

此三消者, 古人悉认为火证, 然有实火者, 以邪热有余也; 有虚火者, 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而不辨虚实, 则未有不误者矣。这就是说,此为三消病的不同症状:上焦者,大渴引饮, 随饮随渴;中焦者,多食善饥, 不为肌肉, 而日加削瘦;下焦者,小便黄赤, 为淋为浊, 如膏如脂,

面黑耳焦。并指出此病的根本都在命门:不是火亏,便是水亏。

亦由饮酒食肉腥脍, 生冷过度, 或因坐卧湿地, 当风取凉, 使风冷之气归于三焦, 传于脾胃, 脾胃得冷, 水谷不消, 皆成霍乱。

《巢氏病源》曰: 阴阳不和则三焦隔绝。三焦隔绝则津液不利, 故令气塞不调, 是以成噎。此由忧患所致。忧患则气结, 气结则不宣流, 而使噎塞不通也。此段提示了噎膈一病的成因:阴阳不和三焦隔绝,同时由于气郁结而成为噎膈一病。故而,治此症者,宜温三焦,疏肝理气。温三焦者,附人姜草熟归;疏肝理气者,柴胡、香附也。

三焦胀者, 气满于皮肤中, 轻轻然而不坚。

三焦病者, 腹气满, 小腹尤坚, 不得小便, 窘急, 溢则水留即为胀。肾脉微大为石水, 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 上至胃脘, 死不治。

脾胃虚寒, 中气不健, 而三焦胀满者, 是为气虚中满。其为证也, 必多吞酸嗳腐, 恶食恶寒, 或常为溏泄, 而别无火证火脉者, 必属脏寒, 此所谓脏寒生满病也, 惟宜温补。寒在中焦者, 宜温胃饮, 理中汤。寒在下焦者, 宜理阴煎, 八味地黄汤之类主之。

三焦壅塞, 营卫闭格, 血气不从, 虚实交变, 水随气流, 故为水病。

三焦手少阳也, 是动则病耳聋, 浑浑焞焞, 嗌肿喉痹。三焦手少阳也, 是动则病嗌肿喉痹。

十、三焦病辩证

然无火之由, 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 又当察也, 若寒在上焦, 则多为恶心, 或泛泛欲吐者, 此胃脘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焦, 则食入不化, 每食至中脘, 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 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 则朝食暮吐, 或暮食朝吐, 乃以食入幽门, 丙火不能传化, 故久而复出, 此命门之阳虚也。故凡治此者(指反胃病), 使不知病本所在, 混行猜摸, 而妄祈奏效, 所以难也。

凡素禀阳盛, 三焦多火, 而病为水肿者, 其证必烦渴喜冷, 或面赤便结, 或热而喘嗽, 或头面皆肿, 或脉见滑实, 此湿热相因, 阴虚之证也; 凡辛香燥热等剂, 必所不堪, 宜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 车前, 麦冬之类, 大剂与之。

痛有虚实, 凡三焦痛证, 惟食滞, 寒滞, 气滞者最多, 其有因虫, 因火, 因痰, 因血者, 皆能作痛。大都暴痛者多有前三证, 渐痛者多由后四证。但虫痛, 痰痛多在中焦, 火痛则三焦俱有之, 血痛则多在下焦, 然惟妇人则常有血证, 而男子则少也。

盖三焦痛证, 因寒者常居八九, 因热者十惟一二, 观《内经举痛》等论, 义可知矣。盖寒则凝滞, 凝滞则气逆, 气逆则痛胀由生, 而热则流通, 多不然也。虽热证亦常有痛, 然热者必有明辨。

痘疮吐泻, 虽曰多属脾经, 然亦有三焦五脏之辨。盖病在上焦, 但吐而不利; 病在下焦, 但利而不吐; 病在中焦, 则上吐下利。故在上焦者, 当辨心肺之脾气; 在下焦者, 当察肝肾之脾气。

耳疮属少阳三焦经, 或足厥阴肝经血虚风热, 或肝经燥火风热, 或肾经虚火等因。

十一、三焦的用药

凉膈散攻十九, 凡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者宜此。百顺丸新攻六, 凡三焦热秘, 邪不解者宜此。此说明三焦六经火邪内结不通可以采用凉膈散,而三焦热而导致的便秘则可以用百顺丸。

若三焦六经邪火壅结, 大便不通, 而表邪不解者, 宜《局方》凉膈散。

凉膈散:泻三焦六经诸火。其方是由大黄、朴硝、甘草各一钱,连翘一钱半,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钟半, 加竹叶七片, 煎八分, 入蜜一匙, 和匀服。

