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复习资料(MSW考生整理)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复习资料(MSW考生整理)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复习资料(MSW考生整理)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复习资料(MSW考生整理)

小组工作复习资料

1、小组:是有组织、有秩序、有一定目标、彼此互相依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并持续互动的二人或二人以上的结合体。

2、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经由小组工作的协助及小组动力过程,使参与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并达成小组目标及社区发展,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

3、小组工作的特征:

a) 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正的关系体系

b) 小组工作是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彼此分享、分担、支持、教育、治疗等小组动力,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c) 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d) 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

4、小组工作的功能(克莱因)

a) 康复b) 能力建立c) 矫正d) 社会化e) 预防

f) 社会运动g) 问题解决h) 社会价值

5、结合中国的实际,我们认为小组工作具有下列功能

a) 对组员而言,小组有助于个人学习群体经验

b) 对整体小组而言,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合作的团体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组员在健康的团队氛围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c) 对社会环境而言,小组可以极大地丰富社会资本,小组对个人提供的经验和力量,对整个社会的整合和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小组还可以通过组员的社会行动,推动环境和社会政策的改变,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6、小组工作起效的机制

a)在小组中获得情感的支持

b) 在小组中尝试积极体验

c) 在小组中发展适应的行为

d) 在小组中重建理论认知

7、小组工作的优势与局限优势:

a)信息多元化,影响广泛,一对多效率高,b)易迁移,效果易内固,

c)特别适应人际行为不良的人。

局限性:

a)个人深层次问题不易暴露

b)个体差异难以照顾周全

c)团体情境中有的成员可能受到伤害d)保密要求更高

e)对领导者的培养要求更高

f)对象有局限性

8、小组工作的基本价值观

a) 互助互惠的原则

b) 尊重组员的权利和能力

c) 民主参与和决策

d) 赋予参与和决策

e) 高度的个别化原则

9、小组工作专业训练内容

a)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背景训练:社会科学基本的学科训练,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基本训练

b) 理论背景:心里学咨询理论、人格理论、学习理论等

c) 辅导技巧: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

d) 研究方法: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小组评估方法等

e) 实务经验:需要有实习操作经验,实习时间不能少于200小时

10、小组工作的工作原则

a) 避亲原则b) 安全原则c) 廉洁原则d)整合原则e) 社会道德和责任感

11、小组工作中的困境(实物分析)p24

a) 个人价值观与当事人价值观相对立时

b) 工作者自身的问题没有解决时

c) 当事人关系过于亲近时

d) 工作者自身压力过大时

e) 工作者自己无法解决当事人的问题时

12、如何应付退组的组员 p26 需要把握几个原则

a) 按照当事人自决的原则,组员有权决定中途退组。所以,一旦组员决定要退组,社工要尊重其权利。但社工有责任与该组员一起分析退组可能会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要承担的责任。

b) 组员在推出小组后,要给其他组员留出时间来处理离组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讨论导致该组员离组的原因,同时也要处理退组组员的一些情绪问题。

c) 为了避免退组给其他组员带来的压力,在组前筛选和访谈时,就必须与组员讲清楚,组员在决定退组时,有必要先通知社工和其他组员,组员可以就退组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因为小组是否

适合每个组员,可能需要社工和组员达成共识。

13、技术的运用和滥用 p26 (两个原则)

a)社工要对所运用的技术非常熟悉,一定要有过个人体验,或在倒是的督导下使用过,知道如何处理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反应

b) 所用的技术主要是帮助组员发泄其内在的负面情绪,进一步深入自我探索,不能引起组员的不舒服,使他们感到无能。

14、镜中自我理论(库利)

A)内容

a)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

b) 镜中自我。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们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反应,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

c) 首属小组: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

B)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

a)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b) 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c) 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的观点

15、交流分析理论

A)内容

a) 自我状态:

1)父母状态:指记录在脑里的早期经验。包括“必须”与“应该”

2)儿童状态:通常是情绪性的反应。一方面表现为服从性,一方面表现为任性胡闹。

3)成人状态:根据经验推导,是比较理智的。

b) 沟通形态

1) 互补沟通:是刺激与反应互相平行的沟通

2) 交错沟通:沟通时发出讯息,回来的却非预料中的反应

3) 暧昧沟通:表面上发出合理的讯息,实际上是发出别的讯息,蕴藏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c) 人生中四种基本态度

1)我不好——你好型。抑郁者

2)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严重精神错乱或厌世者

3) 我好——你不好型。怀疑,独断

4) 我好——你也好型。健康的生活态度

B)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a)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小组

b) 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c) 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d) 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联系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察觉,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16、小组动力:是小组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有内在静态系统和外在动态系统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力。

17、影响小组动力因素应该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内容。(大题)p42

18、互惠模式 p61

A)小组目标a) 通过小组成员在组内获得的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实现个人的满足。

b) 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因此,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能得到增强。

c) 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防御性的和复原性的。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交往和讨论来决定它的目标。

