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君子观

君子观

君子观
君子观

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0级政治学徐伟璇 2010414246

摘要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 论文从德、才、学三

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 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 即德统率才、学, 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 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 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 从而充分张扬5论语6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君子观; 现代启示

《论语》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界几千年的著作, 其博大精深的思想犹如一盏明灯, 从古至今一直闪耀在人们的心灵世界, 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心性的陶冶和行为的感化。《论语》多次及君子, 并从多个方面对君子形象进行了规定, 大到安邦治国, 小到修身养性。《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次规定, 是历代志士仁人所追求的文化品格和行为境界。目前学界关于《论语》君子观的论述并不多见, 且研究的角度都是试图概括出一个全面完整的/君子形象, 实际的结果是为现代人构筑了一个神一般的状貌, 使其现代启示意义大打折扣。本文试图从德、才、学三方面阐述5论语6所述君子的一般形貌, 并揭示其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

一、君子之德

从字形上看, 君字上部是尹字,尹字的古写与父字相似, 只是手中拿着的权稍微长一些, 尹的本意是有权势的官吏, 尹下面再加上一个口,表示此人德高望重, 是发令的人。说文解字说: 君, 尊也。从尹发号, 故从口。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在周,君子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的通称。而在论语里, 君子的范围明显扩大且下移, 是指与小人相对的有德有地位的人。在我国古代, 德与道是分开的, 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和规则。而德是道的外化, 人们认识了道. , 内得于己, 外施于人, 便称之为-德君子怀德, 小人怀土。 ( 论语里仁 )寻求至高无上的德的境界是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后世仁人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标。论语中提出的君子之德有深厚的内涵, 有得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也有不断完善的践行要求。

(一)君子之德有本

孔子的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 这一点学者多有论述。有人根据宋儒朱熹的解释: 仁者, 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 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 )认为仁就是为人之义, 仁就是之于人的体现。据此可以说义属于德的层次。对论语君子观来说, 义则是君子之德的根本。义者, 宜也, ( 礼记中庸 ) 君子以义为质。( 论语卫灵公) 义是君子追求的目标和行德的根据, 是内在的精神因素, 所谓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 论语微子 )对于君子来说, 先义后利, 甚至舍利取义是其首要品格特征。论语坚持人要以义为本, 反对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 论语卫灵公 )主张行义以达其道。( 论语季氏 )义既是一种追求境界, 又是一个衡量标准。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 论语里仁 )是崇义还是尚利是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区别。在君子的其他内在精神因素中: 君子以义为上, 且/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 勇只有在义的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才是真正的君子美德。在君子的处世中, 义是一种重要的尺度, 君子之于天下也, 无适也, 无莫也, 义与之比。( 论语里仁 )君子可以不遵循固有的教

条模式, 但要合乎义的要求。义对于君子来说是如此重要, 故孔子曾幽默地说: 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 论语述而)清淡一语, 道出了君子的崇高境界。

(二)君子之德有形

君子以义为质, 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 ) 礼是君子行德的规范, 体现了社会对人外在行为的呼唤, 同时也反映了君子对社会秩序的自觉维护。不同的德会有相应的礼与其呼应, 德在礼的范围内则为君子之德, 礼是德的外在表现, 则是真正的礼。论语泰伯说: 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 勇而无礼则乱, 直而无礼则绞。意思是说/注重容貌态度的端庄, 却不知礼, 就未免劳倦; 只知谨慎, 却不知礼, 就会流于畏葸懦弱; 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 却不知礼, 就会盲动闯祸; 心直口快, 却不知礼, 就会尖刻刺人。可见, 君子之礼是内外结合的境界。有形无本, 有表无里, 本应相互辉映的/两方面0成为各自孤立、毫无联系的两张皮则不符合君子之德的要求。外在有礼, 内心无德,则为伪君子, 伪君子乃非君子。孔子说的礼在现在看来是指一种文化精神, 这种精神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绝不可简单的理解为礼仪、礼节。待客殷勤一旦技巧, 它就失去了真正的精髓。所以说, 礼作为一种文化精神, 不仅仅是外在的言谈、举止、风度, 更为重要的是, 它是一种以义为根本的表现形式。论语全文的最后一句话说: 不知礼, 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对于孔子时代的人来说, 立功、立言、立德是对自身人生价值的追求, 这种追求如果缺少礼的支撑, 则会成为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因此, 礼作为一种表现形式, 是德之根本的外化; 同时也刺激内在之本的完善, 使得义、礼相得益彰, 不断完善。

