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9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9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9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39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务处

二○一三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一、学校基本概况 (1)

二、教学质量目标及达成情况 (2)

三、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4)

四、师资与教学条件 (4)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4)

(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和教授承担本科教学情况 (6)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四)教学硬件投入情况 (7)

(五)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应用情况 (9)

五、教学建设与改革 (10)

(一)专业建设 (10)

(二)课程建设 (11)

(三)教材建设及选用情况 (12)

(四)教学改革 (13)

(五)师资队伍建设 (13)

(六)学生教育与管理 (14)

(七)实践教学 (15)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7)

(九)教育国际化进程 (18)

(十)校园文化建设 (19)

六、质量保障体系 (19)

(一)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9)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20)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日常监控 (20)

(四)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情况 (22)

七、学生学习效果 (22)

(一)学生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 (22)

(二)应届本科生就业、学位授予、攻读研究生、就业情况 (23)

(三)学生学习满意度 (24)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25)

(五)毕业生成就 (26)

八、特色发展 (27)

(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7)

(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特色和经验 (28)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30)

结语 (31)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2012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言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以学士学位授予评审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目标和思路。即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战略,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系统科学总结本学年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学校提出了2013年教学质量目标:

(一)推动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纵深发展,把实践教学环节做实,将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二)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深入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此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三)构建与教学改革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相匹配的管理体系。

(四)积极筹备,迎接独立学院教学状态评估。

一、学校基本概况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教育部直属的“985”、“211”重点高校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以“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宗旨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前身为1986年建校的中山大学孙文学院,1995年学校独立建制,更名为中山学院,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由中山市人民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学校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长和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担任理事长。

学校校区面积约658亩,教职工近千人,教学实验室78个,图书馆藏书111多万册(另电子图书80多万种)。现有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

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8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4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100人。

二、教学质量目标及达成情况

2012年,在“质量立校”战略引领下,学校顺利通过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实地考察评估,以多元化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具雏形,以专业建设为主导的教学质量工程成效明显,以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以服务教学为宗旨的教学管理不断完善,以保量求质为目标的招生工作再上台阶,以教学能力提升为宗旨的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更加完善;教学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质量意识加强,以学位评估、合格评估标准为参照进行专业建设形成共识,质量保障体系内涵得到充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国际交流的规模和层次继续提升,毕业生素质与能力获得广泛承认,社会声誉保持良好。

三、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中山、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成为国内有影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和区域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先进文化培育中心。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截止2012年8月,学校设有9个教学单位,开设本科专业34个,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16个二级学科,专业数量适中,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基本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核心,工、管为主干,工、管、经、理、文、法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体系。

表 3.1 本科专业分布情况

图3.1 专业学科门类分类及其比例

管理学

29%

6%

理学

6%

文学

法学

3%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3100人(含女生5529人),100%为全日制本科生。

图3.2 在校生男女比例

男生,

7571, 58%

女生,

5529, 42%

男生

女生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情况

2012年学校实际招生4129名,招生专业30个。学生生源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提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第一志愿投档情况

第一志愿投档率为109.8%(11年为103.8%),其中广东省121.4%(11年为108%),省外平均98.2%(11年为98.4%)。一次投档超过计划数100%的有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河南等12省。

2、考生第一志愿录取率情况

今年招生,我校第一志愿录取率为96%。第一志愿录取率超过95%的有广东、河北、浙江、安徽、河南等12省。

3、录取分数线情况

我校招生范围覆盖全国25个省份,其中有24个省份的最低录取分数超出当地划定的分数线,(其中7个省份的最低录取分数超出当地划定的分数线50分)。广东文理科录取分数分别高出省控分数线17分和8分,专业认可度显著提升。 四、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2011-2012学年,我校专任教师603人,外聘教师198人,折合教师总数702人(专任教师+外聘教师*50%)。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3%,其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60人,具有副高职称教师177人;

具有硕士以上图3.3 在校生按学科门类人数分布

5159 3208

1459

576

学位教师4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8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57人。426位教师毕业于“985”“211”高校,占专任教师总数70.6%。45岁以下教师42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71.2%。生师比为20.91: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见图4.1-4.3,表4.1。

图4.2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

表4.1 专任教师学缘结构

(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和教授承担本科教学情况

在603位专任教师中,共有585位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符合主讲教师资格,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人数占教授总数的100%。

表4.2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所占比例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共开设本科课程529门,其中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不包含讲座)83门,占当前学期课程总量的15.7%;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校共开设本科课程480门,其中教授主讲本科课程(不包含讲座)81门,占当前学期课程总量的16.9%;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2011年度我校教育经费总投入(除基本建设费)为16025.69万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9592.11万元,固定资产购置支出1673.05万元,日常公用支出4760.53万元。日常公用支出中教学经费支出3198.5万元,教学经费支出包括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451.28万元,专业建设支出

747.22万元。

表4.3 2011年度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图4.4 2010、2011年生均教学经费投入增长示意图(四)教学硬件投入情况

