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引起的思索

地球引起的思索

地球引起的思索

地球引起的思索

广东省深圳宝安区公明街道中心小学六(一)班黄晓璇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广场去游玩,忽然,一向身体健壮的爸爸连续咳嗽了几声?我抬头一望;只见空中弥漫着一股浓烟'我也情不自禁的咳嗽起来/爸爸说:/这都是人类惹的祸/:我不禁沉思起来............

现在的地球:简直就是病魔缠身?我们就说说98年发生在湖北省的那场洪水吧!那次洪水造成了不计其数得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这是个多么惨重的教训啊!

记得去年的那场。杜鹃;:吹塌了许许多多的高楼大厦。砸死了不计其数的贫苦百姓:我想”这就是对人类的报应?

像这样由人类亲手造成的破坏还数不胜数呢‘如沙尘暴’龙卷风等等,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是什么原因使地球环境恶化的呢?是人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呀!

有些人"为了取眼前利益‘不惜采用非法手段破坏环境/大量开采底下资源,使得地球的毛病越来越多。形同一位枯槁老人、如果人类在这样不加制止的破坏下去‘那地球的后果会不堪设想,

人类啊人类!!让我们一起来连手挽救这奄奄一息的地球吧!!

指导教师,黄秀萍(

(导学案) 6.4来自地球的力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学习目标】 1.认识重力,知道重力是怎样产生的,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经历探究“重力大小”的过程;在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比较、分析,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比例、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 3.激情参与,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g的物理意义,重力的方向。 难点:学生动手实验、测出数据的过程;物重跟质量成正比且比值为常量的推理过程。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先静心阅读教材111页—115页,知道重力的三要素,掌握探究物重与物体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要求。 2.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准备课上讨论质疑。 3.用10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预习案并熟记他们。 【预习案】 【知识准备】 1.物体叫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 是,符号为:,此外还有、等单位,换算关系为: 1Kg = g,1t = Kg 2.怎样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教材助读】 一、重力的产生 活动1:观察右侧三幅图,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并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阅读课本111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 列问题。 1.重力 是受到 的力,它是由于产生的。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2.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对 地球的吸引力能叫重力吗?为什么? 注意:在地球上,一切物体失去了支持,都要落向地面(地球)原因是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 二、重力的大小 阅读课本P111-P113,回答下列问题。 1.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简称。 2.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3.物重跟质量的关系式为:=g或G=;式中g表示物重跟质量之比,通常取g=9.8N/Kg,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2:用线任意悬吊一物体,观察线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 两组或多组同时把物体提到一定高度后松开手,观察比较物体下落路线。 该实验表明:重力的方向是。 活动3:提起用线吊着的重物,用线的中间靠近桌面。观察线与桌面的位置关系,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该实验表明:重力方向与水平方向是的位置关系。 四、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活动4:阅读教材P114回答: (1)重心是。 (2)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在。 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熟透了的苹果 会自动落下 抛出的物体会 落回地面 水从高处 落下形成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 来自地球的力 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 ◆教材分析 从教材章节安排来看,本节内容是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的第4节内容。在前三节中,学生先后认识了力的基本知识,知道了用图像描述力的方法,学会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而本节将学习的重力,也是学生将系统认识的第一种力。本节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物体竖直下落现象引起思考,让学生认识到重力的存在,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的理念。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的公式,为了突出这个教学重点,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个例题对它进行巩固。紧接着介绍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样的安排既照应和复习力的三要素,又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能利用公式G=mg计算出重力的大小及解决相关问题; 3.能描述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2.通过物理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运用公式G=mg进行重力的相关计算;

2.理解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竖直向下的。 弹簧测力计、50g 钩码6个、铁架台一个、重锤线、水平仪、刻度尺、钢笔、平衡鸟等。 一、问题引入: 1.复习回顾: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测量工具。 学生回答: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设计意图】为学习本节新课重力的测量和重力的三要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2.情景展示: 教师利用媒体展示图片,引入新课知道水从高处向低处流、衣服上的水滴降落地面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即重力的作用。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体现由生活走进物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重力的产生原因。 二、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重力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11第一自然段和“信息窗”的内容。 【教师活动】提问:“通过阅读,你知到了什么是重力了吗?” 【学生活动】回答:“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做重 力。” 【教师活动】提问:“刚才我们看见的粉笔落到地面,就是受到了 重力的作用。那么,原来静止在树上的苹果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吗?” 【学生活动】 试着拿起书桌上现有的不同物体,感受不同物体重力的大小并交流感受。 课件展示: 1.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 课前准备 ◆ ◆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知识点xiaojie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基本天体:恒星、星云)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分类运动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原因) 适和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原因) 液态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 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6.4 来自地球的力(习题课)

