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学前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题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广义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

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教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教师是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

社会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

4.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

者。

5.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广义包括不分年龄、不分

性别、不分身份、不分职业背景,凡是进入学习过程的人。

6.教育内容: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7.人的个体发展:指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

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的发展。

8.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9.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

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0.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

过程。

11.全民教育: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

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全民教育可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发展的能力,是社会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要选择,同时又是促进社会文明道德、控制人口、提高人口质量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先决条件。

12.终身教育: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

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3.教育民主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

封闭、灌输等不民主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民主化的教育。

14.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包括教育

制度、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简答和论述:

1.简述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

(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

(2)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以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

(3) 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有利于个体的发展;

(4) 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

2.简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教育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

(3)教育的内涵扩大;(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 (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

3.简述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2)提倡终身教育(3)倡导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现代化(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

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社会生产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

信息。

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

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

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7.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内容的变

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8.人的个体社会化: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

而形成社会所期待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经济对教育的作用.经济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教育结构的变化;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 学前教育的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经历了哪些变化?

(1)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2)工业社会——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实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3)现代社会初期——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4)现代社会——促进儿童身体的、情绪的、智能的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3. 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 简述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我国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影响作用表现在:(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

(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5.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的挑战是:我国人口多,增长快,应把握本地区人口增长预测,做好发展学前教育的准备。适应独生子女多的人口特点,促成优生——优育——优教的良性循环,减少遗传病、残疾儿和死亡率,学前教育应向下延伸,从胎儿保护、胎教以及从0岁开始教育。大量人口分布于农村,着力研究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形式,发展适宜农村的学前教育。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儿童的发展: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

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儿的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

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但发展速度则由儿童的遗传类型所决定的。环境和教育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暂时影响儿童的发展速度,但最终由生物因素所控制。

4.遗传决定论:认为从儿童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遗传因素具有统率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从发展的最终结果来看,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

5.环境决定论: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

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6.先天因素: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

7.后天因素: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教育。

8.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

本质的特征。

9.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

维力、想象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10.儿童观: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

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11.教育观: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根本看法。

12.社会本位儿童观:在古代,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

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根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

13.人本位儿童观: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儿童观,是个全新的以人为中心,一切

为了人的利益而服务的新人类观。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所有的权利,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简答和论述:

l.什么是发展?儿童发展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儿童发展包括生理的发展的和心理的发展,生理的发展是指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2.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是如何看待遗传与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四个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这程。这四个要素不断相互作用,使幼儿不断地由不平衡走向新的平衡,螺旋式向前发展。皮亚杰强调儿童自身成熟一前提条件。也强调了后天不断地练习与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3.布龙芬.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认为儿童自出生以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等各“社会生态系统”的发展对儿童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4.简述个体发展的规律。

个体发展的规律表现在:(1)个体发展由简单到复杂;(2)个体发展都要经过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3)个体发展是由头到脚,由中间向四周进行的。

5.简述个体(儿童)发展的特征。

(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发展具有阶段性。

6.现代社会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3)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

(4)儿童通过活动来发展;(5)儿童身心应该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6)应该尊重和保护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

7.简述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三种作用模式。

答:第一种模式是“维持”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地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作用只是使用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第二种作用模式是“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第三种模式是“诱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与否,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重大的决定性作用。

8.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哪些观点?

答:(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会堂教育时期:在公元前586年犹太国灭亡了,犹太人开始了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希

伯来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吞并的危险。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不仅对希伯来的历史和家乡一无所知,并甘愿让本民族的文化成为新式文明的一部分。希伯来人的首领们意识到本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为了希伯来团结起来,使他们怀念过去和设法回到故乡,犹太人开始建立起犹太会堂。

2.白板说:洛克以其“白板说”而著称于世。他认为,人脑开始只是一张“白纸,没有特

性也没有观念”。人的一切观念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洛克认为,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3.自然教育: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顺应人

的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方式,让儿童得不到自由的发展。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4.恩物:恩物(gift)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

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5.经验:“经验”是人的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人的主动尝试行为与环境的反

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合。这样,行动和结果之间的连续不断的联系和结合就形成了经验。

6.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是以儿童为中心.一切需要的措施都应该是

为着促进儿童的生长。因为是儿童,而不是教学大纲决定教育的质和量,所以教学内容、

计划和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服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以儿童为中心。

7.做中学:杜威认为儿童在出生后对每一件事都是要学习的,如看、听、做等,但是他们

只有对真实的活动本身产生了兴趣,才会对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进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8.发现式教学法:给儿童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设备,激发儿童的兴趣,使儿童自由地去探索

事物、发现问题、找到答案,这就是发现式教学法。这个过程就是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使儿童发挥自己的能力,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满足他们发现需要的过程。

9.多层智力观: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ener)花了数年时间分析

人脑和人脑对教育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是简单但极其重要的。加德纳指出,我们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两种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

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11.情商:英文为EmotionalIntelligence。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

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12.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

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可见,“教学做合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

13.幼儿的完整学习: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

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启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

14.整个教学法: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完善地、有系统地教授儿童。运用

的教材以故事或自然为中心或出发点,组织儿童进行学习的方法。但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故事或材料都是来自于儿童的生活,并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简答和论述:

1.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思想精要:

(1)倡导爱的教育(2)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3)明确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

(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

(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

2.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内容。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安静角、感官活动角、语言角

(2)教师的作用:观察指导、示范、准备

(3)教具——活动材料:日常生活训练的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教具(读写算)、文化艺术性教具。

3.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

(1)做学教合一(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3)自由自动教学(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

4.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个解放是什么?

(1)解放儿童的头脑(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

(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5.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即成长(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6.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1)给予行动的自由(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3)注意语言的发展(4)感觉教育

(5)模仿(6)自然后果法

7.杜威的儿童观。

(1)重视儿童的本能(2)儿童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

(3)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8.简述皮亚杰的儿童教育基本原则。

(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避免成人化倾向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9.试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内容。

(1)肌肉训练(2)日常生活训练(3)初步的知识教育(4)文化历史教育

10.简述蒙台梭利的基本教育思想。

(1)发现儿童。蒙台梭利教育原理以“儿童生命”为其出发点,是关于“生命的原理”。

(2)吸收的心智。蒙台梭利提出了儿童感觉特别敏感期的理念,也就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敏感度,并给幼儿归纳出几个敏感期。

(3)自由的原则。其基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

11.蒙台梭利将幼儿分为几个敏感期?

(1)秩序敏感期(2)细节的敏感期(3)行走的敏感期(4)手的敏感期(5)语言敏感期12.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

(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2)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的作用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3,简述皮亚杰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思维阶段(2)前运算思维阶段

(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4)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14.简述皮亚杰的教育思想。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3)主张发现式教学方法

(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15.张雪门认为幼儿课程的来源是什么?

(1)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2)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3)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4)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16.陈鹤琴制定的幼稚园教育内容是什么?

