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

人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补充:中国之最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武则天,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单孔大石桥是赵州桥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开始于隋朝

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在唐末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是在宋代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最早的指南仪器是战国的司南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编的《资治通鉴》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毕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是元朝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

第1课:

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南北重归统一。

★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凿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由北往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作用: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消极:给人民造成沉重的徭役负担,是导致隋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大运河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有关材料: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第2课

1、隋朝的统治跟秦朝很相似,只经历两代皇帝。由于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炀帝实行暴政,618年隋朝灭亡。同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为宰相:房玄龄、杜如晦。而当时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唐太宗把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唐太宗治国措施?

1).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勤于政事,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

2)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

3)文化上:完善科举制,扩大国学规模,增建学舍;

4)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北方和西域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打败东突厥,在新疆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5)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①日本遣唐使来华②玄奘西行天竺

6)文化上:发展科举制度。

评价: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5、左边这段话唐太宗曾经引用过。这句话表明了认识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

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体现了民本思想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表明唐太宗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第3课:

1、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2、措施:①政治上,唐玄宗注重选拔贤才,任用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重视地方吏治,提倡节俭。

3、唐朝经济繁荣表现在:

②经济上,A农业(兴修水利;江南出现水稻育秧移植技术、饮茶之风盛行;耕作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的改进与发明;抗天灾能力增强,治理蝗灾。)B手工业(丝织业技术高超;制瓷业发达,邢窑白瓷、越窑青瓷、唐三彩最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珍品。)C商业(唐都长安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城市布局上市和坊严格分开。)③文化上,完善科举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④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少数民族领袖。⑤对外关系:对外开放,鉴真东渡。

唐玄宗在位前期的统治跟唐太宗的相似点有: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注意节俭等。评价:史称“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4、灭亡:唐玄宗后期,统治逐渐腐败。出现了安禄山与史思明为首的叛乱,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农民起义,907年唐朝灭亡。

第4课:

1.创立:①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完善:唐朝科举制度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重要。

①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称状元)

②武则天时大力提倡科举,开始了殿试和武举。

③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3.僵化:明朝(明太祖)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4.废除: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清朝末年(1905年)才被废除。

5、影响: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科举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特别是唐诗的繁荣。④科举制是世界上最早的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6、实质:维护封建统治。

第5课:和同为一家(民族)

民族政策: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少数名族把唐太宗成为“天可汗”。

民族吐蕃回纥靺鞨南诏

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一带色楞河流域东北松花江、黑龙

云南苍山洱海

生活习俗游牧、农耕、纺织

和冶铁水平高

崇尚勇敢、作风淳

骁勇强悍、能歌善

建筑艺术高超

杰出首领松赞干布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

与唐关系文成公主、金城公

主和亲

唐玄宗封其首领

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封其首领

为渤海郡王

唐玄宗封其首领

为云南王

何族祖先藏族维吾尔族满族彝族白族

历史见证布达拉宫、大昭寺诗句“回鹘衣装回

鹘马”渤海石灯塔; 诗

句“车书本一家”

千寻塔

2.方式:(1)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2)设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册封:唐玄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封靺鞨首领为勃海郡王。(4)战争:唐初年,突厥经常南下骚扰,唐太宗打败它,并俘其首领颉利可汗

(5)会盟:唐蕃会盟碑

●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又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是当时民族关系融洽的前提。

●启示:民族融合和民族友好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1)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宗教、民族等问题,大肆歪曲攻击西藏的实际情况和西藏的改革,支持西藏独立势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炒作“西藏问题”,其目的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目的:分裂中国,遏制中国崛起。

2、看法: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分裂祖国行为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败的。

第6课:对外友好交往(对外)

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中国人为“唐人”。

2、“天竺”指今印度半岛;“大食”指今阿拉伯半岛;“波斯”指今伊朗。

3、友好事例:(1).日本遣唐使来华:从唐太宗时起,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来交流学习。遣唐使回国后,仿照唐朝的制度,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至今日本还保留了一些唐人的社会风尚。

(2.)玄奘西行天竺: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

唐太宗时,玄奘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学习佛法,取佛经,回国后,他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大唐西域记》。(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具有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执着追求的精神。

(3).鉴真东渡日本: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鉴真传播了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有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评价: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密切了唐朝与日本、印度等国经济文化交流,也表明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开放的。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最根本原因)同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发达;所以中外交往活跃。