百顺丸: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 虫积食积, 伤寒实热秘结等证, 但各为汤引, 随宜送下, 无往不利。川大黄, 锦纹者, 一斤。牙皂角, 炒微黄, 一两六钱。右为末, 用汤浸蒸饼捣丸, 绿豆大。每用五分, 或一钱, 或二, 三钱, 酌宜用引送下, 或用蜜为丸亦可。

若时气瘟疫遍行, 火邪内蓄, 三焦实热, 大便秘结而邪不能退者, 宜五瘟丹。

五瘟丹:黄芩、黄檗、黄连、山栀、香附、紫苏、甘草稍、大黄。右以前七味生为末, 用大黄三倍煎浓汤, 去滓和药, 丸如鸡子大。朱砂、雄黄为衣, 贴以金箔。每用一丸, 取泉水七碗浸化, 可服七人。前药甲己年以甘草稍为君, 乙庚年黄芩为君, 两辛年黄檗为君, 丁壬年山栀为君, 戊癸年黄连为君。为君者, 多一倍也。余四味同香附, 紫苏为臣者, 减半也。

[精彩]董氏特有针法—手足对应针法

[精彩]董氏特有针法—手足对应针法董氏特有针法—手足对应针法 一、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意义 手足对应针法就是董氏针灸中用来治疗四肢酸痛疾病常用的针法之一,其疗效之迅速常令医者及患者都赞叹不已。虽然古典医籍中曾记载类似对应针法治病的记录,但只有同名经对应取穴法,不及董氏对应针法详尽与完备。此对应针法即是利用手足对应的原理,若患者左手痛就针右脚、右手痛针左脚,反之亦然,左腿痛针右手,右腿痛针左手,例如:左腿小腿肚痛,即针右手火圣穴、腰灵二穴、心灵一穴;左手臂尺侧腹面痛,针右小腿下三皇穴。所以只要能清楚掌握手足对应的原则,并加以变化活用,则任何四肢酸痛、运动伤害,只要没有骨折、骨裂、韧带断裂等破坏性伤害,查明病位病因,即可下针治疗,效果明显且迅速。 二、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方法 欲将手足对应针法有效地灵活运用,必须明确且详细了解手足对应的方法及原则,在此将手足对应的方法清楚且系统化地表示出来,李国政教授与其学生经过多年的临床验证后,才能如此清晰地将手足对应的点、线、面归纳出对应的原则,并用西医解剖学、董氏穴道或借用十四穴道来指示对应的部位,盼能让学习者明白掌握手足对应的原则,领悟此针法的奥秘,并盼能刺激医学爱好者的兴趣,共同研究董氏针灸伟大的针法。简述其对应方法为:手指对足趾、手背对足背、手掌对足掌、手腕对足踝、下臂对小腿、肘部对膝部、上臂对大腿、肩部对髋部。 三、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适应症 1 肌肉酸痛:所有四肢肌肉酸痛,皆是手足对应针法之主治范围。 2 关节病变:一般关节病变常用董氏放血疗法与手足对应针法配合,疗效显著。

