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论工业革命造成的英国社会结构变化

大学钱乘旦

(一)

工业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结构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首先,农业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人口的多数以土地为生,居住在农村。交通落后,消息闭塞,过着田园生活。从表面看,仿佛与中世纪别无二致。但在表面之下却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首先是贵族地主改变了剥削方式,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法了。贵族中有些自己就是农场主和农业改革家,他们采用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生产,获取大量利润。号称“芜菁唐森德”的唐森德勋爵,就是这批人的代表;就连英王乔治三世也用“农夫乔治”的笔名给《农业年鉴》撰稿,鼓吹技术改革。还有许多人把领土划成小块,分块出租,造成大量中小农场和租地农业家,他们自己则坐收渔利。笛福曾记载阿里斯伯里地方有一片“出色的牧场”,以一千四百镑的年租出租;艾密斯伯里附近则有一块出租草地,“单为牧草”就收取十二镑一英亩。由于土地的重要性,大土地贵族是全国最富、最有势力的集团。例如纽卡斯尔公爵的收入一年不下十万英镑,小一点的土地贵族,收人也在一万镑上下。为适应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议会从安妮女王时期起,就通过一项项圈地法令,用暴力剥夺农民,使他们变成工资劳动者,或者离开上地。但此时土地尚未圈完,敞田制还大量残存,农民仍可依照旧传统在田地上放牧拾草,弥补家计。

手工业已相当发达,其中最重要的是毛织业。但除了炼铁、采矿,所有的手工业都是分散的,星星点点,散布全国。城市很小;除伦敦之外,在现代人眼光中都只是乡镇。此时的手工业,除了根深蒂固的行会传统外,最大的特点是商人控制生产。手工工匠从商业资本家那里领取原料,进行加工,在一定期限交回一定数量的制成品,并领取工资。商人们还往往出租生产工具,折取租金。在这种形式下,工匠们表面上看来各自独立,与中世纪无甚差别;实际上,产品已归商人所有,而散居各地的工匠只是商人的雇工而已。

确实,商业是当时最活跃的经济部门。成百上千的地商贩,赶着成群驮马,在崎岖的小道上奔波往返,把原料和百货运进制造业区,又收走各家各户的手工产品,运往伦敦、布里斯托尔、利物浦……再由更大的商人转运出海,把英国资本主义的触角伸向全球。如果没有商人这个活跃的阶层,英国一定还是四分五裂的中世纪社会,绝无统一市场可言的。

如果说乡绅是乡村的主人,那么商人才是城镇的主人。1739年出现的一份小册子上说:“在英国,没有一个港口,很少有一个地城镇,是没有这样一批冒险家的:这些人出口大量货物,并直接与大多数欧美商行作生意。”在社会财富的阶梯上,除了大土地贵族,就数商人最富。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要想发财,就必须经商,这几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重商主义理论盛行,商业“使富人的人数加倍增长,使我们的地产比以前大为值钱,并且在地产之上,又加上另一笔财产,它也和土地本身一样值钱”商业还带来“一个附加的帝国。”当时人们就是这样看待商业的。

政府一系列经济措施都是为保护商业利益而制定的。航海法,限制殖民地贸易的条例,禁止海员在外国商船上工作的法令,大力发展海军的政策等等,都是重商主义的表现。沃尔波尔说的很清楚:他的经济政策是“使我国制造品的出口及制造它们所要用的商品的进口尽可能简单易行,这样就能保持贸易平衡对我国有利,增加我国航运,并使我国很大一批穷人得到工作。”老威廉·皮特也说:“我要把美洲的重要性说给你们听;它是一个双重市场:既是一个消费市场,也是一个供应市场。”可见历届政府多么重视商业!

商业利益和土地利益互相勾结,形成一个寡头集团。有许多贵族从事巨额海外贸易,或参加伦敦的商业活动,他们的幼子则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更有许多商人,拨出自己的红利,买下土地成为地主,作为政治上进身的阶石。婚姻的沟通更为频繁;经过几代人之后,地主和商人几乎不分彼此。朗斯代尔伯爵是个做土耳其生意的商人的曾;伦敦商人约翰·肖特的女儿,则嫁给康韦勋爵和沃尔波尔,连著名的首相老威廉·皮特也出自东印度公司的豪门巨富,他的祖父是马德拉斯一个富有的总督,他自己则封查塔姆勋爵。正如笛福所说:“商业在这里远不是与绅士不相调和的,简而言之,在英国,商业造成绅士。因为,在一代或两代人之后,商人的儿辈,或至少是他们的辈,成了和那些出身最高、渊源最古的世家子弟一样卓越的绅士、政治家、议员、枢密员、法官、主教和贵族。”

对这样一个寡头统治的社会,法学家布莱克斯顿倍加赞赏,说它“设计得如此聪慧,培植得如此强壮,完成得如此高超,以致很难有赞美的言辞,来准确恰当地形容它。”这些话确实道出了商业——土地集团的心声,他们幻想着这个制度能

长久永恒。但就在布莱克斯顿的《英国法律评注》出版的四年之后,在1769年,蒸汽机的隆隆声却永久地打碎了他们的迷梦。

(二)

工业革命的结果,可以归结为三个比例的变化,即工农业比例,手工业和大工业比例,以及城乡比例。其中工业压倒农业,农业国成为工业国是最深最根本的变化。

工农比例的变化首先表现在农业人口越来越少。1696年格雷戈里·金曾估计全国五百五十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四百一十万,约占总数四分之三。阿瑟·扬1769年则说:在英国这种“繁荣的国家里”,“全国的半数是在城里。”他提供的数字是:地主和农民共三百六十万,只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四十略多,再加上教区贫民及教士等等需要农业赡养的人口,大约正是人口的一半。这和金氏的时代已大不相同了。但到十九世纪变化更大。据官方人口普查报告记录:1831年全国从事农业的共九十六万一千户,包括地主、农场主、自耕农和雇工,还不到全国总户数的百分之三十;二十岁以上的男子,1831年有百分之三十从事农业,约百分之四十从事工商业(包括手工业),到1841年,就只有百分之二十五从事农业,而工商业的比例则增至百分之四十三了。《维多利亚地方史,白金汉郡志》记载:由于该郡花边业发达,到1800年前后,“在这个郡中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

从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来看,结论也一样。下面这表说明工业产值如何超过农业,成为最大的经济部门,而农业的重要性则日益减小。

各部门的国民收入表(单位:万英镑)

再过二十年惰况就更加突出了,这时工业部门的收入是农业的两倍还不止,达二亿四千三百六十万镑;商业和运输业也超过了农业,达一亿三千零七十万镑,而农业收人只有一亿一千八百八十万镑。

就这样,在工业革命结束时,英国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毛工业和大工业比例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而且可以说正是大工业的产生才引起工农比例的变化。大工业首先意味着蒸汽动力和机械化。在这方面棉纺织业步伐最快。1813年英国有动力织布机二千四百台,1820年就达一万四千台了,1829年有了五万五千台,四年之后,竟达十万台。1775—1800的二十五年间,瓦特和波尔顿在英国共安装二百八十九部蒸汽机,其中八十四部是用于棉纺织厂的。但其他工业也逐渐采用蒸汽机。据统计,1835年英国和爱尔兰有一千九百五十三部蒸汽机,此外还有一千二百九十七部水轮机。随纺织业之后,一个个生产部门都实行机械化;连动作最慢困难最大的农业,也在1790年前后开始使用打谷机了。到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机械化过程基本完成时,手工织工在全国只剩下几千人。另一方面,机械工业的产生可以看作是机械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几乎无机械工可言,因而瓦特不得不亲自奔跑。去修理他售出的蒸汽机。但到了十九世纪,机械工人的力量就不可忽视了。1824年他们组织了一个“蒸汽机制造工协会”,1826年又成立了一个“蒸汽机制造者职工会”。1851年,他们组织了第一个也是最富裕最有名的所谓“新模”工会——“机械工人混合工会”(A.S.E.)。机械工业的产量增长也相当快,除满足国需要外,迅速增加出口。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后,仅七年中,出口量就从1822的十一万六千镑增至1829的二十五万镑。

除了机械化,大工业还意味着工厂制产生。本来,除冶铁采矿需要相对集中一些人力外,一切制造都是以家庭手工的方式进行的,即使珍妮机的出现也改变不了这种分散状态。但1768年水力纺纱机的问世带来一种全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因为按照阿特莱特的设计,既要使用水力机,就非得沿河盖上一栋房子,在里面安上许多机器,找许多工人同时操作不可。这样,工厂就产生了。蒸汽机的使用引起另一场变革,因为从此之后工厂可以不必受河流的限制,而在任何有煤炭供应的地方都能够建造起来了,这样,就引起工厂制的迅速发展。从1771年建立第一个工厂算起,到1835年,全国已有棉纺织厂一千二百六十二家,其中一半以上是在兰开郡;1820年时,手工织工还几乎是工厂织工的两倍(分别是二十四万和十二万六千),1840年工厂织工已经是手工织工的两倍还不止了(二十六万和十二万三千)。几千年平和幽静的田园风光,就好象碰见了阿拉丁的神灯,一瞬之间无影无踪。英国突然烟囱林立,汽笛轰鸣。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被夺去饭碗的工匠,从四乡僻野蜂涌而来,一支庞大的队伍组织在工厂的屋顶之下了。就在这厂房之中,一边是富裕的工厂主,一边是贫困的无产者,两军对阵,壁垒森严,决定了今后英国历史发展的道路。但在谈到阶级关系的变动之前,还要来看看城乡比例的变化。

