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②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治疗。

③了解铁的代谢。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缺铁性贫血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铁的吸收利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新课讲解(问题引导法)

(一)概述(问题引导法)

1?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

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

(3)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广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3.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二)护理评估(问题引导法)

1?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病史;有无需铁

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幼儿及儿童病人有无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身体评估

(1)贫血共有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

短。

(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3)缺铁原发病表现

3?心理-社会状况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力病人自觉工作效率低,常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病人常有焦虑和烦躁。

4.辅助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贮存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

(3)骨髓象: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5?治疗要点(关键在于病因治疗)

-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方式

(1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防性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

(2)铁剂治疗是纠正缺铁性贫血的有效措施。

口服铁剂(首选):硫酸亚铁

剂[口服铁剂后胃肠道反应严重而无法耐受者

治注射铁剂:"消化道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者

疗(适用情况)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者

(四)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案例导入法)

李先生,45岁,因疲乏无力、气促、心悸、食欲不振3月入院。护理体检:口唇、面色苍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血清铁减少,骨髓铁染色示细胞外铁消失。粪便检查见钩虫卵。病人对本病一无所知,对预后感到担心。入院后睡眠不好,心情不好。临床诊断为缺铁性贫血。试列出该病人现存的护理诊断。

(一)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有关防治方面的知识

(二)护理目标

1?缺铁状况纠正,营养失调改善

2?活动耐力增强

3?能描述引起缺铁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三)护理措施

除按贫血一般护理(休息与活动,吸氧,饮食护理,输血等)外,还应做好以下护理:

1.饮食护理

①均衡饮食,避免偏食、挑食;

②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③多食含铁丰富且吸收率高的食物;

④搭配富含维生素C 的蔬菜和水果;

⑤避免同服牛奶、浓茶、咖啡和刺激性食物。

2.用药护理

(1)口服铁剂护理:

①应餐后或餐中服用;

②避免与牛奶、浓茶、咖啡等同服;还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及H2 受体拮抗剂;

③与维生素C、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食物或药物同服,以促进铁的吸收;

④口服液体铁剂时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

⑤服铁剂期间,粪便颜色会变黑,做好解释;

⑥治疗有效于用药1 周左右网织红细胞上升;两周血红蛋白升高,1 至2 个月恢复正常?为补足体内贮存铁,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服铁剂3?6 个月。

(2)注射铁剂护理:注意铁剂的不良反应。

用药时应注意:

①首次用药须先用试验剂量深部肌内注射,同时备肾上腺素,做好急救准备,1h后无过敏反应,可遵医嘱予常规剂量;

②常用深部肌内注射,常更换注射部位;

③不在皮肤暴露部位注射,抽取药液后更换针头采用“Z‘形注射法。

(四)心理护理

向病人耐心解释缺铁性贫血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且治愈后对身体无

不良影响,解除其心理压力。

(五)健康指导

1.疾病知识指导

介绍缺铁性贫血相关知识,提高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积极防治原发病

2. 饮食指导

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提倡均衡饮食,荤素结合,保证各类营养素的摄入。

四、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铁的吸收主要在哪个部位( )

A.结肠

B.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C胃 D.回肠

2.引起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是:( )

A.铁的摄入不足

B.铁的吸收不良

C.慢性失血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不良

3.缺铁性贫血最重要的治疗原则

是:( )

A.铁剂治疗

B.病因治疗

C.少量输血

D.增加营养

E.补充维生素

4.关于口服铁剂的护理,下列哪

项不正确:( )

A.应在饭后服用

B.禁饮浓茶C不能与维生素C同服

D.避免与牛奶、咖啡同服

E.液体铁剂需用吸管服用

5.关于治疗缺铁性贫血,哪项是正确的:(

A.其目的是使血红蛋白恢复正常

B.维生素B12可增强疗效

C多饮茶水,以有利于铁吸收

D.小剂量开始,血红蛋白正常后再用铁剂3-6个月

E禁用酸性药物

(二)病例分析:

张某,女,46 岁。头晕、乏力2 月余,近日加重而就诊,病人活动后气促,皮肤黏膜苍白,无发热、出血,既往患子宫肌瘤,月经量过多。实验室:血象示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骨髓象示增生性贫血,血清铁蛋白降低。

问题:

1. 临床诊断

2.引起该病的原因

3.常见护理诊断

4.该病人的护理要点

答案:

1.缺铁性贫血

2.慢性出血(月经过多)

3.活动无耐力、营养缺乏低于机体需要量、知识缺乏。

4.

