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高频射频识别通信协议研究及实现

超高频射频识别通信协议研究及实现

上海交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超高频射频识别通信协议研究及实现

姓名:戴永清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薛质;周玉洁

20060118

超高频射频识别通信协议研究及实现

摘要

射频识别是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以含有射频识别芯片的标签为识别对象、无线电波为信息传输载体,具有免接触、无需人操作、识别速度快、识别目标信息可修改等优点。超高频射频识别是一种利用超高频射频为载波与标签实现无线通信的射频识别技术,具有更远的识别距离、更广的识别范围、更高的识别深度等特性。EPC技术是以含有EPC标识码的射频识别标签为基础、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射频识别系统,目的是识别、收集和管理全球的产品信息,形成全球统一的物流网体系。本文详细分析了最新的EPC Class1 Generation2射频识别通信协议,并基于该协议实现包括阅读器、标签和上位机在内的射频识别通信系统,提出抗冲突算法以及扩谱跳频通信方式,改善射频识别的效率。

关键词:射频识别,超高频,电子产品代码,阅读器,抗冲突,扩谱跳频

IV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ULTRA HIGH FREQUENCY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BSTRACT

RDId is a new auto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RFId tags and radio wave. It provides a contactless and man-free 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with fast identification and modifiable target information. UHF RFId is one kind of RFId technology by which the devices implement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tags at UHF frequency band. Besides the advantages listed above it also provides longer identification distance, wider identification range and deeper identification depth. EPC technology is the combination of RFId and Internet. It is a system to identify, collect and manage the product all of the world by which meanings EPC can build a worldwide net of product called EPCglobal Network.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latest EPC Class1 Generation2 RFId communication protocol in detail and

V

implements a RDId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ing on it, including interrogator、tag and PC hos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atio of identification this paper also offer an anti-collision arithmetic and HFSS communication method.

KEY WORDS: RFId,UHF,EPC,Interrogator,Anti-collision,HFSS

VI

图索引

图1:线圈磁耦合原理 (2)

图2:电磁波空间传输 (3)

图3:射频识别系统组成 (4)

图4:EPC组成关系图 (7)

图5:阅读器至标签通信过程的信道编码格式 (11)

图6:实际信道信号包络 (12)

图7:R=>T前导码 (13)

图8:R=>T同步帧 (13)

图9:FM0编码格式 (14)

图10:FM0编码举例 (14)

图11:FM0前导码 (15)

图12:M ILLER编码格式 (15)

图13:M ILLER副载波编码举例 (16)

图14:M ILLER前导码 (17)

图15:负载调制实现原理 (18)

图16:通信链路时间指标示意图 (19)

图17:EPC C1 G2标签芯片内部记忆体地址分配 (20)

图18:EPC C1 G2标签状态转移图 (21)

图19:全向天线与半波偶极子天线的辐射功率谱 (26)

图20:数字电路框图 (28)

图21:模拟电路框图 (28)

图22:简单EPC射频识别系统仿真 (30)

图23:简单EPC射频识别系统解调波形 (30)

图24:数字分频锁相器原理图 (31)

图25:二等分分功率器 (32)

图26:二等分分功率器模型 (32)

图27:二等分分功率器版图模型 (33)

图28:平衡功放结构 (33)

图29:平衡功放抵消反射波原理 (34)

图30:环行器 (35)

图31:环行器功率计算 (35)

图32:定向耦合器 (36)

图33:定向耦合器功率计算 (36)

图34:混合信号分离器 (37)

图35:差分I/Q解调电路 (37)

图36:简化差分接收电路 (38)

IX

图37:分离元器件混频电路 (39)

图38:运放图标 (39)

图39:简单单电源运放组成反向放大器 (41)

图40:简单单电源运放组成改进型反向放大器 (42)

图41:低电阻实现简单单电源运放组成反向放大器 (43)

图42:EPC阅读器识别EPC标签的过程 (46)