●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①仿效唐朝进行政治改革;②参考汉字,创制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习俗方面学习中国。

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哪些?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以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

(4)、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代表人物生活时期代表作特点

李白盛唐时期《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诗仙”豪迈飘逸

杜甫由盛转衰“三吏”、“三别”“诗圣”,诗被称为“诗史”

第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1.唐朝的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以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他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

“颜体”。作品:《颜氏家庙碑》。

2.唐朝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自成“柳体”。作品:《玄秘塔碑》。在历史留下了“笔谏”

的美誉。后人把颜书与柳书并称为“颜筋柳骨”。

3.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代表作有《历代帝王像》、《步辇图》。

《步辇图》描绘了吐蕃松赞干布的使者向唐太宗求亲的情景。

4.唐朝吴道子,被称为“画圣”,他的画开后世写意画先河。“吴带当风”。作品:《送子天王图》

5.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因为里面有大量精美的彩塑和壁画,其内

容主要是宣扬佛教。莫高窟坐落在今甘肃敦煌,大部分洞窟是隋唐时期开凿的。

莫高窟里有壁画、彩色塑像及大量佛经、文书。

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吸收了佛教艺术(外来文化)的特点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政权

建立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历史事件 契丹

(辽)

契丹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宋(北

宋)

汉族 960年 宋太祖赵匡胤 东京 大夏(西

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金

女真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 后迁都到中都 宋金议和 宋(南

宋) 汉族 1127年 宋高宗赵构 临安

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他带领的岳家军英勇杀敌,在郾城大败金军(郾城大捷),收

复许多失地,后来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了岳飞.

★如何评价岳飞?——女真贵族在对南宋的战争中掳掠残杀,对北方经济造成严重的

破坏。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

合广大人民的利益,这是正义的。

第10课:

1、★ 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即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政治: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2、技术: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3、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江南地区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4、江南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2、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即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A 、南方农业的发展:

1、农作物: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提高了粮食产量。

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讽喻社会,同情人民,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2、产粮区:太湖流域的苏州、杭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主要产地

在江南。

3、经济作物:①棉花的种植由广州、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②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

B、南方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品有了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织品质量

很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已成为我国的制瓷业中心。浙江的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

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的首位,船上装有指南针。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

有发达的造船业。

C、南方商业的发展:

1、大城市: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有:开封、临安。

2、贸易:宋朝的海外超过前代,成为世界上从事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港

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

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3、货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最后完成。(从黄河流域移到长江流域)

4、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①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④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工具和技术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衣:①宋初崇尚节俭;②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便于劳动,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③北宋中后期统治者衣饰由朴素到精美华丽(说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统治阶级日益腐朽;)④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住:茅屋、瓦房、宅第。

行:宋代缺马,多用牛车,也有驴车。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外出住宿的地方叫邸店。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和“勾栏”:东京城内的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级不断扩大。

2、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与今天的元旦不同),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的贡献

1、铁木真逐渐统一蒙古。(最大贡献)

2、1206年,铁木真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二、忽必烈的贡献

1、建立元朝,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1206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抗元将领文天祥。(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农业: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还修治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2、交通运输:⑴开凿了两段新运河(由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和由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

②元朝开通主要是为了便利南粮北运;隋朝是加强对南北交通。

⑵还开辟了海运: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

3、中外交往:意大利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在书中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说明:①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②中外交往频繁

4、政治:⑴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内容与影响?目的:为了对元朝的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①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②地方—行中书省(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

影响:①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巩固了统一;②是我国行省制度的开端,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⑵在西藏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四、民族融合的发展

1、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融合,已没有什么区别。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迁入中国,同汉族、蒙、畏兀儿等长期杂居通婚)

2、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五、元朝在我国历史上贡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六、元朝的运河(京杭大运河)与隋朝的大运河有何异同?