1760年时,除伦敦之外,只有布里斯托尔的人口在五万以上。但到1831年,格拉斯哥已是二十几万人口的大工业都市了,有三百二十八部蒸汽机,分装在六十多条汽船和一百零七家纺织厂中。1841年,大伦敦人口二百二十三万九千,是八十年前的三倍;全国十万人口以上城市九个,五万以上二十四个;在大小所有城镇中,以工厂为中心的小城镇发展特别快。例如欧德姆从1760年的三、四百人增加到1831年的三万八千,布雷德福从1801年的一万三增加到1851年的十万四千,等等。1801—1831年间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的城市,大部都是这一类新兴工业城镇,如博尔顿、伊普斯威奇、普雷斯顿、斯托克波特……除这些新兴工业城镇外,人口增长迅速的就是利兹、曼彻斯特等工业大都会了,就这样,随着工业的发展,随着工厂制的产生,英国成了一个城市国家。中世纪的、乡村的、田园般的英国一去不复返了。

(三)

上面说的三个比例变化,后来都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特别是在议会改革运动里,它们表现得更清楚。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种变化都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比如说八十年,相当缓慢地完成的。这样一个事实就可以解释改革运动为什么几起几伏——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幼小到强大,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

但现在先来看看这些比例变化怎样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动。实际上,工业超过农业说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压倒贵族地主阶级;大工业挤垮手工业意味着工厂主排挤商人对生产的控制,因而商业资本让位给工业资本;工厂的兴起和城市的昌隆则表明工业无产阶级的诞生和壮大。

工业无产阶级无疑是这一时期人数增长最快的阶级。这个趋势又得到圈地运动的推波助澜。由于工业革命的刺激,圈地运动在这个时候达到最后、最疯狂的高潮。1760年以前的五十年中圈地共四十万英亩;以后的五十年则圈围五百万英亩。至此,作为中世纪时期英国民族骄傲的自耕农阶层即告消亡。这些人大部分都沦为无产阶级,使无产阶级人数大增。1841年时在工交部门就业的男女工人共三百二十五万九千,占全国在业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六点八(一百二十四万四千个家庭雇佣工不包括在),此外,还有一百六十万的无业男子和五百多万的无业女子。即使不把妇女计算在(考虑到她们的家务),这也是一支很大的劳动后备军了。除了人数众多外,工人阶级的另一特点是有组织,工厂制的产生使工人高度集中。1835年全国平均每个棉纺厂有工人一百七十多人;有些大棉纺厂规模很大,例

如罗伯特·皮尔,1802年工厂法的作者,就在伯里镇及其邻近雇用了一万五千多工人(包括手工的散工在)。集中使工人便于组织,他们组织的友谊会、共济会等互助团体,在1800年共有七千个以上。据官方一项报告统计,1815年拥有成员九十二万五千,1825年的一个审查委员会说,它们“在很多场合下都是由同一行业中的劳动者组成的;组成社团的习惯和机会……无疑为提高工资和其他一切非法目的而进行的结社提供了便利。”这种集体的力量可从工厂工人比手织工人工资固定这一点上看出来。1840年的《手织工人报告书》曾就此解释说:这是“因为制造商发现,比起那些互相隔绝并且由于人手过剩而随时准备相互出卖的三四十个户外织工来,想降低同在一个厂房工作而互相联系的三四十人的工资,就要困难得多。”

但无论如何,这支庞大的队伍在当时还不成熟,这首先表现在他们之中有很大一批手工工人。即使在工厂制最为发展的棉纺织业中,也还是如此。1829年,议会改革高潮的前夕,工厂织工还只有手工织工人数的四分之三;直到1840年“尽管有动力织机的剧烈竞争,纺织工业这一分枝使用的手织机却不仅很多,并且几乎一切证据都说明简直和过去任何时期一样多……”此外,仅伦敦一地的裁缝和制靴匠就比诺森伯兰和达勒姆的所有矿工加在一起还要多,而这些矿工采掘的煤是全英格兰和威尔士用煤的四分之一;家庭女佣人的人数也远比棉织厂女工多得多。这种手工工人人数庞大的情况,使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和阶级力量都受到很大影响。即使真正的产业工人,他们也刚刚从手工工人或破产农民中脱胎出来,绝然组织不了成熟的阶级。当时遍及全国的友谊会和共济会,只是一种生老病死救济应急的组织,其活动主要限于平时积累会费帮助会员渡过难关。它们排斥没有学徒资格的人,具有很强的行会习气。1812年的卢德运动实际上是手工工人反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而这恰恰是无产阶级不成熟的表现。1824年议会曾废除禁止工人结社的法案,但1825年又加上新的限制,实际上取消了工会争取提高工资和改进劳动条件的活动权力,使它们失去经济斗争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工人群众才隐约感到参加政治斗争的必要性。但工业无产阶级在政治斗争中迈出的第一步,却是和他们孪生的仇敌——工业资产阶级结盟。这将在随后的议会改革运动中看得很清楚。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多数未曾经商,更不是贵族,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他们的祖父曾种过地,他们的父亲破了产,他们自己则穷困潦倒,漂零半生。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成为万人瞩目的大富。他们往往被称作“暴发户”或“中产阶级”——但这是与最大的贵族相比而言的,其实他们的财产早已超过富豪乡绅;他们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真是与日俱增,终究成为民生国计的砥柱中流。这可以从国家税收的变化看出来。

“光荣革命”之后及整个十八世纪,国家的税收主要是三项:土地税、关税和国产税。各项税收的多寡在平时常受到政府的更替和政策变化的影响,所以要从中看出各阶级经济力量的消长,只有看战时。因为只有战时统治阶级才会迫不得已地基本按照财富的比例分配税务。这样我们看到奥格斯堡同盟战争结束的前一年,1696年,土地税征收了二百五十二万八千镑,比关税和国产税加起来还要多;1712年,西班牙王位战争的倒数第二年,土地税二百一十五万二千镑,仍然是最多的,关税一百四十八万一千镑,国产税一百八十万五千镑,土地税和关税加起来有国产税的两倍(莫忘记此时的国产税取自手工的制造品)。此后国产税就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六十年代后,可以说飞速增长。从七年战争开始,这项税收就一直维持在土地税和关税的总和上。另一方面,土地税则越来越无关紧要,比如说,1814年(拿破仑战争的最后一年)国产税二千七百五十万镑,关税一千四百四十万镑,而土地税只有七百九十万镑,几乎只有关税的一半了。如果我们记住土地税主要是对地主的抽税,关税是进出口商的赋税,而国产税由制造业主承担的话,上述这种变化就很容易理解。而且从国产税的增长来说,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760年以前的五十年约从二百万镑增至四百万镑;1760年以后的五十年则从四百万镑增加到二千七百万镑左右,在这里又可以看到工业革命的影子。国产税在后来随着工业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增长,其比例又逐渐减少。这个过程刚好开始在哈斯基森的财政改革时代,并不是偶然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工业资产阶级为什么热衷于议会改革。

真正的工业资本家可说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当时托玛斯·隆伯利用他兄弟从意大利偷运出来的捻丝机,在德文特开了一家使用水力的丝厂。1719—1730的十二年间,他积累了十二万镑财产并封为爵士。在他之后,资本雄厚的工业家也时有出现,如罗巴克和加伯特1759年创办的卡隆铁工厂(第一部蒸汽机就在这里试制),开厂时就有资本一万二千镑,雇用工人一千五百名。稍后,瓦特后来的合伙人波尔敦在梭和办的铁工厂,雇有工人一千多,产品销售全欧洲。1767年,他的产品毛利从七千镑增加到一万镑。但工业资本家真正成为一个阶层,却是在阿克莱特建立克朗福德水力棉纺厂之后的事。当时他雇用工人三百人;到1792年去世时,他已经拥有五十万镑的财产了。保守党首相皮尔的父亲曾经是个自由持有农,在圈地的浪潮中他眼看要遭灭顶之灾,就卖地投资。到1802年,他已是雇用一万二千名工人,每年向国家交纳四万镑国产税的大工业家了。而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也是在1789年借了一百镑作资本,后来成为拥有一千六百多工人的新拉纳克工厂的厂主的。铁业巨子克罗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空着两手逃离家庭,后来掌握了英国最大的铁工厂西法尔斯法,1810年死时留下的财产值一百五十万镑。这个厂原来的主人安东尼·培根以铁商起家,发了大财,后来成为议员。培根还转卖过另外三家铁厂和一个大炮合同,并在默瑟尔附近向塔波特勋爵租了四十平方英里的土地。在玻璃业,五家最大的玻璃公司

