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二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二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
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然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发展资本主义走向富强;封建主义也设置重重障碍,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创造出不少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学习建议】
●通过数字统计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广泛地运用于经济史研究]学习时,要注意揣摩、领会这种研究方法的要领,以便将来能够加以运用。
●近代经济史的内容与今天的生活比较贴近,学习时,应该多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调查研究。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尽管这种现象当时只出现 于东南沿海局部地区,但它却是中国社会自然经济解体的征兆。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人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历史纵横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棉、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它们操纵着丝、茶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

量出口,减少了它们在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同时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



◎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沂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从19世纪60—90年代,他们掀起一场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由于财力不足,
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福州船政局的中国工匠独立制造的”平远号”铁甲舰,其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国外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战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军。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但是,洋务派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思之窗
晚清维新思想家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他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蹑趋步①,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①竭蹶趋步,意思是艰难勉强地跟着走。
思考
◎你认为郑观应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鸦片战争以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

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使用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它们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


历史纵横
1866年,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铁炉,四五个工人,专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9世纪70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1第10课;必修3第14课。


本课要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19世妃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从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洋务派提出的‘自强’‘求富’ 口号,对民族企业起了诱导、催生的作用。”
也有人说:“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经李鸿章奏准,‘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各行设局’。这对民族机器织布业是压制。”
请讨论:洋务运动对民族工业有什么影响?
















第10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右图是近代中国民族火柴厂的两枚火花。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火柴业从无到有,工艺从落后到先进,顽强成长。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这两枚火花告诉我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民族火柴业力量的源泉,也是支撑整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

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那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912—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学思之窗
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要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开始每况愈下。
思考
◎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很快衰落下去?
◎曲折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制碱工厂在1927—1936年建成了15家。1931~1935年,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

1935~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虽然是出于抗战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
历史纵横
国民政府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的打击。以江浙蚕丝业为例,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接收华中、华东一带敌伪的蚕丝厂,成立了中国蚕丝公司,强行规定蚕农只能把蚕茧卖给这个公司,致使江浙民营蚕丝业一蹶不振。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历史纵横
右边的老照片,记录了当年国统区物价一日数涨,货币急剧贬值,上海市民携带大捆金圆券去抢购米面时的情景。
1948年,国民政府公布《金圆券发行办法》条例,规定全国各地各种物品货价折合金圆券出售。到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达130多万亿元,超过初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起初发行的金圆券最大面额为100元,后来发行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钞票。1937年,100元钞票能买两头牛,到1947年,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金圆券形同废纸,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模块链接
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1第13、14、15、16课。
本课要旨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
●在帝国主义售封建主义和官僚

资本主义的夹缝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经过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二、学习延伸
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
年份
纱锭(枚)
纱锭(枚)
布机(台)

1913
482 192

1 986

1914
544 780

2 316

1918
647 570

2 736

1919
658 748
16 436
3 839

1920
842 894
14 000
4 139

1921
1248282
58 272
4 139




阅读上表,请说出从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呈现什么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