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科学第一章第1-2节知识点

初三科学第一章第1-2节知识点

初三科学第一章第1-2节知识点
初三科学第一章第1-2节知识点

课堂讲义——

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填写时间月日课时

计划

2小时

科目年级上课时间月日点—点本堂课涉及的学习方法

本堂课涉及的知识点第一章

教学内容and 随堂练习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考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自然界中的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哪几类?

物理变化:变化中没有新物质产生,只有形态、状态的改变

化学变化: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宏观上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微观上)

物理变化的实质: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的实质: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1)两者的区别:变化中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2)两者的联系:化学变化一定能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颜色、气味、软硬、晶体的熔点、液体的沸点、物质的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2)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可燃性、稳定性

【典型例题】

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把铁块磨成铁粉

⑵把铁块放在地面上,生锈了

⑶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⑷铜锭抽成铜丝

⑸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⑹煤的燃烧

⑺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水、二氧化碳

(8)光合作用

(9)空气液化

(10)铜器生绿锈

(11)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12)酒精挥发

(13)火药爆炸

(14)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

延伸:所有爆炸都是化学变化吗?

2、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花香四溢 C.烛炬成灰 D.滴水成冰

【解析】C。

5、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实验问题:

(1)取一块硫酸铜晶体,观察它的形状、颜色。

蓝色固体

(2)向盛有硫酸铜晶体的试管中加水,观察晶体能否溶解,水溶液呈什么颜色。

能溶解,形成蓝色溶液

(3)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有什么变化。

蓝色絮状沉淀

(4)另取一块硫酸铜晶体,将它放入大试管中加热,观察硫酸铜晶体有什么变化。

蓝色固体逐渐变白

(5)实验完毕后,熄灭酒精灯,冷却大试管,再在冷却后的硫酸铜粉末中逐滴加入水,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白色固体逐渐变蓝

你能总结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吗?

化学式为CuSO4·5H2O(是纯净物),为蓝色晶体,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俗称:胆矾,蓝矾五水硫酸铜在常温常压下很稳定,不潮解,在干燥空气中会逐渐风化,受热易分解,溶于水,与氢氧化钠蓝色絮状沉淀

6、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实验探究:鸡蛋清与硫酸铜的作用

现象:产生沉淀

原因: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和硫酸铜发生化学反应后使蛋白质变性

用途:利用硫酸铜可以检验蛋白质的存在

(2)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呈蓝色,这一性质有什么应用?

白色硫酸铜粉末可以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的检测剂,或少量水分的吸收剂

(3)硫酸铜是一种有毒的重金属盐,误服会引起中毒。如果你遇到这样的紧急情况,会采取什么措施?

【典型例题】

1、学校购买了几瓶无水酒精,有人怀疑有假。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该酒精中是否真的含有水分?

答:取少量酒精样品装入试管,加入适量的白色硫酸铜粉末,如果变蓝色,证明该酒精有水

2、怎样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3、硫酸铜在下列变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质中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⑴能溶于水

⑵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

⑶晶体呈蓝色

【解析】物理性质:⑴、⑶;化学性质:⑵。

4、下列对各种物质性质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 、酒精能燃烧 B 、水在4℃时密度为1克/厘米

3

C 、镁能燃烧

D 、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绣

5、为什么在农业上可用波尔多液(含硫酸铜)来消灭病菌?

【总结】

重点: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本质(即微观区别): 物理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②判断物质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

第二节 探索酸的本质

物质分类(画图)

酸:胃酸(HCl )、硫酸、硝酸、食醋(醋酸CH 3COOH )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酒精等。

1、电离:就是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一种过程。 HCl 气体本身不导电,溶于水后形成的盐酸溶液导电

2、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H ﹢

)的化合物叫做酸。 我们把某种酸电离产生的阴离子叫做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在水溶液中电离而生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OH ﹣

)的化合物叫做碱 酸的电离通式:酸=H +

+酸根阴离子

-l C H HCl +=+ -2442S O 2+=+H SO H

碱的电离通式:碱=OH -

+金属阳离子(NH 4+

NaOH = Na+ + OH- Ca(OH)2 = Ca 2+ + 2OH —

思考:NaHSO 4=Na ++H ++SO 42-

NaHSO 4是不是一种酸?