儿童的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

17.简述卢梭强调指出的幼儿教育应当遵循的自然教育的原则。

(1)必须让儿童充分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力量,相信他们也不会随便滥用这些力量

(2)考虑到儿童的一切身体的需要,包括智慧方面和体力方面的需要,对他们进行帮助,使这些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

(3)只有当儿童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去帮助他们,也不能依从他们胡乱的想法和没有道理的欲望

(4)应当仔细研究儿童的语言和动作,真正地辨别他们的欲望究竟是直接由自然产生的,还是从心里想出来的。

18.简述福禄贝尔认为的儿童的四种本能。

(1)活动的本能(2)认识的本能(3)艺术的本能(4)宗教的本能

19.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3)主张发现式教学方法

(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5)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6)发展儿童的主动性(7)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8)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20.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结合加德纳的多层智力观,分析当前我国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的“特色园”、“兴趣班”现象。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的发展。”

(2)加德纳多层智力观:①每个人至少有七种不同类型的智力,其中语言智力和逻辑或数学智力在传统教育中受到了高度重视,而其他五种即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内在智力或内省能力则长期被忽略或忽视。但是,加德纳指出,这使我们对我们的学习潜力产生了一种不正常的、有限的看法。②早期教育在这七种不同层面智力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在关键期(早期)某一智力或能力没有受到相应的诱导,它们以后就很难再出现或永久丧失。③应提倡完整学习,即为幼儿提供完整的、多方面的学习环境及早激发幼儿在七大方面智力的充分发展,达到人类潜能的开发和健康身心的培养之境界。这里的完整学习与传统的“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却是建立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的基础上的,是有其当代心理科学研究依据的,也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

(3)当前各地幼儿园大力开展的特色教育,如电子钢琴班、绘画班、舞蹈班等特殊能力培养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家长也争赶潮流送子入班。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幼儿的完整学习这一理念,长此以往,不但培养不出音乐专才、美术专才等家长所期望的“材料”,反而会使儿童丧失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机会,以致成为片面发展的畸形人才。这一问题,同样也应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与反思。

21.试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启示。

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

启示: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因此,教育教学的作用就在于创造“最近发展区”,推动或加速儿童内部的发展过程,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创造条件。教育应该超前于发展,教育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现状,还要判断儿童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帮助儿童勇敢地迎接挑战,激发思考力、创造力和意志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 教育目的:就是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2. 学前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学龄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3.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 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是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其最终结果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制定我国学前教育目标的依据

(1)我国的教育方针;(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2. 简述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

(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3. 造成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的原因是什么?

(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2)家长的功利需要;(3)应试教育的压力。

4.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是什么?

(1)体育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智育目标: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意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讲礼貌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美育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5. 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6. 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教育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

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 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b. 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c.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d.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7. 试举例说明全面发展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关系。(即如何处理)

(1)全面发展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在身心特征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应该说,每个幼儿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2)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实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社会、家长和幼教从业人员都应该认真加以理解,使每个儿童能够在教育的影响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8.学前教育应该面向未来有一个前瞻性的目标和意识,结合课本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学前教育目标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什么?

(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9.分析题: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答: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在1996年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全面发展教育即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社会上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以及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这种做法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a.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b.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c. 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d. 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 .活动区:近年来伴随幼教改革的推行而出现的新生事物。活动区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课桌椅排列小学化的模式,充分考虑了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以游戏的情景,提供多样化的材料,满足儿童操作的不同兴趣,使儿童通过游戏活动,获得认知、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

2 .活动区的界限性:指各活动区要划分清楚,界限明确,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教师进行管理。在划分界限时,除了考虑美观、漂亮之外,更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设计。

3 . 活动区的相容性:指在布置活动区时要考虑各个区域的性质,尽量把性质相似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以免相互干扰。

4 . 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3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动作了,而对扮演角色感兴趣,并逐渐进入角色,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加深对现实生活各种角色的认识和情感体验的提升。

5 . 活动区之间的转换性:指教师在考虑划分各个区域的同时,也要考虑幼儿可能出现的将一个活动区内的活动延伸转换至其它活动区的需要。如幼儿在娃娃家的角色游戏活动,可能会延伸到积木区。

6 . 创造性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性地、主动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包含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7 . 有规则游戏: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8 . 结构游戏: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简答和论述:

1. 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

(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2. 简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4)游戏有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3. 简述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

(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4. 简述游戏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作用。

(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

(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

5.活动区种类和数量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1)培养目标(2)本班的实际情况;(3)本阶段的教育重点。

6. 简述在管理和使用玩具和材料时,应注意的问题。

(1)因地制宜,注意废旧材料的运用;

(2)让幼儿自由选择玩具;

(3)制定常规,养成好习惯。

7. 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

(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

(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8. 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1)创设游戏环境;(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3)观察和评估游戏。

9. 简述指导和促进游戏开展的教育艺术。

(1)激发兴趣;

(2)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

(3)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

10.简述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11. 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指导角色游戏?

答:教育价值:(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

(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2)尊重儿童的意愿;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12. 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指导结构游戏?

答:(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

(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教师在结构游戏中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要学会观察、诱导、鼓励、评议等指导策略。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

(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13.某幼儿园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娃娃家中,游戏的情节总是买菜烧饭,如果你是这个班的教师,谈谈你将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丰富和发展游戏情节。

答: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充实。该案例中儿童娃娃家游戏的情节简单,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2)尊重儿童的意愿;(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 独立自主性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2. 发展适宜性原则: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考虑和利用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条件。它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年龄适宜性和个体适宜性。

3. 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紧扣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4. 启蒙性原则: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5. 保教结合原则: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特有的一条原则,指保教人员既要保养幼儿使之正常发育,健康成长,又在知识、智力、品德上给以训练和教育。

6. 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 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2.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

独立自主性原则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内在含义是:(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 发展适宜性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以后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当时主要是针对美国幼教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而提出的。幼儿园很早就对幼儿进行正规学术培养的错误做法,引起了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儿教育家的广泛关注。大量的

研究发现,幼儿期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具体形象的、以游戏为主的自发性学习,而不是这种“小学化”教学。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和儿童入托需要的多元化,早期教育服务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而其教育质量也相应地出现了参差不齐。这些学前教育方案一直在适应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向前发展,但却很少考虑其服务的对象——儿童的最基本的发展需要。

4.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有哪些特点?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的;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

(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5. 实施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注意哪些事项?(即发展适宜性课程的要求)

答:发展适宜性课程应为儿童提供范围更宽的发展兴趣和能力,而不能局限于其生理年龄所限定的范围。教师要努力满足那些超常儿童或落后儿童的发展需要。发展适宜性课程要随着活动的深入和发展的继续而增加难度、挑战性和复杂性,以促进儿童潜能的实现。教师也应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不能使他们只局限于发展适宜性性课程之内因为儿童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多样化的,应该允许并支持儿童自身发展的偏好性。应该为儿童提供没有性别偏好的、尊重多元文化的课程。教师也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为之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活动。

6. 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什么?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

7. 教师与保育员如何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答:教师与保育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须注意:教师与保育员一旦发现合作不顺畅时,不妨与同事好好地沟通一下。教师与保育员发现两个人的合作愉快而造成情绪方面的困扰时,不妨找一个正确的发泄方式,把心中的不快发泄出来。教师与保育员在进行某一活动前,相互要做好沟通工作。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保育员往往因为自身儿童观与教育观的不同而会有一些冲突,对此,双方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应在幼儿面前相互指责,而应相互进行探讨或同去请教老教师。

8.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一是真诚,二是接纳与信任,三是深切的了解。

9. 综合性原则应注意哪些事项?