3 运动伤害:凡由运动所引起之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等伤害,只要尚未发生骨折、骨裂、肌腱韧带断裂等破坏性伤害,皆可利用扎针、放血将其治愈。 4 躯干疾病:只要将手足对应原则加以变化,配合全息投影原则取穴,有时需再配上放血疗法,即可治疗此类疾病。 5 脏腑调节:因手足对应针法常使用直三针或横三针的倒马针法,而倒马针法本身就具有针通三焦、调理全身脏腑机能作用,故手足对应针法虽主治疾病是四肢肌肉、关节酸痛,但因其常用倒马的方式取穴,所以也能达到调理脏腑的效果。 四、董氏手足对应针法的特性 1 疗效迅速:使用手足对应针法治疗四肢酸痛、扭伤疾病,疗效十分迅速,往往下针后数秒至数分钟之间,即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有时比止痛药效果更快,且毫无副作用,并依病情轻重、新久,扎针有时配合放血,可在一、二次或数次内,即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根治的效果。 2 原则指导:手足对应针法的运用,完全依照手足对应的原则作为临床取穴施治的指导,使此一针法有一系列原则可循,只要能清楚掌握此原则,当面对患者时,即可按照原则取穴扎针,成为强背穴道堆栈记忆,乃是灵活运用,不需死记,达到全身无穴处处穴的功力。 3 独树一格:董氏针灸的许多理念都是独树一格的,自成一体系,其博大精深的理念及系统,突破了传统的巢臼,并非完全屏弃传统经络学,而是将其包融并且更加超越,创新与系统化。 4 手法简明:董氏针灸不谈各种弹、啄、飞、捻等手法,不讲手法技术上的补泻,针法简单明确,与传统大谈补泻手法,而使针灸临症施治上更为繁杂。董氏针灸不用任何的手法补泻及多样变化的得气手法,故手足对应针法亦不例外,简单明确,易于操作,只偶尔因病情需要加强针效或配合放血,使疼痛更快得以消失。 5 取穴方便:手足对应针法在取穴上完全选取四肢的穴位,不需解除衣裤,故扎针取穴十分方便,并且根据手足对应的基本原则,再加以灵活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这种辨证方法汉以后流传甚广,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下面,把六经病的主要证治作一简要介绍。 (一)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脉浮等证,谓之太阳病。又分为经证、腑证两类。 1.太阳经证是病邪束于肌表的阶段,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 (1)太阳病“中风”:主证为发热恶风、汗出、头颈强痛、脉浮缓。即八纲中的表虚证。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2)太阳病“伤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即八纲中的表实证。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2.太阳腑证是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所引起。又分“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 (1)蓄水证:表邪入腑,阻遏膀胱气化,致水热蓄结膀胱。主证为: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兼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 (2)蓄血证: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主证为: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治疗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为主方。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多是太阳病入里化热所致,亦有因误治致津伤而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

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

“三焦”针法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术

“三焦”针法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术“三焦”针法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术 年月第卷第期天津中医药., . . : . . . ? . . .博士之窗? “三焦针法与“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术 张鑫,罗本华 .,蔡攀一,尚磊一,韩景献 ,于建春 .天津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韩景献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天津 ; .天津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天津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南宁作蜜答? 张鑫一,女,博士研究生, 研 ~ 一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临床 研究,参编著作《五味斋医案医话》,参与国家级课题 项,发表学术论文篇,所做的自拟课题《“深崇纳阳” 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研究》,获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全国中医药博士生创新发展学 术论坛“中健行”优秀论文奖二等奖、天津市南开区首届 青年博士科技创新大赛获奖项目二等奖。 摘要:韩景献教授提出了“三焦气化失司一衰老”相关说,并确立了“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为突出燮理三焦 的理念,将其更名为“三焦”针法,取穴为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和外关。“三焦”针法旨在通过疏调三焦,以达 元气、行宗气、化营卫、生血气,并通过燮理三焦、重调脾胃、调补下焦、先 天后天同治,以达到益气调血,扶本培元之

功,使人体气化功能生生不息,对延缓衰老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三焦”针法;三焦气化;益气调血,扶本培元;衰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导师韩景献教授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着生命的进程,三焦气化功能日趋低下,无论任何 一 治,提出了“三焦气化失司一衰老”相关说,认为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均可致气血津液升降出入 的通道不畅,从而内生风、火、湿、热诸邪及痰、瘀、 焦气化失司是衰老的根本原因和众多老年病的关 键病机,并确立了“益气调血,扶本培元”针法。为突浊毒等病理产物,日久脏腑功能减退,整体功能下 降而出现衰老。这种失常的气化状态因而成为众多 出燮理三焦的理念,将其更名为“三焦”针法。笔者 老年性疾病发生的根源,疾病的存在又进一步加重 将进一步阐述该针法燮理三焦,益气调血,扶本培 元的理论基础。三焦气化失常,促进机体衰老。“三焦气化失司”正 “三焦气化失司一衰老”相关说是衰老的根本机制和诸多老年病的关键病机。 “三焦气化失司一衰老”相关说是对衰老与老基于对“三焦气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主张从调 年病的全新诠释。首先,将三焦气化和衰老及老年理三焦气化角度延缓衰老和防治老年病,由此确立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重点:复习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 >>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 >>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 >>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 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 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 卫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 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 重点:治法方药 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 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

气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 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 重点:治法方药 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 营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 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 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血分证 重点:鉴别要点 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 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 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

重点:治法方药 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 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 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 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重点:顺传与逆传 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 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 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 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 A.邪热壅肺证 B.邪扰胸膈证 C.风热犯卫证 D.热结肠道证 E.燥热犯卫证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辨证要点:本证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 患者身热,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舌苔微黄,脉数,其临床意义是