(三)君子之德贵在实践

君子之德无论在内涵之义, 还是外在之礼, 二者要实现真正的结合, 起到特殊的社会意义, 则离不开实践论语子路中说;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强调思想文化和实践践行的统一。君子习得了义、礼, 应将这种思想文化赋予其实践内涵。至于论语中说, 君子欲讷于言, 而敏于行。 ( 论语里仁)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论语宪问 )不是说做君子要言语上谨慎迟钝, 行动上勤劳敏捷, 或者说只以行动为荣, 而言语为耻, 而是言和行相比较, 更注重于行动, 避免言语上的夸夸其谈, 哗众取宠。君子之德需要在礼的范围内用语言和行动表达, 然而过多的空谈, 太少的行动, 则会陷入不义不礼之中。因此, 君子实践要求的是言行合一, 表里如一, 言语能支配行动, 行动能呼应言语。君子讨厌口是心非, 在论语季氏中,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 舍曰欲之, 而必为之辞。孔子认为, 口心应该一致, 那种口是心非的假象是君子所唾弃的。因此, 真正的君子, 始终言行一致, 才能真正做到以礼为形, 以义为质。这样既使义、礼得到检验, 又使二者获得新的内涵, 得以升华, 使实践成为义、礼相互呼应并不断完善的原动力。正如孔子赞扬其学生子产一样: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 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论语公冶长)

二、君子之才

在论语中才是一种能力, 是道德和学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君子之才是指君子所能承担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君子之才在于胸怀天下, 务本求道君子之道在尊义施礼谋道天下, 孔子周游列国除其阶级局限外也是致于此道。道是君子之才的出发点和归宿。获得则需要君子务本.在学而中,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君子有了根本, 才会把握世事万物的运转变化规律, 才有能力根据规律解决和处理各种

问题, 从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为道而务本, 务本而求道。作为君子, 即有德有地位的人, 是与一般平庸之辈有区别的, 它的义的标准和礼的形态, 使得君子对自己有特定的内心和外在的要求。因此, 君子之才应致力于谋求大道之上,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君子学以致其道。( 论语子张 ) 君子谋道不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卫灵公 )可见, 君子求道不为己利, 而是胸怀天下, 为社会, 为国家作贡献, 这样发挥出来的才能才是君子之才。

(二)君子之才在于着眼实际, 远琐受大

君子道之后, 欲转化为现实,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细化目标, 具体操作,方可步步为营, 最终实现大道。道的实现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 而君子之才为此创造了条件。首先, 君子坦荡荡 ( 论语述而) 不忧不惧。( 论语颜渊)君子有宽广的胸怀, 有远大志向, 不会为琐事而忧愁烦恼。因此可以托六尺之孤, 可以寄百里之命, 临大节不可夺也。 ( 论语泰伯 )其次, 君子不器。 ( 论语为政)就是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

只具备某一方面的知识。说, 君子病无能焉, 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 多能必然成为君子的追求目标, 因此, 广闻博识也必然使其可以立足于各种复杂的形势。最后,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论语泰伯 ) 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君子不会因为要处理各种琐事而去具体的学习, 更不会因此而放弃大任。君子有大度之怀, 容山纳海, 且善于放弃, 当然能做到真正的远琐事, 担大任。可见, 君子之才, 也并不仅仅指君子有多大的外在能力, 也是指一种强烈的文化精神支撑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君子之学

这里的学指学习和学识。既是一种实践状态, 又是一种认识内涵。这里

要阐述两个问题, 君子之学学什么? 怎样学?

