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34首

诗歌鉴赏34首

诗歌鉴赏34首
诗歌鉴赏34首

(一)《次北固山下》

1.这首五言律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湾2.解释词语。次:旅途中停宿。乡书:家信。3.简要回答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4.写出颈联的意思,并说明它所蕴含的哲理。

意思:海上有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哲理: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暗示着时序交替,时光流逝,蕴藏着自然理趣。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6.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7.理解填空⑴既借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该诗的主旨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⑶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引用了本诗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来形容中国当前形势:社会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

(二)《赤壁》

1、本诗是咏史诗,主要是以什么历史条件为背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

2、东风不与周郎便,全同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久为人们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也感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才能而不得施展)。

3.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4.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

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

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

于直白,缺乏诗味。

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

刻含意。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慨叹,

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也表达了诗

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三)《水调歌头》

1、对这首词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阙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

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阙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

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

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下面一首诗赏析有误的是(C)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作者于

中秋赏月,作者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

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句写月光的

转移,照着那些彻夜不眠的人,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

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此句表示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

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

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

漫主义色彩。

3、诗人用月不能总圆,人不能总欢的这里来宽慰自

己,表现他政治上虽受到打击但是也不能消沉颓废的

句子(或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

哲理的词句,此句是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

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诗人希望彼此能情谊深长,在相隔很远的地方仍

能共享美好月色的幸福(祝愿人们生活幸福)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苏轼的《水调歌头》:词中直接写明月的诗句是: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记承天寺夜游》中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

离人心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

8.你还知道哪些和“月亮”“月光”有关的古诗

词?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中通常蕴含的

意义?李白的《静夜思》。古代诗人常借“月

亮”“月光”表达思念之情。

(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哪两句集中表

达了这种感情?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

赞美之情。“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2、请自选角度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

却无”的妙处。

答:“天街小雨润如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人

感受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出了草色

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特点。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

早春的特点。

(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

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凄凉愁苦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

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于明月人的思想感情,托

付它把自己的思念、关心之之情带给远方的朋友,表

达出与友人真挚的情谊。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的两项是( B 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

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

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

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细读下列两首诗,完成下列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

同,李白的诗偏重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

思念;郑谷诗则借景抒情,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

之苦。

5.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

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

花落尽子规啼。

6.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

的感染力。

B.两首诗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

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

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六)《观刈麦》

1、作者是唐代的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2、《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

的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

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力尽不

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家田输

税尽,拾此充饥肠。

6、《观刈麦》中直接揭示劳动人民生活艰辛的原因的

句子是:家田输税尽。

7、贫妇拾麦的目的是拾此充饥肠。揭示农民贫困穷

苦食不果腹的实质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表明农民

劳动生活艰辛的句子: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8、表明农民矛盾心理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

日长。表现丰收在望的句子: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

黄。表现作者深深自责的句子:念此私自愧,尽日不

能忘。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这是一首诗,写作者观看农民收割麦子时的所见,

因此作为观刈麦。

B这首诗叙写了一家农户收麦忙和一贫妇人拾麦两件

事,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C这首诗,表现了民间疾苦,抨击官吏的罪恶,直接

为民鼓与呼。

D这首诗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自己的感慨,

本诗围绕主题也采用了对比手法。

E作者对农民生活艰辛和贫妇人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怜悯之情,自始至终洋溢于字里行间,自然引起读者的共鸣,而诗人最后的慨叹更引人深思。

10、古代诗歌中有很多反映劳动人民生活悲惨艰辛的诗,请你再背默一首。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七)《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3、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它的意思是值得叹息或可叹

4、试从艺术手法上对“沙场秋点兵”一句作赏析。答:运用虚笔,“秋”让人联想到秋高气爽,草肥马壮,渲染了出征前将士们参半威武的气势,充分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赏风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了义军将士英勇无畏,奋力杀敌的精神风貌,也暗示的战斗的顺利。

6、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说说“天下事”指什么事? 答:指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大事。

7、试赏析“沙场秋点兵”中“秋”字的表达效果。答:一个“秋”字既点明了用兵的时节,又为将士出征增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

8、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哪两价目细节可以读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使至塞上》

1、结合景物描写,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所表达的情感。

答:远赴边塞的诗人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激愤抑郁的情感。

2、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壮观景象。答: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傍晚橘红色的落日收

敛的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闪着

白光的河水。极目远眺,一柱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

显得格外雄浑壮阔。

3、从首联和颔联中知道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是“欲

问边”,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再到地上的河流,从近处

的烽烟到远处的河流再到绵延天边的沙漠,十分讲究

画面的层次感。另外画面的色彩也十分丰富,黄色的

沙漠,橘红色的落日,闪着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烟,

奇特壮观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九)《春望》

1、诗的前四句都在一个“望”字,诗人的视野由远

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草木深”表面上写草木的茂盛,实际写都城沦

陷后的破坏景象。

3、请展开联系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

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①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的老人因焦虑忧

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

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②这两句诗含蓄深

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遍读全诗,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作者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亲人的思念。

5、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泪”、“惊

心”,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作者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

面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它更加增加了诗人

的愁苦之情。

(十)《泊秦淮》

1、“烟笼水夜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

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这两个“笼”字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得形象、准

确,它将“烟”、“水”、“月”、“沙”四者和谐

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描

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怎样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花”这

两句诗?答:这两句是形象婉曲的议论,表面上批

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批评的是那些醉生梦死的封建统

治阶级。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十一)《过零丁洋》

1、解释下列句子里的词。

①辛苦遭逢起一经经:经书②干戈寥落四周

星干戈:本指古代的兵器。这里指战争

③零丁洋里叹零丁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④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赤诚的忠心

2、“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

死观,正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3、“隍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历来被称

为绝唱,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

福建,文天祥被元军押送古零丁洋,惶恐滩对零丁洋,

地名对地名。而惶恐和零丁,又是文天祥当时的处境

和心情,这就使得“惶恐滩”和“零丁洋” 带上了

极浓的感情色彩,被用来表现昨天的“惶恐”和今天

的“零丁”,地名与心境的绝妙结合,使这两句诗成

为千古绝唱。

4、有同学把“汗青”误写成“汉青”或“汗清”,

请你向他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汗青,指史册,这是因为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竹简

要先用火烤,竹片里的水分烤出来,称为“杀青”或

“汗青”。汗,是说出水像出汗,青,指青竹的“青”。

5、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命运和

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

事如风中的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

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做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

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十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骆宾王、卢照

邻并称为“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它一

扫送别诗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的情绪的积极向上

的精神。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颂千古的名句,

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真正的友谊可以超

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心心相印,即使相隔天涯,

也如同近邻一样。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首联中的“辅”和“望”两字精炼传神,意蕴丰

富,试作赏析。

答:这两个词将送别地和目的地连接起来,让人感

受到友人即将分别而且路途遥远。烘托出双方依依惜

别的情感。

5、同窗三年的好朋友即将分别,你会采用哪一联作

为临别赠言呢?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答:选择(1)这两句诗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感,揭

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只要彼此间友谊真挚,即使相

隔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既可以表达自己宽广博

大的情怀和对朋友的宽慰之意,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友

谊的深厚。

选择(2)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

思想感情,用这两句诗做赠言,可以表达对好友未来

道路的祝福,希望他(或她)在学业上大展宏图,做

出一番成就

(十三)《己亥杂诗》

1、这首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在无限的感慨中表现

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地

融入议论。(两句均填表达方式)

2、你对诗歌的后两句怎样理解?

这两句是说,花朵虽然从枝头上凋落但是化作泥土,

依然滋养花木。在这里作者是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

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命运。今天常用来比喻老一

辈工作者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仍然在培养下

一代方面做着贡献。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守城回归故里的复杂心

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的愉快,更有继

续报国的坚定信念。

4、从三四两句诗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即使身处逆境,也不应忘记对

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要有献身精神。

(十四)《望岳》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

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现存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

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

泰山后的感受。

3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登高才能望远;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5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钟”“割”字好在何处?

