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复习中概念图的构建和应用素材

高考生物复习中概念图的构建和应用素材

高考生物复习中概念图的构建和应用素材
高考生物复习中概念图的构建和应用素材

高考生物复习中概念图的构建和应用

[摘要]:在高考复习中,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对基本概念间的结构和联系进行整合,进行串通,系统化、网络化,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关键词]:高考复习概念图

高中生物学科中的知识点众多,其中大量的生物学名词是学生能否学好生物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高考生物复习中,一方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应该把反映情况的视野投向知识的网络化、系统化。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它能直观形象地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复习中对知识的梳理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1、概念图的由来及理论依据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J·S·Brunner)认为,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而加强知识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借助于知识本身建立知识体系,学习者在建立知识体系时,往往是先呈现相关概念,然后根据概念间的结构与联系进行整合,形成概念地图,进而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概念图的理论是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的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人的学习应该是意义学习,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当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并把所要学的新知识同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产生了。

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能否学得新知识、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相关概念和新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心理学家把人脑看成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输入的信息按层级架构来选择和加工,并和记忆中已有的信息进行对照、组合、变换和重新排列。当学习者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正确联系在一起时,新知识即成为其已有知识网络中的一个新联结点和知识生长点而整合到其认知结构中,认知科学证明,知识结构便于长时间记忆,知识结构的存在便于概括理解,有助于问题解决。而概念图这一认知工具恰与上述理论相符。

2、在高考生物复习中,利用概念图构建生物学基础知识 2·1如何制作概念图

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如果要学习制作一个好的概念图,一般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第一步,列出相关概念。如图1中的概念1~概念5;

第二步,把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如图1中的概念1;

第三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 第四步,将不同概念用连线连接,并用连接词注明概念间的关系。

但随着对概念之间关系理解的变化,概念图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概念图的画法不止一种。

如在“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种形成过程的概念图(图2)进行教学,节约教学时间,活跃教学气氛, 合理解决本模块内容陈述性知识多,内容枯燥的局面。

通过对概念图的制作,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向学生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如细胞呼吸的概念图(见图3)

图 1 概念图的绘制

图2 物种形成过程的概念图

图3

2·2 概念图在生物高考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考生物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组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教学。这样在高考生物复习中,对于第一轮知识点的复习和第二轮专题的复习,使学生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从多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而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概念图来展示。

2·2·1 串联式知识网络构建

所谓串联式,即把几个相关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先后呈现出来。例如在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中,考虑到种子相关知识是高考的热点,通过“种子的形成”概念图的绘制,几个重要概念和相互关系就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了,甚至无需教师讲解,单看这个图,学生凭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就能很快地完成对相关知识的复习,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复习效率。(如图4)

上述概念图的构建,使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容易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结合点,进行内化,在一节课中不知不觉地发生知识的迁移。 2·2·2 并列式构建

所谓并列式,即把多个在内容上同属一类彼此相对的知识同时呈现出来。因为许多知识可能同属一个知识的不同方面,或是不同知识的同一方面。在课堂复习中,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鉴别,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如遗传学上四种不同育种方法并列在一起,找出各知识点在内容上的联系,但又没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使学生易区别。(如图5)

图4

种 子

2·2·3 递进式构建

该方法是指复习过程中的多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仅仅依靠某个结合点联系在一起,而是各知识在逻辑上存在着递进关系,再将各知识有序地呈现在课堂中,构建知识网络。

图6所示是由一个由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构成的知识网络。学生容易由浅入深,逐个领会和掌握。在该图中,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生态系统是一个地区的种群和无机环境的总和;生物圈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这几个知识在逻辑上存在着递进关系,

在复习时,可先从基础(个体)入手,引出种群,再进而联系群落,最后再递进到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2·4 分支式构建

图5

图6

分支式指从一个知识点的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衍生出多个相关知识,就其中的每个知识再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支,构建概念图。如遗传的物质基础中有关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等内容的构建(如图7),该图包括了染色体、DNA 、蛋白质、基因等的组成,也包含了各种结构的相互关系,同时还体现了基因与蛋白质、遗传信息与遗传性状间的关系,使多

个部分知识有机整合,建立起纵横联系,使知识点一目了然,条理清晰、顺畅,学生容易接受。

2·2·5 发散式构建

该方法是指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辐射出多个相关知识点的过程。这种构建方法往往可以以某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和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迅

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发散思维。例如在菜青虫的防治方法问题上就可衍生出多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概念图如图8所示。 2·2·6 比较式构建

该方法不是独立地将知识呈现在课堂之中,而是采用将不同部分知识加以重组的方式,重组之后按照更加有序、更加明了的方式将知识再现出来。例如在复习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