(一)学什么

学是修德、行礼的方式, 也是使二者在实践中结合并升华的途径。曾子在论语中说君子以文会友,雍也也认为君子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可以弗畔矣夫! 文和礼的结合可以使君子不至于离经叛道。因此, 既要学文,又要学礼。文是一种文化内涵, 是一种社会形态下积淀于人们心灵深处的公认的思想意识和具体环境下学习的各科文化知识。礼则是在这种思想意识指导下, 运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表现形式。君子学文就是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 使心中的意识适应实际的变化, 不断更新所学的知识, 是内化道和德的过程。君子学礼, 则是使外在形式更加符合文的要求, 是外化道和德的过程, 本质是指符合人性要求和社会规范。可见, 文、礼相互为用, 相辅相成, 只有不断学习, 学识才会增长, 文、礼结合才日趋完美。

(二)怎样学

学习作为一种实践状态, 是获得文、礼学识的重要途径。学而重点讲述了学问的内在修养, 规定了学习的宗旨。首先, 应学会在寂寞中享受。所谓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 论语学而)君子习得文、礼的求道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 需要有持久的恒心和耐心。在此过程中, 不以为苦, 反以为乐, 能在寂寞中享受方能得大道, 成大器。其次, 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孔子说: 学而时习乎, 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 )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为政 )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 论语卫灵公 )可以看出, 孔子主张要把学习、思考、践行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只有不断学习, 占有文献资料, 然后再独

立思考, 切问近思, 才能有所收获, 最后将自己所思所想付诸实践才使学的东西真正变得有价值。君子学文, 学礼也应该遵循这一法则。综上所述, 孔子认为君子是个人道德发展的高峰。君子之道是君子之德、才、学最深厚的底蕴。只有懂大道, 行大道才会有大德。要想大德有大才则必须学习, 通过学习, 具备一定才能, 在良好品德的支配下, 使才得以充分的发挥其有利的内容, 并创造相应的社会价值。所以, 有德无才是庸才, 有才无德是害才, 学则使二者兼备的中介。德、才具有互动性, 德统率才的发挥, 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 但二者不可在静止中统一, 只有不断的修炼, 学习才可使德、才的统一性更趋完美。

四、君子之德、才、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论语对君子德、才、学的阐述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总体概括对于今天的

人们仍有颇多的启示。德育首位, 修身为本是古往今来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 尽管德育和修身的内容、标准、要求古今已有很大差异, 但德具有统率地位, 有支撑、引导、激励才、学的作用没有变。在现代社会, 只有德、才、学三方面相辅相成、和谐一体的人, 才能成功地面对世界和人生。因此, 我们应该始终不忘把德育的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君子之才是要为天下谋道, 因此, 要求我们面向社会, 将自身之才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 这样培养出的才才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也有利于个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样的人才才能堪当大任, 谋求大道, 才是真正的君子之才。所谓君子不器即要求君子不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 而是具备全面发展的才学。当然, 全面发展0并不意味着无所不通, 而是指具备处理自己专职工作时所具有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面, 使得观察和处理问题时, 既着眼现实, 又放眼未来, 既处理恰当, 又游刃有余。现在, 在不同的行业、领域, 首先需要的是专业人才, 同时需要大量的综合型人才。培养君子般的/人才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之一。综上所述, 笔者深深感悟到: 君子之德是根, 君子之才是叶, 君子之学是根叶相通的脉管, 只有三者相互结合, 根叶相映, 脉管沟通, 才能使君子之树枝叶繁茂, 由芊芊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注释:

112罗国杰主编: 5马克思主义伦理学6,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第3页。122韩石萍: 5孔子之道/ 义0以贯之6, 5史学月刊6. 1996年第1 期: 第7页。132142152杨伯峻: 5论语译注6,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第78; 第17; 第169页。

