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图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教案

中图版地理必修2《工业区位》教案

第一课时教案

孙月飞

一)课标要求与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课标解读: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际,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判别某地区采用何种工业布局最为合理和哪种产业分布在何地是合理的

3、读图分析能力培养:运用有关图表,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4、比较分析:对不同的工业区进行比较分析并给以评价。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片和材料分析讨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得出各种指向性工业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通过工业与环境的学习,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3、领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

影响工业的各个区位因素,尤其是类似工业区位的比较。

四)教学难点

影响工业的各个区位因素,尤其是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案例探究等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学案

电力氧化铝辅料其他总成本

成本项目

单价0.6元/度2600元/吨——————

费用(元)57605010750128012800

所占比例45%39%6%10%100%

材料二:加拿大开发水电较早,过去水电比重在90%以上,水电装机容量65726MW,居世界第2位;水电年发电量3500亿KW·H,居世界首位。其水能资源在一次能源总消费的构成中占25%,开发利用程度达35.7%。加拿大的水能资源以东部的魁北克省和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为最多,共占全国12个省区的56%。这2个省的水电比重一直在90%以上,两省的水电站象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它们都与美国的相邻地区联网,并向美国售电。

请结合课本60页图3-2-5,进行探究:

1、我们可以把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称为什么指向型工业?

2、加拿大炼铝工业在西部基蒂马特和东部魁北克局部有什么优势?

3、因此,加拿大的炼铝工业其主导区位便与其它国家的炼铝工业不尽相同,还可以属

于什么指向型工业?

[板书]动力指向型工业运输指向型工业

[讲解]加拿大的炼铝厂有了动力,但原料怎么来呢?(进口)为什么能从这么遥远的地方进口原料?(有便利的海洋交通运输条件)原料经过海洋运输,到岸卸船后就地入炉。交通运输一直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力(日本工业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三湾一海地带、我国的、南京、武汉、重庆)。我们说一般炼铝工业都分布在有能源动力的地区,但现在加拿大的炼铝企业明显的收到交通运输条件的影响,这说明什么?(工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四组:

结合图片“20世纪70年代香港纺织、服装工业和电子电器工业从业人员占制造工业总人口的比重”、服装工业图片和电子装配厂的图片

进行探究:

1、20世纪70年代香港从事那个行业的人口比较多?

2、通过所给材料分析,你觉得此类行业属于什么指向型的工业?

3、东莞号称世界工厂,其中虎门的电缆加工业、虎门的富彩集团彩色印刷业、厚街的

旅游鞋加工业、厚街的家俱制造业、清溪的收音机组装工业、塘厦的鼠标生产工

厂、桥头的珠江啤酒厂、长安的嘉洲盐焗鸡加工厂是不是都属于这种指向型的工

业?

[讲解]这类工业企业需要的劳动力素质不要求高,但要有很大数量,尽量减少成本,我们称之为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板书]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承转]劳动力可以分两类,一类是我们刚才所讲的廉价劳动力,还有一类劳动力的素质较高,而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正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我们来看,这是一张中关村科

技园区的分布,你发现这些高科技企业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和高等院校、科研机

构紧密相联)

这类以技术为主导因素的工业叫做技术指向型工业。

[板书] 技术指向型工业

现代工业,越来越重视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得人才者得天下。我们有必要努力学

习,成为适应时代的高科技人才。

[教师小结]

[案例探究]广州水泥厂位于西湾路,建于1929年,解放后一直作为国有骨干企业和的吸取

纳税大户,产量由建国初期的年产6万吨水泥发展到1999年的年产100万吨,首创生产的“五羊牌”水泥亦为夺得首面质量“国优金牌”。但现在的广州水泥厂已搬迁至花都,你能猜猜它搬迁的原因吗?(环境污染)

[承转]刚刚我们讨论的仅仅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选择区位。但是现代企业,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因此,企业既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环境因素。

[探究]我们知道,工业生产会产生“三废”,废水、废弃、废渣。如何处理工业三废?[展示]

[总结]

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布局

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污水排放口远

离水源地及河

流上游

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水泥厂酿造厂发电厂钢铁厂

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

皮革厂化工厂炼油厂

固体废弃

物污染

污染空气污染水源

[教师讲解]

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建立发展观念环境观教育]我们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将来你们中如果有同学成为当地的决策者,在规划建厂和招商引资时要注意这些企业是否环保,要为老百姓的健康着想。

[承转]除了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企业的选址还有可能考虑社会效益。

[材料分析]

材料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在广东、福建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崛起了一批工业企业,有效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回乡投资。