B)小组工作的特点

a)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一个互助的系统。这个互助体系亦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b) 在这个体系里,成员相互依赖并分担互相帮助的责任。

c) 决议要由整个小组作出,小组是个人和社会功能得到培育和协调的地方。

C)组员的特性

a)小组成员与社会有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

b) 工作者根据他们互相依存的动机和能力去评估他们。

c) 了解和评估个人具备这种依存关系的动机和能力是基于每一个成员、小组和工作者的互动的社会基础。

D)实践原则

a)工作者应该通过评估其成员正在寻找的共同点,帮助小组强化它的目标。

b) 工作者应该向小组成员澄清和说明他与小组的角色,并订立一个明确的契约。

c) 工作者应该帮助小组成员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的小组目标上。

d) 工作者应该是诚实的,避免封锁消息或知识。E)工作者的角色和技巧

a)工作者是一个使能者、教导者或领路人。

b) 工作者本身是“工作者——案主”系统的一部分,既影响这个系统,又受这个系统的影响。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工作,而不是为他们工作或代他们工作。

c) 工作者与案主的关系包含很深的参与和感情投入。工作者必须表达他的期望,并运用专业知识帮助他的组员。

d) 工作者处在小组和外界环境之间,成为调解人和资源提供者。

F)工作者在这个模式中的任务:

a)找出组员个人自我感知的需要与其面对的社会要求之间的共同点。

b) 寻找并挑战组织实现共同点的障碍。

c) 主动提供案主所欠缺的思想、事实真相和价值观。

d) 通过揭示工作者自己的愿望、抱负和信念,鼓励小组成员,帮助他们观察及思考。

e) 界定“案主——工作者”体系处境所面对的要求及限制。

G)资助/主办机构的性质:这种模式没有指定机构的类型,但他假定机构会与案主互相订立契约。在这种模式中不强调机构的权利。

H)程序设计

a)小组程序由小组来决定。

b) 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同时存在。

c) 活动具有培养组员互相支持的功能,从而达到个人、群体目标或小组目标。

I)优点与缺点

a) 优点

1) 小组互助系统的概念,支持并说明了“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的概念。2) "不对小组及成员预先设订一个目标,而是允许小组成员自己决定目标。这符合社会工作自决的原则。

3) "该模式的双重中心,使小组成员能够选择一个更加恰当的介入策略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b) 缺点

1) 小组系统理论没有发展完备,该模式的理论基础仍很薄弱。

2) 该模式没有考虑到各种类型的小组系统的异同,没有提出当小组出现变化时可能的应对策略。

3) ↓虽然非常有利于建构互助系统,但是很少能解释促使个人在互助系统里相互团结、互惠互利行为的原因。

4) ↓缺乏对个人动力和期望的引导,无法评估个人的变化的程度。

5) ↓在这种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权力也很小,这使他要利用权力作为影响的手段就很困难。19、发展模式 p70

A)小组目标:通过小组鼓励成员参与、表达自己,进而找出大家的共同兴趣和目标,以民主的过程实现小组目标和组员的自我成长。

B)小组工作的特点

a)强调组员的朋辈关系及共同的目标和兴趣。

b) 该模式注重自我完善,在组员互相推动下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满足组员个人自我发展及小组目标。

c) 注重现实影响小组及组员的状况,小组给予组员发挥潜能及自我完善的机会。

d) 小组特点:提供组员宣泄的机会、支持作用、现实取向、自我重估。

C)实践原则

a)发展性小组工作相信小组和个别成员能够发挥其潜能达到成长的目的,小组也会随之成长。

b) 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遇到困难,人可以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c) 工作者持现实的态度,相信小组主要是提供组员一个现实的人生经验,通过组员的互动及相互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个人成长。

d) 工作者工作中以人性化的态度平等地对待组员,尊重组员,相信组员有权利和能力作出决定。D)工作者的角色及技巧

a)工作者与组员身份相同,不享有特权,仅以其经验和知识平等地与组员沟通,充其量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支持者。

b) 工作者和组员均自愿接受和提供服务,并投

入小组之中。

c) 工作者要不断引导小组迈向目标,及时提醒个人在时间上和资源上的限制。

d) 小组后期在组员的成长和小组整体的成长两方面作出评估。

E)优点和缺点

a)优点:该模式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小组,进入该小组可避免被标签的危险。

b) 缺点:发展性小组在实践中依赖信念,理论上难于对其成效作客观评估。

20、小组领导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小组领导者,即在小组运作过程中,负责组织,带领和引导小组成员走向和达到小组目标的那个人;

二是指小组的领导过程

21、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a)自我察觉和自我了解

b) 自我接纳、自爱自信

c) 真诚、愿意对质自己

d) 敏感与及时的回应

e) 温暖、关怀与尊重他人的能力

f) 对小组过程与功能的信任

g) 放松与幽默

h) 勇气和个人的力量

22、协同领导:是指在小组工作中,有两个工作员分享领导权。领导者彼此呼应,共同领导小组。

23、协同领导的模式

a)学徒模式:一个领导者担任掌控角色,另一个主要做观察和尝试做领导者

b) 分担模式:强调协同领导者之间平等关系

c) 交替领导模式:交替担当主要领导角色的模式。

24、协同领导的优点与缺点

A)优点

a) 加强对个人及小组动力的观察及洞悉

b) 加强解决小组问题的能力

c) 对成员有示范作用

d) 彼此支持及检讨带领小组的能力及技巧

B)缺点

a)要两个领导者真正达到合作无间,是件很困难的事

b) 两个领导者领导一个小组实际上浪费的

25、同辈领导:是从小组组员之中产生一位小组领导者去带领其他组员。

26、同辈领导的优点和缺点A)优点a)就意义和成效而言,小组同辈领导者的产生可以被视为某些小组在发展过程中的成果

b) 就社会工作资源运用方面而言,小组同辈领导者的产生可以使社会服务机构逐渐减少对小组内人力的投入

B)缺点:同辈领导的产生可能引起小组内权力及影响的问题

27、同理心技巧、自我流露技巧、截断技巧、面质技巧 p84 (实务分析题)

A)同理心

a)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能够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准确感受并表达其内心世界的能力。b) 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

c) 如何表达同理心

1) 表达同理心的问题i. 假装了解ii. 虚伪的反应iii. 不适当的语言

2)提升同理心i. 工作者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的聆听,设身处地地从当事人的角度去感受。ii. 同理心的重点是感受当事人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当事人的认识。iii. 同理并不意味着工作者要完全认同当事人的认识和感受。iv. 工作者能够通过准确的语言将自己对当事人的感受有效地传达给他。

