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播学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知识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了解)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

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

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

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

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

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

二、传播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学说:

(1)“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

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影响”说。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2、传播的特点:

(1)传播是普遍存在的;

(2)传播的前提是,双方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3)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4)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行为;

(5)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

(6)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3、传播的五大先驱:

(1)拉斯韦尔:

5个问题的传播模式(五W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的功能学说(政治的角度论述了三个功能)

开创了内容分析方法,发明了定性和定量测度传播信息(例如,宣传信息和报纸社论)的方法论。

他关于政治宣传和战时宣传的研究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早期传播学类型。

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入美国。与政治分析结合起来。

帮助创办了政策学。

(2)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是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是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一位。意见领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也叫两级传播理论、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

开创了媒体效果研究的传统,这一传统成为美国大众传播研究的占有统治地位的范式。

传播研究方法

他通过收集资料的方法提出了调查方法论。这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焦点访谈、三角策略以及各种资料分析方法。

引导传播研究趋向效果方面,其他线路的研究被忽略了。

大众媒介的所有权和控制权问题被忽略;

对微观层次上的效果研究特别强调,涉及传播背景的宏观问题被忽略。

单向效果模式,如电视、广播、报纸,而忽略了如电话、信这样的双向的互动媒介。

(3)卢因:

库尔特·卢因,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传播学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以人类行为场理论(简称场论)著称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把关理论:

“把关”是控制信息在信道里的流通的个人;他们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

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胰脏实验中,勒温发现:家庭主妇是她们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如果一个家庭主妇不打算烹饪某种食品的话,那么她的家庭就不会食用它。把关概念可以用于范例广泛的传播环境。

奇格尼克效果:

齐格尼克效果:齐格尼克是勒温心理学研究所的一个俄罗斯博士生,她被指定从事一个实验室里的实验,以检验被中断了的任务和紧张降低的理论.实验证明 90%未完成的任务得到了回忆,而只有45%完成了的任务得到回忆.

对于被中断了的任务的比较强烈的回忆被称为”齐格尼克效果”.意义:

(1)展示了精神紧张的存在,而这种精神紧张正是场论的基础部分.

(2)这个实验也是首次尝试测量一种紧张或意志的努力之一.表明勒温是一

个如何将是常问题转换为心理学实验的大师.

(4)霍夫兰:

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1912年6月12日出生在美国芝加哥,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说服研究、陆军实验、休眠效果

说服性传播

霍夫兰小组说服研究

陆军研究

信源的可信性: 传播者信誉, 专业权威性,休眠效果

“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

“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

“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警钟效果(恐惧诉求)

说服的其他技巧:图象、幽默、性感、重复

(5)施拉姆:

开山鼻祖、传播模式、大媒介和小媒介

三、传播模式

1、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香农和韦弗的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的5W 模式: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介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怎么考:要看得懂,会分析,不用会画图

四、 符号

1、符号的定义: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

本要素。

2、符号的种类:信号与象征符、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根据是否具有人类

的痕迹来区分,可分成信号和象征符(符码)。

3、象征符特性:(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2)

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4)象征符

是可以自由创造的,这就是说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

然的联系,他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4、符号的功能:1、表述和理解功能2、传达功能3、思考功能

5、萨皮尔·沃尔夫假设:

任何语言都是与其他语言不同的一种巨大模型系统,不同之处在于,每一种谁

说了什么

么渠道 通过什 对谁说 效果 产生什么

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

包含了二层意思: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这叫语言相对论。

对萨皮尔-沃尔夫假设的批评:

反对这种观点的人认为:(1)语言的确会影响思维,但并不完全地决定思维,语言只在形成抽象概念方面影响思维,而反映人类直接感官体验的概念却独立于语言。因此,人们的世界观不是因语言相异而不同,而是受到了文化的影响;(2)语言间的差异受到语言共性的限制,不同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基本认识过程和基本概念范畴是相似的。因此,语言间的交流是可行的,语言影响思维只不过体现在社会文化的价值标准方面。

6、语言与文字

1、语言是最基本、最主要的符号,文字从属于语言而存在(并非次要);