图43:单个EPC射频识别标签的识别过程 (47)

图44:自适应Q值的抗冲突算法 (48)

图45:跳频数据通信对比 (50)

图46:跳频时间测量 (51)

图47:跳频图案 (51)

图48:跳频实现 (52)

图49:超高频射频识别子信道分配 (52)

图50:信道侦测 (53)

图51:调制信号包络 (54)

图52:无EPC标签时的接收信号 (55)

图53:有EPC标签时的接收信号 (55)

图54:无调制信号发射频谱 (56)

图55:调制信号发射频谱 (57)

图56:EPC C1 G2发射频信号功率限制 (57)

图57:发射信号最大功率 (58)

X

表索引

表1:超高频射频识别与条码的比较 (4)

表2:R=>T通信主要参数 (10)

表3:T=>R通信主要参数 (10)

表4:T ARI和PW的限制条件 (11)

表5:包络限制条件 (12)

表6:T1,T2,T3,T4限制规范 (19)

表7:主要硬件设计指标 (25)

表8:二等分分功率器性能参数 (33)

表9:定向耦合器个端口含义 (36)

表10:SELECT命令 (44)

表11:QUERY命令 (44)

表12:QUERYADJUST命令 (45)

表13:固定Q值的抗冲突算法步骤举例,Q取2 (47)

表14:自适应Q值的抗冲突算法步骤举例,Q取2 (48)

表15:功率衰减测量 (58)

XI

术语和定义

CW连续载波,指连续稳定的载波,为标签工作提供能量

dBm以mW为单位的相对功率增益

dBi依照EIRP方式为参考标准的相对功率增益

EIRP等效全向辐射功率,以全向天线为参考的功率增益

ERP有效辐射功率,以半波偶极振子为参考的功率增益

Interrogator阅读器,发送接收射频信号的设备

RF射频,一种无线电频率,声音频率与红上频率之间的电磁波频率,用于无线电和电视发射

RFId射频识别,通过射频通信进行物体自动识别

Tag标签,这里特指整合有RFId芯片以及RFId天线的物体

UHF超高频,通信使用频段的一种称呼,范围为300MHz至3GHz

Half-duplex半双工,一种通信交换数据的方式,发送和接收是分开进行的两个过程

XII

符号说明

A信号电场包络平均高电平

B信号电场包络平均低电平

LF标签信息返回时的频率

Mh信号包络过冲电平

Ml信号包络下冲电平

RTcal阅读器至标签基本信息单元的校准符号

R=>T阅读器至标签的下行通信

Tari阅读器至标签通信“0”编码的时间长度

Tf信号包络下降时间

Tr信号包络上升时间

TRcal标签至阅读器基本信息单元的校准符号

T pri信元间隔时间,即1/LF

T=>R标签至阅读器的上行通信

XIII

缩略语

CRC Cyclic Redundancy Code

CW Continuous Wave

DSB-ASK Double-sideband Amplitude Shift Keying

EIRP Equivalent Isotropic Radiated Power

EPC Electronic Product Code

EPC C1 G2EPC Class1 Generation2

ERP Effective Radiated Power

FCC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HFSS 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ISM Industrial, Scientific and Medical

LBT Listen Before Talk

LNA Low Noise Amplifier

ONS Object Naming Service

PCB Print Circuit Board

Encoding

PIE Pulse-interval

PML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R-ASK Phase-reversal Amplitude Shift Keying

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SB-ASK Single-sideband Amplitude Shift Keying

TID Tag Identifier

UHF Ultra High Frequency

XIV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戴永清

日期: 2006年1月18日

II

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上海交通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戴永清指导教师签名:薛质