第五章 第四节 来自地球的力(二) 知识要点: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 约9.8 N/kg 。 用“g ” 表示,g = 9.8 N/kg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在地球上,.....1 kg ...质量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为.....9.8 N .... 。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 =mg 或g m 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寻找物体重心的两种方法是悬挂法和支撑法....... 。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只有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 巩固练习: 1、下列关于重力的概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支持面 B 、重力不随物体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C 、粉笔在使用时,质量变小,重力变小 D 、在空中上升的气球没有受到重力的作用 2、关于物体的重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相等 B 、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C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大小成反比 D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竖直上抛的物体不受重力的作用 B 、在空中高速飞行的飞机不受重力的作用 C 、树上落下的苹果所受重力不断增大 D 、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4、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一切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中间位置 B 、一切物体的重心都是该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 C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 D 、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5、下列物体所受重力最接近500 N 的是( ) A 、一个中学生 B 、一只鸡蛋 C 、一个铅球 D 、一只蚂蚁 6、宇宙飞船在轨道上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实验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进行的是( ) A 、用放大镜看细小物体 B 、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 C 、用刻度尺测长度 D 、用电子手表测时间 7、关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下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来自地球的力》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物理沪科版八年级】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了解重力的方向及铅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心及重心的应用; (4)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会用图象法分析实验数据; (2)阅读人类航空发展简史; (3)查阅世界各地的重力加速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方法,并思考图象法的应用; (2)在查阅世界各地重力加速度数值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定义各物理量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 ◆课的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水受重力而往低处流》。 播放视频《苹果受到重力而下落》。 教师活动:描述视频中的具体过程,引出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对它的吸引作用。 新课讲解 一、重力 教师活动:讲解重力的概念。 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吸引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G表示重力。 二、重力的大小 教师活动:通过生活中的拎起不同质量的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的直观经验引出探究重力的大小的演示实验。 发现问题:拎起不同质量的物体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提出问题: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猜想和假设:质量越大,所受的重力越大。 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不同物体所受的重力。 进行实验:(1)分别测量1个、2个、3个……6个钩码所受的重力; (2)绘制G-m图象。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稿

10 《来自地球的力》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课标要求 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 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 三级主题: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会测量重力的大小。会用示意图描述重力。 (二)教材分析 《来自地球的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四节内容,教材安排了“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三个部分内容,它们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中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是重点。 重力是三种常见力(弹力、重力和摩擦力)之一,本节课是“力”的延伸,力的三要素的巩固应用,也是后续学习浮沉条件、重力势能的基础,在物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认知水平 (参考范文1) 2、学生的知识经验 生活中学生对重力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也定性地了解了质量越大的物体就越重;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同时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但感性认识往往是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认为重力方向垂直向下等),要使感性上升为理性,零散变为系统,需要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重力初步概念。 ⑵知道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它们的应用。 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会根据重力的公式G=mg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一些重力现象的分析,学会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⑵在“物重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中,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物理问题;在“物重与质量关系”的探究中,学会用图像法来处理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道理;在探究中养成交流、合作、分享的习惯;体验物理知识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的辩证关系。 重点及确定依据: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会用重力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重力的大小是其“三要素”的核心。 难点及突破策略: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学生受生活经验影响,容易把“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混淆,需要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来解决。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教师启发引导、多媒体的直观显示。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采用:

沪科版物理八年《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实验探究:探究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根据课本P88~P89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完成学生实验(测质量为50g、100g和150g的钩码的重力):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实验情况,实验结束后请同学说出自己测出的三次重力值和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比值,将学生测得的值展示在屏幕上。由于弹簧秤不十分精确以及测量中不可避免的误差,计算出的比值不会正好等于9.8N/kg。应要求学生实事求是的说出自己的测量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值不准确的原因。学生分析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后讨论“物重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课件展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9.8N/kg,那么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如下表达式。 =g 或 G=mg 问:g=9.8N/kg读作什么?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 课件展示:g=9.8N/kg读作“9.8牛每千克”,它的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 例题 ] 见课本P89“例题”。学生自读,教师解析。 3. 重力的方向 实验演示一:用手悬挂拴着重物的细线,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演示二:将手中的静物松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 课件展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学生阅读课本P90图5-22,了解重垂线的应用。 课件展示: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工作的。 教师讲解利用重垂线判断水平工作面是否水平和挂在墙的画是否竖直的方法。 教师:重垂线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学们能举出一些重垂线应用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4.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教师:我们前面学习了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那么重力的作用点是怎样确定。 实验演示:将一把刻度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教师:刻度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课件展示: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教师:物体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而且还跟材料是否均匀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P90图5-23以及配文。 课件展示: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教师:质量不均匀、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怎样确定。 实验演示:将一汤勺平衡地稳定在手指上。 结论:汤勺与手指接触的位置就是汤勺的重心。 学生阅读课本P91“信息窗”,了解提高稳度的诀窍。 学生通过阅读,说出“提高稳度的诀窍”。 课件展示:提高稳度的诀窍是:增大支面,降低重心。 四.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价 教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作者姓名:杨学文:延庆县第五中学 张云霞:延庆县第三中学 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运动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等。 学情分析:延庆五中学生在初中大部分为学校中等生,在进入高中时,属于较差质量的生源。但是,尽管生源质量差,他们的地理科学习基础却相差不大,仍然有希望在地理科的学习中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学生也有一点非常令人担心的毛病:那就是学习习惯非常不好,这样的现状导致了学生们学习成绩很难提高。因此,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教师们主要在两方面下工夫,一方面是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面下工夫,争取让教师自身成为有人格魅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师,另一方面,就是在授课的时候,狠抓学生的课堂常规,慢慢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最终,受益于好习惯。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通常是将知识化难为易,在课堂中穿插大量的与生活和知识有关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认为地理有用而提高学习地理科的欲望。在本节教学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与实际生活有关的事例、现象,或者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flash等助学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本节教材的知识。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2、学生通过观察说明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关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4、学生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5、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6、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产生的意义 7、学生能联系实际解释时差、季节的形成原因,并了解时区、区时和日界线 等最基本的概念。 8、学生能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并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更加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 的精神。 教材分析:本节是继前两节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后,学习的内容从宇宙转移到地球,并且主要研究地球这颗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主要讲解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形式及其意义。地球运动部分是很难学的一部分知识,之所以难学是因为学生难以建立空间概念。化解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尽量用地球仪演示,或者画立体图,还有就是电脑动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想象地球运动的情况及产生的地理意义。在学习了两种基本形式以后,继续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对于地球产生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是地球公转的地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教案

《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参赛选手:孙媛指导老师:粟新华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五章《力》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的内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g的物理意义;探究“重力大小”的实验过程通过比较两物理量而引出其他常数或物理量的方法。 2、重力的方向。 [难点] 学生动手实验、测出数据的过程;物重跟质量成正比且比值为常量的推理过程。 二、【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初二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并且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快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一章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等,要熟悉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重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更有助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

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懂得g=Kg和它的物理意义;能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3)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培养思考与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趣味实验及生活现象体验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物重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通过实验数据列表,尝试用图线处理实验数据,概括出结论;运用G=mg进行简单计算。以探研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分组实验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教会他们自己探究想了解的知识;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社会价值,并能客观的、一分为二的看待某一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2、教法:根据本节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在这个基础上我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分析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并通过趣味实验、插图、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

地球的运动知识归纳 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的更替。 5、晨昏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他们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 7、地球的公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8、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9、地球公转的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10、地球绕日公转的姿势很独特,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倾斜度是不变的,而且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及其这一特点,是形成太阳光热在不同纬度地带分布和地球上存在季节变化的根本原因。 11、由于地轴相对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为66.5°,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北界线是23.5°N,当太阳直射在这一纬线上时,正是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就返回向南移动。所以北纬23.5°这条纬线,这条纬线被称为北回归线。当太阳向北再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是春分日(第二年的3月21日前后)。如此往复,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12、随着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在北纬66.5°以北和南纬66.5°以南的地区,会出现一天中太阳不升(极夜)或不落(极昼)的现象,因为这一现象只会出现在这两个范围内,所以,把这条纬线分别称为北极圈和南极圈。只有极圈内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13、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为23.5°,极圈的纬度数为66.5°,两数之和为90°。回归线是热

八年级物理全册 6.4来自地球的力教学设计 沪科版

6.4来自地球的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粗细均匀的木棒、方形薄板、木球、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 (1)将一只木球举到一定的高度让其自由落下. (2)把一只木球斜向上抛出,观察其运动路线. (3)让一只木球在讲台上沿直线运动,滚到讲台边后落向地面,观察其运动路线. [师]在演示的几种情况中,球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不论小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它最终都落回了地面. [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球运动过程中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到了力的作用,球都落回了地面一定是受到了指向地面的力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重力 [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作圆周运动,说说你的感受. [生]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师]无云的夜晚我们总能看到月亮,我们知道那是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是不是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呢? [投影]苹果落地和万有引力.