B)自我流露

a)自我流露是指工作者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感情时,将个人的资料、感受真实地呈现在小组中的情况。

b) 领导者:“甲、乙、丙等三人刚才提到:因父亲严肃或很少在家,以致亲子关系淡漠,甚至害怕与他相处。我也有这样的经验,从小因父亲工作关系经常不在家,一回来有喜欢指责我们,所以我也不喜欢他,甚至认为他不负责任。等到我上了大学,第一次写信回家报平安,居然接到父亲的回信,字数不多,已令我惊讶。后来寒暑假回家遇到他,我经常和他主动说些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他原来也懂得很多,很关心我,他的内心很孤独,很需要家人的支持。我想,若当时我不主动写信,努力与他沟通,大概永远也不了解他,现在我们的父子关系也不会有所改善了。”

c) 自我流露的作用:

1)有助于个人或小组经验的分享;

2)有助于建立和发展信任的、坦率开放的小组气氛;

3) 给成员一种示范作用;是营造小组基调的重要方法。

d) 工作者在做自我流露时,可遵循一些原则:时间上的考虑;适当性;动机。

C)截断技术

a)截断是指领导者以非惩罚性的方式来终止成员的谈话,以使小组朝预定方向前进的技巧。b) 领导者:“小组一开始就说好的,当有人发言时,我们要加以尊重,专注倾听。有意见须等待,等不了可先举手暗示当事人。”(正面截断)

c) 领导者:“甲,你说的太多了;乙,换你说。”(错误截断)

d) 截断技术适用的情景

1)当成员漫谈时;2) 当成员意见和小组目标有冲突时;3) 当成员的谈话内容不正确时;4) 当领导者想转移话题焦点时;5) 当小组临近结束时;6) 当成员之间发生争吵时;

7)当成员试图拯救其他成员时。

e) 使用截断技术时需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切断的时机;2) 温和友好的语调,避免严厉、粗暴或愤怒的音调;

3)简要地解释中断小组或成员行为的理由;

4)切断之前,小组新焦点的内容和方向要明确。D)面质技术

a)面质是指领导者指出成员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b) 领导者:“你一致提到团体伙伴不支持你,老师可以了解你的心情。然而,当伙伴们想关心你时,你却表现出一副不在乎的样子,例如你低头,眼神朝向地板,不答话。同样的当别人在讲话时,你也是如此,不知道你自己发现没有?你愿意说说看吗?”

c) 面质的类型

1) 成员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

2) 成员的思维、情感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异;

3) 成员自己的体验与领导者对其体验印象的差异;

d) 小组领导者在运用面质技巧时要注意的问题

1)描述要具体,正确;2) 面质强调此时此地,即目前的行为而非过去行为;

3)确保小组领导者与组员之间的关系已经建立;

4)小组领导者先明察是否是自己的成见而后再与组员进行对质;

5)在对质时,小组领导者要表现出对组员的关怀,以及自己愿意投入、帮助组员的意愿;

6)在小组内诚实地对质自己;

28、小组冲突的种类(举例)p112 a)从形式上,小组冲突可分为:真实冲突;非真实冲突;实质冲突;感情冲突;

b) 从内容上,小组冲突可分为:理性及秩序性冲突;心理及情感性冲突;权力及控制性冲突;

29、小组冲突的功能 p111

A)积极的影响

a)激发创造力b) 提高小组决策水平c) 增加小组的向心力d) 重新评价自己

B)消极的影响

a) 影响小组的目标b) 影响组员心理c) 破坏小组凝聚力

30、解决冲突的策略

a) 解决问题式的谈判策略

b) 自我牺牲的顺应性策略

c) 强迫进攻性策略

d) 妥协式策略

e) 逃避式策略

31、小组协议:是指小组中的双方或多方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所达成的一致同意。

32、小组构成的结构要素:

A)静态结构要素

a)内部结构要素:小组成员工作者目标协议活动节目

b) 外部结构要素:机构规模时间空间B)动态的结构要素包括小组过程中的决策、领导、沟通、冲突、次小组、凝聚力、角色、规范、文化等

33、 10个静态结构要素的彼此关系:

a)小组是由若干成员所组成,成员是小组的核心,小组是成员的“栖息所”,也是成员实现目标的重要媒介

b) 机构提供必备的资源基础,使小组工作落到实处

c) 工作者是小组成员改变的媒介,是促使目标实现和成员变化的催化剂

d) 节目是小组活动的重要内容

e) 而契约是小组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f) 目标使小组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g) 小组的大小决定着成员之间的沟通状况

h) 空间可以限制小组成员的活动

i) 时间决定小组目标的范围和深度,也影响助人过程的结构,时间也刺激小组成员的投入程度34、小组活动:是指工作者为了实现小组目标而精心设计的,需要成员参与的有趣的、活泼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35、小组活动的意义

a)促进小组讨论和提高成员参与感;

b) 有助于小组聚焦,吸引成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小组主题或议题上;

c) 小组焦点改变、转换的重要途径;

d) 给成员提供体验性学习的机会,通过演出所谈及的事件来深化主题研究;

e) 为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f) 增加小组的舒适水平;

g) 为成员提供乐趣与松弛,促进小组放松,改变小组进行速度的有效方法。

36、小组活动使用的原则

a)活动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结束后的讨论和分享,避免为了活动而活动。

b) 在充分考虑所带领小组的目标、阶段、主题、特点、时间、成员、小组气氛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要运用活动,运用什么类型的活动,运用活动到什么程度。