日期:2006年1月18日日期:2006年1月18日

III

绪论

射频识别,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

射频识别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阅读器(Interrogator)、天线(Antenna)和标签(Tag)。阅读器是命令发送和接收的主体,通过使用稳定的载波频率,将所需发送的命令利用相应的数字调制技术加载于载波之上进行传播,同时检测回波信号,解调出对应的响应信息,完成一个通信周期;天线则是电磁波发射接收的工具,不同天线具有不同的增益、不同的极化方向、不同的半功率角度等参数,应当选择合适的天线以适应不同应用环境的需求;标签是对象识别信息的载体,具有全球统一且唯一的识别码用以区分每一个识别对象。

射频识别是利用电磁波进行识别的新技术,因此具有非接触、无需人为干预、识别速度快、识别效率高、识别范围广、抵抗环境污染、标签可反复利用、可携带对象相关信息等多种优点,射频识别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诸如物流、防伪、身份认证、供应链、高速公路不停顿收费、仓储管理等。

本文主要论述超高频射频识别协议EPC Class1 Generation2以及实现该协议的阅读器设计。首先通过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经过反复的设计论证,形成EPC阅读器的系统结构框架,经过投板、生产、焊接、调试后,验证设计的可行性与预期的性能,其间需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理论指导实践,是实践的指挥棒,但是理论不等于实践,实践过程中需要使用获得的实际经验修正原有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只有通过如此循而上升的反复循环过程,才能获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知识经验。其后论述了有关抗冲突算法对识别射频标签的作用与优势,由于在存在有多个射频识别标签的应用环境中,一般的阅读器工作方式不能够有效的读取相应的信息,因此必须使用能够抵抗多个标签通信冲突的方法,才能达到识别的目的,并且提高识别的可靠性。本文还引入扩谱跳频在射频识别中的应用,通过使用扩谱跳频,使信号的能量均匀得分布在一定的带宽内,减小外界固定频率对通信的干扰以及通信被侦听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实际对阅读器的参数测试验证系统设计的指标。

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射频识别基础理论、射频识别的工作原理方式和优点与应用,并且论述了EPC的相关理论知识,EPC的系统结构组成;第二章阐述了EPC Class1 Generation2射频识别通信协议,详细分析了协议中有关射频通信的相关要点、通信过程、状态转移等;第三章阐述了基于EPC射频通信协议设计的阅读器结构框架,重点阐述了对应的指标性能,并且使用仿真工具对其原理进行仿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第四章阐述了阅读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关键功能模块,详细论述了各模块的设计方法和几种相关设计的比较结果;第五章阐述了抗冲突算法和扩谱跳频在射频识别中的应用;第六章阐述了实际测量的阅读器相应指标;第七章对全文做了个总结。

1

1射频识别和EPC

1.1射频识别原理简介

射频识别,RFId,是上世纪9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非接触自动识别技术,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磁场在磁耦合或空中交变耦合的特性传播信息,自动识别目标并获得目标上携带的相关信息,无需人为干预,无需接触目标,可工作于比较恶劣的环境,不怕污染,可携带对象信息,信息可重复擦除,识别速度快,可识别高速目标,其发展历史可以追述至上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和雷达技术的催化,产生了射频识别技术,早期,射频识别技术只存在于实验室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射频识别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巩固和飞跃,在70~80年代,已经出现了一些初级尝试甚至商业应用,进入90年代后,由于技术的领先性和市场的积极肯定,射频识别技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标准化,有了统一的标准后反过来又积极推动了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发展和普及[1]。

射频识别技术从原理上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磁耦合进行通信的近距离射频识别技术,另一种是利用电磁波在空中的交变耦合传输进行通信的远距离射频识别技术[2]。

近距离磁耦合原理见图1所示,通过近距离磁场耦合,交换两个线圈的能量,达到阅读器(Interrogator)向标签(Tag)芯片供电和通信的目的。

线圈A

磁场耦合

线圈B

图1:线圈磁耦合原理

Fig1: Principle of loop magnet coupling

磁耦合根据耦合距离的远近还分为密耦合和疏耦合。

密耦合指耦合距离在0~1cm的射频识别耦合方式,此类耦合方式可以为线圈提供较大的能量,驱动功耗要求非常高的射频识别芯片,这种耦合方式一般应用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射频识别芯片需要使用非常复杂的运算来确保验证正确性和身份认证以