《来自地球的力》公开课教学设计

6.4来自地球的力 新安中学陈 静和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会运用公式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4)尝试根据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 5)体会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重力的方向,能很好地区分竖直与垂直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会根据图像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学模式(或方法) 实验探究、启发导学 四、教学准备 教具:斜面、烧杯、水、重垂线、弹簧测力计、钩码、泡沫块、木块、铝块 学具:弹簧测力计、钩码

板书设计: §13.2重力(G)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力 2)施力物体:地球 3)的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4)大小:物体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计算公式:G=mg g=9.8N/kg 5)作用点:重心 教后感: ?初三物理课时练习

班级姓名 1.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这个方向。 2.建筑工人常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这是利用了的性质,地 球表面的物体不会脱离地球吸引而远离而去是因为受到的作用。通常,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当把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所受的重力大小(选填:“不变”或“改变”)。 3.通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叫,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有关 系,这个关系用文字叙述为:,用公式表示为。 4.小红的质量是40kg,则她的体重是N,如果某个男生的体重是600N,则他的质 量是kg。(g取10N/kg) 5.如图所示,放在斜面上的小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其中正确是:() 6.小明和同学在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时,实验记录如下表: 质量m/kg 重力G/N 比值G/m(N/kg) 比值G/m的平均值(N/kg) 0.10 0.999.9 0.20 1.96 0.30 2.91 9.7 ⑴在实验探究中,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和。 ⑵将上表空白处补充完整。 ⑶分析表格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7.在举重比赛中某运动员举起了150kg杠铃,则该杠铃的重力多大?该运动员举起此杠铃至少要 多大的力?(g取10N/kg)

《来自地球的力》习题

《来自地球的力》同步练习 一、填空题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的,重力的施物体是_________,地面附近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的物体也给地球一个_________力. 2.电灯悬挂在电线下端,电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其中电灯受到 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作用,则上述两个力的施物体分别是 _________和 _________.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_________,用字母_________表示,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此外还有_________. 4.重力的大小用_________来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_________,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可以写作_________,其比值约等于_________,在粗略计算时,g的值可以取_________. 5.甲、乙两个物体的质量之比是1:3,则它们受到的得重力之比是 _________,这是因为物体受到的 _________跟 _________成正比. 6.质量是10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约是_________N,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则它的质量是_________ kg.(g取10N/kg) 7.甲、乙两个铁球的质量之比为3:2,甲球60N,则乙球重 _________N. 8.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_________. 9.人们常在细线下挂一个重锤,可以做成_________,建筑工人可以用它来检查墙壁是否_________,它是利用了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 10.质量为5kg的铅球,被运动员推出去后在空中飞行,如果不计空气阻力,则铅球受_________力的作用,其大小为_________N,方向是_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上,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__. 二、选择题 11.对于g=9.8N/kg的理解,正确的是() A.质量是1kg的物体所受的力是9.8N B.1kg=9.8N C.在地球上,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 D.受力为9.8N的物体其质量一定是1kg 12.下列物体所受的重力最接近0.5N的是() A.一只鸡蛋B.一个中学生C.一个铅球D.一只蚂蚁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130.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6.4来自地球的力教案

6.4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能利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阅读、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找几位同学分别进行踢毽子、托球、倒水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看几个录像片段(课件2:树叶飘落、高山流水、羽毛球运动、下雨。) 教师: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②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重力 教师:重力概念 (二)重力的大小 1、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教师: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大家看(苹果下落)下落的苹果受什么力呢?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教师:咱们前面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大家还记得吗? 师:那么,重力有大小吗?在生活中,你是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 (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把物体放置在竖直放置的弹