(1)教师的素质很重要;(2)因地制宜地使用综合性原则;(3)不可为综合而综合。

10.联系幼儿园工作实际,谈谈如何实施活动性教学?(简述如何实施学前教育的活动性原则)

答:活动性原则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做法:

(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动是多样的;(4)活动不是装饰品。

第八章

名词解释:

l.直观形象法: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

育教学目标。

2. 参观法:与直观形象法有关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3.教育活动游戏化: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4.语言法:幼儿教师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最常见的语言法有故事法和讨论法两种。

5.讨论法:指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认识模糊不清的、困难的、相互关系中矛盾的、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6.移情法: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7.角色扮演法: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帅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8.环境体验法: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9.行动操练法: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10.发泄法:指教师为儿童提供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动作或活动,去发泄体内积聚的生理或心理能量,以达到生理或心理方面新的平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理的发泄,二是心理的发泄。是使儿童生理心理得到正常发展的方法。

11. 表扬鼓励法: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法。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12.批评惩罚法:与表扬鼓励法相反的教育方法,也是儿童教育中常用的一种强化方式(负面的)。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而批评则是对儿童不当当行为的定性、否定;惩罚法也能象鼓励法那样帮助儿童明确是非,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对儿童的自尊、自信和上进心造成一定的伤害。

13. 自然后果惩罚法: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14. 认知提示:通过成人的言语提示、分析、讲解、组织儿童讨论游戏、表演等形式,帮助儿童学会辨别各种不同的情感及其面部表情,理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儿童辨别他人情感和设想他入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

15. 情绪追忆:运用言语提示唤醒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最强烈的情绪、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对情绪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加强情绪体验与特定社会情境之间建立的联系,从而使儿童能够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各种情感。

16.情感换位:通过提供一系列由近及远的社会情境(家庭-父母-老人-邻居,幼儿园-老师等),让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被试转换到他人的位置去体验情境中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进入能力的发展。

I7.心智技能练习:借助于内部语言,认识事物时智力活动的技能练习,是顺利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想像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方式。

18.故事法:幼儿园为了向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历史知识、自然常识以及领袖、英雄、科学家们的事迹或成长过程,多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教育。幼儿园运用故事这种手段向儿童进行教育的方法被称为故事法。

19.生理性惩罚:即体罚,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20.社会性惩罚:也称心理惩罚,主要是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21.演示法: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一起使用。

简答和论述:

l.运用观察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

2.运用演示法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儿童新鲜感和好奇心。

(2)使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方面。

(3)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和谈活,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将个别的知识归纳成为完整的知识。

3.示范法又可分为哪几种形式?

(l)完整示范。对新的教学内容,从头到尾的示范,给儿童以完整的印象,便于其理解和掌握,形成整体认识。

(2)部分示范。在儿童学习过程中出现难点、缺点、错误,教师则进行示范以帮助解决局部问题,对已经会的内容就不再示范。

(3)分解示范。把学习材料分成几部分,分步分段地示范,使儿童掌握每一处要领和学习的重点。

(4)不问方向示范。从正面、背面或侧面示范,使儿童能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完整的印象。4.示范法的特点是什么?

(l)示范性:是各种教育活动中示范性最强的一种方法。

(2)直观性:范例法可以通过一个一个具体的范例及其活生生的形象,把抽象的知识或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使儿童易于理解,易于模仿和学习。

(3)行为的定向作用。

5.运用直观形象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l)内容的选择:在运用直观形象法的集体教育活动中,一般是根据教学计划选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点和重点,对儿童进行直观形象化教育,使直观形象法的示范性作用更有针对性。

(2)实施要求:A. 手段可以多样化。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现在条件,相应采用录音、录像,电视、电影、VCD、DVD、幻灯、投影以及电脑多媒体等各种直观手段,来对儿童进行直观教学。B.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教师可以真入真事为范例,可以艺术作品中的典型事例为范例,也可以通过讲故事或情境表演树立范例。C .要与语言法相结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直观形象法与语言法(讨论法、故事法)是密不可分的。D.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6.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l)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2)明确游戏规则;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4)为儿童创设游戏角。

7.故事法的操作形式有哪些?

故事法在教学中运用,一般以课堂教学形式出现,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可以运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有口述、听录音、看图讲故事、情景教学、幻灯、录象、复述故事、表演、编故事开头或结尾等活动形式。

8.讨论法的操作特点是什么?

(1)实践性强;(2)针对性强;(3)自由性强。

9.讨论法的操作过程是什么?

(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

(5)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讨论结果。

10.角色扮演法可分为几个阶段?

角色扮演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应着不同的心理作用。(1)及时模仿和简单再现:角色扮演训练的--个重要特色,即为儿童提供行为范例。(2)认同:随着接受角色扮演训练次数的增加,儿童便会对角色扮演中的正面角色产生认同,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观点、处境与情感,能预测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3)内化:是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高层次。

11.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什么?

(1)角色扮演训练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减少消极社会行为的有力手段;

(2)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与兴趣;

(3)角色扮演训练与表演游戏是截然不同的;

(4)角色扮演注重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分析,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提高。

12. 角色扮演法的教育过程是什么?

(l)开始。介绍情景,制造气氛,引发问题,当情节出现两难或展开时即停止,用发问方式让儿童思考并预测故事结果。

(2)选择参与者。讲座、分析各角色特点,征求自愿扮演者。

(3)扮演及观察。自愿扮演者扮演,其余儿童观察。

(4)讨论及评价。事件、地位、动机、行为的后果等。

(5)集体扮演。各个儿童将自己思考的行为方式表演出来。

(6)经验共享与类化。

13.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l)注意讨论重点,儿童讨论重心应该集中在:情感探讨;他人角色特点及所处地位的探讨;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技巧的探讨。

(2)情景内容设计应该视儿童具体情况而定,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

(3)角色扮演训练要循序进行,开始可以由教师提供行为范例,由儿童扮演逐渐到由儿童预测结果,提出对付情景的适宜的行为方式。

(4)开展训练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可以是面对全体儿童集体进行,亦可重点针对个别儿童进行。切不可为表演而表演。

14.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凋整环境布置;

(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15.行动操练法可分为几种形式?

(1)动作技能练习;(2)心智技能练习;(3)分段练习;(4)综合练习。

16.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即如何实施?)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多样化;(5)家园配合。

17.发泄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教师创设发泄环境;(2)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

(3)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18.表扬鼓励法包括哪几种方式?