“钟”在这里是“积聚、汇聚”的意思。用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说大自然将天地间神奇秀丽的景色聚积在泰山这里,写出了诗人远望泰山时所见到的神奇秀丽的景色。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筏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十五)《钱塘湖春行》

1、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的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地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其妙处。答:这两句诗抓住了早春的特点,用词生动准确:“渐欲”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次第开放,渐渐使人哈哈眼花缭乱的情景,“才能”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刚刚萌发的情态。(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

美景的迷恋。

4、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所展现的画面。答: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的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起新巢。

5、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

意境写得具有特色外,用字也十分生动准确。其中

“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用得非常好,是因为

它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竞相飞到向阳的枝头上

欢歌的情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景象?

答: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7、“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的“几处”换成“处

处”行不行?

答:不行,因为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景象,此时莺还没

有完全出来活动,所以不能用处处。

8、“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此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

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从“最爱”和“行不足”中

可以看出。

(十六)《登飞来峰》

1.本诗作者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2、读这首诗,“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由“浮

云”这一意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答: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事业上、学习上的挫折、困

难和障碍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你从这首

诗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登高才能望远,知识和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就会想得比别人更深远一些。

4.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体现了诗人的远大理想和宏

伟抱负

(十七)《雁门太守行》

1、这一首诗描写边塞战争场面的诗,首句一个“压”

字,把敌军人马之多,来势之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

的悬殊,守军战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了

出来。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

形势。

2、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突出战场的气

氛。“角声满天”四个字写出战斗的规模,而“塞上

燕脂凝夜紫”一句则写出了战斗持续时间之长和场

之悲壮。

3、自选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王龙为君

死”。

这两句诗引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

招贤才的典故想象丰富而奇特,“黄金台”表现君主

重用贤才的美德,提携玉龙为君死,活化出守城战士

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

4、“黑云压城城欲摧”己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

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

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以此来形容局势

的危急。

(十八)《渔家傲·秋思》

1、这首词上阙描写边塞的秋景,下阙抒发了忧国思

乡之情。

2、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

并写出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画面:在崇山峻岭之间座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

分,夕阳残照、烟雾弥漫,城门紧闭,显出几分苍凉

悲壮之感。作用:写出了边塞之地的孤寂荒凉也表现

出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的特点。

3、赏析“浊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答:这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矛盾心理。他们常年

在外戍边,免不了要思念远在万里的家乡,但一想到

边患未平,敌人未退,只好把归家之事放在一边。表

现了将士们以国事为重,以天下为先的高尚精神。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答:这两句诗表现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

乡的情怀。

5、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言主?全

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阙侧重于描写,下阙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

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

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6、“燕然未勒”的意思是边患未平、敌人未退。

7、词中表现“异”的句子是:衡阳雁去无留意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答:描绘了边塞萧瑟荒凉的景象。

9、这首词表达了守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

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这首词表达的守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

气概,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激愤抑郁

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集中表

达了这种感情。

10、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明确:这句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了一种

伤感凄凉的氛围,“羌管悠悠”既表现了边塞乐曲的

绵长,也是将士们内心思乡之情的写照。“霜”字,

暗示了是在深秋季节,渲染了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

很巧妙地与下文中的“白发”相呼应,更为诗歌增添

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十九)《天净沙·秋思》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

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桥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几个独立事物统一到

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

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2.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

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

子的__思乡_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断肠人在

天涯。

3.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

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 更添

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

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

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

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

简要分析。

示例: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将“断肠人”的情

感寓于“枯藤”“老树”“昏鸦”等景物之中,充分

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

“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

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

添悲愁。

5.诗歌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断肠人在天涯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

6.“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

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苦凄凉以

及对亲人的思念。

(二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1闻笛赋:怀念故友

2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比现在好。表达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3、第一联作者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已被贬后的愤懑不平之情。

4、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它深刻的哲理,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么?

答: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二十一)《无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字的含意有什么不同?答:第一个“难”字是不容易的意思。第二个“难”字是难舍难分的意思。

2、“东风无力百花残”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有什么作用?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景物,因为“东风”是指春风,“百花残”是百花凋零的意思。作用是为恋人之间的分别渲染了一种伤感凄凉的气氛。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现在多用来表现什么?

答:这两句诗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丝”巧用“思”的谐音,指相思之意。“泪”原指蜡烛燃烧时熔化下来的蜡液。这时指“相思泪”。诗人借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比喻对恋人的思念将持续到死。表达了青年男女坚贞不渝的爱情。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事业执著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十二)《夜雨寄北》

1、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而欲归不得的心情

2、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夜雨”是写实,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团聚后再回忆起“巴山夜雨”写信的情景。两个“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时空交错、具有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艺术效果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想象了与友人团聚剪烛夜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渴望与友人团聚的感情

(二十三)《关雎》重在默写

(二十四)《蒹葭》重在默写

(二十五)《相见欢》

1、诗中点明伤情的地点是西楼,时间是夜晚,

季节是深秋。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

一句写仰望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

视之景。

2、“剪不断,理还乱”在本诗中比喻什么?现在人们

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

用难理的丝麻比喻纷繁的离愁表达了诗人缠绵悱恻、

愁肠百结的烦乱。现在常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或心

情特别烦乱。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复杂的,

极微妙的真实感受是饱含心酸,极其痛苦的伤心之

语。

4、离愁别绪历来是古代文人描写的对象,而作者在

这首词中抒发的“离愁”却别有一番滋味,请说说你

的理解

答: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离愁是摆脱不了整理不清

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的离愁并非仅仅是与亲人朋

友的离别,还有亡国失位之痛。

5、古代文人写诗填词是十分讲究炼字的。请从这首

词的上阙中自选一个传神的字词,略作赏析。

答:上阙第二句中的动词“锁”用得比较传神,它形

象地写出了令人窒息的氛围。这里“锁”的并非“清

秋”,而是“人”,表现了诗人内心那种无尽的凄凉

和孤独。

(二十六)《浣溪沙》

1、诗人徘徊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和归燕等

景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2、从词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追忆过去的生

活?答:“去年天气”“旧”“几时回”等字眼表明

作者是在追忆过去的生活。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独”字透露出作者怎样

的情感?答:落寞、孤独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

句,试简析这两句词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画面生动,通过

对易逝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对青春易逝的

感慨,感情浓郁、蕴含哲理、耐人寻味,,因而成为

传颂千古的名句。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誉为“天

然奇偶”请赏析。

这两句词对仗工整,“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

“花落去”对“燕归来”,在“未去”的对比中表达

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二十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

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忽如一夜春风

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

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山回路转不见

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6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

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

舍的惜别之情。

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的表现方法来描

写边塞苦寒生活的句子是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

冷难着

8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表现诗人愁苦的情怀。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奇特景色的句

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0从唐、宋诗人所呤咏的物候,可看出物候是因地而

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的

诗说明北方地区八月份就草木凋谢,大雪纷飞了……

13写北方边地风狂雪早的句子是: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15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抒写到

了极致,这两句诗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

行处

16夸张地描写胡地异常寒冷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

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7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酝酿送别气氛的诗句是:瀚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2.描写军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二本诗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与高适

齐名,世称“高岑”,其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

彩瑰丽。

三主题诗以“雪”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

雪送客图。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

墨,为“送别”作了很好地衬托和铺垫,抒发出了作

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四表现手法

五名句赏析“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

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

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

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

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

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

(二十八)《饮酒》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的心

境。(“恬静”、“悠然”、“闲适”、“恬淡”)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妙,换成“望”字,就

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因为“见”字生动的描绘出了作者天东篱下采菊

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

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中“此”是指作者

的__生活。真意是指____。①隐居或田园。②人生的

真谛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

昏,云入山峰,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

诗句的深层喻义。

答: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的折磨,倦而知返。作者

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返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

意情怀。

5、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诗人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地就看见了南山。诗

句看似平淡无奇,却写出了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佳

境,传递出诗人悠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境。可谓妙

手偶得、浑然天成。

6、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心远、悠然)

7、“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景色:傍晚时分山中的景色越发美好,在这从容

而浑然的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人生理想:归返自然(或反璞归真)