我们曾经用PH 试纸测物质的酸碱性(酸性还是碱性)和酸碱度(具体数值)

步骤:用玻璃棒沾取试液,滴在PH 试纸上,然后对比比色卡即可知道酸碱性的强弱;范围是0—14,都是整数 用其他方法?

指示剂:在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中能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 常用指示剂及其在酸性、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指示剂 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

红色

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 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总结:pH试纸能显示酸性的强弱,而指示剂则只能指示溶液是否显酸性。

【典型例题】

1、某无色溶液PH=2,该溶液呈___酸____性,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___红色____,无色酚酞试液___不变色____,使蓝色石蕊试纸变__红色_____。

2、下列物质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氯离子的是---------( D )

A、液态氯化氢;

B、KCl晶体;

C、KClO3溶液;

D、熔化的MgCl2

3、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下图正确表示PH变化的是(A )

4、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得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下列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B)

A.白磷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B.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无色气体中,火焰熄灭,该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

C.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解析】“火焰熄灭”说明该气体不能支持燃烧,常见的不能支持燃烧的气体有氮气、二氧化碳等.

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如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但碳酸钠溶液属于盐溶液.5、取四朵用石蕊试剂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下操作,能够观察到纸花变红的是(D)

6、A、B、C三只小烧杯内依次盛有一定体积的浓氨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按图所示进行探究活动,能得到的结论是(AD)

A.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空气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D.氨分子溶于水,形成的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3、酸的性质:

(1)能跟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化学变化),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能跟活泼金属反应,通常生成盐和氢气。

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称为盐。比如CuCl2,AlCl3

酸+ 某些金属(不是所有金属)=== 盐+ 氢气,例:

Fe+2HCl==FeCl2+H2↑

铁钉(没生锈,是银白色)放入盐酸,铁钉溶化,有气体生成(有气泡),溶液是浅绿色

Zn+2HCl==ZnCl2+H2↑Mg+2HCl==MgCl2+H2↑Zn+ H2SO4==ZnSO4+H2↑

Mg+ H2SO4==Mg SO4+H2↑Fe+ H2SO4==FeSO4+H2↑

(3)酸能跟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例:

Fe2O3+6HCl==2FeCl3+3H2O

取一枚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份是Fe2O3),观察它的颜色。小心地让生锈的铁钉沿着试管壁滑到试管底部,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振荡。过一会儿取出铁钉,用水冲洗干净。铁钉表面和溶液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答:铁锈消失,溶液为黄色

CuO +2HCl ==CuCl2+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4)酸能跟碱反生成盐和水。

酸+碱= 盐+水,例:

NaOH+HCl==NaCl+H2O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液,溶液呈_蓝____色;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___由蓝色逐渐变成紫色,最后变成红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

Al (OH)3+ 3HCl ==AlCl3 +3H2O(胃酸过多,化学方程式)

2NaOH+H2SO4==Na2SO4+2H2O 2Al (OH)3+ 3H2SO4==2Al 2(SO4)3 +6H2O

Ca (OH)2+2HCl==CaCl2+2H2O Cu(OH)2+2HCl==CuCl2+2H2O

Ca (OH)2+H2SO4==CaSO4+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5)酸能跟某些盐反应,生成酸和新的盐

酸+盐=新盐+新酸,例:

2HCl + CaCO3 =CaCl2 + H2O + CO2↑

把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火柴伸入试管口,你看到什么现象?

