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陵端午祭,韩国端午祭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

江陵端午祭,韩国端午祭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

江陵端午祭,韩国端午祭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
江陵端午祭,韩国端午祭不同于中国的端午节俗

江陵端午祭,韩国端午祭不同于中国的端午

节俗

2018-06-15

如果追述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原型,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在韩国的许多典籍中都记载了对“端午”的解释,这种解释和中国人的观念是一样的。如韩国也称五月初五日为“重午”、“重五”、“端阳”、“五月节”,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按照传统风俗,在端午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妇女们用菖蒲汤洗头发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中国端午节的许多习俗如插艾蒿、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戴荷包、五毒兜兜,拴五彩缕,划龙舟、纪念屈原等习俗,在韩国的端午习俗中并不存在。但韩国江陵地区的端午祭,同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祭祀、演戏、游艺是其主要内容。其中的祭祀仪式保存了完整

的形式和内容,可以说是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也是韩国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第13号无形文化财产的主要原因。

特别推荐

| | | |

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保存完好的传统

江陵端午祭是现在韩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节日习俗之一。原来在韩国许多地区都有端午习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区完整地保存着。

在江陵地区,端午祭有着繁琐的祭祀仪式。如果从迎神的“前

夜祭”算起,一般要举行五个昼夜;如果从“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时间长达20多天;如果从“谨酿神酒”算起,则长达一个月的时间。

江陵端午祭的程序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农历四月五日,人们用江陵旧官府“七事堂”发放的大米和米曲子酿制神酒,准备端午祭时敬神和饮用;四月十五日举行“大关岭山神祭”和“国师城隍祭”,祭祀结束后,锯一段神木,人们将青红礼缎挂在上面,然后在神木的引导下,组成迎神行列,农历五月初三傍晚时分,回到江陵国师女城隍祠(郑家女)接受“奉安祭”,也就是端午祭的“前夜祭”。祭祀结束后,将大关岭山神和国师城隍牌位送往南大川露天祭场。从初四到初七,每天的早晨举行“朝奠祭”。江陵端午祭的祭祀仪式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两种。儒教式祭仪以奉读汉文祝祷词的形式进行,祝祭的内容涉及除祸招福、健康安宁、治愈疾病、农渔丰收、禽畜繁盛等。儒祭之后,开始伴随歌舞戏剧表演进行的“巫俗祭仪”,直至深夜。

特别推荐

| | | |

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谨酿神酒――送神仪式)、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儿童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这些都是地区或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如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全国时调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投壶等;庆祝活动,如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夜间活动,如国乐表演、伽琴并唱等;艺术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此外还有被称为“乱场”的商品交易。

现在,在江陵端午祭时还邀请国外民间艺术团体到场表演,增进各国的艺术交流和友谊,今年参加江陵端午祭演出的就有中国吉林省的吉剧团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的昆剧。

韩国江陵端午祭是一项大型的庆祝活动,它以端午节为契机,紧密结合了韩国民众信仰和农时活动。不同于中国端午节的是,它以韩民族自己的方式,结合韩国民众的需要和审美观,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它的祭仪,无论是“儒教祭仪”还是“巫祭”,都保持了原生形态。这种原生形态正是端午祭历史价值、文化史价值和美学价值之所在,是被列为韩国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的根本所在。

特别推荐

| | | | 2018-06-15 2018-06-15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的区别

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的区别 端午节和端午祭有很大的区别,端午祭从酿制神酒开始,民族 活动包括竞赛、歌谣、拔河、创作比赛、射箭等等,大多都是民间 的娱乐活动。而端午节主要是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为主,民族活动 有吃粽子,赛龙舟,它的用意是去驱毒辟邪,这是两国端午的文化 差异。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 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 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 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 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 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 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 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 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 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

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 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 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 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 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 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 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 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 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 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 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 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从中韩端午节争端 - 北京大学中文系

