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doc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doc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doc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doc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绪论

未成年人被视为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更容易被忽视甚至践踏。隐私权对成年人来说已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话题。在理论上,成年人的隐私权已有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在实践上,也有了许多成年人为维护自身隐私权而发生的案例。但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关注的比较少,研究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会使整个隐私权的理论变得更加完善。

提出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在于提醒全社会特别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及最亲近的老师。在法律日益健全的今天,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行使隐私权的特殊性,尊重他们的权利,加强对其独立人格的教育。

完善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理论也将促进婚姻家庭法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未成年人毕竟多数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接触最多的也是他们的父母(监护人)。所以说,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发展与完善关系到家庭的稳定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在整个民法和婚姻家庭法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内许多学者开始对其加以研究。有关这篇论文题目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隐私权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人人都应享有。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生活中,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自1890年美国学者戴斯和沃伦在《哈佛法学评论》中首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期间,有关隐私权的讨论逐渐增多,有的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有关保护隐私权的法律。我国现阶段对成年人的隐私权研究已达到了一定的阶段。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不论是理论界还是法律实务中对隐私权开始加倍关注,有关隐私权的立法也开始实施。虽然对隐私权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意见,且在理论界存在多种隐私权概念,但在我国理论界和现实生活中已普遍接受隐私权这一较为新鲜的法律词汇,且一致认为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越来越多的理论倾向于将人格权从名誉权中划分出来,成为一项独立的人身权利。成年人在实务中,也开始注重自身隐私权的保护,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真是案例也越来越多。

但是今年来,因家长偷看孩子日记、追查孩子的生活短信,教师公布学生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的学习成绩、用设备监控学生的行为,而导致未成年人离家出走、自杀等极端事件的频繁发生。由此引发了关于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讨论。多数学者也认为未成年人应享有隐私权,但对于诸如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性、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相关权利关系及法律到底如何对未成年人隐私权进行保护还不能达成共识。从大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成年人虽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但未成年人隐私权是肯定存在的,且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原因,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存在主要从隐私权性质、客体等方面去谈也是大势所趋。

从目前研究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状况来看,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相关权利的研究也应成为重中之重,因为这关系到如何对未成年人隐私权进行保护。而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也是多数学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仅仅局限在从立法的角度进行保护。认为从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应从法律入手是不错的,因为法律的完善是进行保护的前提,但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的考虑,诸如从侵权责任承担、未成年人自身等等。本文也将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提出多方面的建议。

一、未成年人隐私权概述

未成年人是否享有隐私权,理论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研究这一问提我们首先要从一般隐私权的概念谈起。1890年美国法学家戴斯和沃伦在其著作的《哈佛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的概念[1]。虽然这一概念已发展了一百多年,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为公众所普遍认可的隐私权的概念。一般认为隐私权就是指自然人就其个人私事、个人信息等个人生活领域内的事情不为他人所知悉或者不愿为他人知晓,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其内容主要有:个人生活安宁权,即自然人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或不从事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或无害的活动;个人生活情报保密权,包括个人信息和资料。如身高、体重、疾病、身体缺陷、财产状况、婚恋、信仰和嗜好等。同时,禁止他人了解和利用个人生活资料,如身体的隐蔽部位、私人的日记不许偷看和个人财产不得披露等;个人通讯秘密权,如个人信件、电话、谈话的内容保密等,任何人不能私自拆看他人信件、不能窃听他人谈话等;个人隐私支配权,如撰写自传、公开准许对个人活动和个人领域进行观察、准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等,但不得有悖于法律和民俗;个人隐私维护权,即权利主体对于自己的隐私享有维护其不可侵犯,在受到非法的侵犯时可以受到司法保护的权利。

根据以上对隐私权的基本论述,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理由如下:

首先,从隐私权的性质看来看,隐私权是一种自身权利,是一种人格权利,这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人格权是自然人的基本权利,人格权的享有与自然人的年龄和智力无关。未成年人是自然人的一部分,享有自然人一切不可侵犯的人格权利,包括隐私权。虽然未成年人的年幼及智力等因素会影响到其隐私权的行驶能力,但这不应成为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的障碍,而是应该对未成年人隐私权予以特殊保护的重要原因。

其次,从隐私权的客体来看,隐私权是以隐私为权利客体的权利[3]。隐私权与隐私相关是国内外学者的共识。未成年人虽然年龄小,心理、生理上都不够成熟、其生活相对简单,在法律上属于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但他们一样拥有个人的空间如书包、抽屉,个人生活如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及个人秘密如个人的通信、私人日记和疾病状况、学习成绩等。这些与社会公共利益无关的、纯粹属于私人所有的个人空间、个人生活和个人秘密就是实质上的隐私,既然未成年人也拥有隐私,那么他们理所应当的享有隐私权。

再次,从我国法律规定来看,未成年人也应享有隐私权的。在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该法第39第二款及69条也有相关的规定,此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6、44、45条以及其他的诉讼法、相关得司法解释都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有所涉及[4]。上述这些法律的规定,都表明我国法律承认并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最后,确立未成年人具有隐私权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具有重要作用,使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能够更加科学和完善。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未成年人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确立了未成年人隐私权的存在,能够更好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使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将来更好的建设国家。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并且得到法律的保护。那种认为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心里不成熟而不享有隐私权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是有害的。

二、未成年人隐私权与其他相关的权利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未成年人是完全享有隐私权的,但未成年人享有的隐私权又是不完全的,这主要是由未成年人隐私权自认的特点决定的。权利主体自身特点影响隐私权的范围,未成年人多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以隐私权的有些内容并不能享受,在上述对隐私全能容的阐述中,未成年人就不能直接享有隐私权侵害维护权。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按当前法律应由其监护人代为寻求司法保护。且未成年人的社会生活简单,其生活主要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这就意味这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行驶主要受到监护人(多是父母)履行监护权、学校行使行政管理权和知情权的限制,这就引出了未成年人隐私权与这两种权利的关系。

(一)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人的监护权

它们的关系主要是未成年人行使隐私权受到其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的限制。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管和保护的一种民事法律制度。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主要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亲属或者有关组织,监护人为了履行监护职责,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有必要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行为、受教育状况、使用财产情况等进行了解,也就不可避免的要探询未成年人的隐私。在监护制度下,客观上也要求未成年人“应将其日常的行为踪迹、受教育情况、有关个人身体健康与安全、从事财产性活动的情况等可能对其个人权利与利益的行使、处分等有关的事务告知监护人”。这样无非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监护人(父母)过分尊重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不能全面了解未成年人的状况,从而失去监护的主动权;而是监护人否定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把未成年人视为私有财产,使未成年人丧失了独立人格和自尊。在中国这种背景下,作为监护恩的父母,大多是第二种情况,父母大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要想穷极尽一切了解子女的隐私来管制、掌控自己的未成年人子女,这样必然会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使造成侵害,使二者的关系由原来的平衡、和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谐的关系发展为冲突。