1833年共缴纳国产税二十三万一千镑,其中艾萨克·库克森公司一家就缴六万镑。

在这些将星初升的工业巨子中,也有许多贵族和商人。最早开凿运河的是布里奇沃特公爵,他也是英国最大的煤矿主之一。弗利勋爵死后留下每年获利七千镑的矿山,获利二万一千镑的不动产,和五十万镑公债。与欧文合伙的戴尔,过去就是个商人。即使是白手起家的暴发户,一旦他们爬上财产的梯级,也就与过去的豪门大户千丝万缕地联结起来了。记住这一点,就能理解英国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控制,为什么不发动一次革命,而是煽动一场改革。

看看工业革命的两位主角斯特拉特和阿克莱特的生平吧!他们的故事形象地描绘了这批工业资产阶级的先驱,是如何凭借技术革命之助,为自己闯开成功之路的。

杰德狄亚·斯特拉特生于1726年,父亲是小农、兼制麦芽。杰德狄亚自己学过制轮,是个工匠。1756年,他的妻弟、德比的一个袜商伍利特登门拜访,说他的一个工匠罗珀发明了一种机器,要出卖给他,问斯特拉特该怎么办?这本是件极偶然的事,但斯特拉特立即抓住它,花五英镑买下那具模型,又在罗珀本人帮助之下加以改进。于是,一项杰出的发明——提花机就在英国正式问世了。为了取得专利权,斯特拉特和他的妻子抱病奔走,求神告天,吃尽辛苦和挫折,最后才在德比两个大袜商的帮助下,合伙取得专利权。这是1759年的事。再过三年,斯特拉特和那两个袜商解除了合伙,单独得到发明专利;从此便福星高照,财运亨通了。他凭借手中的专利,开厂致富,资本越积越厚,工厂越办越大,到1769年,已经很有钱了。就在这时,他结识了正丧魂落魄的阿克莱特,并立即从他的天才发明中看出了生财之道。他于是慷慨解囊,拨资相助,成为阿克莱特的几个资助人之一,帮助他取得了著名的水力机专利权,又协助他在克朗福德建立起全世界第一个工厂(1771年)。此后,他和阿克莱特结下莫逆之交,并且荫庇子。理查德·阿克莱特(1732—1792)是理发匠出身,也曾潦倒半生,几经风霜。但到1775年,他也和斯特拉特一样,从穷光蛋变成富东家,开始谈论要和他的女儿一块“到法国去”了。而斯特拉特则利用他曾给阿克莱特的恩泽,在离克朗福德七英里远的贝尔珀开了一家棉纺厂,从制袜改营棉纺,为他成为英国棉业巨子打下了基石(1778年)。

但工厂这东西刚出现不久,就和工人尖锐冲突。1779年西兰开郡的手工工人暴乱,横扫十个工厂,其中损失最大的是比尔科克厂,斯特拉特和阿克莱特都是该厂的合伙股东。结果是比尔科克被毁,军队被招到克朗福德,以保护它免遭同等厄运。当时,《曼彻斯特信使报》刊登一封来信说:“近邻的所有乡绅都决心支持阿克莱特先生,保卫他的工厂,这些厂对这块地方太有用了……”从这段插曲可以看出当时英国三股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

斯特拉特死时到底留下多少财产,他的传记作者可惜没有给出确切数字。我们只

知道他留下五个厂,而且,与欧文的新拉纳克厂齐名,他的贝尔珀厂和米尔福德

厂在雇用人数方面是全英最大的棉纺厂。至于阿克莱特,他有六个厂,在“十年

的一瞬间从一个不值五镑的穷鬼,成为拥有马车仆役的采地主,并买下了价值二

万镑的地产;而千百名妇女,当她们能得到工作时,就必须捱过那长长的一天,

把那五千零四十码的棉线梳啊,纺啊,卷啊,为此她们只得到四五个便士,绝无

更多。”在他死时,《绅士杂志》说他留下的“制造厂其收入比大多数德国王公

都要多得多……”

阿克莱特的子理查德是议员,女婿詹姆士·威格拉姆爵士是大法官院副院长。斯

特拉特的子爱德华则是议员和贝尔珀男爵,大学学院的副院长、院长,与边沁、

马考莱、欧文都很熟,最后当上兰开斯特公爵领地大臣。斯特拉特一家都支持

1832年议会改革,又都反对皮尔的工厂法。工业革命初期崭露头角的村野之流,

就这样把他们的辈推上了权力的宝座;英国的政治竞技场上,这批人就要登台表

演了。

(选自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年版。)

工业革命的罪恶是事实还是神话——比较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和哈耶克的《资

本主义与历史学家》

作者:霍婵娟栏目:谈古论今添加时间:2010-7-28 11:09:14

摘要:自18世纪60年代起以英国为首相继在其他西方国家爆发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当时各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针对工业革命导致工人阶级状况恶化是事实还是信仰社会主义的学者编造的神话这一问题,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马克思和哈耶克持对立的观点。本文从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工作时间、工资,这三个方面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哈耶克在《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中关于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论述进行对比,得出了工业革命的罪

恶是事实的结论。

关键词:工业革命;资本家;工人阶级

中图分类号:F01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6-0000-01

从1760年到1850年那一段相对自由放任的历史时期,是解开经济增长、技术变迁的奥秘的钥匙,然而工业革命也给广大民众带来了痛苦。许多学者都在工业革命与工人阶级的状况恶化之间划上等号。其中马克思就支持这个观点。而一心想把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从历史的罪恶感中拯救出来的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哈耶克和朝圣山学社的历史学家们认为工业革命使得工人阶级的境遇一直在缓慢地改进。那么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带给工人阶级的究竟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恶化?现就这一问题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和哈耶克的《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进行比较论述。

一、工业革命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

以机器的使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使肌肉力成为多余的东西,机器成为了一切使用没有肌肉力或身体发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较灵活的工人的手段。因此,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第一个口号是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调查委员怀特视察了一个军服手工工场,该工场雇用1000—1200人,几乎全部都是女性;他又视察了一个有1300个工人的制鞋工场,其中几乎一半是儿童和少年。”[1—p542]

然而哈耶克等人认为“不应该把工厂雇佣童工咒骂为邪恶的。只要孩子们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跟野人那样生活,那对他们来说,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是改善了他们的处境,而工厂分给他们的劳动也是比较轻省的。”[2—p198]童工们身体不好,是由于进工厂前家庭生活比较糟糕。

哈耶克等人怀疑童工调查委员会以及工厂视察员的调查报告,认为童工们身体不好是“先天”的。可是但凡一个会思考的人都能想到,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即便是工作量轻松,换班制度使他们不得不从事夜间劳动,有体会的人都知道夜晚不睡觉就算什么都不干也很难受,何况童工们要工作一整夜。再加上他们在工厂里做工长期接受不到日光的照射,可见童工的身体状况会好到哪去。工厂制度对妇女的影响涉及了一个家庭,孩子无人照顾缺少母爱,为了生计和男人一样四处奔波,影响家庭的和谐。

二、工业革命对工作日的影响

在一昼夜24小时都占有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在要求。但是日夜不停地榨取同一劳动力,从身体上说是不可能的,于是资本家就想出了白天被吸尽的劳动力和夜间被吸尽的劳动力的换班工作。

马克思以面包房工人为例,他说“伦敦西头烤制全价面包的工人通常是在夜里11点开始干活,一直忙到第二天早晨8点,中间只稍微休息一两次。然后他们就运送面包,或有时在烤炉房烤面包干,一直干到下午4点、5点、6点甚至7点……卖低价面包的面包房工人从星期四起,晚上10点就开始干活,一直干到星期六深夜,中间只有很少的休息。”[1—p290]

哈耶克认为工人们在工厂中劳动强度不大,生活惬意,资本家把工作日控制在法令规定的围。甚至认为工作时间一天在十二小时左右是有利于健康的。这分明是在为资本家辩护,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为什么才工作八小时而不是十二小时那。伴随着正常工作日法律的诞生,在缩短工作日的情况下,工人的劳动强度必然要增加。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工人阶级。

三、工业革命对工资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到处都是工人把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预付给资本家,工人在得到买者支付他的劳动力价格以前,就让买者消费他的劳动力。当资本家破产时,工人也就失掉了自己的工资。甚至还会

发生一系列远为持久的影响。

哈耶克认为除了手工织布工之外,工厂制度带来广泛的物质进步,棉纺织厂技工得到那笔工资,“如果精打细算,能使他们生活得相当舒适,不,简直可以说能过相当奢侈的生活”。[2—p114]

事实是这样吗?亨·福赛特在《英国工人的经济状况》中也反映了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工人们的工资是有所增加,可是物价也一涨再涨,许多生活必需品日益昂贵,所以工人的生活水平能够保持在没长工资前的状态就很理想了。事实上许多工人还是依靠向小店主赊账来维持生活。

马克思也指出,由于妇女进入工厂劳动,所以许多家务事,如照顾婴儿和喂奶等,自己不能做就只能雇用代替者。家庭消费也只能由购买现成商品来代替。所以工人家庭的生产费用的增加,也抵消了收入的增加。

结论:

工业革命的罪恶究竟是事实还是神话,马克思和哈耶克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站着工人阶级的立场上,以英国定期公布的调查报告为依据,认为工业革命使得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在恶化。哈耶克是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辩护的,因此他否定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原因在他看来这些调查报告中说的事实不客观、有漏洞,有时是故意的栽赃;这些调查是托立党对工厂一无所知情况下,为打击工厂主在推波助澜;调查的都是小工厂。所以哈耶克认为罪恶只是个别现象,工人生活水平总体在提高。而实际上这些调查报告是英国政府授权的委员会委员做的调查,他们公正、行、热爱真理,精通专业并且英国人是讲绅士气派的,不会以捏造事实来玷污家族绅士传统。因此我们坚信工业革命的罪恶是事实而非神话。

作者单位:大学政法学院作者简介:霍婵娟(1984—),女,汉,大学政法学院,2009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马克

思主义哲学专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2004.1.