2

及安全的数据交换。ISO/IEC 14443协议[3]中规定使用密耦合进行能量交换。

疏耦合指耦合距离在1cm~1m的射频识别耦合方式,此种耦合方式只提供一般射频识别芯片工作所需能量,对于实现也无非常高的要求,应用面广泛,几乎现今90%的近距离射频识别均使用此类耦合方式工作,ISO/IEC15693协议[4]中规定使用疏耦合进行能量交换。

远距离射频识别通信使用电磁耦合进行能量传输和数据交换,电磁耦合指利用电磁波在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将能量发送至射频识别标签芯片,传播方式见图2,芯片获得能量后,利用发向散射(backscatter)原理将数据加载于阅读器发送的电磁波上进行回传。电磁耦合工作距离一般为1m~10m,为射频芯片提供的能量很小,所以除了上述无源射频识别芯片外,还有有源射频识别芯片,即标签上携带有电池为芯片提供电源支持,此类射频标签往往具有更好的工作特性和工作距离。

图2:电磁波空间传输

Fig2: Trans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 free space

在电磁波的传播方向上(图2中横轴箭头所指方向),电场向量E和磁场向量H始终保持相互垂直,且以共同的频率将能量沿传播方向进行传送。

本文将重点阐述超高频频段上的远距离射频识别技术和应用,所谓超高频频段指的是工作频率在300MHz~3GHz内的通信频段,目前在此频段内有两个应用比较成熟的工作频带,900MHz和2.45GHz,本文将针对900MHz左右频段的射频识别协议进行系统构建。

1.2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

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主要包括阅读器,天线和射频识别芯片三部分[5],见图3。

射频识别芯片

3

图3:射频识别系统组成

Fig3: Construction of RFId system

阅读器:指发送接收射频信号的主体,阅读器产生射频载波信号,将所需传送的数据以相应调制方式调制于射频载波信号上,然后馈送至天线进行信号的发射,然后用天线接收射频识别芯片发送回的回应电磁波,经过一定的信号加工处理后提取射频识别芯片发送的回应信息,并根据发送的信息以及经检测后得到的标签回应信息来判断通信是否成功,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天线:天线是信号发送接收的载体,在阅读器端,天线将馈送来的调制载波向空间进行发送,射频标签端的天线则接收相应信号并馈送至射频识别芯片进行信号的处理,同时将射频芯片提供的回应信号进行发送,传至阅读器端天线,又阅读器端天线接收信号并向阅读器进行信号的馈送,天线的本质就是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

射频识别芯片:由于超高频的能量传输原理决定了超高频的射频识别芯片只能接收到极其微弱的能量信号,芯片利用这些能量进行简单且高效的运算后,产生回应信息,由于能量微弱的关系,芯片不可能利用自身的能量发送回应信息,因此引入负载调制原理,射频芯片通过改变与天线接触的阻抗来改变由于阻抗不匹配的关系而产生的反射波的能量大小,利用这种调制方式将回应信息加载于阅读器产生的载波频率上进行回传。也有的超高频射频芯片自备电池以提高发送接收性能,但本文不详细描述其工作原理。

1.3超高频射频识别优点与应用

超高频射频识别利用电磁波的空间传播特性,具有多种其它自动识别方式不具有的显著优点,射频识别自从诞生以来就与条码(Barcode)扫描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码扫描系统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自动识别系统,具有一定的识别距离、比较高的识别率和比较快的识别速度,且使用方便,而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于条码相比较具有更为突出的性能优点[6],表1列举了两者相比较的结论。

