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识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演变。

3.从儿童心理发展到一生心理发展。

4.发展心理学的问世与发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融合时期(20年代80世纪以来)2.领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发展心理学术语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3.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应用学科之一,它主要探讨学校教育情境下学与教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4.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的学科。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演变过程:1.在中国的发展:(1)古代:第一,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第二,年龄阶段上孔子提出“吾十有五,而志在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二从心所欲,不

逾矩。”第三,在学习问题上孔子

提出“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

以求之者也”“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等观点。第四,在

教学问题上提出“有教无类”、“中

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不可以语上”等观点。第五,在

作为教师问题上提出“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等观点。(2)近现代:1924年廖

世承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

书,1962年中国心理学会成立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63年潘

菽主编《教育心理学》,1978年

中国心理学会建立了发展心理—

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1984年建

立了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

国外的发展:(见识记2、3)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任务综合应用:发展与教育心

理学的研究任务:一、探索心理

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

(一)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二)可为医疗、文艺及社会

工作等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

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

素质:第一探索不同年龄学生学

习的心理规律。第二探索学生学

习各门课程的心理规律。三、探

索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方法

1.识记:客观性原则:在研究的

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

地反应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

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发展性原则:坚持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

涉及的问题。教育性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

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

发展。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来源于

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将服务于

教育实践。1、研究的课题应是我

国当前学生教育、卫生保健和心

理健康等领域中所提出的重大问

题。2、在研究设计和进行过程中,

既要紧密联系当前学生的实际,

又要有理论指导。伦理性原则:

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问题

时,不能违反社会的伦理道德准

则。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评价

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

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

观察获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

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

化的依据。纵向研究设计:对同

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

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

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

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的发展变

化依据。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

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

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观

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

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根据观察的结果(即学生的行为表现)来推断学生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观察法的种类:1.长期观察法与定期观察法;2.全面观察法与重点观察法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实验法的种类:1.自然实验法、教育心理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2.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及其有关条件。调查法的种类:1.直接调查法 2.间接调查法问卷法: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问卷法的种类:1.开放式问卷和封闭式问卷;2.个别问卷、团体问卷和邮寄问卷测验法:通过标准化的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测验法的种类: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3.成就测验,性向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2.领会如何贯彻客观性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

育心理学的规律为研究的目的。

2.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

要确立客观的指标。为什么要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检验

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

2.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准

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性之

间的矛盾。3.让发展与教育心理

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横断

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的特

点: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1.研

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研

究任务,并可以同时对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不同年龄被试的某种心

理活动展开研究。2.节省时间和

人力、物力,在短时间内获得大

量的研究结果。3.在同一时间对

被试的心理进行测量和评价,可

以避免研究结果受社会文化变化

所带来的影响。缺点:研究者发

现的是不同年龄的不同学生所表

现出的年龄差异,而不是同一组

学生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年龄变

化。因此,这些差异,既包括个

年龄组间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所

造成的差异。纵向研究设计的优

点:1.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

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

质变的规律。2.可以揭示出学生

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

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对于那些

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

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

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

出的结论。缺点:1.由于研究持

续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被试数量

会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而逐渐减

少。2.反复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

和测量,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

3.长期对被试进行追踪研究,由

于时间的延续,一些社会变迁、

生活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被

试的心理产生影响。观察法实

施的要求:步骤:1.先采取自由

采取观察2.在假设指导下进行有

系统地、有组织地观察3.控制某

些变量后进行观察。注意:1.

观察者应当受过专门训练2.观察

者每次只应观察一种特殊的行

为,而不应同时观察多个行为3.

对所要观察的行为先有一定的了

解 4.每次观察的目的要明确 5.

在观察时研究者要使被观察者处

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不能干扰被

观察者的行为和活动6.观察时要

做精准而客观的记录,并对观察

的材料尽可能地进行定量分析。

7.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客观性,

最好是几个人同时进行观察,然

后核对各自的观察结果是否一致

8.观察时注意凭借一些现代化的

记录仪器来补充现场观察的遗漏

9.最好在观察前编制出观察记录

表格10.要注意观察同一被试在

不同情景下的行为表现。实验

法实施的要求:1.理论准备,实

验的全过程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

指导。2.制定实验方案和实验设

计,包括说明实验目的、被试的

选择、变量的操作、变量的测定方式以及实验的步骤等。3、实验器材的准备和调试,检查实验仪器是否可靠,性能是否正常。4.对被试进行训练,让被试熟悉实验环境,理解实验的指导语以及进入实验状态。5.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加以解释和评价。调查法实施的要求:1.在调查时,要让被调查者对调查人员感到信任。2.调查环境要和谐,即让被调查者不感到有压力存在。3.在调查前,先确定所要调查的主要问题。4.在调查过程中,要根据被调查者的回答,对不清楚的地方及时追问。5.要认真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以及有关的行为表现。问卷法实施的要求:1.题目数量不宜过多。2.题目的叙述要简明并易理解,不会引起在理解上出现歧义。3.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4.回答问卷的方式简便。5.对于低年龄的学生,问卷主要采取封闭式形式,对与大年龄的学生,既可采用封闭式,也可采用开放式。6.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前,要先判断问卷的回答是否有效。测验法实施的要求:1.测试前,研究人员一定要熟悉测验手册2.研究人员应该能准确无误地背诵测验指导语。3.测试环境应符合标准化要求。4.整个测验的实施要严格按照测验程序进行。5、研究人员在测验过程中要控制好测验的纪

律。6.测验结果的评分要严格按

照标准进行。7.测验结果的解释

要参照常模进行。

3.简单应用: 两个随机组后测设

计、两个水机组前后设计

4.综合应用

设计一个教学改革实验

第二章心理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1.

识记:焦虑的种类:第一,客观

性焦虑。这种焦虑是由环境中真

实存在的、客观的危险来源产生

的。这是一种最容易降低的焦虑,

因为只要采取必要的行为就能排

除这种焦虑。第二,神经性焦虑。

这种焦虑是由于担心原我的需要

所产生的冲动可能战胜自我引起

的。第三,道德上的焦虑。这种

焦虑是由于担心违背超我,使原

我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

2.领会:儿童情绪发展的实验研

究:华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通

过条件反射法,研究其惧怕情绪

的发展。该试验被心理学界公认

为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经典实

验。虽然华生的研究很成功,实

验结果也很能说明问题,但是华

生以阿尔伯特为被试进行惧怕形

成实验,与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

原则相违背,应该受到批评。

华生的儿童教育观:1.反对统一

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

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

童的各种习惯。4.对幼儿养护的

要求。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

正确的性教育。

3.简单应用: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出发,

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

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与环境的影

响。1.否认遗传的作用。2.片面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1)人

出生后,生理特点是不同的,但

此时每个人都只有一些简单的行

为。(2)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具

有决定作用,即教育万能论。(3)

后天的学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

有积极的作用。

4.综合应用华生关于心理发展

的理论:一、环境决定论的发展

观(具体见上简单应用)二、儿

童情绪发展:1、关于儿童的怒、

怕和爱的研究。2、关于儿童情绪

发展的实验研究。(见上领会)三、

人格发展论:人格是一个人的行

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四、儿

童教育观。(见上领会)