染色体

DNA 蛋白质

传 物 质

主 要

载 体

基因间区(没有遗传效应的片断)

基因

(遗传信息) 蛋白质结构

蛋白质功能

原核生 物基因 真核生 物基因

非编码区

编码区(编码蛋白质序列) 非编码区

编码区

外显子(编码蛋白质序列)

内含子

转录 翻译

图7

图8

细胞工程这两部分知识时,可将两者有机地重组在一起进行复习(如图9),使学生通过学习既有了整体概念,同时对两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图9

3、概念图在生物复习中的意义

在复习课中应用概念图,需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可选择性地采用师生共同建构概念图、学生独立绘制概念图等方式组织教学。

3·1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记住知识并懂得意义,那么,新知识就应当与现有的知识结构整合,概念图就能促进这个过程的形成。在复习过程中,概念图可以把整合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使学习者看到概念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概念图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常常出现不完全或者有缺陷的现象,结果造成对知识的误解。学生画的概念图表达了他们对概念正确的或错误的理解,而且会将错误的痕迹保留在概念图中,这有助于教师诊断被学生误解的概念,从而及时改进教学策略,这是形成评价性的好方法。同样概念图也可以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工具,作为对学生学业测试一种重要命题手段。

3·2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技能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技能,已经被许多教师掌握和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样,概念图也能以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几乎所有的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技能。当学生把自己绘制的概念图与教师或同学绘制的概念图进行比较时,他们又可能会产生新的思想,形成新的创造欲望。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3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切实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说,概念图能促进他们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概念图还可以作为一种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共享与合作的现代教学理念。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教学必备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概念图汇编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教学必备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酶,ATP,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化能合成作用 次要: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铬酸钾溶液,酶的特性,细胞代谢,活化能,酶活性,高能磷酸键,同位素标记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5.1.1 酶的作用和本质

5.1.2 酶的特性 第2节细胞的能量“能量通货”——ATP 5.2 细胞的能量“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5.3.1 有氧呼吸

5.3.2 无氧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5.4.1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5.4.2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17)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 A.4和9 B.4和27 C.8和27 D.32和81 【解析】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形成的配子种

类有4种,即ABc、aBc、Abc、abc;F2的基因型种类有9种,即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答案】A 2.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解析】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 【答案】A 3.(xx届·三明模拟)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YyIi)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 ( ) A.3∶1 B.13∶3 C.1∶1 D.15∶1 【解析】据题信息可知,黄色茧和白色茧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Y_I_、yyI_、yyii为白色,只有Y_ii基因型的个体为黄色,杂合白色茧(YyIi)的蚕相互交配,后代有9种基因型,Y_ii为黄色占3/16,其余个体为白色占13/16,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13∶3。 【答案】B 4.(xx届·南昌八一中学月考)下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2-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 cl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 2- 、HPO4 等离子有 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一、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