从端午节争端看中韩两国的文化冲突 陈连山 摘要:中韩两国围绕江陵端午祭出现的文化冲突,其表层原因是两国国民互相不了解相关事实,深层原因则是双方各自都有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不能正视事实。针对前者,本文全面比较中韩两国端午节习俗的事实,指出韩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针对后者,本文批判了部分中国人把文化发明权扩大为文化所有权;同时也批判了部分韩国人为维护本国文化独特性而故意否认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联系。 关键词:端午节端午祭城隍巡游文化冲突中韩关系 作者简介:陈连山,河南洛阳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古代文学博士。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副教授,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游戏》和《话说端午》。 中国、韩国山水相连,文化上也非常相似,199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政治上彼此相安,经济上互相合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一般想象,双方应该成为非常友好的邻邦。但是,偏偏在双方非常相似的文化上,彼此冲突不断,其中包括端午节争端,叶舒宪被韩国网民误解事件,郑在书被中国网民误解事件1等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两国国民之间的感情和进一步的文化交流、文化合作。 本文将以端午节争端为个案,还原事实真相,并探讨导致中韩文化冲突的表层和深层原因。由于我不懂韩国语,只能读韩国古代文献和现代翻译为中文的文献,论文中难免有错误之处,敬请中韩两国专家批评指正。 一、端午节争端的出现 2004年4月14日,《光明日报》报道韩国的文化部门正在为“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进行积极准备。但这条消息没有引起多少反应。5月6日,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发表记者刘玉琴的《不要冷落了自己的传统节日》: 12007年,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在书发表论文认为:中国上古神话包含了一部分东夷民族的神话。这个观点被部分网民误解为中国神话起源于韩国。

汉服社端午祭祀策划书

舜德传统文化协会端午节祭祀屈原 策 划 书

一.活动背景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习俗已经成为端午节的标志被传承下来。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这些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该节已于2009年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三月三时近春分,是阴阳平衡的节点,三月三上巳之后,时序由阴而阳快速流转,阴渐衰而阳更盛,到五月五端午,则阳气至于极盛。春已尽矣,夏至将至,端午来临。 让我们过一次真正传统意义上的端午节吧。一起做菖蒲剑、艾草粽,一起行大傩、射五毒,一起点朱砂、抹雄黄,一起围坐在夏日午后置酒而饮,品尝五黄。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弘扬传统礼仪,复兴民族文化。为了向人们展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和爱

国之情。 夏历五月初五是汉人的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浴兰节”、“蒲节”等。端为“开端”之意。初五可称为端五。夏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端午节源于何?我们的回答是,端午源于汉人先民的清洁、刚强的精神。五月五,夏日在望,天气渐热,病虫出没。因此,五月也称“恶月”。可以说,五月是不祥、不洁、瘟疫鬼魅横行的五月。 越在这样的日子里,先民越发高扬精神,求以水克火,求以清洁克不洁、求以刚强克疫病,于是,兰汤洗浴、挂系艾草、菖蒲、薰苍、饮雄黄酒,其宗旨无不在于辟邪,在于求人在自然中的和谐生存。由清洁、刚强的精神,衍生出尚武、强民、爱国诸种积极价值,成为我们民族心理持久而有益的组成部分。 当汉文明衰落之际,端午的精神也随之衰落了。到哪里去找寻清洁和刚强?端午似乎有剩下了吃粽子,再没有别的。又何止端午!美好的民族节日纷纷堕落为仅仅是吃的节日。因此我们可以说,追本溯源,返本开新,恢复民族节日的丰富内涵,即是恢复清洁、刚强的民族精神。我们相信民族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渗透于各种节日、各种典礼、各种生活相关的细节中。 韩国在文化申遗上的冲击,使端午的分量格外沉重了。韩国人抢不走端午,只要端午节作为一种民族信仰及生活方式,还植根并鲜活于我们日常生活中。