子午流注(针法)详细讲解

第一节子午流注的涵义与源流 一、子午流注的涵义 [子午] 原是对立的名词,用以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春秋、寒暑、日月、夜半与日中两时辰等的表示相对关系的符号。如“子午面”,“子午线”,“子午道”,“子时午时”。[子午的意义] 1.子午代表阴阳:是阴阳的总称。子阴午阳,子午是阴阳的起点与分界线。子为阳之始,午为阴之始。 2. 子午代表时间:一天之中,子为夜半(23~1点),午为日中(11~13点)。 [如图] ?/P> 一年之中,子为农历11月(冬至为十一月),午为农历5月(夏至为五月)。 3. 子午代表气候寒热:子时寒,午时热。 4. 子午代表十二地支: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均以子午为推算的开始。 5. 子午代表人体气血流行的阴阳盛衰。[如图] [流注] 流指水流,注指注输、灌注。这里具体是指将人体的气血循环比作水流,以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作喻,说明人体气血就象水流一样,始出为井,渐成细流为荥,水流如由浅入深灌注为输,渐而水流在通畅的河流中通行即称为经,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即所入为合,以示脉气的流行经过。 [子午流注] 为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依据,它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人体气血循行,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从子到午,或从午到子,随着时间先后的不同,阴阳各经气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时间,气血迎时而至为盛,气血过时而去为衰。泻则乘其盛,补则随其去,逢时为开(气血流注开穴的时间,谓之逢时),过时为阖(某穴开时已过,谓之过时,则穴闭),定时开穴,补虚泻实,把握时机,调和阴阳而治病。[如图]

[子午流注针法] 是以时间为主要条件的一种特殊配穴治疗方法。属于时间医学的范畴。是以十二经脉肘膝以下的六十六个经穴为基础,根据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原理,配合阴阳、五行、脏腑理论,运用天干、地支推算逐日按时开穴的一种古典针刺取穴方法。中心内容:择时——依据气血流注的盛衰时间为主体。选穴——优选十二经疗效最佳的五输穴。 二、子午流注的起源和发展 子午流注针法历史悠久 1. 萌芽于秦、汉子午流注的起源,是以《内经》“天人相应”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说明人应自然。“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说明人与自然一样,有其“气交”规律。“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即是自然自身的规律。“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指针刺遵守自然界环境、人体环境变化。 2. 产生于宋代干支学说盛行,子午流注由理论趋向临床实践。 3. 发展于金、元、明在前代成熟和基础上,进而对针法运用和机制作了赋予新意的论述。 第二节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 中医学基础知识——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总的生理功能,是受纳和消化饮食物,输出营养和排泄糟粕,运化水津和疏通水道等有关饮食消化方面新陈代谢的。 1.胆胆有两种功能,一是藏精汁(即胆汁),是指输出胆汁,以助消化。胆虽属六腑之一,但不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像胃肠容纳饮食物那样时入时出,输泻而不藏,所以又把它列为“奇恒之府”。胆的病理特点是易生热象。二是主决断,即指精神意识方面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能力。如俗话说“胆大”“胆怯”等。 2.胃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受纳食物和腐熟(即消化)饮食物。故有“胃为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功能叫做“胃气”,由于胃需要把消化后的饮食物下输到小肠,所以,胃气的特点是以下降为顺。如果胃气不降而上逆,就会引起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状。 3.小肠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分泌清浊。凡经胃腐熟的饮食物,由小肠承受下来,进一步加水消化,把其中“精”的部分(指饮食物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吸收后,通过脾的运转到全身各部,浊的部分(指消化后的糟粕)

下注到大肠或渗入膀胱,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所以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大小便的排泄,都和小肠有直接关系。 4.大肠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小肠下注的东西,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分,使之变化为成形的粪便,然后由肛门排出体外。所以说,大肠是传导糟粕的通道。如果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就会出现泄泻或痢疾、便秘、便血等病症。 5.膀胱膀胱的主要作用是“化气行水”、贮尿、排尿。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贮存在膀胱,到一定量后排出体外。贮存与排出,都是通过“气化”这一功能来完成的。“气化”(即化气行水)就是通过体内的热能,从水液中蒸发出一定量的气体来控制体内水液的出入量。因此,气化功能失调,就会导致小便不利,或尿闭或小便频数、失禁等病症。 6.三焦三焦分上、中、下三部分。相当中脘(胃胱)部位(包括脾胃)为中焦,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是水谷出入的道路。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所长。 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 ”,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主要是心肺的功能)。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转输饮食