2、语言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共时方面,文字的传播功能主要体现在历时方面。

3、对所表达的事物而言,语言是直接符号,文字是间接符号。

语言的特性:第一,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第二,语言是有限的,而真实是无限的。第三,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抽象的阶梯) 第四,语言的假定。

7、语言的误用:

第一、死线抽象。(固定层次抽象)

第二、忽视差异(指认不当)

第三、非此即彼(二元价值观)

第四、自我投射(无意识投射)

8、(重点)什么是意义?意义的三角关系

意义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对自然事物和社会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意义活动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

9、意义的三角关系:意义三角关系—意义的象征理论

现代符号学的创立者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把“指号过程”定义为符号、事物和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在阐释者的脑海中,符号代表某个事物,皮尔斯将其称为“指涉物”。他把用来代指物体的符号称为“阐释物”。在符号发挥作用过程中,上述三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用图清晰地表明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把“指号过程”定义为符号、事物和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在阐释者的脑海中,符号代表某个事物,皮尔斯将其称为“指涉物”。他把用来代指物体的符号称为“阐释物”。例如,在符号发挥作用过程中,上述三个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形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学者奥格登和理查兹用图清晰地表明了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思想或指涉(意义)

因果关系因果关系

符号(象征)指涉物

间接关系

10、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明示义与隐含义)(巴特)

明示性意义:即符号与它所指示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同一文化背景中的社会成员大多数都能理解的意义。

暗示性意义:既有社会成员都能理解的意义,也有符号使用者自己的感觉、情感。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外延意义: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

内涵意义:对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

3、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指示性意义:将符号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二个符号异同的意义。

五、人内和人际传播:

(一)人内传播:个人接收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影响感知的结构因素:

1、类似与相近: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2、美好形式(完形趋向):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3、残缺闭合(封闭):几个刺激若共同包围一个空间,则这几个刺激容易构

成一个感知单位。(在语言中也发生作用)

4、共同命运:随机排列的图形中,其中的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

时,就会把它们看成是一个整体。

2、影响感知的因素:

1、假定与理解:我们都假定人们是有常识的,而且他们的行为是源自某些合逻辑的过去经验。都带有某种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都已不知不觉地预先设定了理解对象的应有面貌。

2、文化的预期与理解:个人由于受文化的影响,心中总会预期该事物会怎样发展。

3、动机与理解

4、情绪与理解

5、态度与理解

3、人内传播的过程

(一)感官刺激的产生

刺激本身的特性(如其强度、大小、对比、运动)非常重要。

1、绝对阈限、潜意识感知

2、刺激过量

(二)将感官收到的刺激加以组织

4、大众传播与人内传播—选择性定律:

(一)选择性注意

指人们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避开相抵触的信息这么一种本能倾向。

(二)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理解:依据自己和价值观、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进行理解。

理解的过程是将运载信息的符号还原为意义的过程。

(三)选择性记忆

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接收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利、有用、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之中。

5、人内传播的三大理论: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库利(1864-1929)的“镜中我”概念

库利和米德创建了互动社会心理学(后来被更普遍称为符号互动论)。他们反对以直觉构成人类个性的基础,认为人际传播是个性构成的中心。

6、首属团体:

库利发展了二个概念:

1、(与次要团体相对应的)首属团体(primary group)——它在构成一个人的社会本性方面是面对面的、亲近的和重要的。他称之为“首属的”,因为它在个性社会化方面的重要意义,也是因为诸如父母亲、兄弟姐妹、儿童嬉戏伙伴等团体是最早进入一个人的一生之中的。

7、镜中自我(the looking-glass self)——人类的交互作用反映了个体的当下环境,因此起到了心灵的镜子作用。“我想象在你的眼里我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他喜欢引用的一句话是:“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库利镜中自我概念强调个体社会化中的人际传播的重要性。这个概念被米德发展成为“自我”的概念。

8、米德的主我、客我:课本P65(人内传播双向互动性示意图):米德在研究人的内省活动时发现,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

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题的“主我”,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表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了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可以促使“主我”

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二)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联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面对面传播和有媒介的个体之间的传播。

1、创新扩散是什么?

