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教学策略,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并将继续运用下去。然而,小组合作学习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对合作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基本要素等有了了解,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实践期间对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其现状及常见问题进行了整理归纳,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常见问题;对策

目录

摘要 ................................................................ I 一、引言 .. (1)

(一)选题的缘由 (1)

(二)研究意义 (1)

二、概念的界定 (2)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2)

1. 国外学者的定义 (2)

2.国内学者的定义 (3)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内涵 (3)

三、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常见问题 (4)

(一)对于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偏差 (4)

(二)小组合作形式化 (4)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过程简单化 (5)

1.缺少对合作技能的训练 (5)

2.“责任到人”没有落实 (5)

3. 未安排独立思考的学习环节 (6)

四、改善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6)

(一)触动小学生的合作渴望,建构合作愿景 (6)

(二)利用小学儿童的合作认知发展特点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7)

(三)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全面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7)

五、结论 (8)

参考文献 (9)

一、引言

(一)选题的缘由

在课改推进期间,有许多的改革实践亮点,其中之一就是“学习小组”。“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才能实现?以学生学习小组为依托,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等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能力”[1]。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由于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心理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是“近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2]。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在《教育技术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一文中,作者在未来的教育愿景一节中总结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于教育的理想和期待主要的四个方面,其中有一段话是——教育可以促使每个人对社会做出贡献。为此,教育必须提供终身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机会,教育帮助每个人掌握批判性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开展有效合作的团队工作方式、采用不同媒介方式与不同人沟通的方式[3]。教师如何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笔者认为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可行之举。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不仅现在被广泛运用于教学之中,在未来的教学之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由此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小组合作学习也有其局限性。“不少合作学习的实验教师反映,运用合作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较高”[4]。它的实施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运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实施者、合作的主体、地域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的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学生课上课下的学习负担也会有所减轻;但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可能不仅不能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还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

现今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呢?笔者借由教育实践的机会,通过阅读相关文献书籍、观察课堂教学、与教师、学生交

流,对农村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合作学习的含义及其基本要素等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尚存在有待改善之处。对此,笔者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归纳与分析,并试图提出可行的建议。也期望自己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之中懂得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二、概念的界定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对于合作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对于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具体运用的科学研究却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有的[5]。从目前国内外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文献来看,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个泛称,是一个复合性、多层面的概念。

1.国外学者的定义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的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嘎斯基对合作学习做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动的学习活动”。戴维森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当有七个要点:①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难题;②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③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助的气氛;④个人责任感;⑤混合编组;

⑥直接教授合作技巧;⑦有组织地互相依赖。文泽认为: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将学生随机或有计划分配到异质团队或小组中共同完成所布置的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上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详见王坦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一书)

2.国内学者的定义

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参见王坦的《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一书)

高艳认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活动[6]。

杨伊生认为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7]。

由于合作学习在不同国家的实践有一定差异,如美国的合作学习法就与流行于欧洲的合作学习法大不相同,再加之目前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较多等原因,目前学术界尚没有一个关于合作学习概念的统一认识[8]。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内涵

合作学习在英语原文中有许多提法,如Cooperative Learning、Collaborative Learning、Team Learning、Group Learning、Small Group Learning 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内学者在引介和研究合作学习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共同学习”、“合作教学”等[9]。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一种教学活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合作学习”的定义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本文的“小组合作学习”采用的定义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从内涵来看,小组合作学习属于以生生互动、生师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它的内涵涉及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以激发全体学习者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异质学习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与学活动;三是一种同伴之间、小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性学习活动,包含小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四是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的依

据;五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活动;六是由教师事先设置问题、分配学习任务和预设教学流程的学习活动[10]。

三、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常见问题

随着课改的推进,不少农村小学也逐渐在课堂上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于此学习模式的运用,教师可谓是众说纷纭。从课堂现象这一方面来说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课堂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它鼓励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相互合作,学生之间有了互动,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表达习惯,改善了课堂的气氛,改变了小学的课堂面貌。而且大部分学校里都有一部分学生是寄宿生,这些孩子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家长的帮助,教师在面对全班学生超过50人的状况时,也可能照顾不到每一个学生,将小组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能在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下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只是小组合作学习却一直只运用于一部分课程中,还有一些学科很少或是至始至终都没有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此外,笔者听课时还会感受到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讨论不深入、合作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仍存在不甚妥当之处。