(二十九)《行路难》

1、诗人以“行路难”为题有何寓意?通过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请试作分析。

世路艰难,自己的理想抱负难以实现。通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以表现出来。诗人以“登太行”“渡黄河”表明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用“雪满山”和“冰塞川”点明了世路艰难,壮志难酬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姜尚“碧溪垂钓”和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也让诗人在茫然四顾中看到了一点希望。

3、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诗人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作者仍然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5、“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

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6、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三十)《游山西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

2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抒情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3.这首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顺序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4.这首诗包含着两个成语,分别是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说说它的本义是什么?现在比喻什么?本义是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又复现。现在往往用来形容进入一个别有天地的境界,或者比喻败中获胜、绝处逢生的喜悦。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

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

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

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

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

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7.诗人游山西村有那些亲切感受?高兴,快乐。

对古朴民风的赞美和对美丽景色的留连往返。

8.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

句诗的理解突出了诗人的旷达,悠闲。

(三十一)《观沧海》

1、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客观

地写出了浩瀚壮阔、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后写

“虚”景,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夸张、想象手法,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这首诗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

澹、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感情的角

度,对其进行品味赏析。

这几句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手法,创造出一个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藏宇宙的宏伟景象,表达诗人

渴望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三十二)《江城子· 密州出猎》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

出猎打猎狩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

了词人的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

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

委婉含蓄)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

其言外之意是什么?“鬓微霜,又何妨”表达

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

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4、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运用典故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6、词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决心的句

子是“,,。

7、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是首典型的豪放词。

B、“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

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C、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场面热烈,情

豪志壮。

D、“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8、对这首词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

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

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

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

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

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

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掠”的

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

敌戍边的雄心。

(三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请摘录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

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

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恶地势,

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它们守卫着潼关。或“波

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一个“怒”

字,既写出了黄河的咆哮,又交代了潼关地处黄河之

边的险要。

3、赏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巨大

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必定是

人民。这两句诗文字不多都抒发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更深刻地表达出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

会,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广大人民始终逃脱不了苦难

生活的境遇。这也是作者忧虑国计民生思想感情的一

种充分体现!

(三十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1.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

杜”。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其诗被称为诗史,有《杜

工部集》。

2.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古体诗。

二理解型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展现深处茅屋,但心怀天

下,为天下寒士振臂高呼的名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表达了一个美好的祝

愿(表现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

怀)的语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

3.含“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句子: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4.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推己及人,有忧国忧民的情

思和博大济世情怀,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

发出了“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的呼喊

5.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何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倚杖自叹息

7.包含着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相同思想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

三主题思想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

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四表现手法: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五名句赏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

了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

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体现。

六问题

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

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任意写出三处即可)2.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3.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比)(5)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借代)一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首句起兴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句统摄全篇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为一篇中心,全篇写追求过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抒写单相思之苦,一往情深,但哀而不伤。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后两章是想象,自己与淑女两情相悦,弹琴鼓瑟,亲近友好的情景,和敲锣打鼓把姑娘娶进家门的热闹欢乐场面。

思想感情:通过描绘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现了他对美满婚姻的期盼。

感情基调:健康明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练习: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整部诗集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并多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请写出《关雎》一诗的故事梗概。

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位美丽的姑娘,大胆的追求却追求不到,最后在幻想中得到心爱的姑娘。

3.《关雎》中耳熟能详、统摄全篇的句子是“窈窕

淑女,君子好逑”。诗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夜不成眠、相思之痛的句子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关雎》这首诗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漂亮姑娘的

思恋,诗人即景言情,借助气氛的烘托、幻想境界的描述,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真切感人。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诗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梦想成真、化苦为乐的真实情景。

C、《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D、两首诗相比,《关雎》着重于叙事,诗中有一条

较为明晰的叙事线索;《蒹葭》重在抒情,景物与情

感完美结合。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C)

A、这首诗即景抒情生动的抒发了强烈的相思之情,

真切感人。

B、诗中善用双声叠韵的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C、诗歌末章抒写了主人公梦想成真的欢乐情景。

D、诗中由“雎鸠和鸣”引出“君子好逑”是比兴

手法。

6、请查有关本诗资料,看看孔子说的《关雎》“乐

而不淫,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此诗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心上人的渴慕、思念之情,

是庄重而亲切的,虽有焦灼,但并不哀伤。

二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思想感情: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

却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对

“伊人”的深切思念和执着、敬慕。(这些从每章的

后四句可看出)

艺术特色: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重章叠句

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用芦苇,霜露,秋水的景物渲染出一种凄清迷离

的气氛,来烘托所思不见的惆怅之情。每章开头两句

写芦苇上霜露的变化,以此来暗示时光的流逝,使人

意会到主人公已在水畔徘徊了一个清晨。

练习:

1、诗中为爱情设置了一个特定环境:蒹葭、白露、

道阻、水中,来表现主人公对爱纯洁和执着。

2、全诗反复铺排描写,渲染扑朔迷离的寻爱历程,

极富含蓄美、意境美、回环美、音乐美。

3、从文中找出几组近义词写在下面。

苍苍—萋萋坻----沚湄----涘

4、诗歌抒发了一种主人公苦苦追寻自己心中的“伊

人”,但是却始终可望不可即的痛苦的思想感情。

5、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心境?

6、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

有什么作用?

回环往复,一咏三叹,使诗歌具有音乐的韵律美,

使结构更加整齐,表达的感情一步比一步的强烈。

7、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一、内容: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

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

二、注意情和景的结合,用凄迷之景衬托可望不可

即之情。

8、举例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凄清迷离,通过写一痴情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

可望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的怅惘忧伤之情和对伊人

的深切思念,执着敬慕。

三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实写:海水、山岛、树木、百草、动静结合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虚写:奇特想象,表现使人博大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动态描写: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态描写: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

思想内容: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

象,表现了作者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

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从“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可看出)

写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

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

练习: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

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

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

哪里?

“若”是好像,奇特想象,生动形象的勾画了大海

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

博大的胸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

势?

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5、诗中最能反应作者博大胸襟的是哪几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思想内容:本诗写诗人隐居田园,回归自然的生活,

表现了诗人恬静的生活情趣和高远的心志。

名句赏析: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东篱

下采撷菊花,悠闲中偶然见到南,表现了诗人物我两

志的超然神韵和悠闲自得的情趣。

②对“心远地自偏”的理解:原意是心灵既然远远摆

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于喧境和处于偏僻之地一

样,其反映的哲理诗: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以使喧闹

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

练习: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

的隐居生活。“真意”是指人生的真谛

2.诗中描写的景物具有宁静(平和、闲适)的特点。

3.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景于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

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寓情于理;中间四句

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本诗融景、抒情、说理于一

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

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去了。

4.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淡静谧的心境。

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常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的“见”字用的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

效果了,为什么这样说?

“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作者在东篱下采菊的悠闲,

不是有意而“望”而是无意而“见”,从而很好的

表现出作者悠然恬静的心境。

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的表现了诗

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的好,表现出诗人

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

映入眼帘的。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

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

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

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

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7.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续写,说明“心远地自

偏”(用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

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8.作者身居闹市但保持宁静的生活状态的原因是

“心远地自偏”(用原文)这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

么样的指导意义?

9.描写人和自然和睦相处的句子是山气日夕佳,飞

鸟相与还。

10.“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句中“心远”

的对象是什么?官场的生活和世俗的纷扰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点明送别之地:长安

风烟望五津。点明朋友赴任之地:

四川。“望”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

方“蜀川”联系起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离情别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千古名句,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

尾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的诚恳劝慰之情。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的真挚的友情。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海内有知音,则虽各处天涯,也如同比邻一般。运用设喻,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真挚的友情,一扫以往送别诗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练习:

1、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

扫以往送别诗中的离愁别恨,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唐代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

离别间”的诗句,由此可联想到本诗中的句诗“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简要谈谈诗中“风烟望五津”中的“望”字使人

产生的联想。

“望”字使人联想到既然“五津”“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别,不必为离别而悲伤。使人联想到气象开阔。表达了诗人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

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

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是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

像小儿女一样哭鼻子,抹眼泪。

6、你能写出两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同

样感情基调的送别诗句吗?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7、下列对本诗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

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

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

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

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

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

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别时则

不应有儿女之态。

8、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

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真挚的友情能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9“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的意思是

什么,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无为”:不要。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及对友人

的诚恳劝慰之情。

10.“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这两句在全诗中由

什么作用?