韩国端午节申遗对中国的启示

中新网11月27日电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对此,吉林延边大学朝鲜(专题,图库)和韩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高敬洙教授在接受中国华艺广播公司访问时指出,这一事件启示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对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高教授认为,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也传到了周边各个国家。在东方国家尤其是韩国,已经有1000多年的传统了。作为和中国共享的一种文化现象,现在韩国申报成功,我们应该祝贺,对作为起源国的中国来说,也是敲一下警钟:在无形文化遗产方面如何进行保护和发展。 高敬洙教授也指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和中国的端午节也有所不同。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说法,只是在农历5月5号一天,一般是搞龙舟赛和吃粽子等简单的活动。而韩国江陵端午祭的内容比较广泛,是把端午节伸展开来,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庆祝,完全变成了江陵地区的一个地方庆典。主要内容有: 一、祭祀活动,广泛的祭祀。当地的英雄人物,值得纪念的人物都会进行祭祀,从4月5号到5月7号之间活动不断。 二、各种游戏。以舞蹈为主的戴假面具跳舞和各种歌唱比赛,有传统的歌谣比赛,也有青年人参加的现代歌曲。 三、端午节的前后两天将广泛举行各种活动。包括游戏和摔跤、荡秋千等体育运动。这些活动引来周边和附近民众的广泛参加。同时,这几年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高敬洙特别指出:韩国江陵祭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这十几年,江陵准备申请世界无形遗产以来,有意识地对这个文化现象做了很多创造性地发挥。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97年端午祭已经被选定为韩国的十大地方庆典之一,2000年正式向世界教科文组织申报。 高敬洙教授表示,现在韩国已经有三个无形遗产了,联合国也肯定了韩国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努力。这个事情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政府重视,文化管理部门重视。这些重视是有意地培育和保护,而培育也加上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包括现代的有些游戏规则也放到传统文化里头去了,使传统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必须是有世界性影响的。我们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节等只是停留在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很平淡,这样不可能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 三、必须是有创造性。我们有很多的传统文化,必须有创新并且和现代形式结合的这种新创意,这样才能保护这些无形文化遗产。(郑永)

端午祭继2018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

端午祭-继2018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 端午申遗。继xx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 2016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中文名,端午申遗。全称,“中国端午节”。地区,中国湖北省。历史,距今2500多年。意义,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认识和思考。 申遗内容。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

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端午祭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xx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0月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证实。 湖北代表中国“端午申遗”成功。这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首次跻身世界“非遗”名录。 历史。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 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赛龙舟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

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申遗规定。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 端午节在xx年首次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2016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此前。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三省四地。中国端午节“申遗”。缘何“三省四地”联合打包?端午节习俗分布于中国境内以及海外华人生活的区域。 重点地区在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湖南省汨罗市。江苏省苏州市等。各地习俗虽不尽相同。但核心主题一样。即驱瘟。除恶。消灾。祛病。秭归屈原故里——一个端午三次过。五月初五小端午挂菖蒲。艾蒿。饮雄黄酒;五月十五大

从端午节看中国文化

从端午节的现状看文化传统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文化历史演进过程中,传统节日已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我想就个人看法谈谈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的起源及现状,进而探讨一下中国的文化传统。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最早是南方各地驱瘟疫、避邪气的节日,因为当时南方初夏时节疫情流行。后来因传说屈原在报国无门,悲愤绝望的情况下,投汩罗自杀,屈原投江后,楚人哀其不幸,投粽子、咸鸭蛋于江中以饲蛟龙,希护屈原之身体,又竞驾舟于江面,寻觅踪迹,企图拯救屈原。此后,遂相沿成习。所谓过端午节祭奠屈原的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屈原的爱国情操符合儒家思想而受到后世士大夫阶层的推崇而已,尤其是在楚地的屈原故里乃至长江三峡沿江一带,民间过端午节更隆重,气氛更浓。 中国的文化传统特点首先易于隔离的地理环境,其次内部广阔的平原易于统一,保持独特风格,再者人口多并相对集中,耕地少,最后文化有由北向南的趋势。而文化传统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节日中的端午节自战国时代出现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早已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它的地位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不仅仅是外来文化的冲击,还有来自我们本土的官僚主义和“后现代”的物质欲的淹没。去年的江西鹰潭的砸龙舟事件,便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不仅如此,近年来,端午节显得冷冷清清,在现代国人的生活中遭到了淡忘和遗忘。据调查,相当一部分人对端午节一无所知。也难怪,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传出了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江陵端午祭”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过程,端午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文化的内容很丰富,并且无优劣,大体分为无形的和有形的,也可以说是物质的和精神的。一种是被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典籍,另外一部分是散见于生活的服饰、饮食习惯及器物中。后者的生命力最长,受到现实的影响也越大。伴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工业文明也进入了文明的生活视角,而代表农业文明的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命运将如何,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面对如今端午节的冷清以及国人的淡忘,我们该如何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如何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假如我们能够像韩国一样重视端午节,在全国各地开展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且话大力气在人民群众中宣传,别人还会喧宾夺主并谋取端午节的“永久庆祝权”吗?对自己的传统节日缺乏必要的尊重,致使传统节日地位每况愈下,值得我们反省和自责。 一定的文化是在与其匹配的物质社会基础上诞生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末端的具体表象的端午节及其习俗之一的划龙舟,它们是在农业社会的大环境里产生的,是在以耕读传家为治家之道的封建社会里产生的它寄托了当时人们对爱国人士的深切追忆,是一种深厚的爱国情感的寄托。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这种文化不是本土的,是一种全球性的,是以一种民族文化为土壤的,这种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消费文化为表现形式的。这对本土文化形成了严重的入侵,使如今的青少年只知有情人节,而不知有七夕节;只知有万圣节,而不知有重阳节。 全球化及现代化为人民带来新的生存和思想方式,以及他所创造出来的国际性文化格局。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悬殊,使文化的交流并不总是处在一个对等的层面上进行的。可以说资本充斥了整个生产过程,进而它的发展也就影响了文化的发展。我们都明白文化同一性的改变常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无意识中实现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同一性受到影响甚至是削弱,很可能它意识形态方面的机器就会萎缩,结果一切都将直接或间接