材料3:美国的一位外商酷爱高尔夫球,他原本打算到某地投资建厂,后来由于听说那儿没有高尔夫球场而最终放弃了这个打算。人教版与中图版的优点,融会贯通。

[小结] 推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必修3提纲(文)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 区域和区域差异 一、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区域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 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限。 2、区域划分:从地域范围来说,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级别有高有低。 从区域划分的指标来看,有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等。 从划分指标,有单一指标,有综合指标。 从界限:有明确边界和过渡边界 3、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整体性);各区域之 间普遍存在差异(差异性);各区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它区域存在各种联系(开放性)。 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5、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结冰期和非结冰期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3)南北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差异 补充: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110°E 以西地区)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意义: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阶段性、变化性) 早期农业主要起源地区

中图版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汇总

必修二阶段地理知识汇总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人口数量的变化

3.人口增长模式

4.特别提醒 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典型例题: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 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旧大陆(亚、欧、非) 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

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的奴隶被迫迁移 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 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3、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具体分为: a.经济原因——主要原因 如发展中的优秀人才外流、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三峡移民、西部大开发引起的移民 b.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策、政治迫害) 如1972年乌干达亚裔被独裁者驱赶迁往英国、我国历史上的移民戌边、巴勒斯坦战争难民 c.社会文化原因(包括、民族、种族、求学问题) 如越来越多的学生去海外留学,1947年印巴分治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d.生态原因(包括自然环境差异、环境破坏、自然灾害) 如美国老年人向南部“地带”的迁移,旱涝灾害引起的迁移 e.其它原因(包括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年龄) 如落叶归根、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 4、特别提醒: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 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 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 岛状。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 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 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3、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必背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 、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1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展水 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负面:森林的过度砍伐(热带雨林砍伐最严重):物种急剧较少 正面:运用科学技术(改良品种、灌溉、施肥、塑料大棚),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原因:(1)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2)区域之间总体水平的差异 3、方向:发达地区 不发达地区 4、举例: 第一次 第二次 珠三角:香港 珠三角 欠发达的相邻地区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2.1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原因 自然:(1)地貌形态的不稳定与黄土的易侵蚀性强:地貌、黄土状况看书P35 (2) 降水集中多暴雨(3)黄土疏松 垂直节理分布 (4)植被稀少 人为:过渡开垦、放牧、樵采、开矿、修路、采石修建窑洞群等。导致地表植被的破坏 经济损失 (1)土壤肥力下降 农业减少 (2)沟壑发展、泥石流 破坏工矿交通设施 危害 (3)水、土、肥的损失 干旱 生态破坏 (4)淤积江河湖库 ) (5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措施 生物:植树造林 (保持水土) 工程:兴修水库、打坝淤地、修建水平梯田 治理 小流域 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与工程措施结合 (根本措施) 案例:洞庭湖湿地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湿地 范畴:湖泊、沼泽、泛滥平原、河口三角洲、沿海滩涂、红树林、河流、水稻田等 功能:经济、生态(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 版)复习提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 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 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 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 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教案全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 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 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 历史时期农业革命前 农业革命 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 人口数 量情况 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 人口增 长情况 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 人口变人们获取食生产力水生产力水平大大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

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区域与区域差异 (1)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它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2)要素及其关系: (3)要素:自然、经济、社会方面的多个要素。 (4)关系:有内在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互联系、整体性。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1.2 区域的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其余的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秦岭—淮河 1月0℃等温线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 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 旱地与水田的分界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2)四大亚区的差异(P10图)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中图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一】 1、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依次是:___系___系___系___ 总星系河外星系其他恒星系统其他行星___ 2、太阳系: 1)组成成员:太阳(中心天体)、八颗行星及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按八颗行星的分类,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类地行星:、、、巨行星:、 远日行星:、 3)在星和星之间有小行星带。 3、地球: 1)普通性: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显眼。 2)特殊性:存在生命: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 自身物质条件体积、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生长的大气 存在生命的条件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生成 宇宙环境稳定的光照条件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说明:(Ⅰ)说出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Ⅱ)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出现在太阳大气的层)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年.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降水 ②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爆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③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出现极光现象 ④产生自然灾害:地球上的水旱灾害 3、太阳的主要成分是和。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光和热,是地球上大部分能量的直接和间接来源,如煤、石油。 2)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提供了能量。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增长: 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 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 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 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 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 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如图: “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 ?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 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某新兴城市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题。 1.1992年至1993年,该城市的人口增长率是() A.16.7%B.14.3% C.0.9% D.1 解析:通过图中的数据1992年人口68.7万,1993年人口80.2万,计算1992—1993年人口增长率(80.2-68.7)÷68.7×100%,即为16.7%。故选项A正确。 答案:A 读甲、乙两国人口变化曲线图,完成2~3题。 2.关于甲、乙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1900—1950年,两国人口增长模式皆为“高高低”模式 B.1850—1950年,甲国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 C.1900—1950年,乙国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 D.20世纪末甲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