1.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占地面积43842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2381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40539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0.73平方米。学校现有教学楼4幢、科学实验大楼1幢、行政办公楼1幢、科研办公大楼1幢,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设施均齐全。总建筑面积从2002年办学时的6万多平米发展到目前的31万多平米,增长为原来的五倍。

目前,学校正在加紧建设香山一期工程。香山一期工程包含教学综合楼、学生公寓、食堂,总建筑面积约83000㎡,其中教学综合楼建筑面积30772.3㎡。工程项目总投资2.88亿元,计划于2014年8月完工并投入使用。

2.教学科研设备和实验室建设

2011-2012年度实验室经费投入805.14万元,其中仪器设备购置费633.49万元。截止2012年8月,全校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2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8288.90万元,单价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有77台(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645.00元。学校现有教学实验室78个,建筑面积28852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2平方米。

3、图书资料

图书馆馆藏中外文图书111.29万册(生均图书75.79册),电子图书80.6万种,电子期刊14000种。当年新增图书8.8万册,生均年进书量为5.98册。在数据库建设方面,采用自行引进与依托总校电子科技大学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方法,在校师生可使用中外文数据库66个。全年接待刷卡进馆读者705578人次,完成图书借还手续207343册次,图书馆网站全年访问346902人次,访问各种电子资源64481次。

图4.5 近三年生均图书与电子图书增长示意图

图4.6 近三年电子期刊增长示意图

(五)校园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应用情况

在校园网建设方面,经过前后三期校园网建设工程,我校网络建设已经趋于完善,行政和教学办公室、实验室、机房、图书馆、学生宿舍,部分教室及后勤服务点都接入了校园网。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接入信息点数达到7829个。无线局域网实现了对校区建筑物及主要活动场所的全面覆盖。

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现代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实现了教学管理模式的数字化,使教学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准确性和规范性;校园一卡通系统集充值、消费、图书借阅、上机、门禁、电子货币、身份识别功能于一身,是我校网络化、信息化的充分体现。此外,新生报到系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即将投入使用的办公OA系统等等,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报到以及数字化管理。

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建立了多个网络数字化学习和实训平台,如数字化学习平台、大学英语学习系统、21世纪大学英语网络学习平台、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外贸模拟练习系统、网上外贸实习平台、电子商务技能考核平台、企业网上运营模拟系统等等。目前数字化学习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14,000。此外还建立了学校教师博客、精品课程网站,并与总校合作开放了课程视频点播服务器,上网精品课程数量20门,提供的视频课程数量496门。

五、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充分利用电子科技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积极设置支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于2012年新增了表演专业。

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专业建设力度,目前我校的专业建设已初见成效,2012年度共有一批校级专业建设项目通过评审顺利结题。

表5.1通过验收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学校于2012年6月组织召开人才培养方案专题研讨会,出台了《关于修订2013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继续遵循“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包括“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阶段”的“三阶段培养、多路径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在实践教学方面,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遵循“全过程、多元化、阶梯式”的原则,按照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综合素质四个模块分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图5.1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二)课程建设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学校实际开课门数529门,实际开课门次1364门次,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学校实际开课门数480门,实际开课门次1460门次。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学校实际开设选修课138门,开课门次226门次,选课人数18679人;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学校实际开设选修课132门,开课门次225门次,选课人数17784人。

表5.2 本科课程及选修课开设情况

学校加大课程重组与整合的力度,优化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每个专业重点建设6-9

门核心课程,逐步制定完善核心课程质量标准。如《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从构建学生知识能力出发,去掉课程间重复、陈旧的内容,增加学科发展与交叉的新知识;配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师开展了项目参与式、情景模拟式、启发式、小组讨论式教学;开发教学资源,编写了《无机化学》讲义、实验指导书、分级训练习题集、自测习题集等教学资料,其教学规范和课程标准在全校具有示范推广作用,带动了《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标准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在现有37个课程团队基础上,2011年下半年又以教学团队形式资助建设精品课程18门,以点带面,推进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团队学缘结构、配套教材编写,带动全体教师积极完善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多元化。

(三)教材建设及选用情况

学校重视优秀教材的选用,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先后完善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材编写与选用管理规定》,对教材的编写、选用以及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优先选用最近三年内出版或修订的优质教材,具体选用情况如下。

表5.3 教材选用情况

学校将教材建设纳入到质量工程建设体系中,鼓励教师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讲义或教材,重点支持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讲义或教材的编写。本年度共有2项教材建设项目通过验收顺利结题。另外,2012年全校教师共出版教材12部,自编教材25部。

表5.4 通过验收教材建设项目

(四)教学改革

1、深化质量工程建设,以项目推动教学改革,以改革促进教学。2012年4月,学校对2009年通过“质量工程”资助立项建设的82个项目进行了检查验收,教师发表教研论文119篇,3个教学团队及4项教学改革项目成果突出,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如《传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团队,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计算机专业电路》课程教学团队引入了“课堂游戏”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团队制定了规范化的《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为其他课程提供了借鉴。一些教改项目或探索出学生学习“在线评测系统”,或开展“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的大讨论,教师受益匪浅。