162匡亚明: 5孔子评传6, 山东: 齐鲁书社, 1985 年版: 第238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君子一词,在孔子以前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君子务治,小人务力”。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拥有身份和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儒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那么到底一个怎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呢?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质朴多过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过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在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上,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同人相处时,既彼此协调合作,又不盲目苟同。而小人正好相反,小人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小人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同时,孔子强调君子处人处事“度于礼”,“约于礼”,“君子笃于亲”,“君子上不僭上,下不逼下”,“君子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恶”等,也就是维护人伦关系的和谐,做到爱亲、尊上、敬友、与人为善。 在处事原则上,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所以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看重道义,小人看重利益,孔子这里说的义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德仍指仁,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这两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君子知法畏法守法。小人怀惠,小人之行,只贪图眼前的小惠。这两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在道义上,孝、悌、忠、信是孔子衡量做人的尺度,当然也是孔子心目中正人君子的美德。所谓孝,就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悌,是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在封建时代,这是构成人际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所以孔子把他看做做人的根本。如果每个人都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而忠是臣子对君王的正确态度,信是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孔子认为有了这种正确的态度才可以称为君子,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安身。对君王不忠,对朋友无信,便是小人。 而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君子,孔子也有自己的看法。 孔子认为,做一个仁人君子,必须在德行和学问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要陶冶情操,修炼性情,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刚正的人。另一方面,君子还要学习知识,培养才干,造就治国经邦的本领。修身养性需要研讨学问,研讨学问为的是修身养性,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又比如孔子教导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做个品德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不要做人格庸俗的知识分子。为此,孔子把得意门生颜回看得很高,认为他粗茶淡饭,褐衣简居,也能不迁怒,不忧愁,安贫乐道,也是君子式儒者的典型。“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说的也就是颜回能恒久地遵守仁义道德,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另外《论语》中还提到智、仁、勇,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的工夫,也就是内修的工夫,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孔子的君子观、小人观

孔子的君子观、小人观 《论语》选读一书中,孔子对于其君子描述甚多,至于小人观则很少,大多数都是由与君子关的对比中得来的,可见其厌恶之情。 其实我们都听过这样的话:“宁做真小人,不做假君子。” 但是有很多人都这样认为。孔子的君子观是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况且举一个例子,孔子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学说以讲仁\礼为主,在宣扬学术的同时他必须找到一个合适载体来担负起宣传推广的任务,于是他创造了一类人,名之曰:君子。在孔子的心目中是把"君子"看作超人似的完美形象的。而且时不时的也以SUPERMAN自居一番。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当他的弟子们问如何做到有"仁"有"礼"时,孔子就说:"象我这样就行了。" 可这又究竟怎样呢?这就需要深入研究一下孔子的君子观了。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论语-雍也》)孔子这番话首先描绘出君子的形象:第一不能太本质化,那样太粗野。不符合礼的要求;第二不能太重视仪表,那样又太浮夸。只有内在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时,才能成为君子。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平时多注意就成了。可下面的要求就高起来了。 "君子无所争"(〈论语-八佾〉)。这一点可要命。人人都知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不争怎么活?孔子倒好,认为君子是虫不是鸟,没必要也不应该早起,那样反而会有被吃的危险。无所争也就罢了,君子还必须看得清时势,分得清利害:"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有好处才出来,没好处就躲也来,"君子"是个滑头,孔子是个老滑头。 只有好形象和好眼力是不够的,别人也不见得会为之倾倒。想抬高正面典型,就必须有反面典型来反衬。这时孔子就创造了一个对立面:"小人"。小人一出场,君子才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君子是搞大团结,搞全球统一化的。而小人是搞分裂的,搞党派之争的,是社会不安定因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八佾〉)。孔子这里说的义,不是黑社会那种向朋友两肋插刀的义,而是他所说的道,也就是仁。君子看重仁而小人看重利。君子挺伟大的,是吧?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八佾〉)。德仍指仁,而"土"指安乐。这句跟上面提到的一样。而刑指法律,是说君子知法畏法守法。而小人眼里只有利,利之所在是可以奋不顾身的。这样一比,本年度守法专业户的光荣称号不免又要被君子得去了。孔子你就一边偷着乐去吧。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之。"(〈论语-颜渊〉)。成人之美谁都懂啦。不成人之恶就少有人提到,用现代话说就是要见义勇为,不让坏人坏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看看,守法专业户的头衔不够了,孔子又想执法了,起码也是护法吧?唉,君子这么一弄,小人不免要倒霉。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这句就颇有些种族歧视的意味了。凭什么规定只有君子才能上进,小人就一定会一步步落后?孔子这种种族优越观念十二万分的要不得。坚持它难保不会有新纳粹作乱。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说"是悦的通假。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在君子手下做事情比较容易,却难以讨得他的欢心,除非用他所喜欢的道,也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的君子论及其现代意义 https://www.doczj.com/doc/5c2393611.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09-5-4来源:《探索与争鸣》文/罗安宪 [导读]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内容摘要“君子”是孔子的人格理想。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关键词孔子君子论仁义 作者罗安宪,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北京:100872)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那么,又如何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由己。“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行仁是内于己而发于外的,是一种自觉的无任何外在强迫或利益驱动的行为。就个体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无外在强迫、无利益驱动下,自觉自愿地实行“仁”,那么,这样一个人,就是所谓的君子。就此而言,“仁”是靠君子来落实的。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君子释义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尚书》广泛使用“君子”一词。《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