⑴休息与活动

⑵饮食护理:含铁丰富饮食。

⑶用药护理:首选口服铁剂,饭后服用,口服效果不佳改用注射铁剂。

坚持疗程,补足储存铁。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标准护理计划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标准护理计划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致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活动无耐力;②有感染的危险;③知识缺乏;④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活动无耐力相关因素贫血,虚弱。营养不良。主要表现活动后乏力、虚弱、气喘、出汗。头晕,眼前发黑,耳鸣。护理目标患儿随着贫血改善,耐力提高。护理措施评估患儿目前的活动程度和休息方式。与患儿家属制定活动计划,体力不支的患儿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一般少量的活动应尽量让患儿在床旁、本病室内进行。外出检查需要抱行或或轮椅推行。增加患儿营养,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静脉输血、血浆、白蛋白。有计划地安排各项检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尽量避免患儿哭吵、激动及情绪紧张。协助患儿进行洗漱、进食、大小便等个人卫生活动。吃奶的患儿,喂养时宜竖抱起,或抬高头部,吃奶时间以20分钟为宜,少量、多餐,必要时喂奶前后吸氧15分钟。重点评价患儿活动量是否逐渐增加有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卧床。主要表现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白细胞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护理目标患儿不发生感染。护理措施病室每天通风换气,限制探视人员,白细胞过低者给予单独隔离房间。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床单清洁、整齐,衣被平整、柔软。保持口腔卫生,指导年长儿晨起、饭后、睡前漱口,避免用硬毛牙刷。婴幼儿应加强臀部护理,预防红臀。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家属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重点评价患儿是否有感染发生。患儿家属是否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知识缺乏相关因素家属对疾病的有关知识缺乏。主要表现家属不能正确地喂养小孩。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与护理。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②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治疗。 ③了解铁的代谢。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缺铁性贫血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 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铁的吸收利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新课讲解(问题引导法) (一)概述(问题引导法) 1.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