(二)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

理论

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个体

心理发展的动力,特别是人格发

展的动力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

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

2.领会:焦虑的种类及其发展特

点:焦虑主要有三种:客观性焦

虑、神经性焦虑、道德上的焦虑。

特点:1、存在个体差异。存在年

龄差异。

3.简单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以性的发展作为划分标准,即儿童的心理发展不同阶段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是由性的发展造成的。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3岁)3、前生殖器期(3-6岁)4、潜伏期(6-11、12岁)5、生殖器期(11、12岁以后)

4.综合应用: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1、心理发展的动力(见上识记)2、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见上简单应用)3、儿童焦虑情绪的发展(见上识记)(三)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既要考虑到他生物学的影响,也要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在生长的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的发展。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8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8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矛盾或危机是划分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或主要特征。生物基础决定了阶段产生的时间,社会环境决定可与每个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得到几级的解决。

3.简单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性发展的8阶段:1.学习信任

阶段(出生-1岁)2.自主与羞怯、

怀疑阶段(1-3岁)3、主动与内

疚阶段(3-6岁)4、勤奋与自卑

阶段(6-12岁)5、同一性与角

色混乱阶段(12-20岁)6、亲密

与孤独阶段(20-40岁)7、繁殖

与停滞阶段(40-60岁)8、自我

整合与绝望阶段(60岁以后)

4.综合应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

会性发展理论:(见上识记、领会、

简单应用)

(四)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识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

成熟2、练习和习得经验3、社会

经验4、平衡。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

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

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指内部图

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平衡:

同化作用服从与客体的性质,是

同化和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

种状态,暂时的。运算:借助逻

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

另一种状态。守恒:内化、可逆

的动作。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从

他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以

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观察

和考虑问题,并深信自己的想法

与他人是一致的。图式:动作的

结构或者组织。

2.领会:心理发展“阶段”的含

义: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

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

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

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

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每

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

的心理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

主要心理特征。3、各阶段的出现,

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

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阶段是后

一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阶段是

前一阶段质的飞跃。4、在心理发

展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

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

心理结构的特性:1、整体性:心

理结构中的各个成分是有机地联

系在一起的,由一个内在规律决

定。2、转换性:心理结构不是静

止的,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

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3、自调性:

心理结构根据本身的规律进行自

我调节,而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因

素进行。

3.简单应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

展的具体阶段:一、感知运动阶

段(0-2岁)1)从被动反应到积

极而有意的反应。2)从见不到物

体就认为其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

消失了仍然认为它可能存在。3)

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4)

从注意自己的身体到认识外部环

境。5)能发现达到目的的新手段。

6)缺乏用语言命名物体的能力。

二、前运算阶段(2-7岁)1)自

我中心主义。2)直观形象性。3)

不可逆性4)知觉的集中性。三、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1)守恒性2)去自我中心主义3)进行群集运算。4)具体逻辑推理。四、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1、假设-演绎推理2、命题推理3、组合分析

临床法:设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儿童完成,研究者边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边与他们进行交谈的一种研究方法。1、丰富多彩的小实验。2、合理灵活的谈话法。3、自然性质的观察。4、借用数理逻辑来分析研究结果。5、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提出可对偶故事法。

4.综合应用: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一、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见上识记)二、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既不是源于先天的遗传,也不是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源于主体的动作。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三、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见上领会)四、心理发展的具体阶段(见上简单应用)五、心理结构的特性(见上领会)六、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临床法(见上领会)

(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社会文化历史学说:维果斯基提出的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的。他提出工具论理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是物质工具,二是精神工具。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维

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最近发展区:在进行教学时,必

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是即

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

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一个人的心理,在环

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

能的转化过程。

2领会:心理发展的标志:一、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二、心理

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三、各种

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并

重新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组

合,形成了高级心理结构。心理

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五、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一、起源于社

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

会规律制约的。二、从个体发展

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

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

—语词、符号,使其在低级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

心理机能。三、高级心理机能不

断内化的结果。

学习的最佳期限:学习任何内容

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果不考虑

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

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儿童智力

发展的障碍。

3.简单应用:智力形成的内化学

说:外部的实际动作向内部智力

动作的转化。一切高级的心理机

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变化,

才内化为内部智力动作。内化的

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

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

动来实现。内化与外化是密切联

系的。外化是内部智力动作向外

部的实际动作的转化。外化的表

现形式很多,如言语反应、行为

反应,计划方案、产品等。外化

是个人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的客观

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地东西,

内化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东西。

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一、从最近

发展区的角度。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

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一种

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

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

区。二、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

前面的角度。首先,教学主导着

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其次,

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第三,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学习

任何内容都有一个最佳年龄,如

果不考虑学习的最佳年龄,从发

展的观点来看是不利的,会造成

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

4.综合应用:维果斯基的心理发

展理论:1.社会文化历史学说。

(见上识记)2.心理发展的含义

(见上识记心理发展、领会心理

发展的标志)3.心理发展的原因

(见上领会)4.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见上简单应用)5.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见上简单应用)(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1.识记: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在儿童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要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也就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2、领会:先天和后天的关系:1、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不论是遗传素质还是生理成熟,它们都只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2、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3、承认遗传,但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要反对遗传决定论

4、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夸大,要反对教育万能论。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1、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代表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已有心理水平,即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代表着稳定的一面。4、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形成心理发展的动力。5、在活动中产生的新的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中国的儿

童青少年及其在教育中的种种心

理现象有自己的特点,具体说:

1.要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

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

我国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

向。2.反对脱离实际,为研究而

研究的学术风气。3.主张研究中

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的特

点及其规律。4.在教育实践中研

究发展心理学的同时,还要在教

育实践中培养儿童青少年的智力

与人格。

心理发展的系统观:1.将心理看

做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来进行

研究。2.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

展的类型。3.系统处理结果。

3.简单应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发展。

2.教

育本身却又必须从儿童实际出

发。3.教育并不能直接地、立刻

地引起儿童心理的发展,总是以

儿童的领会作为中间环节。4.儿

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

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

程。

4.综合应用:朱智贤的心理发展

理论:一、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

基本理论。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见上领会)2.内因与外因的关

系(见上领会)3.教育与发展的

关系(见上简单应用)4.年龄特

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在同一年

龄阶段中,既有本质的、一般的、

典型的特征,又有人与人之间的

差异性,即个别特征。二、强调

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发展问

题。(见上领会)三、教育实践与

中国化地发展心理学。(见上领

会)四、多学科结合研究心理发

展问题。1.要组织与心理学有关

的对学科专家来进行研究。2.在

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要适当

招收一些其他学科毕业而又对心

理学感兴趣的学生。3.要形成一

个有统一学术思想的心理学派。

第三章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遗传及其作用

1.识记:遗传:指亲代的某种特

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

象。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观

察生物产生某个特性,以此来推

断遗传的作用。高尔顿法:主张

用统计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

展的作用。

2.领会:遗传的作用:遗传为心

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关于遗

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常通过孟

德尔法和高尔顿法来探讨。

(二)成熟及其作用

1.识记:成熟:是随着年龄增长

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

变化。成熟决定论:格赛尔提出

了着名的成熟决定论,他主张1.