(一)对于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偏差

笔者在教育实践期间通过观察课堂发现: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可能性更大。通过与各科教师交谈了解到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用于语文教学,像数学及品德、计算机、音乐等学科教学则没有必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则认为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立给学生提供了在课堂上说小话的方便,不但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反倒扰乱了课堂。还有少数教师把合作学习看做减轻自己教学工作的一种方式,上课时先提出几个问题,接着让小组成员围绕问题讨论,自己则回办公室跟在办公室的教师聊天,比较随意,待到时间差不多了返回教室验收讨论成果。

(二)小组合作形式化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形:临时随意地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学生的课桌椅拼在一块,再在课堂上让小组内的成员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交流讨

论,就当做是已经在实行合作学习了。这样组建的学习小组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组只是按照教师的意愿坐在一起,彼此之间合作意愿不强,这更像是传统的小组学习而不是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小组的成立应考虑学生的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方面,尽量让各组成员的整体能力、水平相当,教师还可以组织每组的成员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名字,画一个图形标志,以此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互赖的关系。仅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的一种手段的学习小组往往不能发挥合作小组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学习应用过程简单化

不是所有的小组都是合作小组。把学生放在一起,并把他们叫做合作小组,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合作小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小组学习,西方合作学习的主要倡导者约翰逊兄弟认为合作学习有五个不能缺少的基本要素:积极互赖、直面互动、责任到人、社交技能、小组反思[11]。

1.缺少对合作技能的训练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但学生的合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却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之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12]。将缺乏合作技能的学生安排进一个小组并告诉他们要合作,并不能保证他们就真能合作。而在农村小学教学中,众多的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却往往错误地假定学生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合作技能,并没有在这方面进行相应的训练,因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懂得去倾听他人的看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彼此接纳与支持,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冲突,建设性地解决问题,往往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2.“责任到人”没有落实

农村小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没有落实“责任到人”这一点,这也是教师在教学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会出现“搭车”现象这一情形的原因之一。所谓“搭车”现象就是指小组中个别成员承当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作业,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13]。听过课的教师应该都知道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后,班上有的小组内的成员,特别是座位靠后的小组成员就在低头自己看书或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一个6人的小组,一般只有一半人在交流讨论,而另一半则至始至终不参与合作学习。待到教师要求发表小组看法、观点时,一般是自愿发言,也就是说小组内任意一人作为代表来说本组讨论的结果,只要小组内有人站起来发言,发言的个人就能获得表扬,小组内其他人不用发言,那一个小组也可以获得一颗星星

或是一面旗子作为小组奖励,接着又换另一组的另一人来发言。小组成员缺乏个人责任心、相互之间缺少交流讨论与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只是少数人的智慧和能力。长此以往,不仅不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还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

3.未安排独立思考的学习环节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总结归纳就是同学们在黑板上看到的这几个问题,现在大家就针对这几个问题开始在组内讨论吧”。这是笔者在听课时听到过的一句话,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通常都是问题一出现就立即让学生开始讨论,而不会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换想法,最终达成共识。数学课堂上也有可能出现教师给出一个问题,接着就让学生交流讨论这一题该怎么解答的情形。

目前的合作学习小组主要采用异质分组,小组成员的能力与个性特征有差异。有的学生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很快就想到了答案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而有的学生反应较慢,不善于表达,还没想好就听到了他人的想法而影响了自己的思维,或是还没组织好语言就听到了他人的想法,听了之后觉得他说得如此流畅,似乎说得也很有道理,同组内其他人员也很赞同,这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发言的动机就会减弱,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学习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对同一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可能因为个人生活经历、认识水平和个性差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经过小组成员相互的知识交换和合作,使每个个体原来的所具有的知识成为学习者的共同知识,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发挥作用[14]。在合作之前如果缺少了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在学生对问题还没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开展讨论,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可能会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