(二)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与学校行政管理权和知情权的关系

未成年人多数在学校受教育,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负有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维护未成年学生的合法利益,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和生命安全,确保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定职责。学校要履行这种职责就要必须尽可能的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学习状况、身体状况以及生活状况等,这样不可避免地与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行使发生矛盾,此时,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一般要让位于具有公权力性质的学校行政管理权。

学校行使管理权必然要求学校具有知情权。知情权又称为知悉权、了解权,是指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有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和权利[5]。学校享有知情权,未成年人入学接受教育时,其监护人实际上已经代未成年人默许学校对未成年人的隐私进行合理的察知,比如学校有权了解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未成年人的身体秘密、为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记录等,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已经让位于学校的知情权。当未成年学生入校后,学校仍要掌握未成年学生的诸如学习成绩、思想动态、行为习惯等的隐私。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案例,多数也是由于没有处理好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人监护权或学校行政管理权和知情权的关系。事实上,监护人履行职责及学校行政管理权和知情权的行使应掌握在一定的“度”上。不论监护人履行职责还是学校行使管理权和知情权时,都应用合理的方式,比如用交谈方式而不要偷看日记、偷听电话或监控学生等,要了解有利于未成年管理的隐私,而不能对未成年人一切隐私全部掌握,未成年人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对未成年人的隐私应合理使用不能无理由披露。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我国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现状

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尤其是关于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研究较晚,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首先,从立法上看虽然我国多部法律对隐私权和未成年人隐私权有所涉及,但显得过于零乱,难成系统,从上面关于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规定上也可以看出。且宪法没有明确提出隐私权,民法通则也并没有规定隐私权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我国有关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散见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三大诉讼法等几部法律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彼此之间内容重复,没有形成一个完成、统一的体系[6]。

再次,从现实角度来看,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意识还是很薄弱且侵犯隐私权的事件时有发生,而且侵权主体主要是监护人(主要好似父母)和老师。主要因为受中国传统封建伦理思想和尊师重道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和学校老师尚未意识到或不愿承认未成年人同样享有隐私权。尤其是大多数中国父母认为,父母是子女的天,是子女的地,父母与未成年子女意见存在一种依附关系,未成年子女不但在财产上依附于父母,在人身上也与父母之间有着强烈的依附关系。因此,子女对父母来说是没有隐私权可言的。父母要掌握子女的一切,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一切,这样就使得作为监护人对未成年人进行私拆、隐匿乃至销毁未成年人的信件,检查未成年人日记、书包乃至卧室就变的司空见惯。再有,在现实学校中,老师为了更好履行他们教育学生成才的义务,会习惯性的对违纪学生进行公开处分或批评,公布学生成绩排名,定期检查学生日记,对学生宿舍进行监视等等。他们认为这样做,才能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按照自己的方式健康成长。事实上,这一切都侵害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最后,从未成年人自己的维权意识来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虽然来自监护人(主要是父母)、老师的侵犯隐私权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未成年人对这种侵犯自己的权利行为的反应。大多数是逆来顺受,茫然不知,不觉得是对自己权利的侵犯。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想维护自身权益也不知应如何维护且担心维护之后会引发对自己不利的后果,比如说害怕父母更加严厉责骂、探查,害怕老师给自己穿小鞋。少数未成年人则会采取过激的行为对抗,如:离家出走、不吃饭以示抗议等,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做法。很少的未成年人能想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即使想到也不敢去状告自己的父母。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四、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思考

通过前面未成年人隐私权与其他相关权利的关系以及我国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未成年人隐私权易受侵害主要原因有:现行法律规定不完善,没有明确条文来直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主要指在现在的监护和教育制度下,监护人和学校管理者不能正确对待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未成年人的自身原因,未成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的权利意识不强,即使他们的权利遭受侵害,也不知到如何维护自身权利。

针对上面这几种原因,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

(一)完善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

如前所述,我国目前尚无一部法律明确提出隐私权的概念。宪法、民法等法律虽均有所涉及,但并不明确。权利只有在现行法律的规定和保护下,才能自由地存在和行使。因此,针对我国现行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不力,应该大力加强隐私权方面的立法,也只有这样,在隐私权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的基础上,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才能逐步得到重视和保护。

(1)在宪法上确认隐私权为自然人的一项人身权利。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对自然人隐私权的保护,就必须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只有这个大前提存在,才能谈及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保护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修改宪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或许要许多年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2)在民法上区分隐私权与名誉权。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人的名誉是指具有人格尊严的名声,是人格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隐私权与名誉权虽然都是人格权且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交叉,但二者在主体、侵权方式、保护方式、调整范围等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7]。名誉权所关注的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是与民事主体名誉有关的事实表述是否真实以及评价是否适当,而隐私权所关注的则是民事主体的私人生活安宁以及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侵犯。所以,隐私权不属于名誉权范畴,它应该是独立的,与名誉权并列的一项人格权。民法上应该将隐私权单列成与名誉权并列的一项人格权,最好的方式是在将来可能出台的《民法通则》上,将包括隐私权在内的主要人身权加以列举和规定,并在这一编中增加有关未成年人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条文。

(3)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提出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概念,并对其性质和内容加以具体规定,增加其可操作性。法律要明确规定,什么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以及一旦有人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将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受到什么样的处罚等,与前面《民法通则》中的内容遥相呼应。只有这样,才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得到有力的保障,为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除了以上三点,为了规范隐私权的保护,应当尽快对散见在各种法律法规以及司法解释当中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规定进行一次整理、协调、形成隐私权保护的统一体系,更好的实现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为更好的进行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供统一的法律规定。

(二)明确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侵犯自然人的人身权,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多是按照侵犯名誉权责任来说如停止侵害、公开道歉、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的方式。但是未成年人毕竟不同于其他的权利主体,他们在生理、心理上并不成熟,因此,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责任不应与一般的民事方法一致,应该加以区分,应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停止侵害未成年人在其隐私权受到侵害后,可通过自我保护的方式直接向侵害人提出停止侵害的请求,也可以通过诉讼形式请求人民法院责令不法侵害人承担民事责任[8]。停止侵害是指责令侵害人终止其正在实施的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如责令学校停止监控学生。这是一种制止性的责任方式,适用于侵害还在继续进行的情况,目的是制止侵害继续及防止损害的进一步扩大。这样未成年人可以直接请求父母停止偷看自己日记,老师停止张贴成绩等等的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行为。

(2)赔礼道歉是指责令侵害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受害未成年人表示歉意,它可以起到在道义上弥补受害人心理所受到的无形损害的特殊作用[9]。当然这时的赔礼道歉不宜采取公开的方式,因为隐私权本来是一种秘密状态,如果采用公开赔礼道歉,往往更容易披露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这种赔礼道歉应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例如学校和老师在对待学生日记、通信、早恋等问题时处理不当,侵害了学生的隐私权,应当在适当的范围内赔礼道歉如在班级内部,以挽回不良影响。