(3)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3.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二)护理评估(问题引导法) 1.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病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幼儿及儿童病人有无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身体评估 (1)贫血共有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 (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3)缺铁原发病表现 3.心理-社会状况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力病人自觉工作效率低,常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病人常有焦虑和烦躁。 4.辅助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贮存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 (3)骨髓象: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1.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注意休息,适量活动,贫血程度轻的患儿可参加日常活动,勿需卧床休息。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营养失调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茶、咖啡、牛奶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物同时应用。 (3)服用铁剂的护理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可与维生素C 同服,以利吸收;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服药后3~4d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注射铁剂时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肉注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4)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护理要点、预防知识。介绍服用铁剂的注意事项。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1.营养失调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血红蛋白减少、组织缺氧有关。 3.口腔黏膜改变与缺铁时口腔黏膜异常角化,易发生口炎、舌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护理要点: 1.加强营养,供给铁剂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瘦肉、肝、蛋黄等。服用铁剂,按医嘱服用硫酸亚铁、10%枸橼酸铁铵(三价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不能口服者可选用右旋糖苷铁、山梨醇枸橼酸铁复合物,深部肌肉注射。注射用铁剂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服药时间应在两餐之间,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最好与稀盐酸合剂、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铁剂不宜与牛奶、茶水、钙片等同服。 2.注意休息,适量运动病室应安静清洁,宽敞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对轻、中度贫血的病儿不必限/制活动,重度贫血的患儿应注意休息,特别是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的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耗氧。 3.防止口腔黏膜损伤缺铁时易发生口炎,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口腔护理每日2次。服用铁剂药液时,可用吸管直接送到舌根部,避免与牙齿舌面接触,服药后多饮水。 4.预防感染因贫血患儿免疫力较差,易并发感染,应注意保护,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空气消毒1至2次,注意保护性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护患儿,不到公共场所去,避免感染。 2.纠正偏食习惯,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色、香、味,以增进食欲。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1.妥善安排患儿饮食,增强含铁食物摄入,坚持用药。 2.向家长及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导致本病,协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3.注意休息,减少体能消耗。 4.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2-3个月。 5.定期复查血象。 10.先天性心脏病的出院指导 1.喂养耐心,给予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勿食过饱。 2.让患儿注意休息,勿剧烈活动,有蹲跪时,让患儿自己蹲下,自己起立。 3.预防感染: (1)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受凉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2)少去公共场所。 (3)做小手术时,如拔牙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E.手背 14.缺铁性贫血患者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会出现 A.面色苍白 B.疲乏 C.头晕 D.耳鸣 E.异食癖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铁的代谢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 铁吸收不良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铁丢失过多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病史、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儿童患者有无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二、身体评估 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 力病人自觉工作能力下降而感到不安 易激动和烦躁。因宗教信仰而素食、饮食结构不合理、知识缺乏、生活异常贫困是其社会因素。 四、辅助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血清铁蛋白降低。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五) 治疗要点 1.改变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与方式,预防性增加含铁丰富的食物或铁强化食物;积极治疗原发病。 2.口服铁剂:硫酸亚铁 注射铁剂:对口服铁剂后胃肠反应严重而无法耐受、消化道疾病导致铁吸收障碍及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的病人可注射铁剂。常用科莫菲和右旋糖酐铁。 护理诊断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体内铁不足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内科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内科护理 发表时间:2015-05-04T10:29:34.9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赵凤君 [导读] 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1]。赵凤君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164300) 【摘要】目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护理。方法:分析2012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10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对患儿进行一般护理,合理安排患儿饮食,观察患儿病情防止病发症发生。结果:100患儿均好转出院。结论:贫血越重、输血量应越少、输血速度应越慢。对患儿进行及时护理,提高患儿成活率。 【关键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274-02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是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100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男75例,女25例,年龄最小为1岁以下,最大8岁。 1.2 治疗及结果补充铁剂的治疗原则是能口服者,尽量不采用注射给药法,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最常用为10%枸橼酸铁胺、硫酸亚铁或葡萄糖亚铁。也可用铁注射剂治疗,常选用右旋糖酐铁,需严格掌握注射铁剂的应用指征,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无法耐受的,以及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者应考虑用注射铁剂,深部肌肉注射。结果患儿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注意休息,适量活动患儿病室应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根据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同时注意病情观察,调整活动强度。 2.1.1 对轻、中度的贫血患儿,不必严格限制日常活动,注意其剧烈活动后易有疲劳表现,甚至头晕、目眩、心悸、发绀等。故此类患儿生活应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活动间歇保证患儿充分的休息。 2.1.2 对易烦躁、激动的患儿,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看护、抚慰,使其保持安静,避免因烦闹而加重缺氧。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 2.1.3 对重度贫血患儿,因贫血严重,血红蛋白明显减少造成组织缺氧,可有心悸、气短或活动后症状明显加重。应吸氧、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担,协助患儿的日常生活,定时测量心率。 2.1.4 重症贫血并发心功能不全或明显感染者可输血,以尽快改善贫血状态。输血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输血前认真检验血型及交叉配血,准确无误后方可给患儿输入;②输血过程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③以输入新鲜浓缩红细胞为宜,每次2~3ml/kg。贫血愈重,一次输血量应愈小,速度应愈慢,以免引起心功能不全;④密切观察输血过程,疑有输血反应时,立即减速或停止输血,及时报告医生紧急处理[2]。 