四、改善农村小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触动小学生的合作渴望,建构合作愿景

在一项“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的调查中,调查者将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后,列出了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的七个特点,其中有两点分别是:1.未来课堂是高科技的,高互动的教室;2.未来课堂的桌椅应是易于移动和组合的[15]。“高互动”、

“桌椅易于移动和组合”都可以体现出小学生在心底对合作的渴望。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特征是一种有集体愿景的团队学习[16]。如果教师能触动小学生的合作渴望,并与学生共同构建出小组合作学习愿景,将有助于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的开展。而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是以激发全体学习者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教师可以先组织开展一次以“我的愿景”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形成个人愿景。紧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畅谈个人愿景,寻找共同点,引导学生为小组建构一个值得小组内每一个成员共同为之努力的团队愿景,从而让学生自愿齐心协力为实现团队愿景而一起拼搏。

(二)利用小学儿童的合作认知发展特点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小学儿童,小学儿童的合作认知发展特点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势必会有影响。陈琴认为合作认知主要包括合作概念认知、合作行为认知和合作策略认知三个维度[17]。小学儿童的合作认知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年级儿童在合作认知上存在差异,教师可以利用其协助自己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小学儿童基本上未能意识到合作需要共同的目标和分工,这一点和初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8]。小学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在小学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明确的小组目标,这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互赖的合作关系;这一认知特点还说明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时进行小组分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个体责任。

(三)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全面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引导者,要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应该对合作学习有全面、客观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对一种理论理解深入与否,往往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又会在教学中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19]。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了却没有应用于所有的学科中,还有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当做体现自己落实新课改的一种形式。如果教师对合作学习的了解不深入,就不能正确的看待小组合作学习,衍生出片面、错误的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展到一定时期,确实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但不代表一开始就可以放手不管,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之初,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指导、管理,不断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直到学生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中形成了合作学习的规范、制度,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逐渐成熟、稳定。盲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则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还不能使学生顺利接受知识,甚至会让学生对所

学内容不能把握与感知,耽搁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同伴之间、小组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性学习活动,是以各小组在单位时间内实现共同目标过程中的总成绩为评价的依据,但它也包含小组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不能仅仅只关注问题的答案,也应该关注问题的答案形成的过程:是小组内一个人思考后的成果,还是小组内个人思考后,集体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出来的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教师不能仅仅将其作为应付检查的手段,这会造成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错误,学生更会因没有得到相应的指导不能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发展自我。

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只适用于某一学科,只是需要抓住、找准合作契机,恰当运用,而不能过度使用。对合作学习的正确认识、把握也有助于教师准确定位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教师在合作学习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有了准确定位,也就能更好的开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达不到他们理想的效果,常常是因为教育工作者没有按照有关合作学习的知识来进行严格的合作学习训练[20]。由此可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全面认识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继续教育的的机会、教师之间的合作、阅读相关资料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认识,避免由于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在实施的过程可能产生的问题。

五、结论

在农村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有限制,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不足,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学习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留守儿童性格孤僻不喜交流;学生家长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后进生的影响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引导者,关系着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有效性。为了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只有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掌握其优缺点,了解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策略等,才能更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合作学习的全面、有效开展势必需要教师付出相当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同时也需要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的全力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赵小雅.2012:离教育近些再近些[N].中国教育报,2012-12-27(11)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

[3]陈卫东.技术教育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64

[4]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03

[5]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33

[6]高艳.合作学习与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J].教育评论,2001(02)

[7]杨伊生.合作学习与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J].前沿,1997(10)

[8]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2

[9]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2

[10]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0)

[11]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8

[1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70

[1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165

[1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92

[15]陈卫东.技术教育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1-53

[16]韩立福.小组合作学习概念重构及其有效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0)

[17]陈琴.4~6岁儿童合作行为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4)