(3)赔偿损失是指责令侵害人赔偿因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所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害。赔偿财产损失,就是以自己的财产填补他人所受的损失,实质上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法律责成当事人承担的以财产给付为内容的强制性义务[10]。赔偿精神损失,又称慰抚金,是对人身权受侵害的人进行精神慰抚的物质手段。由于慰抚金具有诸多难以确定性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应本着慰抚为主、补偿为辅的原则,与其他责任方式相结合,综合未成年人人格利益和精神痛苦等诸因素,全面评判侵权行为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后果,真正的实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人格的全面保护的宗旨。因此,慰抚金的确定,国家有规定的依据规定,无规定的可根据损害后果、加害行为、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当地人的收入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当然父母对子女隐私权的侵害一般不采取这样的方式,毕竟,未成年人子女的一切花费是由其父母承担提供的,即使父母给予子女赔偿损失也是由他们自己进行保管。所以笔者认为父母多采取停止侵害这种方式较为合理。

除上述几种法律保护的方式外,还应区分侵权行为的轻重,给予不同的处罚,如果情节特别恶劣、影响特别大,也要采取相应的刑事措施,不过现实生活中,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害一般情节都比较轻微并且影响不大,仅仅采用民事手段已经能够应付。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排除刑事手段,现实生活中这种案例是少但不是完全没有。

(三)加强社会的法制观念同时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管理方式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通过前面的分析,未成年人隐私权的侵害多来自家长、老师,因此要加强对家长和老师的法制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未成年人同样具有隐私权,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论谁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家长和老师也不例外。当然这也不是让父母(监护人)、老师完全不能触犯未成年人的隐私,父母为了更好地履行监护、老师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合法获得的未成年人的隐私。实际上,这就要求监护人行使监护权及与学校行使的管理权和知情权与未成年人享有隐私权要保持在一定的“度”上,如前面所述合理、合法、必要。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法制社会的高速发展,家长应当以平等的心态与未成年人沟通交流,应当积极探索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一味地想当然认为掌握子女一切就能教育好子女。学校应从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中不能有违背法律有关隐私权保护的规定,在处理涉及学生隐私的问题时应当注意方式,尽量避免对未成年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下,要处处尊重未成年学生的权利和尊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把秘密告诉自己,未经学生的允许不随便披露学生的隐私,这要就既能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目的,也使学生的隐私权得到了尊重和保护。变传统教育的“制”向“导”转变。双管齐下,才能在这一方面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四)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维权意识

虽然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案件接连不断。但多数未成年人并不敢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原因是由于未成年人自身法制观念单薄和中国的传统思想。而中国的传统思想又正是造成未成年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11]。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均不成熟,他们过分依赖盲崇自己的父母、老师,在这种传统思想的大背景下,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即使遭受侵害,也只是一味忍气吞声,根本不敢反抗父母、老师。即使采取反抗措施,造成更大伤害的往往也是未成年人自身,如前面讲述的离家出走、不吃饭等,现实生活中也出现过未成年人过激反抗最后造成未成年人心理、生理上的巨大伤害的案例。这一些都反映了未成年人自身的法制特点观念、维权意识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意识到自己隐私权的存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在,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不论是谁侵害的)都可以运用适当的法律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只有未成年人提高自身维权意识,懂得用法律自己的隐私权,才不会使得有关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人格权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559

[2]杨立新.人格权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2:302

[3]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3:55

[4] 王红梅.试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108

[5]刘金霞.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人知情权和谐、冲突与法律规制[J].法学杂志.2007.10:95

[6]胡拥军.未成年人的隐私权[J].江西社会科学.2003.2:176

[7]邓莹.未成年人隐私权的特点及保护[J].郑州航空学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10:57

[8]于慎鸿.论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中州学刊.2005.11:93

[9]陈晓君.我国隐私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建议[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107

[10]包渝凤,吴庭刚.论未成年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0.4:56

[11]钟久辉,袁慧.关于构建未成年人国家监护机制的思考[J].党史文苑.2007.07:118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附录1

家庭法

婚姻和家庭关系的自由选择是整个私权的核心。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在处理涉及子女事务时的最高准则。本文立足于我国现实、比较各国关于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的立法状况后,主张家庭法也应摒弃“父母权利本位”的思想,引入以“子女权利本位”为核心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并从制度完善的层面提出对相关法律制度予以修改和完善的立法构想。一是在民法典中明确和完善亲权制度。在亲权制度中坚持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和父母平等行使亲权的原则;设立停止亲权的制度;明确规范父母离婚后亲权行使的方式和事项;规定未成年子女应服从亲权管理以及父母不履行职责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二是建立独立的完备的未成年人监护法。与时俱进,更新立法思想;改进立法的技术,制定详尽、明确、具体、操作性强的法律规范;建立和完善监护范围、监护人资格、监护种类、监护人职责及责任、监护监督、监护人辞职免职等各项制度。

根据监护的立法体例不同,可以把监护分为广义监护和狭义监护。广义监护是指对一切未成年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人身和财产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包括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父母以外的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对成年精神病人的监护三大类别。狭义监护是指与亲权并行的监护制度,即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监督和保护的法律规范,为亲权制度;对不在亲权保护下的未成年人以及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或无民事行为能力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监督和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为监护制度。

在监护的立法体例上,美国属于广义监护制度监护,因为美国的监护制度都包括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督和保护,而没有采用亲权这个概念。美国是英国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早期的美国人大多是英国移民,他们在开辟美洲大陆的同时,也把英国的法律、文化、宗教、政治信仰带到了美国。美国在独立以前,没有自己的法律,大多采用的是英国的法律。美国独立后,根据美国的国情,以英国法为蓝本,建立自己独立的法律体系,但始终沒有摆脱英国法的影响。这一特点在美国未成年人监护法中也得到了体现。经过一百多年法律的实践,美国人适应了普通法体系,在监护制度上,美国效仿英国的广义立法模式,也采用了广义监护,而没有引进大陆法系亲权的概念,这符合美国的法律传统。另一方面,美国人信奉自由,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财产和附庸,父母和子女也是平等的。父母和子女都是美国的公民,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尽管未成年人没有成年,但不能影响他们的法律权利的享有。美国采用监护吸收亲权的立法体例是民主、平等思想对监护法的要求。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没有类似中国封建法律传统的影响,不必考虑封建社会的历史遗留问题。监护本意是监督和保护,没有权利的表征,符合美国人平等价值观的要求。因此,美国采用广义监护的立法体系符合美国人的信仰,这符合世界民主立法发展的要求,符合人权保护理念

浅析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新的发展趋势,符合《儿童权利公约》对各国政府的期许,同时也符合美国的实际。美国以自由、平等理念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在现实中的有效运行就是美国监护立法科学的最佳证明。所以,美国采用广义监护的概念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我国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监护法的立法理念和具体规定,在未成年人监护方面,建立父母监护和父母之外的人之监护的分立制度,并设立遗嘱监护。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是民法上监护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制度目的在于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发展较晚,虽然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制度涵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从立法体例到具体制度内容均存在不少立法缺陷。随着社会的变革,婚姻、家庭与监护关系日趋复杂,更日益凸显出我国未成年人监护制度滞后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需要,更滞后于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进程。

