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届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_文档_(3)

2016届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_文档_(3)

2016届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_文档_(3)
2016届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_文档_(3)

2016届历史必修Ⅰ、Ⅱ、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元代出现了青花瓷,元代的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松江是元明两代的棉纺织中心,

中国近代史结构图

中国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1915: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提倡民主科学;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解放运动、文化转型

运动、片面性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初步形成

1937.7: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党积极抗战:淞沪会战(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平型关大捷(最早)、台儿庄大捷(最大)南京大屠杀

百团大战(1940)

中共七大(1945延安、毛泽东思想确立)

中国抗战胜利意义(第一次、奠定基础、世界贡献、地位)

1946

夏:全面内战爆发

1947.6: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反攻序幕

1948年底—1949年初: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9.4: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 1949.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840—1842: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鸦片战争

(1)时间:1840~1842年

(2)原因:直接原因:维护鸦片贸易或虎门销烟(导火线)

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南京条约》:

①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A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按从南到北的顺序)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D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影响: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利益

(2)经过: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3)影响: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兴起了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1)由于清政府封建统治日益腐朽,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面落后。

(2)战争爆发后,指挥混乱,用人不当,没有采用恰当的战略战术,抵抗派屡屡受压,妥协派日益得势,终于导致战争节节失利。

(3)由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力雄厚,武器先进,并且蓄谋已久。

(4)根本原因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活动有:设译馆,翻译外国书报刊,如《各国律例》;编译《四洲志》,系统介绍各国地理历史概况。

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

《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金田起义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根本原因)。

②广西连年灾害,各种矛盾尤为突出。(直接原因)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和发动群众,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作了准备。

《天朝田亩制度》:

①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简称: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具有无法实现的空想性。

《资政新篇》: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改革内政的治国方案。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它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1861—1895: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海军、教育

洋务运动背景:内忧外困

内忧指的是发生于1851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外困指的是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口号是“自强”、“求富”。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采用西方实用科技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

19世纪70年代前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割台湾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马关条约》内容及危害(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了):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俄、德、法>干涉还辽)

②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巨额赔款使国家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列强的侵略深入到内地)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使列强的侵略方式转变: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1898:戊戌变法运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口号:“扶清灭洋”

局限:(1)落后性:“扶清”有其策略上的合理性,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没有反映出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

(2)排外性:“灭洋”带有笼统排外色彩(没有区分外来侵略和外来近代文明)。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190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05: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阐释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191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912: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1912—1919: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出现的原因

(1)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一战,对华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减少。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3)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国民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以抵制洋货,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促进。

1919: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五四运动的原因

1.经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的思想基础。

3、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阶级矛盾尖锐。

4.一战期间: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激化了民族矛盾。

5.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道路

6.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过程:

初步目标实现:①撤销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②释放被捕学生

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历史意义):(重点掌握)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②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

③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⑤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到了领导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192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

①经济基础——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④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后,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等地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诞生: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召开(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

1922年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修改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1924: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新三民主义)、大革命开始

1926:北伐战争:珠江流域→长江流域

1927: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大革命失败

1927:南昌起义(第一枪;建军节)、秋收起义(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31:九一八事变(沈阳)→伪满洲国

1934.10—1936.10:红军长征

1935.1: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核心地位、独立成熟、转折

遵义会议:内容: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从此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

1936.12: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共关系转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世界历史各时期知识点总汇

古代希腊 雅典民主政治:梭伦、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少数民主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薄伽丘、莎士比亚;思想解放 西方人文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因信称义;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精神发展 启蒙运动:理性主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开辟新航路:迪亚士→好望角;哥伦布→美洲

世界市场 荷兰、英国殖民扩张:建立海外商品市场;世界市场形成主要途径;日不落帝国 逐步形成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完善

欧美代议制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联邦、共和、总统制;第一部成文宪法 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专制、军国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和实践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经典力学体系:牛顿的机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近代世界 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冲击“神创说” 科学技术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部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

苏俄革命 新经济政策:固定的粮食税;允许中小企业私营、外资经营;自由贸易 和建设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严重,导致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摸式弊端→苏联解体 背景: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金融、工业、农业、以工代赈、社会保障;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及影响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福利国家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北约、华约组织的成立为标志