[18]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8

[19]侯建军.小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5:12

[20] David W. Johnson, Roger T. Johnson,伍新春,郑秋,张洁.合作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5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创新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一言以蔽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现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谈体会,以与同仁共勉。 一、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②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二、重视内在诱导,引发创新意识。 “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但你却无法迫使它饮水。”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教学模式则是构建这种环境的方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等于教学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不断进行创新学习。 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谁知道,汽车为什么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汽车就能行驶得又快又平稳呢?”学生面面相觑,百思不得其解,迫切想知道答案。“看来,汽车为什么行驶得又快又平稳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还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呢。”从而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弄懂“圆”、“圆心”、“直径”、“半径”的概念及性质。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自主地探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在班级教育管理工作中,仅仅依靠班主任个人和少数班干部是不能完成教 育教学任务的。必须依靠全体学生,增强每个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发挥个体能动性。这就是德育的新观念理论:注重道德内化,促进社会道德要求向个体道德需要的转化。 一、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德育新观念之一是要注重道德的内化,内化即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必须明确的是,纪律是不可少的,但又不是唯一的,重要的是激发需要,培养主体性,尽快地实现内化,自主自治才是德育的终极目的。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之一,是启发、引导、促进、加速学生自己思想内部矛盾的运动,即充分调动学生中蕴藏的巨大的自我教育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自我认识的能力,是指个体在自我教育中能正确地认识自已,了解自已,清楚地把握自己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品质;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和道德的要求。优良的班集体,它能向自己的成员提出严格的要求,不仅促进其成员互相帮助,自己教育自己,而且也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互相认识,了解每个成员的社会活动能力。因此,培养优良的班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是培养自我认识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自我鼓舞与自我激励的能力 自我鼓舞与激励的能力,是指个体由道德认识、道德思想和信念在情感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驱动力。自我鼓舞与激励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理想是否远大。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个人成才与社会主义大业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去追求内心真、善、美的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使道德修养成为自己的精神需要。组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观看好的影片、优秀文艺作品,并开展影评、书评,是引导学生追求内心真善美的重要方法之一。 3、培养学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的能力,是个体为了实现外部道德的需要,自觉地控制与调节 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动方式,克服种种困难,在意志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内部力量。自我教育过程,就是认识和情绪体验的过程,也是一意志过程,最后表现为行为,即所谓“知、情、意、行”的统一。一个人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发展,是受环境影响、道德规范约束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 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上。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促使学生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称作一个真正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上。在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入手,促使学生从各方面完善自己,全面提高素质,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在实践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工作着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 一、学会正确认识自己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树立自信心。这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困惑来自于学习上。日本一位教育家曾做过一个调查,学生成绩差的原因有三分之一是因为缺乏自信,缺乏自信会使人的身心活动和交往活动受到严重阻碍,原有的聪明才智不能得到正常发挥,并产生相当的自卑感。而人由于先天的因素,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也促使人们要通过后天不断的努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如果说自卑感是先天存在的,则主要问题是应如何超越自卑,将阻力化作动力。 二、学会经常自我反省 我国古代教育学家主张学生多做些“内省”功夫。所谓“内省”,就是内心省察,主动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检讨,这种内省功夫是自愿的,不是被迫的。只有内省,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全面的分析,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我班有一位择校生,平时较散漫,我行我素,高一上学期违反宿管纪律扣分达20分,作业常欠交,学习不努力,导致与同学关系很僵,平时同学也疏远他。我每次找他谈话,除了肯定他的优点,指出不足及老师对他的期望外,都留下问题让他回去思考,如:为什么轮到他宿舍值日时,宿管扣分较多?老师为什么对他有看法?学生为什么要做作业?对出现的问题今后应该怎么办等等,然后让他把想后的结果告诉我,此时我所要做的工作只是监督他履行自己的诺言。通过多次的工作,他有较大的改变,作业也较少欠交,同学们都觉得他变化很大。我觉得思想教育工作贵在激起学生的思考,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总要留点天地,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善于留下“窗口”,让学生自己窥视究竟,在“发现”的过程中接受道理。 三、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王光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才是多样性的,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其独具特色的个性才华。因此衡量教育是否成功应该看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所谓个性是指在人生观支配下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其特点表现为普遍性、多样性和特殊性,即同一时代的人群,个性中有着共同点,比如现在学生表现出来的“自我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具有这一时代印记的普遍特点;但是同一群体中的个体又因不同的性格、气质表现出个性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是以班集体为教育客体,针对的是他们的共性特征,很难涵及每个学生个性中的特殊性,当然,找学生单独谈话,或进行家访可以弥补日常工作中的不足,但我认为最好的、行之有效的个性教育的方法是对其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个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按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主动求教、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它是以自我认识为基础、自我要求为开端、自我完善为目的,经过自我体验、自我践行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个过程。它是让学生站在教育者的立场,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用自我暗示的方法来完善个性,开发自我潜能,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只有这样不断的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才有可能让每个学生自觉主动的去获取知识、认知自我,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 为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可师生交流或同学间交流,如总结可以包括:(1)适应能力,适时作息,状态良好,整洁大方;(2)理财能力,住学生至少月底有饭吃,有车费等;(3)交往能力,和谐相处,共同进步;(4)学习知识的能力,主动学习,不耻下问(5)创新能力,学而致用,动手实践,成果交流;另外,评改总结,避免了个别谈话时就事论事或审问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学生写周记的过程实质是跟老师作心与心的交流,这种平等、民主、开放的教育方式,既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又有对其自尊心的保护。 自尊心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克服其消极因素力量源泉。有了自尊心,才能自信、自重、自强。我们在评改总结时,如果注意尊重学生的思想表现,启发鼓励他们内在的精神努力和上进愿望,保护学生身上的一切好的东西,哪怕是非常微小的闪光点,那么无疑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虽然成绩不好,可我在追、在赶、在拼命的学,但我无论如何摆脱不掉同学们那瞧不起的眼神,老师,我是不是完了?”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你是个上进心很强的同学,有着敢于拚搏的勇气,老师相信你,为你加油,让我们一块努力吧!”短短几句话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动力,它不再像以前那样颓废、悲观了,不再自寻烦恼了,经过努力,肯定会有较大进步。 当然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同时,还要利用评改总结的机会,针对其心理状态的不稳定性,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真、善、美,懂得什么时光荣与耻辱,启发学生自觉通过“内省”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如一个在运动会上失利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比赛时,尽管我全力以赴,但最终还是到数第一。看着同学们那失望的眼神,,我难受极了,心中感到一阵阵屈辱,老师,我如何面对全体同学呢?”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人生贵