美国法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必须24小时得到监护,否则监护人会受到法律制裁。以对未成年人照顾、扶助、教育、监督和保护为特定内涵的未成年人监护,既是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事业的国家和社会行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辐射于国家法律体系,映现于民法各个方位,浓缩于民事主体或婚姻家庭范畴的基础性法律制度和法律关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法律属性。以美国为代表,19世纪以来的未成年人监护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交织着四个敏感性问题:1、性别平等和母权与父权的抗衡;2、子女最大利益的认知和把握;3、单独监护与共同监护的选择;4、国家和社会“陌生人”对监护的干预和介入。但从总体上看,未成年子女最大利益原则得以普遍确认,国家对监护的干预力度不断加强,离婚后母亲对年幼未成年子女的监护占据优势。

思想品德人教八年级下册隐私和隐私权教案2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隐私和隐私权》教案一.教材分析 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 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 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 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 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 生活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 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 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 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 承担的法律后果。 2.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认识隐私和隐私权。 3.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框“隐私和隐私权”主要围绕隐私和隐私权而展开— —主要介绍了什么是隐私,说明了隐私的含义及保护公

民个人隐私的重要意义;在隐私权的叙述中,不仅阐述了隐私权的含义,而且介绍了隐私权的具体内容,同时还强调了公民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不得滥用隐私权。 二.学生分析 1.针对的问题:①长久以来,由于封建观念等因素影响,整体社会环境缺乏个人隐私意识,总认为“好事不背人,背人没好事”,把隐私等同于丑事、不光彩的事,只有把自己的一切都公布于众才是光明磊落,根本没有个人心灵的空间。②由于隐私意识淡薄,对哪些属于个人隐私并受法律保护不是很清楚;加上未成年学生处于被教育者地位,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解学生,经常采用看学生日记、翻学生抽屉等手段,虽然这些行为可能出于善意,但严重侵犯了学生的隐私。③由于对个人隐私认识不够,对法律了解不多,加上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致于生活中学生侵犯他人个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较为普遍。2.学生的需要:①正确认识个人隐私及隐私对于个人的重要意义,并懂得保护个人隐私,给其一个心灵的空间,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必要。②学习个人隐私的具体内容,了解法律对公民隐私的相关规定及保护,有助于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懂得积极维护个人隐私权。③当今世界,由于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个人隐私被披露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保护现状(1).

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保护现状 (1) 我国的英特网以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信息产业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但对网络隐私的侵权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网民的利益还不能通过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更加求我国对隐私权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对我国的隐私权立法提出了新的求。它不仅能对传统的侵害隐私行为予以法律禁止,还求对网络空间中产生的新的侵害隐私的行为加以制约。本文从隐私权涵义入手,阐述我国法律对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网络空间中个人隐私权遭受侵害的内容,着重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适用与法律保护进行了思考。 关键字:隐私权、网络隐私权、侵权、保护 引言:因为在从事网络法律咨询服务时,经常遇到有关网络的案件咨询(个人隐私泄露、游戏账号被盗、网络交易欺诈等)。成文之前考虑到:在关于网络隐私权保护方面,许多前辈已经就其内容谈了许多详细的观点。所以,在这里,我仅仅对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谈一下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文章。望前辈们指教。 一、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英文为Privacy.本文所称的隐私是指自然人的隐私。自然人的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1]我个人认为上述观点对隐私没有一个具体的物质性评价。我理解的隐私是指公民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让他人知悉的一切秘密,如:通讯秘密、个人财产状况、个人私生活情况等。 隐私权的概念和理论,最初源于美国。1890年,美国法学家布兰代斯(Louis D. Brandis)和沃伦(Samuel D. Warren)在哈佛大学的《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提到“保护个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感情的产物之原则,是为隐私权。”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隐私权。此后,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骚扰、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2]一般认为,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其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主包括

隐私权

浅论我国隐私权 ——从“艳照门”事件引发的思考 [ 内容摘要 ]当前,我国隐私权保护存在着诸多问题,由“艳照门”事件引发的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问题的大讨论成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社会各个层面展开,从这次事件中凸现了隐私权保护在我国几乎只留于表面,原因是:隐私权在我国司法解释上含义模糊,司法上存在漏洞和弊端,无相关法律保护的隐私权在利欲熏心的部分个人、网站和媒体上只会被撕扯的支离破碎。解决的方法有:在立法上作为单独的人权加以保护,使国家相关机关有法可依,同时规范网络和媒体的行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 关键词 ] 艳照门隐私权和谐社会法治 论文的背景:今年1月28日,香港高登讨论区(https://www.doczj.com/doc/5a1451647.html,)惊现两张疑似影视明星钟欣桐、陈文媛与陈冠希之间的不雅照片,引发了香港娱乐圈迄今为止最为震撼的冲击。然而随后几日,不断有更为不雅的裸照上传,而且涉及的明星多达20余人。这引发了香港网民的激烈讨论,由于网民过多,高登讨论区一度被迫关闭,不过照片随即在其他海外网站上大量出现。香港警方在第一时间介入调查,随后几天陆续拘捕多名嫌犯,并封锁了1300张不雅照片。经初步调查认定,事件的起因是陈冠希将笔记本电脑送到香港中环一家电脑店维修时,被店员取出逾千张照片制作成光碟,发放给朋友及其他人士观赏。这成为2008年初影响甚广的网络事件,艺人、警方、网友、传媒等纷纷上阵,并有继续升级的危险,被称之为“艳照门”。 对于事件中的很多是非观念相信大家已经兴趣不大了,但这里面却有一个问题我觉得似乎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和重视:那就是关于隐私权的界定问题。从艳照门事件可以看出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在我国还不够完善,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有些滞后。本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无非想从个人以及社会角度探讨一下现代人包括明星等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如何不受到侵犯以及社会如何界定个人隐私与公众知情权的范畴问题,逐渐引导大家养成合法正确保护自己及他人隐私权的习惯,特别是借这次“艳照门”事件让我们全社会一起对明星等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可以触及到的底线进行关注,并且达成共识,共同把社会建设成一个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文明大环境。 隐私权[注:1]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人格权。其特点是:①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即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没有隐私权。②隐私权的客体是私人态势和私人空间。③隐私权的保护,受公共利益、群体利益的限制。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形式的任性与恣意均应受到相当的权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摘要] 本文从公众人物的概念入手,分析公众人物隐私权,并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和对策。 [关键词] 公众人物隐私保护制衡 在传媒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和媒体挖掘隐私,人们早已见怪不怪。一些公众人物不当行为令人侧目,由于现代新闻捕捉、传播技术的提高,公众人物的花边新闻得丰富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众的猎奇心理。有人认为公众人物在得到社会关注的同时也丧失了隐私权,同时新闻媒体则凭借着“新闻自由”的保护,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利发掘公众人物的隐私。越来越多的公众人物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但却往往力不从心。而在司法界,无论是法律规定还是现实案例,只要不涉及国家利益,都会最大程度地保护新闻自由。那么,是否为了接受舆论的监督和满足大众的猎奇需求,公众人物就没有隐私权了呢?本文认为,在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及客观报道的作用的同时,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同样需要保护。 公众人物的概念一般指在社会生活的某一范围或时间内广为人知或对其所在社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成员。美国最高联邦法院对公众人物下的定义是“公众人物是指该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有独特的显著性,其中有些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有相当的权利及影响力;说得更直接些,即这些人通常投身在特殊公共争议的最前线,以便能影响到争议的解决方式。”在新闻学上,公众人物是指公众非常感兴趣或熟悉的人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里的名人。 我们可以对公众人物做以下划分,即公职官员与公众人士。按公众人物在国家和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划分,公职官员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具有一定职位、掌控一定权力的人,在我国通常指各级机关领导干部。此类人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影响,大众自然产生一种渴望了解其学历、出身、行动、背景、品德、财产状况等心理,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大众才能更好的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如美国国务卿赖斯的学历问题即由某媒体披露有不实成分,而赖斯从未以侵犯其隐私权或名誉权与媒体对抗,因为新闻媒体的行为是对官员的监督,也是对公共利益的保护,所以,对他们的隐私权应做出必要的限制。 公众人士是指在某一行业内有所成就或对社会有不良影响的非官员人士,前者如明星、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皇亲贵族、媒体名人等,后者则主要指犯罪嫌疑人、商业投机者等。他们的社会影响力足以涵盖其所在的领域和范围,进而影响到关注他们的人,对社会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后果,无论他们所做或善或恶,都应受社会监督。他们的隐私虽然不一定涉及公共利益,但却与公众的知情权和兴趣要求有巨大关系,并且这其中的大多数人本身就依赖传