既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的上任之所,由奠定诗歌

的感情基调:乐观的情绪和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六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首联叙事,交代了出使路线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颔联实写塞上秋景,

也写出了诗人身世浮沉漂泊的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古名句,描绘了雄浑

苍凉的塞外风光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写诗人使至塞上的旅程及所见的

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的孤寂心情以及在

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写法:借景抒情

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直”

“圆”二字,以简洁的线条配合,极富画意。并用苍

劲的笔力,描绘出了雄浑苍茫(悲凉苍茫)的塞外风

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练习:

1、本诗从体裁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文学史

上称之为边塞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

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此诗句征蓬出汉塞,归

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

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

3、诗人要到边塞,山高路远,觉得自己好像是“征蓬”

又似“归雁”一般。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了幽微难言

的愁苦之情。

4、这首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勾勒出边

塞风光,表达孤寂的心情。

5、诗中五、六两句传颂千古,它好在哪里?请简要

赏析。(从意境、色彩、用词三方面来写)

相关链接:《红楼梦》里香菱说:“这‘直’字似无

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到像是见了

这景的。

这两句诗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描写了奇特壮丽的

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7、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都是

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

比,说自己像随风归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

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

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

8、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

示的千古奇观。

边疆沙漠无边无际,草木不见,商旅断绝,极目远

眺,一缕孤烟刚直有力的升腾在天的尽头,

而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七次北固山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写景:引发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

传“两岸阔”之大景之神。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千古名句,含义深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抒思乡之情。

思想感情:这首诗由写长江的风景引出旅途的乡愁,

抒发了诗人深切思乡之情。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偶

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

理趣。

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

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

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④“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

偶工整,形象生动。

(可以答一条,也可以几条合在一起答。)

练习:

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

岸阔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

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

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

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

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

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入”用拟人手法,

富有情趣。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

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

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空阔,顺风远航,一面白

帆高高扬起。

6、诗中青山、绿水等景物表明江上的

春天已经匆匆闯入旧年。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诗

中看作者的故乡是洛阳。

8、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

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

正一帆悬

9、有人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升”

请你为他解释一下用“生”的妙处。

“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

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10、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旧事物解体

之时的哲理,这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边。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春末夏初之景渲染离恨伤感气

氛。

闻道龙标过五溪。叙事中蕴含对友人去荒凉之地的挂

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之深

情。

随风直到夜郎西。手法:想象,拟人手法托月

寄情。(借景抒情)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之情。

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奇特的想象,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

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同

情和关切。

练习: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及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本诗中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此诗首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

诗人选取飘落的杨花和啼叫的子规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5、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诗的艺术特色。

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最终真切地表达了李白对友人诚挚的情谊。

6、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7、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方面作简要赏析。

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8、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本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愁的心情。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是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0、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11、“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如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九行路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面对美酒珍馐,“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该请激荡。写实:被贬后的抑郁

欲渡黄河冰塞川,比喻。形象地解说了作者“行路之难”。

将登太行雪满山。虚写:想象自己行路艰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伊尹吕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重新得到重用的渴

望。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用短句形式,运用反复的修辞,尾句用疑问,写出了

诗人的遭遇坎坷困难。体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

的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运用南朝宗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倔强、自信、执着

地追求理想。并坚信到达理想的彼岸。充满了浪漫与

乐观。

思想内容: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恶,抒写了

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抑制的激愤之

情;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仍盼望着

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三个典故:①姜太公垂钓②伊尹梦日③宗悫

“长风破浪”(垂钓碧溪)(乘舟梦日)(长风

破浪)

练习:1、诗中采用“垂钓碧溪”“乘舟梦日”(限

四个字)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

2、诗中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豁达乐观

的性格。

3、这首诗感情激荡,一波三折,试简要分析诗人感

情变化的线索。

用盛宴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接着用比喻具体

写行路难,接下来想到两个给自己希望,增加信心的

人,当他思路回到现实中时,内心又一次彷徨苦闷,

最后诗人经过内心的冲突,又获得了自信。

4、怎样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两句诗的意思?

引用吕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对重新

得到重用的渴望。

5、诗歌题目《行路难》的含义是:①生活之路难以

行走②人生的理想,人生的抱负难以实现。

6、前四句描绘了酒宴时的场景。

7、形象表现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和感情激荡变化的四

个连续动词时:“停”“投”“拔”“顾”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象征人生

道路的艰难。

9、抒发诗人豁达乐观情调的句子是: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十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从“色”写连绵之

磅礴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钟”聚集,写出

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细望,以景衬情,热爱之

情可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望,抒发志向。(想

象)

思想感情:诗人以饱满的热情为我们勾勒了一幅雄奇

壮丽的泰山风光图,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

勃的朝气和志向。

后两句赏析:①写法:对比,将群山和泰山对比,突

出泰山的高大雄伟。

②内容: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

切的雄心和气概。表现出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③哲理:站得高,看得远。

练习:

1.首联用疑问语气,勾勒出怎样的图景?

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泰山风光图

2.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诗人怎样

的感情?(②内容)

3.“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

雄伟高大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至今仍常常被人

引用,请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①表达了希望登上绝顶,俯视群山的意愿。②抒

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凌云壮志。

5、对《望岳》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

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里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画泰山是多么高,

而是写泰山众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

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

是说神奇秀美都汇集在此,是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

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起来催人振奋。

6、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

“割”两字用得极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割”字的好处。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的南北的阳

光切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的

遮天蔽日形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

“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

人怎样的一种精神气概?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

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8、这首是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

目中的“望”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巍峨高大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十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承接题目,写春日远望所

见的总印象。②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

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①花朵含露是伤感时局在

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离别而心绪不宁。(拟人手法,

表达的是作者的感受②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

为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感情从伤悼国家破碎过渡

到思念亲人,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亲人的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细节描写,一位忧思国

家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

思想感情:诗作借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家残破,

都城荒芜百姓悲伤,骨肉分离的惨景的描述,表现了

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家人无限眷恋的感情。

感情基调:含蓄深沉悲伤

艺术风格:沉郁顿挫

艺术特点:①借景抒情。前两句中“国破”“草木深”

“花溅泪”“鸟惊心”都是写景,情寓其中,抒发

诗人痛苦悲伤之情,后四句直抒感情,抒发诗人忧

国思家之情。②一字传神,“破”使人触目惊心,

“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溅”“惊”体现了诗歌

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练习: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杂草丛生,林木苍

苍,实际上写的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诗的

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

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

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一个细节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

3.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4.花和鸟本是人们喜爱之物,作者却“溅”“惊心”,

这样写是否不够恰当?为什么?

恰当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虽然面

对美好景物也无法高兴起来,相反更增加了诗人的愁

苦之情。

5、杜甫历来被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杜甫这两个称谓的解

释。

诗圣:他有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而且诗歌思想

感情艺术高。

诗史:用诗歌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真实,这些都可

在这首诗中有所体现。

6、鲜花、鸟鸣平时给人怎样的感受?你怎样理解诗人“溅泪”“惊心”的独特感受?