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能力呢? 一、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二、给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编号。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编为1号和2号,成绩中等的同学编为3号和4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编为5号和6号,且座位的安排应是1号和2号坐中间且是前后坐;3号和4号坐同一侧前后坐;5号和6号坐另一侧前后坐,1号的两边是4号和6号,2号的两边是3号和5号。 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小组要进行讨论由谁发言,加分要根据编号进行。这样使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同时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学生的自我教育

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 在我所从教的9年中,接触的都是校中校学生,文化课成绩低,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力不强,逆反心理强,总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力求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老师、家长在他们心目中的权威降低。他们不再以老师为中心,不再绝对服从老师的命令,你也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对他们哄哄吓吓就可以了。他们中有的人情绪不稳定,多变化,可以说软硬不吃;这给高中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我都坚持做好“导”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学习上给以适当的指导,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机制,不仅可以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也使我从繁琐的班主任工作解脱出来,做到事半功倍。 陶行知先生说过“最好的教育是教育学生自己做好自己的先生”,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习惯,并持之以恒。如果一味地亲力亲为,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做事缺乏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心。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管理才是真正的管理。学生的自主管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让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实践中创造性地完善自我的一种管理机制。我也发现让每个学生在学会管理别人的同时,也学会约束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律走向自觉、自为,进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并形成互相管理,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全

