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第一章早期话剧的前奏

第一节中国话剧起源前的社会背景

一、实用文学观的流行

中国现代话剧产生于两个世纪交替之际,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对抗与交融之中。

迫于局势,一批先知先觉的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开眼看世界,了解西学,研究洋务,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通俗文化艺术唤起民众成了救亡图存振兴祖国的基本路线。

二、国际化、世界化意识的觉醒

表现:

1、翻译西方作品:

严复→翻译的标准:信(准确)达(流畅)雅(有文采)

林纾,本人并不懂外文,与魏易(懂外语)合作

2、引进西方的“奇淫技巧”电影: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电影诞生(米埃尔兄弟)

1896年8月11日电影传入中国

3、出国留学热潮:

容闳中国第一位留学生被称为留学之父在美国哈佛大学取得学位

第二节中国话剧的前奏——戏剧改良

一、传统戏剧的状况

以歌舞来表演故事为基本手段

特点:以表演为中心,淡化文学性,注重观赏性和消遣性,远离社会现实。

西方戏剧也曾有过诗乐舞一体的湿气

诗→话剧(drama)

歌→歌剧(opear)

舞→舞剧(dance opear)

二、戏剧形态的新参照——西方话剧在中国的演出

最早的话剧演出应该是教堂的圣剧表演和西方侨民的业余演出。

1866年浪子、好汉两个剧社合并为A.D.C剧团,修建了正规剧场——兰心大剧院

教会学校的演剧是西方戏剧影响中国人民的有一个比较有利因素

最早教会学校演剧:1899年圣诞节,上海圣约翰书院的学生演剧。

第二章早期话剧的兴衰

第一节中国话剧的发端——春柳社

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春柳社。

春柳社是综合性文艺社团,包括戏剧、音乐、诗歌、美术等部门,其中演艺部成立最早。

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

1907年2月,春柳社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的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

这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选择《茶花女》的原因:

小仲马的艺术宗旨和春柳社的艺术宗旨是一致的:戏剧不是目的,它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任何文学,如果不把完善到得、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就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1907年6月,春柳社正式公演了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第一个创作剧本。

政府禁令后,日本时期的春柳演剧活动告一段落,这一时期的春柳社被称为“前期春柳”。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了“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被称为“后期春柳”。

新剧同志会演出了多个剧本,但其中的大多数都是幕表剧。

幕表剧: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则附上重要对话,而其他部分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第二节进化团河天知派新剧

一、进化团

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天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王钟声:我过最早创导话剧活动的戏剧家之一,主持春阳社。

二、天知派——任天知的新剧演出活动

任天知和王钟声一起排演了《迦茵小传》,根据英国小说改编。

这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1908年春阳社解散

1910年任天知与汪优游、陈大志等人组建了进化团,出演了《血蓑衣》等剧。

天知派新剧的特点:

1、在戏剧审美观赏,进化团的演剧不以制造舞台上逼真的生活幻想取胜;

2、在编剧方法上,剧情的编排十分注意连贯性和完整性;

3、在表达形式上,采取幕表制,即兴表演;

第三节南开新剧社

南开新剧社,正式建立于1914年11月17日,创始人是两兄弟,哥哥张寿春(字伯苓),弟弟张彭春(字仲述),该剧社友学术色彩。

比较:后期春柳上海日本戏剧体系

南开新剧社天津欧美戏剧体系

南开新剧团的贡献:

1、对戏剧功用的认识:认为戏剧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

2、创作原则:遵循写实主义原则

南开新剧社主要演出剧目:

《一元钱》:1915年10月校庆日

《一念差》:1916年校庆:反映封建官僚腐朽,官场腐败

《新村正》(纯粹新剧):1918年10月校庆日是中国话剧最早的完善创作剧本这部剧本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阶级帝国主义深入中国弄崔,与封建阶级相互勾结,并认为这是造成中国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宋春舫:“把吾国数干年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两句迷信话打破。

第四节文明戏的商业化的繁荣与衰落

一、郑正秋“新民社”

郑正秋 1888—1935 广东潮州人原名郑芳泽新剧家中国电影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电影之父”。组织成立新民社,多以通俗的家庭故事为素材,如《恶家庭》。

1916年,郑正秋与舞台诀别,宣告文明戏时代结束。

二、经营三的民鸣社

民鸣社出版了中国早期话剧第一种专业刊物《新剧杂文》。

民鸣社成为了文明戏靠演出赚钱的第一个社团。

贴近普通人,取悦观众,走市场路线,成为新剧家门的共识,所有的剧团都不同程度地转向商业化的演出。

第五节早期话剧的成败得失

早期话剧在民国前后被称为新剧,也成为文明戏。

文明戏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1907-1910年创始期

1911-1917年兴盛期

1918-1924年衰败期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

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多用明场,少用暗场。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文明戏的缺点:

1、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形象的创造;

2、没有剧本,只凭演员现场发挥,如果演员素质跟不上,就很难保证质量;

3、基本不排练,演员不熟悉剧情,表演过分夸张;

4、社会对演员的道德期望与演员实际上所能达到的道德水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5、商业性的侵害;

第三章戏剧思想和观念的觉醒

第一节悲剧观念的萌动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说:“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王国维(1877-1927)的戏剧思想,清末民初文史学家。

推崇悲剧精神,近代史上最早提出“悲剧”概念的人。

第二节现实主义思潮

中国戏剧大特点—写意

作为对传统戏剧的写意特张的反驳,戏剧推崇写实求真。

第四章现代戏剧的建立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比辛亥革命规模更大、波及更广、更为彻底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传播手段的依赖也更为迫切。在当时的社会,戏剧仍然是最有效的传播手段。

《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提出,戏剧是改革社会的不二法门.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1918年10月再出“戏剧专号”,宋春舫在“戏剧专号”中推荐了13个国家的58位作家的戏剧

作品.

第一节剧社的建立和翻译的热潮

一、风起云涌的戏剧社团

1、民众戏剧社

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民众戏剧社宣言》:“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2、戏剧协社

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成绩最大,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3、人艺戏剧专门学校

1922年11月成立于北京,由陈大悲和蒲伯英主持。我国第一所以西方艺术教育方式培养话剧人才的专门学校。

4、南国社

1924年田汉和他的妻子易潄瑜创办《南国半月刊》。1927年秋天成立南国社,并开办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演出的戏基本上都是田汉自己创作的。

5、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

1925年5月成立,其中设有戏剧系。主要成员有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和熊佛西。推行“国剧运动”。

二、戏剧翻译的热潮

纵观当时外国戏剧的翻译,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得最多,易卜生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最大。俄国的剧本也是重点介绍的对象。

主要有: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威尼斯商人》;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契诃夫《海鸥》、《伊凡诺夫》、《樱桃园》、《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果戈理的《巡按》(现译《钦差大臣》);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高尔斯华绥的《银盒》。辛格的《骑马下海人》;梅特林克的《青鸟》、《马莱娜公主》。

第二节胡适与社会问题剧

一、胡适的《终身大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早年赴美留学,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曾经任北大校长、民国政府驻美大使等职。他推崇西洋文学,提倡白话文。

《终身大事》发表在1919年3月出版的《新青年》上。

剧情:田亚梅陈先生剧本触及到了觉醒的年轻一代普遍关心的婚姻恋爱自由、妇女解放等重大社会问题。胡适的社会问题剧《终生大事》明显受到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的影响。《终身大事》一经发表就产生了轰动效应,并且在此后一直被认为是现代话剧的开山之作。

二、社会问题剧的流行

叶绍钧的《恳亲会》侯曜的《复活的玫瑰》余上沅的《兵变》陈大悲的《幽兰女士》

第三节欧阳予倩的戏剧创作

夏衍曾说:“中国话剧有三位杰出的开山祖,这就是欧阳予倩、洪深和田汉。”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