[2][英]哈耶克.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M].秋风译.:人民,2003.1.

[3]程巍.朝圣山学社与“辉格党人的历史学”——评哈耶克编《资本主义与历史学家》[J].中国图书评论,2006(1):20-24.

[4]虹.西方学者关于英国工业革命中工人的生活标准讨论[J].师大学学报,2001(6):29-33.

我们发现,工人阶级中只有两种受到保护的人的状况得到了长期的改善。第一种是工厂工人。法律规定了一个有利于他们的、起码是较为合理的正常工作日,这使他们的体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并且给了他们一种精神上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又因他们集中在一定地区而加强了。他们的状况无疑要比1848年以前好。最好的证明是:在他们举行的罢工中,十次有九次都是工厂主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作为保证缩减生产的唯一手段而挑起的。你永远也不能说服工厂主同意缩短工作时间,即使他们的工业品根本找不到销路;但是要是你使工人罢工,资本家们就会毫无例外地关闭自己的工厂。

第二种是巨大的工联。这是那些绝大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成年男子劳动的生产部门的组织。无论是女工和童工的竞争,或者是机器的竞争,迄今为止都不能削弱它们的有组织的力量。机械工、粗细木工、建筑工人都各自组成一种力量,这种力量甚至强大到能够成功地抵制采用机器,例如建筑工人就是这样。从1848年以来,他们的状况无疑有了显著的改善;这方面最好的证明是:在十五年多的时期中,不但雇主对他们非常满意,而且他们对雇主也非常满意。他们形成了工人阶级中的贵族;他们为自己争到了比较舒适的地位,于是就认为万事大吉了。他们是莱昂·莱维先生和吉芬先生(以及可敬的路约·布伦坦诺先生)的模工人,对每个懂事的资本家和整个资本家阶级来说,他们确实都是些非常可爱、非常听话的人。

但是,谈到广大工人群众,他们的穷困和生活无保障的情况,现在至少和过去一样严重。伦敦的东头是一个日益扩大的泥塘,在失业时期那里充满了无穷的贫困、绝望和饥饿,在有工

作做的时候又到处是肉体和精神的堕落。在其他一切大城市里也是一样,只有享有特权的少数工人是例外;在较小的城市和农业地区中情况也是这样。一条规律把劳动力的价值限制在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格上,另一条规律把劳动力的平均价格照例降低到这种生活资料的最低限度上。这两条规律以自动机器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对工人起着作用,用它们的轮子碾压着工人。

工人运动

即使我举的例子再少一些,大家还是会同意我的意见:英国工人在他们所处的那种状况下是不会感到幸福的;在这种状况下,无论是个人或是整个阶级都不可能像人一样地生活、感觉和思想。

显然,工人应该设法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应该争取良好的比较合乎人的身分的状况。如果他们不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剥削工人——作斗争,他们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资产阶级却用他们的财产和他们掌握的国家政权所能提供的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工人一旦表明要摆脱现状,资产者就立刻成为他们的公开敌人。

此外,工人处处发觉资产阶级把他当做物件、当做自己的财产来看待,只凭这一点,工人也要成为资产阶级的敌人。我已?举了上百的例子,而且还能举出同样多的例子来说明:在目前情况下,工人只有仇恨资产阶级和反抗资产阶级,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的尊严。而英国工人阶级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烈地反抗有产者的暴政,应当归功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或者更确切地说,应当归功于他们没有受过教育,同样也应当归功于英国工人阶级的血液中掺有大量的爱尔兰人的热血。

英国工人,这已?不是普通说的英国人,不是像他的有钱的同胞那样的专会打算盘的大腹贾;他的感情丰富得多,他那北方人天生的冷漠被奔放的热情所抵销,这种热情已?控制了他。理智已?如此有力地促进了英国资产者利己主义天性的发展,使他所有的热情都受利己心的支配,并把他的情感的全部力量集中在追求金钱这一点上。而工人却没有这种理智,因此,工人的热情和外国人的一样强烈而不可抑制。英国的民族特征在工人身上消失了。

既然如我们所看到的,工人除了为改善自己的状况而进行反抗,就再也没有任何其他表现自己的人的感情的余地,那末工人自然就一定要在这种反抗中显出自己最动人、最高贵、最合

乎人情的特性了。我们将看到,工人的全部力量、全部活动都正好是倾注于这方面的,甚至他们为了要获得普通教育而做的一切努力也都是与此有直接联系的。固然,我们不得不报道一些个别的粗暴行为,甚至暴力行为,但同时永远不应当忘记,英国正进行着公开的社会战争;如果说,资产阶级所关心的是伪善地打着和平的幌子甚至打着博爱的幌子来进行这个战争,那末,相反地,只有揭露事实的真相,只有撕破这个伪善的假面具才能对工人有利;所以,甚至工人对资产阶级及其奴仆所采取的最强暴的敌对行动,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用来暗中对付工人的种种手段的公开的毫不掩饰的表现而已。

工人对资产阶级的反抗在工业发展开始后不久就已?表现出来,并?过了各种不同的阶段。这里不能详细论述这些阶段对英国人民发展的历史意义;这是另一种著作的题目,在这里我只能叙述那些为说明英国无产阶级的状况所必需的事实。

这种反抗心情的最早、最?始和最没有效果的形式就是犯罪。

工人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同时看到别人的生活比他好。他想不通,为什么偏偏是他这个比有钱的懒虫们为社会付出更多劳动的人该受这些苦难。而且穷困战胜了他生来对私有财产的尊重,于是他偷窃了。我们已?看到,随着工业的发展,犯罪事件也在增加,每年被捕的人数和加工的棉花的包数?常成正比。

但是工人很快就发觉这样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罪犯只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以盗窃来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社会却能以全部权力来猛袭一个人并以占绝对优势的力量压倒他。加之,盗窃只是一种最?始的最不自觉的反抗形式,因此,它不能普遍地表现工人的舆论,虽然工人心里也赞许它。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产业革命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对使用机器的时候。最初的一批发明家阿克莱等人就受过这种暴力的害,他们的机器被砸碎了;后来又接连发生了许多因使用机器而引起的起义,这些起义的?过情形和1844年6月波希米亚印花布工骚动的情形几乎完全一样:工人砸碎了机器,捣毁了工厂。

但是这种反抗形式也是孤立的,它局限于个别地区,并且只是针对着现存制度的一个方面。而且只要工人一获得转瞬即逝的胜利,社会权力就以自己的全部压力来袭击这些再度变得手无寸铁的犯罪者,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惩罚,而机器还是使用起来了。工人们必须找出一种新的反抗形式。

2006-4-16 18:50 回复

马克思门徒

2楼

这时,一个由旧的、改革前的、托利党人的寡头议会所颁布的法律帮了他们的忙,要是再晚一些,在改革法案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的对立用法律固定下来并使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之后,这个法律就永远不会被下院通过了。这个法律是在1824年通过的,它废除了以前禁止工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联合起来的一切法令。工人得到了过去只是贵族和资产阶级才有的结社的权利。诚然,在工人中间过去一直就有秘密的工会存在,但是它们从来没有做出显著的成绩来。例如,据昔蒙兹说(“手工业和手工业者”第137页及以下各页),在格兰,还在1812年就发生了由秘密的团体所组织的格?斯哥织工的总罢工。1822年又

发生了罢工,有两个工人因不愿加入工会而被宣布为本阶级的叛徒,有人把硫酸泼在他们的脸上,结果这两个人都成了瞎子。1818年,格兰矿工的团体也已?强大到能进行总罢工的程度。这种团体都要每一个成员立誓效忠和保守秘密,有会员名册、基金会、簿记和地方分会。

但是,全部活动的秘密性阻?了这些团体的发展。当1824年工人得到自由结社的权利时,这些工会就很快地布满了全英国并获得了巨大的意义。所有的劳动部门中都成立了这样的工会(trades?unions〔工联〕),它们公开宣称要竭力保护各个工人不受资产阶级的横行霸道和冷酷待遇之害。它们的目的是:规定工资,作为一个力量,集体地和雇主进行谈判,按雇主所获利润的多少来调整工资,在适当的时候提高工资,并使每一种职业的工资保持同一水平。因此,这些工会总是向资本家力争一个大家都得遵守的工资标准,?拒绝接受这种工资标准,就向他宣布罢工。其次,工会还竭力用限制招收学徒的方法来维持资本家对工人的需求,从而使工资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它们尽可能地竭力反对厂主靠采用新的机器和工具等欺诈手段来降低工资的企图。最后,它们还用金钱来帮助失业工人。这件事或者直接由工会的基金会来做,或者利用证明工人身分的卡片来进行。工人带着卡片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同行就资助他并告诉他什么地方容易找到工作。这种走四方的生活,工人们叫做thetramp〔流浪〕,而这种走四方的人就叫做tramper〔流浪汉〕。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工会委任了一个支薪的主席兼秘书,——可想而知,因为没有一个厂主会雇用这样的人,——并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收每周的会费和监督这些会费的开支,使其合乎工会的利益,个别地区的工会在可能和有利的时候就合并为一个工会联合会,并定期举行代表大会。在个别情况下,曾有人试图把全英国同一行业中所有的工人结合成一个大的工会,并且不止一次地——第一次是在1830年——试图建立一个全英工会联合会,同时每一个行业都保有自己的特有的组织。但是这种联合会是维持不了很久的,甚至也很少能成立起来;只有特别普遍的高潮才能使这样的联合会诞生并使它具有行动的能力。