面发展,富有个性的和谐班集体。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不断摸索,不断调整,不断适应,我一直坚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的教育模式,找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班级的教育方法,真正实现低进高出,在2013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令学校、家长、学生满意的好成绩。 一、转变观念,给学生足够的信任 其实“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我们必须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意识,更新观念,把自己看作学生的同学、朋友。学生是一个主体,他的思维有时比老师还活跃。如果处理班级问题时令班主任焦头烂额、理不清头绪的事,在班上公开解决,学生的方法很多,并且很有效。这就说明要想把班级工作做好,让学生参与进来是最明智的抉择。如果你把班级的管理权放给学生,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我们不能再有“师道之尊”,应该是“师生互尊”。我们要自己转变教育思想,在教学工作中,班内的一些事务要常与学生坐下来讨论决定,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意见,以致有些事情得到合理解决。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把手中的权放给学生,即使我们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有时候也只能作为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我们只能是引导者,给学生建议,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就涉及到了我接下来要说的:二、以“法”治班,以“情”感化。 “法”,即班级管理的制度化,当然制度化管理实质上应该以尊重学生为本,它的最大前提就是把每位学生看成是一个具有自身价值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律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是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修养中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形成自我教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最终目的之一。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操作时,则应遵循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规律,利用可行的方法有目的地进行。 一、根据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是以自我意志的发展为基础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心理特点、品质、自我价值和自己应该成为(或可能成为)怎样的人的认识。道德品质的发展依赖于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如果个体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就不可能有明确的道德意识和自觉的道德需要,当然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道德行为和稳定的道德品质。 根据这个规律,我用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第一,诱导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中认识自我,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教育自己。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能确定合理的行为方向,用精神力量进行自我约束,使自己变得更高尚。我在讲授自我形象的内容时,当时班内恰巧有几位同学穿着打扮很另类。我没有对这种行为大肆批评,而是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同学们讨论:1、人们为什么喜欢打扮?2、人们应不应该打扮?3、作为学生应如何打扮?由于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学生们讨论得异常热烈,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应该打扮,但不应该花费过多的精力,应该打扮得简洁、自然、大方,既要注重外在美,更应注重内在美。这样经过讨论,很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阅历浅、经验少、判断是非的能力弱,学生在做有些事时并不清楚自己做的对错,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己行为与行为后果中认识自我,才能增强自我意识。 第二种方法是让学生在同他人的比较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认识自我。学生不喜欢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而是愿意主动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才有说服力,印象才深刻。在讲授认识自我相关内容时,为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课前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调查题目,如下图: 我要这样发扬自己的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这样克服自己的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一位同学在调查完后感叹道:“以前我没有发现自己有这么多缺点。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根据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自我激励是个体以某种刺激作为诱因,调动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自己的行为动机。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儿童从出生时的无道德状态发展到有道德状态,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形成的过程,是稳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式结构系统的构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我需要是促成自我激励的重要条件,自我激励又是促成自我教育的动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核心。根据这一规律可以从培养道德需要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 道德需要是个体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真正动力,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在各种道德情境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儿童的道德需要是在与社会的交往中产生的,他们在家庭和学校中都会努力地在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地位,在周围人们的心目中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引言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浅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浅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习阶段是一个人在道德、智力和社会方面肯定自己的时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是社会对他们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管理能力指导引导管理方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进入更多依靠自我管理的技工学校后,学生如果不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将大大影响在厂内实习的效果。崇尚自我和追求个性解放是当今学生的共同特征,过多的外部约束,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进入职业学校这一相对宽松的环境,他们有较多的机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转变观念,在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方法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一、指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生,直面学生的现实状态。一方面,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能力。现有的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空间,社会结构与社会节奏的变化使家长与孩子、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减少,造成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甚至孤独感、失落感、压抑感常常伴随其左右。另一方面,随着知识程度的加深、社会视野的扩大,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直面灌输,而越来越热衷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尤其对于自己的事更是追求自作主张、自我管理。为提高学生在厂内自我管理的能力,用事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教育,如:2008年某工段技校实习学生王某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套形工件时,右手扶着工件,踩脚踏板启动顶尖装置,在顶尖伸出顶住工件端面时,右手未及时抽出,不慎将右手食指挤在工件和顶尖之间,造成食指挤伤,立即送往医院,诊断为右手食指指尖骨折。 总结原因,是学生安全意识不强,装套形工件时应用手托住套中间位置,而不应拿着套形工件的端面。教师用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把学校的管理要求和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健康成长。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强烈的自我管理意识,是保证实习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 教师一方面不能压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老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对学生要改“管”字当头为“理”字当头。学生由于阅历较浅、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其自我管理意识难免偏激、难免盲目,这就要求老师进行科学引导,而科学引导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勇于、善于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同欢乐、共悲伤。在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走向强大。第一,首先针对不同工种的要求开设安全教育课程,鼓励同学对身边的不安全因素进行研究,参与学生的探讨等,逐步形成自我管理意识。第二,组织学生进行非专业素质基础教育与素质拓展,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管理意识。最后再不断分析总结,用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三、指导学生掌握自我管理方法 自我管理需要一定的方法,如果没有自我管理方法做后盾,学生自我管理能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育儿宝典 01-23 1558 : 如何培养孩子自我教育能力 有人认为,孩子的教育除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外,还应该加上自我教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中华民族向来就有自我教育的传统,并有许多自省、自悟的榜样。 所谓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及时了解自己,检讨自己,并依靠自己的人格力量来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的一种能力。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水平,也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基本保证。 而培养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家长则要学会做好六大员: 1、观察员。要做好观察员首先要多听:听孩子讲学校的事情,讲电视里的故事。孩子在讲述的过程中自然有他的观点和评价;其次,还要多看:看孩子面对矛盾冲突时的行为和神态,从而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做观察员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家长的耐心和胸襟。一些家长因为自身情绪的焦虑或自身认识上的问题而无法做到安静地观察,或者观察了一半就忍不住去干预孩子,对事情妄下结论,往往剥夺了孩子自我教育的机会而不自觉。 2、运动员。家长做运动员并非单指和孩子一起上场比赛,而是说,家长要能够和孩子一起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说:和孩子一起看一本书,一起看一个电视节目,一起去参加植树等。孩子会在家长的处理方式中寻求不同的观点,并