端午风俗由来和演变

端午风俗由来和演变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

端午节的文化影响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 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 2009年湖北省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湖北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西塞神舟会”赛龙舟,湖南“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祭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就是中国大陆长江流域三个省份当地人民庆祝端午节时的习俗。 台湾 台湾端午节保留大量端午信俗,台湾人俗称端阳、“五日节”或“五月节”,习俗为吃粽子、饮雄黄酒、驱五毒、饮午时水、沐午时水、午时立蛋(传说中能在午时,立起鸡蛋可以得到好运)与赛龙舟。端午禳除的习俗源自于夏至,台湾习俗认为端午当天正午,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因此配合饮用午时水可强身健体、驱除百病,加入了香茅、艾草、菖蒲等驱邪植物,或是挂榕枝、饮雄黄酒、佩挂香馨(香包)更可达到功效;另外当天也会使洗艾草水,同样也有防毒健身的效果。全国最著名汲取“午时水”地点在台中县大甲镇铁砧山上的剑井。 在台湾,端午赛龙舟是年度大事,早从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便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府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发展至今,台湾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节当天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赛,固有“五月锣鼓响半天,阮卜看龙船行河边!”的典故。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便在道士引领下,划龙舟、打龙鼓至水边“请水神”,再决定炉主、头家、龙船会;端午当日,选手必须先祭拜龙船,将香火插在船上。竞赛结束后,待到农历五月十日“送水神”,在恭收龙船,期待来年再战,全国较知名的龙舟赛会场有台北县碧潭、宜兰冬山河、彰化鹿港吉安水道与高雄爱河等。 台湾俗谚有:“未食五月粽,破裘不愿放”,形容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进入夏季的炎热。端午节与春节、中秋节是台湾民间三大民俗节日。中华民国政府立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依规定放假一天。 编辑本段中国端午申遗