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三、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四、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填空附含答案解析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直接从水中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 2、多细胞生物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内环境内环境与细胞内液的转换 1、概念:血浆()细胞 内环境=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 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共同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是(),占到()。营养物质通过()等系统,氧气通过()等系统进入机体细胞;代谢废物(CO2、尿素等)主要通过()等系统排出体外。(P8图) 2、体内大多数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红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 3、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说明生命系统起源于原始海洋。血浆成分:含量最多的是()、其次是(),此外还有无机盐、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为:()。 4、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渗透压、PH、温度 (1)渗透压:指溶液中()对()的吸引力,取决与溶液浓度,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浓度越低渗透压越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取决于()。37℃时,血浆渗透压为(),与0.9%的NaCl等渗。当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因为()而破裂,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会因为()而死亡。 (2)PH:血浆PH为(),与()、()等离子有关 (3)温度:()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的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的作用,使各个()、()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叫做稳态。内环境稳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例如: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当发生(),就会出现(),最终会引起死亡。 2、稳态的调节机制是:()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关于概念图的概述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认知教学技术,其构图方式和作用与托尼·巴赞(Tony Buzan)1971年发明的思维导图类似,有人也把概念图称为思维导图。概念图作为开发学生思维的认知工具,在欧美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由于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概念图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笔者认为,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二、构建概念图的步骤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可概括为: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概念,围绕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并列举出来,但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也可以把概念写在卡片上,便于移动,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根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放在适当位置。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前端,将其余的概念一层一层地排放在列表上。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在连线上注明。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但向上或向两侧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为由上往下)。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连结,并标明连接线。 第五步,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或图示写在概念旁。 三、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是否应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如果遇上概念多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可采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 2.概念图除了上述一般层级概念图外还可以绘制成链状概念图和环状概念图。 在实际教学中,对那些概念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发挥。若应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重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向学生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从更深远意义上讲,学生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的、直观的概念图,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如果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思维难度,也可采用不提示相关概念,只提示围绕某一主线,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txt爱,就大声说出来,因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石头记告诉我们:凡是真心爱的最后都散了,凡是混搭的最后都团圆了。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内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静息时内负外正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的传递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正在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优势,并介绍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实施的环节。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运用 the effective use of concept map in biology teaching of high senior school luo xiao-min (no. 1 middle high school of lixin county anhui, lixin236700 ) abstract:concept map is being gradually applied to teaching 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ol. in this paper, i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y , to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use of concept maps in high senior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nd to introduce the implementation plans of the concept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words:concept map; biology teaching in high senior school;the effective use 高中生物学知识的一大特点就是概念繁杂、知识点分散、系统性不强。学生较难对零散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概念图作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概念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文章作者详细分析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概念图的优势,并探讨了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标签:概念图;生物教学;特点;优势 一、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 1.内容多,结构复杂 生物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结构复杂的特点,对学生本身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具有较高要求。单独依靠学生自己整理各个章节的重要知识点比较困难,知识点的松散也使学生在记忆时毫无章法,很容易出现错记、漏记的情况。 2.生物教学实验课程较多 生物课程教学涉及大量的实验课程,实验课便于学生更加直接地验证课本内容,掌握知识点。生物实验形式多样,这进一步加大了生物知识的复杂性,更容易出现错记、漏记的情况。 3.学生缺乏生活阅历 在高中所有的课程中,生物学是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现代高中生的课余时间已经被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所占据,根本没有时间去感受大自然,缺乏生活阅历,导致其在学习时缺乏相应的生活对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使学生难以将学到的生物知识较好地应用到生活中。 二、应用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1.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高中生物知识点多、结构复杂,每一个部分都包含众多概念和原理,这就需要想办法在不同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将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而制作概念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它能有效地将新旧知识点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归纳,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显著作用。 2.有利于纠正学生的理解偏差 生物学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难免出现理解偏差,而应用概念图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教师想要表达的效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及时纠正概念之间的错误连接。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为 7.35-7.45-2-等离子有关; 与 HCO3、 HPO4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 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 体液 - 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树突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神经纤维 轴突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淋巴等 .三者关系:血浆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组织液淋巴 ↑淋巴循环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蛋白质(7%-9%),无机盐(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输的物质,如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主要为Na+、Cl-。 37℃时,人血浆渗透压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注意:渗透压即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 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大。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温度: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4、总结: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一、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免疫调节,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调节机制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稳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二.规律 (一)内环境成分辨别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2. 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内负外正; 兴奋时内正外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4.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策略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几点策略 一、研究起源与理论基础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Novak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本质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以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为理论基础。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四大基本结构。概念图按照大脑组织知识的层级结构来组织和表征知识,有利于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利于学生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间建立起有效联系。 二、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物学的学习中包含了大量的事实和概念,这些概念间又存在着序列的层级关系或相互渗透的网状关系,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以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辨别概念或命题间严密的逻辑关系而一味地机械记忆,将无助于学生的系统思维的形成以及概念转变和问题的解决。而运用概念图这一思维工具能将概念间的关系清晰、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对生物教材进行分析也发现,教材几乎每章后面的练习都涉及概念图的运用,意在使学生通过整理资料、整合知识,系统地理解概念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知识表征出来,形成高级思维。而由将知识系统表达出来的概念图正是生物学习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这些模型通过方框、圆圈、箭头、关键词、联系词等将概念或命题间的联系系统有层次地表征出来,这些最终形成了由节点、链接和文字标注构成的概念或命题的网络图。这些概念图在教材、习题、考试试题以及高考复习中都被广泛运用。 目前国内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都在教学中运用概念图,如刘恩山等人采用画概念图这一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表明画概念图能促进学习者概念的形成以及认知结构的形成,能促进长时记忆的形成,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认知重建。另外,像Mindmanger等软件的开发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画概念图。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要自行设计和开发教材,对教师本身也有较高的要求。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例,结合在平时教学中总结的几点教学策略,意在使画概念图教学更具操作性,能让教师能在一般的课堂中也能运用,并培养学生对概念图的运用。 三、几点教学策略 1.开门见山,引出主概念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篇(一):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35-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稳态 知识点总结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考点: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

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营养不良) (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高中生物选修三概念图总汇编

专题1 基因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目的基因、基因文库、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表达载体、DNA分子杂交技术、蛋白质工程 次要:限制性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基因组文库、部分基因文库(cDNA文库)、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基因治疗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1.2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1.3 基因工程的应用 1.4 蛋白质工程的崛起