c) 了解小组活动的可能后果。

d) 最好运用自己熟悉的活动,对于不熟悉的活动最好在带领小组之前预演。

e) 一次小组聚会需要不少于一个活动时,最好考虑不同活动安排的顺序,以及如何衔接与过渡。

f) 小组活动使用的时机要认真选择。

37、确立小组规模的依据

a)小组以能围坐而相互看得到对方且听得到对方的声音为宜

b) 小组应该大到组员可以得到足够的刺激,小到组员能够彼此参与、互动、认识为原则

c) 小组应该大到能够被工作者掌握和控制,小到能产生工作效率,充分互动为原则

d) 当小组必须增大时,一定要将小组的结构再进行分化,以使每一个层次结构都能使成员充分参与和彼此互动

e) 一个开放性小组成员的多少非常重要,一定要把握好分寸,防止小组离散

38、小组组员的选择:小组组合、组员的确定、组前见面 p143

A)小组的组合:

a) 小组的组合条件

b)对小组结构的控制

c) 对组员开放的程度

d) 志愿或非志愿加入小组小组规模、空间和时间

B)组前会谈和聚会前的准备a)开组前的面谈

b) △ 聚会前的准备(重点)

1) 工作者应该仔细考虑聚会的时间、地点

2) 工作者应该做好人事分工

3) 做好告知成员参加聚会的通知工作

4) 工作者应该在小组聚会前有一整套实施方案,并有备选方案

39、小组第一次聚会时的特点和工作 p164

A)特点

a) 成员充满了两极情感:兴奋和焦虑、独立性又渴望与人交流

b) 成员过去的经验会影响在小组中的分享

c) 试探

B)工作

a) 寻找相似性

b) 彼此交谈

c) 消除顾虑

d) 仔细聆听

e) 同理、真诚和接纳向成员解释清楚工作者自己的角色

f) 向成员解释清楚成员自己的角色

g) 掌握几种互相认识的活动并加以灵活运用

40、小组冲突时特点和工作 p177

A)冲突时的特点

a)成员的自我意识和权力控制意识增强

b) 有些成员向工作者提出对质(成员感到自满时的自我表现)

c) 小组冲突的形式和小组中的次小组问题

1)三种形式:个人内在心理冲突、成员之间的冲突、成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冲突2) 次小组:工作者应正确对待和引导

B)冲突时的工作:

a)包容b) 冷静c) 理性d) 分享e) 稳定f) 焦点回归

g) 充分运用两种游戏

1)认清价值观、修正信念的游戏2) 角色扮演游戏

h) 其他:e.g.退却、压制、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妥协、团体整合

41、小组成熟时的特点

a)成员达到最理想的沟通状态

b) 小组形成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解决冲突的方法,组员之间有充分的默契

c) 小组有足够的能量达成目标

d) 小组的概念更加深入

e)权力结构趋于稳定

f) 成员会比以前拥有更大的自主性,但彼此之间的依赖性更强

g) 成员与工作者的关系更加和谐

42、小组后期的特点

a)正面的、积极的情绪

b) 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担忧、失落,否认、逃避、行为倒退,对外面世界的担心

c) 组员之间的联结呈现松散状态

43、小组后期的任务

a)评估小组目标的实现情况

b) 了解和处理成员有关小组结束的情绪和感受

c) 保持成员的变化,巩固其已经习得的技巧

d) 协助成员制定将来的计划,适应外部的情境

e) 处理未完成的工作f) 转介

44、对小组成员的不同情绪反应,工作者介入方法(如何处理) p196

a) 逃避、否定的离组情绪

b) 沮丧失落的离组情绪

c) 不满愤怒的离组情绪

d) 行为倒退

45、单一个案设计:又称为单一受试设计,是以一个个案或一个群体作为试验或研究对象,不设对比组或控制组,研究者直接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研究

46、针对一个目的设计一次小组活动 p14347、工作者对小组中特殊组员的处理 p177

48、小组工作本土化的思考 p239

社会工作行政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行政概述 1、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 社会工作行政是把社会政策转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是转换社会政策为具体的社会服务,二是积累转化的经验,以建议修订社会政策。 2、社会工作行政的推行要素 社会立法与社会政策 组织机构 经费来源 人员 3、社会工作行政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第二部分社会服务计划 1、社会服务机构规划的内容 ——使命和宣言 ——战略性的计划 ——运作性的计划 2、社会服务方案策划定义 社会服务方案策划是通过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建立服务目标和选择最有效的服务策略,通过发动和动员所需资源及输入服务资源的构想和随后的实践,达到服务的效果。 3 社会服务方案的策划过程 第一步: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阶段 ——问题的认识和分析 ——需求评估 第二步:目标制定阶段 ——界定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 ——建立目标的优先次序 第三步:方案安排阶段 ——制定各种可以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方案 ——选择理想的方案 ——决定资源需求和争取资源分配 ——制定行动计划