端午节申遗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据省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朱林飞介绍,本次申报的遗产名称为“中国端午节”,由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申报材料由三省联合“打包”。2009年10月,受文化部委托,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申报表和相关材料。据悉,以上三省四地的“端午习俗”,已于2006年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它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龙舟竞渡等,各地活动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这也是为什么“端午申遗”工作以湖北为主体的原因。 按照相关规定,每个国家每年只允许向联合国申报一个“非遗”项目,端午节在2008年正式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去年惟一的世界“申遗”项目。 端午节由湖北、湖南、江苏三省四地共同申报,共包括4部分内容,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均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日本此日男人游泳,女人洗头。由于不再采用农历,日本的端午节固定于每年阳历5月5日,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因此日本端午节又渐渐地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也是日本的儿童日(男孩节),是法定的公众假期。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挂鲤鱼旗,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鲤跃龙门”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这是中国端午节没有的习惯。会食用日本粽和柏饼。 韩国朝鲜半岛的文化在人类学和历史来说,都和中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朝鲜半岛各地民族可能与中国各地曾经以相同的方式庆祝端午节。[原创研究?]不过,当这些人民散居在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韩国在端午日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举办大规模萨满祭仪、山神祭与等一系列结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动江陵端午祭,由于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遗风与传统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引日本的端午节二战前,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论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及保护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继承及保护 学院:国旅学院专业:旅游英语姓名:王敏学号:104501010035 【摘要】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内涵,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节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传统节日的现代保护与传承以是一项国人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传统节日继承保护 我们熟悉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巧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还有一些节日已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如寒时节、腊八节、中元节等,传统的节日却不被人所熟悉,随着时间的流逝,如不采取措施,必将被人们所遗忘。针对我国传统节日现状,归纳有以下几点: 1、传统节日日益淡化。 首先是观念上的淡化,在以前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春节里人们谈扬尘、洗被褥、贴春联、点蜡烛、当时感觉是热闹非凡。在清明节,扫墓、踏青、打秋千、插柳。人们在骨子里对传统节日有着一种敬畏,神圣不可侵犯,似乎感到在节日中那些活动是必须的,人们心甘情愿的、很乐意的去进行一些列的活动。到了现在,随着一些列因素的冲击,人们对传统节日日益模糊,在观念中看的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于必须,似乎过于不过都一样,没啥区别,人们更愿意把时间投入到其他一些事情上去,而不是考虑节日,甚至大多数人知道情人节是啥时候但却不知道重阳节,清明节是啥时候。在观念上已对传统节日淡化。 其次是形式上的淡化。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传统节日的形式日渐枯燥,似乎在春节只知道走亲戚,在清明节只知道扫墓,传统节日失去了它原来的丰富,在一些节日,人们只是单调的做一些事,似乎仅仅是表示一下,这不禁让人担心。节日里的一些习俗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是从传统社会中流传下来的一些东西毕竟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而其中蕴含的一些传统内容和文化意蕴也就随着这些习俗仪式的消失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了,这些便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日趋淡化。 2、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 一是各种未来文化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近些年来,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冷清,每当节日来临,除了饭店、商场之外、其他场所显得有些门可罗雀。而在中华传统节日受冷落的同时,一些外来的“洋节”确实越过越红,尤其是都市里的青年人参与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更承托出了传统节日的冷清。在圣诞节的这一天,待圣诞帽的年轻人随处可见,打折促销的商家比比皆是,歌厅夜总会家家爆满。

中国端午节申遗

中国端午节申遗 篇一: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韩国端午祭“捷足先登”成功申遗 巴黎时间20XX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前,所谓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 在世界遗产文化申报上,韩国江陵端午祭“捷足先登”,可能会“刺激”国人。不过,“端午”能够进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认同这一文化的所有人的光荣。近邻友邦的这一文化盛事真正“刺激”我们的,应该是让我们保持警醒,加强我们的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社会热情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力度。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历史发展长河中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载体,是一种可能多个国家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并非品牌商标、专利技术的注册,也区别于自然遗产的独有性。它具有共享性,一个国家申报了,即使联合国批准后,其他国家还可以申报。像联合国就批准了“伊拉克木卡姆”和“阿塞拜疆木卡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我国今年还进行了新疆地区“木卡姆”的申报。 端午节虽然起源于我国,并已经有了2500多年历史,但是它早在很多年前就传入周边国家,已经完成了“本土化”过程,融入了当地历

史和文化血脉,成为其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佛教在中国发展为禅宗一样。在韩国,端午节传入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其“端午文化”,特别是江陵端午祭,已经加入了那里的山川气息和人文追求。当太平洋西岸的人们一代代在农历五月初五,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也许是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们共同的文化幸福。 当然,韩国以端午的名义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我们真正需要受到的“刺激”,是关心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社会热情能够激发出来,整个社会深入反思,尽快挖掘保护“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国际准则下的保护措施。 要知道,在此之前,有人提出要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建议,还应者寥寥。像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我国到现在都没有出台,而韩国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1962年,韩国颁布民间文化保护法,而这一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开始。1967年,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建立的时候,韩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一年,江陵端午祭登上了韩国遗产名录。 韩国“江陵端午祭”的成功申遗其实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他山之石”,它不仅有传统内容,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和继承,但是,我国不少传统文化都存在着香火中断、继承人匮乏的威胁。而整个社会中,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我们

追溯端午节习俗背后所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的文化记忆

一、周老师的端午节您是如何度过的?跟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呵呵,估计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端午节只是吃几个粽子,过个名副其实的“粽子节”了。现在的传统节日,往往都成了“舌尖上的节日”,而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形式都在淡化、弱化,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一大尴尬。 三、您怎么看端午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所在? 中国的节日往往有其历史渊源,当然也被人们赋予一定的传统意义,端午节尤其如此。忧国忧民的屈原当年以身殉国在汨罗江纵身一跳,激起了我们民族两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爱国情思,也寄托了这个民族对和睦安康的渴望。探寻端午节习俗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记忆,有利于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周老师,听众朋友们对于端午节由来的解释正确吗?有诗云:节分端午自谁音,万古传闻为屈原!您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跟屈原有什么样的关系?端午又是什么意思呢? 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据统计有二十多种名称。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多种说法。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历史人物说,纪念的人物分别是屈原、伍子青、孝女曹娥、越王勾践、介子推;古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毒避邪攘灾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现有文献记录是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忧国忧民却遭馋言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不忍见国破家亡,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