不断地修正自己。做运动员的意义在于使家长与孩子形成互动,并使孩子在互动中建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孩子的自我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指导员。做孩子的指导员就是不要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他,而是要引导他自己发现答案。这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核心部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离开了孩子的自我领悟,家长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 4、孩子观点和做法的推销员。一旦发现孩子意见正确,或表现突出,就要大力支持,并在家庭中极力推销他的观点或做法。 5、实施计划的协助员。做孩子计划的协助员就是要协助孩子去实施他的计划,或经常支援、巩固他的正确想法,直到孩子养成习惯和形成品质。 6、评判员。做孩子的评判员就是当孩子出错时,或有突出成绩时,父母要及时进行评价。如果说家长做孩子的推销员和协助员的意义在于树立孩子自我教育的信心,而做评判员的意义则在于对孩子自我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及时矫正,对一些好的认知及时肯定,对一些好的行为及时强化。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 作者:政教处文章来源:《中国德育》点击数:1137 更新时间:2009-12-21 班级是一所学校的基本组织,加强班级管理,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因此,加强班级管理十分重要,本人级就班级管理过程中实行民主管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 怎样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关键,我们通过实验探讨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比较有效。 1、坚持写日记、周记。要求学生及时把自己所看、所思、所感写出来,不断深化对自己的认识,以利于逐步提高自己。 2、坚持写班级日记。当天的值日生写好当天的《班级日记》,主要内容包括:记录当天写在黑板左侧的名言警句;当天班级学生表现;当天课堂及晚自习纪律情况;对好人好事提出表扬,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对班级或个人提出意见或建议。班级日记虽然只是值日生所写,但是一方面它所反映的是全班同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人人都可以评写班级日记,所以它对提高学生自我认识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 3、实行写说明书制度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学生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们建立写说明书制度。说明书内容包括:事情的起源及过程,原因及后果分析,得失分析,今后怎么办等。“说明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检讨书”,说明书应在老师与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分析之后由学生写出,有利于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改正,而检讨书是一种纯惩罚行为,缺乏人性关怀。实验证明:学生出现问题后愿意写说明书,而不愿写检讨书。 4、建立民主生活会制度 我们将团员民主生活会制度扩大化,建立起定期召开的全体学生民主生活会制度。 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召开。 会议内容:a)每一个学生小结前阶段自己各方面的情况,总结成绩,认识不足;b)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c)组长小结本组学生情况,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注意事项:一定要说真话,讲求实事求是,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民主生活会取得成效的关键。 5、给家长写信 给家长写信。根据学校要求召开部分学生家长联系会,在准备家长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学生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谈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取得那些成绩,存在那些问题,都要如实给家长汇报,还要写今后的打算。这样做的目的有二:其一,促使学生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其二,让家长对孩子的状况及心理想法有一个认