3.从图中可看出,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开始于() A.出生率的下降B.死亡率的下降 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D.自然增长率的上升 解析:第2题,读图可知,1900—1950年甲国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为过渡模式;乙国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高高低”模式;20世纪末,甲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很低,人口增长模式为“三低”模式。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答案:2.D 3.B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4~5题。 4.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5.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复习时看书看图懂原理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 水文 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1)、南北差异 ①分界线: 月0℃等温线 秦岭—淮河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②南北差异(P9图) 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P12图) 1、划分依据: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广西

1.2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丘陵、平原欧洲的三圃制 条件 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谷物生长;秋季水草丰美,适合放牧牲畜 三圃制:把土地分成三快:一块植树、一块种田、一块放牧 1.3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自然资源的利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采 1、影响: 有利 ①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②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③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④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农村小康建设。 不利 环境污染:水、土地和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①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引起水土流失②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2、条件: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较便利(大秦线、黄骅线) 3、面临问题:资源枯竭、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运输力量不足 4、解决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2)提高综合利用:变煤为电、油、气(3)矿区复垦;矿坑发 展水产养殖,保护环境 (二)水资源跨区域调配 1、澳大利亚:东水西调 2、美国:北水南调(加利福尼亚水道) (1)地区:西部加利福尼亚州 农业:蔬菜、水果基地 工业:石油、电子、军事、航天航空、原子能飞机等新兴工业中心 (2)原因: 北部:湿润、萨克拉门托河水量丰沛 (地中海气候)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充足,但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3)意义:增加水源、调节气候、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持水土、防止地面沉降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教学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一、行星地球 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 ●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 3.太阳系及其成员: ●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 (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 (2)巨行星:木、土星 (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 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提供能量: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 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 (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 (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 ●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 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 ●自转方向: 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3.地球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太阳周期) ●公转轨道:椭圆形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 ●黄赤交角(23026’):黄道面+赤道面 4.地球运动的意义: ●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改造地球的形态(两极稍扁,赤道略鼓) ●公转: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和自转产生:黄赤交角(23o26’)。 5.地球运动的计算: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 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 ●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 解题的三个方法: (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 (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 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综合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3分×20=60分) 如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一二三环线之间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占该区域面积的比重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用地、商业服务用地的序号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 C.②④①③D.④③②① 2.近年来,该市在三环线以外规划建设了多个居住用地,不少市民在此购房入住,这一现象属于( ) A.城市倒退B.逆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D.再城市化 1~2.解析第1题,在城市所有的功能区中,居住区面积最大,故①表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主要分布于城市中心,故④表示商业服务用地;工业用地趋向于城市边缘,故②表示工业用地。第2题,郊区的开发属 于郊区城市化。 答案 1.A 2.C 如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城市数量的变化过程。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过程来看,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3~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城市化起步晚,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发展迅速,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3.B 4.A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口。读图,回答5~6题。 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了(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6.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5~6.解析第5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变化大的原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密度差异的增大直接反映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第6题,考查城市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变化大的条件,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城市交通条件改善,使得城市人口流动更加畅通,人们可以居住在较远的郊区,这为中心商务区人口密度昼夜大幅度变化提供了必备条件。 答案 5.C 6.B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

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中国13亿人口(2005/1/6)。 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完善版)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 1、产生原因: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海拔高度 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 2、自然地理五要素土壤、植被:自然区域的标志(镜子) 水文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深居内陆、高山环绕 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 然 环 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少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 川融水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 机质少,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 —草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 类 活 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业)畜牧业、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 化和盐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影响程度深刻微弱经济文化发达落后补 充 西南及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原因: 西南地区(属东部季风区):(1)地形崎岖(2)多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 青藏高寒区:(1)地形崎岖(2)高寒缺氧、冻土发育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

中图版地理必修二知识汇总 1.1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1、相关概念 人口增长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有很多,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受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但归根到底取决于生 产力发展水平。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2. 人口过渡理论 3.人口增长模式 目前我国人口模式处在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过渡的阶段 3、应用举例 世界人口增长 177 0年 之 前 增 长 缓 慢: 工 业 化 之 前 177 0- 1950年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开始工业化人口数量的变化