2、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学校围绕“培养怎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教学质量意识,促使“五个转变”: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单一培养模式向多元化路径的转变,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综合素质转变,知识性、封闭性考试向能力性、开放性考试转变。

(五)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自合作办学以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对教师的数量、结构、高层次人才以及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每年都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党政工作要求,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聘用,提高博士和高职称教师比例

制定《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引进办法》,规定对引进的教授,一次性给予10万元购房补贴并协助解决其配偶工作。同时,将引进高层次人才列入对二级学院的目标任务考核管理。

学校一直在探索“柔性引进”方式,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一方面,探索实施“协议教授”的聘用,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外聘和返聘教师的聘用,并先后几次提高外(返)聘教师的课酬,改善生活条件,增强吸引力。

2、注重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提升师资素质

(1)提高学历层次,鼓励教师在职“脱产读博”

学校出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职工进修培训规定》、《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计划》等文件,规定教师在职攻读博士毕业后给予报销一定额度的学费并可申请学校的博士科研启动金,在职读博期间享受一年的脱产学习,学校免去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工资待遇照常发放。在省外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还可享受脱产学习期间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贴。截止2012年8月,我校共有40位教师在职读博。

(2)提升教师国际化和学术水平,支持教师“带薪”进修

为提升教师的国际化和学术水平,学校本学年对《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师国(境)外进修计划》进行了修改,加大对教师境外进修的资金投入,规定凡经学校选派出国进修的专任教师,学校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一般访问学者标准给予生活补贴。同时,免除进修期间的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工资待遇照常发放。为了多渠道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校一方面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短期进修项目。

(3)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启动“莲峰学者”培养计划

学校于2012年出台《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莲峰学者”培养计划》。通过指导培养对象在聘期内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为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该计划首批已经产生了5名不到40岁的“莲峰学者”培养对象。学校给予每名培养对象10万元的补助。

(4)加强双师型队伍培养,推动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实训

各二级学院每年都按照学校要求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短期实训。近三年,每年都有100人次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短期实训。

(六)学生教育与管理

学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学校紧紧围绕“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成长成才”这一学生工作理念,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学风建设为重心、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通过形势政策课、班团活动和主题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住特殊日子、纪念日等契机,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明确社会责任。

2、在奖助学工作中,学校按照基础扎实、评选公正、结果公开、宣传教育跟进的体系化建设思路,使奖助学工作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在综合测评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的基础上,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立足学校奖学金,主动开拓社会资助资源,真正达到了激励先进、扶助困难的目的。全年共有奖助学项目15项,惠及学生5748人次,资金总额达1003.77万元。其中国家奖助项目7项,金额770.9万元,奖助学生3246人次;学校奖助项目2项,金额163.015万元,奖助学生2331人次;社会奖助6项,金额69.85万元,奖助学生171人次。奖助学工作内容与形式并重,奖学以树立标兵榜样为主,助学以励志教育为核心。一方面通过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激励先进,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通过表彰大会、小型颁奖会、学生座谈会、事迹宣传、新闻报道、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让接受奖助学金的学生很好地总结成长经历,珍惜荣誉和读书机会,增强学习动力,全面发展自己,做好表率。

3、关注学生心理,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水平。认真做好新生心理普查及访谈工作,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对测试显示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约谈和追踪辅导。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和“5.25”心理健康节为基础,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灵驿站”的学生组织功能,全年共组织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讲座二十多场。为加强学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提高一线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力,还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对我校四十多名辅导员逐一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培训。

(七)实践教学

1.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全面构建“全过程、阶梯式、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根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做实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做到课内外结合、产学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方案从理论教学安排中相对独立出来,实践教学得到有效加强。

2、内外协同,创新制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学校每年投入专项资金1500 万元,用于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拥有各类教学实验室78个,实践教学基地12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2012 年,“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分室”落户学校。硬件平台的日益完善,为我校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基础。

学校制定了《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规定》、《学生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通过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办法,把学科竞赛、开放实验作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把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有机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学科竞赛

学校从2005年起设立学科竞赛专项经费,截至2012年8月共投入经费约400万元,资助各学科竞赛小组参加40多个省级以上学科竞赛项目,开展校级学科竞赛项目15个。我校学子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等重大赛事中取得全国一、二等奖,成绩在同类型院校中名列前茅。

2012学年,我校学科竞赛硕果累累,在保证奖项量的基础上有了质的提高,如获得第八届“博创?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特等奖,第四届大陆大学生网络创新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 第六届全国“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大赛暨自动化系统应用竞赛全国一等奖,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等殊荣。2009年至今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全国、全省奖励700多项,学生受益面达到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的40%。

表5.5 学科竞赛近三年获奖情况

4、毕业设计(论文)