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

熟和学习。2.心理发展是一个按

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

熟的关系较大,与学习的关系较

少。3.心理发展主要由成熟决定。

2.领会:成熟的作用:1.大脑皮

层机能成熟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发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3、第二信号系统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及其作用

1.识记:环境: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狭义的环境主要指教育,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得对个体施加影响的过程。自然环境:不仅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山川、河流,而且也指胎儿生活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生活条件。

2.领会:布鲁分布卢纳的社会环境系统:1.核心子系统是家庭与父母。2.中间子系统是托儿机构和伙伴关系。

3.外在子系统是社会网络和社会阶层。

4.外在大系统是历史文化。

3.简单应用:

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自然环境的作用:胎儿生活的自然环境对其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二、社会环境的作用。1.社会环境的分析。2.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作用。1)剥夺环境可导致个体的心理发展落后。2)丰富环境可改善儿童智力的发展。3.社会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主导个体心理发展。2)教育虽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条件,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机械的决定个体心理的发展。(四)遗传与环境

1.识记:遗传决定论:个体心理

发展是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

的,个体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

胞的基因中就被决定了,后天环

境和教育的影响只能延缓或加速

这些先天遗传能力的实现,而不

能改变它。环境决定论:又称为

几节决定论。主张环境决定个体

心理的发展。调和论:又称共同

决定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

和环境的成积。

2.简单应用:遗传与环境关系的

辩证唯物论观点:在个体心理发

展上,遗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

系十分密切。遗传只提供个体心

理发展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

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决定

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

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环境和

遗传关系问题上,决不能不分主

次的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

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心主

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3.综合应用:遗传、成熟与环境

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见上(遗

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成熟的

作用和遗传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唯

物观。)

(五)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识记:心理发展的参数:1.发

展的时间。2.发展的速度。3.发

展的稳定程度。4.发展的协调性。

5.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

2.领会:加里培林关于知识经验

内化的过程:1.动作定向阶段。

2.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

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

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

间的中间环节:心理的发展,必

须要以领会知识和掌握技能为基

础。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

总结,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

以思想内容的形式为人所掌握;

技能是指操作技能,它以行为方

式的形式为人所掌握。因此,教

育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让个体领

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只有当个体

把知识经验内化后,才能促进心

理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内化过程

包括5各阶段:1.动作定向阶段。

2.物质化活动阶段。

3.出声的外

部言语阶段。4.不出声的外部言

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3.简单应用:教育在心理发展中

的主导作用:1.教育能促进或延

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进程。在心理

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这个外

因的作用、影响不同,可促进或

延缓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2.教

育是引起个体领会和掌握知识经

验的关键。3.教育必须适合个体

心理发展内在需要的变化。

4.综合应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

关系:1.心理发展的实质(见上

心理发展的参数)2.教育在个体

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见上简

单应用)3.知识的领会是教育和

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见上

领会)

(六)心理发展的动力

1.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

2.领会:心理发展的动力的六种观点:1.只讲外因不讲发展。2.只讲内因不讲发展。

3.只讲内因外因的相互作用而不讲发展。

4.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

5.既讲内因又讲发展的。

6.既讲内外因相互作用又讲发展的。

3.综合应用:心理发展动力的实质:就是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1.个体的实践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2.需要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新的一面,它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系统。3.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也就是个体原有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过去反映活动的结果。

4.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成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5.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无数的矛盾,但是只有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七)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识记: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1、皮亚杰4阶段2、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6阶段。3、埃里克森8阶段。4、朱智贤6阶段

乳儿期(0—1岁)2)婴儿期(1

—3岁)学龄前期(3—6、7岁)

学龄初期(6、7—11、12岁)少

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

15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

15—17、18岁)关键期:是指个

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

作用的时期。

2.领会:关键期的意义:1、关键

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2、关键期

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3、关键期

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

期。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的

时期。印刻与学习的区别:1、印

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2、印

刻是不可逆的。3、印刻可能形成

得非常快。4、印刻只会在发展的

早期关键期内发生。

3.简单应用: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一、稳定性:

1、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大脑的

发展,它有着相对稳定的顺序。2、

心理发展受个体所掌握的人类知

识经验和行为规范的制约。3、儿

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得

到发展、提高,需要有一个由低

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

表到本质的过程。4、社会和教育

条件虽然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但

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稳定性。可

变性:1、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

导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也

不同。2、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

条件的改善,导致儿童心理发展

的年龄特征存在差异。3、儿童生

理发育的状况虽大体一致,但也

因遗传、营养等因素的不同导致

一定的差异。

4.综合应用: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的实质: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

征是指个体心理年龄阶段的特

征。个体出生到成熟经历如下时

期:乳儿期(0——1岁)2)婴

儿期(1——3岁)学龄前期(3

——6、7岁)学龄初期(6、7

——11、12岁)少年期或学龄

中期(11、12——14、15岁)青

年初期或学龄晚期(14、15——

17、18岁)二、在个体发展的各

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

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0到3

岁直觉行动思维,3到6、7是具

体形象思维。6、7到11、12岁

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

过渡。11、12到14、15岁是经

验型抽象逻辑思维。14、15到17、

18岁是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

第四章婴幼儿心理的发展P83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的概述P83

一、婴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P83:1.

身高; 2.体重;(二)神经系

统的发育

1.神经系统的结构

(1)脑的重量

(2)第二信号系统的形成与

发展:阶段1,直接刺激—直接

反应。阶段2,词的刺激

—直接反应。

阶段3,具体刺激—词的反应。阶段4,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二、婴幼儿主导活动的发展P89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并通过游戏了解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貌,同时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游戏的种类

单人游戏是指单独一个人进行的游戏。

集体游戏是指多名儿童共同参与进行的游戏活动。

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自己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它有明确的主题、目的、角色分工、内容丰富、情节多变等特点。

教学游戏是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的而编制的游戏。

活动性游戏是指发展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使幼儿掌握各种基本动作技能,发展其运动能力。

(三)游戏的发展: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心身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出现,其游戏的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变化。1.创造性成分明显增强; 2.独立性显着增加 3.计划性逐渐加强 4.组织形式日益复杂; 5.内容更加丰富第二节婴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

P91

一、感知觉的发展P91

二、记忆的发展P95 幼儿

初期主要以无意识为主。凡是他

们感兴趣的、印象鲜明的事物,

容易被记住。在教育的影响下,

有意识记能力初步发展起来。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98

婴儿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

主,即只能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思

维,行动一旦停止,思维也随之

终止。

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幼儿

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

来进行,而不是凭借事物内在本质

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

四、言语的发展P104 言

语的发展是从婴儿1岁左右能说

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

学术界通常以词的出现为界,将

词出现之前过程称为言语发生

期。将词出现之后的过程称为言

语形成期。

2.言语形成期

婴儿在言语形成期内,经过

短短的2—3年的时间,便初步掌

握了本民族的语言。婴儿期言语

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先听懂,后会

说。在言语形成时期,婴儿言语

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

3.语法的发展

随着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

语法结构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

点:

第一,简单句逐渐发展为复

合句。第二,陈述句逐渐被多种

形式的句子所取代。第三,修饰

句逐渐取代无修饰句。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09

第三节婴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P114

一、个性的发展P114

(一)自我意识:是意识的

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

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

度和行为调节。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形式:自

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二)气质:是婴儿出生后

最早表现出一种最为明显的、稳

定的个性特征。

1.婴幼儿的气质类型

(1)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

托马斯-切斯在对婴幼儿进

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

以下9个维度(①活动水平;②

生理节律;③注意分散度;④接

近—退缩;⑤适应性;⑥注意广

度和持久性;⑦反应阈;⑧反应

强度;⑨心境)将婴幼儿的气质

划分为三种类型。类型1,容

易型。类型2,困难型。类

型3,延缓型。

2、婴幼儿的气质的特点:首

先婴幼儿气质类型及特点有很强

的稳定性。其次,婴幼儿气质类

型及特点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

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社会性的发展P119

(一)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婴儿社会化要经历一系列阶段逐渐进行的。具体为:1.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0—6个月)。 2.社会性情感联结建立阶段(7—24个月)。 3.伙伴关系发展阶段(24—36个月)。(三)性别角色