很多人都不知道-三焦不通“引病上身

很多人都不知道"三焦不通“引病上身 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经现代医学研究,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是一个统管全身的大系统,通过气血、经络、体液密切相连,形成一个大循环。什么是三焦?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 三焦的解剖形态 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 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

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 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 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 2、疏通水道: 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 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 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 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

内经针法的奥秘

杜建华:内经针法的奥秘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相信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里所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原来与我们的针灸临床是那么的密切相关,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意义。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使我对中医尤其是针灸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与我们“新概念针灸”关系较为紧密的有: 1)“素问”里很重要的内容是“五运六气”; 2)灵枢经为何也叫“针经”?实际上整本《黄帝内经》里很多篇章讲的就是针灸;3)若能深入学习、探索和临床验证的话,不难发现内经里很明确地有“调神”、“调气(气血、阴阳)”和“解结”三大方法; 4)判断针灸是否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看脉的变化; 5)有必要把分散在整本《内经》中的针法提炼出来,我称这一针法为“内经针法”。 当我从《黄帝内经》中一条条挖掘、整理出这一针法时,我感到整个人被震撼了!可以讲自从我学习针灸以来(不管是跟师傅学,向老师学,看书或与同行交流等等),这是除我一个道家师傅教我的那套“天易针法”外,与“八字治疗法”一样,能让我极感震撼的一套针法。 在给大家介绍这套针法时,我认为我绝对不会也没有刻意隐瞒什么!但我确实会给大家留下不少的思考题。如果你什么都只要现成的,连一点点的脑筋也不愿意动或不愿意经过临床的验证,说实在话,我觉得你根本就没必要来房间听我讲课,也根本不需要听我的讲课录音,那对你是一种浪费!对我也是不公平的,毕竟讲课是要花时间也要动脑子的。 那么“内经针法”为何会让我感到震撼呢?我们回顾一下我已经讲过的内容(没讲的内容还请大家继续思考) 1)“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八个字我相信所有学过内经的人都知道,很多专家也论证这八个字是养生的法则。我不否认这些,但我更认为这八个字真正体现了“内经针法”的精髓所在。这套针法的一切法则及依据均是按照阴阳的变化和平衡来考虑的,同时在具体操作时,又完全可以用数来明确表达的(见下面的分析); 2)三阳在头,三阴在手:三阳指阳明、太阳、少阳经,其盛衰在人迎处表现;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经,其盛衰在寸口处表现。(人迎盛表示阳有余,寸口盛表示阴有余); 3)内经针法与三大回环系统紧密相关; 4)若阴有余而阳不足: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中医的五脏与六腑 一、心与小肠: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其他脏腑都是在心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活动的。所以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1、心主神志:心主管神经、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心主神志功能正常, 则人的精神振作,神志清楚;如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多种症状,心悸、惊恐、健忘失眠、发狂、嬉笑不息、昏迷等。 2、心主血脉: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 响血的运行,可以从脉搏上反映出来,如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 3、其华在面:开窍与舌,面部和舌体的血脉,分布都比较丰富,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容易从面部和舌体的色泽方面反映出来,正常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舌的颜色(淡红)。心气不足,循环不畅时,则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的颜色暗紫;反映在面部则出现黄褐斑、痤疮、红血丝等。 心与汗有密切的关系,有汗为心液之说。 小肠的功能主要是接受从胃里输送来的食物,继续消化分泌,清浊。 清:是指精华部分,小肠吸收之后运输于脾。 浊:是指食物的糟粕部分,由小肠下输大肠或转输膀胱。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表里关系,如心火过旺,可见舌红痛,口腔糜烂,发生溃疡,小便短赤,甚至出现血尿。 二、肝与胆: 1、肝:主疏泄。肝有升发疏泄的作用以主管全身气机的疏畅条达,如肝失条达疏泄失常,气 机不畅,可引起多种病症,如肝气郁结,可见易怒、头疼、胸肋胀痛、月经不调等;若肝气升发过,便是肝阳上亢可见头疼、头晕。 如果肝阳亢盛化火、则头疼剧烈、或眼红、眼疼、耳鸣耳聋。肝火旺则眼球突出、眼袋大、眼睛模糊;若肝气升发不足、即肝血虚又可引起眩晕,失眠,惊悸,精神恍惚,迎风流泪,眼睛凹陷。 2、肝主藏血: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活动时肝储藏的血液就供给各个器官,休息 或睡眠时又归藏于肝;另一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则会吐血。 3、肝开窍于目:肝与眼有密切关系,肝有病常影响眼睛,肝虚则视力模糊、近视、白内障、 夜盲,肝火旺则目赤、红眼。 4、肝主筋,其华在爪:肝主管筋的活动,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运动,而筋靠肝血来营养若肝 血不足,不能养筋,就可出现筋痛、麻木、屈伸困难;手抖、腿抽筋、舌颤,若热之极点可引起肝风内动而抽搐。肝血充足,指甲红润,如肝血不足,则指甲变软、变薄。 胆的主要动能:储藏胆汁,胆病的主要症状是肋痛,黄胆,口苦,呕吐苦水。肝与胆互为表里并且肝胆相连,发病时常互相影响,所以治疗时也要同步治疗。 三:脾与胃 1、脾主运化:主管食物的消化、吸收、运输。食物入胃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 并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位,使各组织能利用它作为滋养。另外,还能运