2.2 饮食护理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家长应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麦麸、植酸盐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品同时进食。婴儿膳食种类较少,且多为低铁食品,应指导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或补充铁强化食品,如铁强化牛奶、铁强化食盐。人乳含铁虽少,但吸收率高达50%,一般食物铁的吸收率仅有10%~22%,应提倡人乳喂养婴儿;指导家长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及早给予铁剂治疗;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的肠道出血。 2.3 用药护理口服铁剂易引起恶心、呕吐及胃部不适,饭后或者两餐之间服用可减少反应,利于吸收,如不能耐受可从小剂量开始。避免与牛奶、茶、咖啡、蛋类同时服用,因茶中鞣酸与铁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物质,牛奶含磷高,影响铁的吸收。口服液体铁剂时需使用吸管,避免牙齿染黑,服药后漱口。口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黑色,是由于铁与肠内硫化氢作用而生成黑色的硫化铁所致。口服铁剂胃肠道反应严重无法耐受者,以及病情要求迅速纠正贫血者应考虑用注射铁剂。注射前应计算补铁剂总量,避免过量致铁中毒,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应深部肌内注射,以减少局部刺激,促进吸收。铁剂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网织红细胞数量增多可作为有效指标,8~10周血红蛋白达到正常之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1个月,6个月时再服铁剂3~4周,以补足体内储存铁。使用铁剂治疗2~3周后贫血症状如无改善,应及时通知医师,仔细寻找原因,大多是由于用药量不足、用药不规则、腹泻影响吸收或同时伴有感染等因素[3]。 3 讨论 合理喂养是纠正贫血的重要途径,因母乳含铁量比牛奶高,且易吸收,应提倡母乳喂养。生后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添加副食要注意由少到多、由单种到多种、由简单到复杂,1岁左右断奶后不宜吃过硬、过凉、刺激性强的食物,应多给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的心、肝、肾、血以及牛肉、蛋黄、菠菜、豆制品、黑木耳、红枣等,纠正偏食习惯。对体弱多病或生长发育过快的小儿应提倡科学喂养、合理安排膳食、定期去医院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指导家长培养小儿合理的饮食习惯,不偏食。注意饮食的搭配,用铁锅炒菜。向家长讲解治疗贫血药物的作用、副作用,按时足量服药,定期复查血象。 年长儿学习和活动过久,自感乏力、头晕等,因而会有心理压力,担心治疗效果及治疗对学习的影响,医务人员应主动与患儿沟通交流,通过宣教让年长儿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程、治疗和预防,解除思想压力,对有异食癖的患儿,应正确对待,不可过多指责。对恢复期患儿要加强教育、训练促进其智力及动作的发育。 经过治疗和护理,患儿倦怠乏力有无减轻,活动耐力是否逐渐增强,活动量增加后有无心慌、气短;是否达到食欲恢复正常,缺铁因素消除,贫血纠正;是否未发生或已经控制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家长及年长患儿是否知道本病的发病原因,能否遵指导正确服用铁剂,并能正确选择含铁较多的食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饮食。 参考文献 [1]朱丹,李军石,云爱玲.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9卷第04期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1-05-31T17:50:08.0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于守艳[导读]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于守艳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 15760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67-01 【摘要】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由于体内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体内贮存铁主要存在于骨髓、肝、脾、肠粘膜等组织中。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婴幼儿、妇女更多见。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护理 一、临床资料 缺铁性贫血患者68例,男25例,女43例。年龄8~44岁。头晕乏力42例,胸闷、心悸气促14例,上腹不适呕吐、腹泻4例,黑便1例,无自觉症状7例。 二、临床表现 本病发病多缓慢,常有原发病的表现,如溃疡病、痔疮导致黑便、血便,妇女月经量过多等。缺铁加重才出现贫血及含铁酶活性降低的表现。缺铁性贫血早期多无症状,贫血明显时可具有一般贫血的症状体征,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心悸气短、严重可发生贫血性心脏病。部分患者可伴组织缺铁表现: (一)舌炎、口角炎表现为舌乳头萎缩、舌痛、舌质淡而光滑,口角皲裂等。由于咽部、食管粘膜萎缩、变性可引起吞咽困难(plummer-vinson综合征),表现为吞咽时感觉有食物粘附在咽部,此表现在我国患者中少见。 (二)缺铁所致外胚叶营养障碍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指甲条纹隆起,严重呈“反甲”、薄脆易裂。 (三)神经、精神系统易激动、烦躁、兴奋、头痛,多见于儿童。此外,儿童可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少数病人有异食癖。喜吃泥土、生米、冰块、石子等。以上表现与脑组织中铁依赖酶活性降低有关。 三、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让病人了解铁缺乏是引起贫血的原因,饮食可补充部分铁元素.故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质食品。含铁多的食物如肝、瘦肉、豆类、紫菜、木耳、海带等,动物食品含的铁更易被吸收。长期不吃肉食的习惯,可引起缺铁致贫血,指导病人应保持均衡饮食,不挑食是重要的;食用鱼、肉类及富含维生素C食品,有利于铁的吸收。注意餐后即刻饮浓茶会影响铁的吸收,由于茶叶中含鞣酸与铁结合形成不易吸收的物质,饮茶在餐后2小时较合适。此外,补充铁剂的同时需要给予蛋白质,若蛋白质缺乏,也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 (2)药物护理:①让病人了解口服铁剂易引起胃肠道反应,故应饭后服用,从小剂量开始,若仍有不适可及时告诉医护人员,以便调整药量或更换制剂;②口服液体铁剂时,病人要使用吸管,避免染黑牙齿;③服铁剂同时忌饮浓茶及牛奶;④服铁剂期间大便会变成黑色,这是由于铁剂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变成硫化铁所致,应向病人说明以消除顾虑;⑤注射铁剂时,首次给药须用0.5ml作为试验剂量,1小时后无过敏反应可给足量治疗。抽取药液后更换针头,采取“Z”型注射法以免药液溢出。需要深层肌肉注射,以促进吸收减轻疼痛。副作用:极少数病人可有注射局部疼痛、淋巴结肿痛。全身反应轻者面红、头昏、荨麻疹。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注射后10分钟至6小时之内要观察副作用,最好备有肾上腺素1支;⑥铁剂治疗时间:直至血红蛋白正常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4~6个月,目的均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3)病情观察:有无头晕、头痛、纳差,听心率,测呼吸频率,观察皮肤、粘膜及活动耐力变化。了解血红蛋白、血清铁及铁蛋白水平。 (4)适宜活动量:本病病程较长,患者对日常活动均可耐受。但剧烈运动时较同龄正常人易感疲乏,甚至头昏目眩。因此,应让患者生活有规律,做适合个体的运动。勿需卧床。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贫血严重或贫血发生速度快者,应卧床休息为主,轻中度贫血或贫血发生速度缓慢者,可活动与休息交替,根据病人体力帮助制定每日活动计划,让病人参与制定,贫血改善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 (5)出院指导:本病病因明确者要求病人认真彻底治疗,否则以后可再发。出院后坚持上述饮食,遵医嘱继续服铁剂,定期门诊复查。 四、健康教育 1.预防措施在易患人群中开展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卫生教育,对婴幼儿强调改进喂养方法,应及时增加辅食,如蛋黄、青菜、瘦肉和肝等含铁丰富食品。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除食用含铁多的食物外,还可每日服少量硫酸亚铁0.2g。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孕妇和婴幼儿食品中加入少量铁剂,在瑞典首先实行,效果极佳,目前认为可以推广应用。对青少年应纠正偏食、定期检查,治疗寄生虫感染等。 2.疾病知识的指导向本病患者说明贫血的病因及积极根治病因的重要意义,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便于主动配合治疗。本病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根治情况,若能根治,则贫血可彻底治愈。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叶任高.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3田玉琴.杨存珍.贺金文妊娠期常规补铁的研究进展 1999(0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加红蛋白合成减少(hypochromia)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6个月至2岁的小儿最多见,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卫生部列为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铁是构成血红蛋白必需的原料。任何引起体内铁缺乏的原因均可导致贫血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储存铁主要在胎儿期最后3个月从母体获得,故早产、双胎、孕母患缺铁性贫血等都可导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果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或年长儿偏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生长发育快婴儿期和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早产儿生长发育更快,铁的需要量相对增加,易发生缺铁。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每须摄入的铁量相对较成人为多。 4.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日排铁量相对较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亦可致铁缺乏。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每ml血约含0.5mg,长期慢性失血可致缺铁,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 5.吸收减少饮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反复感