表1:超高频射频识别与条码的比较

比较项目条码超高频射频识别

识别距离20cm~30cm3m~7m,甚至更远

识别率比较高比较高

识别速度比较快很快,达ms级反应速度一次识别数目单个识别多个识别

识别方向性定向性窄定向性宽

识别穿透性差良好

数据量小大

数据写入不可可以标签重复使用性不可可以

与条码系统相比,超高频射频识别系统具有更为优越的特点,如今,此类射频识别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超市结算处用以替代原先使用的条码扫描系统,今后射频识别结算系

4

统将组成网络,自动识别结算处经过的货品,无需购买者停留,系统将自动进行标签检测并结算,结算效率将大大增加。

以上只是射频识别应用的一个方面,此外超高频射频识别还应用于以下场合[7][8]

9物流管理:

利用超高频射频识别的远距离识别性和电磁波的穿透性,将射频识别标签安装于有待运输和管理的货物上,通过到处安装的阅读器扫描经过的货物,并将货物的信息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根据所得的数据实时管理跟踪货物,大大加快物流的速度,可以方便的跟踪物流货物的运送和管理,极大程度上减少货物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

9防伪和身份认证:

射频标签携带者全球唯一的序列号,用以辨识物体,具有安全通信机制的射频识别协议将保护射频芯片内存储的信息,唯一的序列号为防伪和身份认证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该序列号是通过芯片生产的时候固化在芯片内部的,外界只有通过一定的访问程序才能读出这个序列号,且任何尝试修改该序列号的行为都将被视为非法操作。基于序列号的唯一性,还可以引入相应安全加密算法,对此序列号进行加密运算,实现更为安全的防伪认证机制。

9供应链:

方便的识别和及时的信息收集系统可以为供货商提供即时的供求信息,为平衡和改善供求矛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通过无处不在的射频识别阅读器,可以及时地获取供应链中货物的数量以及流通情况,保证供应链的完整性。

9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

射频识别标签通常安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上,汽车可以以相对较快的速度通过设有射频识别设备的通道,射频设备将自动识别车辆上贴有的射频识别标签,并计算相应的费用,费用核算系统可以在标签上,也可以由专用的服务器完成,以进一步加快通道的通过速度,使用射频识别系统能够极大程度上缓解了高速公路收费处的拥挤状况,增加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

9流水线生产和管理:

将射频标签贴置于生产的产品上,在流水线两边安置阅读器,通过阅读器识别产品上的标签,实时管理流水线生产,调整生产能力,计算出货数量等,生产管理可以简化至只需要远程控制生产机器,因为生产线上全部的产品数据已经通过射频识别传送至主机上了。

9仓储管理:

依靠超高频射频识别的远距离优点,加快仓库货物的进出速度,实时反应出仓库的仓储空余量,加快仓储货物的识别速度,提高仓储管理的效率。

5

1.4EPC系统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EAN.UCC编码为货物的辨识和管理流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提高了货物生产、管理、供应的效率,成为了世界最通用的标准之一,然而,以EAN.UCC 编码为主的条码扫描体系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生产管理供应模式,最突出的缺点就是:

z其编码信息的容量决定了EAN.UCC编码只能针对某类货物,而不是某个货物,这种条码对于现今的许多商品都不再适用,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唯一代表特

定货物的编码,需要每件物品都具有唯一的编码以区分同类产品中的每一件;

z条码的扫描速度慢、需要人工操作、扫描范围狭小、扫描的穿透性差,条码的这些不足之处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日益凸显;

z条码极易受到环境的污染和损坏,并且不能够重复使用,条码承载信息的容量过小,不能够全面反映物品的各方面信息,条码上的信息不可以修改,因此条

码不利于反复使用。

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如何才能解决上述问题,如何才能获得更高效的编码,因此产生了EPC编码体系。