1907年初加入春柳社,后参与创办新剧同志会、民众戏剧社等。

1926年进入电影界。1949年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

欧阳予倩在戏剧创作上的成就主要有《回家以后》、《泼妇》、《屏风后》等。

《回家以后》:写有关家庭婚姻的伦理道德问题:陆治平——留学生刘玛丽——美国女人吴自芳——陆治平的妻子

剧本中的新青年陆治平与中国妻子和西洋老婆之间的关系,既是现实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也是文化问题的象征,陆治平在两个女人之间的尴尬处境,实际上透露出了当时人在西洋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游移与彷徨。

《泼妇》陈慎之于素心作者通过于素心这个被传统社会指责为泼妇的新女性,来揭露和抨击旧道德。剧本所批判的,不是千夫所指的旧家庭、封建家长,而是时代的骄子——新青年。《屏风后》康无垢——道德维持会职员忆青——风尘女子明玉——忆青的女儿康扶持——道德维持会的会长,康无垢的父亲剧本特色:使用了人物塑造的侧面烘托法。道具屏风的运用。全部的喜剧性效果全从这个屏风出来。

第四节社会问题剧的得失

大量社会问题剧风行一时,是20年代重要的戏剧现象。

余上沅对社会问题剧有一个著名的评判:问题不存在了,剧也就不存在了。

第五章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与舞台实践

第一节三种戏剧形态的理论探讨

一、西洋派

西洋派以胡适为首的《新青年》为代表。

西洋派对西洋戏剧的推崇建立在对传统戏剧的全盘否定上。

陈独秀认为:“演剧与歌唱,本是二事”。

周作人认为,中国戏剧在形式上尚处于野蛮阶段,内容中的陈旧、腐败成分是一种“妨碍人的生长,破坏人类平和的东西”。

傅斯年说:“就技术而论,中国戏剧实在是毫无美学价值”。

欧阳予倩甚至说:“中国无戏剧”。

西洋派不是以艺术的眼光来看中国传统戏曲,而是以革命家的、思想家的眼光来看。

二、本土派

本土派是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从艺术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看待中国的现代戏剧。

张厚载认为,中国戏剧的根本好处是,它是“假象的”,“它把一切事情和物件都用抽象的方法表现出来”

三、国剧派

国剧派是伴随着国剧运动出现的,代表人物是余上沅、赵太侔、闻一多、徐志摩、熊佛西等。他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1、民族性、个性与世界性、通性;2、传统的继承性与变异性;国剧派的理想是要建立基于民族根基之上的现代中国戏剧。

第二节现代戏剧走进剧场

一、《华伦夫人之职业》的演出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的作品;剧情:华伦夫人薇薇——华伦夫人的女儿乔治·克罗夫爵士弗兰克萧伯纳曾明确地表示,他写这个剧的目的是要“引起人们注意一个事实,就是:卖淫之所以出现,不是由于女人的堕落和男人的放荡,而只是由于给妇女的工作报酬太低,轻视妇女和虐待妇女到了无耻的程度,使比较贫苦的妇女不得不为活命而卖淫。……首恶者不是个人而是社会。”

汪优游将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搬上了中国舞台, 1920年10月,该剧在上海新舞台剧场演出。这是“纯粹写实派的西洋剧本第一次和中国社会接触”

二、《少奶奶的扇子》与导演制度的确立

《少奶奶的扇子》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四幕剧《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的中国版。首演于1924年4月,洪深编导。《少奶奶的扇子》剧情:徐子明徐少奶奶——徐的妻子刘伯英——徐少奶奶的追求者金女士

演出成功的原因:

1、主创人员的素质较前一次有了提高

2、建立了正规的排演章程和制度

3、市场运作非常到位

4、把剧中的环境、人物语言、性格、习俗全都中国化了

第三节爱美剧和小剧场戏剧

一、爱美剧

陈大悲的纲领性长文《爱美的戏剧》发表于北京《晨报》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遍及大江南北的“爱美剧”运动的开展。

爱美剧,也被成为“爱美的戏剧”,“爱美的”一词,是英文amateur的音译,即业余的、非专业的。所谓爱美剧,就是非职业的,非商业的演剧。

二、小剧场运动的兴起

小剧场运动起源于法国,以安托万的“自由剧院”为标志。

陈大悲(1887-1944),出生于浙江杭县一个封建大家庭。

陈大悲第一个在话剧舞台上进行男女同台演出的尝试。

第五章二十年代的喜剧成就

20年代的喜剧创作的代表是丁西林、袁昌英等人的幽默喜剧。这种幽默喜剧着重描写上流社会的风尚,或者中产阶级男女的风俗言谈举止,题材基本不出恋爱、婚姻、家庭的范畴,场景大多是客厅或卧室。

第一节丁西林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

丁西林,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被誉为“独幕剧圣手”。

二、创作

《一只马蜂》

1、剧情:吉老太太吉先生余小姐

2、剧本分析:《一只马蜂》是描写“五四”后觉醒的青年在当时“不自然地社会”环境里争取婚姻自主的一出爱情剧。

该剧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坐着高潮的戏剧技巧:巧妙的结构,机智的语言,温婉幽默的戏剧风格;吉老太太不是顽固守旧的封建家长,但仍是一个旧式的贤妻良母,只是略带一些维新色彩,显得有些半新半旧;

吉先生的身上折射出五四时期的精神状态:浪漫、唯美、纯粹;

余小姐是一名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新女性;

《压迫》

1、剧情:男房客房东太太女房客

2、剧本分析:丁西林的戏剧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他喜欢于平淡自然中见新奇,写的全是

身边琐事,情节单纯,但意味深远,耐人寻味;

《三块钱国币》

三丁西林的独幕喜剧结构

二元三人结构:这种结构将剧中人物压缩到最少。二人对峙,第三人仅起架构作用。在《一只

马蜂》中,对峙的两人是吉先生和余小姐,他们两人互相爱慕,可是谁也不愿意先捅破那层窗户纸,吉老太太的到来将两人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更加微妙的层面上,使得两人对峙的情况有所转变。丁西林的独幕剧简而言之,是3人一台戏,其中2人因某种原因产生矛盾冲突,导致“戏”的生成与发展,第3人则起着结构性作用,或引发矛盾,或提供解决矛盾的某种契机,从而形成丁西林早期独幕剧所特有的“二元三人”模式。

第二节袁昌英的喜剧创作

一、袁昌英(1894-1973),女剧作家,代表作品《孔雀东南飞》;戏剧作品主要有:《活诗人》《文

坛幻影》《结婚前的一吻》

二、《活诗人》:李雪梅—女大学生王宇君—三位诗人之一

三、《文坛幻影》:艾萼英—热爱文学的少女

从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所关注的是读书人的人格和品行问题。前一部是从正面肯定,后一部则是从反面否定,对文坛的现状进行讽刺抨击。

四、《结婚前的一吻》:黎爱珍——孤女李雅贞——千金小姐鲍君信王炼之——鲍君信好友

这部剧本着力探讨情感和婚姻的道德。

第七章:现代主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第一节唯美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唯美主义是西方文艺思潮的一个流派

一、西方唯美主义发展的三阶段:

萌芽阶段(18世纪80年代-19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是诗人、画家威廉·布莱克。

形成阶段(19世纪中期):“拉斐尔前派”(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唯美主义正式登场。

高峰阶段:以奥斯卡·王尔德为代表;

二、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王尔德的创作

1、王尔德的生平

王尔德是英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小说家和童话作家。代表作:童话《快乐王子》、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戏剧《莎乐美》、《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2、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理论与创作

《道林·格雷的肖像》

王尔德在小说《道林·格雷画像》的序言中,发表了一些箴言式的艺术观点,这些观点充分表达了他的唯美主义理论:

1、作为方法来说,现实主义是一个完全的失败;每一个艺术家所应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主题的现代性。……只有现代的东西,才会变成陈旧过时的东西。……生活比现实跑得快,但浪漫主义却永远在生活前头。