当今世界政治 多极化趋势发展:欧共体形成;日本高速发展;中国振兴;不结盟运动 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当今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

经济全球化:实质是发达国家主导的新一轮资本扩张;机遇和挑战并存

现代科技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普朗克量子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

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成果;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代 世 界(1917——今)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两大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斗争。但君主与中央占主导地位。

影响:有利于防止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容易产生暴政、腐败;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后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发展。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经济

水利:春秋战国时期:芍陂、都江堰、郑国渠;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绘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北宋以后文人画占主流

第五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体系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文艺复兴的推动作用,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第七单元: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后果:打破各大洲孤立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殖民掠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第八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第九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第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十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十三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意义: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爱国运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客观上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第十四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政治知识点 自己整理

必修三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文化 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2)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文化活动也是文化的形式。 4、实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5、总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6、文化的作用: (1)总的作用;(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影响) 7、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8、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9、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知识限定) 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简洁版)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 (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一、文化是什么 1.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 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二、文化的特点 1. 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所创造、为所特有的。纯粹“自 然"的东西称为文化。有了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 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2. 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载体,需要通过 呈现出来。 三、.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四、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相互、相互 经济是,决定 (1)相互影响 文化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即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 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相互 政治文化 (1)相互影响 文化政治,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即同经济。 (2)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四 .文化在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来自于。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 2.文化影响。 三、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 【微探究】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胞吐。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

(完整word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 )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啊,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孟子的主: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 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 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 总之,使世界进入资 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 )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衡等。

2019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 含答案

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 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教材导学]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 (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3.影响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

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意义:①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①表现: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特点:a、潜移默化。b、深远持久。 *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优秀文化在塑造人生中的意义:①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 *尊重文化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必要性:a、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遵循的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和顺应变动性。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继承传统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他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三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①源泉: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②作用:a、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我国新时期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和文化创造的主体: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的途径和过程: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③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我们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政治】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 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如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 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生物-必修2-思维导图

--

遗传的物质基础 --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生物的变异表现性(改变)=基因型(改变)+环境条件(改变) 可遗传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 的变异 染色体 水平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数 目变异 非整倍体:单体、缺体、三体等 整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人类遗传病 与优生 基因突变:碱基替换、移码突变等 DNA 基因 水平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互换 基因拼接(DNA重组技术) 进化 自然选择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手段)→遗传变异(内因、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原始物种新物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进化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方向 推动 --

-- 遗传的基本规律 假说-演绎法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提出假说 结论 演绎推理 设计实验 验证 自花且闭花传粉,自然条件下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高茎→高茎∶矮茎≈3∶1 ?黄圆→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 分为显性和隐性②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分为纯合子与杂合子 DD ×dd →Dd ?Dd →1DD:2Dd:1dd=高茎∶矮茎≈3∶1 YYRR ×yyrr →YyRr ?YyRr →9Y_R_:3yyR_:3Y_rr:1yyrr=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 高茎(Dd)×纯种矮茎(dd)→高茎(1Dd)∶矮茎(1dd)≈1∶1 黄圆(YyRr)×纯种绿皱(yyrr)→黄圆(1YyRr)∶绿圆(1yyRr)∶黄皱(1Yyrr)∶绿皱(1yyrr)≈1∶1∶1∶1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果蝇的白眼和红眼 红♀×白♂→红♀×红♂→红(♀、♂):白♂≈3:1 但是:白眼都是雄的。 假设: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遗传 X A X A ×X a Y →X A X a ×X A Y →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 D 佝偻病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交叉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女正:X B X B 女正(携带者):X B X b 女患X b X b 男正:X B Y 男患:X b Y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连续遗传,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女患:X D X D X D X d 女正X d X d 男正:X D Y 男患:X d Y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概述 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二、文化的作用 (一)综述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阻碍作用。 (二)对社会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2)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教育、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A从国内来说,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B从国际来说,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怎样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 (1)我国在当前国际竞争中提高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三)对个人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影响方面:①文化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A.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的文化塑造人生 ①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②优秀的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5、为什么要重视文化软实力: (1)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实力的竞争中,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劳动者素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占据突出地位。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方式来推行强权政治,国际领域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6、怎样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加强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世界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地位和意义)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