蛋壳表面产生气泡,燃着的木条伸入后会熄灭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 === BaSO4↓+2HCl

4、常见酸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的腐蚀性。

A、盐酸的性质和用途。

(1)性质:盐酸(HCl)是氯化氢的水溶液,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盖

后在瓶口产生白雾—--有挥发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之后,质量减轻,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常用浓盐酸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密度为1.19g/cm3 。有腐蚀性。

(2)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制造药物;人的胃液里含有盐酸,帮助消化;用于给金属除锈。

(不纯净的盐酸含Fe3+,呈棕黄色)

【思考】稀盐酸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并滴加稀硝酸,观察现象:

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HCl+AgNO3=AgCl↓+HNO3

Cl-的检验:可以检验盐酸和其他能电离出Cl-的化合物。

B、硫酸的性质和用途

(1)性质:浓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98%的浓硫酸的密

度是1。84g/cm3。有吸水性(敞口放置一段时间之后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

----常做干燥剂(浓硫酸还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用玻璃

棒蘸取少量浓硫酸点在纸上或火柴梗上,可观察到纸上或火柴梗炭化而变黑,说明浓硫酸

具有脱水性.),是一种腐蚀性很强的物质。

(2)浓硫酸的稀释: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壁内壁慢慢地倒入水中(烧杯),同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

使热量尽快的散失。(简化:酸入水,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3)用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化肥、农药、染料、冶炼金属、精炼石油、金属除锈以

及实验室中作为干燥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能干燥:H2、O2、SO2、Cl2、HCl、CO2 等

溶于水呈现酸性的氧化物为酸性氧化物,溶于水呈现碱性的氧化物为碱性氧化物

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但不具有酸性

【思考】浓硫酸的脱水性与吸水性相同吗?

吸水性:是浓硫酸直接与水分子作用。

脱水性:是浓硫酸夺取有机物中氢、氧元素(2:1),生成水。

(4)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实验时应十分小心.

如果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要先用干布拭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严重时应立即送医院

【总结】

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

颜色状态等无色有酸味的液体无色粘稠、油状液体无色溶液

个性对比有挥发性、在空气里会

生成白雾、有刺激性气

味不挥发、有吸水性(可

做干燥剂),有脱水性

(化学性质,是有机物

炭化)

有挥发性、在空气里会

生成白雾、有刺激性气

(浓硝酸见光分解,故

实验室中浓硝酸应盛

放在棕色瓶子内.)

腐蚀性有腐蚀性强腐蚀性强腐蚀性

相同体积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如何区分:

?物理性质:密度不同,质量不同;将溶液加入水: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化学变化:加入铁:产生气体的是稀硫酸;铁加入浓硫酸迅速氧化,在外产生氧化膜 【典型例题】

1、硫酸、盐酸、硝酸都是常见的酸,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酸,是因为()

A、它们的PH小于7

B、它们遇紫色石蕊变红色

C、它们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只有H+

D、它们有酸味

2、下列物质都能电离出H+,其中不属于酸的是()

A、HCl

B、NaHSO4

C、H2SO4

D、HNO3

3、下列物质,在空气里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 )

A、浓盐酸

B、蔗糖溶液

C、浓硫酸

D、食盐

4、下列变化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 )

A.铁溶于稀硫酸,煤的燃烧 B.火药爆炸,粉碎矿石

C.冰融化成水,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 D.汽油挥发,湿衣服晾干

5、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 ( )

A.将水缓缓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B.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边倒边搅拌

C.将浓硫酸和水同时倒入一试剂瓶中,充分振荡

D.将浓硫酸缓缓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边倒边搅拌

6、鸡蛋壳(主要成份是CaCO3)放入盛有盐酸的试管中,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表示。

【练习】

1、将生锈铁钉投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铁锈消失,溶液变黄色;6HCI + Fe2O3 = 2FeCI3+3H2O;铁钉表面产生气泡;2HCI + Fe = FeCI2 + H2↑

2、写出下列方程式

(1)Fe+H2SO4 == __________________

(2)CuO+H2SO4==_________________

(3)2NaOH+H2SO4== ________________

(4)H2SO4+BaCl2== ________________

(5)HCl+AgNO3== 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气体中,既能用浓硫酸干燥,又能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B )

A. CO2

B. N2

C. SO2

D. NH3

4、在空气中打开试剂瓶瓶塞时,瓶口有白雾生成的是( A )

A.浓盐酸

B.浓硫酸,

C.酒精,

D.蒸馏水

5、怎样鉴别3瓶分别盛有水、稀盐酸、稀硫酸的无色液体?