论语君子之道五十句

君子,所谓君之子,就是国君的儿子。最早是指身居高位的人,孔子赋予了君子以全新的含义,在孔子的眼里,地位高的人不一定是君子,君子是那些拥有美好的德性的人。君子人格是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好玩的国学君从论语中精选了40句关于君子之道的论述,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为您带来一丝心灵上的慰藉。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的知识也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与志趣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君子不求吃得饱足,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言谈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修正自己的道德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君子之道50句,学习中国理想人格与君子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5.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7.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9.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 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 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 的人。 《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 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 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 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 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 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截的人生美学价 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 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 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摘编自杜晓丹《<论语>中君子的人格之美》,有删改)1.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 它作为人格美的典范。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6-7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孝是为人之本。 “人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出发点和根本是孝,这就是仁和孝的关系。孝悌之道根源于人类纯真的亲情之情,生长于中国特有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和家族社会之中,在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孝悌之道不仅具有道德约束的功能,而且具有法律条文的性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因此,其中既有充满着人性和人伦色彩的传统美德,又有封建专制主义的糟粕。对于中华文化的这种遗产,我们应当去粗取精,古为今用。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就是认为人类的仁爱精神始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情实感,这是人与人关系中最切近最根本的感情。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做一个君子,首先要专心致力于对父母的孝,只有把这个本立起来,人与人相处的仁爱之道才得以通行。 孔子还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把孝看作是人的最根本的品德,也是对人进行道德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有五种基本关系,这就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称为五伦。从古至今,每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是处于这五种关系之中。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作为

人的这些基本关系大体上说没有改变,只不过君臣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了,而被上级与下级之间的关系替代了。在《大学》这部经典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作了这样的规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个“止”字就是达到的意思。作为君王,你要达到仁的标准;作为臣子,你要敬业,恪尽职守;作为儿子,你要对父母尽孝道;作为父亲,你要对子女行慈爱。与朋友,与同事、与国人相交,要坚守诚信的原则。虽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规范,但其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仁爱。孔子认为,人类的这种仁爱精神,是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真挚感情中生发出来的。父母对于子女的爱,称为“慈”,子女对于父母的爱,称为“孝”,“父慈子孝”是相互的、对应的关系。父母对子女付出了慈爱,子女回过头来报答父母就是孝。孔子论述了三年之丧之所以会成为“天下之通丧”的道理。他说,一个婴儿出生以后,需要三年的精心呵护,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也应有三年的爱心回报他死后的父母。这就是说,孝是子女对父母爱的回报。当今社会,三年之丧的旧礼制作为一个具体的制度已经过时了,但是子女要对父母的爱给予回报,要有感恩之心,这一点,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来说,非但没有过时,而且更值得珍视和提倡。 孔子还认为,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名句及翻译