2、生活对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摹仿。

而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说: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活动的模仿。

3、一切坏的艺术的根源,都在于要回到生活和自然,并提高他们为理想。

三、唯美主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向培良的《暗嫩》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影响。

郭沫若的作品也受到了唯美主义的影响,比如《王昭君》。

欧阳予倩的《潘金莲》也受到了唯美主义的影响。

体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灵与肉的尖锐冲突,对爱与美的义无反顾的追求,对死亡的赞美。

第二节象征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恶之花》问世,标志着象征主义的形成。

一、象征主义的基本特点

1、题材内容的病态性。

2、暗示性。

3、注重通感。

4、神秘感和梦幻色彩。

二、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梅特林克的创作

1、生平

梅特林克是比利时法语作家、诗人,欧洲象征派戏剧的代表作家。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自1918年起,《东方杂志》介绍了梅特林克,后来有又人介绍了霍普特曼,这样,象征主义戏剧开始进入了国人的视野

第三节表现主义戏剧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表现主义起源于法国和德国的绘画界,逐步延伸到文学、音乐和戏剧。

一、表现主义的特征

1、不注重人和事物的外在形态,强调表现抽象的本质。

2、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性、内心体验、幻想等

3、强调潜意识的外化,表现深藏不露的世界。

4、人物形象与事件、场面充满破碎感。

二、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奥尼尔的创作

1、生平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剧作家,他是美国戏剧作家中惟一一位获三次普利策奖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

三、表现主义对中国话剧的影响

1921年《东方杂志》刊登了《戏剧上的表现主义运动》。

奥尼尔对于中国戏剧界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洪深的《赵阎王》就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奥尼尔的《琼斯皇》。

第八章中国话剧的现代主义探索

中国受到现代主义影响的主要作品主要有:洪深的《赵阎王》、郭沫若的《卓文君》、田汉的《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等。向培良的《暗嫩》、欧阳予倩的《潘金莲》、白薇的《琳丽》、徐志摩、陆小曼的《卞昆冈》,曹禺的《原野》等。

第一节田汉早期的创作

一、田汉的生平

诗人、剧作家、中国现代“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 。

1922年,田汉从日本留学归国,1924年与易漱瑜合力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二、田汉的戏剧创作

二十年代田汉的剧作传播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理念,表现了青年一代面对黑暗现实的苦闷,以及他们对自由、光明的强烈追求。

田汉的第一部话剧是1920年发表的四幕剧《梵峨嶙与蔷薇》,这部剧本出色地使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梵峨嶙象征艺术,蔷薇象征爱情。

1、《获虎之夜》

魏福生——猎户

莲姑——魏福生的女儿

黄大傻——深爱莲姑的人

黄大傻爱是他生活的一切,他的整个生命都攀附在爱上。

莲姑善良、坚强、勇敢,敢于大胆地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

2、《颤栗》

剧本的情节结构受到《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影响,但是从剧本的精神气质上看,却是在强调人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个人意志和生命力的张扬。

3、《湖上的悲剧》

杨梦梅——诗人

白薇——杨梦梅以前的女友

田汉曾经说过:“我主张结婚和恋爱不能分离。……恋爱成功,便是结婚,恋爱不成功,便是死。” 田汉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是:具有自传性,强烈的个人色彩;强调意境的营造,追求诗意的表达。第二节洪深与《赵阎王》

一、洪深的生平

洪深(1894-1955)

1919年,他入哈佛大学攻读戏剧和文学,主修贝克教授的编剧法中国到国外专攻戏剧,并拿到硕士学位的第一人。

二、洪深的《赵阎王》

受到奥尼尔的《琼斯皇》的影响。

1、剧情:

赵大——营长的勤务兵

老李——士兵

2、与《琼斯皇》的比较

主题比较:两剧表现的都是贪财潜逃,人性异化,并通过逃犯的恐惧心理,探索人的精神世界。结构比较:两剧的第一幕(场)都是起因,第二幕(场)开始是逃亡,主人公在逃亡过程中回忆以往的经历。

细节比较:

以森林为背景

主人公点燃火柴时暴露行踪

主人公身上都带有五颗子弹

主人公精神迷乱中出现幻觉,并用开枪来击破幻境

鼓声从开幕一直敲到终场

主人公经过一夜狂奔仍然返回原地

第三节向培良与《暗嫩》

向培良(1905-1961)笔名乡下人。

《暗嫩》故事来源于《旧约·撒母耳》。

剧情:

暗嫩——众王之王大卫的儿子

他玛——暗嫩同父异母的妹妹

暗嫩对他玛的追求,是对美的追求,但是美在得到之时也即消失之时。

《暗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莎乐美》的影响。

1、对于美的狂热追求

2、灵与肉的尖锐冲突

3、华丽的台词

第四节白薇的戏剧创作

一、白薇的创作

白薇(1894-1987),原名黄彰,白薇的主要作品有诗剧《琳丽》,三幕剧《打出幽灵塔》等。

二、《琳丽》

第一幕,冬天的花园,琳丽热切地盼望她的爱人琴澜来会面。琴澜来了,但是态度冷淡,因为他觉得琳丽一天天平凡下来了,反倒爱上了琳丽的妹妹璃丽。

第二幕,古寺之前,是琳丽的梦境,梦见琴澜来道歉,二人起舞,花神紫蔷薇给他们披上纱巾,使他们能看见宇宙人生的真面目。他们见到了时间之神和死神,死神爱上了琳丽,却死了琳丽面前。

第三幕,天空下的旷野。琴澜和璃丽一人伴奏一人歌唱,此时二人的感情已经破裂了,璃丽怀了琴澜的孩子,可是琴澜却回头想再找琳丽。犹豫不决的琳丽失掉了灵魂。花神紫蔷薇帮她看见了琴澜的幻象,不久琳丽心力交瘁而死。琴澜赶到现场,痛不欲生,被三个猩猩撕碎而死。璃丽本来也悲痛欲绝,可有个美男子出现,她立刻投入他的怀抱接吻。在这时,琳丽从梦中醒来。

琳丽是爱情的化身。

“我这会只是为了爱生的,不但我本身是爱,恐怕我死后,我冷冰冰的那一块青石墓碑,也只是一团晶莹的爱。”

璃丽是青春热切的化身。

“有知识的女子是不会有人爱的……过了二十岁的有知识的女子,已经失了叫人爱的魔力了。” 琴澜是欲望和情感的奴隶。

“望你可怜我这个可怜的性格,我是无论怎样一个女子,总不能占据我的心全部。”

三、《打出幽灵塔》胡荣生——地主郑少梅——胡荣生的七姨太胡巧鸣——胡荣生的儿子萧月林——胡家的丫头萧森——萧月林的母亲

与《雷雨》的比较:

儿子与继母的暧昧关系

同父异母(同母异父)兄妹的恋情

被伤害的女人多年后又回到作恶者的家中

一对相爱的兄妹双双死去

家庭矛盾与社会风潮交织

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同时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第九章三十年代中国话剧的成熟期

第一节夏衍的戏剧创作

一、夏衍的生平

夏衍(1900-1995),本名沈乃熙,字端先。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

夏衍的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赛金花》

7场历史讽喻话剧《赛金花》于1936年4月发表在《文学》6卷4期上。被认为是“国防戏剧之力作”。

1936年11月,《赛金花》由四十年代剧社首演于上海。

历史人物赛金花:

原名赵彩云,幼年被卖到苏州的“花船”上为妓。

1887年,被前科状元洪钧纳为妾。

赵彩云曾陪同洪钧出国访问。

访问回国后,洪病死。

1894年,彩云潜逃至上海为妓,改名“曹梦兰”。后至天津,改名“赛金花”。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时,居北京石头胡同为妓,曾与部分德国军官有过接触。

1936年病死于北京。

夏衍的《赛金花》以1900-1905年义和团运动为背景,以妓女赛金花的遭遇来揭露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

剧情:

赛金花瓦德西——德军统帅

夏衍以《赛金花》作为正面歌颂对象,也引来了不少非议:

鲁迅:“连义和拳时代和德国统帅瓦德西睡了一些时候的赛金花,也早已封为九天娘娘了。”诗人刘半农也说:“中国有两个‘宝贝’,慈禧与赛金花。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个卖国,一个丢脸。”

夏衍是这样评价的赛金花的:“就是以肉体博取敌人欢心而苟延性命于乱世的女主人公。”“我不想将女主人公写成一个‘民族英雄’,而只想将她写成一个当时乃至现在中国习见的包藏着一切女性所通有的弱点的平常的女性。我尽可能的真实地描写她的性格,希望写成她只是偶然的机缘而在这悲剧的时代里面串演了一个角色。不过,我不想掩饰对于这女主人公的同情,我同情她,因为在当时形形色色的奴隶里面,将她和那些能在庙堂上讲话的人们比较起来,她多少还保留着一些人性!”