这些工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通常使用如下的手段。如果有一个或几个业主拒绝承认工会所规定的工资,那就派一个代表团去见他们,或者向他们送上一份请愿书(看吧,工人是能够承认专制的厂主在他那小王国里的权力的)。如果这样做仍没有结果,工会就下令停工,所有的工人都散伙回家。如果一个或几个厂主拒绝承认工会所规定的工资,这种罢工(turn?out或strike)就是局部性的;如果某一个劳动部门所有的厂主都拒绝承认,那末罢工就会成为总罢工。这就是工会的合法手段——所谓合法就是在宣布罢工前要预先提出警告,实际上却并不都是这样。但是,只要有些工人还没有加入工会,有些人为了厂主所许给的眼前利益准备退出工会,这种合法手段就很少发生什么效力。特别是在局部罢工时,厂主很容易从这些“害群之马”(所谓knobsticks〔工贼〕)中招雇工人,从而使联合起来的工人的努力毫无结果。工会会员通常企图用威胁、辱骂、殴打和暴力来对付这些工贼,总之,用一切方法来恐吓他们。于是这些工贼就向法庭控告,而由于法律的守护者资产阶级还掌握着政权,所以只要一发生的行为,只要有人向法庭控告一个工会会员,工会的力量几乎总要受到损害。

2006-4-16 18:50 回复

马克思门徒

3楼

这些工会的历史充满了工人的一连串的失败,只是间或才有几次个别的胜利。自然,工会的一切努力都不能改变工资决定于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这一?济规律。因此,工会是无力消除影响这种关系的重大?因的。在商业危机期间,工会或者不得不自动降低工资标准,或者就完全解散,而在大量需求劳动的时候,它们也不可能把工资提得高于因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而自然规定的水平。

但是对个别的局部的次要?因,工会是能起作用的。假使厂主不是面对着集中起来的、准备反抗的工人群众,他就会为了发财而逐渐地把工资愈降愈低;此外,他不得不和其他厂主进行的竞争也迫使他这样做,于是工资就会很快降到最低限度。但是厂主相互间的这种竞争在正常情况下是会被工人的反抗抑制下去的。每个厂主都知道,每一次降低工资,如果不是由他和他的竞争者所共有的条件决定的,结果都会引起罢工,而罢工无疑地会给他带来损失,因为在罢工期间他投下的资本不能周转,机器也要生锈。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他到底是否能降低工资也还不知道,但是他很清楚地知道,只要他一成功,竞争者就会跟他学,他们的产品的价格也会降低,他所希望的利润又得从他的手中溜走。其次,在危机完结时,工会当然会使工资更快地(比它们不加过问时)提高。厂主所关心的,是在其他企禁主的竞争还没有迫使他提高工资以前尽可能地不这样做;可是,由于工会的存在,市场上的情况一好转,工人自己就会要求提高工资,并且他们往往会利用大量需要工人的情况,以罢工来迫使厂主提高工资。但是,正如我已?说过的,工会对左右着劳动市场的较重大的?因是无能为力的。在这种情况下,饥饿逐渐迫使工人在任何条件下复工,而只要有几个人这样做,工会的力量就会被摧毁,因为在市场上有一定数量的存货的时候,资产阶级有了这几个工贼就能够消除生产中断所引起的最严重的后果。由于需要援助的人很多,工会的基金很快就用完;最后连小铺老板也拒绝高利的赊欠了,穷困迫使工人重新戴上资产阶级的枷锁。但是厂主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这只是由于工人的反抗才成为他们的利益——也要避免任何不必要的降低工资,而工人自身更是把每次工资降低(即使是由于市场状况所引起的工资降低)看做他们的处境的进一步恶化(他们想尽力抵抗这种恶化);因此,大多数的罢工都是以工人吃亏而告终。这就发生了一个问题,工人明明知道宣布罢工没有用,为什么还要采取这种办法呢?问题很简单,因为工人必须反对降低工资,甚至要反抗这种降低的必然性本身;因为工人一定要宣布,他作为一个人,不能去迁就环境,相反地应该让环境来适应自己,适应人;因为工人的沉默就表示同这种环境妥?,承认资产阶级在商业繁荣时期有权剥削工人,而在萧条时期又有权把工人饿死。只要工人还保存有一点点人的尊严,他们就不能不对此表示抗议,而他们之所以这样抗议,而不用别的方式来抗议,就因为他们是英国人,是用行动来表示自己的抗议的讲际的人,而不是像德国理论家们那样,只要把他们的抗议书登记下来,adacta〔归入卷宗〕,就回去安安静静地睡大觉,让抗议书也像抗议者本人一样地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睡觉。相反地,英国人的积极抗议是不会不发生影响的:它把资产阶级的贪得无厌的欲望限制在一定的围,使工人对有产阶级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万能权力的反抗不致消沉下去。

它同时也向工人证明,要粉碎资产阶级的势力,除了工会和罢工,还需要更多的东西。但是这些工会及其所组织的罢工,其意义首先在于:它们是工人想消灭竞争的第一次尝试。它们存在的前提就是工人已?懂得,资产阶级的统治正是建筑在工人彼此间的竞争上,即建筑在无产阶级的不团结上,建筑在一些工人和另一些工人的对立上。而正因为工会努力反对竞争,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生命攸关的神?(虽然这种努力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这个社会制度才把它看得这样地危险。在进攻资产阶级和整个现存社会制度的时候,工人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容易攻破的地方了。当工人之间的竞争停止的时候,当所有的工人都下了决心,再也不让资产阶级来剥削自己的时候,私有制王国的末日就来临了。工资之所以由供求关系来

决定,由劳动市场上的偶然发生的情况来决定,仅仅是由于直到现在工人还让别人把自己当做可以买卖的物品来看待。当工人下定决心不再让别人买卖他们的时候,当工人弄清了劳动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工人不再作为物件而作为一个不仅具有劳动力并且具有意志的人出现的时候,到那时,全部现代政治?济学在工资规律就完蛋了。当然,假使工人在达到消灭彼此之间的竞争后就停止前进,工资规律归根到底还会重新发生效力。但是,如果工人不想放弃他们以前的运动,不想重新恢复彼此间的这种竞争,那末他们就不能停止前进,换句话说,他们是根本不能这样做的。有一种必然性在迫使他们根本消灭竞争,而不是消灭一部分竞争,而且他们是会这样做的。现在工人已?一天比一天懂得竞争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害处,他们比资产阶级更懂得,有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引起商业危机,因而对工人也有影响,所以也必须消灭这种竞争。

2006-4-16 18:50 回复

马克思门徒

4楼

很快他们就会懂得,他们应当怎样去做这件事情。

工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强了工人对有产阶级的仇恨和愤?,这是无须加以证明的。因此,特别激动的时期,这些工会中就产生了——不论是否得到领导者的同意——一些只能用达到绝望地步的仇恨和冲破一切藩篱的狂野的激情来解释的个别行动。属于这一类行动的就是前面已?提到过的用硫酸来灼伤人的事件,以及一系列其他的事件。现在我就举出几件来。在1831年的激烈的工潮时期,曼彻斯特附近海德地方的厂主,年轻的埃士顿,一天晚上在田野里被人枪杀了,凶手没有找到。毫无疑问,这是工人的报复行为。纵火和企图进行爆炸的事件也?常发生。1843年9月29日,星期五,有人企图炸毁设菲尔德霍华德街厂主派金的制锯工场。用来进行爆炸的是一根装满了炸药而且两端堵死了的铁管;损失是相当重大的。第二天,即9月30日,在设菲尔德附近设尔斯?摩尔的伊毕岑刀锉工厂又发生了同样的事件。伊毕岑先生积极参加资产阶级的组织,压低工资,专门雇用工贼,还利用济贫法来攫取私利(在1842年的危机时期,他强迫工人接受低工资,把那些拒绝接受的人的名字通知济贫所,说他们能够得到工作,但不愿工作,因而不应当得到救济),所以激起了工人的仇恨。爆炸使他受到相当大的损失,而所有来到出事地点的工人,都只恨“没有把工厂全部炸毁”。1843年10月6日,星期五,在波尔顿有人企图纵火焚烧爱恩司华斯?克伦普顿工厂,但没有成功。在短短的时期这已?是第三次或第四次企图焚烧这家工厂了。1844年1月10日,星期三,在设菲尔德市参议会会议上警官给大家看一个专门用来爆破的生铁炸弹,装有4磅炸药,有一根烧焦了但已熄灭的引线,这个炸弹是在设菲尔德市伯爵街基钦先生的工厂里发现的。1844年1月20日,星期日,在郎卡郡柏立地方的本特立—怀特锯木厂里发生了爆炸,爆炸是由扔到工厂里面来的一包火药引起的,损失重大。