第四步:考虑方案的评估 ——评估方法 ——评估内容:过程和效果 第三部分社会服务组织 组织结构特征 1.复杂性:分化程度(区域、分层、分工) 2.正式化:规则和程序 3.集中性:决策权 组织形态与职权种类 1.直线式的组织结构与职权 优点:权责关系简单、明确,有助于责任归属; 提高决策的时效性。 缺点:剥夺了管理者的授权,事必躬亲; 剥夺了下属的成长、自主、负责的机会。 2.直线幕僚式组织结构与职权 优点:利用幕僚的专业知识,有利于理性决策; 管理者可以更好集中管理。 缺点:经常使用幕僚建议,容易削弱权威; 幕僚专家有机会扩大其对直线部门的影响力,破坏直线部门的指挥链; 幕僚职权也会产生责信问题,幕僚士气容易受挫。 1、授权的定义 授权是指组织的上层主管,适当地将职权转移给部属的过程。 2、协调的定义 协调是将组织中各部门的活动,化为一致性行动的过程,强调发挥团队精神,顺利执行各部门的活动,达到共同目标。 3、社会服务机构的性质和特点 ——非营利/非牟利,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社会捐助,注重施与而不在乎回报; ——强调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宗旨是为服务对象谋幸福和改善社会,富有理想抱负,充满“道德”色彩。 ——主要功能是提供福利服务,从业人员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也包括与其他专业人员,包括临床心理学家、医护人员、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强调运用专业知识、技术提供优质服务。 4、组织的定义 非营利组织是指那类介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之间的具有正式结构,由许多志愿人士组成的自我管理的团体,其组织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而不为自身的成员谋利,也称第三部门。 5、简述非政府组织的功能 —服务提供的功能 由于政府资源不足或追求公共利益的限制,无法实现更多的福利功能,非营利组织可以选择性介入,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满足政府无力承担或承担不足的福利需求。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题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 1.德国汉堡制创于 ( ) A.1788年 B.1852年 C.1869年 D.1884年 2.1884年在英国伦敦创设的汤恩比馆是_________的开始。( ) A.慈善组织会社 B.睦邻组织运动 C.爱尔伯福制 D.社会保障制度 3.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 A.5% B.7% C.8% D.10% 4.以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 A.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社会工作广 B.社会学的任务解释社会,社会工作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 C.社会工作的知识领域超越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D.社会工作的产生早于社会学 5.团体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是由_________提出。( ) A.西伦与迪克曼 B.加兰 C.克洛德尼 D.特雷克 6.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案主的_________原则。( ) A.自决 B.服从 C.主动 D.被动 7.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 ) A.社会行政工作 B.社会团体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社区社会工作 8.下列陈述与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 ) A.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B.是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C.协助案主完善人格和自我 D.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 9.社会工作的_________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承认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有潜在的发挥自己 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 ) A.特征 B.职能 C.价值前提 D.使命 10.下列_________不属于托马斯关于行为修正派的三大基本类别的内容。( ) A.社会行动 B.反应制约 C.社会学习 D.操作制约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导论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1)定义一:指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2)定义二: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活动。 二、简答: 社会工作具有哪些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工作对象给予心理支持社会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促进能力发展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的对象是什么? 基本对象——最需要帮助的人。如流浪者、儿童、老人。 (原因:基本道德决定,社会福利的支付能力) 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治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 三、论述: 联系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本质的 要点:社会工作的本质是助人 是利他主义指导下的助人活动 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综合多种科学方法的助人活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本质的深层揭示。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演进 一、名词解释:

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汤因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二、简答: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对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贡献是什么? 济贫法建立了英国往后三百年的济贫基本模式,助人自助的思想开始形成。这种亲属责任,教区救助原则,以及政府以税收支应的济贫原则,成为以后社会救助的主要参考架构,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社会救助仍以此为本。 睦邻组织运动在社会工作发展中的作用。 以汤因比馆为开端的睦邻组织运动实际是一场社区改良运动,为后来的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它使人们在更大范围内来关注社会问题。睦邻组织运动,要求救助者要具有强烈的爱心,对受助人的处境进行亲身的感受,以提高他们的救助热情。使救助工作由简单的物质救济,又进一步扩展到对受助人精神的关怀和社区环境的改造。 三、简述 社会工作的发展阶段。 (一)起源 1、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Poor Law of 1601)——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P.S:内容(见书P29),意义见上题 2、慈善组织会社(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ety:C.O.S) 产生:1868年,英牧师亨利索里建议,1869年正式诞生。 盛行:19C末20C初,英美, 工作方法:见书P31 意义:强调按个别情况处理案件——促使个案工作产生。 推动各慈善组织协调合作——促进社区工作产生。 3、英美的睦邻组织运动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关于社会工作行政期末考试的说明 (一)考试方式: 终结性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入场(纸张由各地方电大统一发放,可于纸张正反面上记录知识要点)。 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名词解释题(4道题,每题5分) 2.单项选择题(8道题,每题1分) 3.多项选择题(每题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且选项中必有一个错误选项,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少选每个选项得1分。每题3分,共4道题)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案例分析题(1道题,30分)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工作行政P5第一段第三行开始2.正式沟通P122第二段3.志愿者P262第三、四段 4. 目标管理是一种将工作转化为目标,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的管理方式。5?横向沟通 P123第五段第一句6.激励P165第二段前两句 7.社会服务机构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兴办的,通过社会福利从业人员,为特定、有需要的服务 对象提供专门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福利组织。8 .社会工作督导P268第一段9 .非正式沟通P122第三 段第一句 10 .正强化P174第三段11. SWOT分析是指把对机构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以便发现机构重要的战略机遇,它是综合考虑机构内外部环境变量,以此来选择机构战略。 12 .社会服务机构行政计划P78中间一段倒数第三行 13 .使命P27是社会服务机构存在的理由,是社会服务机构在社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应当担当的角色及履行的责任。 14 .需求评估P304第三段15 .负强化P174第四段16 .冲突控制P190最后一段

社会工作概论期末复习(DOC)