1)推进毕业设计(论文)改革

从2009年开始,学校推行毕业(设计)论文学分选修制改革,提供两种模式供学生选择:传统毕业(设计)论文模式和模块组合模式,以求将毕业设计做实,彰显学生能力。

为进一步推行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年度教务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检查,形成分析报告,并通过两次全校性毕业设计(论文)研讨会的召开,在广泛讨论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和改革方案,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大幅度提高奠定有利的基础。

2)规范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历来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工作管理。制定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改革指导意见》、《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办法》、《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等管理文件,建立健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评分指标体系。二是注重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学校每年组织教学督导组专家在全校范围内对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并反馈存在的问题。三是开展推优工作,编印优秀论文选册,2012届遴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5篇并编印成册。

(八)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创新教育

学校一直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来开展。学校将原创新项目改为创新实验项目,结合实际情况完善了《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实施办法》,该办法的最大特点是创新实验项目和学生的学分挂钩,同时制定了项目成果和指导老师工作量挂钩的鼓励办法,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项目经费每年由学校直接下拨,有力地推动了该项工作的开展。2011年度共立项49项,经过一年的努力最后有三个项目获得一等奖。

由于创新实验项目宣传到位,组织得当,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2012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30条”)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类型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适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面向国际竞争,服务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根据上述定位,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控制教育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1、本科专业设置。本学年未新增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规模与上学年相同,仍为65个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七个门类的40个专业类。 2、本科招生情况。2016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录取普通本科学生2909名,河北、江西、国际学院计划安排在提前批,其他全部在各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其中录取理科生2526人、文科生383人;男生1205

人,女生1704人;共产党员5人,共青团员2798人;城镇考生2170人,农村考生739人;汉族2613人,其他民族296人;英语考生2881,其他语种4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考不应是外语24人)。 生源质量继续提高。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为2889人,第一志愿率为99.31%。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92.68%,其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为48.40%。除部分专业特殊类考生外,理工类在26个省市区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分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98.56分,比2015年提高了12.26分,实现了从2008年以来的九连增。文史类普通新生的投档成绩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66.15分,比2015年提高了7.16分,为近年来最高。 在校生规模。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9341人,其中本科生11395人(占58.9%)、硕士生4478人(占23.1%)、博士生3183人(占16.5%)、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285人(占1.5%)。学生总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11395名本科生(女生6765)分布在58个专业和2个试验班中,平均每个专业190人,平均每年级每专业47.5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与授课情况 整体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现有专任教师1624名,其中女教师707名(占教师总数的(43.5%)。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72人(占35%)、副教授827人(占51%),中级及以下228人(占14%)。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237人(占76%),有硕士学位者271人(占16.7%)。生师比为15.0:1(硕士生按1.5计,博士生按2.0计)。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充足、层次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培养各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6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之间很不平衡、差异明显。各专业平均教师数27人;教师人数最

关于做好2017-2018学年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

关于做好2017-2018学年度二级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的 通知 各二级学院: 为配合《2018年惠州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编制工作、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学状态基本数据采集工作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了更好地显示各二级学院本科教学状态,充分反映各学院、专业自身的优势特色,展现教学的新理念、新措施、新成果。惠州学院继续实施二级学院教学质量年报制度,各二级学院要在充分分析和认真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紧扣本科教学工作,分析教学基本状态,突出教学改革亮点、成就和经验,准确把握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撰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全面展示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状况。 现就做好2017-2018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工作通知如下:一、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内容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包括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专业设置及学科门类情况,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本科生源质量情况等。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二级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主讲教师情况、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设备情况等。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揭示教学过程各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等。特别是培养方案

特点、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等。 (四)专业培养能力(分专业撰写)。展示本科专业培养能力和发展水平,包括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情况,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人才需求适应性、培养方案特点、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生师比、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授授课、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学风管理等概况。(此项将合并到学校质量年报内对全社会公开) (五)质量保障体系:阐述二级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日常监测及运行、规范教学行为情况,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分析,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情况等。 (六)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满意度、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学位授予情况、攻读研究生情况、就业情况、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等。 (七)特色发展:总结二级学院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特色和经验。 (八)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二、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编制要求 (一)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内容要详略得当、图文并茂、报告中要用图表形式体现相应的支撑数据(见附件)。 (二)统计数据时间为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不能以年度统计的数据以时点为准。

北京联合大学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联合大学 2013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普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落实学校第四届党代会确立的“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战略和今后五年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教学品质提升计划,强化“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为本科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各本科专业可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办学定位和特色,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服务面向是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以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为国家特别是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66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医、管、艺等10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专业获批北京市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及首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整合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凝练学科专业特色,初步形成了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应用性特色初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2013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专业建设坚持“面向大众,服务首都;应用为本,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和“分类指导,分层培养,因材施教,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教学品质提升计划”为抓手,构建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定位的学科专业体系,将传统工科类专业逐步调整为与都市型工业、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相适应的轻型化专业,大力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的专业,以适应北京地区产业(行业)布局调整需要。2013年,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有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旅游管理、金融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历史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殊教育。有11个学院共计12个专业被选为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旅游管理、历史学和金融学3个专业评选为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学专业还被评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北京联合大学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一览表