英国工业革命2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英国工业革命(二) 【内容标准】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进程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设问讨论教学法。通过阅读教材及围绕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教学要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三、工业革命的主要成果 1、棉纺织业 哈格里夫斯——珍妮机 2、动力机器 瓦特(James Watt)——改良蒸汽机 学生讨论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后明确: 最早使用蒸汽机作动力的是纺纱厂;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史上的革命——汽船和火车的发明 (1)(英)斯蒂芬森——“旅行者”号火车机车 (2)(美)富尔登——汽船 学生讨论铁路运输的优越性。 提示:载重量大,速度快,便于长途运输,缩短各地的距离,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工农业发展,改变生活节奏,促进社会交往,成为社会经济的动脉。 强调:铁路开创了人类陆地交通的新纪元。 4、其他发明: 用焦炭炼铁。 5、主要能源——煤炭 四、讨论探究:工业革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 ②为新兴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③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④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念,城市化开始兴起;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了世界面貌。) (2)消极影响:工业革命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①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无产阶级遭受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两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美列强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拉殖民扩张,造成当地的贫穷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③自然环境开始遭受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强调: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明确:英法等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发动了两次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总结巩固】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德国、法国的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1、工业革命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最早始于英国,在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19世纪,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继英国之后,美、法、德等不少国家也都开始了工业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规律。 工业革命使得欧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制成品成倍增长。 2、德国、法国工业革命与英国的比较 在不同的国家、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一样、社会环境也不一样,因此各国进行工业革命发展过程、特点也各不相同。 2.1 英国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2.2 法国工业革命 法国直至19世纪中叶仍然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它的工业革命开始很早,还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就已从英国引进了蒸汽机、珍妮纺纱机。在全欧洲都占有首屈一指地位的勒克勒佐冶金公司,作为全欧最大采煤企业之一的昂赞矿业公司,都配备有蒸汽机、汽锤、马拉铁路等先进设备。个别的纺织厂使用了珍妮纺纱机。但是,随着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1792年起又进行了反对外来武装干涉的战争,随后又有连年不断的拿破仑战争,再加上内部局势的长期动荡不宁,这种战连祸结的情景,使得刚刚起步的工业革命不得不停下步来。虽然也曾在某些空隙之时有所动作,但毕竟是极为滞缓,难成气候。拿破仑帝国垮台之后,工业革命有些起色。尤其是英国政府于1825年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使法国工业界有机会较多地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迈出了工业革命复兴的步伐。然而,当时是复辟王朝统治时期,投资环境颇为不利。1824年即位的国王查理十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浅谈“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转折点。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 发源于英国而后波及欧美主要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深刻、巨大的影响。它为新生的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促使欧美诸国先后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它为英国提供了历史机遇,利用工业化先发优势,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进步和幸福,同时也使人类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 一、工业革命的产生及发展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早在十五世纪,英国半农半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这种家庭的毛纺织手工业,后来随着农民的贫富分化,而发生了改变。很多家庭手工业者变成了为商人进行原料加工的雇佣劳动者。于是,呢绒商人们逐渐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便形成了毛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 在十六世纪时,分散的手工工场占主要地位。随着圈地运动而使丧失土地的农民日益增多,由大商人所创办的集中的手工工场便逐渐发展起来,达到了雇佣一千名以上工人的规模。到十七世纪时,雇佣几百名工人的手工工场已经非常普遍了。这些手工工场并不限于毛纺织业,在采矿、冶金、制盐、造纸、玻璃、制硝、啤酒等部门,都建立起很大的手工工场。 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为技术上的巨大进步。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技术方面的进步,与欧洲大陆上的大量工匠迁居英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凯伊发明飞梭以后,一个织布工人可以做过去两个工人的工作,使效率提高了一倍。后来,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史料及解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条件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但是通过这个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有的历史事件,原因和条件可以混为一谈,但是有的历史事件必须分清,原因就是原因,条件就是条件。例如新航路开辟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源于英国?通常的解释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与科学革命。1640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经过40多年的反反复复。直到1688年才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国会掌握了财政控制权、政治弹劾权、军事制驭权。此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到18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发生时,英国的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并成为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基础。可以讲,没有民主就没有工业革命。 1688年~1689年的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现在人们普遍地接受了这样的学说,扩展国家的权力只应该是为了保护人们天生的自由权利和他们享受财产的权利。在这一学说的影响下,国会撤消了授予特别垄断权和干预自由竞争的旧法律。重商主义的原则被继续用于和殖民地的交易,但是在国内的商业范围内,许多限制逐渐被取消。民主政治对工业革命的催生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业主的利益得到有效的制度保护;阻碍工业发展的封建力量被摧毁;自由竞争的原则得到普及。除了民主政治,工业革命的发生还有一个基本条件,即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想像的科学的力量,出现了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包括科学体系的革命、技术发明的革命、哲学体系的革命。从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革命在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哈维、波义耳、哥白尼、康德等巨人的推动下出现了。科学革命推动技术发明一个接一个地涌现出来,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上述两个条件只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核心的因素或者说只有英国才具备的发生工业革命的要素是:金融创新。 人们的创业积极性调动出来了,但资金从哪里来?英国的光荣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上的民主制度,而且还带来了一场金融革命。正是这场金融革命为人们的创业和技术革命提供了融资渠道。这场金融革命的意义基本上是被我们所忽略的。 光荣革命后的金融革命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政府信用的债券化。光荣革命后,政府凭借着自身的可信性和承诺度,通过债务融资的数量一再上涨,1688年政府债务只有100万英镑,而到1697年则达到1670万英镑,增加了16倍;到1750年更是达到7800万英镑。政府用这些资金做了大量的公共事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发展和海军建设。债务的增加说明人们对于政府有充分的信心。 ★各种金融机构不断发展和涌现出来,如特许公司、合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出现,个人储蓄业务开始发展起来。18世纪伦敦的银行数量已经达到25个,到1750年达到30个。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1、英国工业革命简介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是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此后,工业革命逐渐地从英国扩散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发生,不仅对英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使世界形势发生了改变。 2、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人类社会的演进产生了空前绝后的深刻影响,其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对本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首先,英国工业革命使它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工业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使英国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而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头号工业强国,号称“世界工厂”,称霸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 其次,英国工业革命使它在国内的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地位。到19世纪40年代,工厂制在英国工业生产中已占居统治地位。 接着,英国工业革命改变了国内的经济和人口的分布,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前,英国经济最发达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部。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西北盛产煤铁的荒芜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工业中心和城市,如曼彻斯特、兰开夏、伯明翰、利物浦、格拉斯哥、斯卡斯尔等。 再次,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国内农业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农业工人和农业资本家。 最后,英国工业革命使国内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明显地暴露出来,并逐渐激化。 2.2 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世界形势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扩展,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出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开展起来。