1971年,罗杰斯、休梅克合著《创新的传播》,提出了一个创新扩散模式。

罗杰斯将创新定义为:“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

所谓创新扩散(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指一种新事物,比如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等,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过程。

2、意识到的创新性(技术革新的特征):

意识到的创新性:

1、相对优越性,是指新事物同它要取代的旧事物相比所具有的优越性。

相容性是指新旧事物的相容程度。

2、复杂性是新事物被理解被运用的相对难度,难度越小,人们对新事物的肯定倾向就越强烈。

3、可试性一项创新在有限基础上可被试验的程度。能否将技术分解、小规模地试行的程度。

4、可观察性(可传播性),创新结果能为他人看见的程度。能将新技术成果向他人推广的程度,可以显视给他人的程度。

六、大众传播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1959《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 )

1、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需要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

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政治功能——环境监视/社会协调/遗产传承

经济功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开创经济行为

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

首先,大众传播能够形成总体经济状况。提供准确的经济信息。一部分通过广告完成,一部分通过对价目表和生意的分析来完成。

其次,经济政策必须通过个人、组织、国家起关联作用。制造商、商人、投资者和消费者必须决定怎样进入市场。如关于大豆的分析。

最后,必须提供技术方面的指导和对经济行为的展望。

(重点)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负面作用观(1948《大众传播的社会

作用》)

(一)正面作用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正统化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以强制遵守

(二)负面作用

1、大众媒介持续不懈的宣传会使人们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地顺

从现状。

2、“媒介是使大众的审美鉴赏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3、媒介常以低廉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4、麻醉精神。表现在两方面:—是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二是由此

剥夺人的行动能力。

(大众传播只有这一个重点,但其他的也要看,有个印象)

七、(第九章)

英尼斯(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2、主要观点

1)“媒介决定论”——媒介对社会的影响

伊尼斯认为.媒介对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点上,他和麦异曲同工,所以他断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

将文明分成9个时期:1)苏美尔文明(从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到泥版、硬笔和楔形文字时期);2)埃及文明(莎草纸和圣书文字);3)希腊-罗马文明(拼音字母);4)中世纪时期(羊皮纸和抄本);5)中国纸笔时期(印刷术初期);6)启蒙时期(报纸的诞生);7)机器印刷时期(印刷机、铸字机、铅版、机制纸等);8)电影时期;9)广播时期

3)传播偏向论

媒介可以分为两大类:有利于空间上延伸的媒介和有利于时间上延续的媒介。比如,石版文字和泥版文字耐久,它们承载的文字具有永恒的性质,容易传承。但是,它们不容易运输,不容易生产,不容易使用,因而不利于空间上的传播。相反,莎草纸和纸张轻巧,容易运输,使用方便,能够远距离传播信息,然而它们传播的信息却限于当下,就比较短暂。

他认为,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大体上分为:口头传播的偏向与书而传播的偏向,时间的偏向与空间的偏向。“倚重时间的媒介,其性质耐久,羊皮纸、黏土和石头即为其例。。。。。。倚重空间的媒介,耐久性比较逊色,质地比较轻:后者适合广袤地区的治理和贸易……倚重空间的材料,有利于集中化……我们考虑大规模的政治组织,比如帝国,必须立足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我们要克服媒介的偏向,既不过分倚重时间,也不过分倚重空间。”

政治帝国倚重空间的控制,大肆扩张;宗教性帝国倚重时间的传承。

二、麦克鲁汉的媒介工具论

1、媒介。根据他隐而不显的媒介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个最为宽泛、无

所不包的定义:媒介是人的一切外化、延伸、产出,一句话,媒介是人的一

切文化。由于他研究的媒介涉及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和一切层面——衣食住行、机械电力、语言文字、娱乐游戏、科学技术、艺术世界。

2、媒介即是讯息。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

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类型。

3、环球村。这个词语已成为几十亿人的口碑——虽然绝大多数人对其深刻

内涵不甚了了。电子信息瞬息万里,使全球生活同步化;全球经济趋问、整合,游戏规则走向同一;网络生活同一,世界结为一体;时空差别不复存在,昔日遥不可及的海角天涯刹那可达。