(l)口头表扬与鼓励;(2)眼神、表情、动作上的表扬与鼓励;(3)物质表扬与鼓励;(4)权力、委托方面的表扬与鼓励;(5)文字表扬与鼓励。

19.表扬鼓励的场合有哪几种?

(1)集体表扬;(2)小组中表扬 (3)个别表扬。

20.如何抓住表扬鼓励的时机?

(1)随机的表扬与鼓励,(2)专门时间内的表扬与鼓励。

21.表扬鼓励法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1)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

(3)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

22.批评法的方式有哪几种?

(1)以动作眼神进行批评;(2)口头批评是主要批评方式。

23.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

(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

(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

(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5)批评要注重实效。

24.实施惩罚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

(2)运用惩罚要做到“三要”:惩罚要及时;惩罚要正确、公平、合理适当;惩罚时间要短,不宜过长。

(3)惩罚的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4)要注意儿童受惩罚后的情绪;

(5)惩罚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与支持;

(6)采用惩罚方法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7)惩罚应和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

(8)要注意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25.惩罚法的操作内容是什么?

惩罚一般可分为社会性惩罚和生理性惩罚。(1)社会性惩罚:也称心理惩罚,主要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辩是非的目的,包括自然后果的惩罚和剥夺性惩罚。(2)生理性惩罚:实际上就是体罚,即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26.简述移情法所用的训练技术。

(1)认知提示(2)情绪追忆(3)情感换位(4)巩固深化(5)情境表演

27.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实施行动操练法?

答题思路:(1)行动操练法的定义(2)行动操练法的形式(3)行动操练法实施时要注意的几点(4)联系实际

第九章

名词解释:

1. 家庭结构:指家庭规模以及家庭的完整性。从家庭规模来看,一般包括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和扩大家庭。从家庭的完整性上看,包括完整家庭和不完整家庭,如单亲家庭。

2. 核心家庭:由父母和子女组成,家庭关系比较密切,父母本身的价值观念、文化教养、性格等对子女产生比较直接和全面的作用。

3. 联合家庭:由三代人结合而成的家庭或由两个以上核心家庭联合而成的家庭。

4. 扩大家庭:包括叔侄、姑舅成员在内的家庭。

5.不完整家庭: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父亲和他共同生活,一位家长担任了父亲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容易使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出现混淆和模糊,不利于人格的发展。此外,在这类家庭生活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有时甚至面临经济的困难,家庭生活气氛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1)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行为规范;(3)指导生活目标;

(4)培养社会角色;(5)形成个人性格。

2. 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

(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3. 家庭中如何营造和谐的生活气氛。

(1)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2)文明行为、文明语言;

(3)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4. 简述家长应如何为孩子做好榜样。

(1)凡是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务必身体力行;

(2)完善自我,道德高尚;(3)自身缺点不宜回避。

5.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从哪些方面去尊重儿童?

(1)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2)满足儿童生理和精神的需要;

(3)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4)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的诱导。

6. 简述理智的爱的含义。

(1)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2)控制情感,掌握分寸;(3)增长儿童的爱心。7. 在家庭中,家长应要求孩子掌握哪些规矩?

(1)教会儿童做好自己生活的事;(2)懂得文明礼貌;(3)懂得不打搅他人;

(4)懂得关心环境;(5)懂得遵守社会生活秩序。

8.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步调一致?

(1)夫妻双方互相配合、支持,对儿童进行一致的教育

(2)两代养育者之间应保持协调一致。

9.家长如何帮助幼儿进行游戏学习?

(1)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

(2)提供适当的玩具材料;(3)多带孩子到户外游戏。

10.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是什么?

(1)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3)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4)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11. 简述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

答:细心观察、满足兴趣;动手多练;游戏学习;鼓励成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巧用提示;公平适度;做轻松的父母。

12.简述家庭对儿童负有哪些法律保护责任?

答:(1)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2)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3)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4)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5)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13. 试举例说明家庭应如何为孩子布置属于儿童的天地。

(1)放置基本设备;(2)放置儿童玩具;(3)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

(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14.试述如何营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1)和谐的生活气氛;(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4)属于儿童的天地。

3.联系实际说明家长的育儿守则。

做好榜样,尊重儿童,理智的爱,规矩明确,步调一致,适当回避。

第十章

名词解释:

1. 托儿所:在我国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

2. 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

3. 保教性:托儿所教育是保教并重的教育,是根据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保育和教育,使3岁前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4.睡眠:有机体借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休息。通过睡眠使神经组织在觉醒时消耗的力量得以恢复,保护大脑皮层的细胞免于衰竭和破坏,有些科学家认为睡眠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过程,能将人在白天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整理,排除无用的信息。

简答和论述:

1 .简述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1)保障小儿健康;托儿所的保教任务;

(2)培养小儿的生活习惯,与人交往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3)发展语言能力,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4)进行品德教育,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5)给小儿适宜的艺术形式的陶冶,萌发小儿初步的美的情趣。

2 .简述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

(1)寓教于养,保教并重;(2)个别教育为主,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3)适应婴儿特点,开展丰富多采的游戏活动;(4)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婴儿的发展。

3 .简述保教结合的必要性。

(1)学前儿童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结合的;

(2)保育具有了新的内涵,现代的保育不仅包括对孩子身体的照顾,也包括了对孩子心理能力的保护和培养;

(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4 .托儿所应如何选址?

(1)选择地势平坦,空气新鲜的地方;(2)宁静的环境;(3)有托儿需求的社区。

5 .托儿所应如何布置安全、卫生、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1)室内布置要适合婴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2)托儿所室内提供基本设备;

(3)提供丰富多采的玩具和游戏材料;(4)创设有利于婴儿活动的户外场地。

6 .托儿所应如何为婴儿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

(1)玩具和游戏材料应符合安全(大致不能吞下)、卫生(可清洗)等标准;

(2)根据婴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

(3)注意废旧材料的利用。

7 .如何为婴儿创设舒适的睡眠环境?

(1)睡床卫生、舒适和安全;(2)空气流通,室温适宜;(3)宁静温馨的睡眠气氛。

8 .对托儿所教师来讲,应如何照顾婴儿的大小便?