《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参考优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的意义 “地球的运动”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地球和宇宙”方面的内容。“地球和宇宙”共包括地球的物质、地球的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方面。前面几册已经出现过地球物质(水、土壤、空气、岩石、矿物等),也学习过天气变化,涉及到一些地表的变化(岩石风化引起的地貌变化),本单元指导学生研究由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在不停地运动,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和太阳系一起参与银河系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产生了许多奇妙的自然现象,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在不断探索这些奥秘。我们虽然不能看到地球的运动,但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本单元的编写思路就是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和四季的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让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和发现昼夜和四季成因的过程,发展他们的探究意识、精神和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已通过各种渠道对地球运动的知识有所了解,对昼夜和四季的形成也有他们自己的解释。但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科学课程有责任帮助小学生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正确认识,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自然观。这不仅对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宣传科学、传播科学、破除迷信、抵制邪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共有十课,除最后一课“昼夜、四季与动植物”是本单元的拓展,涉及到生物和环境的内容。其他九课的每个话题基本上都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到“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教学重点放在“地球的自转”这方面,编排了1~7课,地球的公转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比较难以理解,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 《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望大家喜欢。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一 在教学本单元前,我在班上用问卷测试了学生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等相关信息的科学前概念,发现整个单元几乎没有人能比较清晰的解释地球形状及其运动,对昼夜交替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即使有学生知道,经详细询问,理解的比较肤浅。从而我们可以得知,关于天体运动是这批学生的科学知识的空白区,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细心准备教学材料,才有可能让更多学生通过经历探究活动掌握准确的科学概念。 这一节课有两个难点:一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和联系,二是公转速度在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差异。对于第一个难点,课本为了减轻难度,把那一幅度删掉了。但是我认为既然提到了两个不同的参考标准,就有必要让他们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们学校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好,所以完全可以适当深入下去。当然理解他们的区别的关键又在于能够否理解遥远的恒星发出的光是平行光这个道理。至于第二个难点,相对比较容易解决。只要说明了开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没有太大问题了。至于有学生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个问题除了上帝,至今无人能够解决。所以牛顿晚年专门研究第一推动力,并把它归为上帝,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愚蠢。也许这个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学中,起

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在最开始时,介绍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运动的现象(当然是先让学生讲);在将太阳日和恒星日时,适当设计了日期的推算和闰年的产生;在讲线速度时,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发射。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可以给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带来一些生机和活力。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二 肯定的地方: 1.利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与前两节知识的联系,做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课堂设置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效果较好,能帮助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中注重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和读图、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有待改进的地方: 1.应充分留给学生多的活动时间和自主探究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运动教后反思三 本节课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时,这节课的内容知识性极强,重难点内容很多,同时还涉及到了很多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事物。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难点较难突破,所以在上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教师联系实际举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类比分析、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启发分析说明等方法,充分发挥“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作用。现简单地谈一下感想。 一、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巧妙导入,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新)

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育技术学论文 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危惠玲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354000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变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环节具体进行计划与设计的过程。一个完整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媒体选择与设计、教学评价等七个要素。根据笔者长期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本文谈谈教育技术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1学习需要的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目前的知识水平与期望达到的知识水平之间的差距。学习需要分析是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揭示学习需要,发现问题,并辩明教学设计是否能解决该问题的过程。 例1:八年级物理《§7.1质量》的学习需要 (1)本节地位:质量是初中物理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单位“千克”也是一个基本的国际单位,本节是后面学习密度、压强、浮力、功和能的基础。(2)本节作用:本章主要涉及到两个常用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三项基本技能——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液体与物体的体积、用天平和量筒测物体的密度。这些概念与技能都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C层次的学习目标。就本节而言,认识质量及其测量仪器,特别是学习使用天平,才能为后续各节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本节是最基础的一节。

例2:八年级物理《§5.4来自地球的力》的学习需要 根据《课程标准》“对重力属于了解范畴,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重力是在学习力学内容时接触到的第二个力,也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力之一。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力学的重要知识点,也为学生将来进入高中学习力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需要分析的本质是分析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的总的教学目标。 2学习内容的分析 学习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的总和。学习内容分析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 例3:八年级物理《§5.2怎样描述力》的学习内容 本节要求学习三个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力的示意图。示意图就是把力的三要素用有向线段表示出来,因此,认识力的三要素是画好示意图的基础。教材首先在第一节介绍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自己身边熟悉的一些事例“交流和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采用控制变量法和实验探究相结合归纳出“力的三要素”。然后,从度量力的大小出发,引出和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利用多媒体展示——牛顿的故事与贡献,说明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的物理量单位或物理原理是以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以此表示纪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熟悉的实例让学生具体感受1N的大小。最后,介绍力的示意图做法,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用简单形象的图形表示出来,完成“如何描述力”这个课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