4、“冷媒介和热媒介”。低清晰度的媒介(如手稿、电话、电视、口语)叫

“冷”媒介。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要求人深刻参与、深度卷入。

因为它们的清晰度低,所以它们为受众填补其中缺失的、模糊的信息提供了机会,留下了广阔的用武之地,调动了人们再创造的能动性。反之,高清晰度的媒介叫“热”媒介,拼音文字、印刷品、广播、电影等等就是这样的热媒介。出于它们给受众提供了充分而清晰的信息,所以受众被剥夺了深刻参与的机会,被剥夺了再创造的用武之地。

热(高清晰度、信息含量多、不用自己填补即参与程度低,排斥性);印刷,收音机,电影,照片,电视时代。

冷(低清晰度、信息少、自己参与程度高,包容性);手稿,电话,电视,卡通画,机械时代。

注意:(1)相对(2)某一种感知角度,如视觉,照片和卡通,(3)媒介发展的先后,先冷后热。如爵士冷,电影广播兴起时,爵士热。

八、(第十章)

1、受众分析受众的定义: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会场的听众,戏剧表演、体育比赛的观众,都属于受众的范畴。

2、几种主要受众观:克劳斯:大众按规模可分为三个层次——

特定国家或地区内能够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

对特定传媒或特定信息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

不但接触了媒介内容而且也在态度或行为上实际接受了媒介影响的人,即有效受众

(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大众

(二)作为市场的受众

(三)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3、使用与满足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成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个人动机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4)

(竞争,获得新知,自我评价,逃避,认同,替代参与,汲取生活经验);

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49)

(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

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1969)

(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赫卓格-专家知识竞赛的受众动机分析——有三种基本心理需求使得人们喜爱这个节目: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贝雷尔森:

《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1940-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等

《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1949-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人员大罢工为背景(1)获得外界信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3)休憩的手段(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40年代理论的简单仅仅归纳了使用或满足的基本类型,在理论上没有进一步的突破

方法上以访谈记录为主,没有形成严密的调查分析程序

50年代停滞

60年代复兴

布拉姆勒和D麦奎尔1969年开始对1964英国大选的电视节目进行调查:目的: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收看或不收看政党宣传;利用媒介想干什么;政治人物上镜时的二种处理方式他们喜欢哪一种。

(1)心绪转换效用

(2)人际关系效用:

拟态人际关系-电视人物

现实人际关系-讨论电视人物

(3)自我确认效用

(4)环境监测效用

九、(十一章)效果分析(这一章非常重要)

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认知——环境认知效果-即视野制约效果,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心理和态度——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通过舆论导向功能,媒介形成并维护着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

行为——社会行为示范效果-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影响人们的行动

2、四个传播效果研究

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沉默的螺旋:课本P200

知沟理论:P215

培养分析:P207

十、(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作首属群体,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都属于初级群体。初级群体概念是20世纪初由美国社会学家C·库利提出来的。他认为,个人总是从一些直接的、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社会关系,由这些初级的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群体就是初级群体。初级群体具有规模较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烈等特性。

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次级群体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般说来,次级群体规模比初级群体要大,成员较多,有些成员之间不一定有直接的个人接触,群体内人们的联系往往通过一些中间环节来建立。次级群体既是个人步人社会所必须加人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活动领域拓展和活动能力增强的标志。

2、群体规范的功能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3、群体规范的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控制群体内意见分歧和争论,保证

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

谢里夫的群体规范研究——自动移动光效果实验

4、集合行为的传播规律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信息本身的传播/情绪或感情的传播

暗示:不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表现为一味地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的过程。