浅析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浅析网络环境下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一、人肉搜索之概况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普及和进步,“人肉搜索”这一名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它的出现对现行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让人们对通过互联网侵权等违法行为有了新的思考。一方面,“人肉搜索”具有一定的社会舆论监督意义,另一方面,其通常是一个群体针对某个人进行所谓的道德审判,往往会涉及侵害个人的隐私权以及侵犯公民的其他正当权益。 从我国立法看待人肉搜索问题以及怎样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等方面进行思考,拟在于让人们认清人肉搜索,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同时,发挥“人肉搜索”的正面的作用,对其加以理性的约束,并提出一些建议。 所谓“人肉搜索”,实际上是基于网络社区的一种新型搜索机制,即某网民在一个网络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在该网络社区内活动的众多网民人工参和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最初产生于网络虚拟社区——猫扑社区。人肉搜索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标志性的“寻人”功能和道德法庭的结合。借助网络强大的交流能力和无数网友的激情参和,“人肉搜索”发挥出了街头寻人启事时期无法想象的搜索效果,且将这一搜索的后果直接代入了现实。在互联网上愈演愈烈的“人肉搜索”达到了高潮。对于网络“人肉搜索”,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现象,从法律角度对其进行的分析还较少,现行法律也没有对此作出明确、针对性规定,因此有必要对“人肉搜索”现象进行法律上的讨论。 二、网络环境下的隐私权界定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网络隐私权,顾名思义,是指众多网民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维度中对自身的隐私享有不受侵犯的权利。网络隐私权一词并非法定概念,而是从法理角度在传统隐私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具体而言,“网络隐私权只是一般隐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引申,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的一种人格权,包括个人信息资料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开和利用,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和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以及毁损的意见等。”个人数据信息、私人生活安宁、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是网络隐私权包含的重要内容,其中尤以个人数据最为重要。我认为,网络隐私权就其实质而言,仍属于隐私权的一种,可以说是隐私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隐私权的高级形态,是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体现。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物理空间的领域,我们进入网际网络,其实就是透过一个介面,进入一个拥有自己向度和规则的相对独立的世界。 三、对“人肉搜索”进行法律规制的困境 (一)“人肉搜索”涉及行为的法律性质问题 “人肉搜索”式搜索他人隐私信息的一种网络查询机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个人信息的采集和暴露。那么,是否能够据此判断“人肉搜索”所涉及的行为就必然侵犯他人隐私权呢?现行的私法体系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隐私权 民法 浅析民法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民法浅析民法中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公民享有的人格权,它受法律保护的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体现了现代人类自治、自律、维护自我权利的基本要求。近十几年来,我国立法、司法等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隐私权的保护予以了高度重视。但从总体上来讲,相关的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对隐私权保护的水平还不够高。有些人对隐私权的保护认识还不够,侵权纠纷时有发生。笔者拟就隐私权的有关问题予以探讨,以求我国法律对隐私权的规定和保护更趋于完善。 一、隐私权概念相对于隐私来说,隐私权概念的提出则晚了许多。一般认为,隐私权的最初概念仅限于侵权行为法的层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日益需要保护和只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东西。因此,越来越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都逐步把隐私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确认下来。至今日,国内外学者们对隐私权概念的界定仍有不同的意见。在国外,大致有两种观点:第一种为消极说。其特点是将隐私权作为一种消极的、被动的权利,认为隐私权是唯我独自享有的他人不得侵犯、干扰和触及的个人生活秘密、宁静的权利。第二种为控制说。其特点是将隐私权作为一种能动的、积极的权利,其要旨为隐私权是个人控制有关自己的资料流传的一种能力,个人有权决定在何种程度上公开。此观点侧重于有关自己个人资料的占有、使用、处分、修正和他人不得非法披露和获得的权利,此说体现于现代立法界

和制定法中。两种学说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隐私权这一概念。在国内,台湾学者昌光认为:"隐私权是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使每个人能安宁生活,不受干扰,未经本人同意,其与公众无关的私人事务,不得刊布或讨论,其个人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获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做商业上的用途"。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如下几种:著民法学教程的佟柔认为,隐私权是以公民自己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 著民法学教程的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 著民法学教程的杨立新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和社会组织对其秘密信息加以控制、保护的权利; 著民法学教程的张新宝认为,隐私权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的权利。以上对隐私权的概括有的注意到了隐私权的内含而忽略了它的外延,有的则相反,有的虽然有所涉及却又语焉未详。隐私权作为法律上的一种权利,首先应是公民个人的隐私权,而不能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秘密信息所享有的权利。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些秘密信息属商业秘密,具有"公"的性质,如果让这些秘密也列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则难以对这些法人、组织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其次,隐私权的客体应为隐私,即公民所有的私人信息和私人领域。而隐私权的保护范围