分别取三种无色液体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未变红色的为水。在剩下的两种试液中,取少量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溶液为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为稀盐酸。

教师签字学生签字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必背知识点

初三化学第一章、第二章必备知识点 一.推断题解题必备知识点 1.特殊性质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N2,能支持燃烧的气体O2,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CO2,密 度最小的气体H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 能使石灰水变浑的气体CO ,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SO2 ,NO2 , CO , NO, O3,不可燃,也不助燃的气2 体 N2,CO2,稀有气体,最理想燃料H2,理想的原因放热多,无污染,来源广,,未广泛使用原因造价高,储存难;煤气成分CO ,天然气成分 CH4,造成酸雨的气体SO2 ,NO2,地球上、人体中含量最多物质是水;最常用的灭火剂是水可燃性气体H2,CO,CH4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分别是2H2 + O2点燃 2H2O, 2CO + O2点燃 2CO2,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2.特殊颜色: 黑色固体:Fe粉、C、CuO、MnO2、Fe3O4(均不溶于水);白色固体 Mgo , P2O5;银白色固体 Mg,Fe , 紫黑色固体KMnO4 ,淡黄色固体 S 红色固体Fe2O3、Cu、P , 3.特殊的反应条件 (1)催化剂2H2O2 MnO22H2O+ O2↑(2)直流电2H2O 直流电 2H2↑+ O2↑ (3)加热2KMnO4加热K2MnO4 + MnO2 + O2↑ (4)点燃3Fe + 2O2点燃 Fe3O4 ,4P +

5O2点燃 2P2O5 C + O2点燃 CO2(充分燃烧) , 2C + O2点燃 2CO(不充分燃烧)2H2 + O2点燃 2H2O , 2CO + O2点燃 2CO2 ,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C2H6O + 3O2点燃 2CO2 + 3H2 O 4.组成元素相同的物质: (1)H2O2 H2O; CO CO2 ; 5.特殊状态:常见液体H2O、H2O2;液体燃料C2H6O ,常见气体O2, H2,CO ,CH4 ,CO2 6.氧三角及化学方程式:碳三角及化学方程式 (1)氧三角: H2O2 (2) 碳三角:C(O2) H2O O2 CO CO2 7.能互相转化的物质:H20 O2(H2); 8.有水生成的反应: 2H2O2 MnO22H2O+ O2↑ , 2H2 + O2点燃 2H2O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C2H6O + 3O2点燃 2CO2 + 3H2O 9.有CO2生成的反应:C + O2点燃 CO2 ; 2CO + O2点燃 2CO2 ; CH4 + 2O2点燃 CO2 + 2H2O ; C2H6O + 3O2点燃 2CO2 + 3H2O 二.空气、氧气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教学内容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 章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 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 (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 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1)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2)选取合适的温度计 3)观察温度计的量程;4)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5)把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 6)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12.5注意事项: A 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 B 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C 测量液体温度时,要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要接触容器的器壁; D 测量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再读数; E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F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平视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综合测试(三)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综合测试(三)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图标,装运氢氧化钠(有腐蚀性)的箱子应贴的图标是() A B C D 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张辉同学就很喜欢《科学》课程, 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3、某年某月某天,科学老师要求同学们开展课外观察月亮的活动,听听同学通过观察作了 以下记录,其中通过直接观察不可能得出的记录是() A、月亮是一个球体 B、月亮象一个银色的盘子 C、月亮象一艘弯弯的小船 D、月亮悬挂在东方45°的天空中 4、一幢7层的普通住宅楼高约() A、2400厘米 B、40米 C、0.24千米 D、350分米 5、下列物体的长度接近6厘米的是() A、科学课本的长度 B、乒乓球的直径 C、钢笔的长度 D、墨水瓶的高度 6、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物体边长的方法中,正确的是图() A B C D 7、量筒做得细而高,不做成粗而矮的形状,这主要是因为() A.实验中,细高的量筒便于操作 B.细高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度 C.细高的量筒与矮粗的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 D.矮粗量筒中的液体较多,筒壁所受压强较大,需用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 8、下列关于量杯刻度线画法正确的是()() A B C D