更多课程资料请到大学课程网https://www.doczj.com/doc/5111020973.html,学习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修订版)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修订版) 第一章 1.传播的三种定义 ①共享说 ②劝服说 ③反应说(生理学原理来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2.信息、符号、媒介的概念 ①信息:产生于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过程中,如果获悉的某一事物的表征,使人感到对这件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了,那么这种表征就是信息。 ②符号:指有意义的代表物或象征形式。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 ③媒介:信息、知识的载体。也包括与媒介相关的媒介组织。 3.媒介技术发展的四个时代 口语媒介→文字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 4.传播的四种类型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印刷术的影响 1、印刷品数量增多,广泛传播、廉价供应 2、促进知识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3、导致了近代报刊的产生 4、形成生机勃勃、自由平等的公共文化,为民主政治创造了环境。

第二章 一、施拉姆 1、创立传播学博士课程的时间:1943 2、传播研究所的时间:1947 二、拉斯韦尔 1.5W模式 传者(控制分析) 内容(内容分析) 媒介(媒介分析) 受者(受众分析) 效果(效果分析) 2.传播三功能说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使社会各部分适应、环境传承社会遗产 三、拉扎斯菲尔德 1.伊利县研究 背景:伊利县位于大城市克利夫兰和托莱多之间,人口4.3万,主要为工人和农民。居民多阅读克利夫兰日报、收听克利夫兰、托莱多及全国广播公司的节目;在历届总统选举中,此县投票结果与全国大选结果相近,具有典型性;调查从5月开始,到11月罗斯福击败威尔基结束。 调查结果:大众传播对改变选民投票意向并没有什么用。 2.二级传播论 选民中存在一些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内容基本上是从大众传媒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他们传给他们想要影响的人们,即人际传播扩大了大众传播内容的传播范围,且比大众传播更有

(完整版)传播学必考知识点

1.媒介素养 答案:媒介素养是指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媒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察和改善传媒,做个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2.沉默的螺旋 答案: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方面确实有很大的效果,即认为一切公众都难以逃脱媒介意见的诱导,媒介意见一旦形成,便会处于优势地位,它往往代表着多数派的意见,而反对意见则渐渐沉默地消失了。 3.涵化理论 答案:涵化理论认为:电视观众有关社会现实的观念更接近于电视所表述的符号现实,而并非客观现实。电视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这种倾向在收看电视时间多的人中间要比在收看电视时间较少的人中间更为明显。 4.议程设置 答案:议程设置理论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认为大众媒介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问题,可能使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社会大众心目中提升。这种“可能性”成为议程设定的假设。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介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分类方法并简评之。 答案: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分为:政治功能即监视(收集情报) 协调(解释情报;制定、传播和执行政策),社会遗产、法律和习俗的传递;经济功能即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和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开创经济行为;一般社会功能

即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2.简述李普曼对传播学的贡献。 答案:李普曼对传播学的一大贡献,是他的“两个环境”理论。即: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二是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后者则是人类意识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传播形成的媒介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3.简述知识沟理论。 答案: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实际上可能会扩大不同社会阶层成员之间的知识差距(gap in knowledge),也成为知识沟,这一现象就被称作知识沟假说(knowledge-gap hypothesis)。 4.举例说明女性信息化的特征。 答案要点:女性信息化的三个特征是:为女人的(for women) 、关于女人的(about women)、被女人所创造的(by women)。5.简述大众媒体的人性化趋势和“补偿性理论”。

教育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逐渐形成,我国大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逐步引进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总体上传播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除大众传媒外,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都属于传播研究的领域,因此对传播的概念理解应当更宽泛一些。传播学研究具有跨学科性质,包括了不同的研究立场、角度和方法。 四大定义人和主要贡献: 1.亚里士多德的演讲模式 2.拉斯维尔的5W模式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演讲模式: 核心:说服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场合 5W模式: 传播者-传播内容-渠道媒介-受众-效果 Who what which whom what effect 数学模式: 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接收到的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 循环模式: 编码者、解释者、译码者——译码者、解释者、编码者 传播双方要放在同一完全平等的关系,不能区分传授双方的区别。不适用于大众传播,双方要在共同意义空间,才能有交流的可能。 自我概念的形成: 1.内在刺激和外在刺激 2.接收 3.处理①记忆②检索③排序④吸收 4.传递 5.反馈 6.干扰 “镜中我”:有三个阶段或三重含义构成 1.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时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感觉 2.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 3.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也就是通过“我看人看我”的方式形成。 “约哈里窗户” 四个区域:1.开放区域2.隐秘区域3.盲目区域4.未知区域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是一个宽阔的视野,而不是一种特殊的理论。他认为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产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他人之间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