《论语》中有关“仁”与“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论语》之君子论

《论语》之君子论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一书蕴含的思想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每读一遍都有好些新的体会,其中最能激起我们共鸣的是篇中一些对“君子”日常行为处事的叙述。 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是理想的人格。什么是君子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一个君子,既要有“质”,也要有“文”。“质”是通过自我修身获得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有一个叫司马牛的学生问孔子:“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回答:“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个人在内心经常反省自己,没有愧疚,就可以做到不担忧、不恐惧,表现为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文”是通过好学来获得真才实学和知识能力。“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在“质”与“文”的关系中,孔子认为:“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这就是说,人生获得知识能力容易,实现人格完善困难。在人生的追求中,要更加重视道德的修养。 人生是一个对自我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过程。为了使自己的外在和内在都有所提升,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人生的起点还是学习。“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学习是仁、知、信、直、勇、刚等人生各种素质得以充分发挥的条件。“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以《论语》为文本 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 [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君子, 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 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 “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 (《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 (《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例如“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5](《论语·颜渊》) 在《论语》当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7次,遍布全书的20个章节。②从这些关于君子的论述中,可以大体得出在孔子心目中君子的含义。首先,君子与小人相对,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这里的小人,是指道德修养较低的人。通过与其的对比,来反衬出君子的高尚。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5](《里仁》)“君 ①此处数据根据以上三本书的电子版并结合纸质版本对照统计得出,其中《诗经》中“君子”的出现次数包括标题在内,《周易》一书特指不包括《易传》。 ②此处参照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的数据,并经过验证得出。

论语中有关君子的语句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3.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为政第二 1.子曰:“君子不器。” 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八佾第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而上,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

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里仁第四 十: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之与比。 十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第五 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雍也第六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述而第七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六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十四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解读孔子的君子观

解读孔子的君子观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文化”,重视以内在的道德约束的力量规范个人言行及集体和国家的作为。而这种文化必定以人为载体,体现在儒家文化中的这类人便是“君子”。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出现了107次,于“仁”、“知”、“勇”,修身、齐家、治国皆有涉及。在今日之中国,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因此,了解孔子的君子观,提倡儒家的君子人格,已成为题中之义。 关键字:孔子君子人格特质现世意义 《论语》全书共20篇,前10篇称《上论》,后10篇称《下论》,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人生导向读本。《论语》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言谈、争论和事例一应俱全。有观点认为:等级意味着文明,君子的生活方式代表着真正属人的生活。过上快乐的生活,也就是必须做一个君子,以一个君子的方式生活。那么,“君子”一词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有这么多质的规定性呢?“君子”一词到底有何深意,我们应该怎样完善自身,塑造“君子人格”呢?本文在遵循《论语》原文主旨的基础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和论述孔子的“君子观”,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君子”的现世意义。 一、“君子”一词的由来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孔子并不是使用“君子”一词的第一人,只是“君子”一词在孔子的言传身教中获得了新的意义。 “君子”一词首先出现在《尚书.无逸》篇中“君子所,其无逸。”此时的“君子”是对有权位有财产的统治阶级、贵族的统称。相对应的,没有权利和地位的被统治阶级就被称作“小人”或“野人”。“君子”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就已被广泛使用。如,《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再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出自《诗经.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左传.襄公九年》中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公之制也。”在以上例举的三处中,“君子”之称具体含义稍异,但也有其共性,那就是其中包含的鲜明的等级观念。这三处的“君子”都是指统治阶级和社会上层人士中的男子,是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良好的学识修养的代表。综上可知,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主要

论语篇君子食无求饱翻译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没,通“殁”,“去世”的意思,读mo,四声,调值51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利,因而只有观察他的志向; 父亲去世时,就要看一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的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对于吃是没有特别要求,不要求过多好,也不会吃撑着,另外有一个居住的地方就行了,没有特别要求,对于工作认真负责,虑事周全,不该说的不说,谨言慎行。 ?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生活”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不能两全。原因是:一个贪图饱食终日和生活安逸的人,是不可能潜心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相反,一个致力于刻苦学习、钻研学问的人,是不会有时间和精力过多顾及饮食是否满