(1)观察、记录孩子的大小便情况;(2)为孩子准备合适的便盆;

(3)教师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要大小便的意图,并且教会他们表达的方法;

(4)逐渐培养孩子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9 .如何训练婴儿动作?(简述婴儿动作训练的要点。)

(1)根据婴儿的不同年龄,发展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攀登等基本动作,使之动作灵敏;

(2)发展婴儿手的精细动作;

(3)锻炼身体,增强活动能力,增进健康;

(4)通过发展动作和锻炼身体,培养婴儿活泼、好动和勇敢等品行。

10 .如何培养婴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1)引导婴儿发音;(2)训练婴儿的听力;(3)指导婴儿进行早期阅读;

(4)耐心倾听婴儿的谈话;(5)正确对待婴儿的“口吃”现象。

11 .简述3岁前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

(1)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赞许和爱抚;

(2)感受性、模仿性和易导性强;

(3)情绪活泼、明朗和易变,同时较难自我控制,易任性。

12.为什么说“爬行对婴儿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1)婴儿的全身肌肉得到了锻炼,促使腿、手臂、腹部和颈部肌肉发育

(2)在爬行中能消耗热能,减少皮脂积聚,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3)爬行还会使婴儿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变化,由于空间位置变化,促进了他们感知觉的发展,也增强了他们脑、眼、手脚的协调功能

(4)由于婴儿认识范围扩大了,与人交往机会也增多了,促进了言语迅速发展

13 .试述3岁前婴儿的情绪情感特征及培养策略。

(1)需要得到成人的支持、赞许和爱抚;

(2)感受性、模仿性和易导性强;

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历年真题版

8043学前教育基础理论案例分析题 1、2006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实验人员在5岁的孩子面前放两只相同的矮而宽的玻璃杯,装的水也一样多,问他“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会不假思索的说“一样多。”实验者又当着他的面把一只杯子里的水倒入一只又高又长的杯子,再问他“现在哪只杯子里的水多?”他认为矮而宽的杯子里水多,重复几次都这样,问他为什么?他指着杯子的宽度说“这个宽了就大了。”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孩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答:这是儿童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特征之一。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单维注意及思维的不可逆性。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只注意状态,特别是最终状态,而不考虑达到这些状态要经历的转变。不会考虑转变,造成了前运算时期儿童思维的不可逆性。对于这个年龄的儿童来说,同时考虑高度和容量是做不到的,他们被杯子外形迷惑,只能根据外形作出大小判断,也就是水容量的判断。 举例,生活中我们发现儿童会根据身材高矮或者照片尺寸大小判断人的年龄,数学活动中数字和物体对齐的顺序打乱,就觉得两者数目不相等了。都反映了单维注意的特征。(书124页) 2、2007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幼儿芳芳今年3岁,是个很漂亮的小女孩。妈妈教会她“4+2=6”之后,问她“2+4”等于多少,她居然说自己不知道!妈妈摇摇头,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么笨呢? 请问:这一案例揭示了儿童的什么问题?请加以分析原因。其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题要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3岁儿童的思维发展尚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具有不可逆性。这个案例揭示的

真是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灵活性增强,开始从单维注意向两维注意过度,形成“守恒”概念,思维的可逆性开始形成和发展。(见教材P122—126) 3、2008年10月案例分析题 唐老师在中班某一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观察小兔子。她带来一只活生生的小兔子,要求孩子们安静仔细地观察,没想到孩子们都围了上去,又是摸又是拽,怎么都安静不下来。唐老师很生气:你们怎么这么坐不住呢?问题:孩子们为什么坐不住?唐老师应该让他们安静下来观察吗? 她该如何把这个教学环节安排好?请结合所学教育和心理理论进行分析阐述。 答:从幼儿的生理特点来看,他们的神经系统兴奋大于抑制,容易扩散,因此在面临新鲜刺激的时候会比较兴奋;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的思维具有行动性和形象性,感知觉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对待事物是通过视、听、触、味、嗅等多种感觉去认识的,而不像成人那样以视觉为优势。(该部分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分析案例中儿童的表现)因此,观察对于幼儿来说不只是坐着看,而是去触摸、去闻、去摆弄。李老师不应该让孩子们安静地坐着看,而是应该给予他们活动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感知觉的活动去“观察”。 孩子们坐不住是因为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之一是“动作性和活动性”。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且持续的时间很短,他们的兴趣容易变化,稳定性很差,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还不可能用内部语言才“消化”审美对象。因而缺乏静观欣赏能力。幼儿审美是动态的,要靠动作来体现,他们爱好动手动口,在操作过程中得到审美满足。 唐老师不能强制孩子们安静下来,应该妥善处理这个教学环节。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文书学名词解释题 2.1.公文的现行效用:又称现实执行效用或时效,是指公文直接形成于其内容所针对的现行公务活动中并直接发挥实际效用。具体来说,是指公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机构和人员范围内,对机构或个人行文产生的约束力、强制执行力和其他强制性影响。 2.2.公文的历史效用:是指其对印证历史事实、反映历史发展过程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是其转化为档案的内在依据。 2.3.正式通用公文:根据有关规定在各类社会组织共同使用的正式公文,具有法定性、规范性和通用性特点。 2.4.内部通用公文:简称内部文书,即在社会组织内部通用的公文,具有复杂性、内部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2.5.专用公文:亦称专门文书,是某一业务系统、某一行业根据专门工作的特殊需要而使用的,具有该业务系统或该行业特定内容和体式的公务文书,使用范围具有极强的专门性和限制性。 2.6.纸质文书:以纸张为物质载体的文件。纸质文书是目前公文处理工作中使用最为普遍、使用频率最高的。 2.7.感光介质文件:以感光胶片、相纸等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的文件。 2.8.规范类文书:由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9.领导指导类文书:由各级领导、指导机关及其领导人制发的用于颁布政令、部署工作、批复事项的文件。如命令、决定、指示批复等。 2.10.报请类文书:由被领导、指导机关向有关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提出建议、清求指示或批准时使用的文件。如请示、报告等。 2.11.知照类文书:面向社会或特定范围(各类社会组织之间或在其内部范围内)为公布、通知有关事项、通报情况、联系工作、商洽事宜、交流信息而制发的文件。如通告、公告、通知、通报、公函等。 2.12.契约类文书:由双方或数方为实现一定目的、明确双方权利、责任、义务而签订的作为工作依据或法律凭证的文件。如合同、协议书等。 2.13.会议文书:是各类社会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公开发布并反复适用,用以规范行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文件。 2.14.秘密级文件:又称秘密件,指涉及党和国家一般机密的文件,一旦泄露会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一定损害。 2.15.特急件:内容至关重要且特别紧急,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优先传递、处理的文件。 2.16.定稿:又称原稿、底稿,是经领导人审阅签发或经会议讨论通过的最后完成稿,是缮印正本的依据。 2.17.正本:根据定稿缮印的、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 2.18。试行本:指发文机关认为规范类文书的内容尚不成熟,日后需根据实践的检验情况予以修订时,先行发布的试行文本,在试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19.暂行本:指发文机关未及制定供长期执行的内容完善的规范类文书时,暂且制发的文本,在暂行期内具有法定效力。 2.20.修订本:指对已发布生效的规范类文书,经实践检验重新予以修改补充后再行发布的文本。 2.21.副本:指再现公文正本内容及全部或部分外形特征的复份或复制本,代替正本和定稿供制作、抄送、传阅、参考和存档之用。 2.22.行政规范性文件(狭义):是指除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外,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公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可反复适用的决定、命令和行政措施等行政文件。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学前教育学必考名词解释和简答大全 名词解释题 1.1.广义的教育: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一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1.3.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1.4.正规学校教育:在学龄期完成的上学年限,获得教育证书。 1.5.非正规教育:在任何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成人或儿童所选择的学习形式,是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 1.6.非正式教育:个人在日常经验和社会生活环境中获得的学习,是无组织、无系统的终生过程。 1.7.全民教育: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1.8.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人生模式。 1.9.教育化:使受教育成为全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消除专制、封闭、灌输等不的教育,建立尊重、开放、启发、参与等化的教育。 1.10.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 1.11.人的个体发展:个体从降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身体的发展是指身体的各组织系统的发育和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人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的发展。 2.1.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2.精神环境:又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2.3.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4.文化(狭义):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2.5.文化传递: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的流动,文化传递与传播过程补充、发展、丰富着文化,因为它注入了传播者的经验与整理创造。 2.6.文化选择: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撷取或排斥,即择优汰劣,取精去糟的过程。 2.7.文化变迁:文化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来自文化容的变化,并非所有的文化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2.8.人的个体社会化: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3.1.儿童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互作用的。 3.2.回忆说:柏拉图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基本上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并成为有意识的先天知识(理念)。后天环境对人不具影响,一切研究、学习都只不过是对先天理念的“回忆”。 3.3.成熟势力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而这个顺序是由物种和生物进化的顺序决定的。所有儿童都按照这个顺序发展,