第一章——第二章 单选题 1、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 D )。 A、为人民服务 B、慈善和爱心 C、科学知识 D、利他主义 2、社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 C )。 A、尊重案主 B、引导案主 C、助人自助 D、为案主提供服务 3、下列对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D )。 A、把社会工作视为一种个人慈善事业 B、社会工作是社会中的中上层成员出于人道主义或宗教信仰的驱使,对社会上贫苦及不幸者的施舍 C、社会工作是对被救助者物质上的扶助 D、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服务活动 4、关于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不对称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表现为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 B、社会工作者的助人过程是双方面的 C、合作的促成力量不对称 D、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相互配合的过程 5、关于社会工作的直接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预防 B、促进个人的发展 C、推进社会公平 D、治疗 6、在中国,接受他人的帮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先接受“自家人”的帮助,实在行不通了才会选择接受“外人”的帮助。接受“外人”的帮助对讲“面子”的中国人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会欠下很大一笔人情债。由此,在开始与案主接触阶段,下列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的问题中哪个是错误的?( D ) A、建立信任 B、扮演的社会角色 C、平等的地位 D、协助案主运用其自身的内部资源 7、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背景,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他们身上可能有很多缺点,有适应和不适应的品质,有建设性和非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但不管怎样,他有权成为他自己,他有权这样去想这样去做。这意味着( A )。 A、社会工作者应接纳案主 B、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案主的信息进行保密

社会工作概论

1、复习资料答案由班委整理上传,仅供参考, 2、请学生打印模拟试题考试后作为作 业上交 社会工作概论模拟题1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是一种介入手段;其最直接目标是助人自助,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门专业:个案、团体、小组——三大方法;是一门职业;其四大要素是:社会工作者、受助人、价值观、助人活动。 社区工作——广义: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以整个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提供助人的、利他服务的一种专业手法。 怀旧——简而言之,怀旧就是缅怀过去。旧物、故人、老家和逝去的岁月都是怀旧最通用的题材。 二、简答题 1、改革后我国社会工作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80年代初,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民政工 作的发展,建立和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的任务就提上议事日程。社会变迁 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促进作用。 2、民政部门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社会福利服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含县以上政府部门兴办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院和由社区创办的敬老院等社会福利事业,二是由政府和社会为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就业而开办的社会福利企业,三是以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来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社区服务。 (2)救灾救济。一是救灾,民政部门主要是在灾害发生时抢救生命财产,在灾后向灾民提供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组织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以及倡导群众中的互助互济。二是五保工作,是指由农村集体负担保证无法定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援助,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荐(保教)”。三是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由民政部门予以资金扶持、政策和思想扶持、科技和信息扶持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等。四是社会救济,包括给城镇中的“三无”人员、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退职职工和城乡困难户的临时救济等。 (3)优抚安置,民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优抚工作包括国家抚恤、政府补助、群众优待、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军队离退休人员接受安置及优抚事业单位管理等。 (4)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即对城市社会救助对象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进行救助,并开始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村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资料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构成要素是什么? 概念: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性的助人服务活动。 构成要素: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助人方法、助人活动。 二、谈谈你对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和扩大印象的理解 1、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主要是指贫困群体、脆弱群体和其它弱势群体。贫困群体主要是指物质生活陷于极度困境者,他们缺乏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物资条件,甚至难以维持自己的生命。脆弱群体是遇到社会问题冲击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易于遭受挫折和伤害的群体。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结构和群体关系中处于弱势、其权利和利益后搜到严重伤害的群体。 2、社会工作的扩大群体是指有需要的人群,即其基本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日常生活和发展遇到严重困难的人群,就是指向所有遇到自己不能客观克服的困难而陷入危机状态的人。 三、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扮演哪些角色?请说明其中4种角色的承担工作内容。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治疗者、倡导者、教育者、行政管理者、资源获取者、调解者、政策影响者、调研者。 承担的工作内容: (1)服务提供者:社会工作这的基本职责就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务、这里的服务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 (2)支持者: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积极反应的支持者,鼓励者,并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受助者自立或自我发展。 (3)调解者:调解者的角色就是以最具建设性的方法和途径去化解纷争,目的是帮助处于冲突中的各方对于冲突问题达到共识。对于作为调解者的社会工作者来说,他是处在中立的立场上,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而对于冲突的对方以及达成的共识没有任何既得利益。(4)资源获取者: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为了有效助人,常常需要联系其它社会工作者、福利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向他们争取受助者所需要的资源,并将它们传递到受助者手中,为服务的顺利开展争取资源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四、联系实际,谈谈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 1、治疗功能:社会工作的治疗功能就是消除那些导致问题产生和使社会功能丧失的个人或环境因素,对失去的社会功能予以恢复和重建,获得适当的社会调适模式或产生新的替代模式,从而使服务对象发挥正常的社会功能。 2、预防功能:那些能够防止危险发生,减少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在已经出现征兆时延缓或控制问题的生产的所有活动。总之,预防就是指先期对有害于个人或系统、组织的任何因素的发现与消除。 3、发展功能:社会工作的发展功能是指社会工作者发掘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激发个人或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训练题

2018年春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五位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小组,讨论如何满足本地独居老人的需要。小组成员认为,老人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生活不能自理、家庭不和、孤独寂寞等。针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建议通过开办老年日常照顾中心、开展社区家族生活教育、组织兴趣小组等服务加以解决,由于资源有限,该中心只能提供其中两项服务。为此,小组成员下一步应当(c )。 A.评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B.设计评估方案 C.选择可行的服务方案 D.制定工作时间表 2.关于社会服务机构目标确定过程排序正确的是(b)。 ①明确机构自身的愿景与价值观②进行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分析③提出总体目标方案④目标具体化⑤评估各个方案并确定可行满意方案 A.③④②①⑤ B.②①③⑤④ C.②①④③⑤ D.②①③④⑤ 3.社会服务机构计划编制的过程中,在确定最后方案之后要进行(c) A.方案的修订 B.预测每种可行方案的效果 C.制定具体且详细的行动方案 D.评估机构的资源 4.某儿童福利机构在策划“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方案中制订了总目标和影响性目标,并细化为各项服务目标。社会工作者在确定上述服务目标的优先次序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c)。 A.机构的发展目标