1.性别恒常性的发展;2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也就是说,此时他们还没有性别恒常性。性别恒常性的发展要经历以下阶段:阶段1,性别认同阶段(2-3岁)。阶段2,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阶段3,性别一致性阶段(6-7岁)。

第五章小学生心理的发展P

122

第一节小学生发展的概述

P

122

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P

122(一)身体的发展: 1.身高 2.体重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1.脑的重量:刚入学的小学生的脑重已经发展到成人脑重的90%。

大脑皮层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神经系统的机能:(1)神经兴奋——抑制过程的机能进一步加强;(2)抑制性条件反射的发展;(3)兴奋性条件反射的发

展;(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

号系统相互关系的转变;(5)左

右脑机能不断分化。

二、小学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P125

(一)学校学习的特点:1.学习

要越过直接经验;2.学习是在教

师指导下进行;3.动机是学习的

动力源泉。学习动机,是指引起

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

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

种心理倾向性。4.学习以获得知

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为主。

(二)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其心

理发展的作用:进入小学阶段,

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这对小学生

的心理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表现为:1.学校学

习是一种社会义务;2.学校学习

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施的;3.学

校学习是有组织的活动。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有一

个过程。一般来说具有如下趋势:

第一,从比较短近的、狭隘的学

习动机逐步向比较远大的、自学

的学习动机发展;第二,从具体

的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抽象的学

习动机发展;第三,从不稳定的

学习动机逐步向比较稳定的学习

动机发展。

2.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在学习

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

活跃的因素并能使学习活动富有

成效。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所作出

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1)小

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2)小学

生对对待学业分数的态度

第二节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P131

一、感知觉的发展P131

(一)感觉

1.颜色视觉:小学生的颜色视觉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的,

而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发展速

度会大大加快。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1)视觉感受的发展

(2)颜色偏好

(二)知觉:1.知觉发展的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明显

发展;(2)知觉的分析与综合水

平提高

2.空间知觉:有人(朱智贤等,

1964)研究发现小学生对左右关

系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阶段

1(5-7岁)。比较固定化地辨认

自己的左右方位。阶段2(7-9

岁)。初步地、具体地掌握左右方

位的相对性。阶段3(9-11岁)。

能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

概念。

3.时间知觉:进入小学以后,在

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时间观念

就很快地发展起来。(1)时间估

计能力的发展;(2)时间标尺的

利用;(3)时间单位的认识

(三)观察1.观察发展的过程:

阶段1,认识“个别对象”

阶段。被试只看到各个对象,或

各个对象的片面,看不到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阶段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被试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的空间联系,依据各个对象之间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空间关系认识图画的内容。

阶段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被试认识各个对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阶段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被试从意义上完整地认识整个图画的内容。

2.观察品质的发展:观察品质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第一,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水平很低,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客体的细节,只能说出客体的个别部分或个别颜色。三年级学生明显提高,五年级学生略优于三年级学生。第二,在观察的目的性方面,一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排除干扰能力较弱;集中注意使观察服从于规定的任务要求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有所改善,但无显着差异。第三,在观察的顺序性方面,一年级学生没有经过训练,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中高年级学生观察的顺序性有较大发展,一般能从头到尾、边看边说,而且在观察表述前往往能先想一想再说。第四,在观察的判断力方面,一年级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作出整体概括的能力很

差,表述事物特征不系统、分不

清主次,往往注意于各种无意义

的特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

三年级学生的判断力有较大提

高;五年级又有显着发展,观察

的分辩力、判断力和系统化能力

明显提高。

二、记忆的发展P138

(一)记忆发展特点:1.有

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 2.

意义识记逐渐超过机械识记; 3.

抽象记忆在迅速发展

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

程的理解和认识,元记忆主要包

括元记忆知识、元记忆体验和元

记忆监控三个方面。元记忆这个

概念最早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

拉维尔(Flavell,1970)提出。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141

1.思维发展的特点:整个小

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

象性向抽象逻辑性过渡,并表现

出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

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2)

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

展,但仍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

性的过渡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

中出现“飞跃”或“质变”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质变期或

“关键年龄”,一般认为是在小

学四年级(约10-11岁)。

2.概念的发展: (1)概括性

发展的阶段:阶段1,直观形象

概括水平(7-8岁):阶段2,形

象——抽象概括水平(8-10岁);

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

平(10-12岁)

(2)数概念: 小学生概念的

发展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①7-8

岁阶段。小学生一般已初步形成

三位以内整数概念系统,可以逐

步掌握三四位数。②9-10岁阶段。

小学生的整数、小数概念系统正

处于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已基本

上能掌握万以上整数,其中个别

项目(数位、相邻数)的掌握较

好;分数概念正在开始形成中。

③11-12岁阶段。小学生的整数、

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逐步趋向

统一。

(3)字词概念: ①小学生

在选择概念的定义和给概念下定

义时,都表现出五种不同的水平;

水平1,错误的定义;水平2,概

念的重复;水平3,功用性定义

或具体形象的描述;水平4,接

近本质的定义或具体的解释;水

平5,本质的定义。

②小学生的字词概念发展,

经历了从直观特征到具体形象特

征,再到初步能揭示字词概念的

一般特征,并接近本质的特征,

最后到揭示本质特征,对字词概

念下较完善定义的方向发展。③

小学生对不同的字词概念的反应

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1)判断:是指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2)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由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可以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二)想象P

145

小学生入学以后,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想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1)有意性迅速增长;(2)内容逐渐符合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4)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2.幻想的发展: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直观性和虚构性向抽象性和现实性发展;(2)由笼统性和肤浅性向分化性和深刻性发展.(3)由易变性向稳定性发展;(4)由非社会性向社会性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P147

(一)口头言语:入学前的儿童,已掌握了2500-3500个口头词汇。一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以对话占主导地位;二、三年级小学生的独白言语开始发展;

四、五年级小学生的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初步完善,他们能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学生掌握阅读,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阶段1,分析阶段。阶段2,综合阶段。阶段3,分析

综合阶段。

3.写作的发展:小学生写作

能力的发展,大体上经过如下三

个阶段:阶段1,口述的阶段。

阶段2,过渡阶段。阶段3,独立

写作阶段。

4.内部言语的发展:小学生

内部言语的发展,大体经过三个

阶段:阶段一,出声思维阶段。

阶段二,过渡阶段。阶段三,无

声思维阶段。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49

(一)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表情丰富但不善于控制自己;

2.情感的内容不断扩大与加深;

3.冲动性减少而稳定性增强

(二)情感发展的内容:1.