染可减少铁的吸收,增加铁消耗,影响铁利用 【发病机制】铁缺乏对造血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功能均有影响。 1.对造血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质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iron 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2.对其他系统的影响缺铁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并可使多种含铁酶(如细胞色素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等)的活性减低。由于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与合成有关,故铁缺乏时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如5-羟色胺、去甲上腺素、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发生明显变化,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因而产生一些非造血系统的表现,如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和智力减低等。缺铁还可引起组织器官的异常,如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分泌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和反甲等。此外,缺铁还可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

第七章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一节贫血概述 一小儿造血及血象特点 造血特点 1 胚胎期造血: 卵黄囊造血:胚胎第3-4周出现。第6周后功能减退,第十周停止,造原始红细胞。 肝脏造血:胚胎第8周开始,第5个月达高峰6个月后功能逐渐减退。主要造红细胞,也可造粒细胞及巨细胞。 脾脏造血:3个月开始参与造血,5个月是停止造红细胞、粒细胞。造淋巴细胞的功能可持续至终生。 骨髓造血:起始于胚胎5个月,持续到生后,造各系血细胞。 2 生后造血 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产生各种血细胞。 骨髓造血: 婴幼儿全身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造血的潜在代偿功能差,易出现骨髓外造血。 5-7岁时,长骨中出现黄骨髓,18岁时,红骨髓仅存在于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及长骨近端。造血的潜在功能增强。 骨髓外造血:婴幼儿缺少黄骨髓,当机体需要造血量增加时,肝、脾、淋巴结恢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淋巴结的肿大,外周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和幼稚的粒细胞。这是小儿造血器官的一种特殊反应,称骨髓外造血。 血象特点: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 出生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均较高,生后较