拍打手臂通三焦,内分泌永不失调

拍打手臂通三焦,内分泌永不失调 作者古中医行者

前些天我整理了一篇《三焦经通了,内分泌就永不失调》,许多网友问如何打通三焦经,其实打通三焦经很简单,拍打手臂的外侧就可以,见下图,拍打时最好找找三焦经上痛点,有痛点的地方多拍打,在晚上21点——23点拍打最佳,其它时间也可以,为什么三焦经通了,内分泌就永不失调,因为三焦经是人体上一个最大的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一个通道。好好调一个三焦经,气调顺了,身体就能正常地运行了。 按照《黄帝内经》所说,三焦经是主一身之气的。百病从气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三焦经就是一个出气筒,当人之邪气从三焦经上泄走后,人就不会生病了,怕就怕这个出气筒堵住,问题就全来了。 这个三焦经,我要给它翻译过来,否则大家不好理解。“三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中医把它当做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个容器腔,肠也是一个腔,三焦就是把五脏六腑都包括在里面的大腔。 因此,三焦经是人体上一个最大的腑,主一身之气,说白了就是调气的一个大通道。 现在西医所说的内分泌系统就相当于三焦经。有人经常说自己内分泌失调,但到底哪里失调,去医院查不出来,自己更说不

清楚,吃药也不管用。这个时候,如果能调节一下三焦经就会有效果。 像更年期综合征,就是由长期的气郁不疏造成的。心里有郁结之气,三焦经这个出气筒又堵住了,气发不出去,就会产生各种症状。 还有好多慢性病,也说不出到底哪里出问题。长期不愈的症状很多,这时好好调一下三焦经,气调顺了,身体就能正常地运行了。 三焦经就这么简单,但也非常重要,为什么呢?生活在这个压力颇大的社会当中,每个人每天都可能要生好多气,那就得及时消掉才行。有好多女士有痛经、月经不调、闭经的毛病,都跟气郁有关,用三焦经来调最好.........三焦经通了,内分泌就永不失调。

中医学五脏六腑的作用

五脏六腑的作用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教你打通三焦的简单方法 三焦,是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主升降诸气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属火,其阴阳属性为阳。三焦的解剖形态对三焦解剖形态的认识,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即使是有形论者,对三焦实质的争论,至今尚无统一看法。但对三焦生理功能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致的。三焦,作为六腑之一,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惟三焦最大,无与匹配,故有“孤府”之称。正如张景岳所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三焦关于三焦的形态,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是,这一问题对脏象学说本身来说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女子胞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它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最根本

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三焦能够通行元气,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因此,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故曰:“三焦者,人之三元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调内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中藏经》)。2、疏通水道:“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能“通调水道”(《医学三字经》),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体水液代谢是由多个脏腑参与,共同完成的一个复杂生理过程。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肺;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体内代谢,下形成尿液排出体外。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三焦通行水液的功能,实际上是对肺、脾、肾等脏腑参与水液代谢功能的总括。3.运行水谷:“三焦者,水谷之道”(《难经.三十一难》)。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

中医试题(含答案)