B. 机构的服务对象 C. 机构的可用资源 D.机构的社会影响 5.小张和小李在同一中心工作,但小张来自东部城市,小李则来自西部农村,在一次项目实施的对象选择上他们争吵了起来,小张坚持救助城市中的流浪乞讨人员,但小李认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更为根本。此时小李和小张遇到了哪种沟通障碍(a) A.个体障碍 B.环境障碍 C.媒介障碍 D.语义障碍 6.以下不属于社会工作行政领导特征的是(c)。 A.领导者较少使用职位权力 B.领导者较多运用指导、诱导的方式来影响下属 C.领导者在目标设定、价值塑造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D.领导者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善于“四处化缘”,开拓发展空间 7.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密切关系,阿尔德弗尔提出的成长需要与马斯洛提出的(d)比较接近。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与爱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8.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用SWOT分析法制订社会工作人才发展规划。下列属于SWOT分析法中“O”的是(d)。 A.该机构已积累了三年的服务经验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整理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社会工作:是一种一助人为乐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人道主义:是以人为中心或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其本质是反对神学,提倡人学,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愚昧, 提倡理性,反对迷信,提倡科学,反对神道,提倡人道。 人格理论:人格由三个主要系统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 的在于追求完美 精神分析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有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和自 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 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 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的缺乏。 行为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不再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而是转向关注人的外在的行为表现,集中关注那些可观察的行为,认为那些潜藏的思想或 意识是非常不明智的。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 恰当的反应模式。 社会系统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即在特定的系统之中,社会工作者要想对其工作 对象进行治疗就必须关注他所生活的环境。 标签理论:这是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周围环境中 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 沟通理论:它认为当我们采取某种行动的时候,我们总是为了响应某些获得的信息,强调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根据理论,社会工作的一个 基本任务就是帮助案主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1)帮助案 主获取信息(2)帮助案主作出反馈(3)。。。发出信息(4)。。。 删选,整理,改变来自外界的信息 增权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 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 社会保障:是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其目的是保障社会成员不因基本生活受损而招致危险,并进一步达到 社会的稳定。 社会福利:从广义上讲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相关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从狭义 上讲,社会福利则是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有特殊需要的个 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提供

社会工作行政 复习资料

1、社会工作行政的定义:社会工作行政可被视为一种机构工作人员将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 2、五种社会工作方法:个案、小组、社区;正在发展成为方法:研究和行政。 3、行政的五个主要环节:计划、组织、人事、指挥、控制。 4、甘特图 甘特图内在思想简单,基本是一条线条图,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活动(项目),线条表示在整个期间上计划和实际的活动完成情况。它直观地表明任务计划在什么时候进行,及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5、X理论与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X理论:领导者运用权威独裁、保持严密控制的工作环境下,对于人性和人类行为的假设: ●一般人天生不喜欢工作并尽可能的逃避工作。 ●因为人天生不喜欢工作,所以必须被强迫、控制、指挥、威胁和惩罚从而努力工作 去实现组织目标 ●一般人喜欢被控制,尽可能的逃避责任,且喜欢正式的指导,他们没有很大的雄心, 首先追求安全感。 Y理论 ●强调工作气氛和情景,工人们民主参与,以及强调工人们的权利和建议得到鼓励和 支持的环境。 ●工作中的物质或精神付出就同休息和玩耍一样自然 ●外界的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有效方式,工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目的可 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约束。 ●承若的目标之一就是将报酬与他们的成就联系起来。这些报酬的最主要的方面—也 就是对自我和自我需要的满足—可以转化为实现组织目标的直接生产力。 ●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学习接受责任,而且也会追求责任。 ●许多人具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组织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整个组织中,涉 及面很广,而不是狭窄的。 ●在现代工业化的条件下,员工的才智并没有充分发挥。

6、1977年,专业期刊《社会工作行政》首次发行,标志着行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接纳 ●民主参与与机构政策和程序的构建建构 ●开放性的沟通 ●崔克尔提出的社会工作行政的基本原则 8、社会工作行政者的专业态度 ●尊重每一个独立的员工个体 ●认识到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并以此为前提对待自己 ●为每一个员工的发展营造一个物理环境和情感环境 ●知道价值的重要性 ●对新观念和新事物有开放的胸襟 ●认识到机构的利益要比任何工作者、包括行政者更重要 9、如何决定稀少资源的分配 ●正义分配的四原则 ●平等原则—结果平等、程序平等、机会平等 ●需要原则—分配资源者决定谁的需要最大 ●补偿原则—对曾经遭遇不公平对待的给予补偿和优先的考虑 ●贡献多寡原则—依据服务接受者已有或可能的贡献来分配 10、社会工作行政推行要件 ●世界各国社会工作行政的范围因具体的国情有所差异,但评价一国的社会工作行政 体制是否健全,还是有一定的准则可以遵循。 ●完备的政策立法 ●健全的组织 ●充足的经费

社会工作行政期末复习题

这个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上情下达 B. 下情上达 C. 与同事协调 D. 向公众交代 E. 对自己负责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四章第二节组织的行政运作。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与同事协调, 向公众交代 2 3.社会服务机构中,志愿者与机构正式聘用的员工相比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工作动机 B. 管理方式 C. 服务对象 D. 服务时间 E. 对机构的认同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十二章第三节志愿者管理。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工作动机, 管理方式, 服务时间, 对机构的认同 2 4.社会服务机构中,团体决策的优点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有较多替代方案