美好愉悦的感受在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情况下,忧心如焚,看到鲜花听到鸟鸣都让人心惊泪下,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人们的特殊感受。

7、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忧愁叹息,老人那昔日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掉落,无法插簪。

含义: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感时伤怀忧国忧民②遭受离乱,思念亲人

9、请联系全诗谈谈你对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写景的理解。

①三字描写了春天城中草木繁密的荒芜之状,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治理。②通过写景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10、“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家书的珍贵

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记叙描写,描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情议论,是作者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高昂。】

思想内容:全诗通过自家茅屋为秋风吹破,大雨如注彻夜难眠的遭遇,推己及人,联想到国家命运,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写法: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名句赏析: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直抒胸臆,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直接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练习:3、“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

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4、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5、诗中反映苛税繁重,人民困苦不堪的句子是家

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十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千古名句。用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极富浪漫色彩,形象地描写了塞外大雪的壮美景象,让人感到茫茫大雪中一片春意。

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好奇及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极写绝域的奇寒无比。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过渡。由写雪景过渡到送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长途跋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送别作铺垫【以上为咏雪】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饯别。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白雪、红旗,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情感。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思想内容:本诗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

名句赏析:见左边

练习:

1、这首古体诗的作者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在文中选出此诗中具体表现边塞天奇寒的句子或短语。 狐裘不暖锦衾薄 不得控 冷难着 百丈冰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请简答。 (名句赏析)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无限怅惘之情。 十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被贬时间之长,一腔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典故。①闻笛赋引用向秀的《思旧赋》表达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烂柯人: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事态变迁的怅惘之情。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运用比喻和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同时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积极乐观向上) 思想内容:诗人通过抒写长期贬居生活艰辛和对世事沧桑的伤感,含蓄地表达了心中的不平。 同时也表达了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进取的精神。 艺术特色:①诗情起伏跌宕,于沉郁中见豪放;语言精练,用典贴切,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代表。 层层递进的手法。首 颔 颈 尾四联内容递进。 练习: 1、第一联作者通过“凄凉地 ”和“弃置身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被贬官的愤懑之情之情。 2、第三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虽然有对身世不幸的感叹,但又相当达观,后人读它,更是赋予了它深刻的道理。请问其中的哲理是什么? 旧事物必将逝去,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3、颔联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见批注) 4、颈联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见批注) 5、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 鼓舞。

6、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诗人用“沉舟”“病树”自喻,饱含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 ,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之情。 7、叙述自己被贬时间之长,慨叹世事的变化而产生的生疏,怅惘之情的诗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摆脱艰难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发展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十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描写了早春细雨,草色青嫩的初春场景。长安街道刚下过一场小雨,就像是酥油滋润过似的,远看是一片青嫩的小草,走近时却看不清什么颜色了。早春是一年最好的时刻,远远胜过烟柳笼罩的京城长安的暮春景象。 诗人描写的细雨和小草,赞美了初春的美景。语言平实素淡,景象清新可喜。 思想内容:北市写的是早春致敬,表达了对春天来临时的生机蓬勃景象的喜悦赞美之情。 名句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街道上的细细春雨滋润如酥,草色近看无绿,远看却青青一片。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细致入微的写出了早春的特有景色,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练习: 1.常言道“春雨贵如油”,世人却写出了“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句子,高出常人一等,请你就其中一字谈谈其妙处。 “酥”把小雨比作酥油滋润过似的,写出了小雨的细密以及给植物带来的润泽,作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一片淡淡的青青之色,当诗人走时小草又似乎悄悄躲了起来,让人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4.“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历来备受称道的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 (见名句赏析)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点出初春小雨,以“ 润如酥 ”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并准确地捕捉到了春草的特

6、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

简要说明。

同意,因为这首诗的意思是以小见大,而《赤壁》

的末句以“二乔”的命运来比喻东吴命运,正是以小

见大的写法。

二十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思想内容: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

虑,也表达了对那些醉生梦死,苟且偷生的达官贵人

的愤慨。

艺术特色:①构思细密,别具匠心。首句写景,次句

点明首句景物具体地点,并带出后两句人物。

②咏史与抒怀相结合。引用典故含蓄表达诗人对历史的

思考和对现实的忧思。

③情景交融。

典故:“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陈

后主曾作《玉树后庭花》舞曲,每天宴饮,不理朝政,终于亡国。

练习:

1、第一句两个“笼”字用的好,试做简要赏析。

两个“笼”字将轻烟、寒水、月光、细沙四种景物

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幅朦胧淡雅的水边夜色

图,勾画了秦淮河两岸凄清迷离的画面。

2、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那些丰富的内容?

①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②蕴含着对世道的愤

慨之情。③表现出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

之路走下去的情景。

3、作者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

中的理由。

不满愤慨之情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家衰败之际还有人沉迷酒色之中,表达了作者对

达官贵人的愤慨和不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二十一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实写,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写,设想重逢情景,表达思念与渴望团聚之深情。

思想内容:本诗表达了诗人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

乡之情,抒发了盼望北归团聚,共叙感情的美好心

愿。

艺术特色:1、虚实结合 2、想象 3、情景交

融练习:

1、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诗中“巴山夜雨”重逢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时空交替,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

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

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

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4、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剪烛西窗成

语的含义是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

团聚的情感。

5、“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

说说妙在哪里。

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

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6、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怎

样表达出来的?

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

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7、“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8、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

的无奈,想见共语的期盼。

二十二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表达了恋人之间依依不舍之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借景抒情。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

分别时的悲伤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比喻和谐音展示了恋人之间生死相许的真情,体

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现多用来赞颂人是奉献精

神。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一“晓”

一“夜”,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

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托青鸟捎去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呼应开头。

思想内容:本诗描写了暮春时节一对情人的难舍难

分,柔肠寸断的离别情景。抒写了两人分别后刻骨铭

心的相思和彼此细致入微的体贴之情,表现了在爱情

波折中不甘屈服,不懈追求的执着与信念。

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第二句) 2、巧用比喻

(颔联)

练习:

1、试分析颔联的含义及艺术特色。(赏析这两句诗)

(见批注)

2、对颔联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

及什么精神?

对工作或事业忠诚执着,无私奉献的人。

3、描写思念之深的两句诗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炬成灰泪始干。

4、描写思念之苦的两句诗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

吟应觉月光寒。

二十三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移情入景,借景抒情。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借“梧桐”的寂寞表达诗

人的孤独,凄凉。“锁”妙。

(上片写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缕喻离愁,用千丝

万缕来来形容愁思的纷乱、烦多和难以排解。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亡国之君的悲痛深藏内

心,字里行间饱含着词人极端的伤心沉痛

( 下片抒情) 。

思想感情:这首词是词人降宋之后所写的,借以

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像禁闭在

清秋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没有自由,痛苦悲

伤达到极点。全词深刻细腻的刻画出词人的矛盾心里

和无法排遣的苦闷。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巧用比喻

主要内容:这是一篇写愁的杰作。上片写景,选择

极其普通而又愁苦的景物,融情于景。下片抒情,

直接抒发无法排遣的愁苦之情。

练习:

1、鉴赏家们都认为“锁清秋”的“锁”字最为绝妙,

请赏析“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妙处。

①用一“锁”字把秋色秋意比拟为可锁之物,生

动形象,也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秋意和凄清气氛。

②被锁不止是“清秋”更是作者自身,一种万般无

奈孤独寂寞之情凝聚在一个“锁”字上。

2、词点明伤情的地点是西楼,时间是夜晚季节是

秋天

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月如钩”一句写仰望

之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俯视之景。

3、“剪不断,理还乱”在本诗中比喻什么?现在人

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

用丝的千头万绪比喻离愁,以千丝万缕无法剪

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乱难解,现人们常

用来比喻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情难以解决。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表达了诗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来,说不清的极其

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是饱含辛酸,极其痛苦

的伤心语。

5、古诗中写“愁情”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

两例吗?

“晓镜但愁云鬓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

6、上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一切景语皆

情语”,试结合上片的写景加以分析。

凄凉“月如钩”即月不圆,实写作者国破家亡

之事。

“梧桐”加“寂寞”实写作者内心的孤独、痛苦之情。

7、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见思想感情)

8、请你选择词中任何一句作点赏析。(见批注)

二十四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旧”

对比→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天然奇偶。

似曾相识燕归来。“去”“来”对比→对时光流逝的

惋惜之情。

小园香径独徘徊。“独”→孤独寂寞

思想内容:本词表达了诗人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再的

感伤,同时也流露了词人对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事物

的留恋。

艺术特色:1、借景抒情 2、巧用对比

风格:婉约词

练习:

1、从词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追忆过去的生

活?

“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似曾相

识燕归来”

2、“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透露出作者的

怎样的情感?