同:①南北两端都是今杭州与北京;

②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③都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便利交通,有利于国家统一(作用)

异:①元朝运河较通直,行程缩短;隋朝以洛阳为中心,较曲折;

第13课:四大发明

科技发展历程意义或地位

造纸术①西汉前期就发明了纸(世界最早);②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

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期,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比欧洲早400年

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

战国时制成的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叫

司南,出现并应用于航海事

业,南宋时广泛应用于航海

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

创造了条件

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的书

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

用于军事;宋元时火器广泛运用

13~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不仅使他们的作战方法发生了

变化,而且还对资产阶级战胜

封建主义起了一定作用

2、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3、“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英国思想家·培根(培根所说的“这三种机械发明”指的是中国发明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

第14课:

◇史学上的“两司马”

史学家年代著作体例叙事范围

司马迁西汉《史记》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时期

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

三、文学:

类别朝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特点(或内容)

宋词

北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放派”:气势豪迈,雄健奔放两宋之交李清照《声声慢》等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

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

南宋辛弃疾《破阵子》

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倾吐

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元曲元朝关汉卿《窦娥冤》鞭挞社会黑暗势力四、艺术

绘画:

朝代代表人物代表著作特点(或内容)

宋朝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随着城市的发展,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描绘北宋东京卞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

元朝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他的作品被称为“神品”

书法:

阶段姓名书法特点代表作备注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的高峰颜真卿、柳公权

雄浑敦厚;方折俊丽,

骨力劲健

《颜氏家庙碑》

《玄秘塔碑》

“颜劲柳骨”

宋元时期:书法艺术的继续发展,成为文人普遍的爱好赵孟頫;苏轼、

黄庭坚、米芾、

蔡襄。

随意挥洒,劲秀雄健**********“宋四家”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看。”——辛弃疾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15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1)改革机构: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2)设置特务机构锦衣卫。(3)八股取士目的: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危害:禁锢人的思想,阻碍文化的发展。

3、明成祖的强化君权的措施(1)继续削藩(2)迁都北京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16、中外的交往和冲突

交往:郑和下西洋

1、背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具体情况:

1405~1433年,前后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3、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明朝中外的冲突:

1.明政府派戚继光抵抗倭寇,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大意是:作官不是我的愿望,我的愿望是平定倭寇------报效祖国,不追逐名利)

2.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在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怀抱。

对外关系(明清时期我国对外关系的趋势:开放走向闭关)

17、君主集权的强化

1、满洲的兴起: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

2、清朝的建立:皇太极即位,重视发展生产,改革内政,并注意选拔人才,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他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他就是清太宗。

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3、君主集权的强化:

加强君权的措施: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目的)。

①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②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文字狱:A、目的: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政府从思想上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B、影响: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的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8、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清朝)

东南:(1)开辟荆榛逐荷夷——收复台湾(郑成功):

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指挥舰队驶进荷兰军队盘踞的台湾城和赤嵌楼之间的海湾,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意义: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意义:政治: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军事: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东北:(2)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军队被迫投降。

4.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

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2西南,对西藏的管辖:(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2)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

3.西北:对新疆的管辖乾隆帝时:(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2)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整个新疆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3)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意义:为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4、明清时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4条

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岛。清朝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2)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和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3)清朝疆域四至:

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岛等;南至南海诸岛。

20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经济)

一、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明代从外国引进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

(2)手工业:

1、纺织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到清代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2、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机户。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是早期雇佣工人,机户是早期资本家。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

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到了清代,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增多,生产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

二、闭关锁国:

(1)原因:

1、历史原因: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观念,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经济原因: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外部原因: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表现: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对商品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做出严格的限制。

(3)影响:

1、积极: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2、消极: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第21--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一、建筑:雄伟的紫禁城和明长城

1、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三个部分组成,城中心的紫禁城,(今称故宫)是皇帝居住之地,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蜒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二、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但没有产生近代的自然科学)

1、医学:明朝,李时珍《》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

2、农学:明朝末年,徐光启《》,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介绍了西方科学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

3、明朝末年,宋应星《》--“中国十七世纪工艺百科全书”,①一部总结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书中还反映了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②书中还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想配合.

◇明清时期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①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使科技发展缺乏物质基础;②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③文化专制政策(八股取士, 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④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根源

三、文学: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是罗贯中写的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是施耐庵写的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明朝中期的《》是吴承恩写的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清朝曹雪芹创作的《》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四、戏剧:明代汤显祖创作的《》通过神奇爱情故事,有力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五、书画:书法:明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董其昌。

绘画:明代著名画家徐渭,善用泼墨。

清朝的画家代表有“扬州八怪”(郑燮)

◇历朝与西藏的关系:(请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①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②元朝: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设宣政院管理西藏。

③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度,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

◇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汉:设西域都护,,唐朝时,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