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

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

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

验。小学生的道德感发展表现

出以下特点:①处于不断发展过

程中。②具有明显的转折期,一

般是在小学三年级。③具有不平

衡性,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

有所不同,如义务感,良心等情

感体验发展较早较好。④由客观

现实引起的情感体验以及具有高

度概括性并带有激励作用的崇高

道德观,对小学生道德感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

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

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

体验。

3.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

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

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

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

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六、意志的发展P152 意

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

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意志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

点:1.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2.动机和目的的被动性和依赖

性; 3.不善于反复思考和计划

第三节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

发展P153

一、个性的发展P153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其自身特点

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视组成

部分。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具有的,

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实践中,主

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小

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出了一

些新的特点。1.自我评价由“他

律性”向“自律性”发展;2.从

依据具体行为进行评价向应用道

德原则进行评价发展;3.从根据

行为的效果进行评价向把动机与

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价发展。

(三)性格

小学生性格发展的速度和侧

面不同,通过大规模研究(朱智

贤,1990),发现小学生性格发展

的总趋势是:①小学生的性格发

展水平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

②二年级到四年级发展较慢,表现出发展的相对稳定性,四年级到六年级发展较快,表现出发展的快速增长。直接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家庭教育方式;②学校教育;③社会传统主义;④父母和教师和期望。

二、社会性的发展P154

(一)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小学生除父母及亲属以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是小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1)班集体的发展(2)自发团体的发展。小学生自发团体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亲社会团体。即被社会肯定的团体,如学雷锋小组;第二,排社会团体。即有各种共同兴趣的团体,如课外兴趣小组;第三,以社会团体。即被社会所反对的团体,如盗窃集团等。

2.同伴团体的发展过程:有人(广田君美,1988)对小学生的同伴团体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提出有五个发展时期:第一,孤立期(一年级上半学期)。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团体,各自正在探索与谁交朋友。第二,水平分化期(一至二年级)。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因空间的接近,如同桌、同路等因素而建立起一定的联系。第三,垂直分化期(二至三年级)。处于该时期的小学生,因学习水平和身体能力的高低,分化出属于支配地位和被支配地位的学生。第四,部分团体形成期(三

至五年级)。处于该时期的小学

生,开始分化并形成了若干个小

集团,出现了统帅小集团的领袖

人物,团体成员的团体意识加强,

出现了制约团体成员的行为规

范。第五,集体合并期(五年级

以后)。

(二)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发展的趋势:社

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

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

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

关系的认识。小学生社会认知发

展的趋势是:第一,从表面到内

部,即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发展

到对更深刻的品质特征的注意。

第二,从简单到复杂,即从问题

的某个方面发展到从多个方面、

多个维度来看问题。第三,从呆

板的思维发展到灵活的思维。第

四,从对个人及即时事件的关心

发展到关心他人利益和长远利

益。第五,从具体思维发展到抽

象思维。第六,从弥漫性的、间

断性的想法发展到系统的、有组

织的、综合的思想。

所谓角色采择,是指个体采

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

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

能。有人发现儿童的角色采择技

能的发展经历如下几个阶段:阶

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

点(约3-6岁)。阶段1,社会——

信息角色采择(6-8岁)。阶段2,

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

阶段3,相互性角色采择(10-12

岁)。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

角色替换(12-15岁以上)。

第六章初中生心理的发展

P

158

第一节初中生发展的概述

P

158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P

158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

在身体形态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性

别特征,即第二特征。具体为:

初中男生主要是喉头突起、音调

变低、上唇出现胡须等;初中女

生主要是音调变尖,乳房隆起,

骨盆变宽,臂部变大,皮下脂肪

增多。

4.身体机能:(1)心脏功能

的发展(2)肺的功能(3)肌肉

力量的发展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1.

脑的重量2.脑的机能

二、初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

理发展的影响P158

初中生生理发展,对他们心

理发展产生明显的、特殊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促进了“成人感”的产生和

“我”的形象的改变。第二,运

动需要显着增强。第三,出现了

心理和行为上的一些不协调性。

第四,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研

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性意识发

展的关键期。

由于初中生生理发展引起他

们心理上的剧烈变化,使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过渡性。指初中阶段是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第二,闭锁性。指初中阶段学生的内心世界逐步复杂,从开放转向闭锁,不大轻易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第三,社会性。指初中生的心理与小学生相比,表现出更大的社会性。第四,动荡性。指初中生的思想比较敏感,有时比小学生和高中生更易产生变革现实的愿望。

三、初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P158

初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是与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活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①在学习内容上。初中生学习的科目比小学生显着增加。②在学习方法上。随着初中生所学科目的增加,学习内容的改变,学习的形式也有了新的变化。③在学习动机上。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第一,远大的学习动机逐渐确立,学习的责任感增强。第二,学习动机的自觉性有较大提高。他们开始独立钻研教材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思考。

④在学习态度上。初中生能认真、主动、独立地完成作业,并且注重作业的质量。⑤在学习兴趣上。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出来以下特点:第一,兴趣的范围扩大。

第二,兴趣现出了选择性。第三,

学习兴趣的深刻性增加。第四,

学习兴趣的自觉性增强。

第二节初中生心理过程的

发展P165

一、感知觉的发展P165

(一)感觉:在初中阶段,

学生感觉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

点:①初中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

的性进一步提高。②初中生知觉

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③

初中生知觉的逻辑性增强。

(三)注意:随着青春期的

到来,初中生的有意注意发展超

过了无意注意并且处于优势地

位。1.注意的目的性;2.注意的

稳定性;3.注意的选择性;4.注

意的转移;5.注意的分配

二、记忆的发展P167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

记忆发展表现出与小学阶段明显

不一样的新特点:1.意义识记已

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2.有意识

记已在记忆发展中居于支配地

位;3.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169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思

维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①抽象

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②

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

辩证思维规律。③抽象逻辑思维

的发展进入关键期。是说,从初

二到高二这一段时间,是青少年

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④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

展,但容易产生片成性和表面性

的缺点。

(二)思维发展的阶段:美

国心理学家徘瑞(Perry)通过对

青少年思维过程进行研究,提出

青少年思维发展要经过以下四个

阶段才能逐渐成熟。第一阶段:

二元论阶段。第二阶段:多元论

阶段。第三阶段:相对论阶段。

第四阶段:约定论阶段。

(三)思维发展的内容

1.概念:(1)理解字词概念

的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初中生理解字词

概念的发展趋势为:第一,初一

学生大多处于从功用性定义或具

体形象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

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

第二,初二和初三学生大多处于

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

水平,或者由这类水平向本质定

义水平转化。第三,从初二以后,

学生能够很好掌握自己所理解的

一些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能

逐步分清主次特征,但对高难度

的概念,如高度抽象、概括的概

念,如果缺乏经验的支持,理解

就可能出错误。

(2)概念分类能力的发展

概念分类的能力可以分为四

级水平:一级水平,不能正确分

类,也不能说明分类根据;二级

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确

切地说明根据;三级水平,能够

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四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并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根据。结果发现,初中生对所理解的概念分类处于从第三级水平向第四级水平过渡的状态中,他们能够对各类概念进行分类,也能说明理由,但在说明理由时掺杂着感性经验,即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

2.推理

结果发现,初中生推理能力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初一学生虽然已具备各种推理的能力,但只达到了初步水平。第二,初中生运用逻辑法则能力逐渐提高。逻辑法则是进行逻辑思维时必须遵守的规则。

4.创造性思维

(五)想象:1.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存在明显的年龄特征,其中初中二年级和初中二三年级是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2.再造想象高度发展,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内容更加现实化。

四、言语的发展P

173

影响初中生识字量增加的因素主要是:第一,方言的影响。小学生也受方言的影响,但其程度要比初中生小。第二,错误别字太多。测试了初中生对词汇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初中生掌握实词要比掌握虚词好,虚词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特别是对虚词中的介词和副词的掌握最为困难。