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浅析

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浅析 摘要: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繁荣、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安全的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窃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个人隐私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网络隐私权有其特定的含义和内容,需要加以明确界定。本论文就是针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我国的国情保护如何好网络环境下的个人隐私权做出对策分析。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隐私权;问题;对策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人格权,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遭遇许多新问题,如何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网络隐私权 1.1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概述 1.1.1隐私权概述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1.2 网络隐私权的主体 网络隐私权的主体是任何在网络上有个人隐私信息的人。这些信息可以是公民个人亲自输入、上传或申请的信息或资源; 也可以是他人经本人同意而输入、上传或申请的有关其本人的信息或资源; 还可以是他人未经本人同意而私自输入或上传的有关其本人的信息资料。因此, 无论该公民个人是否接触过网络, 都可以成为网络隐私权的主体。若涉及到死者的网络隐私权,则死者是权利主体,但其权利要依赖其近亲属代为主张。 1.3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网络隐私权的内容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在网络上的个人隐私信息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从广义上讲,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应该包括: 网络隐私隐瞒权网络隐私支配权和网络生活安宁权。1.3.1. 网络隐私隐瞒权 网络隐私隐瞒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在网上的隐私信息享有不为他人所知悉的权利。未经本人许可,任何人不得非法搜集、持有、传播或利用他人的网络隐私信息。公民在网上申请各种账户、参加各种活动时所填写的信息只能作为各网站建档、备案之用,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用于其他目的, 更不得传与他人。 1.3. 2. 网络隐私支配权 网络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网络隐私信息享有使用、维护、修改和删除的权利。公民对自己的网络隐私信息有使用权,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其使用的范围、时间、频率和使用方式等,他人不得非法干涉。公民对于自己在网上的那些与他人利害无关的私人信息, 享有修改、维护和删除的权利。 1.3.3. 网络生活安宁权 网络生活安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网络活动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例如个人的浏览踪迹不受他人非法跟踪、监控;自己的电子邮箱、聊天账户等私人网络空间不受恶意访问, 不受垃

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八年级思想品德《隐私和隐私权》教学设计 —————蒿沟乡高滩中学张年超 教学内容:隐私和隐私权 教材分析:(1)对应课标:本课程对应的课程依据是“知道法律保护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批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2)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三课《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了解了法律对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权利保护的规定。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对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为本课学习做了铺垫。本课隐私权作为人格尊严权的内容之一是本单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作为未成年人社会生活经验相对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相对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往往意识不到,或者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会产生错误的想法或做法,而现实生活中侵犯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必须让学生隐私和隐私权,树立隐私意识,在社会中做到保护自身隐私和维护他人隐私。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隐私的内涵,懂得保护隐私的必要性,知道隐私权及其具体内容;澄清隐私即丑事等错误观念;知道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知道个人隐私权受侵害时的法律救助方法及侵权者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阅读教材,理解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从同学和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和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清隐私和隐私权,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培养隐私的意识与观念,强化学生在隐私方面的责任与信誉意识。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浅谈民法中的隐私权和宪法中的隐私权之比较(一)

浅谈民法中的隐私权和宪法中的隐私权之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隐私权宪法权利人格权 论文摘要:隐私权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国际社会和各国广泛承认与保护的基本权利。通过比较民法中的隐私权和宪法中的隐私权,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一、隐私权的概念和出现之比较 第一,隐私权的概念比较。首先从私法的角度定义隐私权:“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然后从公法,即基本人权的角度来定义隐私权:隐私权是自然人对于私人信息自我控制、不被非法利用,私人事务自主支配、不受侵扰和私人活动自主决定、私人秘密不被侵犯的自由权。可以看出,民法中的隐私权更多的是人格尊严方面的保护,而宪法多是从自治性、自由权方面的保护。 第二,隐私权出现的顺序比较。从源头上看,隐私权是以寻求侵权法保护的面目出现的,这有着深刻的大陆法系民法保护的根源。在我国,学者们至今还在民法人格权保护的视角下研究和界定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这是和隐私权的民法保护的开端和努力分不开的。但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却从民法保护走上了宪法保护的道路。1890年,美国波士顿市社会名流华伦夫人不满报纸对她所开的舞会的报道,由其丈夫——哈佛大学法学教授撒莫尔·华伦及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白兰·德斯教授——发起主张“不受别人干涉”的权利,并在《哈佛法学评论》上着文阐述隐私权,揭示了隐私权的概念及相关的理论。华伦教授和德斯教授所强调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有着深刻的大陆法系民法保护传统的。他们的文章努力把大陆法系特征的基于尊严的隐私权保护引入美国法律。可以说,他们的隐私权保护是从大陆法系的民法典对荣誉和尊严这样一种精神性权利的侵权保护借用过来的,美国侵权法保护意义上的隐私权的雏形在法国和德国的民法典中可以找到。但是,由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大陆法系具备了隐私权法保护的雏形,却没有明确提出侵权法保护意义上的隐私权保护。由于美国人对自由理念的尊崇,政府始终被看成是个人权利的最大的威胁主体,所以美国隐私权保护的发展集中体现在针对政府权力行使的宪法保护上。二战后,德国隐私权的民法保护是借助于基本法一般人格权保护完成的。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对人性的摧残之后,人们加深了对于人格尊严保护的认识。当代国家权力扩张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对于隐私权宪法保护的强烈需求,人们对于隐私权基本人权的认识更加清晰。虽然侵权法保护隐私权依然是重要的,它是在平等主体之间保护尊严利益,但是隐私权的宪法保护更为重要,并且还可以从基本法的高度完善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如今世界许多国家都从宪法高度保护个人隐私权。 二、隐私权保护理念之比较 第一,民法中隐私权保护理念。与公法相比,民法对人的价值实现有着更直接、更普遍的作用。民法的一切制度都以人这一主体为出发点,并且又以人为其归依。没有私法,自由、平等、权利、人权这些社会进步的基本内容将会由于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而成为无力的说教。在现代人的观念日益受到物化威胁的市场背景下,强调民法理念的人文精神将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人类社会与法律的发展趋向。民法中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主要是人格平等和意思自治理念。所谓“人格平等”,指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现代社会,人格利益被视为人的最高利益,人格尊重是现代人权运动的目标和基本理念。人格权的保护,已成为衡量一国法律先进与否之标志。人格制度保护个人的隐私领域不受他人不法侵入。由于侵入他人隐私领域的技术手段日益增多,因此保护个人隐私具有特别的紧迫性。“意思自治”是指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形成与其他民事主体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不受国家、社会团体和其他个人的非法干预。隐私权主体可以在不妨碍他人的条件下根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处理自己的事务。第二,宪法中隐私权保护理念。人格尊严和人格自治是宪法中隐私权保护的理念。“人格尊严”,又