浅谈韩国江陵端午祭

浅谈韩国江陵端午祭 摘要:端午文化作为历史上包括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在内的“汉字文化圈”的共同文化现象,在各个地区形成了不同的 文化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端午文化都具有共同的“文化分母”, 即祈福禳灾。韩国江陵端午祭(?????)拥有近千年历史,包 括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和工艺品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也反映了平民的历史和生活形态。江陵端午祭还生动地再现了韩 国儒教、萨满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庆典仪式及表演 艺术。 关键词:韩国民俗;端午祭;遗产保护 一:江陵端午祭的历史 东临东海,西靠大关岭、五台山的江陵是韩国代表性观光都市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江原道要塞,至今仍保留着江陵乡校、客舍门、乌竹轩等众多遗迹,以及在2005年11月25日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的江陵端午祭也在于此。江陵是韩国岭东地区的中心,是典型的背山临水的地理位置,因此自古对山神、城隍、龙神等的崇拜成为了主要的民俗信仰。江陵端午祭期间的祭祀仪式主要来自神话传说,他们所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洞(村落)城隍,被神化的人物有十二位之多,如金庾信、国师城隍“梵日国师”、大关岭国师女城隍郑家女等。

江陵的端午祭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这一地域大规模巫术祭礼的全民庆典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古朝鲜时代,称为“部落祭”,除有保存文化、避邪求福功能外,还蕴含陶冶民众性情、防止各姓族群间的分裂以实现社会大同的目的。这种共同体礼仪的延续是“江陵端午祭”得以流传至今的根本原因。 公元三世纪末中国晋代陈寿的《三国志·东瀛篇》中记载:“礼国人(当时中国称朝鲜为礼国)每年5月下旬是要祭拜鬼神,10月收获时要对天祭祀,整日饮酒、跳舞、玩乐。”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江陵端午祭就是从新罗王朝始开始成为一个固定庆典。同时在朝鲜时代文人南孝温的《秋江集·秋江冷话》里也有类似祭祀活动的记载。这些庆典均与本地区的有关神话传说相联系,意味着“地区历史”“地区人物”已成为人们心中敬奉的对象,称为自己独立的信仰体系,因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江陵端午祭的主要内容 “端午”这个词来源于中国的端午节,在流传到韩国的过程中与江陵地区原来存在的祭祀活动结合起来就演变成了如今的“端午祭”。端午祭发展到现在,成为江原道江陵地区举行的乡土神祭,主要是拜祭大关岭山神和大关岭国师城隍以及国师女城隍神,它是韩国现存的乡土神祭中规模最大的,也是保存最为完整的民俗。整个活动包括祭仪、演戏和游艺上大部分。祭祀中最有特点的是巫俗祭祀仪式,各种祭礼有25种之多。由女巫用格物姓氏向神表达人的愿望,共祝在险峻的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人教版 第62套)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页,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 4、保持答题纸面清洁,不得污损。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holiday,含有神圣(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祭ヮ",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节日”来得形象生动。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三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你看:一月一“元旦”,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节物”,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节物”。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在孔夫子时代,人们过年,就是“乡人傩,一国皆若狂”,举国狂欢,真正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我们能以什么样的名义凝聚在一起,温习、积累和增加我们的缘分?在我看来,再也没有比传统节日更好的名义了。“缘”,大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命题,他国语言中很难有一个对应的译词来与之匹配了。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缘"字:相互关联的人们,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共同祭祀。多少年过去,现代人也许早已不再记得传统节日各自的崇拜对象和初始起源了,但是,一种共同血脉的感觉还在,一种“我们感”在这些日子里显得格外强烈:因为我是中国人,所以我今天过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在一年四季中分布匀称,大小交替,大致一两个月必然有一节,也就是说:“竹筒”有段时日了,该“竹节”一下了,聚一聚,聊一聊,深化一下感情。 我们江苏中秋节有一个奇俗叫“摸秋"。这一天晚上,无论男女,都可以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个瓜吃什么的。人性中的一些缺点,比如说小偷小摸,一味的“堵”也不成,有的时候,得给它们一点出路。它是民间的一种约定俗成:平时不许偷,中秋夜允许他们稍稍地去过一下“偷”瘾。注意:只许“偷”别人家地里的东西,而且是小东西。第二天就不行了。这与西方的“万圣节”,孩子们戴着各种可怕的面具,到各家各户恶作剧,去闹、去讨糖果吃,有异曲同工之妙。平日里,西方社会是最忌随便打搅别人的。或许,安顿人们不太光彩的欲望,和谐人们疲惫的身心,原本就是节日的一个题中之义。 在一个个自古及今的节日里,我们善解天意,善解人意。明天,也许我们又要各奔东西,但至少今天,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选自《文汇报》) 1.下列表述不属于中西方节日异同点的一项是()(3分)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详细]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详细]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而来 ·赛龙舟吃粽子迎端午端午节的由来与各地习俗 ·端午节为何吃粽子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 ·端午节该祭谁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 ·端午的由来及意义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端午节哪些人不宜食粽子高血压、冠心病患者 ·民俗专家建言:别让端午节变成了“粽子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入假增强民族凝聚力民间风俗是非常丰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 ·我们这样过端午节塞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端午节食俗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随の风ね雨—空间之家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到粽子俏过端午自然少不了吃粽子 ·端午节爱国与民俗的完美结合又到一年粽飘香 ·端午放假粽叶走俏今年流行自己动手包粽子 ·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能咋过利用假日调整情绪 ·浙江嘉善:端午到粽子俏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那么,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专家日前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民俗专家赵之珩介绍说,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到了唐宋时代,粽子已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的美味食品。长安有专门制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艺也相当高。当时粽子馅已有多种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的。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间,就用芦叶裹粽子,粽馅也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间,林兰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条,这种粽子流传至今。现代粽子以浙江嘉兴最负盛名。如今,粽子与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饼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令食品。