第二,初中生对段落中词的含义

的辨析成绩最好,其次是句子中

词的含义,对单个词含义的辨析

成绩最差。第三,初二学生词的

发展在整个初中阶段最差,即比

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差,这一现象

被称为初中生词的发展的“低潮

期”。

(四)阅读能力

到了初中阶段,阅读能力发

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是否

形成默读习惯。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175

(一)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强烈与湿和;

2.外露和含蓄;

3.波动与稳定;

4.自尊与自卑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和

教师忽视初中生的自尊心,则很

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抗,这种反抗

表现最突出的年龄是在岁—岁。

(二)情感发展的内容

1.表情认知:初中生对表

情的认知能力已接近成人的水

平。2.道德感

3.理智感:随着初中生学习

内容的扩大,促进了他们认识活

动的深刻性,并激发起他们更强

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追求。初中

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

习过程中,理智感发展明显的学

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成功、愉快的体验在学习

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第二,自觉

地确立了学习的目标。

4.美感:初中生的美感已

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

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外表,力求

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第二,开

始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

象。第三,开始注意并提高自己

对美的修养。

六、意志的发展P178

(一)意志发展的特点

随着初中生年级的升高,其

意志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

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

的盲目性较大。第二,意志对行

为开始进行调节,但行为还常表

现出冲动性。第三,意志行动有

一定的坚持性,但持续时间还有

限。第四,意志行动机中动机的

社会性的成分增多。第五,采取

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

第三节初中生个性和社会必珠

发展P179

一、个性的发展P179

(一)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第

一,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品质

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

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别人的

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

验和评价自己。第二,能够更自

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

质。第三,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

质的能力与高中生相比较,水平

还不高,而且也不稳定。

2.自我批评能力的发展:

初中生的自我批判能力是其

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发现,初中生自我批评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三种水平;水平一,处于该水平的初中生,自我批评的精神很差,或者很少进行自我批判。水平二,处于该水平的初中生,自我批评的精神正在发展,但还不稳定,对自己的缺点还缺乏坚决改正的决心,存在言行脱节的现象。水平三,处于该水平的初中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对自己的行为提出高要求,自我批评已成为其稳定的个性特点。

3.自我体验的发展:初中生的自我体验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1)出现成人感。(2)自尊感增强了。(3)出现自卑感。所谓自卑感是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一种自我体验。

(二)气质

有人(刘明等人,1987)对24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气质类型进行了研究,发现多血质和胆汁质占总人数的40%。这一结果可能与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有关。

四种典型气质类型P181

二、社会性的发展P183

(一)社会化发展的任务

发展任务这个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斯特(Havinhurst,1952)提出。他认为发展任务是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该达到的成就。如果个体完成了其所在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则他们适应社会就比较容易,心

理发展正常。相反,如果个体没

有完成其所在年龄段的发展任

务,则他们适应社会就比较困难,

且会使心理发展出现异常。

关于初中生社会化发展任

务,朱智贤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

特点,提出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1.谋求独立:所谓谋求

独立,指初中生从他们的父母或

成人那里获得独立。2.确定自我:

所谡确定自我,指初中生要回答

“我是谁”这个问题,并形成良

好的自我概念。3.获得性别角色:

所谓性别角色,指根据社会文化

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

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二)同伴关系

1.同伴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

展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同伴关

系是一种相互平等的关系,不像

与父母的关系那样是一种依赖和

服从的关系。所以,到了初中阶

段,知心朋友对其心理发展的影

响就比父母、师长的要大。发展

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同伴

关系对初中生心理发展有以下积

极作用:第一,给他们以稳定感

和归属感;第二,给他们以健康

的娱乐场所;第三,使他们获得

社交经验;第四,使他们提高自

己的宽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第

五,给他们提供学习社会交往技

术的机会;第六,给他们提供发

展社会洞察力的机会;第七,给

他们提供发展集体的忠诚心;第

八,使他们获得与异性相处的能

力。

3.同伴关系形成的原因:初

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了对

友谊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起

一定的同伴关系。哪些因素容易

使初中生形成同伴关系呢?(1)

相互接近;(2)同情挚爱;(3)

尊敬共鸣;(4)集体合作;(5)

年龄;(6)性别

4.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1)

选择性;(2)亲密性;(3)易变

(三)父(母)子关系

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

2.行为

的独立性增加;3.思想观点上与

父母产生分歧;4.父母的地位在

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

(四)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类型

一是在课堂上,一是在课外。

(1)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师生的根本关系是教

与学有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有以

下几种:第一,教师与全体同学

单向交往,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者。第二,教师与全体学生进行

双向交往,即教师是课堂的主导

者,同时又要求学生参与教学活

动。第三,教师作为个体参与教

学活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往。

这些类型的师生关系能保证学生

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提高。

第七章高中生心理的发展P

190第一节高中生发展的概述P190

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P

190(一)身体的发展:1.身体:身高增长的速度已经变得缓慢下来了。 2.体重;3.身体形态。在神经与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高中男生的第二特征已经充分显示出来。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2.脑的机能:进入高中阶段,大脑皮层联络神经元的结构和皮层细胞的结构在迅速发展并逐渐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大脑皮层上的沟回增多和加深。神经的联系纤维在数量上大大增加。一般来说,神经的联系纤维越多,表明一个人越聪明。

二、高中生生理发展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P194

高中生生理的发展,特别是他们性机能逐渐成熟,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性意识的发展上。

(一)性意识发展的阶段: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阶段一,性反感期。阶段二,向往年长者的“生犊恋”期。阶段三,接近异性的狂热期。阶段四,浪漫的恋爱期。从赫洛克所描述的阶段特征来看,大部分高中生处于阶段一和阶段三,少部分高中生处于阶段四。

他们的性意识发展表现出以

下特点:1.身心发展不平衡; 2.

对自身发育的喜悦和烦恼;3.对

异性产生了兴趣:高中生随着性

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对异性产

生了兴趣,出现了要与异性实际

接触的心理需要。这种需要表现

为两种方式:第一是相互显示,

即在自己喜欢的异性面前表现自

己,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希望得

到他(或她)的认可和肯定。第

二是感情隐蔽,即在自己喜欢的

异性面前交流情感时,常以非常

隐晦的、含蓄的、试探的方式来

进行。女生常以目光、眼神来交

流情感或借口让男生提供帮助来

获得对方对自己情感的反应。

三、高中生主导活动的发展

P196高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

习,但与初中生相比,其学习活

动已有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

①在学习内容上,高中生以系统

掌握间接的理性经验为主。②在

学习性质上,高中阶段仍属于基

础教育,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为主,为毕业后的升高或就业打

好基础。③在学习主动性上,高

中生的学心主动性明显增强,主

要表现在:学习目的性更明确;

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独立性提

高,依赖性减少;学习的选择性

加强,盲目性降低;学习更加有

计划性。

④在学习策略和技巧上,高

中生更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归纳、

分类等总结。⑤在学习动机上,

高中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间接学

习动机和长远学习动机占优势,

外在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和

近期学习动机的作用逐渐降低。

⑥在自学能力发展上,高中生随

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并且重点

学校学生的自学能力高于一般学

校的学生。

第二节高中生心理过程的发展

P197

一、感知觉的发展P197

高中生观察力发展表现出一

些新特点,具体为:①观察的自

觉性提高。②观察的时间延长。

③观察的概括性高度发展。④观

察的精确性显着发展。

(二)注意

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稳定

性到高中阶段增长速度逐渐缓

慢。

二、记忆的发展P199

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中生记

忆发展表现出以下新特点。(一)