中医考试试题 姓名 一、A1/A2 型题(50 分) ()1、不属于养生基本原则的是 A.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B.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C?突出精神心理健康 D.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 E.辨证论治 ()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中其华在发的是 A.肺 B.心C?肾D.肝E?脾 ()3、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4、不属于六腑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天气之所生 B.其气象天 C?泻而不藏D.象于地E?受五脏浊气 ()5、《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温病用凉药,服药宜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6、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 B.骨痿C?脉痿D?筋痿E?痿躄 ()7、《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C?筋 D.血E?发 ()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10、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12、不属于奇恒之腑特点的是 A.地气之所生B?藏于阴而象于地 C.藏而不泻 D.泻而不藏 E.非常重要而又不等同于一般的脏腑 ()13、既属腑,又归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E?胆 成绩 ()14、不属于谷食精气输布运行过程的是A.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 B.精气上输于脾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E.浊阴归六腑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脏先受之 D.腑先受之E?表先受之 ()16、不属于阳盛则外热机理的是 A.上焦不通利 B.皮肤致密 C.腠理闭塞 D.热气熏胸中 E.卫气不得泄越 ()17、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脏者,中之守也”是指 A.五脏内舍五气 B.五脏内舍五志 C.五脏内藏气血 D.五脏内守中气 E.五脏内藏精气 ()18、不属于阴盛则内寒机理的是 A.厥气上逆 B.寒气积于胸中 C.血凝泣 D.脉不通 E.卫气不得泄越 ()19、据《素问热论》,其满三日者当用 A.泻下之法 B.泄热之法 C.发汗之法 D.涌吐之法E?和解之法 ()20、据《素问脉要精微论》,梦哭”是由于 A.肺气盛 B.肺气虚 C.肾气盛 D.肾气虚 E.心气虚 ()21、《素问痿论》认为五脏气热皆可致痿, 肾气热可致 A.肉痿 B.痿躄C?脉痿 D.肌痿E?骨痿 ()22、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精明之府是指 A.目 B.耳 C.头 D.髓 E.心 ()23、据《素问五常政大论》,能毒者当以 A.厚药 B.薄药 C.无毒药 D.针石 E.食治 ()24、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违背秋三月的养生之道,到冬天易生的病变 A.寒变 B.痎疟C?飧泄D.痿厥E?洞泄 ()25、据《素问举痛论》,喜则气 A.上 B.缓 C.消 D.下 E.结 二、A2型题(40分) ()26、某女,32岁。下岗后心情不好,近半月自感胃脘痞满,暧气时作,纳谷不香,胸闷喜叹息,舌正常,脉弦。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肝气郁结证 B.肝气横逆证C?肝胃不和证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升阳大法——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吕氏三才中医秘方绝技总计有298个秘方和手法绝技,这些秘方绝技有些是吕即来老师多年的经验方、秘方,如吕即来老师通调百病的“三才方”、治疗各种色斑、粉刺的验方。有些是吕即来老师在全国各地花重金在一些名老中医那里购买的,如在安徽名医马天法那里重金购买的治疗颈肩腰腿痛外用秘方、三次治愈痛经的秘方、六次治愈宫颈糜烂的秘方等。有些是吕即来老师在他的医道好友那里得来的。如治疗男女不孕不育症的秘方、治疗痔疮的秘方等。还有一些是多年来吕即来老师参加各地学术交流会的时候和一些中 医老师分享得来的。如生男孩的秘方、治疗癌症的秘方、治疗乳腺增生的秘方等。还有花重金在史氏神效疗法工作室、吕院长门诊特效专科秘方等处购买的秘方和技术等。由于吕即来老师已经皈依佛门。对这些珍贵的秘方绝技不敢私留。故通过空间展示给有缘之人,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人便告欣慰。 但需注意的是:1、不能将这些方子拿来谋取暴利;2、有些方子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方可应用;3;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大叉,大白,灵骨提阳,治阳萎,单取,热力十足《奇绝神针特色疗法之一》 1,男右支沟,左公孙。女左支沟,右公孙。缓解肢体寒凉。行针45分,但要记住,左升右降的运作程序,不要刻意去追求。 2,立即针法。为排寒针法。针时。有寒气排除。逐渐转热感,双太白。双支沟,0.18或。16的针,轻轻进针,支沟捻针。要四肢或双下肢出来排寒的感觉。停止 3,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4,四正位艾灸1支 5,先喝一点姜糖茶,或者艾叶茶 上面都是排寒针法 下面讲讲我临床上使用的方法,绝对的效果, 一,男左女右,女先扎1右火主,2左火主进针,一个个捻转,,客人会告诉你热哪里了,然后3左大叉针灸,4右大叉捻转15-20分钟, 二,脐针四正位用艾条1支 【标准定位】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