三、《上海屋檐下》

夏衍把上海弄堂里的一个石库门房子的横断面搬上了舞台。

1、剧情梗概

匡复——革命者

林志成——匡复的好友

杨彩玉——匡复的妻子,后与林志成结婚

葆珍——匡复的女儿

赵振宇——小学教员

赵妻——赵振宇的妻子

阿香、阿牛——赵家的儿女

施小宝——卖身的女子

黄家楣——失业的大学生

桂芬——黄家楣的妻子

李陵碑——住在阁楼上的疯子

2、人物分析

林志成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可是既没有拥有友情,也没有得到完全的爱情。

杨彩玉曾经是一个爱情至上者,可是现在却将婚姻看作职业。

匡复这个人物形象是个败笔,作者想要拔高他,但却没有拔起来。

葆珍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赵振宇性格开朗,乐天知命,善于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麻醉自己,欺骗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赵妻典型的小市民。爱占小便宜,爱搬弄是非。气人有,笑人无。

施小宝

黄家楣作者对他是深表同情的。

桂芬

李陵碑他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但作者用喜剧的手法去写他。

3、《上海屋檐下》的剧作特色:

(1)重大语境的平凡展现

夏衍创作《上海屋檐下》正值“西安事变”后,他要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环境,可是除了交代匡复无端坐了8年的牢之外,从其他人的身上似乎看不出任何革命的影子。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残酷的白色恐怖完全被夏衍当作为背景来写,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却只是上海一座石库门老房子里五户人家自然的生活状态。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全部被搬上了舞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五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苦痛。这其中,有因为生活所迫而和丈夫的朋友结合的杨彩玉、林志成一家;有不得志的大学生黄家楣一家;有一家老小挤在灶披间里的赵振宇一家;有丈夫常年在外,生活窘迫的烟花女子施小宝;有儿子战死,悲伤过度以致发狂的李陵碑。作者描写的是这五户人家的凄婉生活,但是他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将那个罪恶的时代展现开来。造成他们如此艰难生活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个黑暗的社会。可是,作者从来没有在剧中正面批判社会,甚至剧中人物也没有太多过激的言语。

(2)淡化戏剧冲突,强化诗化效果

多少年来,人们在戏剧理论著作和评论文章中不断提及:“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可是,夏衍却有意地在《上海屋檐下》中将戏剧冲突淡化。

例如在第一幕结尾处,匡复出狱后,却发现自己的妻子杨彩玉和自己朋友林志成同居在一起,原因是为了生存。杨彩玉和林志成都以为匡复牺牲了,所以才会生活在一起。第一幕结束的时候,匡复已经见到了林志成。到这里,作者苦心经营的戏剧情境终于出现了一个高潮点,全剧最大的一个矛盾冲突点也酝酿而成了,那就是杨彩玉和匡复见面的情景,可是,夏衍有意隐去了这一点。第二幕一开头,依旧恢复到了展现五户人家平凡生活的场面上了,跳过了杨彩玉和匡复相见、相认的场面,隐去了那一段可能会是惊心动魄、歇斯底里的重逢,而直接描写一切大风大浪都恢复平静之后的状态。在这里,夏衍有意无意地选择了避开、淡化矛盾冲突。

(3)轻松喜剧氛围中的悲剧气质

他剧作中的大量人物是以喜剧的角色出现的,但是他们的身上背负了沉重的悲剧使命,这就使得观众笑着流泪。夏衍自己也说过:“《上海屋檐下》最初也想写成喜剧,但是却写成悲喜剧了。”剧作已经成为夏衍口中的“悲喜剧”,那么剧中人物就更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了”。的确,在《上海屋檐下》,这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出现得格外多。

例如赵妻,她是一个“气人有,笑人无”的典型小市民形象,她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让人忍俊不禁,但是她的身上也充斥着悲剧的成分。

孩子不会做数学题,请教母亲,这本是很自然的事情,可是赵妻却忿忿将它联系到自己的生活中,不由地产生一种无名之火。“爆发一般地”、“气乎乎地”、作者用了一系列的状态描写来说明赵妻当时的愤怒,可以看得出,她真的是出离愤怒了。因为一道小学生的数学题,赵妻就可以如此气愤,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可是,与其说她是愤怒,倒不如说她是受伤了,受到了这个社会的伤害。之所以她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那都是因为生活给她的压迫太沉重了,整天为了生存算计着,儿子阿牛说的数学题让她很自然地就与自身联系起来,她想到的不是如何计算数学题,而是自己那在贫困线上挣扎地喘不过气来的生活。赵妻的话会让人嘴角牵动,但与此同时也会让人心里抽动。作者要带来的正是这种啼笑皆非的效果。赵妻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

四、《芳草天涯》

尚志恢——大学教授

石咏芬——尚志恢的妻子

孟小云——女大学生

第三节李健吾的戏剧创作

一、李健吾(1906-1982)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法国文学研究专家。

主要戏剧作品有《这不过是春天》、《梁允达》

二、《这不过是春天》

1、剧情梗概

冯允平——革命者

厅长夫人——冯允平昔日的恋人

2、人物分析

厅长夫人

她的精神有些扭曲,原因之一是情感与婚姻的分离。

3、剧本分析

该剧充分体现了李健吾戏剧一贯的美学追求:用抒情的诗人之笔剖析人性

全剧的中心是抒写夫人的情感世界。

情节:截取夫人与旧情人见面又分别的短短几天,集中表现夫人的情感波澜。

场景:推动情节发展的场景不到三分之一,大量的空间留给直接写情的场景。

第四节熊佛西的农村戏剧实验

一、熊佛西的生平

熊佛西(1990-1965)。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接触了大量的戏剧实践,30年代在农村进行戏剧大众化实验。50-60年代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二、熊佛西的戏剧创作

熊佛西在30年代的剧作趋向于写意而不是写实。

《裸体》(1930)

《偶像》

《苍蝇世界》(1930)

《醉了》——熊佛西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有力地揭示了人在不正常的生活环境中所遭受的心灵扭曲和精神压抑。

三、定县农民戏剧实践

熊佛西在河北定县的农民戏剧实践持续了五年。熊佛西从实验演出中得到启发,认为戏剧的演出方式至少有四种可能性。

四、剧场艺术的探索

对观演关系的探索是熊佛西戏剧实践的重要成绩之一。

在河北农村演剧的重要特点是打破幕线,观演混合。

熊佛西的戏剧实验通过四次演出而得到完善:

《王四》:把整个剧场设置成一个法庭

《喇叭》:演员的上下场不限定在舞台的固定出入口,而是分散在观众中间。

《鸟国》:选择了露天演出的方式。

《过渡》:剧中60多位演员全部由农民担任。把表演区设置在整个剧场中,剧场中不存在固定的观众席。

熊佛西认为戏剧演出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种方式:

1、台上台下沟通式。利用通道使观众可以上台,演员可以走进观众席,也可与观众直接对话。

2、观众包围演员式。演员在中间表演,观众在四周围观,表演区可以是突出的高台,也可以是低地。

3、演员包围观众式。表演区分散在剧场四周,观众身处戏剧环境之中,他的视线无法固定在某一表演区,并且处于不同位置的观众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遇到不同的戏剧情境。

4、流动式。戏在观众中流动着表演,观众随着戏走,在流动中看戏,如同民间的庙会。

第十章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的代表——曹禺

第一节曹禺的生平和创作

曹禺,卓越的中国现代戏剧家,原名万家宝,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1933年创作《雷雨》

1936年《日出》

1937年《原野》

抗战时期《北京人》

新中国成立后《王昭君》《胆剑篇》(合作)

第二节《雷雨》

一、剧情梗概——佳构局的典范之作

周朴园

鲁侍萍——周朴园三十年前的爱人,周对鲁始乱终弃。

蘩漪——周朴园现在的妻子

周萍——周朴园与鲁侍萍生的儿子

四凤——周公馆的女仆,鲁侍萍与鲁贵生的女儿

周冲——周朴园与蘩漪生的儿子

鲁大海——周朴园与鲁侍萍生的小儿子

鲁贵——鲁侍萍后来嫁的男人

《雷雨》故事的主要线索有三条:

一是周朴园三十年前对侍萍的始乱终弃;

二是周萍和蘩漪在几年前曾经有过的恋情;

三是周萍与四凤之间的那种他们以为是爱情的关系,实际上是乱伦的关系。

《雷雨》采用了准三一律的结构方式:

时间:一个夏天的上午到半夜

地点:周公馆小客厅和杏花巷十号。

事件:两个家庭两代人三十年的悲欢离合

二、人物分析

周朴园——从社会的反叛者到归顺者

周蘩漪——困兽犹斗

她几乎和剧中每一个人都有联系——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妻子,第三个女人——是继子周萍的情人——是周冲的母亲——是四凤的女主人和情敌——是侍萍前情人的妻子——是鲁贵的女主人

一个受过点新思想教育的旧式女人。

为什么她会死死地抓住周萍不放?

第一幕:她两个星期没下楼,现在下楼来是为了挽留周萍。

第二幕:周萍向蘩漪表示他真心喜欢四凤,蘩漪发出了最后的威胁。

第三幕:蘩漪跟踪周萍来到四凤家,关上了周萍逃跑的窗户。

第四幕:做最后的努力留住周萍,失败后对周萍彻底绝望,引爆了悲剧

《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这是一个罕见的艺术典型,她几乎和剧中每一个人都有联系——是周朴园的第二个妻子,第三个女人——是继子周萍的情人——是周冲的母亲——是四凤的女主人和情敌——是侍萍前情人的妻子——是鲁贵的女主人。她在剧中的行动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个人物的成功是由于剧作家始终把她放在了她前后一致的中心行动线上:不放弃与周萍的感情,留住周萍是她贯穿全剧的最高目标,她后来的所有行动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蘩漪受过一点新思想的教育,然而又只是一个旧式女人,她身上这种新旧交替决定了她既有一种未被文明雕琢过的野性,有性的压抑和困惑,同时又不可能彻底打破自身的局限,于是她的爱情追求就只能变成正常的感情在不正常时代和环境中的一出悲剧。在嫁给周朴园后的十八年间,她只遇到了周萍这一个可以相爱的人,现在她人生的夏天即将过去,生命的晚霞就要暗淡下来了,和周萍分手,意味着她后半生再不会有爱情了。她将重新回归到死一般的生活中,她是绝对不能接受这个结局的,于是她像笼中的困兽那样,开始了她为争取爱情的决死的挣扎,这种挣扎和奋斗,烧毁了她自己的理智,也在无意间揭开了周萍和四凤兄妹乱伦这一更大的悲剧。

周蘩漪这个人物形象是非常丰满的。特别是曹禺在结尾处的一个点睛之笔,将整个人物更加丰满起来。全剧中,蘩漪几乎都是以反面角色的形象出现的,可是,在结尾处,当蘩漪得知周萍和四凤乱伦的关系之后,看着四凤痛苦地跑了出去,此时她忘记了自己的悲痛,而对儿子周冲说:“你快去看看她。”蘩漪认为自己的悲痛和四凤比起来已经是微不足道了,所以当看到别人比自己更加痛苦的时候,蘩漪的同情心就油然而生了,她不再记挂自己的痛苦,而去关心别人了。这最后一笔使得蘩漪这个人物形象大大提升,也更加立体了。

第三节《日出》

《日出》与《雷雨》的比较:

第一,作者的视野扩大了。

《雷雨》的焦点只是由血缘关系联结起来的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也只是围绕着情欲和金钱旋转,最后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一场乱伦的悲剧中。

《日出》却把上海这个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中各阶层的人物都摄入了镜头,全面地揭开了那个鬼魅世界的阴森恐怖的内幕。

第二,作者的视点从天上转向了人间。

《雷雨》中,人物的命运被冥冥中一个超自然的力量操纵着。

《日出》中的人物却只是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

一、剧情梗概

陈白露

潘月亭——富商

方达生——陈白露旧时的恋人

小东西——陈白露所救的女孩

翠喜——妓女

金八——黑社会头目

二、剧本分析

“《日出》里没有绝对的主要动作,也没有绝对的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并没有什么主宾关系,只是萍水相逢,凑在一处。他们互为宾主,交相陪衬,而共同烘托出一个主要的角色,这‘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日出》中,曹禺认为陈白露的悲剧主要是由社会的原因造成的,作者批判的锋芒也直指吞噬了这个纯洁善良的生灵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三、人物分析

仇虎

复仇使得他变得残忍和疯狂,可是复仇成功反而让他痛苦。

焦大星

善良、懦弱、无辜。

花金子

曹禺笔下的理想人物。这是一个在“野地里生、野地里长”的女人,具有丰沛的生命活力。敢爱敢恨。

第五节《北京人》

《北京人》表现的是旧北平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的没落,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戕害。一、剧情梗概

曾皓——曾家的老太爷

曾文清——曾家的大少爷

曾思懿——曾文清的妻子

愫方——曾文清的表妹和爱人

曾霆——曾文清的儿子

瑞贞——曾霆的妻子

曾文彩——曾皓的女儿

江泰——曾文彩的丈夫

二、创作背景和主题

创作背景:《北京人》创作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代,而曹禺在本剧中,却恰恰没有完全提到与日本人有关的任何内容。

主题:曾家的最终没落,展示出的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

作者不再追求描写日本人怎么对中国的侵略,而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怎么使中国人成为了一个羸弱的民族?

三、剧作风格:恬淡悠远

曹禺有意地把“戏剧性”场面挪到了幕后:

第一幕落幕:那些要帐的人走向正在吃中秋节团圆饭的一家人。

第二幕落幕:曾皓中风以后众人忙着把他抬到医院去,曾文清在寂静无人的舞台上拿着一件旧外衣和旧帽子以及一幅画,寂寞地离开家。

第三幕中全剧的高潮:愫方无言地独自站着。

四、人物分析

曾皓——自私到了不知道自己自私

他是曾家的第一个不肖子,但他却希望子女们去完成他不曾做到的事情。自己则为一些很可笑和很可恶的事情忙碌着:

1、油漆棺材。

2、抱重孙子。

3、永远拴住愫方

曾文清——失去了飞翔能力的生命空壳

懒于做任何事情,缺乏行动力,仅仅沉湎于所谓高雅的爱好,没有生活能力。

他不是刻意要把自己变成现在这样的生命空壳,是他的家庭、他所接受的封建文化教育将他毁灭掉的,他没有意义的一生,也是作者在本剧中对中国封建文化的深刻批判的形象体现。

曾思懿——存天理灭人欲的怪胎

曾思懿是《北京人》里的中心人物。

是曾家第一代人曾皓的儿媳妇;