专题2 细胞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动物细胞融合(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次要: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全能性、杂种细胞、人工种子、细胞贴壁、原代培养、合成培养基、生物反应器、杂交瘤技术、生物导弹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2.1 植物细胞工程 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2.1.1.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2.1.1.2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2.1.2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 2.2 动物细胞工程 2.2.1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2.2.1.1 动物细胞培养

2.2.1.2 体细胞核移植和克隆动物 2.2.2 动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二)2.2.2.1 动物细胞融合 2.2.2.2 单克隆抗体

专题3 胚胎工程概念图汇编 一、本专题技术名词 主要:胚胎工程、体内受精、精子、卵子、受精、胚胎发育、体外受精、试管动物技术、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肝细胞(ES或EK细胞) 次要:卵泡、精子获能、卵黄膜、封闭作用、原生质滴、放射冠、透明带、卵裂期、桑葚胚、囊胚、原肠胚、供体、受体 二、本专题总概念图: 三、本专题分概念图 3.1 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 3.1.1 精子与卵子的发生 3.1.1.1 精子的发生

高中生物必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稳态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考点: 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 O2,CO2 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A、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 C、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反射的条件:有神经系统;有完整的反射弧(不能是离体的) 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兴奋状态(受到刺激后):静息状态 外正内负K+外流外负内正Na+内流外正内负Na+外流 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与传导方向相同) 传导方式:神经冲动电信号动作电位 传导方向:双向不定向 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 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轴突)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树突或细胞体)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14453250.html,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董勇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6年第06期 [摘要]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西方国家盛行。推广概念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在中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概念图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就概念图的定义、要素、步骤及其在新授课和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07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现代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我校生物组进行市级规划课题《普通高中生物模块化教学创新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许多概念掌握不够准确。基于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出了概念图这一教学方法。概念图(Concept maps)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概念图是一种教与学的有效策略。 一、概念图的要素 概念图的要素有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例如,右图所示的概念图,节点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节点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词。关键概念置于顶层,一般概念位于其次,以此类推,显示等级关系。 二、概念图的理论基础 1.概念图基于奥苏贝尔的概念同化理论和意义学习理论,并以此为研究起点。概念同化理论和意义学习理论均基于学生先备知识基础之上。 2.概念图超越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识分类理论,并得到知识表征理论研究的证实。在一张概念图中,节点和连接词是知识的语言编码,而整个概念图的结构是知识的非语言编码(即图像编码)。 3.概念图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的支持。概念图制作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监控学习的观点。 三、概念图绘制步骤 概念图绘制步骤一般包括: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在西方国家盛行。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而概念图是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来展示概念间层级结构的示意图,它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推广概念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本文就概念图的绘制步骤、规范和概念图教学建议作一介绍。针对当下的概念图教学,就其范例、变式训练、传统概念教学关系、概念图展示进行思考。并思考概念图教学不足,以利于教学改进。 【关键词】概念图概念图生物教学应用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是人脑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和改造的产物,科学认识的成果首先是通过概念来概括和总结的。生物学正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作为分析、判断、综合、推理等逻辑思维的依据,来揭示这门学科的基本规律。概念不可能单独存在,每个概念都必须根据与之有关的其他概念间的关系才能确定其准确的含义。基于对概念的这样理解提出来概念图。概念图是指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是把人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人们思考、交流、表达。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2003年6月第一版)的附录上就有211个生物概念,其中必修本有154个,选修本上有57个。而实际上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如必修一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的细胞就是一个大的概念,其中又有很多小的概念,要求我们从分子和细胞水平去认识生命系统。所以我们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牢记如何去理解每一个概念,以及概念和概念间的层级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从而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概念图绘制步骤一般包括:①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②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③初步拟定概念图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④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⑤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修改和完善。概念图绘制规范为:①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②连接两个概念间的联系词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③连接概念的直线可以交错,但向上或向两侧联系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时由上往下)。④概念名词要用方框和圆圈圈起来,而联系词则不用。有人就概念图教学提出建议认为:①演示制作实例。②给学生练习机会,让学生自行制作。③对概念图构建提出适当指导建议,并鼓励进行修改。④鼓励学生创造性构建概念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详解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 淋巴(淋巴循环) 3、细胞外液的成分 a.水,无机盐(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 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 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 气体:O2、CO2等 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 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 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 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4、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a.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 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

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 b.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 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内分沁系统)-免疫 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5、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 2)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 ①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②营养不良 ③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6、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 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流经肾 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 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二、稳态 (1)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 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2)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 必要条件。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