EPC编码将被应用于全球每一件货物上,该编码将为每一件货物提供唯一的EPC 码。EPC码的载体为EPC射频识别芯片,每个射频识别芯片将唯一固化一个唯一的EPC 码来识别唯一的货物,利用如今四通八达的网络,我们将在任意时刻获得所有货物的信息,包括所处地理位置、货物所处的状态、货物携带的秘密信息等。而且最重要的是,EPC编码可以完全兼容EAN.UCC编码,因此在系统升级的过程中,可以兼容以往的条码内容。

EPC系统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综合性的和复杂的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为每一货物建立全球的、开放的标识标准。EPC主要由如下六方面组成:

(1)EPC编码标准

EPC编码主要由版本号(Header),域名管理号(EPC Manager Number),对象分类(Object Class),序列号(Serial Number)组成,版本号和域名管理号由EPCglobal 管理,对象分类和序列号由域名管理号持有者进行管理[9]。各自含义如下:

版本号标识头,用于标识数据的长度、类型、结构、版本以及区别EPC

的不同Generation

域名管理号管理者的代号,用于区别不同的管理者,管理者拥有对随后的对

象分类和序列号的管理权限

对象分类标识某一类对象的号码,不同的类具有不同的对象分类号码

序列号标识某个类中的唯一对象

(2)EPC标签

6

7

EPC 标签由射频识别芯片、天线和载体介质组成,芯片内固化有EPC 编码,是EPC 编码的物质载体,分为主动型标签、半主动型标签和被动标签,由于被动标签(即无缘标签)具有更优秀的性价比,无需维护等优点,获得了比较好的应用。本文正是基于EPC Class1 Generation2的通信协议开发相应的阅读器组成射频通信系统,EPC Class1Generation2标签是被动型的射频识别标签,无需携带备用电源模块即可工作,相比较EPC Class0的射频识别标签,

(3) 阅读器

阅读器由射频链接回路、数据处理芯片构成,处理与EPC 标签的数据通信,完成数据交换验证等功能,向上层应用层提供接口。

(4) Savant (神经网络软件)

传送管理阅读器产生数据的软件,它具有分布式运行管理和交换数据的特性[10]。

(5) 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 Naming Service ,ONS )

对象名解析服务是一种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它会对Savant 传来的EPC 编码信息进行处理,为Savant 系统指明了存储这个产品的有关信息的服务器,为Savant 的数据交换提供服务。

(6) 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 )

PML 是基于为人们广为接受的可扩展标识语言(XML )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描述EPC 标识货物的相关信息的语言。

EPC 这六个组成部分相互关系如图 4所示,阅读器利用射频识别技术识别出EPC 标签上所携带有的EPC 码,然后送至Savant 服务器,Savant 通过互联网上的ONS 获得相应EPC 码表示货物的地址,然后访问该数据库,从相应的PML 描述中获得EPC

标识货物的具体信息。

Savant

服务器

EPC 标签ONS 服务器PML 服务器数据库数据库

图 4:EPC 组成关系图

Fig4: Relationship of EPC components

综上所述,EPC网络有很多重要的特点:

不像传统的条码,本网络不需要人的干预与操作而是通过自动技术实现网络运行;

无缝链接;

网络的成本相对较低;

本网络是通用的,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运行;

采纳一些管理实体的标准如:UCC、EAN、ANSI、ISO等

现今使用最为广泛的EPC标签为class0和class1 G1的标签,最新的EPC标准描述了EPC class1 generation2标签的性能参数、功能与通信的空中接口,EPC C1 G2以其优越的性能终将淘汰class0和class1 G1标签,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EPC标签。

然而,世界各国对于EPC在本国的应用加以限制,必须符合本国对于通信频率的划分,并且满足一定的发射功率要求,具体各国使用EPC通信频段和发射功率参见参考文献[11]。欧洲主要使用865.6MHz~867.6MHz,发射功率限制为2W erp,而北美地区则使用902MHz~928MHz,发射功率限制为4W eirp。

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