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2018 年教育基础知识必考知识点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 育技术现代化。 3.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于 1623 年首 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 年出版的《大 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4.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 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5.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 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 结晶。 6.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 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7.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 年 12 月,他在美国经济 学第 78 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 “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8.《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 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10.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 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 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1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 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12.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 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13.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14.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 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 拉图和康德。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6.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7.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8.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 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1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 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 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 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20.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 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21.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 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传播学知识点

传播学知识点 张庆旺 提示:以下仅供参考,包含老师大部分要求知识点和试题可考点,实行全面包含。 名词解释(六选三) 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大众传播:课本为主,即重新整合的那份。 自我互动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指当个人处于复杂环境中时,会对自己做出思考与定位,把社会的我和内在的我进行调整和互动,在这一互动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交流与传播,并对自己作出行动。 使用与满足理论:这一理论是指站在受众的心理角度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动机和内在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产生的心理上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理论认为受众对媒介产品的需求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需求。 培养理论:又称为培养分析,它是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这一过程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过程,大众传播在这一过程中影响了人们的现实观。 知沟理论:它是指在现在信息社会中,由于社会地位高者比社会地位低者可以更快更好的获得和利用信息,而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就会越大,从而证明了大众传播对知识获得多少与效果的影响。 以上为必考点,其他名词需记:传播学,符号,信息,拟态环境(必涉及),受众,人际传播 选择或填空各章节要点 :1.人类五次传播发展阶段2.两大学派3.五位奠基人及其贡献,如“守门人”提出以及含义,其他知识的需记1.传播的发展历程,如1909年,库利首先提出传播的定义,1911年,皮尔在《思想的法则》中专门设立了传播一章。2.传播学的早期流派:美国学派和欧洲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如库利“镜中我”理论,米德“主体我”“客体我”理论,3.哈特媒介三分理论p32. :1.符号的分类2.非语言符号分类3.非语言符号作用4.符号的功能 :1.传播类型分类2.自我传播的类型3.大众传播的功能 :1.传播过程模式分类2.线性直线传播的代表与噪音理论的提出与发展3.5W模式环节与研究领域:如控制研究的对象--传播者,噪音因素影响的环节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如脱离部落文明是文字和印刷时期,电视是一种冷媒介2.拟态环境提出 :(会区分就行)1.受众的类型或角色p154,155 2.受众的权利3.受众的八大研究理论4.反馈的分类与特点 :1.五大效果(学会区分)2.佩恩基金会作用:研究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3.四大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影响我们的阶段---认知阶段,知沟理论提出者---蒂奇诺等细节。 简答题(4个,有些题答出基本内涵即可) 传播的内涵与特征 2.印刷传播时代的意义p12 3.人类传播的特征与基本规律p14(历年必考题,今年未提及) 4.五位奠基人主要贡献(最主要拉斯韦尔的) 5.两大学派的区别或差异p26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教育传播学期末复习总结

教育传播学复习 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1.什么是传播 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互相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传播是人类为了一定的目的,使用各种符号、信号和媒体进行交流的活动。 2.什么是教育传播 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踏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教育传播环境 教育传播环境是指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是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 4.大众传播 传播者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动 5.符号 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方而独立存在。符号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 6.子弹论 传播有特别强大的作用,传播就象枪弹,受播者就象靶子,传播就象打靶