多的红细胞自行破坏,生后10天左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约减少20%。 生理性贫血:生后2-3个月时红细胞数降至3×1012/L,血红蛋白降至110g/L以下,出现轻度贫血称生理性贫血。小儿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在12岁达成人水平。 白细胞数和分类: 生后一周左右白细胞数平均为12×109/L,婴儿时期维持在10×109/L 8岁以后接近成人。 分类:出生至生后4-6天中性粒细胞占优势,4-6天时两者比例相等以后至4-6岁淋巴细胞占优势,7岁以后白细胞分类与成人相似。 血小板:与成人相同 血容量:年龄越小,血容量占的比重相对约大。 第二节小儿贫血 小儿贫血概述 贫血的概念: 指末梢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世界卫生组织规定:血红蛋白值在6个月至6岁小于110g/L;6-14岁小于120g/L 为贫血的诊断标准。 贫血的分度: 贫血的分类: 第三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护理概念:是由于体内铁缺乏知识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又称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6个月至2岁小儿多见。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铁的先天储备不足 2 铁的摄入量不足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贫血病人的护理 一、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存在于骨髓、肝、脾等组织中的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和育龄妇女发病率较高。 人体铁有2种来源:外源性铁主要来自食物,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食物中铁必须在胃的酸性环境中,或在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才能稳定在溶解状态而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粘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存铁量来调节,当体内铁贮存量不足时,铁的吸收就增多,反之则减少,以保证体内铁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普通饮食每日含铁量约10~15mg,其中约10%被吸收(动物铁较易吸收)。被吸收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相结合,形成转运铁蛋白复合体,将铁转运到全身组织中。正常人每日排铁量甚微,主要通过胆汁、粪便排泄;育龄妇女主要因月经、妊娠、哺乳而使铁的丢失增多。 临床表现包括贫血的一般表现,缺铁所致的营养障碍而出现的特异性表现,以及缺铁性贫血原发病的表现。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病因治疗是治愈本病的关键,积极预防缺铁的有关病因可以预防本病的发生。补充铁剂包括食物和药物,口服铁剂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常用琥珀酸亚铁及富马酸亚铁等,每日服元素铁150~200mg。特殊情况下可使用注射铁剂。常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在严格计算总量后,成人首量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之后每周2~3次,直至完成总的注射剂量。 [护理评估] (一)致病因素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慢性失血,如消化性溃疡出血、月经量过多、钩虫病、痔出血等;其次是铁吸收不良,如胃肠手术、萎缩性胃炎、慢性胃肠炎等;也见于需铁量增加者如婴幼儿、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此外,铁补充不足如偏食、挑食等也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因此应询问病人的既往健康状况、饮食习惯、进食情况等,婴幼儿要了解喂养情况。 (二)身心状况 缺铁性贫血起病缓慢,早期无症状,缺铁加重时才出现贫血表现。①贫血的一般表现如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等,重度者可形成贫血性心脏病;②严重缺铁而出现的特殊表现如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枯、易脱落,指(趾)甲变平或反甲、薄脆易裂;口腔炎,舌炎,甚至吞咽困难或咽下时有梗阻感;易怒、兴奋、烦躁、头痛、多动等;少数病人有嗜异食癖,喜食泥土、石子、煤炭、生米、冰块等。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大多对疾病未给予足够重视,部分病人可因记忆力差、工作效率低而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又常引起病人焦虑不安、容易激动。 (三)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血象典型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比红细胞减少更明显。血片中可见成熟红细胞体积较正常为小,形态大小不一、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血小板多无改变。 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增生,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骨髓铁染色检查示体内贮存铁减少,可见细胞外含铁血黄素消失,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消失。 3.其他血清铁降低(血清铁即血浆转铁蛋白复合体);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总铁结合力即为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三)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一节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A1型题】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 A.巨幼细胞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2.我国最常见的的贫血类型为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恶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3.含铁量最少的食物是 A.蛋黄 B.牛奶 C.豆类 D.黑木耳 E.瘦肉 4.体内铁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及空肠上端 C.空肠下端 D.结肠