试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成功的原因

试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并成功的原因 工业革命在18世纪中叶首先发生在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纪时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厂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适合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是关于革命得以持续并最终取得成功的保障。 首先我们先要说一下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时,欧洲封建经济的急速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开始从内部侵蚀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瓦解封建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萌芽。此时西欧货币已经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黄金、白银同是欧洲各国和欧洲各国间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因而当时人们认为占有金银就占有一切,黄金能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西欧社会各阶层,尤其商人和资产阶级,非常热衷于追求金银、财富,然而欧洲大陆所产金银有限,于是他们把注意力转到了东方。当地中海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后,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对往来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各国商人横征暴敛,百般刁难。在巨额贸易利益损害情况下,欧洲商人不得不开辟一条新航路得到亚洲的奢侈品和香料。生产力发展又使航运成为了可能。在这种种契机下,甚至有巩固皇权、传播天主教等其他因素的刺激下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由此可以看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经济根源。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不仅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黄金利益,也带动了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引起了商业革命的发生。 其次,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由于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被铲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市场需求迅速增大,商品开始供不应求,原有的生产力无法满足,则需要更强大的生产力,于是工业革命就产生了。君主立宪制使当时英国国家机器效率大大提高,激发了科技创新热情,使社会活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英国崛起的强大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在它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创造的生产力远远超过了以前几个世纪的总和。这是工业革命发生的政治原因。 除此之外,工业革命的开展还必须具备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十七世纪末,英国的工场手工业迅猛的发展起来,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工场手工业是手工业小生产和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之间的过渡形式,它为后者的发生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工场手工业使分工越来越精细,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且还使劳动工具日趋专门化,这就为发明和应用机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所以这时英国所出现的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 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 正文: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及变革 (一)经济变革 在一系列前提条件下,最终孕育了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30-4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工业革命前后80年,英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倍,棉纺厂工人生产率高于手纺工人266倍;18世纪中叶,英国的煤产量、棉花加工量都相当于世界的一半;英国工业产值占整个世界的51%,进出口贸易占25%,铁路超过1万公里,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英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迫切需要广阔的市场。但英国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着封建制度残余的影响和重商主义束缚。因此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现经济自由。而斯密的自由放任的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 斯密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利己,就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个人利益不仅创造和维护经济机制,而且还促进了财富的增长。他说:“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公共利益”。他认为,满足人们利己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实行经济自由,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去增进社会利益,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的前提下,都应完全自由,“在他自己的方法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勤奋和资本加入对任何人或其他阶级的竞争”。为了保护竞争,斯密反对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去干预社会生活。他说:“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应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自寻烦恼地去注意不该注意的问题,而且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个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交给一个大言不惭地、荒唐地自认为有资格行使的人,再危险也没有了”,“一切特惠或限制的制度,一经完全废除,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树立起来”。 因此,斯密认为政府的作用就应该是一个“守夜人”角色,“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其职能应局限于保护国家、维护公正与秩序、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对于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第22卷 第5期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 Vol.22 No.5 2000年9月(Philosoph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 2000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卫斯理宗(1740-1840) 周文英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马列部,北京 100038) [摘 要] 卫斯理宗(又称循道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它是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 卫斯理宗既是一场宗教革命———福音主义运动,又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广泛地影响了英 国工业革命前后时期的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关键词] 卫斯理宗;英国;社会整合功能 [中图分类号]B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72(2000)05-0078-06 近世英国,尤其是18世纪,经历了新旧社会的转变。在这期间,国教衰落,卫斯理宗应运而生,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它广泛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引出了许多连其创始人———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1703-1791)本人也未曾料到的后果。因此,有的史学家把卫斯理宗和法国大革命并列为震撼18世纪的两件大事。 一、卫斯理宗的产生 卫斯理宗诞生于18世纪的英国社会,它是当时的国教牧师约翰·卫斯理创立的,是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不管人们是否承认,18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那些统治现代社会的因素,如经济、政治、宗教、社会等等,各呈纷异,各显异彩。即使人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着的因素,却也无法否认,这个时期是新旧英国社会转型的典型时期,新兴产业兴起,国教受到起来越激烈的挑战,“旧体制”痛苦而艰难地走向衰落,而在精神领域,整个18世纪的国教及其神职人员除少数几个牧师有惊人的献身精神外,一般不以基督信念关心社会,因而没能成为“教化社区的道德楷模”。这是一个精神疲软、希望破灭的时代,它充满惰性又缺乏远见,又由于理性主义的盛行,人们宗教情感淡漠。 卫斯理生活的时代,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和大变迁的时代。当时的英格兰,一方面交通落后,政治腐败,人亿贫病交加,在贵族队级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出现萌芽,乡村人口逐渐移向城市,工人以低价出卖劳动力,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恶劣,他们的子弟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立法及行政权力完全操纵在贵族手中,平民无权过问,法律成为压迫平民的工具。如13岁的小偷若偷3先令就会被处死,因此,许多史学家称18世纪为英国最不同情平民的世纪。 英国穷人悲惨命运的造成,在于他们被当成了牺牲品,这也正是社会不安、精神空虚的原因。不管是农业革命,还是随后的工业革命,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平民生活未见变好。为逃避痛苦的现实,他们把希望转寄于宗教———一种关心他们,并令他们共鸣的新宗教,而“一生,无论言行,非常关心穷人,并时时为他们考虑的卫理斯创立的宗教,正适应了平民的希求。 18世纪前半期,由于首相沃尔波尔及佩勒姆兄弟发展了一套不依赖国教的行政管理机构,国教在贵族阶 [收稿日期] 2000-07-10 [作者简介] 周文英(1965—),女,江苏连云港人,讲师,主要研究欧洲史。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关于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的原因 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鸦片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 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前,还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以国王为首的封建贵族集团是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全国有人口550万,其中410万人住在农村。最大的城市伦敦人口也只有20万,其他城市的人口最多也不超过2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来解释工业革命能首先在英国发生。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威廉在1689年同意接受议会提出的《权利法案》的条件后被议会宣布为英国国王,称为威廉三世。《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1.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2.国王无权废止议会通过的法律;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人民有请愿权;5.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1701年,议会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一法案的实质是《权利法案》的补充。规定国王的法令必须由有关大臣的签署才能生效,所有大臣必须执行议会的决议,不同意议会的决议,大臣就须辞职。根据这个法案,大臣便对议会负责而不对国王负责,英国国王变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政权完全落入以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新贵族为主的议会之手,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大量的只有人身自由而无生产资料的雇佣劳动者;二是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创造这两个条件的过程,就是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与后来的资本积累不同,前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建立之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后者是发生在资本主义大生产过程中。所以把前者叫做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者称为资本积累。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在国内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例如国债制度、创建银行和股份公司、严密的税收制度三个途径完成的。 (3)对外贸易 自16世纪下半叶起,英国政府就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为了发展贸易,英国政府大力扶植造船业,支持在海外成立特权贸易公司。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600年英国在印度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和1670年在北美成立的哈德逊公司。英国在印度采取的是强迫式贸易。如强迫印度农民种鸦片,输出到各国取得高额利润,中国也是受害国。英国低价收购印度大米,再卖给其他国家,获取暴利。 英国殖民者对于美洲和澳洲殖民地的土著,一方面进行残酷的消灭屠杀,另一方面进行掠夺式的贸易。1670年英国在北美创立的哈德逊公司,到1720年,其收入增加了7倍。英国就是这样通过强迫和掠夺的贸易,使大量的财富和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回国内。 由此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近一百年问,英国政府通过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强盗式贸易、贩卖奴隶和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完成了扩大资本主义生产的两个先决条件——大批的自由劳动力与大量资本。 (4)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早在15世纪,英国农村的半农半工的手工业就非常普遍,最初主要是毛纺织业。到15世纪末,穿梭于城乡之间的呢绒商人为了加快生产速度,逐渐地把单独的家庭手工业联系起来,形成了早期的毛织业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有分散的和集中的两种形式。在16世纪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工业革命时英国工人生活:食不果腹衣衫褴褛 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工人大多来自过去的自耕农、手工工人和工匠。在此之前,他们基本上过着田园生活,按照农业生产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革命发生后,大规模圈地运动、大机器生产打破了农业社会的宁静,往昔的男耕女织生活难以为继,工人的生活开始发生很大改变。 食不果腹 当时,英国工人的日常主食是土豆和面包,在困难时则代之以芜菁。肉类、鱼类、蛋类的消费都很少,只是偶尔食用一点咸肉或鲜肉。19世纪30年代,普德西市(Pudsey)的编织工曾经说,吃肉是富人才能享受到的奢侈生活,工人只有在星期天才可能吃到一点肉。鱼的消费则更是少得可怜,在这一时期,鱼仍被视为奢侈品。工资比较高的纺细纱工人偶尔会买一些鱼,但也并不多。工人家庭食物的质量通常很差,“蔬菜不新鲜,干酪是质量很坏的陈货。猪板油是发臭的,肉又瘦又陈又硬,都是老牲畜的肉,甚至常常是病畜或死畜的肉,往往已经半腐烂了”。 有的家庭甚至根本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许多儿童抱怨说:“我老是吃不饱,多半只能吃到带盐的土豆,从来没有肉和面包”,“今天中午,一点东西也没有吃,我们家里从来就不吃午饭,吃的多半只是带盐的土豆,偶尔才能吃到一点面包。”1804年,一位工厂督察员在巡视了一群生活极为贫困的纺织工人后说:“他们的身体糟糕透了,整个群体的身高急剧下降,到了小人