足、生活是否安逸的。因此,学校里太 过注重穿着打扮、美食和玩乐的美女帅 哥学生,学习成绩多不尽人意;而教学 效果特别好的老师和学习成绩特别好的 学生,往往又都“不修边幅”,可能就 是这个道理。 ?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优选稿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浅谈 摘要:《论语》中反复出现的“君子”,可说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种典范。《论语》中 孔子对“君子”的界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规范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即:“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从而反映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君子”观。 关键词:孔子;论语;君子观 《论语》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部儒家的经典以对话的方式,展现了孔门师徒对于社会各个现象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构成了统领中国两千多年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成为中国文人世世代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动纲领。在 《论语》中多次论及了“君子”,并从各个角度加以阐明,大到安邦治国,小到修身养性,可以说对“君子”这个概念做到了全方位的诠释。然而君子一词发展到今天仅仅保留了它最初含义的一部分。下面就以《论语》文本为中心,以“君子”一词为切入点,君子”的修进之道、“君子”的特质、孔子对“君子”的界定等方面来探析孔子思想体系中至为重要的“君子”观的来阐述孔子的“君子”观。 在《论语》20篇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从开篇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到末篇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可谓是首尾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不断深化的君子修养体系。“君子”一词虽非孔子首创,但《论语》中的“君子”是孔子对周代贵族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重新阐释和再 次规定,以比较具体的道德品质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形成一个完整的“君子”理论体系。 一、“君子”的修进之道

孔子的君子观

孔子的君子观 能够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得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得重要体现,而孔子得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得基础与核心.在今日中国,了解孔子得君子观,提倡儒家得君子人格,关于社会道德得重建,具有特别重要得价值.我们明白,任何一种道德,除去政治因素外,都必定建立在深厚得人文精神和崇高得人格基础之上.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得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查找自身得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得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要紧介绍孔子得君子观,为了便于总结,我借用《中庸》中君子“三达德”得观念来叙述孔子得君子思想. 一 君子一词,在孔子往常,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得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如“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左传》),“君子务治,小人务力” (《国语》).然而,孔子把那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得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得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得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讲:“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得称谓,朱熹讲:“儒,学者之称.”由此可知,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得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得修养,按照儒家得适应,应该讲是内修得工夫.那么,这种内修得工夫指得是什么呢? 《中庸》引孔子得话讲:“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因此行之者一也.”这确实是后世所谓得三达德.只是,单讲智、仁、勇,依然抽象了一些.到底这三个字包含着什么样得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是有论述得. 《论语》中有两处提到智、仁、勇,一处讲道:“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wwWCOm”另一处几乎一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个地方所谓得“道”,完全能够理解为内修得工夫.尽管孔子自谦地讲,我没有能力达到那个“道”,但他依然给我们讲清晰了,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得情况.反过来讲,假如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能够算得上君子. 二 仁是孔子学讲得核心,因而孔学又被称为仁学.一般儒学研究者都以为,仁之核心体现在下面这句话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一种克己得工夫,也确实是内修得工夫,因此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关于这两句话得讨论,实在差不多非常多非常多了,用不着我再罗嗦. 仁所以能够讲是爱,人之因此为人,确实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需要讲清晰,孔子得爱,并不是卿卿我我、男欢女爱得那种爱.孔子得仁是本体得爱,这种爱得体现确实是孟子所讲得“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得爱是推己及人得爱,是从人自身开始得爱,而这种爱得全然是仁.孔子讲仁,是从本体上、人之为人得全然上讲,而不是从情感上讲. 三 智与知紧密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得角度看,智是知积存到一定时候所达到得境地,那个境地确实是孔子得“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达到这种境地得人,之因此“不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得“知”,就能够理解为智. 今人往往误以为读得书多、知识多确实是有智慧,甚至以为智慧只是是聪慧得另一种讲法.事实上不然.知是知,智是智.知至多只是得技能,依靠它,人能够做许多情况,能够造出常人做梦都想不出来得机器、武器.智却关系到一个人得生命价值,关系到一个人安身立命得全然.知识多不一定解决人一辈子得困惑,智却能够做到这一点. 四 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得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得勇气.孔子讲:“见义不为,无勇也.”假如一个人有勇无义,那么他必定是一个莽夫,有道德修养得莽夫会给社会带来混乱,无道德修养得莽夫会以盗为生,为害社会.这是孔子在回答他得学生子路得咨询题时讲得:“子路曰: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