怎样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发表时间:2012-04-11T13:11:15.043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黄凤梅蔡爱清[导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黄凤梅蔡爱清(诸城市林家村镇琅古尧小学山东诸城262223)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 主、合作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1.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例如,教“5”的认识,我结合实际,以“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数量是5的事物呢,大家找到吗?看谁的观察力最强”的设问。然后引导学生认一认,数一数,让学生明白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我们对它是那么的熟悉。 2.诱导学生思维,使学生乐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索,自己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数学本身的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更好的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从整体上提高综合解题能力,使学生乐学。教学中让学生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例如:教学“比一比”时,是让学生探索图片,可提出“你看了这幅图可以说出一个故事来吗?”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就集中在图片上,再利用小组探讨、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图片上,从而自己发现图中各物品、对象数量不同,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价值。 3.自我评价分析,使学生会学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老师要鼓励学生自我反馈和评价,开展同学间的互相评价。如:“这位同学的答案符合要求吗?”“为什么不符合要求”那么应如何改动呢?“这些答案中谁的答案最合理呢?”通过互相反馈和评价,学生学会了评价别人,也更学会评价自己,因为,学生在评价别人时,必须自己先作出判断,发现它不符合在哪里,或错在哪里,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我热情引导他们大胆创新,此时全班的同学学习热情及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做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气氛中,学生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各特长都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不但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独立性。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生“吃”得好,让后进生“吃”得饱。 4.分层指导训练,使学生善学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合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我鼓励相邻几个同学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问题的研究,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促进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不断的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5.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指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心理倾向。当兴趣进一步发展成为从事某种活动的需要时,就称为爱好。如对体育活动、对文艺活动的爱好等等。 兴趣是建立在人的认识需要的基础上的。它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直接兴趣指对事物本身感兴趣,如喜欢数学、喜欢解应用题等。间接兴趣指对事物本身不感兴趣,对事物所能带来的结果感兴趣。我要使学生喜欢数学,令他们体会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的科学性、内在规律、结构特征等吸引兴趣,使之形成需要,从而成为爱好。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中更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关系 教育和引导教师打破传统的角色定位,树立一种合作、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观。如何在师生关系中把握平等、合作关系,首先,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换位思考,尝试从学生的角度体验课堂教学,创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对学生具有的意义,就能够更好地修正行为,达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关系。其次,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感受,使教学成为对话、交流和知识创新的活动,这样,师生之间不再是命令和服从关系,而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真诚交往、共同探索与交流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必须要考虑:㈠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未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㈡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㈢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㈣在拓宽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二、培养学习兴趣,开导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是学习者内在的“激素”,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数学圆柱体的侧面积一课时,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独立操作法,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的圆柱体模型去发现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在教学引导下,把已成圆柱体学具的纸壳展开认真观察,讨论十分热烈。“经过你的观察,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能是什么形状呢?”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意识,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说“如果圆柱的底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正方形”;有的还说“如果沿圆柱体侧面的高斜着切开,可能是平行四边形”……我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圆柱体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它的侧面积都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原本抽象、枯燥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其浓厚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创设县念环境,激发求知心理 有好奇心就会主动地去探知,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小学六册《参观人民大会堂》时,教师提出:“谁到过北京,参观过人民大会堂吗?”学生回答“没有”,老师接着说:“今天带大家到北京去参观人民大会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学生就会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老师抓住机会,告诉学生今天就来学习《参观人民大会堂》,看看人民大会堂的特征。这样,短短几分钟的引入,学生的情绪高涨了,想了解人民大会堂的强烈欲望被激发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求知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发展。问题的巧妙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织,形成一种自由、民主的秩序,使学生在这种秩序中学习,按照自己的意图和计划行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有效合作过程。教师凡欲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在班上倡导有效合作,这样,才有利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才有利于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