1950-1999年更快增长: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 1999年至今开始减速:发达国家开始进入负增长,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增长下降阶段 4.特别提醒 a 某时段人口的增长数量的多少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和人口基数大小两个方面 b 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高低和人口增长的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水平 c 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d “三低”模式的人口增长模式因老龄人口比重较高,死亡率可能上升 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典型例题: 过渡模式的人口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多为发展中国家);“三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多为发达国家);由过渡模式向“三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不同增长模式存在的问题:高增长模式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 三低模式: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 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1.2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a 空间位移:有迁入地到迁出地 b 居住地变更:跨越行政区域界限 c 时间限度:具有永久性或长期性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2、应用举例——国际人口迁移 a 新大陆发现前人们的迁移活动集中在旧大陆 b 发现新大陆至二战前的迁移主流 方向:旧大陆(亚、欧、非)?新大陆(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原因:为了缓解旧大陆的人口压力,开发新领地,带着发财梦的移民自愿迁移,被贩卖 的奴隶被迫迁移 c. 二战后至今的迁移主流 方向:欠发达地区(亚、非、拉)?发达地区(欧、北美洲、大洋洲) 原因:欠发达地区人口压力大,发达地区经济条件好,机会多。 注: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 北美和大 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劳务输出成为主要形式,国际难民数量增加,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外流, 人口流向发生改变。 国内人口迁移:方向农村-城市,内陆-沿海,欠发达-发达 3、推拉理论及实例 迁出地的推力、迁入地的拉力以及地域联系的方式促成了迁移。具体分为:

新教材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重点强化卷1 Word版含解析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 2019.4 重点强化卷(一) 地球的运动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标明的四点中,公转速度最快的是() A.a B.b C.c D.d 2.当地球在a~d公转的过程中,全球昼夜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导学号:32980047】A.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短于夜 C.南半球白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D.南半球黑夜变长,且昼长于夜 【解析】第1题,根据自转方向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可知,a为冬至日,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第2题,a~d公转是从冬至日到春分日,北半球昼短夜长,昼渐长、夜渐短。 【答案】 1.A 2.D 3.下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此时北京时间是()

A.2时B.4时 C.8时D.10时 【解析】读图可知太阳直射150°E经线,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即120°E经线的地方时,此时是10时。 【答案】 D (2016·嘉兴高一检测)家在香港的王先生出国旅游随身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但未改手机上的时间和日期,仍显示的是北京时间。王先生游览到太平洋一小岛时,当地报时为11时,而手机上的时间为8时。据此回答4~5题。 4.该岛的经度可能为() 【导学号:32980048】 A.160°W B.160°E C.80°W D.40°E 5.此时,全球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 A.1:2 B.1:1 C.2:1 D.1:3 【解析】第4题,该岛区时较北京时间早3个小时,位于东十一区,故该岛的经度可能为160°E。第5题,因北京时间为8时,故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所以今天与昨天的范围比为1:1。 【答案】 4.B 5.B (2016·汕头高一质检)一个旅游团从广州出发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到美国观光。判断以下行程中发生的地理事件,完成6~7题。 6.飞机在飞越太平洋中部时,由于时差的缘故,空中小姐在广播中要求旅客把自己的手表() A.调快1小时B.调慢1小时 C.调快24小时D.调慢24小时 7.从广州到美国的飞行中,旅客观察窗外的昼夜状况,发现这天的白昼时间较平常的()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二2.2城市化教案 作者:加入日期:06-07-25 2.2城市化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说明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并能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难点]: 1、城市概念 2、城市化特点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授过程]: 导入:世界上最早的聚落不是城市,而是乡村,而乡村发展成为城市的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阅读]探索活动,中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 为什么乡村人口要流向城市?(经济因素:谋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水平) 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城市中发生哪些现象?(住房、就业、交通等方面) 前面描述的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市化过程的一种表现。 一、城市化: 内涵:1、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2、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3、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城市化指标:1、城市地域扩大和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绝对数量的增长;3、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4、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扩散。 二、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工业革命至二战:主要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但由于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重相对较低,所以平均的世界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慢。 二战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且发展迅速。 全世界至2000年,平均城市化水平达46.6%。 这一进程也体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读图]P36图2-2-3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上世纪70年代一般达70%)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1950年之后年增长率高达近5%,199 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表现在: (1)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读表]2-2-1:体现了大城市发展迅速的特征。 例:墨西哥城人口占本国人口的17%左右,布宜诺斯艾利斯占本国人口的3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必2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深圳市梅林中学徐韵薇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 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 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教学分析: 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 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 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 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 价; 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