xx心目中的君子 太原宣传网2010-08-23 11:27 《xx宣传》 “君子”这个概念在孔子的心目中有很重的分量和极重要的位置。在古代,君子与士的含义相近,甚至就是一个意思,有时合称“士君子”。仅就《论语》20篇522章15386字(不包括重文186字)而言,孔子直接提到或与他的门人学生谈到或他的弟子们转述的关于君子的有87章,谈及士的有9章,这两种加起来近100章。据杨伯峻先生考,“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出现过107次,“士”这个字出现过15次,两者相加共出现122次。《论语》虽不是章章皆讲君子,但是每篇必讲君子,而且有的篇会很集中地讲到君子。从第一篇学而第一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最后一篇也就是第二十篇尧曰最后一章,子曰: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可谓《论语》以“君子”开篇,以“君子”收篇。或许是孔子的门人弟子当时编述《论语》时的有意安排,或许仅仅是一个有意味的巧合,可以说“君子”这个概念在《论语》中是首尾相顾且贯穿始终的。就我所看到的讲《论语》和孔子的书中,还没有人这么讲过。 在某种意义上,《论语》就是一部君子之书。 一、什么是君子 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孔子的发明,在他之前,人们就使用这个词。先秦的典籍里使用很普遍。古人一直讲,到清代也讲,后世的讲法,主要是着眼于道德高下。这是后起的概念,是孔子以来的概念。孔子以前不一样,至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讲到,君子本来的含义,是贵族社会的成员,甚至包括女成员。贵族社会,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的统称。特别是士,更是这个词所指代的基本人群。与君子相对的一个词是小人,它的本来含义,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这一词反复出现,本文正是选择了“君子”这一词,并主要从《论语》的前四章(学而篇、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中选取的有关“君子”的片段进行分析的。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片段的最后一句提到了“君子”二字,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尽管对于这一片段的解释存在歧义,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中针对君子提出的标准是没有争议的。君子在他人不理解的情况下,仍需心存宽容,不怨恨、恼怒他人,这才是君子应有的德行。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一片段中提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这里说到这个是与前面两种做法进行对比,君子既不是那种尽管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也不是那种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好造反的人。 君子需要致力于根本的事务,即需要施行“仁”道,至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些则是施行“仁”道的基础。有了“仁”道,治国做

人的原则也就不用担忧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片段是对君子德行的一个具体说明:君子要求庄重,才显得威严。君子要学习才不会自以为是、顽固不化。君子要恪守忠诚信实的道德要求,不与德行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君子有了错误也不要害怕去改正它。 从这些说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他将自己的这种理想人格全部赋予到了“君子”身上,不仅仅从外表举止上对“君子”进行了要求,还从内在根本道德层次也作出了具体要求。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一片段也是对君子道德的具体要求:作为“君子”,要做到吃饭不贪求满足,居住不贪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还要求教于有道德的人来端正自己,不断地匡正自己的言行,这样才算是好学的。 孔子要求君子不要将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物质享乐方面,而是更多地从精神层次上追求塑造完美的德行,这才是“君子”应该做的。【为政篇】 2?12 子曰:“君子不器。” 这一片断尤其短小,就四个字形容“君子”的特点——“不器”,即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只有单一的用途。 君子为何不能只有单一的用途呢?因为孔子将自己对人格、政治

论语的君子

《论语》中“君子”的名句及其翻译 一、“君子”风范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相互团结但不互相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能互相团结。 2、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所思是德行,小人所思是有利可图;君子心中想的是法,小 人心中想的是侥幸。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4、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作用仅限于某一方面,应多才多艺。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说:君子态度和顺,但不会苟同别人;小人容易附和别人的意见,但其 实不能与别人平和相处。 8、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孔子说:“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9、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10、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名利。 11、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说:“君子穷困时尚能安守,小人穷困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 12、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强调内省的态度,遇事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怨天尤人。 13、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孔子说:“君子不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却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小人不可以接受重大任务,却可以用小事情考验他。”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强斗胜,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15、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以言行不一致为耻。 16、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君子坚守正当而不能不顾是非地讲究信用。 17、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 是。 如果君子舍弃“仁义”这种品德,君子又如何成其为有名的君子?君子就算是酒足饭饱也不违背“仁义”这中品德的,当他们停留在某个(国家)落脚后,必然 会为这个(国家)奔走。 18、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19、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0、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贡问,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回答,有厌恶。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 处于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果敢而顽固不化的 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