B. 方案的可接受程度高 C. 责任明确 D. 快速省时 E. 信息较完整 提示:本题主要考察第三章第二节决策类型与模式。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有较多替代方案, 方案的可接受程度高, 信息较完整 3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 1.简述决策的不同类型。 答:依据不同的分类角度,决策的类型会有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下列几种: (1)依据理性的程度,可以把决策分为直觉决策、判断决策和问题解决式的决策;(2.5分) (2)依据问题的性质,可以把决策分为例行式决策与非例行式决策;(2.5分) (3)依据决策参与的人数,可以把决策分为个人决策与团体决策;(2.5分) (4)依据社会服务机构工作者的角色,可分为咨询式决策、协商式决策、协助性决策和权威式决策;(2.5分) 2.简述职位权力和人格权力的区别。 答:(1)职位权力,是指从组织体系中特定职位中衍生出来的权力,会随职务的变动而变化。人格权力,是指一个领导者因其自身的特殊禀赋而不是其特定职位而获得的影响力。(4分) (2)从来源上看:职位权力来源于法定职位,而人格权力来源于个人魅力。(1分)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社会工作概论-专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40分) 1、社会工作 答: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 2、青少年社会工作 答: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在专业的价值观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恢复功能和获得全面发展的一种服务活动和服务过程。 3、社区工作 答:社区工作是指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广义:在社区内开展的以提高社区福利、促进社区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服务或社会管理。狭义:以整个社区和社区居民为案主,提供助人的、利他服务的一种专业手法。 4、社会工作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也就是社会工作的实施范围,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由社会问题的出现和社会工作者对它的认识及有意识地干预而确定的。 5、儿童社会工作 答:儿童社会工作就是社会工作者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的助人服务活动。 6、中国社会工作的“民政模式” 答:民政部门有一个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县级市)、乡镇(街道)直至农村、居民委员会的遍布全国的行政网络和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信息渠道。 7、社会工作价值观 答: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分开来。 8、小组工作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 二、简答题(80分) 9.你如何理解小组工作者的自我表露?

社会工作司法考试理论考试复习001

系统/生态系统视角 系统理论 基本假设: 1、对于机械观点的反思,对于把整体分为部分的做法,认为各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2、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3、系统整体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是消长调试的 4、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 5、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6、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 主要理论观点: 1、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结构(“人在情境中”微观、中观、宏观) 过程 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 2、处遇原则 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 3、处遇目标 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 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 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强调要改变系统的能力;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1、强调整体功能,20世界20年代发起于德国,经验整体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决定元素 2、场论:磁场是元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每一个鑫经验都会改变人格 生态系统观点的发展背景:勒温拓林心理学;布朗劳伦纳生态心理学 勒温:1、需求和紧张心理系统说 需求引起活动,引起活动的目标的方向就是满足需求。需求求有两种:一是客观的生理需求,一是准需求,即在心理环境中,对心里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求 2、动力场说 B=f(PE) 行为可以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函数,要确定当时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事件以及当时的完整结构 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或者受到保护就会有正的引拒值

社会工作概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5: B B C C B 6-10: D D C A B 11-15:C C A B A 二、多选题 1、ABC 2、ABCDE 3、ABDE 4、ABC 5、BCE 6、ABDE 7、BD 8、ABCD 9、CDE 三、判断题 1-5:√×√√× 6-10:××√×√ 11-15:××√×× 四、简答题 1、什么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专业社会工作的含义:(1)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它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第一,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专业必须有一定的价值观作指导;第二,科学知识在助人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助人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 社会工作的特点包括:(1)助人自助;(2)尊重人、相信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3)总是运用社会环境资源。 2、简述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 参考答案: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之一,社区工作在其实施的过程中也有专门的方法:(1).社区组织。(2).社区发展。(3).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也是我国目前社区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其中,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时达到社区工作基本目标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3、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参考答案:(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促进或限制社会工作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 (2)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国家实行社会行政管理、推行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工作行政的活动依据。 (3)文化因素。由文化观念所带来的老人赡养方式、居住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的区别。

社会工作理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 理论: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理论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 社会工作理论: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 第二章社会工作理论的范式(四个理论范式) 什么是范式:指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由若干相关的理论模式所构成的一个理论取向,它们共享一组基本的理论假设,使得研究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共同信念。 1、实证传统:(最基本、最主流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建立在自然科学的方法之上,证据为本。 实证主义的理论观:经验至上;证据为本;客观现实;价值中立。 2、人本传统:(既是基本亦是边缘)全人的观点,尊重个人对自己经历的理解。 人本主义的理论观:以人为本;意义和阐释;尊重价值观;高度的个别化。 3、激进传统:从结构的层面推进社会变迁。 激进主义的理论观:对实证主义的全面宣战;价值无涉是不可能的;实证主义本身是一种政治,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顺从、维持现状;不同的话语体现不同的政治利益。 4、社会建构传统:强调知识是社会建构的,变化的动力来自发现,讲述新的故事或探索优势。 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观: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客观事实,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人们总是习惯于依照社会一致认定为正确的理论去理解我们周遭的事物;理论是相对的,具有历史的特殊性;历史也是非连续的,充满了偶然。 第三章心理动力理论(上)精神分析与自我心理学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到的想法和感受;很容易变成意识的潜意识;不得不假定其存在但又无从觉察的心理过程。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 口欲期(0-1岁)、肛门期(1-3岁)、生殖器崇拜期(3-6岁)、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青春发动期) 自我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自我功能:人们适应和应对世界的手段,自我承载着能量和动机。 12个自我功能:现实检验、判断、关于自我和世界的现实感、规范和控制、客体关系、 思维过程、适应性退行、防卫机制、刺激障碍、自主功能、自我掌控感、综合/整合功能。 1、自我呈现:社会互动中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别人对自己印象的行为。 2、自我监控: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对自我的呈现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程度。 3、自我控制:对冲动和欲望的控制、对思想和感觉的控制、对行为的控制。 防卫机制:每个人都会潜意识的以不同的防卫功能去保护自己受到伤害。 作用:积极的作用:调试 消极的作用:当心理防御机制失效、使用不当、或过多的依赖,以致破坏了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才被视为异常,甚至病态。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