孤独寂寞

3、这首词多出运用对比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

说明好处。

“新”“旧”对比,写出今是昨非的怅惘情思。

“去”“来”对比,写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4、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情又似乎难

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中表达了作者

的什么感情?

诗人用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留

恋,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5、“一曲”“一杯”在文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词中与“花落去”相呼应的是哪个词语?

寂寞惆怅香径

6、“无可奈何花落去”和“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离别。将景物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情中寓情,委婉含蓄。

7、词中有一句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现在人也经

常用这一句表达感慨,写出这一句,并说明表达

什么感慨?

“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之情。

8、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

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

的画面。

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运用对偶的修辞“去”“来”对比,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情感浓郁。

二十五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思想内容:作者借登高以寄托感慨,抒发了他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豪迈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

艺术特色:借景抒怀

练习: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困难、挫折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任何时候都不能害怕困难和挫折)

3.前两句采用夸张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4.前两句诗中写实的是““飞来山上千寻塔””,

联想的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后两句诗抒发了作者

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攀登高峰的感情,形象的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也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5.“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和杜甫

诗中的两句反映的人生哲理相似,你能说出是哪两句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十六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写景,萧瑟、苍凉、凄清之景。深秋晚景图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情。游子思乡之情和孤苦寂寞之情。

思想内容:这幅“游子思归图”由两部分组成:一是

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的一幅暮

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发由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

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淋漓尽致的传达出漂泊羁旅

的游子心。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对比衬托(以“小桥—流水家”

之乐景写游子悲哀之情)

练习:

1.是各种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怎样的感

情?

断肠人在天涯抒发了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

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

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

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3.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

“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

用?

深秋晚景图衬托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此曲和《秋词》作比较。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①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

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

组成了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的表

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

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言情。

②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何不同?

《秋词》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之情。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二十七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

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

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阕写景:描绘了一幅塞外奇异之景:①奇寒:雁无

留意;②奇异之声:边声四起;③奇异现象:孤城闭。

暗示战争吃紧。总之,表现了边塞荒凉萧瑟,暗

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下阕抒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的情

怀。

思想内容:这首词通过描写边塞的风光,展示戍边将

士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

概,抒发了他们久戍边疆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练习:

1.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

“寐”?睡觉

2.从“长烟落日”,你想到了学过的哪两句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描写,下阕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

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边塞生活的

艰苦。、

4、结合上阕内容分析“塞下秋景”“异”在何处?

(见上阙写景)

5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此种

的“塞下”“霜”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

雁从衡阳飞走了”。

C、这首词既表达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

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的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

厌战的情绪。

6.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其中既有

写江南美景的,也有写北国风光的,请写出一个表

达西北风光的名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7.揭示作者思念家乡,但因为没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家

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

无计。

8.古诗常常一字传神,请你自选一个句子赏析

“异”

“寐”

9.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

从“秋来”“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10.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

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

情。

B 、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

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 、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

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

语言质朴、凝练,诗宋词中的精品。

11.与“衡阳雁去无留意”相照应,写将士们因为没

有击败敌人、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家的句子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1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思念家乡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

13.用间接地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见10、的A项)

二十八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古代诗人常借“月”表达

思念之情。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把

上天说成归去,是因为作者认为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

家园。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真要弃离人间,却

又有些犹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飘然欲仙之思,让位于对人间的热爱。由出尘之想转

向入世情,两句过渡。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对月亮的责问,实际上表现苏轼对亲人不能团聚的惆

怅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表现了此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心理表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深深

思念和美好祝愿,并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思想感情: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是中秋咏月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面。词的上片写月下饮

酒,由幻想超脱空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片写

对月坏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祝福。全词的基调

是乐观的。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但

也反应了作者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矛盾思

想。。

艺术特色:①意境高远,艺术感染力强。②巧用过渡,

衔接自然。

练习:

1、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片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

活的热爱,下片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

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思念亲人的感

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亮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做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一经豪放阔达,描写虚实结合,充

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本词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语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本词中表达作者胸襟豁达,富有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由出尘之想转向入世情怀的两句过渡句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二十九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球,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狂”字贯穿全词统领全篇,上阕表现在威武豪迈的打猎场景

“千骑”:随从众多。“卷”写速度之快。此句写出了打猎者人数众多,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状态。【上阕描绘打猎的宏大场面】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反问表达了作者虽年老但壮志未减,仍想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冯唐持节:希望朝廷能召回自己,再为朝廷实现报国之志。表达含蓄委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典故:射天狼,表达自己抵御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和以孙权自比,

下阕体现在渴望杀敌立功的情壮志中。

【下阕抒发报效国家之豪情】

思想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艺术特色:①写景、抒情、言志相结合,全词充满豪情的雄壮美。②用典,含蓄委婉。

练习:

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词人以魏尚自比,渴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运用典故使表达含蓄委婉。

3.词中对出猎场面的描写,突出了词人和种形象?

描写出猎场面壮阔,气氛紧张而热烈,表达了诗人

狂欢快意的情怀。

4、试说明词中的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孙郎射虎:以孙郎自比,显示过人的胆略和勇气。

冯唐持节:以魏尚自比,渴望朝廷重新重用自己。

射天狼:表达自己抵御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

5.你感觉到这首词豪放在那里?

这首词出猎场面激动人心,全词感情豪壮高昂,音

调激越。

6.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放,一个“狂”字

贯穿全篇。试分析“狂”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

上片写出城打猎,举止之狂。下片写由打猎激发

的豪情壮志

“狂”字总起,贯穿全篇。

7.“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反问。表达了诗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

然年纪大了,但我能自己跃马疆场,迎击来犯的敌人。

8.试赏析“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有何妙处?

并描绘画面。

“卷”字写出了打猎者飞快跃马翻过山冈的状态,

表现了打猎者的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9.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

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

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

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

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

诗人以冯唐自比,期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

戍守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略”的

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

抗敌戍边的决心。

10、选出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

达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 B )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

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的眷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写将士们即将奔赴战场的豪迈:大口吃肉,弹奏边

声。点兵出征,“秋”,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出一种

悲壮凄凉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交代将士们浴血沙场,奋勇杀敌的原因。表达作者爱

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可怜白发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壮志难酬的愤慨。

思想内容: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时所作,词中通过创

造雄奇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念念不忘过去的抗金战斗

生活,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

的情怀,结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艺术特色:①基调高昂,催人奋进。②通过动作和细

节刻画人物。③陡然的情感转化。

练习: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

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

门壮志难酬悲愤。

3.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

炙”奏乐、点兵、杀敌等。

4.词中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

子是可怜白发生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五十弦翻塞外声奏

②可怜白发生可惜

6.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

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7.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词的内容,

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说一说其

“壮”在哪里?

从题材上看,是写豪迈的军营生活,战争之事。

从思想感情上看,抒发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从写法上看,语言壮丽而不纤巧。

8.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表现了对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的留恋,渴望驰骋疆场

杀敌报国的壮志。为下文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做映

衬。

9.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上阙后三句的壮观场面。

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士奏起振

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

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10.说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好在

哪里?

11.这首词融梦境和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

彩。

12.词中“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的“秋”字有什么作

用?