一样,只要传播,受播者就会应声倒下。 7.把关人 把关人就是信息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把关人控制着信息的流量、流向,影响着对信息的理解。教师作为教育传播者,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 8.教育传播中教师的性格特点分哪几类 【1】理智型教师:特征是爱好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能正确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意志型教师:特征是工作的精确性和组织能力强。趋向于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课紧凑,系统性强,但往往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情感型教师:特征是与学生联系密切,能对后进生顺利地开展工作。易受学生情绪影响,易于冲动,缺乏自信。 【4】组织型教师:真正的多面手,能把各方面的才能融于一身,如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有预见性以及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喜欢想象和形容,富于感染。 9.拉斯韦尔模式五W模式 【1】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信息内容)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受众(对象)分析: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10.说明教育信息来源渠道有哪些 【1】教师: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信息体,他不仅运载着前人已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信息,要通过教学活动把这些教育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传输给学生。而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第 2 页共 8 页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第 3 页共 8 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1)传播学的诞生 1、传播学产生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其形成是许多因素促成的: 第一、传播媒介发展。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第二、历史社会环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第三、社会科学的发展。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诞生于美国的原因 第一、在政治上,美国的政治家无论是在日常的政治活动中,还是在四年一次的竞选中,都比较重视和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第二、在经济上,一方面传播学的兴起与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在美国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在两次大战中和以后日益壮大,也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共同形成一个产业---大众传播业。 第三、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传播学是在美国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兴起发展的。 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专题(2)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欧洲源流: (1)塔尔德(Jean Gabriel Tarde,1843-1904): 著有《模仿的法则》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模仿理论对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套的作用。(2)西默尔(Gerog Simmel,1858-1918):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社会分化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等。最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美国源流: (1)杜威(John Dewey,1895-1952): 美国著名实用注意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和改造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2)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说,库利可以说是最早系统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常识的以为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一是"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镜中我"(looking-glass),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人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湖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帕克(Robert Ezla Park,1964-1944):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汇总

核心知识点: 传播学的相关学科社会传播的特点精神交往理论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信息社会符号 /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 (消费文化人内传播 5W 模式传播总过程研究人际传播群体规范、群体压力及趋同心理、集合行为霍桑实验企业识别系统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李普曼 /拟态环境极权主义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 /民主参及理论大众传媒的特点“把关人” 麦克卢汉“电视人” 及“容器人” 理论受众大众社会理论“拷贝支配” 理论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子弹论传播流研究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 /两级传播《个人影响》 /《创新及普及》 :多级传播“有限效果” 理论“说服性传播” 研究 (耶鲁研究“休眠效果” /“ 一面提示” 及“两面提示” /“ 免疫效果” /“ 警钟效果” 自信心假说“使用及满足” 研究“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分析” “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传播学的形成及诞生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拉斯韦尔 /拉扎斯菲尔德 /卢因 /霍夫兰施拉姆香农 /维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 第一章 ★及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1、新闻学:新闻媒体的实践原则和标准、新闻学的主流理论(如第八章的那几个媒介规范理论都给了传播学很大启示,特别是早期传播学就诞生在新闻学院之中,还可以注意一下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卡方人” (经验学派的传播学者和“绿眼罩” (带有偏见的新闻从业人员及研究人员之争。这些都推动了传播学的发展。 2、社会学:社会学的大量社会理论极大了催生和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早期的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奠基人大多来自社会学界,如欧洲社会学家塔尔德及西美尔、深受西美尔理论影响的芝加哥学派(帕克和米德、库利、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等人在理论、方法(调查研究、文本分析等、实践等诸多方面推动了传播的诞生和