电子科技大学各专业介绍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1.通信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理论基础、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研究各种信息传输、存储、交换、处理、监测与显示等技术和系统,研究近代通信技术、通信系统、通信网络与各种媒体处理的人才。本专业方向口径宽、适应性强、服务面广。毕业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通信领域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分析和运行管理等工作。 主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数字逻辑设计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计算机通信网、宽带通信网、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无线网络技术、接入网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DSP 技术)、ASIC 技术、EDA 技术等。 2.网络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网络工程理论与现代通信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研究网络规划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和性能分析及网络维护的人才。本专业方向口径宽,适应性强、服2.务面广。毕业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网络的规划和组网规划、网络工程设计和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安全防护和性能分析等网络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开发、应用以及管理和教育工作。 主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数字逻辑设计与应用、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通信原理、程控交换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DSP

技术)、TCP/IP 协议、软件技术基础宽带通信网、网络互联与路由技术、网络设备原理与技术、网络系统工程、网络规划与网络管理等。 3.物联网。。。资料暂缺 电子工程学院 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专业介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我校最早设立的宽口径电子系统专业,是各发达国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是四川省品牌专业。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个性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的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内高级技术人才。 有以下四个各具特色的培养方向: 电子工程方向: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掌握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基本理论及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 信息工程方向: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掌握信息系统中图像和语音信息的采集、存贮、处理、控制、识别等技术。 遥测遥控方向: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掌握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制导与控制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测控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工程设计与计算、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集成电路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电子电路、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掌握

各种集成电路简介

各种集成电路简介 转帖]三.(精华)各种集成电路简介第一节三端稳压IC 电子产品中常见到的三端稳压集成电路有正电压输出的 78××系列和负电压输出的79××系列。故名思义,三端IC是指这种稳压用的集成电路只有三条引脚输出,分别是输入端、接地端和输出端。它的样子象是普通的三极管,TO-220的标准封装,也有9013样子的TO-92封装。用78/79系列三端稳压IC来组成稳压电源所需的外围元件极少,电路内部还有过流、过热及调整管的保护电路,使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价格便宜。该系列集成稳压IC型号中的78或79后面的数字代表该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如7806表示输出电压为正6V,7909表示输出电压为负9V。78/79系列三端稳压IC有很多电子厂家生产,80年代就有了,通常前缀为生产厂家的代号,如TA7805是东芝的产品,AN7909是松下的产品。(点击这里,查看有关看前缀识别集成电路的知识)有时在数字78或79后面还有一个M或L,如78M12或79L24,用来区别输出电流和封装形式等,其中78L调系列的最大输出电流为 100mA,78M系列最大输出电流为1A,78系列最大输出电流为1.5A。它的封装也有多种,详见图。塑料封装的稳压电路具有安装容易、价格低廉等优点,因此用得比较多。

79系列除了输出电压为负。引出脚排列不同以外,命名方法、外形等均与78系列的相同。因为三端固定集成稳压电路的使用方便,电子制作中经常采用,可以用来改装分立元件的稳压电源,也经常用作电子设备的工作电源。电路图如图所示。注意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输入、输出和接地端绝不能接错,不然容易烧坏。一般三端集成稳压电路的最小输入、输出电压差约为2V,否则不能输出稳定的电压,一般应使电压差保持在4-5V,即经变压器变压,二极管整流,电容器滤波后的电压应比稳压值高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应在三端集成稳压电路上安装足够大的散热器(当然小功率的条件下不用)。当稳压管温度过高时,稳压性能将变差,甚至损坏。当制作中需要一个能输出1.5A以上电流的稳压电源,通常采用几块三端稳压电路并联起来,使其最大输出电流为N个1.5A,但应用时需注意:并联使用的集成稳压电路应采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产品,以保证参数的一致。另外在输出电流上留有一定的余量,以避免个别集成稳压电路失效时导致其他电路的连锁烧毁。第二节语音集成电路电子制作中经常用到音乐集成电路和语言集成电路,一般称为语言片和音乐片。它们一般都是软包封,即芯片直接用黑胶封装在一小块电路板上。语音IC一般还需要少量外围元件才能工作,它们可直接焊到这块电路板上。别看语音IC应用电路很简单,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一片含有成千上万个晶体管芯的

202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xx年度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及《重庆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和重点,在学院党政班子的领导下,狠抓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和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教研能力,使我院朝着“努力把北碚校区建设成为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重庆市有重要影响,综合实力居西部地区同类学院前列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向蓬勃发展。 一、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本科专业发展态势良好 重庆师范大学北碚校区(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都将本科专业建设和本科教学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中心,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富有创新精神、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小学教育教师及应用技术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适当增加本科招生专业和扩大范围,xx年新增本科专业方向三个,招生范围扩大至11个省市,学生生源质量良好,报到率均在96%以上。 目前北碚校区两个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共有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12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师范类的小学教育(语