点明季节是秋季;渲染了肃杀、悲壮的气氛。

13.请自选角度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

“可怜”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情

怀。

三十一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农家人的热情好客

丰年留客足鸡豚。↗足:倾其所有之盛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树成荫,

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现比喻绝处峰生

柳暗花明又一村。↗或人在遇到困境中会生发出许多

新的希望。

箫鼓追随春社近,↘民风民俗画

衣冠简朴古风存。↗淳朴安宁恍如世外桃源

从今若许闲乘月,↘表达了作者对山西村美景的喜

爱、留恋和依依不舍之情

拄杖无时夜叩门。

思想内容:这首是赞美农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流露

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艺术特色:①结构严谨,主线突出。以“游”为线索。

②寓理于景,自然天成。③情景交融

练习:

1、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

情,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

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谈谈你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理解。见批注

3、这首诗的诗眼是“游”全诗按时间推移

展开叙述。

4、最后两句表现诗人对山西村的恋恋不舍

的感情。

5、对这首诗分析欠客观的一项是( C )

A、首联写农家腊酒虽浑,但鸡豚足食,表现农家

待客的热情。

B、颔联写山村山环水绕的风景,表现迷惘之后的

惊喜之情。

C、颈联写农家庆祝丰年的丰收场面,暗指山村人

们仍有迷信思想。

D、尾联书写诗人的眷恋之情,间接表现了诗人和

农家的友好关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莫笑”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

的赞美,“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

能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前途看不清的心情。

C.颈联描绘了农村春社近日的热闹景象,赞美古朴的乡土风俗。

D.“游”字是全诗的主线。诗人通过游览,描绘

了农村丰收年景和一片欢乐情景,充分表达热

爱家乡的感情。

7、赏析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

三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一经:儒家经典。四周星: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国家命运如风中柳絮↘国家命运

个人命运如雨中浮萍↗紧密相连

惶恐滩头说惶恐,↘一语双关,巧用地名。

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个人心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直抒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以身报国的决心。表现了↗诗人为国家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思想内容: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和沉痛悲壮的心境,表现了他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艺术特色:①善用比喻,如颔联②巧用地名,一语双关,颈联③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名句赏析:见尾联批注。

练习: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

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

形容国事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伏。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以身报国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

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解释。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载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4、解词:①一经:儒家经典②干戈:战争③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④丹心:赤诚的衷心

5、“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死

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6、“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历来被称

为绝唱,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惶恐”“零丁”既是地名又表达了诗人的两种

感情,一语双关,巧妙结合,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7、有同学把“汗青”写成“汉青”。请你向他解释

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汗青”指的是史册,这是因为竹简需要用

火烧竹片,把水分烤出来,称为“汗青”。“汗”说

出竹子像出汗,“青”是竹子的颜色,因此不能写作

其它。

8、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

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丁洋

两个地名,暗示形势险恶和境况之苦。

三十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聚”“怒”

写出了动感,也写出潼关的险要位置。

(山的雄伟,水的奔腾)含蓄表达作者波澜起伏的情

感。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以西为关内,

以东为关外,外有黄河,内有华山。通关处其间。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咏史抒怀。吊古伤今。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道破封建王朝更替的本质,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情怀和

历史感悟。

思想内容:这首散曲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揭

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无论是兴是亡,都给人

民带来沉重的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疾苦的

同情,以及对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

艺术特色:①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前三句从视觉、听觉

写潼关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中间四句怀古,发出

吊古伤今的感慨。末尾四句得出怀古结论。

②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

练习: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旨的句子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

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的最好?请说

出理由。

“聚”,一个聚字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

要地势,又能赋予群山生命和意志。

3·张养浩在这首曲子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

民表示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

也是山河表里之景。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

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

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

生活的同情。

6·一个“聚”字写出了潼关的雄伟气势

一个“怒”字表现了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

7·对本曲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如聚”山峰汇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

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华山。首句极言潼

关地势险要,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住马远望,感慨横

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几个朝代的都

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只是回顾历史,

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

惨烈景象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和同情,

立意精辟,主题深刻。

三十四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离京的忧伤

吟鞭东指即天涯→回归的喜悦

落红不是无情物,↘以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尽

管自己辞官归隐,但还会关心国家命运。

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后

人用以表明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奉献精

神。

主题思想: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抒发了作者辞

官离京时复杂的心境,表明了诗

人永远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愿为国家尽自己最后

一份力量的决心。

艺术赏析:①构思精巧。前两句写辞官离

京的复杂心境,后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表明自己的理想

和信念,乐观积极,情感反差巨大。②比喻新奇,移

情于物,寓意深刻。

名句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前

一句移情于物。后一句则是对新生命的赞美。两句诗

以新奇的比喻,生动的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

着追求。现在多用来指奉献精神。

练习:

⒈此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优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

深重的词语是浩荡。

⒉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的第一,第二句真实的反应了诗人当日复杂

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

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

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

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移,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

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

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

思想相同。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

故里的复杂心情:既有卸甲归田的惆怅,也有回归

的喜悦,更有继续报国的坚定信念。

4、诗人以落花自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

力量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6、这首诗写了作者哪三种心境?

⑴回归的喜悦⑵离别的忧伤⑶积极的人

生态度

7、挑出一句你喜欢的诗句,赏析它好在哪里?

见赏析

8、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

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

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9、诗的前两句是如何写离愁?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

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

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由异曲同工之妙。

10、请对诗的后两句作简要的赏析。

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落花写成有感情的,说即使化作

了春泥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

落花变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

力。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炽热的爱国热情。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步至江上① 吕本中 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②。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注】①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②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 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 C.第三句,“树阴”是静景,“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 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 解析:B项,“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应为“抒发繁华不再、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 答案:B ★(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颈联以“山”喻“故人”,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②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③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

用典练习及答案

怎样鉴赏古诗中的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 ,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含蓄、深刻。 常见的古代诗词用典有四个种类 1.明用。直接引用典故原事,诗人感情和所用典故思路一致。 例如:曹操《短歌行》结尾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之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原诗用周公姬旦辅佐年幼成王一事,说周公

“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曹操用此典,表达了招贤纳士、礼遇天下人才的诚心。再如:李白在《塞下曲(其一)》中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句子。《汉书·傅介子传》中 提到楼兰王为匈奴所反间,多次 杀害汉朝使者,大将军霍光利用楼兰王贪财的弱点,派遣傅介子带去金帛,在酒席间埋伏勇士取其首级。李白这二句,便是化用 这个典实,直接点出边塞将士激 昂的报国壮怀。 2.暗用(化用)。间接引用典故,即把典故融化在诗歌中,含蓄隽永,天然浑成,不饰雕琢。行文

流畅贯通,辞若己出,即使不知 其中用典,也可领会诗意;知道出典则更觉意味深长。所以暗用 又叫化用。例如:鲁迅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暗含“孺子牛”典故。“孺 子牛”一词出自《左传》。相传 齐景公晚年宠爱幼子荼,荼又名孺子。孺子撒娇,要老父装牛让 他牵着玩。景公应允,口衔绳, 手着地,不停地学牛叫。齐景公 年岁已老,一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掉门牙一颗。于是“孺子牛”的故事便广泛流传。鲁迅用 典充分表达了他甘做人民大众的牛,抒写了鲁迅先生对人民大众

的忠诚和热爱。再如: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 暮鸦”《隋宫》,也是暗() 用典故的名句。这两句诗讽刺隋 炀帝荒淫奢侈、腐朽糜烂的帝王 生活。隋炀帝曾叫人搜集大量萤火虫,在夜间游山时放出,使满 山都是萤光。他为到江都(今扬州)行乐,又下令开凿运河,并 在河边遍栽杨柳。李商隐借用这 两个故事,说明豪华生活都会烟消云散,只能在身后留下凄凉的 景象,寓讽于景,手法巧妙。前 人论及诗中用典时强调以“不隔”为佳。暗用(化用)典故,便是一种高明的手法。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 炼字类设置问题形式: 1、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 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 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思考过程:分析由大到小,答题由小到大。 第一步,弄清全诗的思想内容,即先明确这首诗的内容,是批评/揭露/歌颂/表达某种情趣? 第二步,看该字所处的诗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议论?第三步,(该字所起的作用必然与该句和全诗的思想内容一致,)看该字对写景/叙事/抒情有什么具体作用。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塑造了怎样的形象(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①结构字所在的句有何 功能起承转合②主旨) 讲练结合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提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表达效果 思考步骤: ①渊明诗《饮酒》表现的是陶氏归隐后的清闲恬静的田园生活情趣。 ②句是描写的是陶氏归隐后的闲适生活的一个典型片断,作用是叙事。 ③“见”字肯定也为表达这种闲适情趣服务的,再用替换法加以比较,如改为“望”或“看”等,这样答案就明朗了。 答案: ①“见”意为看见,该表现了一种不经意的感觉。 ②“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 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 ③“见”的动作没有任何刻意,不着痕迹的突出体现了作者的闲适恬静的生活情趣。 (对主旨的作用)

诗歌鉴赏—用典 教案

诗歌中的套路之用典 一、教学目标 复习巩固诗歌中的用典手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以贴近生活的网络流行段子和教师作品导入新课 2、课本回顾 以课本中典型作品回顾 3、简单讨论:高中课本中,你还记得哪些诗词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 明确:用典,也叫“用事”,指在诗歌的语言中直接或间接地援用前人诗文名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典故。 4、深入学习,找到解题思路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确: 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 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是正用还是反用,等。 3.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 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体味到诗人的情感所在。 4、委婉含蓄、耐人寻味、丰富诗歌内涵等 5、高考试题演练,找出答题步骤 16年全国新课标卷1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

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问: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和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明确答题步骤:叙典+表达的情感 6、高考演练 2017全国卷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BD 15。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7、拓展:你还知道诗歌中的哪些套路?