中医调理五脏六腑顺序 中医教你如何调节五脏六腑

中医调理五脏六腑顺序中医教你如何调节五脏六腑 一、中医养生五脏六腑如何调理一、五脏六字诀养生法我们都知道好听音乐是可以缓解人的疲劳,并且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更加的舒畅,所以说好听的声音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并且我们也是可以通过发出声音来让我们的身体起到保健的作用哦。六字诀是我国传统养生功法之一,通过“嘘、呵、呼、呬、吹、嘻”6个字的不同发音、口型,配合呼吸吐纳,可充分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之目的。特邀多位权威专家,教您学学这六字诀。二、多念“嘘”字,护肝六字诀中的“嘘”字功是护肝的重要方法之一。常练养肝“嘘字功”,不仅可以养肝明目,还有助于治疗眼疾、肝虚、肝火旺、消化不良,以及缓解两眼干涩、头晕目眩等症状。肝脏不好的人或者是肝脏的气血不足的人,一般都会经常出现头晕眼花的现象,再要么就是经常手脚不方便、抽经或者是眼睛歪了。像这一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发声的方法来缓解这些症状。 1、口形: “嘘”字音xū。发音吐气时,唇齿微开,嘴角后引,口唇微微用力拉“扁”,槽牙上下平对,中留缝隙,舌尖放平,舌体微微后缩,槽牙与舌边亦有空隙。发声吐气时,气从槽牙间、舌两边的空隙中呼出体外。 2、做法: 面朝东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头正颈直,含胸收腹,直腰拔背。两臂自然下垂,两腋虚空,肘微屈,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全身放松,两眼睁开,平视前方年老体弱或因病不能立者,可改坐位。两手缓缓抬起,手背相对,经胁肋至与肩平,两臂如鸟张翼向上、向左右分开,手心斜向上。吸气时,屈臂两手经胸腹前缓缓下落。 3、呼吸法: 嘘完之后就可以开始调节您的气息即可,之后就可以改为正常的呼吸节奏了。但是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还是需要坚持用鼻子来吸气,嘴巴来吐气。之后在来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让心情放松下来,最后慢慢的叩齿三十六下就可以了。嘘气后调息的目的在于补养体内正气,促进生长。

老中医:一个小动作,疏通三焦,调和阴阳

春分平分了昼夜,是一年里最“中正”的节气,也是一个平衡的开始。这一天,阴阳各半,天地万物处于阴阳相对平衡状态,人也理应借助大自然这股平和的气机,好好地调养起来。 《素问·至真要大论》讲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人体本身也应该处于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若是哪一方多了,或是少了,都会导致人生病。 好比如我们受了寒邪,或是喝多了冷饮,伤了阳,人就容易四肢冰凉、拉肚子; 若是受了燥邪,或是运动过猛,大汗淋漓,耗损身体津液,伤了阴,人就容易觉得口干舌燥、烦热、出虚汗。这就是阴阳不协调导致的一些小毛病。 所以寻求身体的阴阳平和,阴平阳秘,也是春分养生的重要一课。那么如何调和阴阳呢? 时珍曰∶“上焦主纳,中焦腐化,下焦主出。三焦通利,阴阳调和,升降周流,则脏腑畅达。” 三焦贯通人体上下,心和肺位于上焦,敷布气血,灌溉全身脏腑组织;而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则藏精纳气,传导糟粕。 形象的说,三焦就是在人体躯干上走的双向八车道。

三焦上有一个地方不通,浊恶的阴气不降,清纯的阳气不升,则阴阳混乱。三焦通利,升降和周流自如,则阴阳调和,脏腑畅达,气血充足。 所以疏通三焦,也可以帮助我们平衡身体阴阳,调气血、养内脏。这里推荐大家做一个简单的小动作,出自八段锦中的一个动作,叫做“两手托天理三焦”。 动作要领: ①左脚开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微微下蹲,呼几次,使身心平顺; ②两臂自然松垂身侧,两掌心向上捧于腹前。两手手指相叉,双腿伸直,两掌上托于胸前,内旋向上托起,掌心向上,抬头目视,然后手掌停一停,目视前方; ③膝关节微屈,两臂下落,两掌心向上捧于腹前。如此反复多遍。通过往上提拉胸腹、拔伸腰背,系挂于脊柱和三焦上的五脏六腑都被提拉起来了,有助于通利三焦; 还能通过对脊柱的对拉拔伸,激活背部督脉及两旁膀胱经,助身体阳气生发。 闲来无事的时候做一做,或是当作晨练,把三焦疏通,清清爽爽地迎接春天的下半曲。

三焦辩证

第七节三焦辩证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一、三焦病证的分类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中焦主要包括手、足阳明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的病变。多为极期期阶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肺气不宣,则见咳嗽。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