9、北方冬天某一天气温为-40℃,河水上方结一层冰,则水与冰交界处温度() A.4 ℃, B. 0 ℃ C. -40 ℃ D. 略高于-40 ℃ 10、在溶液配制过程中,若要用量筒量取40毫升的水,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要改用胶头 滴管。下列示意图中,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11、下列温度中,约在36~37℃之间的是() A.人的正常体温 B.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 C.冰箱冷藏室的温度 D.人感觉舒适的环境的温度 12、我们在设计对照实验时,应遵循的原则是() A.所有变量都不同B.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相同 C.所有变量都相同D.除实验变量外其他变量都不同 13、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 度是() A.分米、毫米、厘米、米B.厘米、分米、毫米、米 C.毫米、厘米、分米、米D.毫米、分米、厘米、米 14、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 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15、测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测量的真实性和精确程度直接决定了研究的成败。在下 列关于测量的几种说法中,选出你认为最优的一项() A.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以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B.测量前要观察测量工具的分度值,以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C.测量前要观察零刻度,以确定是否有零误差 D.测量前上述三种做法都是必要的 16、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步骤为:①用手掌紧贴容器外壁;②导气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 性良好);③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水中;④移开手后,导气管内形成一段水柱。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②① 17、有下列实验操作:①用量筒量取溶液时,将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右手握试剂瓶(标 签向掌心)慢慢倒入量筒中;②用完滴瓶上的滴管要用水冲洗后放回滴瓶中;③实验室里两个失去标签的试瓶中均装有白色固体,为了分清哪瓶是白砂糖,哪瓶是食盐,可取少量固体品尝味道,其中() A. 只有①正确 B. 只有②正确 C. 只有③正确 D. 全部错误 18、某小组在探究“蚯蚓的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糙纸上运动速度 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A.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进一步查找资料并重新作出假设 C.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假设一致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常见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P9页(背会) 2、仪器的连接 1. 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_________ ,然后稍稍用力—,使它插入。 2.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 _____________ ,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3. 在容器口塞橡皮塞: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 免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 不能用手 ________ ,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___________ ,不得______ 任何药品的味道。 2. 注意节约药品。应该严格按照实验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按最少量 液体_____________ 。固体只需 _________________ 。 3. 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 ______________ ,也不要____________ ,更不要拿出 __________ ,要放入— 4. 固体药品的取用 1. 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_里。 2. 固体粉末一般用 _____ 或____ 取用。操作时先使试管_________ ,把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 ________ , 然后使试管直立。(“一倾、二送、三直立”) 3. 块状药品一般用 _____ 夹取。操作时先_______ 容器,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以后,再把 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一横、二放、三慢竖”) 5. 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 _______ 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1. 取用不定量(较多)液体一一直接倾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细口瓶的瓶塞必须_______ 在桌面上【防止药品腐蚀实验台或___________ 药品】; b. 瓶口必须_________ 试管口,并且缓缓地倒【防止药液损失】; c. 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___________ 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 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 2. 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一一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 应在容器的_______ 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_________ 【防止沾污试管或_______ 试剂】; b.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要_________ 或______ 【防止液体倒流,______ 试剂或 腐蚀橡胶胶帽】; 3.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一一使用量筒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 (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复习提纲 班级: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并寻找的学科。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 2.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是:多、多、多。 二、实验和观察 1.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实验室常用仪器: 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是;用来测量时间间隔是;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电流表测定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的大小;显微镜用来观察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烧杯能用于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药匙用来取用少量; 玻璃棒主要用于、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3.由于人体感官具有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进行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和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的标准量。 (一)长度的测量。 1.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主单位是,单位符号是。 l千米(km)= 米(m) 1米=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2.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⑴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 ⑵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即。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否则数值没有意义)。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单位 *知道: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值决定的。指距、步长可以测量物体长度,声纳、雷达、激光也可以用来测距。 ⑶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一 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等。 *滚轮法:测较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二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长。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 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 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国际单位是。 2.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米3 =分米3 =厘米3 1升=分米3 =毫升=厘米3 3.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如体、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或直接测量。 4.在使用量筒和量杯时应注意: ⑴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桌面上。 ⑵观察和值。 ⑶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处相平。俯视时,读数偏; 仰视时,读数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 直径:10-10米=1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第二节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3.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6.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7.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8.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9.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0.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1.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物质的种类繁多(达2000多万种),但组成它们的基本成分——元素只有100多种。 水、氧气、二氧化碳的一个共同点:都含有氧元素。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6、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直径6mm的尼龙绳能吊起2t的汽车) (1nm=10-9m)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考点要求: 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考点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1 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3、科学带给我们什么? ①科学的发展改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渐提高。工业化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 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科学技术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④科学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2 节:走进科学实验室 一、常见的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方法: (一)、试管 1、主要用途: ①盛放少量固体或液体;②收集少量气体或验纯;③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④用作少量气体的发生容器。 2、使用方法: ①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使用前应擦干试管外壁,再进行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②给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③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要朝着别人或自己,试管倾斜与桌面成45°角; ④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⑤使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加热后不能骤冷,也不能立即放回塑料试管架上。 3、原因:①防止试管因受热不均而破裂;②防止液体溢出;③防止液体喷出伤人,倾斜可增大受热面积,使受热均匀;④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⑤避免烫伤手,防止试管炸裂,塑料试管架熔化变形。 (二)、试管夹 1、主要用途:夹持试管。 2、使用方法: ①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然后夹在试管中上部(约离试管口1/3 处); ②手握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3、原因:①防止杂质带入试管,加热时烧焦试管夹。②防止试管脱落。 (三)、烧杯 1、主要用途:①用作常温或加热时较多量的液体物质的反应容器;②溶解物质或配制溶液。 2、使用方法: ①加热时要垫石棉网,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2/3,加热前外壁应擦干,不能用于固体加热; ②进行反应时液体体积不得超过容积的1/3;③配溶液时,要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3、原因: ①避免受热不均引起破裂,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②便于加热、搅拌以免溅出;③以免损坏烧杯。 (四)、玻璃棒 1、主要用途:①用于搅拌;②转移液体时引流;③蘸取少量液体。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八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章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