是曾家第二代长子曾文清的妻子,是愫方的情敌;

是曾家第三代人曾霆的母亲和瑞贞的婆婆

她身上几乎已经没有一个正常人的善良,有的只是阴毒和虚伪。

愫方

愫方是一个具有中国女性传统美德却用错了对象的人。

愫方是《北京人》里唯一一个利他主义者。

愫方的悲剧在于,她所作出的牺牲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她的人生悲剧是由三种因素造成的:不识人不敢说“不” 自弃者,天弃之

第六节曹禺戏剧风格的总结及其转变

从《雷雨》的紧张热烈、扣人心弦到《北京人》的平淡而深沉、忧郁而明朗,曹禺完成了一个相当大的转变。

他擅长于描写人生、爱情、家庭生活,善于感受与体会悲剧性的生活内涵。

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些心灵受到压抑的悲剧女性,如周蘩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等;是内心忧郁矛盾的悲剧性男子,如周萍、曾文清等。

《雷雨》呈现出紧张热烈激荡郁愤的风格。

《日出》总的气氛是紧张、嘈杂、惶惶不安,给人一种炙热、躁动的感觉。

《北京人》追求平淡深沉的美。

他描写的是作为一个人对于人生、自由、爱情、幸福的追求,是人的精神追求被周围污浊环境和黑暗势力所虐杀、吞噬、以此构成悲剧冲突

《北京人》一改早期剧作如《雷雨》那样浓烈紧张,正是一个剧作家走向成熟的状态。在《北京人》中,曹禺摈弃了他曾经心爱的佳构剧的写作方法,把那些他曾经很钟爱的所谓“戏剧性”的场面挪到了幕后。每一幕落幕的时间,都是在一般作者舍不得放弃的动感十足的地方果断地观赏帷幕:第一幕落幕是在那些要帐的人走向正在吃中秋节团圆饭的一家人;第二幕落在曾皓中风以后众人忙着把他抬到医院去,曾文清在寂静无人的舞台上拿着一件旧外衣和旧帽子以及一幅画,寂寞地离开家;第三幕中的第一场的结束是全剧的最高潮,但是呈现在舞台上的也只是愫方无言地独自站着。

这种手法,表明作者不再刻意追求动感十足的所谓戏剧性效果,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示走向这种结果的过程。

第十一章抗战时期的话剧

第一节抗战初期的戏剧演出

戏剧家谷剑尘就曾说过:“激发抗战情绪,唤起民众意识……最最能产生效力者,莫若戏剧。” 战争期间,重庆、上海、桂林等地都有非常活跃的戏剧演出。

中国旅行剧团,成立于1933年冬天,是一个民间职业剧团。坚持“民间、职业、流动”的特点。在话剧职业化的探索上很有贡献。

抗战时期的演剧特色:移动演剧。

战时演剧数目很大,仅重庆一地就演出了240部。

涌现出了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张瑞芳、白杨、秦怡。

三幕剧《保卫卢沟桥》是中国演艺界的抗战宣言。

第二节重庆的雾季公演

抗战后期,重庆常常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大型的戏剧演出只能安排在轰炸无法进行的时候。重庆的其后恰恰有这样的特点:每年10月至次年5月,大半年时间大雾笼罩,成为雾季。在雾季,由于重庆地处群山之间,地形复杂,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日军飞机无法出动,轰炸的危险性很小,相对而言是个安全期。所以全年的戏剧演出活动就集中在雾季这几个月里。为了雾季的演出,各个演出单位会进行周密的安排和充分的准备。从1941年10月至1945年,重庆一共进行了四次戏剧演出,史称“雾季公演”。

第一次公演以中华剧艺社为主。

中华剧艺社是一个民营的职业剧团,但它实际上是由共产党办的。

第一次雾季公演中,中国剧艺社演出了郭沫若的《屈原》、夏衍的《愁城记》、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等剧。

其他剧社还演出了曹禺的《北京人》等。一共29台戏。

第二次雾季公演从1942年起。中华剧艺社演出了夏衍的《法西斯细菌》、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6台戏。

这次一共演出了22台戏。

重庆雾季公演一共演出话剧128部。

第十二章历史剧的创作

第一节中国历史剧第一人——郭沫若

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

在历史剧的创作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一共创作了《虎符》、《屈原》、《高渐离》、《孔雀胆》、《棠棣之花》、《王昭君》等多部历史剧。

年轻时的郭沫若,曾在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

郭沫若的史剧观:

郭沫若指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这就是说,历史剧作家在剧本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不一定完全再现历史的事实,可以在不违背重大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原则下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否则,历史剧的文学艺术特性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为在戏剧中,事实就是情节。而这种情节是剧作家基于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创作要求加以重新组织和创造的,它包含着作家的美学思想和哲学思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历史事实都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构成历史剧的情节的。

郭沫若这样说,同时也是这样做的。比如郭沫若的《卓文君》是他的第一篇“翻案文章”,他把历来被封建卫道士诋毁为荡妇的卓文君塑造成为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专制制度的叛逆女性,并给予她高度的评价。而《王昭君》也一改历史上那个怀抱琵琶哭哭啼啼出塞去的王昭君形象,让她出于反叛王权和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自愿下嫁匈奴。

除此之外,郭沫若后来创作的《蔡文姬》就更是如此,将曹操的翻案文章做到了极致。《蔡文姬》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才华盖世的蔡文姬,可是,郭沫若自己却说过这样的话:“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是要替曹操翻案。”曹操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但是千百年以来,对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难以盖棺定论。曹操一直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为历代历史学家乃至文学家所争论不休。根据史料记载,曹操是一位足智多谋,有勇有识的英雄人物,但是他为人谲诈,多疑、嗜杀,“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是他的做人信条,这些常常为后人所非议。大多数评论家都肯定曹操的才能而却非难其为人,将曹操称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不论是戏剧还是小说,曹操的形象大多是反面的。在戏曲舞台上,曹操往往被塑造成大白脸,作为阴险奸诈的化身。

而在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则被描绘为一名心胸宽大、爱民如子、知错就改、以文治国、正直果敢的完美无缺的人物。固然史学家可以对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像郭沫若这般如此彻底地“替曹操翻案”则实属少见。

二、《屈原》

这个剧本取材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故事,以楚怀王对秦外交上两条路线的斗争作

为全剧情节线索。

1、剧情:

第一幕屈原家的橘园。

屈原将《橘颂》赠给学生宋玉,并给宋玉讲解做人的道理。

第二幕王宫

南后陷害屈原,屈原被剥夺官职。

第三幕橘园

屈原悲愤回家,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为他招魂。

第四幕城外

屈原偶遇南后等人,屈原大骂了南后。被楚怀王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第五幕东皇太一庙

屈原作出《雷电颂》,婵娟为救屈原而死。

2、人物塑造

“失事求似”

作者不拘泥人物的历史真实,舍弃了人物琐细的生活细节,把人物理想化。

屈原

大胆地强调了他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勇于和黑暗势力斗争的历史精神。

婵娟

“婵娟的存在似乎可以认为是屈原辞赋的象征,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南后

陷害忠良、祸国殃民、冷酷残忍

对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郭沫若这时期的历史剧,已形成独特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虎符》

五幕话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

1、剧情

该剧描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信陵君

如姬

2、人物:

如姬

这是作者着力歌颂的女性形象。既深明大义,又胸怀博大。

信陵君

这个形象过于概念化,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

四、郭沫若的历史剧主张

郭沫若指出“: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这就是说,历史剧作家在剧本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时,不一定完全再现历史的事实,可以在不违背重大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原则下进行一定的艺术虚构。

《卓文君》把历来被封建卫道士诋毁为荡妇的卓文君塑造成为反对封建礼教、反对专制制度的叛逆女性,并给予她高度的评价。

《王昭君》一改历史上那个怀抱琵琶哭哭啼啼出塞去的王昭君形象,让她出于反叛王权和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而自愿下嫁匈奴。