端午节韩国申遗成功了吗

端午节韩国申遗成功了吗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然而,专家称这不是坏事。“韩国申遗成功对我们的端 午文化不会有什么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我个人认为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 员刘魁立25日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韩国的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这毋庸置疑。中国学界关于端 午节由来的解释很多,普通人所熟悉的就是“纪念屈原 的节日”。今天的端午节似乎只剩下吃粽子和电视里闪 过的龙舟比赛的画面。依稀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有趣得多,缝香囊、挂菖蒲和艾草、吃咸鸭蛋,翻翻书本,端 午节好像还有很多其他传统活动,可惜这些习俗都已经 尘封太久了。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阴历纪年法连同节气和很多节日 都传到了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周边国家。韩国的书本上在 解释这些文化时也经常指出“是中日韩等国家共同拥有的”,大多数韩国人心中明白这些文化的发源地就是中国。端午节也是如此,韩国江陵市端午节文化院的网站

上也特意标明“端午节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节日”,还 详细介绍了朝鲜、中国与日本过端午节的不同习俗。但 是韩国人认为韩国江陵的“端午祭”有自己独创的文化 内容,而且对保存韩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这是 他们将“江陵端午祭”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依据。 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性的民间祭祀 活动,虽然也用“端午”这个名称,但活动的内容与我 们国家的端午节习俗和端午节涵义完全不同。所谓彼 “端午”非此“端午”也。 韩国的端午祭祀期从为阴历四月初五持续到到五月初七,所谓“江陵端午祭”是指在韩国江原道江陵市举办的以 端午祭祀为内容的重要民俗活动,它是这个期间的一次 大型的民众文化活动。“江陵端午祭”是政府组织的, 有专门的江陵端午祭组织委员会。这个节期从6月13日到17日,其中包括各种娱乐活动和仪式活动。比如荡秋千、摔跤、绘画、歌舞表演、做传统打糕等,此外还有 来自外国的各种艺术表演。在节日广场上,一个表演场 地连着另一个表演场地,人们尽情享受各种娱乐。而在 河对岸,则是火热的商品集市,卖服装、用具、食品的 摊位,挤满整条街。 江陵端午祭的文化基础是韩国的传统信仰,其中萨满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