浅谈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浅谈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 陕西省南郑县人民法院黄波 ? 2012-12-25 21:15:46 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由于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没有做明文的规定,而是反映在名誉权、荣誉权等人格权,以及人身自由、通信自由、住宅自由、婚姻自由等自由权中,《侵权责任法》则将其包括在“等”人身权益之中,因此,网络隐私权在法律规范中尚没有明确的名份和地位。此外,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业内保护现状和公民自我保护现状均难以抑制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事件的大量出现,下文笔者就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业内保护和公民自我保护现状进行叙述,并且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对策。 一、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 1、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 目前虽然已经建立起了互联网规范管理的立法保护的基本框架,但是并不适应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所以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首先,在我国,隐私权保护采取的是间接保护原则,没有一部法律直接将隐私权这个词写进法律条款,而且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条款比较零散,法律规范缺乏统一性。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保护公民隐私权的立法,一些重要的部门法,尤其是民法,未能全面正确地贯彻宪法中保护公民隐私的原则性规定。这影响到了隐私保护的系统性与完备性,使得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从一开始就缺乏深厚的法律基础。

其次,我国现有的网络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层次上较低,而且对网络隐私的保护只局限于概括性地规定。而且这些法律法规中只是规定,禁止“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如此等等,并未有实质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再次,立法滞后于时代,网络隐私权保护无法可循。我国现有法律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仅限于相当狭隘的领域,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个人隐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网络隐私权的出现。现存立法无法对网络隐私权进行及时有效的规范。 2、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业界保护现状 我国的网络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形复杂的特殊国情,互联网一度成为偏远地区获得消息、与外界取得联系的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之一,成为偏远地区国民获取信息和联系亲友的依赖性手段。虽然我国的网络市场比世界任何国家都有市场开发潜力,但是我国网民的隐私权隐患也成为世界上空前严重的网络隐私权问题。加之,我国漫长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我国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状,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的重任首当其冲的落到了公民自身和网络业界的肩头。我国网络隐私权业界保护现状从业界的实际操作来看,著名的网站如新浪、搜狐等都在各自的网站上张贴了自己的隐私保护政策。在当前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并不完备、甚至并没有对隐私保护政策加以规定的情况下,张贴这些政策已经是很不错了,但其隐私保护政策尤其是有关保护在线隐私的政策是很不完备的。我国也有部分网站支持可使因特网用户有效控制和保护

论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论网络隐私权的侵权与保护专业:法学 学习中心: 福建漳平奥鹏学习心 姓名: 林森学号:L20880404024 指导教师: 季涛 2010 年10 月28 日

论文摘要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了解网络隐私权的含义,了解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分析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明确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原则,并提出一些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建议。 关键词:网络隐私权侵权基本原则法律保护 请再全文阅读,注意文字、体例和文脉逻辑等可能存在的错误!

目录 前言 (5) 一、网络隐私权的涵义 (5) (一)隐私权的概念 (5) (二)网络隐私权的含义 (6) 二、网络隐私权的侵权行为 (7) (一)个人的侵权行为 (7) (二)商业公司的侵权行为 (7) (三)部分软硬件设备供应商的侵权行为 (8) (四)网络提供商的侵权行为 (8) (五)网络监视及窃听 (8) 三、网络隐私权侵权的保护现状 (8)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滞后 (8) (二)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滞后 (9) 四、解决网络隐私权侵权问题的建议 (10) (一)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10) 1、个人控制、支配原则 (10) 2、严格保护人格尊严原则 (10) 3、安全和完整原则 (10) 4、兼顾国家与社会安全原则 (10) (二)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建议 (10)

1、选择强调行业自律加强立法的综合保护模式 (10) 2、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 (11) 3、立法界定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行为的构成 (11) 4、将电子证据作为证据予以认定 (12) 5、用好现有的法律资源 (12) 结束语 (14) 参考文献 (14)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隐私权的差异 黄昏力作 在中国,很多人都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打招呼时都会问:“你吃了饭没有?”“你到哪里去?”在交谈中,人们都迫切的想知道对方的一切,包括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等由此来表现对人的关心;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恰恰是禁忌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与谈话人无关。而且还会认为你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由此可见,东西方对隐私权的认识存在巨大差异,下面,我将从隐私权的起源发展、内容、现状和造成差异的原因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 隐私权是近几年才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但是即便在西方,隐私权这一概念的出现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德国一般采判例的形式保护隐私权,其主要法律依据是民法典第12条、第823条、第824条、第825条和宪法第1条、第2条。此外也制定了一些单行法规,如1977年颁布的《联邦数据保护法》等。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我国民法从不承认隐私权到确认隐私权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到今天已经明确确认其为具体人格权。 在1949年之后的长时间里,我国没有保护精神性人格权的法律,当然也不采纳隐私权的概念。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关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司法,概括起来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法律空白时期。1986年制定《民法通则》,第一次规定了精神性人格权,规定了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和荣誉权,但没有规定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例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例 网络隐私权侵权案例 前段时间,“孕妇让座事件”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事件回放 5月22日上午,某论坛上一名网友发了题为《偷拍公交见闻》的帖子,并上传了4张未经任何处理的照片。图片的内容是一名孕妇挺着大肚子站在公交车上,她身边3个座位上坐着3名男子,这3名男子不是低头,就是把头扭向窗外,没有人给孕妇让座。孕妇就用自己的手机拍下了这一幕,照片中,3名乘客的面部被曝光。该网友(也就这名孕妇)没有做更多评论,只是在照片最后写了一句:“真给青岛男人丢脸!”这个帖子发出后,一时间成了论坛最热的帖子。网上言论一方面谴责乘客冷漠,另一方面谴责孕妇侵权。 孕妇让座事件一名当事人因为被曝光,因此被单位解除合同(正在试用期),据说当事人在整理资料,直接找孕妇单位讨个公道,并且已经找到其单位要求赔偿。有律师认为,“在这件事中,孕妇并非将别人的照片作善意地使用,也没有征得当事人的许可,就将照片公布,肯定是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就算是小偷,你也无权随便在网上贴照片来谴责’。这位孕妇此举更多的是对当事人精神权利的损害,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① 网络传播使隐私权更易受侵犯 1.网络信息跨空间传播的高速化 在网络媒体上,我们往往看不到头版头条新闻在哪儿,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如果说世界已成为一个地球村的话,那么网络信息的快速流动,已使得我们这个村落中各个国家的居民不再有空间距离上的意义。网络这种即时性的特点,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或某一事件的“距离”。 只要一有人在网上泄露了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网络传播的高速化使得这些有害信息能够迅速及时地传遍世界各个角落,其不良影响可想而知。传统报纸存在着空间上的局限性,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又是转瞬即逝的。网络的这一特点使得信息到达面迅速扩大,其影响也随之加大。 2.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 在传统媒体中,传媒工作人员将选择制作好的信息发送给受众,这是一种点对面的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能参与其中,更不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网络媒

#浅析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论文

一,没有结语,请补上 二,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和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若干建议相对应,就是“现状”中提出的问题, 要在“若干建议”中有体现,有解决。 目录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 (1) 引言 (1) 一、隐私权基本概述····················································· (2) (一)隐私权 (2) (二)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价值追求 (2) 二、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3 (一)隐私权法律保护取得成绩 (4) (二)隐私权法律保护现状存在问题 (5) 三、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若干建议·················································5(一)