文、数学、英语)专业、小学教育(应用技术·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专业、音乐学(小学教育)专业、艺术教育(书法、小学美术)专业和非师范类的艺术设计(室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达1621人,占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的77.49%。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推进北碚校区可持续发展 1、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按照学校“人才强校”队伍建设规划要求,学院采取“培养骨干、吸纳尖子、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工作方针,坚持培养和引进并举,旨在造就一支适应教学研究型定位和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xx年学院继续全面实施和推进在职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继续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学位,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目前有6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专项经费投入,选派5名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近50人次参加全国各类学术研讨会,从整体上提升在职教师的学术层次。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力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2009年10月修订)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教〔2006〕46号)文件精神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修订本办法。 一、评价目的 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教学相关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包括实习和毕业环节。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人·课”。 三、评价指标 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双语课分别制订评价指标。评价指标详见附件。 四、评价人员及权重 1.评价人员 参加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及管理人员,包括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

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 2.权重 原则上,学生评价权重占7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30%(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各占10%)。 五、评价方式和流程 学生评价和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均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系统首先剔除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最高5%和最低5%学生评价分,再与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分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将综合评价分按类别由高到低排序。 评价工作流程见附件3。 六、评价结果及等级评定 1. 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按同类可比的原则分类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评价等级。 2.全校课程按以下类别统计评价结果。 (1)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事理论类、公共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经济与社会类、技术与设计类、新生研讨课等。 (2)大类课程: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设计及艺术类、经管类和文史哲类等。 (3)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等。 (4)专业课程:按同一学院或学系分别统计评价结果。 (5)双语课程:文科类、理科类和工科类等。 每门课程只能归入其中一类,并在此类中按综合评价分由高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月

目录 引言 (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3)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5)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 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6) 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1、培养方案特点 (7) 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 3、教材建设 (8) 4、实践教学 (9) 5、毕业论文(设计) (9)

6、教学改革 (9) 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1) 四、质量保障体系 (12) 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2) 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12) 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12) 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3) 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14) 五、学生学习效果 (14) 1、学生学习满意度 (14) 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15) 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5) 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6) 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7) 附件1: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20) 附件2:学校基础数据表 (21)

引言 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万平方米。现设有20个学院以及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2014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2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舰船动力技术虚拟仿真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经费800万元。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团队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团队介绍 目录 物电学院“超宽带电子学及应用”团队介绍 (2) 物理电子学院“大功率毫米波行波管研究”团队介绍 (3) 物理电子学院“高功率毫米波”团队介绍 (4) 物理电子学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团队介绍 (5) 物理电子学院“计算电磁学及其应用”团队介绍 (6) 物理电子学院“理论物理”团队介绍 (8) 物理电子学院“理论与计算机模拟”团队介绍 (8) 物理电子学院“强辐射实验室”团队介绍 (10) 物理电子学院“太赫兹”团队介绍 (10) 物理电子学院“微波仿真”团队介绍 (12) 物理电子学院“微纳光学研究”团队介绍 (12) 物理电子学院“先进材料制备及其物理性质研究”团队介绍 (13) 物理电子学院“真空微电子及微波能应用研究”团队介绍 (15) 注:团队排列先后按照团队名称首字母。

物电学院“超宽带电子学及应用”团队介绍 一、团队简介 超宽带电子学及应用现有教师机工程技术人员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工程技术人员1名;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2名;50-60岁教师2名,40-50岁教师3名,30-40岁教师2名。 超宽带电子学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 新型光控光电导器件 研究激光与半导体相互作用理论与技术,新型光控光电导器件工作机理、研制工艺及应用。 (2) 电波传输与天线 研究瞬态电磁脉冲传输理论与技术,超宽带天线理论与技术。 (3) 生物电磁学 研究肿瘤电穿孔疗法的机理及应用,电穿孔效应在污水治理等领域的应用。(4) 微波电路与系统 研究高功率微波电路与系统在冲击雷达、探地雷达等领域中的应用。 二、团队导师介绍 三、毕业学生就业去向 团队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较好,主要去向包括国内一些研究所(如南京14所、成都29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和一些知名公司、企业(贝尔、华为、中兴等)。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

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度) 2012年,我校积极应对医疗卫生制度和高等医学教育变革,在本专科教学工作中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和内涵建设,取得了许多新的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2012年,我校对本科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将原来的制药工程专业(工学)调整为中药制药专业(理学),同时申报了药学专业(理学),目前本科教育共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工商管理(医药企业)、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10个本科专业,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个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法学、管理学6大学科门类。2012年,我校全日制本科生共5634人(含大陆学生4642人、台港澳学生262、留学生730人),全日制在校生共计927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0.7%,较上一年度下降了1.49%。 2012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招生,实际录取1100人。其中:男生337人,占31%,女生763人,占69%;预备党员2人,共青团员1067人,群众31人;汉族977人,少数民族123人,其中政策