E.直肠 5.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是 A.慢性失血 B.铁的摄入不足 C.铁的吸收不良 D.铁的需要量增加 E.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6.导致女性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妊娠 B.胃大部分切除术后 C.育龄妇女 D.月经过多 E.缺乏维生素B12 7.最能反映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指标是 A.红细胞计数 B.红细胞沉降率 C.网织红细胞计数 D.血红蛋白定量 E.血清蛋白定量 8.可准确反映贫血患者体内贮存铁情况,能作为缺铁依据的指标是 A.血清铁蛋白 B.含铁血黄素 C.血清铁 D.总铁结合力 E.骨髓铁染色 9.彻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 A.给予含铁丰富食物

B.口服铁剂 C.注射铁剂 D.去除病因 E.应用应用糖皮质激素 10.补充铁剂治疗贫血最佳给药途径是 A.静脉注射 B.肌肉注射 C.皮下注射 D.皮内注射 E.口服 11.口服硫酸亚铁必有的不良反应是 A.黑便 B.便秘 C.腹泻 D.破坏牙釉 E.腹痛 12.贫血最突出的体征是 A.头晕 B.记忆力减退 C.皮肤黏膜苍白 D.心悸 E.耳鸣 13.贫血病人皮肤粘膜苍白最易观察的部位 A.面颊 B.口腔粘膜 C.前胸 D.睑结膜、口唇、甲床

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

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 一、概念:IDA是由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消耗殆尽,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贫血。在发展中国家约2/3儿童和育龄妇女缺铁,其中1/3患缺铁性贫血。在发达国家亦有约20%的育龄妇女及40%的孕妇患缺铁贫血。 1、来源:每日造红细胞需铁约20-25mg。 内源: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占大部分。 外源:每天从食物吸收1-1.5mg,如海带、木耳、香菇、肝脏、蛋类、瘦肉。 2、铁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以二价铁的形式被吸收。 影响铁吸收的因素:VC及稀盐酸可促进铁的吸收,蛋白质分解后的产物可促进铁的吸收,体内储存铁减少时,吸收增多,植物中的酸类减少吸收,药物如镁制剂、抗酸药、H2 受体拮抗剂抑制铁吸收.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痔出血,月经过多等。 2.铁需要量增加,但摄入不足:是妇女儿童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铁的吸收不良:胃、十二指肠切除术,萎缩性胃炎。 (1)铁在体内存在形式:组织中的铁主要是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和酶的形式存在。贮存铁主要是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脾、骨髓、肠黏膜中 (2)铁的来源:生理情况:来源于衰老的红细胞,海带、紫菜、木耳、香菇、肝、肉、血、豆类等。脂肪、乳类、谷物含铁较低。非生理情况:铁可来源于药物和输血。 (3)铁的吸收:铁主要在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吸收。胃酸、VitC促进铁吸收。茶(含鞣酸)、奶(含磷)、咖啡影响铁的吸收。 (4)铁的排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铁主要是随肠粘膜细胞、皮肤细胞、尿道细胞脱落而丢失。妇女还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铁。 (5)铁的转运:血清铁将铁输送至各组织。 三、病例介绍 郝春梅,女,42岁。2015年10月21日以贫血门诊就诊。HGB低,WBC及PLT 均正常,铁蛋白低,EPO高,诊断为IDA。医生开复方硫美亚铁叶美片口服(泌特)。10月27日复诊,HGB 78g/L。口服铁剂不耐受,医生开NS250ML蔗糖铁100mg静脉滴注。11月3日再次复查,HGB 99g/L,RBC 4.46×1012/L,HCT 33%,WBC 4×109/L,PLT 231×109/L,继续NS250ML蔗糖铁100mg静脉滴注。四、临床表现 缺铁性贫血的特殊表现:1、组织缺铁表现:除皮肤黏膜苍白外,还有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无光泽,易碎,部分患者呈勺状(反甲)。可有脾脏轻度肿大2、精神行为表现:如易激动、异食癖等。儿童、青少年发育迟缓。体力下降、智商低、容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或淡漠,异食癖和吞咽困难。 五、实验室检测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体积小,中央淡染区扩大,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特别是晚幼红细胞增生活跃,细胞体积偏小。骨髓铁染色阴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