加强青少年隐私保护 (5) (二)加强新闻当事人隐私保护 (6) 四、隐私权法律保护意义 (7) 五、结语 (7) 注释 (9) 参考文献 (9)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7)

浅析我国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马洪涛 (渤海大学文理学院文法系) 中文摘要:人的最根本的价值就是实现自己的物质与精神所需。隐私的保护所反映的人格尊严与个人自由的实现就是这种价值需求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在法律上,在所有的具体人格权之上,有一个主管、统领一切的一个基本的人格权,这就是一般人格权,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人之为人,人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的社会评价。隐私权的保护看似是对公民民事权益的保障,实则通过隐私权来促进人格的独立以及人格尊严的实现。公民发展的前提是自身作为个体的认同感和人的发展。而个人人格尊严的实现就是这种个体认同感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性要件。由此看来,隐私权法律保护无论是从民事权益保护角度,还是促进公民发展角度都是大有裨益的。 关键词:隐私权;人格尊严;宪法 引言 隐私及其保护构成了当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社会各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必要性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共识。但是对于隐私权究竟应该以何种形式保护,以及隐私权保护的程度有多深,这都是引起人们热烈讨论的问题。尤其是隐私保护与社会公共利益的衡量问题,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激辩。在我国这样一个以国家本位,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以及传统观念依旧存在巨大影响的法制和社会环境下,隐私权的保护需要跨越较之法治发达国家更大的障碍。隐私权的保护是人之为人,实现个人的独立与人格尊严的重要基础。易言之,当前网络资讯发达,如果个人的隐私肆无忌惮的在社会范围内,通过网络传播的形式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么这会给隐私涉及的当事人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并强力挤压了其生存空间。毕竟社会一般评价对于个人而言是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本着对

浅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浅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 王阳 2015年3月 摘要:在现今社会,媒体侵权案件时有发生,对于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受到各界人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的问题在法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法律对于公众人物隐私权也没有明确规定。我认为,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政治性公众人物应当对媒体尽量放权,隐私权让渡于公众的知情权,对于自愿性政治公众人物和非自愿性政治公众人物应当做到尽量保护其隐私权的不受侵犯。 关键词:公众人物隐私权政府官员网络媒体 随着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传播手段也在不断的提高,借助于网络的迅速传播功能,虽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但也给一些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现实中,有些媒体总是会或多或少的报道一些和个人隐私权有关的新闻,而政府官员和娱乐明星由于是公众人物,具有能轻易吸引人们眼球的特性,则成了经常被媒体“邀请”光顾版面的常客。有人认为,公众人物应当享有隐私权,因为公众人物首先是一个人,应该享有一个自然人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公众人物理应享有隐私权,保护自己的私有空间不容侵犯;也有人认为,公众人物的言行举止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起到巨大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行为关乎国家、社会的利益,所以应当隐私权让渡于公众的知情权。我认为,应当根据公众人物类别的不同,对于隐私权应当给予不同的限制。下面我将就区别对待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问题阐述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公众人物与隐私权的概述 公众人物亦称公共人物,是指一定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为人们所广泛知晓和关注,并与社会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物。其以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关性为构成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体现了公众人物的特性。如领导人、艺术家、明星、社会活动家等。在美国法中,公众人物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所谓“完全目的的公众人物”(即政治性公众人物),主要是指在政府机关担任重要公职的人员。二是所谓“自愿的公众人物”,即指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公众人物。三是“非自愿公众人物”,是指某些人本身不是公众人物,不会引起公众兴趣,更不会涉及公共利益,但因某些事件的发生而偶然卷入其中而成为“公众人物”。我比较赞同这种分类,按照这种分类可以更好的论证为什么对于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保护不可以一概而论。①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讯秘密权、个人隐私使用权。隐私权的设立目的在于将“私人的”和“公众的”两个领域严格区分,使人们在私人领域真正自由,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

浅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451647.html, 浅析隐私权的民法保护 作者:魏天琦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01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首先从隐私的起源出发,介绍了隐私以及隐 私权;其次探讨了我国对于隐私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缺陷,尤其是民事立法方面,包括对隐私权只提供间接保护,将侵害隐私权纳入侵害名誉权的范畴,对于隐私范围的确定标准不明,以及对于隐私权的民事责任规定的缺失;最后,针对上述缺陷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隐私;隐私权;民法保护 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0102-02 一、隐私权探源 (一)隐私 隐私意识自古就有,它起源对于人们对人体某些部位的羞耻心,而近代意义上的隐私则是资产阶级提倡人权和个人尊严、个人解放的产物。然而,什么是隐私,却众口不一。依杨立新教授的观点,隐私也称之为个人生活、私生活、私生活秘密。 构成隐私有两个要件,一为“私”,指纯粹是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隐私的本质;二为“隐”,它并非描述某个事情、某个信息不为人知的事实状态,它包括:当事人不愿个人私事被他人知悉;按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水平,个人隐私不便让他人知道,否则会对当事人产生各种不利的后果;个人私事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干涉;某些私人领域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侵入。[1] (二)隐私权 1.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的概念起源于美国。1890年, Warren邀请Brandeis二氏共同撰文,在哈佛法律评论第四期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一文,首次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2]杨立新教授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自主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 2.隐私权的内容 依杨立新教授的观点,隐私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二是隐私利用权,主要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资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隐私权是人们所享有的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权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隐私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不能够为他人所侵犯的一种人格权利, 它也是公民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格权利之一。然而与欧 美国家极度重视个人的隐私权不同, 作为一个大陆法系国家, 我国自古以来就没有 太多的隐私权保护意识, 这种观念甚至是一度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从 20世纪 6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的开始运用使人们开始关注对于人权的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在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的隐私权向着网络领域延伸, 而网络隐私权不同于公民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隐私权。对于一般隐私权, 公民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保护, 而网络隐私权则不同, 由于网络具有一定的技术性, 公民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缺乏一定的意识或技术支持。在日常生活中, 一些经营者为了进行商品的经营活动, 别有用心的搜集、整理网络中用户的个人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他们的经营活动, 甚至有一些极端者会窃取用户的信息加以利用。这些行为在对公民造成一定的骚扰的同时还有可能对公民的财产利益造成一定的损害。这些行为就对公民所享有的对隐私权进行隐瞒及支配等权利有所侵犯。在网络中, 大部分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会造成公民的财产利益的损害, 如窃取或用其他手段获取公民的诸如身份证等证件的号码或者是一些密码等, 就会对公民的财产权益造成损害。而在网络上还有一种行为会造成公民精神层面的损害, 例如透漏或泄漏一些公民不愿公开的隐私信息或秘密, 则会对公民的精神造成损害。然而由于精神上的损害属于主观感受, 我们很难用一个明确的标准进行确定, 也就难以对公民由于泄漏隐私造成精神方面的损害实施法律上的保护措施。从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可以知道, 网络隐私权的泄漏所造成的大多都是精神方面的伤害, 这就使得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网络隐私权的侵权现状及思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