国的程度,从这些人中连一个近卫兵连都招不齐。”这说明工人的营养水平很低,饮食非常低劣。 衣衫褴褛 满足最基本生理需求的饮食尚且如此,工人的穿着就更糟糕了。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写道:“用来做衣服的料子都是非常不合适的,无论是在女人的衣橱里或男人的衣橱里,都几乎根本没有亚麻布和毛织品,只有棉织品。衬衫是用漂白布或是杂色的印花布做的,女人的衣服大部分也是印花布做的,毛织品的裙子很少能在晒衣服的绳子上看到。男人们大都穿着粗布及其他粗棉织品做的裤子和同样的料子做的上衣或夹克。粗布(fustian)甚至成了工人服装这个名词的同义语,工人被叫做fustian-jackets(粗布夹克),而工人也这样称呼自己,借以和那些穿呢子(broad-cloth)的老爷们相区别,而呢子也就成了资产者的标志。” 贫穷工人家庭一般都没有专门给孩子买或做的衣服,孩子们的衣服要么是用大人废弃的衣服裁剪而成的,要么是哥哥姐姐们曾经穿过的旧衣服。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或去上学之时经常赤脚,根本没有鞋子穿。用衣衫褴褛这个词来形容贫穷工人的孩子,是最合适不过的。 居住环境恶劣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的环境明显恶化,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是环境恶化、居住拥挤的主要原因。从工业区多数劳动居民的家居中,可以看到几乎原始的生活痕迹。这些房子污秽不堪,没有像样的家具。仅有的一点家具,往往也是最粗糙、最普通的,而且经常是残缺不全的。有的历史著作这样描述了贫穷工人的房屋:“两把灯心草椅面的椅子,一张松木桌子,几条凳子。破损的陶制器皿,例如盘子、茶杯等,一两个茶壶和罐子,几把刀叉。一根用作火钳的破铁条,没有火炉围栏。有的人家有一副床架,有的没有,视各家的情况而定。真正称得上毛毯和床单的东西,他们连见都没有见过。他们睡觉的地方常常是用麻袋、棉屑或者麦秸铺成的,没有舒适的床架和羽毛褥垫的床。”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论“工业革命”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姚雷(软件学院,71108314) 摘要: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这场革命,最先由英国发起,对英国,对欧洲,甚至对世界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世界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可以说是这场革命中的主角,而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很多变革和影响。本文将探究工业革命以及它给英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 关键词: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影响变革 正文: 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也是世界历史上地位很高的一段时期。这场革命,导致世界格局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变革,几乎影响到了世界上所有国家。而英国,作为该时期的先行者,必然值得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学家等的研究和探讨。 一、关于工业革命的探讨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扩充到其他行业。 1689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由此发生了工业革命。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1764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在英国乃至世界的爆发。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传播到英格兰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1884年汤因比的《工业革命演讲集》出版后,“工业革命”一词广泛流传,逐渐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一百多年来,尽管史学界和经济学界有关工业革命的著作越来越多,研究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但研究者即使对一些基本问题也很少形成共识,对于“什么是工业革命”这一问题往往也是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答案。 不同时代的学者关注工业革命的角度不同。国内外学者把工业革命定义的研究分为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社会变革学派认为工业革命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人与人之间经济交易方式的大变革;工业组织学派强调工厂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或者说工厂制度的兴起;宏观经济学派则重点分析了当时出现的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技术学派认为,技术变化是工业革命时期最根本的特征;而在能源消耗学派的眼里,能源利用方式和种类的变化是工业革命的核心;消费学派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包含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基本方面。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它使生产得以实现,创造新的生产需要。消费在工业革命时期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完成社会再生产过程,二是扩大生产需要,尤其是使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学派都从不同的角度捉住了工业革命的特征。而本文主要是考量工业革命跟资本主义制度的宏观层面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是采纳社会变革学派的观点,把工业革命看作既是经济上的革命,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革命,而且还是一次对整个人类发生根本影响的革命。因而,本文所说的工业革命乃是广义的工业革命。它是“一次包括政治,经济一切在内

英国工业革命对我国的启示

1、如果说大西洋贸易引发欧洲工业革命,那么现在太平洋贸易将催生中国和印度的工业革命。都是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当年法国和英国的故事将在中国和印度重演。虽然印度工业化起步比中国晚,但是印度凭借比较良好的银行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是因为没有计划生育而有比较好的人口结构,近年还有后来居上的趋势。调整人口政策已经成了中国的当务之急。 2、在圈地运动早期,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现大量无业流浪人员,威胁城市治安,英国政府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但是正是因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资源。中国凭借全国的劳动力使得沿海完成工业化,但是今后内地工业化的时候,到哪里去找劳动力?1980年开始独生政策,2003年出现民工荒(还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推迟了民工荒出现时间),这难道是偶然? 3、英国圈地运动从土地上赶走的现有劳动力并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劳动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国工业革命的自由劳动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从18世纪中叶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增长三倍,有大量的劳动力补充)。其实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都是依赖农村新增加的年轻劳动力,而不是富余的中老年劳动力。工业化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是靠中老年劳动力的话,将他们与土地的联系切断,断了他们的生活后路,这些人进城工作时间短,然后就面临养老、医疗等问题,谈不上积累。现在中国人口学家认为中国还有富余劳动力,以为劳动力能够满足中国工业化进程,但是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新增加的劳动力又不够,开始出现民工荒了。要是这个民工荒靠中老年劳动力补充的话,让他们脱离土地,对中国今后社保是一个巨大隐患。人口结构问题使得中国工业化要么滞后,要是走一条依赖中老年劳动力的畸形而充满风险的道路。 4、自主创新是英国工业化的关键。英国人口爆炸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创新,并且大多是民间性质,大多是年轻人所为。欧洲工业化的时候,英国人口虽然没有法国多,但是自由劳动力却比法国多,创新人员比法国多。中国现在虽然人口13亿,比美国3亿人要多,但是中国大多是农民,这些人几乎与创新无缘,中国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术层次(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英国普通工人就足以单独创新,但是现在面临的是第四、五次产业革命,对创新人员素质的要求大为提高),真正有条件进行高技术创新的人员远远比美国要少。中国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质,稳健地调整产业结构(要是产业结构不改变,光是靠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连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机会创新了),使更多的人进入能够创新的阶层。要给民间创新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鼓励企业创新。 5、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全球市场还刚刚起步,航海贸易开辟了广大的全球市场,英国当时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当时对英国来说决定经济的是生产供给而不是本国消费,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资水平增长不快,只是处于李嘉图所说的生存工资水平上,当时英国的投资者主要来自本国,这种低工资模式有利于生产供给能力的提高和本国的积累。现在决定生产的不是供给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费市场是关键。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市场,要适当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充分利用本国的市场。由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日本和东南亚的工业化过程中,工资收入增加都比较快。英国工业化虽然以低工资著称,但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三倍,英国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国工业化开始已经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缓慢的情况下,工资增长却比英国当年还要慢,甚至还达不到生存工资水平,这是很不合理的。中国现在是利用本国资源而成为世界工厂,要是仍然采纳低工资模式,劳动力工资太低,加上对养老的恐惧而增加积蓄,将导致本国消费的微缩,而生产的过剩必然导致产品的廉价外销(等于是消费本国资源,进口国际污染)。国内消费萎缩,将导致生育意愿下降。并且由于中国现在资本来源于全球,劳动力收入低于资本收入,意味着经济利润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计划生育,一方面能够改善消费结构,一方面由于缓解养老的恐惧而增加消费信心。

工业革命的原因分析

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非中国的原因分析 电13 苗键强2011010645 众所周知,自先秦时代到明朝,中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然而,使人类步入“蒸汽时代”的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英国。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原始资本积累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工业革命前资本家的财富积累,也就是1500-1763年这段时间中,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种种方式积累财富的过程。”而英国在此期间就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第一点,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15世纪,哥伦布、麦哲伦等人发现了美洲,开辟了新航路。同时,英国对于美洲的殖民扩张也拉开了序幕。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英国打败了其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等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幅员辽阔的殖民地。英国从它的殖民地中获取黄金、钻石以及大量的自然资源,这些掠夺使得英国的财富迅速膨胀。而在殖民掠夺的过程中,随着美洲殖民地对于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长,英国大量从事了贩卖黑人奴隶的罪恶活动、17世纪,英国成为了贩卖黑奴的主要国家,形成了贩卖黑奴的三角航程。 第二点,圈地运动和手工工场的兴起。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了适应当时的毛纺织业对于羊毛的需求,用暴力抢占农民的土地并将土地变成牧场。结果使得资本主义形式的农场和牧场得以出现。同时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又被迫沦为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力,而这些导致的工场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而在此期间,中国则完全没有进行与英国相似的资本积累活动。明朝时,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等海外探索壮举,然而却是本着“宣扬国威”的目的,每次远洋都会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而在清朝,政府甚至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更是切断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因此,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始资本积累使得工业革命的进行有了大量的物质和财富基础。 二、经济发展水平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几个世纪中,英国完成了商业革命以及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为价值革命。在英国对美洲殖民掠夺的过程中,随着金银大量流入英国,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因而,当时签订了长期租约的农场主获利,而农民的实际利益受损。这就直接带来了社会分化,从而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规模的扩大,商业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创新。比如合作制、股份制等有效的商业形式得以推广,同时特权公司出现。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贸易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贸易拓展的背景下,由于不同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通过商业革命,英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则使得世界的经济连成一个整体,从而进一步加快了经济发展速度。 而在此期间,中国由于受到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地影响,商业发展一直相对缓慢。没有了商业为经济持续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经济在明朝之后就逐渐停滞不前。 因此,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优势使得它具备了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 三、利益动机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以及影响

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中部地区,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自英格兰扩散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1.1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17世纪中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联盟为基础的君主立宪制度。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政治基础。随后的百年时间内,资产阶级通过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以及国内实行的国债制度和消费税政策,积累了巨额财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所必须的货币资金。英国资产阶级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因此,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资产阶级则大力鼓励圈地。政府通过议会立法使圈地合法化。地主贵族依靠国家机器,强迫农民服从圈地法案。农民无力负担圈地费用,或因失去公有地使用权而无法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出卖土地。圈地运动配合工业革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工业原材料,以及能供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虽然产生了许多不公,客观上确实是工业革命的一个必要前提。此外,工厂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商品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1.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技术革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一是蒸汽机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只能依赖人力和畜力的局限,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提供了廉价而充足的动力。二是冶金行业采用焦炭来炼钢等技术革新,能够练出韧性和强度更好的钢材,为技术革新生产的各种新机器,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同时也将英国大量的煤炭资源利用了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后共有很多种不同的发明,除了较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蒸汽机外,还有很多发明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1733年约翰·凯发明飞梭;1764年哈格里夫斯?珍妮发明纺纱机;1768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机;1802年瓦特改进了牛考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