诗歌鉴赏之炼字

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诗歌炼字的妙处,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 2 、规范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炼字的技巧,规范诗歌炼字题的答题步骤。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中国诗歌发展史源远流长,自先秦的《诗经》,到秦汉时的乐府诗、汉乐府诗,最后在唐代发展到诗歌的黄金时代。初唐四杰、边塞派、田园诗派等不胜枚举。古代诗歌以有其独特的魅力,牵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的情思。诗歌最显著的一个特点便是言简义丰,寥寥数笔便将情与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今天我们将以虔诚的态度来探寻前人的智慧。 二、初步感知,体会炼字的妙趣 (一)回顾古人有关炼字的名言故事,从中体会炼字的重要性。有关于“推敲”的典故。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三)体会诗人的炼字魅力 炼动词 1、示例: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渊明) 提问:将“悠然见南山”中“见”改成“望” ,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见”好。两字意境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 ,不经意间抬起头来看见南山,表达了整个诗句中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触,好像在不经意间看到了山中美景,符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种非常自然的、非常率真的. 意境,。而“望”则显得有些刻意,不是那么自然。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提问:此句中哪几个词用的好?请简要分析。解析:“穿、拍、卷”。穿,化静为动,写出山高峻;拍,描绘出水石相搏情状;卷,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景象。整个画面雄伟壮丽,富有动感。 2、小结:动词的表达效果: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炼形容词 、示例:1.

语文作业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一、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D 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7年全国卷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用典

诗歌鉴赏之用典 一、用典: 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二、用典类型: (一)按内容分 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 (二)按方式分 1.明用和暗用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2、正用和反用 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 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 三、用典的作用 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 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四、用典答题步骤 1.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 2.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3.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4.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用典的设题方式 1.选择题 2.主观题 真题 1.精卫词(2018全国卷三) 【作者】王建【朝代】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 (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2)但得:只要。(3)何所为:做

什么。(4)穿:破。(5)空:仅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北京卷2018)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 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 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 i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m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 i):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意境悠远,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方法技巧(含练习)

古代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方法技巧(含练习) 一、诗歌炼字常见题型 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4、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二、诗歌炼字的概念 何为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三、炼字的类型 炼哪些字呢?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3、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4、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总结:动词:使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赋予画面动态感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数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有趣味。

颜色词:增强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有身临其境之感。 注意:有些拟声词本身也属于叠词 四、答题技巧概括 1、解释该词的含义或者指出这个字的修辞手法(拟人、双关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明作用:或渲染气氛(烘托意境)或表达情感或心情等 五、经典例子分析 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幽州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1)诗人缅怀追念,联想到过去现在都看不见赏识人才的明君,进而联系到自己的遭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孤独悲凉的情感。。 (2)示例一:“悠悠”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 示例二:用登临幽州台所见的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 2.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题齐安城楼 杜牧 呜轧①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②.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③.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③汀:水中的小洲。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作业(含答案)

一、(2017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 题。(9 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 (2) 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 题。(9 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 (2)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 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松

诗歌鉴赏(意象+用典)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五、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

完整版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教师版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学习目标: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题型及设题角度。 学习重点:学习答题思路,掌握比较鉴赏的方法。 一、探知部分(学生独立完成) (一)、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方面设题。 真题再现: (2015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闻说”表明不是亲眼所见,又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也间接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尾联把作者忠君报国之志与思乡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点染 和升华的作用。 小结:答题思路 1、审题,找出比较点。 2、依照比较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比较鉴赏。 二、研究部分(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师生或生生评价) 诗歌比较鉴赏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角度设置题目: 1、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2、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鉴赏 3、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4、诗与画的意境比较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7、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 (一)不同诗歌同一意象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冋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②。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②石曼卿《红梅》中有“认桃无缘叶,辨杏有青枝”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请作赏析。(6分) 答: 解析: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诗歌鉴赏]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诗歌鉴赏之表达方式 设题方式: 1、诗词中运用了那些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赏析诗词中表达技巧的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谨记:表达效果是为内容、结构服务的。 1、为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主题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词中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抒发作者 的思想感情服务的,要围绕表情作用来答题。 表达技巧的种类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及结构技巧,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 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 抒情方式 一)掌握常见表达技巧 第一类:表达方式诗歌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抒情。 描写手法: 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等。 景物描写手法: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角变化、色彩渲染、意象叠加 1、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 ①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渲染气氛。 ②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景、人、事,来烘托另一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心绪情感。也就是不 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被烘托之物不写) 古代诗歌中,渲染和烘托往往成对出现。既渲染气氛,又烘托人物。 ③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 表现手法。(两物皆写,以次衬主) 正衬: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 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丑衬美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 [题组一思想情感类] 1.(2019·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等分析“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等情感。 答案:①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词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漂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诗词用典教学设计

中考专项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精河县第二中学闫秀红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古代诗人在创作时,为了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常常会使用一些典故来增强作品的意蕴。如果能了解这些典故,就能比较容易地把握这类诗词的主题。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囿于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在欣赏过程中,常常会对这些典故感到茫然,虽说教材中也有一些注解,但有的过于简略,学生也还是无法读懂诗意,不能真正地领悟到诗词的内涵与意蕴,从而对诗词的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排斥心理。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来提升“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三复习意图 于是我就选了这个点--运用典故题的复习,来充分理解七至九年级积累的课内重点古诗词中的典故,从而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 复习内容:《中考专题复习之理解诗词中的典故》 复习目标:1、熟悉诗词中典故的出处,含义并理解其作用。 2、使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和内涵,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复习重难点:能找出七至九年级课内的诗词中用典的诗句和熟知典故的出处,含义及其作用。 复习方法:背诵法,点拨、练习、多媒体辅助教学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配乐经典诗词诵读比赛。 出示一些课内诗词的题目和作者,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篇目背诵。师给予肯定。师展出这些诗词中使用典故的句子问:这些诗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生答。 " 师导入:古代诗人满腹经纶,博闻强识,往往在创作诗歌时,信手拈来使用典故,使诗词含蓄,含不尽言外之意。如果我们对诗词

2017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

公开课教案 2017古诗词鉴赏之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高考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答病例与规范答题的比较明确答题思路。 在讨论、练习中归纳、掌握诗歌形象、语言、表现手法、内容感情比较鉴赏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在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掌握和运用比较鉴赏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规范答题。 教学难点: 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求同辨异。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考纲回顾 鉴赏评价D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情回顾: 命题特点:不同诗人作品的比较;同一诗人作品的比较。 命题考点:1、比较形象2、比较语言3、比较表达技巧4、比较内容情感 三、合作探究 1、真题示例(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问题例析

3、从上题中可看出诗词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比较鉴赏基本原则:整体把握,求同辨异。比较鉴赏,即“求同辨异”。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比较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步骤。 比较方法:求“同”关键词寻“异”关键词。大部分的比较类诗词都可以借助关键词来更好地分析异同。关键词可能是描述意象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直接或间接表明情感的动词等,当然也有的找不出具体的词,要结合诗词的整体内容去理解。 4、其他题型示例 【比较语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注: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求“同"关键词:望 辨“异”关键词(学生找出)高楼帝京若为峰头故乡 参考答案: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以自己化身千万置身每个峰头这一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