《蔡文姬》

郭沫若:“我写《蔡文姬》的主要目的是要替曹操翻案。”

历来对于曹操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

而在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中,曹操则被描绘为一名心胸宽大、爱民如子、知错就改、以文治国、正直果敢的完美无缺的人物。

第三节田汉的历史剧创作

一、田汉生平

田汉的戏剧创作道路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1920年代为早期,抒写“五四”以后青年的压抑、悲凉的情绪。

1930-40年代为中期,大都表现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和时代精神。《丽人行》

1949年以后为晚期。历史剧创作。《文成公主》、《关汉卿》

二、《关汉卿》

1、剧情:关汉卿朱小兰朱帘秀——杂剧名角赛帘秀——朱帘秀的徒弟

2、剧本分析

(1)创作资料

关汉卿生平的记载只有元代钟嗣成《录鬼簿》中所记的十四个字:“关汉卿,大都人。太医院尹,号己斋叟。”

(2)人物塑造

剧作生动描写了关汉卿性格的各个侧面:从与刘大娘一家的相处中表现他与人民的亲密关系,从与朱帘秀等艺人的相处中表现他与梨园界融洽自如的关系,甚至与艺人探讨曲子运用时也表现了他的艺术创新精神。

(3)语言

作品紧紧依托关汉卿的语言风格,创造出了具有元代人风貌甚至是关汉卿风格的对话和诗篇。将碧血,写忠烈,

作厉鬼,除逆贼,

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

长与英雄共魂魄!

……

提什么黄泉无店宿忠魂,

争说道青山有幸埋芳洁。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

生不同床死同穴;

待来年遍地杜鹃花,

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相永好,不言别!

(4)情节结构

戏中戏

《关汉卿》剧作中穿插了《窦娥冤》一剧的写作、演出和遭遇。

第十三章抗战时期其他作家的戏剧成就

第一节吴祖光的戏剧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

吴祖光(1917-2003)现代著名剧作家、导演。

吴祖光在抗战期间的作品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抗战前期(1937-1941),三个抗战剧,《凤凰城》(1937),《孩子军》(1939),《正气歌》(1941)。

专插本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1.管理学的性质就是管理的二重性: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1)管理的科学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2)管理的艺术是指能熟练地应用管理知识,并通过一定的技巧达到某种效果。 (3)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1)工作定额。 (2)标准化。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4)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4.法约尔一般管理(组织管理)理论要点: 理论要点:管理的五种职能、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1)管理的五种职能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是指:1技术活动2商业活动3财务活动4安全活动5会计活动6管理活动 (3)管理的十四条原则是指: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5**学习型组织与传统型组织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1)对待变革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只要还管用就不要改变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不变革那就不管用了。 (2)在对待新观点的态度上,传统组织认为,如果不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如果是产生于此时此刻就拒绝它。 (3)在关于谁对创新负责上,传统组织认为,创新是研发部门的事;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创新是组织中每位成员的事。 (4)传统组织的主要担心是发生错误,而学习型组织的主要担心是不学习不适应 (5)传统组织认为产品和服务是组织竞争优势,而学习型组织认为学习能力、知识和专门技术是组织的竞争优势。 (6)在管理者的职责上,传统组织认为,管理者职责是控制别人;而学习型组织认为,管理者的职责是调动别人、授权别人。 6**企业的一项能力要成为核心能力需要满足5 个条件: (1)不是单一技术或技能,而是一簇相关技术和技能的整合; (2)不是物理性资产; (3)必须能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4)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美术欣赏论文:浅谈中国美术欣赏 【摘要】中国画具有七千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受到了儒、道、释等哲学文化思想以及民间艺术、外来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特有的形式体现着中国画所独有的审美,必然影响到对中国美术的欣赏。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关键词】美术欣赏;中国画;写意;主体精神;意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的美术大师为我们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美术作品及理论著述,为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作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学习、欣赏、研究中国美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欣赏中国美术是从中国画入手,并以中国画的特点作为欣赏的标准来介绍中国美术欣赏的要领。 1.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关于美术欣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陈望衡、张涵在其著作《艺术美》中提出,艺术欣赏实质上艺术美的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艺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是娱乐性、主客观辩证统一性、与创造过程的紧

密联系性等。1995年,尹少淳在其著作《美术及教育》中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1998年,张道一在其主编的《美术鉴赏》中提出,美术鉴赏对于鉴赏者来说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艺术的创造一样,同是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等过程的系统组合。21世纪伊始,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近一步深入。2000年,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是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2001年,王向峰其著作《美的艺术显形》中指出,艺术欣赏的主要特征有:艺术品相对与欣赏者的外在性、艺术欣赏的过程性、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2002年,陈新汉在其著作《审美认识机制论》中提出,艺术欣赏是纯粹化、集中化的审美活动,是客观化审美活动的主观化,它作为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把握,是欣赏者接触艺术作品而产生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去间接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 总之,美术的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2.写意

世界近代史 大二上册名词解释

织田信长泰姬陵东印度公司通讯委员会莱茵邦联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教皇子午线 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葡为争夺殖民地和市场而大动干戈,互不相让。1493年5月,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发布训谕,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处,自北极至南极划一条线,区分西、葡的势力范围。1494年6月,两国据此正式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并同意将此线西移至西经43°40'。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后,两国在太平洋再起冲突,并于1529年签订《萨拉戈萨条约》,规定在摩鹿加群岛以东17°处划一线,线的东西两侧分别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势力范围。这两项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 马基雅维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出生于佛罗伦萨的一个律师家庭。曾长期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政府外交、军事等要职。因涉嫌反对美第奇家族而被逮捕,不久获释,归隐乡下开始著书。1513年,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全书26篇,主要论述为君之道。通过对历史和时事的分析,具体说明君主应具备的条件和才能,以及治理国家的策略。明确指出,要使国家统一,唯一的办法是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具有无限君权、并掌握强大军队的君主政权。他主张君主应把国家利益放首位。君主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背弃信义、不择手段。在他看来,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他的政治学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民族国家、实现祖国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年级环114 姓名甘露 学号 110605092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指导教师张银川 2012年 6 月 20日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青铜器上

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和对贵金属的渴求,在宗教狂热和人文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西欧一些探险家开始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引起了商业革命和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2.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世界市场扩大。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商业革命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至17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因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力图恢复希腊、罗马典文化,使之“复活”、“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15世纪后期传播到英法德等其他西欧国家,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促使欧洲人开始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科学实验精神;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5.克伦威尔——

广东专插本管理学

一、单顶选择题 1著有<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的古典管理学家是() A.泰罗 B.法约尔 C.韦伯 D.梅奥 2根据罗伯特卡茨的观点,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是()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D.领导技能 3有关研究表明,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 A.原则层次 B.惯例层次 C. 前惯例层次 D.后惯例层次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全球化任务环境的是() A.政治体制 B.供应商 C.顾客 D.竞争对手 5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差别而采用的全球化组织模式是() A.多国组织模式 B.国际组织模式 C.跨国组织模式 D.全球组织模式 6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中,盛行于20世纪80年代的MRPH指的是() A.开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B.闭环的物料需求计划 C.制造资源计划 D.企业资源计划 7在决策的影响因素中,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属于() A.环境因素 B.组织自身的因素 C.决策问题的性质 D.决策主体的因素 8最小最大后悔值法属于() A.定性快策方法 B.确定性快策方法 C.风险型决策方法 D.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9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 A.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和人事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10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是() A.程序 B.规则 c.方案D.预算 11制定战略类型的划分,属于成长战略范畴的是() A.收缩战略 B.剥离战略