《学前教育学》试题

《学前教育学》试题(2509)—2013 年7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游戏的主要特点包括( A ) A.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B. 社会性、现实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自主性 C.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偷悦性、抽象性、自主性 D. 社会性、虚构性、兴趣性和愉悦性、具体性、参与性 2. 学前儿童德育的主要方法有( A) A. 说服、范例、练习、评价 B. 指导、范例、练习、评价 C. 说服、规范、练习、评价 D. 说服、范例、练习、批评 3.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D ) A 大教学论 B 世界图解 C 理想国D. 林哈德与葛笃德 4. 属于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是( B ) A. 社会交际能力 B. 控制情绪能力 5. 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 C ) A. 单一性 C. 发展性 6. 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要求的纬度划分,幼儿园环境设计可分为(B ) A. 教学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B. 生存环境、安全环境、活动环境和交往环境 C. 教学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D. 生存环境、安全环境、休息环境和交往环境 7. 属于教师沟通技巧的是(C ) A 目光直视 B 敢于批评 C 语调语速要适当 D 语气耍一直不变 8. 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是指( A) A.保育和教育 B.体育和智育 C.德育和智育 D.保育、教育幼儿及为家长服务 9. 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A ) A. 学前期 B. 青少年期 C. 儿童期 D. 成年期 10. 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正确的描述是( A ) A. 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B. 儿童的发展应是有个性的发展 C. 儿童的发展应是平均的发展 D. 儿童的发展应是面面俱到的无差别的发展 1.A 2.A 3.D 4. B 5. C 6.B 7. C 8.A 9.A 10. A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1. 简述家庭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答】:从家庭教养方式方面阐述:溺爱,专制,民主,放任。 12. 简述幼儿园工作的原则。【答】:(1)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2) 尊重学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的原则;(3) 保教结合的原则;(4) 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5) 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的原则;(6)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7) 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 13.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衔接的内容。【答】:(1)了解学前儿童的家庭及在家表现情况;(2) 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各项工作:(3) 向家长宣传学前儿童教育的知识;(4) 向家长传授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5) 吸收家长参加幼儿园工作。 14. 简述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设计原则。【答】: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开放性原则。 15. 简述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问题。【答】:社会要求的提高、生活制度的变化、师生关系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更、教育内容的加深、教学方法的改变。 三、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6. 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答】:(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 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3) 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4) 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青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青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17. 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提出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措施。 【答】:(1)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经验:增进两个教育阶段的相互了解、改革现有的教育机构,把小学低年级和幼儿园联系起来、为学前儿童规定统一的教青方案和要求、改革师资培训工作、提前开始普及义务教青、加强科学实验研究工作。 (2)改善我国幼小衔接工作的建议。 (每小题13分,共26分) 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53.73%, 50.85个百分点E 高中教育程度者为28.69%,高出全国各 种行业同一指标17.74个百分点;与1 9 90年人口统计数据相似,在初中以下教育阶段,该行 业从业人员平均教育程度均低于全国各种行业从业人员的相应指标:该行业初中教育程度者所 占比例14.58%,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21.73个百分点;小学教育程度者为2.67%,低于全 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34.53个百分点,文盲0.31%,低于全国各种行业同一指标12.33个百分 点。更我重要的是,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人在将来能够更多地获得高文化水平。 请你用学前教育效益的相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 【答】:(1) 材料体现了学前教青的社会效益。 (2) 如何提高学前教青的效益:提高社会对学前教青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教青思 想;调整幼儿园教育内容;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加强学前教青研究;改善师资。 :"今天 "他们一脸的疑惑,好像在问眼睛怎么可以用 来点名。眼睛又不能说话。我看着他们说"我用眼睛看着你,对你眯眯笑,就是在点你的名 字,你看到我,也对我笑一笑好吗?表示你知道我在点名了。"我点名完了,发现班上有一个特 别胆小的孩子脸上一直都笑着,上课还主动举手了,这个进步可是不小啊。 请用学过的相关原理分析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答】:该案例说明了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是指教师与学前儿童交流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现教师与学 前儿童交流的桥梁。学前儿童的发展不是一个被动地接受外界影响的过程,而是与周围环境主 动、积极地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要积极、恰当地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创造师生间相互理解、 彼此接纳、协调的氛围,将会极大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案例中的教师主要使用了目光沟通,目光沟通在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起着不同的作用。 当个别教师对"调皮"或"犯错误"的儿童批评时,不要当着全班其他儿童的面,而应投一责备的 目光以提醒正在犯错误的儿童;当孩子对某项活动或某种问题有兴趣时,教师应投一种充满肯 定、赞许的目光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有某种荣誉时,教师应投以鼓励的目光,以激励儿 童再接再厉。 教师呼唤儿童的名字,会使他们倍感亲切,觉得自己受到老师的重视,这是对儿童的尊重和基 本的礼节。因此,熟记儿童的名字是教师与儿童沟通技巧的第一把钥匙,也是进行沟通的基础。 《学前教育学》试题(2509)—2012年7 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 2. 幼儿园教育应该以作为基本活动。 3. 学前儿童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前儿童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 围事物的,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的教育过程。 4. 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学前儿童情绪的易激动性、和易表现性。 5. 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和。 6. 、充足的睡眠、以及定期的身体检查有助于减少疾病 等影响学前儿童今后的学习。 1. 《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 游戏 3. 求知兴趣良好学习习惯 4. 易感性 5. 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 健康的体质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D)。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 D.江西实验幼师 2.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D)。 A.《大教学论》 B.《世界图解》 C.《理想国》 D.《林哈德与葛笃德》 3. 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C)。 A.课堂 B. 游戏 C.环境 D. 教法 4. 社区教育起源于(B )。 A.英国 B 丹麦 C.法国 D. 美国 5. 根据班级人数安排桌椅,是指活动室空间设计中的( A )。 A. 开放式 B.区隔式 C. 秧田式 D.封闭式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 教育功能 2. 游戏 3. 反思日记 4. 亲子班 1.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2. 游戏萃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3. “反思日记”是指教师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思想的记录,以此来 促进其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合适地呈现和揭示生活经验乃至穿透经验的一种话语方式。 4. 由社区组织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0-3岁未入园儿童,家长带孩子每 周定期来园参与亲子活动。幼儿园则提供师资等,组织具体的亲子活动,多方面指导学 前儿童家庭早期教育。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答】: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监 管;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多渠道办托幼机构;为学前教育 立法。 2. 简述我国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答】: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灵 活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趣味性原则。 3. 简述科学的儿童观。【答】:树立科学的儿童和教育观,就是要对学前儿童有真挚的爱,与 学前儿童有良好的沟通,知道儿童的需要和想法,并让儿童理解教师的要求及标准,使儿童在 教师正确的指导下,在爱的教育氛围下获得最佳的教育,达到全面发展。①热爱、尊重儿童; ②学会赏识儿童。 4. 简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答】: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教 育是其它教育的坚实基础;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步入社会的起点;家庭教育是学前儿童 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的各种因素是学前儿童性格养成的条件。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现代幼儿园教育中应建立怎样的新型师幼关系? 【答】:要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创设安全、温暖、互相信任的环境,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教师应该热爱并尊重儿童。(2) 教师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影响。 六、案例分析题( 15分) “梧桐树就是梧桐树飞这是我的外甥女甜甜用“就是”造的句。老师用红笔打了一个大叉 子。这个句子使我想起了鲁迅的名句"我家的院子里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还有一次我翻看甜甜的图画作业,只见上面画了一个长扁的椭圆。圆是绿色的,周围画着绿色 的光芒,画的名字是“太阳”。老师的评语是“画得不像,用色不当,重画。”太阳在我们眼 里不是绿色的,但是我们怎么能断定在孩子眼里不是绿色的呢?我们应该问问孩子的感受,而不 是简单地打一个大叉子。 请你用幼儿园教师角色的相关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1) 教师是促进学前儿童发展的指导者;(2) 教师是塑造学前儿童心灵的工程师;(3) 教 师是学前儿童学习的支持者;(4) 教师是学前儿童的养护者;(5) 教师是学前儿童教育的研究 者;(6) 教师是沟通学前儿童与社会的中介者。 1 / 1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 第1章绪 名词解释: 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 2 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 收缩- 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eT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增加的题) 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C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俞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第 4 章生命活动的调控神经部分:名词解释: 1、突触:指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进行信息传递的部位。 2、牵涉痛:是某些内脏疾病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3、胆碱能纤维:凡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简答题: 1、简述突触传递过程。 答: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前膜去极化,使突触前膜对Ca2+ 的通透性增大,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小体(神经细胞内),促进突触小体内的囊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通过出胞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于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离子跨膜流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局部电位变化,即产生突触后电位,包括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说明自主神经的递质、受体类型及分布、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效应及受体阻断剂。 自主神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①递质:交感神经(其递质为Ach)和副交感神经(其递质为NA ②受体类型:交感神经:a i、a 2 ,B i、B 2 副交感神经:M、N1、2 分布及效应(递质- 受体结合后): M受体:心脏一抑制,支气管、消化管平滑肌和膀胱逼尿肌一收缩,消化腺一 分泌增加,瞳孔一缩小,汗腺一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一舒张等。 Ni受体:神经节突触后膜一节后纤维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 N受体:骨骼肌运动终板膜一骨骼肌收缩。 a i受体:血管—收缩、子宫—收缩、虹膜开大肌—收缩(瞳孔—扩大)等。 a 2受体:

合同管理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法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P2 2、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P21 3、抵押: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向债权人以不转移占有的方式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用以担保债务履行的担保方式。P10 4、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双方为了担保债务的履行,约定由当事人一方先行支付给对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作为担保。P12 5、仲裁:仲裁亦称“公断”。是当事人双方在争议发生前或争议发生后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交给第三者作出裁决,并负有自动履行义务的一种解决争议的方式。P47 6、索赔: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根据法律、合同规定及惯例,对不应由自己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损失,向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提出给予赔偿或补偿要求的行为。P177 7、建筑工程一切险:建筑工程一切险是承保各类民用、工业和公用事业建筑工程项目,包括道路、桥梁、水坝、港口等,在建造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而引起的一切损失的险种。P14 8、固定价格合同:固定价格合同是指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价款不再调整的合同。这种合同的价款并不是绝对不可调整,而是约定范围内的风险由承包人承担。P109 五、简答题: 1、①什么是要约?②要约的有效要件有哪些?③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有哪些?P27 答:①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②要约应当具有以下条件:1.内容具体确定;2.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③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它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

预备行为,在法律上无须承担责任。这种意思表示的内容往往不确定,不含有合同得以成立的主要内容。

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榜样示范法 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以自己和别人的好思想、好言语、好行为,形象生动地影响孩子的一种方法。 幻想 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依法执教 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个别差异 一般是指个性差异,即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 表演游戏 是儿童按照故事、童话的内容,分配角色,安排情节,通过动作、表情、语言、姿势等来进行的游戏。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心理健康 指个人心理方面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除了没有心理与精神疾病的症状外,其个人的认知能力、情感表达、行为表现等各方面都应维持在一个正常且平衡的状态下,使得个人对自己以及对环境的调适能够得到最高且最好的效能,进而获得快乐、满足以及产生合乎社会文化要求的行为。 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习惯化 个体不断或重复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集中思维 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确定的答案。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儿童观 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观点的总和,儿童观和教育观一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广义的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前班 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在现阶段,它是农村发展学前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城市,是幼儿园数量不足的一种辅助形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育行政复议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名词解释题