记忆力增强;(二)以理解记忆

为主;(三)视觉记忆和听觉记

忆的发展;(四)抽象记忆占优势;

(五)短时记忆稳定。

三、思维和想象的发展P201

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具

有以下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已

具有的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

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入成熟

期;3.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处于优

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二)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运算思维发展的比较:高中生的形式运算思维已经占优势了。具体运算思维与形式运算思维相比,有哪些不同呢?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以下3点:①现实性与可能性。②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③命题的和命题间的思维。

(三)思维发展的内容1.概念:高中生概念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初中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字词概念过行理解时,初中生一般处于从功用性定义向接近本质定义转化的阶段,而高中生则达到接受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水平的阶段。第二,在对概念进行认知操作方面,大部分初三学生可以运用恰当的言语符号,来描述某一几何概念的有关性质。第三,在概念分类能力方面,高中生不仅能够做到对概念进行正确分类,并且还能正确地说出分类的理由。第四,高中生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性和片断性,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2.推理:(1)推理发展的特点: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的复杂和抽象,推理发展出现以下特点:第一,高中生的推理能力趋于成熟。第二,高中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同步发展。第三,高中生各种推理能力发展存在不平衡。3.辩证思维:(1)辩证思维形式的发

展:辩证思维有三种形式,即辩

证概念、辩证判断和辩证推理。

(2)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下

面分别这四种道德评价能力的具

体发展情况:第一,透过现象揭

露本质能力。第二,全面考虑问

题的能力。第三,分清问题主次

的能力。第四,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的能力。4.创造性思维:(1)

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高中生

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高中阶段处于创造性思维

最佳发展区的前端;第二,高中

生创造性思维中现实性的特点突

出;第三,高中生阶段性思维的

主动性和有意性增强。第四,高

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

展。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

面是发散思维,它包括三个维度: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四)想象随着高中生知识增

多,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想象的

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想

象的有意性充分发展。第二,想

象的创造性水平显着提高,创造

性思维日益占优势。第三,想象

的现实性明显增强。

四、言语的发展P

209

研究发现,高中生在默读时,

基本上没有唇动发生,并能概括

地复述默读的内容,不还能概括

出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五、情绪情感的发展P210

(一)情绪发展的特点:高

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他们对情绪的体验上。所谓情绪

体验,是指人在主观上感受和意

识到的情绪状态。他们对情绪的

体验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情

绪体验的持续性延长。第二,情

绪体验丰富。第三,情绪体验深

刻。

2.情绪发展逐渐成熟:高中

生情绪发展逐渐接近成人的水

平,即他们的情绪逐渐成熟了。

一个人情绪是否成熟,美国心理

学家赫洛克提出了以下四条标准

来衡量。它们是:第一,能保持

身体健康。对于因身体疲劳、睡

眠不足、头痛、消化不良、疾病

等引起的不稳定情绪,能自己进

行控制。第二,对于行动的控制。

即不再出现“我想干什么就干什

么”的行为。能做到在行动之前

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第三,

消除紧张情绪,使其向无害的方

向转化。也就是说,不是压抑情

绪不让其表现出来,而是要使其

向更健康的方向转化。一旦产生

了紧张情绪就希望能够消除。第

四,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并

使之稳定。

高中生美感发展的特点是:

第一,对美的追求表现出广泛性。

第二,不仅关注外在美,而且更

注重心灵美、思想美;第三,美

感的产生与对美的认识有密切的

联系,同时对美的欣赏也更加注

重思想性。

六、意志的发展P212

(一)意志行为:意志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采取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开始阶段,它决定着行为发生的方向。执行决定是意志行为的完成阶段,它是意志行为的中心环节。1.采取决定:高中生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2.执行决定:高中性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决定的执行需要学生对自己行为有更大的自制性和坚持性。(二)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 2.果断性;3.自制性;

4.坚韧性

第三节高中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P

214

一、个性的发展P214 (一)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3)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4)自我评价逐渐成熟;(5)自尊心强

2.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高中生自我评价能力随着自我认识能力的提高而明显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评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着提高。第二,自我评价的途径多样化。第三,自我评价的结果更加全面、丰富。第四,自我评价的客观性有所提高。第五,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3.自我意识发展的类型:高中生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理想的我”

和“现实的我”之间的不断斗

争,并且出现了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我肯定型。②自我否定型。

③自我矛盾型。④自我扩张型。

⑤自我萎缩型。

(二)兴趣 1.兴趣发展的特点:

①高中生兴趣的发展经历有趣、

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②高中生

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③高中

生的中心兴趣逐步形成。④高中

生的兴趣从广到窄。

(三)人生观:人生观是个体

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

法和态度。人生观决定着一个人

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从根本

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生命

的价值。人生观的形成过程分为

五个阶段。①准备阶段。②观察

阶段。③探索阶段。④定向阶段。

⑤确立阶段。

(四)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对

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主观性,是

个人据以评价和区分好坏的标

准,是根据自己内心的尺度来把

握的,它取决于主体自身的需要。

②选择性,个体开始主观地、有

意识地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

准,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③

稳定性,指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

后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常不易改

变,并在个人的个人的兴趣、理

想、信念和行为上表现出来。④

社会历史性,指处于不同历史时

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人的

价值观是不同的。

高中生的价值观在形成过程

中,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

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

趣,喜欢把各种具体事实综合成

若干系系统的总原则,热衷于哲

学探讨。第二,在高中生价值观

中,反映其个性色彩。第三,高

中生的价值观缺乏稳定性,还易

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第四,

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

问题,他们逐渐学会将个人的生

活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方向相

联系。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根据

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个人价值

观分为六种,即理论型、经济型、

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

型。

(六)性格

1.性格形成的三个阶段:有

人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

个阶段:阶段一,性格萌芽阶段。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发展属于此阶

段。阶段二,性格形成的阶段。

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性格发展属于

此阶段。阶段三,性格基本定型

阶段。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性格发

展属于此阶段。

2.性格发展的特点:①高中

生进入性格发展的第二个快速

期。②高中生性格的类型逐步形

成。③高中生性格发展与其心理

过程、个性倾向性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④高中生对性格的自我意误解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⑤高中生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复杂。二、社会性的发展P219

(一)社会化发展任务

1.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斯特的观点

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社会化发展任务与青年初期有一致之处。美国心理学家哈威斯提出了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共有10项:①学习与同年龄男女之间新的交际方式;

②学习男性或女性的社会任务;

③认识自己身体的构造,有效地利用自己的身体;④在情绪情感上与父母或其他成人独立;⑤具有经济独立的信念;⑥准备选择职业;⑦作结婚和家庭生活的准备;⑧发展自己作为公民所必要的知识和态度;⑨培养自己负有社会责任的行为;⑩获得指导自己行动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体系。

2.中国心理学家朱智贤的观点:朱智贤提出,由于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缓慢的发展过程,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基本上是少年期社会化发展任务的延续。当然,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已包含了新的内容:

①高中生继续谋求获得独立,希望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

监护、指导;②随着高中生各方

面的成熟,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发

展与形成,他们确定自我的过程

有了进一步发展;③高中生性格

角色概念的发展,是他们在初中

后期获得性格角色的继续和巩

固;④高中生必须进一步适应性

的成熟;⑤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

高中生来说更为迫切和需要了。

1.同伴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

展的作用:(1)促进学习进步;