性招收少数民族学生43人。我校今年本科录取生源质量在往年的基础上全面提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我校在全国26个省市本科全部为一志愿一次性投档录取;二是24个省市最低录取线均高于2011年,平均高出一本线34分,各省市平均分高出一本线59分。呈现整体上升水平;三是医学类各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制药)达到专业志愿匹配率100%,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均为第一专业志愿录取;四是本科新生中男生所占比例相比2011年上升6%:岐黄国医实验班男生26人,占42%,比2011年增加25.33%;五是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基本素质优秀,16个省市岐黄国医实验班学生得分率高于80%。卓越医师培养计划各省市录取平均分数平均高出一本线79分,相比于2011年平均上升了9分;六是自主招生报名生源省份为历年最高水平,达到28个。 我校2013届本科毕业生共862人,截止2013年8月31日教育部就业率统计时点,落实去向818人,去向落实率(初次就业率)达到94.90%,其中升学287人,占33.29%;出国47人,占5.45%;就业 484人,占56.15%;未就业44人,占5.10%。我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长期招聘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进行《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就业服务及社会需求调查》。其中问及贵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分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5级评分,用人单位选择满意的比例占80%;选择一般和很满意的比例各占10%。 二、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和保障的发展思路和改革举措

五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

二〇一四年三月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3年

目录 前言 (1) 一、学校基本概况 (2)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4)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4) (二)专业结构 (4) (三)课程结构 (7) (四)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情况 (8) (五)学业要求 (9) (六)奖学金、帮困助学金 (9) (七)本科生生源及其质量情况 (9)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11)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1) (二)生师比 (13)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13)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情况 (14)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14) (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15) (七)国际交流 (15)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17) (一)专业建设 (17) (二)课程建设 (19) (三)教学改革 (21) (四)实践教学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3) 五、质量保障 (26) (一)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26)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8) (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 (30) 六、学生学习效果 (32)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32) (二)就业率总体情况 (33)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35) (四)毕业生成就 (35) 七、特色发展 (35) 八、挑战与对策 (36)

前言 2012-2013学年度,学校坚持“根植侨乡,服务社会,内外合力,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工作。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旅游管理、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总数达到41个。推进专业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和培养各类教师,聘请了一批企业行业高水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制定以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大纲,引进行业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突出的案例,更新教学内容,实施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以能力考核为导向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机械-电子类、纺织-化工-环境类、土木-交通类以及经济-管理类等优势专业群。成立教学评估中心,加强教学监控,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成立学生学业指导中心,提升学生学业服务水平。201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9.54%,培养了一批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

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 二、学院师资与教学条件3 三、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6 四、学院质量保障体系10 五、学生学习效果12 六、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5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院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是教育部直属综合性“985工程”大学中唯一的一所综合性管理学院。根据兰州大学本科生教育为“精英教育”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兰州大学管理学院立足于“一切为了师生的成长成才”的崇高使命,确立了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管理精英、管理学术精英和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2.本科专业设置 学院目前开设有管理学基础理论班、会计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校本科生共950人。本科生生源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英语基础,生源质量位列全校文科类专业生源前列。为了满足国际会计化人才需求,2013年3月由教务处组织经校内外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专家论证会,论证专家一致认为学院有实力开设会计学专业ACCA方向班,学校决定从2013年起从入校新生中选拔40名本科生。 (1)甘肃省管理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富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领导才能和社会责任感的管理学学术精英。毕业生主要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2)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行政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技能,能够从事行政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9年,全国第一批31名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从兰州大学毕业。行政管理专业现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3)工商管理类(含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3个专业) 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知识,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各类高素质工商管理人才。毕业生主要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能够促进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是我校“创牌子、亮风采”的重点工作。从今年三月份学校发布审核评估工作进程表以来,在前期整改的基础上,理学院全体师生积极响应,按照指令时间高质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统一思想,深化师生评估工作认识 理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学校各项工作部署,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理学院教学工作评建组,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和任务分工,教学副院长负责实施,教务办、学工办联动,全力以赴开展审核评估准备工作。通过党委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党员大会、支部会议、全院大会、教学基层组织活动、学生党员会议、学生干部会议、学生班会、班主任会议等形式,安排与落实审核评估相关工作。要求每一位师生都充分准备,以良好的风貌接受专家的考察。 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审核评估工作相关文件和资料,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扎实做好本职工作。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负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大量公共课的基础学院,要求各位教师积极参与、配合和协助所服务的学院做好迎评准备工作,提前做好参加专家组织的座谈会、访谈、听课、考察等的准备,在各环节以最好的姿态展示风采。二是组织学生学习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知识,增强学校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要积极配合专家进校听课、座谈、参观等考察工作,礼貌、认真、积极的回答专家的各种提问。评估期间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守课堂纪律,同时表现良好的品行修养,举止文明,形象得体,展现优良的校风学风。全体师生正在共同努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迎评工作中去。 问题导向,确保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围绕学校2017年底发布的整改清单,除了专家对理学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学院还收集了其他学院和专业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对存在的类似问题以点触面, 梳理可能的问题清单,提出整改路径,主要从教师、系部、学院三个层面展开。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doc