第1章名词解释 1、软件开发工具: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第三代语言)的基础上,为提高软件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从规划、分析、设计、测试、成文和管理各阶段,对软件开发者提供各种不同程度帮助(支持)的一类广泛的软件。 2、第一代语言:即机器语言,是用0、1组成的二进制字符串书写的程序,用纸带等光电设备或通过控制台上的扳键送入机器,得以存储和执行。 3、第四代语言(4GL):第四代语言的原意是非过程化的程序设计语言。针对以处理过程为中心的第三代语言,它希望通过某些标准处理过程的自动生成,使用户可以只要求做什么,而把具体的执行步骤的安排交给软件自动处理。 4、CASE工具:CASE工具指“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或“计算机辅助系统工程”,它的基本思想与软件开发工具完全一致,即应用计算机自身处理信息的巨大能力,帮助人们开发复杂的软件或应用系统。 5、所见即所得:“所见即所得”原则力图实现编程工作的可视化,即随时可以看到结果,程序的调整与后果的调整同步进行。 6、需求分析:从用户提出的初始要求出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抽象出应用领域中实际的信息需求,设计出在计算机系统内外的、合理的信息流程,并规定软件的功能与性能要求,最后形成严格的、明确的、可供实际开发使用的“软件功能说明书”,这个阶段称为需求分析。 7、总体设计:根据软件功能说明书的要求,完成软件的总体设计,包括整个软件的结构设计、公用数据库文件或数据库的设计、各部分的连接方式及信息交换的标准等。 8、结构设计:所谓结构设计是把软件划分成若干个模块,指定每个模块的功能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9、模块测试:根据整体设计时制定的各个模块的设计任务书,对程序员完成的模块进行验收,看它们是否实现了所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 10、总体测试:每个模块都达到了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后,还要测试整个系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还要检查完成的软件与编写的文档是否一致,这个工作成为总体测试。 11、设计工具:设计工具是最具体的,它是指在实现阶段对人们提供帮助的工具,是最直接帮助人们编写与调试软件的工具。 12、分析工具:分析工具主要指用于支持需求分析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与表述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从逻辑上明确软件功能与要求。 13、计划工具:计划工具从宏观角度看待软件开发,它不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帮助人们组织与实施项目,而且把有关进度、资源、质量、验收情况等信息管理起来,同时考虑到了项目的反复循环、版本更新,实现了“跨生命周期”的信息管理与共享,为信息和软件重用创造了条件。 14、工具的可靠程度:软件开发工具应具有足够的可靠性,即在各种各样的干扰下仍能保持正常工作,而不致丢失或弄错信息。 第2章名词解释 1、软件危机:指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引出一系列问题:软件产品交付拖延、错误多、不可靠、费用增大、不能适应应用变化等,因此怀疑大型软件的复杂性是否超越了人的处理能力。 2、水波效应:因修改程序带来的连带影响。当人们修改程序的某一处时,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修改对相关部分带来的影响,结果出现了新的错误。 3、黑箱检验:输入一些信息,通过观察是否能得出预期输出来判断软件是否正确的一种软件测试方法。黑箱检验只能证明程序有错,而不能证明程序没错。 4、模块的凝聚性:模块的功能在逻辑上尽可能的单一化、明确化,最好做到模块与任务的一一对应,即每个模块完成一个任务,反之每一项任务仅由一个模块来完成。这也称为模块的凝聚性。 5、模块间的耦合(耦合性):模块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称为耦合。 6、模块间逻辑耦合:如果模块间传递的是控制信号,则称模块间具有逻辑耦合。 7、(对象的)封装性:把对象的静态属性和相关操作作为一个整体,对外不必公开这些属性与操作。 8、(对象的)遗传性: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操作,自然地成为其子类的性质,不必加以重复说明或规定。 9、即插即用程序设计:即插即用程序设计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制造硬件的思路来生产软件。一部分人专门生产软件组件,一部分人设计整个软件结构,并且把软件组件插入这个结构,以便迅速完成大型软件的研制

学前教育幼儿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举例说明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中的作用】: 幼儿教育活动情景是教师或教师与幼儿共同概括教育目标和内容设置的教育活动情景。 作用:一、建构教育活动情境:就且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只有在一种开 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中,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聪明才智,形成良好的品质与个性,发展健康的体能,促进社会交往能力。 二、监控教育活动情境:1.以物质情境及媒介。2.以幼儿群体为媒介,利用幼儿之 间的相互影响,实现教育目标。3.以教师自身为媒介,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幼儿。4.实行教师角色转换。 三、调节教育活动情境:1.调整物质情境。2.调节教育活动情境气氛。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园教育情境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现象的科学。【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 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 三. 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 育意义的课题,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学习有何特点,】

1. 游戏是幼儿学习基本的形势和方法。 2. 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学习。 3. 幼儿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的参与。 4. 幼儿学习需要幼儿园教学的适应与促进。 【简述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 1. 象征性游戏是主要的游戏类型。 2. 动作日益丰富和精通起来,言语也逐渐发展起来。 3. 象征性游戏中以角色游戏最为典型。 4. 幼儿游戏中,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 观察法: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发生 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研究方法。 2. 实验法:根据研究假设,运用一定的认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 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 法。 3. 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的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 料的收集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4. 测量法:采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按照规定的程序,收集有关资料的数据资料并加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综合学习指导》名词解释题答案.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综合学习指导》名词解释题答案 1.国家通用语言:是国家推广使用的通用语言,在我国,普通话是我国推广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 2.普通话:普通话是我国推广使用的国家通用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3.规范汉字:指新中国建立以来由政府发布的规范文件所规定的汉字。 4.方言:是语言的变异形式,是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例如我国,现代汉语方言有吴方言等七大方言区。 5.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应映。例如吴方言就是一种地域方言。 6.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例如行业语就是社会方言。 7.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基础方言。如汉民族共同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 8.方言岛:一个大方言区内零星分布、通行另一种方言的区域,该方言区域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例如海南岛的军话就是被闽方言包围的一个源于官话的方言岛现象。 9.隔音字母:字母y和w是隔音字母,起分隔音节界线的作用,例如音节ianguang(仰望用上隔音字母拼写为yangwang就不会被误会为ianguang(眼光了。 10.音节:是人们在听觉上最容易分辨、最自然的语音单位。例如“我去上海”有四个音节“wǒ qù shàng haǐ”

11.声母:是音节中位于音节前面的辅音,普通话有22个声母,除了一个零声母,其余都是由辅音充当。例如“普通话(pǔtōnghuà”三个音节的声母分别是p、t、h。 12.韵母:是一个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可分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普通话韵母有39个。例如“普通话(pǔtōnghuà”三个音节的韵母分别是u、ong、ua。 13.声调:是贯穿一个音节的高低升降的调子,由音高变化形成,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14.发音部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叫做发音部位。例如“上唇、舌尖上齿龈”。 15.发音方法: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以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叫做发音方法。例如“送气音、清音”。 16.韵头:是韵母中位于韵腹前面的音素,例如韵母uai,u是韵头。 17.韵腹: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一般由开口度最大的元音充当,如果韵母中只有一个元音,这个元音就是韵腹。例如韵母uai,a 是韵腹,韵母ing,i是韵腹。 18.韵尾:是韵母中位于韵腹后面的—一个音素,通常由元音或辅音充当。例如韵母uai,a 是韵腹,i是韵尾,韵母ing,i是韵腹,ng是韵尾。 19.单韵母:由一个元音构成的韵母,例如韵母a。 20.复韵母:包含几个元音或者由元音、辅音组合而成的韵母,例如韵母iao。 21.鼻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n或ng构成的韵母,例如韵母eng。 22.四呼:汉语韵母按韵头不同分出的四种类别。39个韵母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例如ai是开口呼, iou是齐齿呼、uan是合口呼、ǖe是撮口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