教育学总结必考知识点

选择填空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 2.教育的起源:神话、生物、心理、劳动起源说。 3.社会发展与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其关系概括为制约与促进。 3. 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或“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 有的人在某些方面“聪明早慧”,却在另一些方面“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 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划分出来.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独立体系的形成。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康德首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法围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尔儿》自然主义教育, 6.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德国的教育学家凯兴斯泰纳和哲学家纳托尔普。 7. 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8. 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 9. 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属于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1.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2.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3.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舒尔茨。 4.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是课程是知识(知识本位观)的表现。5、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著作是:《普通教育学》。 6、培养目标是由各级各类学校根据教育目的规定的。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反映的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这是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权利。 8、印度狼孩的事例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人的发展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错过关键期的教育收效不高。 0、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有: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 1、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高中阶段的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 2、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运作课程、体验课程。 3、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高分低能学生的出现说明:知识转化为智力是有条件的。 4、我国中小学设立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5、教育学认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说明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 6、在教学工作的诸环节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8、主张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标游离评价模式。课程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的实际结果”的课程是生成课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巩固性原则。 0、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1、教育教学要求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福建专升本考试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福建专升本考试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2、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3、大众传播的特点P9 4、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5、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 6、传播隔阂的概念 7、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8、人类语言的五个特点和四个基本特征P27 9、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10、印刷传播时代:古腾堡印刷机的发明(填空常考)P31-32,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判断常考) 11、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P32 回答要点如下: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对欧洲的思想和社会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印刷术还普及了教育,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增加了社会流动的机会。使信息的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使书籍留存的机会增加,并促进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推广,书籍价格便宜使更多人可以获得知识,因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2、电子媒介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P33第三段。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的时间和发明人。意大利马克尼1895年无线电通讯试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13、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示现、再现、机器三个媒介系统以及定义 14、信息社会的几个特点P38 15、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 16、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 17、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18、信号的特点P44(要点记住);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19、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要点记住) 20、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要点记住) 21、意义的定义P47意义的三个不同类型P48 22、社会传播活动中除符号意义外,参与进来还有的三个方面的意义(传者的意义、受者的意义、情境形成的意义)P49-50 23、象征行为的特点P51;象征性社会互动P52;意义交换的前提(共通的意义空间)P53 24、传播过程的要素(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反馈)P58-59 25、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26、传播过程的三个特征P64 27、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传播学重点

传播学重点 一、人类传播演进过程 1.口语传播时代 语言起源于何时,尚无明确答案。 “汪汪”理论 “感叹”理论 “唱歌”理论 “哟嗨哟”理论 “约克”理论 与工具相关联 语言的出现与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生的。 2.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创造不同于语言,一个是自然的过程,而另一个是人为的过程。 文字起源于绘画,即所谓“书画同源”,最初的文字都是从绘画演变而来的,如象形字。 文字是继语言之后的第二种媒介,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文字媒介的显著功能有两点:使信息在空间上广远和时间上久远。 3.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媒介的产生需要有两大硬件:纸张和印刷机。 人类曾经使用过的书写材料:泥板、木版、纸莎草、羊皮纸、中国人发明的纸张。 关于纸张: 纸莎草,阿拉伯音译为“伯尔地”,是尼罗河三角洲生长的一种类似芦苇的水生莎草科植物,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埃及人对纸莎草十分崇拜,把它当作北方王国的标志。 印刷术在我国的隋唐时期已见端倪,7世纪唐代,出现了雕版印刷。至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而臻于成熟。 印刷媒介包含两层意思,即印刷术和印刷品,前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后者是社会层面的东西。 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等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约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批量复制成为可能。 西方传播学界常把古登堡将机械技术运用于印刷的1456年,称为大众传播开始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大众型的廉价报纸,每份仅以一便士的价格出售的“便士

报”,首先在美国创办。此后,廉价报纸发展迅速,很快在西方其他国家中普及。此外,书籍、杂志、广告事业也得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激光照排,电脑编辑和网络传输应用在新闻编辑出版领域。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印刷媒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文明也为印刷媒介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4.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一切依靠电流传播信息的媒介;狭义专指公共性的媒介,传播学里通常用的是狭义。 迄今为止,电子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三次飞跃:一是20世纪初的广播,二是20世纪中的电视,三是20世纪末的网络。 电子媒介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a.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了空间距离和速度上的突破。 b.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过程。 c.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IT人类进化图) 二、传播 1、传播的定义 郭庆光的定义:传播是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定义的学说: (1)“共享”说:这类定义源于拉丁文的Communicate的意思:“使共同”。威尔伯·施拉姆的定义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2)“影响”说: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贾尼斯和凯利的定义为:传播是指“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这类定义吸收了心理学中刺激—反应论的观点,其含义极为广泛和模糊。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4)“互动”说:G.格伯纳: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5)“过程”说: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传播不是一个被时间和空间所固定的静止的实体。传播是一个恒动过程,用以运送意义,传递社会价值,并分享经验。” 德弗勒和丹尼斯在《大众传播通论》一书中定义更全面些:“大众传播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