C.市场开发 D.清算战略 12伍德沃德等人根据制造技术的复杂程序将技术划分成若干类,其中定制产品 采用的技术是() A.单件小批量生产技术 B.大批量生产技术 C.流程生产技术 D.连续生产技术 13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划分的组织部门化形式是() A.职能部门化和流程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和顾客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D.职能部门化和地域部门化 14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但主管对下属的监管和协调控制难度较大的组织结构形式是() A.矩阵型结构 B.动态网络型结构 C.扁平式组织结构 D.锥形式组织结构 15为了发挥专家的核心作用,减轻直线主管的任务负荷并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 设立的职权是() A.直线职权 B.职能权限 C.参谋权限 D.管理权限 16组织变革的基本目标是() A.提高组织的效能 B.提高组织的效率 C.提高组织的获利能力 D.提高组织的适应能力 17与行政职位高低无关的权力是() A.奖赏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B.感召性权场和春图生辅导 C.奖赏性权力和感召性权力 D.专长性权力和惩罚性权力 18根据权力运用方式不同,领导者可以划分为() A.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 B.魅力型领导者和变革型领导者 C.事务型领导者和战略型领导者 D.激进型领导者和保守型领导者 1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参与型领导在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两个领导维度方 面表现为() A.高任务一低关系 B.高任务一高关系 C.低任务一高关系 D.低任务一低关系 20激励力、效价和期望值之间相互关系的表达式是() A.激励力=效价+期望值 B.激励力=效价X期望值 C.期望值=效价+激励力 D.期望值=效价x激励力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汉字书法早期发展 谢安 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2班 20120915010 内容摘要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之一,却也是唯一能够经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透过这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光辉历程和发展,我们可以从中洞悉到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强悍生命力的源泉,也就是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三大文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华文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了它原有的兼容性,海纳百川,最终能够薪火相传至今。其中,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更是经过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为国人所骄傲,更为全人类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书籍、网络、书法作品等方面去探讨汉字最初的起源、书法艺术的由来及人文价值、早期书法家对后世的影响等内容。为更好的总结和发展汉字书法艺术、以及更规范的书写汉字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价值。 序言 汉字作为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文明的一大瑰宝,无疑是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而书法艺术作为汉字的传承方式和表达艺术,更是深得中国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书法的考古价值不单纯从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上去标判,而且还应用它的艺术价值去深入探讨。而着眼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不仅在艺术造诣上与前人相去甚

远,在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程度上,与前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快速普及,人们用笔书写汉字的机会被急速削减,这也造成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迟缓的问题,尤其是当代的中小学生在文化启蒙阶段的汉字书写问题。各种“火星文”、错别字等层出不穷。在和平年代出现文化传承的问题,实属我们作为一名炎黄子孙的耻辱。 一、汉字及书法艺术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都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说仓颉看见一名天神,相貌奇特,面孔长得好像是一幅绘有文字的画,仓颉便描摹他的形象,创造了文字。有的古书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由于泄漏了天机,天落下了小米,鬼神夜夜啼哭。还有一种传说,说仓颉观察了鸟兽印在泥土上的脚迹,启发了他发明文字的灵感。由是种种。但传说终究只是传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华文明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汉字考古的不断深入,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劾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 名词解释: 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专插本管理学(两本教材)重点笔记

第一部分总论 一、管理活动 1 .识记 ( 1 ) .管理的概念或定义(周三多)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 2 )管理的基本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领会 ( l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蔡茂生)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2)管理的性质——即管理二重性(蔡茂生) 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跟有效组织社会生产力相关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二重属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3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蔡茂生) 科学性 A 、管理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的,这些规律具有客观性。 B 、管理学为管理工作提供了指导性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 艺术性 在实践中,必须灵活运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经验和技巧都很重要。 统一性 在管理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砰)管理者的角色(亨利一明茨伯格Henry mintzberg ) A 、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 B 、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C 、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 ( 5 )、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一卡茨Katz ) a .概念技能 b .技术技能 c .人际技能 霍桑试验―是指梅奥领导的于1924 一1932 年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梅奥在总结霍桑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并于 1933 年出版。梅奥开创了人际关系学说,并为后续的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核心资源―是指有价值的、稀缺的、不能被完全模仿和不能被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 a .工作定额。 b .标准化。 c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d .差别计件工资制。 e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另外,与泰罗同时代的吉尔布雷斯夫妇和甘特等也对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中国美术简史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简史作业 201413031420 李岩

第一编大事记 第一章:史前美术 一·旧石器的造型与发展 1·【旧石器时代初期】 在四川巫山龙骨坡巫山人遗址,河北阳原小长梁与云南元谋人遗址,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的石器,多系形状不规则的刮削器,砍砸器及尖状器,很少有第二步加工,呈现出石器的原始形状及初步的类型分化。 2·【旧石器时代中期】 在距今约10万年的许家窑人遗址里发现的大约一千五百个石球,其光滑规则的造型体现出相当的造型能力。这显示出一种与泛灵论联系在一起的工具崇拜心理,但也体现出对造型的讲究脱离了实用目的。 3·【旧石器时代晚期】 晚期智人的石器制作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时期的石器类型丰富,形状更加对称,加工益发精致。宁夏灵武水洞沟出土的尖状器以造型周正对称而著称。 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装饰品和刻画艺术品 1·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装饰品,是距今约28940年前峙峪人制作的一件石墨装饰品。灵武水洞沟遗址发现以鸵鸟蛋壳磨成的穿孔串珠,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发现一颗钻孔石珠。在这些装饰品上,呈现出成熟的钻孔技术。 2·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一枚精致的骨针,证明当时任以缝纫兽皮作为御寒保暖的服饰。 3·1987年在河北兴隆发现的意见尺鹿角枝残段,是现知比较可靠的最早的原始刻画艺术品,应该以狩猎的巫术仪式有关。 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序列 1·【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华北地区的河北徐水南庄遗址,华南地区的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下层等遗址均出土粗陶片;徐水南庄头出土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碾轧加工粮食的工具,还伴出家禽骨骼;道县玉蟾岩发现最早的水稻谷壳。2·【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农业于本期已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黄河流域及北方主要种植粟类作物。陶雕,石雕,玉器开始出现。内蒙古林西白音长汗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石刻女神像。 3·【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a·本期农业与手工业出现分工,生产规模扩大。彩陶艺术十分流行,琢玉已成 为独立的部门。本期前段,流行向心式的聚落布局及氏族公共墓地,血缘纽带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全部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110个名词解释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 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14.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15.“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 16.编码和译码(或解码):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译码:表述-理解过程,就是把符号还原成意思。 17.基本群体:也叫初级群众、首属群体,指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 18.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9.马莱茨克的传播模式:传播结构的四大要素并没有变,但各个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被勾画出来了,社会与传播之间的关系展开了。传者方面,记者编辑都有主动性,反过来又承受着“讯息的压力”,媒介的压力。有三个层面的制约和影响: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受者方面,与传者对应,也不能不对大量信息进行“内容选择”,受者同样受到“媒介压力”。“感觉和效果”是双向互动的过程。讯息作用于受者,受者也反作用于讯息。与传者一样,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文艺复兴: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

管理学周三多第四版名词解释(15分必拿)

专插本管理学名词解释(15分必拿) 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3.人际技能:它或称人文技能,亦称人事技能,它是指成功地与別人打交道并与別人沟通的能力。 4.古典管理理论:它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以物为中心的"物本"管理理论,它认为经济利益是驱动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动力,在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从静态的观点分析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等。 5.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的制度。 6.数量管理理论:它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以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化和决策。 7.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环境寻求相应的

管理模式。 8.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9.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注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10.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的正式文件。 11.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了"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 12.国际化经营: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囯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13.信息: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14.信息的加工:是指对釆集来的通常显得杂乱无章的大量信息进行鉴別和筛选,使信息条理化、规范化、准确化的过程。 15.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16.确定型决策:是指各种决策方案未来的各种情况都非常明确,决策者确知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条件、决策过程及未来的结果,在决策过程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

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