本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03年度) 二○○四年一月

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年度分析报告 (2003年度) 北京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学校占地1200多亩。有16个学院,34个本科专业,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个博士后流动站,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与北京市共建重点实验室,11个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有1个国家产学激光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数字社区工程中心。有10个本科教学基地。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64人,其中有两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11人,教授196人,副教授40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6865人。 2003年,是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建设的一年。全校上下高度重视评估与建设工作,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2003年11月17日-21日,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考察,这对我校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本报告分六部分:一是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二是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实践教学,构建本科实践教学平台;四是加强学风建设;五是教学质量分析;六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明确办学思路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我校的定位是:“立足北京、融入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到2008年,把我校建设成重点学科国内一流、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质量、科学技术水平及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大学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结合北京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三个为主”(人才培养以本科为主,学科专业以工科为主,人才类型以应用型为主)的办学思路。坚持“两个优先”,抓住“一根主线”,用“两个轮子”走路,确保“一个中心”。也即:坚持教学优先、育人优先;抓住人才培养这根主线;科研与教学并重,以科研促教学;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学校实行领导联系基层单位制度,校领导经常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实行干部听

【VIP专享】2011年北京交通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突破瓶颈,提升内涵,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11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起步之年,也是国家规划纲要全面实施的第一年。学校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顶层设计制定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本科教学工程”实施计划、本科人才培养新方案为切入点,突破改革瓶颈,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培养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工作目标与任务,开创了“十二五”开局之年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一.谋篇布局“十二五”发展蓝图, 凝聚培养质量提升新思路 科学制定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规划,系统部署改革发展战略任务。深入分析、认真研究了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围绕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规划和系统研究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完善机制,改善学风,提高质量”十六字工作方针,确立了本科人才培养战略发展目标和定位,梳理了四个方面的战略任务,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举措。 顶层设计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全面启动“本科教学工程”。确立了建设目标,部署了五个方面教学改革与建设任务,从观念更新、组织保障、政策机制、资金投入四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管理措施,制定了7个配套文件。通过召开2011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再次开展全校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凝聚了“要将全校各方面资源优势转化并服务于人才培养”基本发展思路,明确了任务。 修订完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着力突破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瓶颈。组织调研十余所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了《调研总报告》,提出了“理念观念创新、制度机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培养模式创新”四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具体建议,下达了《201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修订的指导性意见》。新培养方案重点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引导学生构建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的学习模式,学分压缩到155-165;二是优化通识教育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教学模式;三是提升内涵,在教学全过程中落实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 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改革试点,着力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瓶颈 协同创新,探索模式,校企联合造就卓越工程人才。以“卓越计划”为载体,深化“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与12家大型企业协同创新,探索了新型“3+1+2”学业与职业全程联合培养的模式机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政策机制,健全8项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联合培养有效实施;校企共同参与,建设了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专业介绍

目录 电子科技大学概况 0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一览表 (3)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5)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1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14) 应用数学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16)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18) 凝聚态物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20) 光学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22) 无线电物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24)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26) 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28)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30) 物理电子学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32) 电路与系统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34)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36)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38) 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40)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42)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44) 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46) 信息安全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48) 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50)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52)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54) 新兴技术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56) 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58) 金融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60) 企业管理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 (62) 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64) 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6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69) 数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7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73) 区域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76) 金融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78) 数量经济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80)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82) 国际政治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8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8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 (88)

[精编]长沙学院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长沙学院年本科教学 质量报告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2年) 长沙学院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学校概况1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 (一)目标定位3 (二)本科专业设置3 (三)在校学生情况5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5 二、师资与办学条件6 (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6 (二)本科生主讲教师6 (三)教学经费投入7 (四)教学用房及使用7 (五)实验实训条件7 (六)图书及信息资源8 三、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8 (一)专业建设9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情况11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12 (五)实践教学13 四、质量保障体系17 (一)领导重视,保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17

(二)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教学运行有序18 五、学生学习效果22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22 (二)应届毕业生毕业情况与学位授予情况22 (三)攻读研究生情况22 (四)就业情况23 (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23 (六)毕业生成就23 (七)学生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情况24 (八)学科竞赛情况24 六、特色发展25 七、问题与对策28 (一)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28 (二)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力度28 (三)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培养培训29 (四)进一步加强教学行政用房建设力度30

学校概况 长沙学院位于我国中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学校的前身是原长沙大学和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长沙大学创办于1983年,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1996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长沙职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成建制并入长沙大学。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本并更名为“长沙学院”。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339人。 办学条件校园占地面积132.5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9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350.34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8万册。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92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87人,副高职称教师20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2人,硕士学位教师426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人,湖南省优秀教师3人,湖南省教学名师2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8人,湖南省教学奉献奖2人。 专业设置设有16个教学系(院、部),32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学为主体,文学、管理学为两翼,理、工、文、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