(2)促进情绪稳定,达到相互支

持;(3)促进性格发展;(4)促

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2.同伴关系

发展的特点:①对友谊的渴望强

烈,喜欢与同性别同伴交朋友。

②高中生的友谊观逐渐成熟。③

高中生选择朋友时,更看重朋友

的心理品质,如兴趣相似、同忧

同乐、相互关心、性格好等。④

高中男女学生交友的标准存在一

定的差异。

(三)父(母)子关系:1.与父

母关系中存在着“代际羞异”;

所谓代际差异,是指两代人在思

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第八章个别差异

第一节个别差异的概述

一、什么是个别差异P224

差异心理学分为群体差异和

个体差异。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

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

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

民族差异等。个体差异指的是个

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

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

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

称个别差异。

二、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

的意义P225 差异的意义不仅随

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变化,而且在

同一文化中,也会随着年龄的不

同而变化。个别差异的意义可以

作出下述概括:如果那些负责指

导个体发展的人(从事儿童教养、

教育和辅导的人),能认识到在某

一文化背景下和在个体年龄阶段

上哪些差异对个体的发展具有最

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包括积极

的或消极的影响),那么他们就具

备了做好工作的较好的条件。

(二)测评差异对个别差

异进行测量和评价有三个主要目

标:①确定人们在某种特征方面,

比如在智力、气质或听觉方面的

差异程度。②确定各种差异之间

的关系,比如手指动作敏捷程度

与视觉速度之间的关系;③估计

人们的某种特征产生差异的原

因,比如什么原因引起算术能力

或跑步速度方面的差异。

3.测评结果的用途P229

利用测评结果来分析发展或

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克服困难。

另外三种重要用途是:①确立标

准;②对人进行选择和编组;③

测量在达到目标方面取得的进

步。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心理学总结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2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3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环节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策略的改进教学评价的调整 4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 意义识记占优势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 熟练 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6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随个体的成长逐渐发展成熟 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22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 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察觉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社会学习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 复杂操作技能的形成主要经历 认知阶段操作分解阶段操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阶段 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包括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7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交往风格不同 交往认知不同交往情感不同 8良好的人机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 自我完善 认知他人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或工作效率 9认知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 10高校教师的角色认知 11 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社会地位职业道德言行举止 张老师每次跟别人说起自己的职业, 都会充满自豪感。 这说明张老师处于 教师角色信念阶 12 13 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树立学习榜样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师德魅力是教师 的灵魂。 14 15 教师的职业期待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个人魅力崇高的职业道德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扮演的主要角色包括 学生道德发展的向导 知识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问题解决的顾 16 17 构成权力性威信的因素传统职位资历 教师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 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决定 教师威信的人格特征有 资历声望才能品德 18 19 20 21 教师成长的外部途径严厉惩罚激励、帮助学生让学生敬畏 富勒和布朗(Fuller& rown)划分的教师成长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 教学监控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 23 24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25 26 27 28 29 30 31 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习可分为 知识学习 技能学习 社会规范学习 只有过过抽象和概括,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学生把“会飞”作为所有鸟的本质特征,是变式错误因素造成的。 促进知识的理解的途径有哪些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我们把植物分解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属于知识的分析 在参观了服装博览会后,能够记住一件件新的服装样式和颜色,这属于 形象记忆 在识记“女孩”、“小鸟”、“森林”、“唱歌” 4个词时,可用自然语言把这些离散的词重新组织为 “一个女孩在森林里听小鸟唱歌”,这样便于记忆。这一事例中,运用了语义编码 短时 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是有限的,大约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条件和途径 32 33 7 ±2组块 34 35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划重点】考研发展心理学要点整理 一、发展心理学的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横断研究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 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或几个年龄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优点:可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大量数据资料;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因果关系;取样程序较为复杂;另外还可能受到世代效应的影响。 世代效应:群体中的年龄差异是由群体成长时的社会文化差异造成的,而非发展。 2、纵向研究 是指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人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优点:能系统的,详尽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量变质变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被试亡失),反复测量(练习效应),时间较长(其他变量增多)另外还会受跨代效应的影响。 跨代效应:由于目标群体可能经历某一特殊年代,受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同样的特征,这样的结果可能难以推广。 3、聚合交叉研究

综合了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 4、双生子研究(格赛尔双胞胎爬梯实验) 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发展特征上相似程度,来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对这种心理发展特征的影响程度。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 5、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达尔文在长期观察自己孩子后于1876写成的《一个婴儿的传略》,该专著推动了儿童心理的传记法研究,被认为是科学研究儿童心理的先驱。 德国学者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真正创始人,他在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是公认的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与艾里克森理论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2)弗洛伊德心理发展五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3)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 自我发展 2016考研发展心理学知识要点:青少年自我发展 1.青少年自我发展的一般特征 (1)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第一个在1-3岁),他们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常常用很多心智用于内省。这也导致了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一方面总认为自己正确;另一方面总感到别人在挑剔自己。初中者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并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和情绪上的矛盾。 (2)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其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基本特点归结如下: ①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 ②自我意识成分分化(形成自我和超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 ④自我评价的成熟 ⑤较强的自尊心 ⑥道德意识高度发展 自我形象: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成分,即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品行成分 自我形象在高中阶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身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是自我调节机制的主要成份 自我评价能力只有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 2.自我同一性的发展 (参考P6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关于自我同一性的结构、内容、过程、功能目前处于极大的争议中。——MJ注) 个体在青少年期必须对自己和他人有较充分的了解。当然,这里的他人是指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人。同一性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坚持自我整合感,二是指坚持与他人分享一些基本经验(Erikson,1959) 处于青少年晚期的个体,会对自己的核心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必须把自己过去已经与他人建立的关系和未来的志向结合起来进行考虑,通过重新检验获得有选择的反馈。在这一过程中,同一性就好比一个基点,使个体在社会关系中获得必要的、连续性的经验。许多女性不符合同一性发展标准,他们趋向于被动地社会化,通过留心别人的行为来界定自己的同一性。 同一性获得:个体成功将自我许多成分统合,形成明确的世界观和前景目标。 将内部的信仰和价值观与新的外部的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促进个体从事积极有意义的行为。

发展心理学重点整理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从生命全程角度阐述个体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毕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学习发展心理学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基本理论问题,使我们了解各种心理能力发展趋势圴不同程度地呈现适应性的特点,从而树立起关于生命全程的毕生发展观,全面发解个体发展的纵向图景。在学习时可以通过表格形式归纳总结,更好地记忆。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发展的内涵: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发展的科学。“心理发展”这一概念的科学理解是学习发展心理学首先要弄清的。心理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心理种系的发展 2、心理种族的发展 3、个体心理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合起来指的是对心理发展的广义理解,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发生,二是发展。 *通常所说的心理发展,多指人个体心理发展,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心理发展。*心理发展的性质: 1、心理发展的整体性 2、心理发展的社会性 3、心理发展的活动性 4、心理发展的规律性:(1)心理发展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统一。(2)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婴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这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心理发展的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这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这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年看待敏感期。 第二单元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功能: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它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可简化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是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方式: 1、横向研究设计—优点:适用性时效性质缺点:人为的联结性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优点:能够系统的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差被试容易流失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3、纵横交叉研究设计:这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研究设计方式。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跨文化比较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方法的整合训练万赖俱寂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第三单元心理发展的动因 *遗传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环境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遗传与环境共同决定心理发展 *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心理发展 1、高级心理机能决定心理发展 2、文化历史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3、教育和教学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