加强。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8、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初三化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化学变化常常伴随发生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酸性等。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现象:蜡烛逐渐熔化,燃烧,发出红光,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2、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检验:二氧化碳——在火焰上方罩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水——在火焰上方罩冷而干燥的烧杯(变模糊或有水珠出现)

3、物理性质: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质软 结论: ⑴燃烧前: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 ⑵燃烧时:①蜡烛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短,受热时熔化,冷却后又凝固。 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高。 ③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蜡烛燃烧后还生成二氧化碳,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B、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即:A.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的浑浊多,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B.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C.对着呼气的玻璃片上的水雾比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的水雾多,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

第1章 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 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扩大观察范围。 4.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测量内容仪器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长度刻度尺米(m)1千米=1000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 9纳米 体积刻度尺 量筒 立方米(m3) 1立方米=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质量天平千克(kg)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 时间钟、表秒(s)1小时=60分=3600秒、1分=60秒 温度温度计开尔文( K ) 摄氏度(℃)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1)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2)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3)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物体体积的测量 测量方法使用的工具单位 固体体积规则 体积=底面积×高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 刻度尺 立方米、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等 不规 则 间接测量法 (如排水法,也可用沙代替 水) 量筒或量杯 (细棉线、金属环) 液体体积量筒或量杯进行测量量筒或量杯升(L)、毫升(m L)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 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温度计 12.1温度计的结构:外壳、刻度、液柱、玻璃泡 12.2 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12.3摄氏温度的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12.4正确使用:

初三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三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 记住的常量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 105Km/s=3×108m /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 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 水的比热容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 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几个电压值:1节干电池1.5V,一只铅蓄电池2V。照明电路电 压220V,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7.1度=1千瓦时(kwh)=3.6×106J。 8.常见小功率用电器:电灯、电视、冰箱、电风扇; 常见大功率用电器:空调、电磁炉、电饭堡、微波炉、电烙铁。 物理量的国际单位 长度(L或s):米(m) 时间(t):秒(s)面积(S):米2(m2)体积(V):米3(m3)速度(v): 米/秒(m/s)温度(t):摄氏度(℃)(这是常用单位)

质量(m):千克(Kg)密度(ρ):千克/米3(Kg/m3)。力(F):牛顿(N)功(能,电功,电能)(W):焦耳(J) 功率(电功率)(P):瓦特(w)压强(p):帕斯卡(Pa)机械效率(η)热量(电热)(Q):焦耳(J) 比热容(c):焦耳/千克摄氏度(J/Kg℃)热值(q):J/kg或J/m3 电流(I):安培(A)电压(U):伏特(V) 电阻(R):欧姆(Ω)。 单位换算 1nm=10-9m,1mm=10-3m,1cm=10- 2m;1dm=0.1m,1Km=103m,1h=3600s,1min=60s, 1Kwh=3.6×106J.1Km/h=5/18m/s=1/3.6m/s,1g/cm3=103Kg/m3,1cm2=10 -4m2, 1cm3=1mL=10-6m3,1dm3=1L=10-3m3, 词冠:m毫(10-3),μ微(10-6),K千(103),M兆(106) 公式 1.速度v=s/t; 2.密度ρ=m/v; 3.压强P=F/s=ρgh; 4.浮力F=G排=ρ液gV排=G(悬浮或漂浮)=F向上-F向下=G-F’ ; 5.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6.功w=Fs=Gh(克服重力做功)=Pt; 7.功率p=W/t=Fv; 8.机械效率η=W有/W总=Gh/Fs=G/nF=G/(G+G动) =fL/Fs(滑轮组水平拉物体克服摩擦力作功); 9.热量:热传递吸放热Q=cm△t;燃料完全燃烧Q=mq=Vq;电热:Q= I2Rt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总结浙教版.docx

2019-2020 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总结浙 教版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 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 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 (1)试管架:( 2)试管: (3)停表:( 4 )酒精灯: (5)显微镜:( 6)天平: (7)量筒:( 8)刻度尺: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 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较大的还有,较小的还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 1 千米 =厘米、 1 米 =微米 =纳米 1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 纳米 =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 具的方法是: (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 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例:测纸厚、细铁丝的 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

九年级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和静止 1、机械运动 ①、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是绝对的(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②、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③、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一看:选哪个物体作参照物;二看:被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 2、参照物 ①、定义: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参 照物 Ⅰ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Ⅱ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Ⅲ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Ⅳ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参照物的特点:客观性--假定性--多重性--任意性 ③、相对运动: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 相对静止:研究的对象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位置不变。 二、运动的快慢 1、速度 ①、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的快,它的速度就大;物体运动的慢,它的速度就小。 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②、公式: v=s/t ;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S→路程→米m 、千米km; t→时间→秒s 、小时h ;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③、公式的变形:s=vt ; t=s/v ④、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 m/s;1m/s>1km/h。 ⑤、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Ⅰ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Ⅱ通过相等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所用时间长的物体运动得慢。 Ⅲ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s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通过的路程短的物体运动得慢。 ⑥、使用公式时的注意事项: Ⅰ公式中s、v、t必须对应同一对象、同一运动时段。 Ⅱ运动公式必须注意单位匹配。 Ⅲ由于每个物理量要受到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制约,在条件不足时不能乱下结论。 ⑦、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是一个定值。速度的大小与路程、时间的选择无关。不能认为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速度与时间值成反比。

人教版 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三化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初中化学知识点汇总(一):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 火焰:焰心、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 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 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 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 先调整零点。(2) 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3)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4) 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 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 加热器皿——酒精灯 (1) 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 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