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

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

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
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标和对策研究

我市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的现状、目

标和对策研究

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2006年11月27日)

一、当前工作现状

(一)基本情况

无锡市地处长三角腹地和沿海经济开放带和沿江经济发展带的交汇处,是苏锡常、沪宁、苏南和苏北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历史上是上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和七八十年代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全市总面积478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22平方公里,辖江阴、宜兴2个县级市和锡山、惠山、滨湖、崇安、南长、北塘、新区7个市辖区。2005年末,全市户籍人口452.84万,外来暂住人口近200万。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再就业工作,将其放在富民强市、争创“两个率先”的突出位置,通过建立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制定并实施一整套的积极政策,使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十五”期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达到289.2万,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129.2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68.13万人和59.05万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图1 "十五”期间的社会从业人员情况表289.2274.67260.08222.53216.13118.26129.267.1170.92106.6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单位:万人社会从业人员城镇从业人员

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中,非公经济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

“十五”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3.9万人,其中就业转失业2.7万人,新成长失业1.2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7%。

图2 "十五"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构成情况

129.2

19.39

3.61

30

67.96

7.21.04

020406080100120140总数国有集体其他城镇个私社区灵活就业及公益性岗位民办非企业单位:万人

“十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28.9万人,实现就业121.1万人,其中充分就业107.2万人,不充分就业13.9万人,无业和失业7.7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6%,其中充分就业率达到83.2%。

图4 “十五”期末无锡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分布情况

全市农村就业人员中的就业渠道主要为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较少,主要在二、三产行业就业。

无业6.0%充分就业

83.2%

不充分就业10.8%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

无业 图3 “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变化情况表3.6 3.75 3.86 3.48 3.272.833.23.43.63.84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我市自2002年12月实施征地保障办法以来,全市新征地农民和历次被征地农民共49万人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其中,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4.15万人,按月领取保养金39.59万人。根据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报告,“十五”期末,全市结存需要帮助就业的失地农民(被征地农民)2.5万人。

(二)工作特点

1、全面实现了下岗保障和失业保险的并轨。2002以来,推动全市1013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顺利完成了改革改制任务,并同步理顺职工劳动关系23余万人,其中直接分流进入社会的人员10万余人。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标志着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使我市国有企业多年积累的冗员矛盾基本得到解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

2、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十五”期间,我市将就业增长和控制失业纳入了政府调控目标,在国家和省就

业再就业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主要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补贴、社区平台建设等政策,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无锡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实施几年来,在促进就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而明显的政策效应。2003年以来,共帮助持《再就业优惠证》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7.5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5.3万人。

3、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平台。全市24个街道和62个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市区254个社区中,有52个重点的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配备了461名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滨湖、锡山区也在行政村一级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通过鼓励和引导,我市各类职业介绍(劳务派遣)机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各类职业中介机构281个,其中公共职业机构76个,企业、社会团体及民办中介机构205个;劳务派遣机构143家,派遣员工7.5万人。“十五”期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共举办有一定规模的招聘会30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125万个,为各类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100余万人次。

4、初步建立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促进就业制度。按照“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将被征地农民(包括人均占地0.1亩以下的历次被征地农民)按其年龄和就业技能状况,分别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和政府保养。同时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涉

及用地的项目,把吸纳失地农民就业作为重要条件,初步建立了土地使用和安置就业挂钩的协商机制。

5、初步构建了城乡统筹的长效就业机制。从2004年起,把城市就业中形成的管理服务制度、岗位开发、就业援助、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等积极就业政策,根据农村特点向农村进行了延伸,在全市范围内探索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的管理体制、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全面摸清了农村适龄劳动力的就业失业状况,并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按季度进行动态维护和管理。2004年5月至2005年底,全市农村劳动力累计就业登记人数12.7万人,实现就业10.4万人。

(三)面临的挑战

分析我市面临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上。未来几年内,随着我市城市化、现代化步伐加速推进,结构调整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无论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了控制城镇失业规模的难度。“十一五”期间,我市在扶持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将加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一些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危险、低效益的小企业将面临加快淘汰。全市生产力布局也将重新调整优化,在城区的生产企业将“退城进园”,向城外工业园区集中,今后3年我市将有100家企业迁出城区,有可能造成失业人数快速增

多。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国企改革人员分流的比例大幅上升,国企改革同步理顺职工劳动关系10217人,直接分流人员8079人,分流比例高达79.1%,远远高于我市历年国企改革的人员分流比例41.8%。在已理顺劳动关系的20多万职工中,有13万人是进入改制后企业视同理顺劳动关系的职工,而改制以后的企业,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往往精简压缩用人或使用低成本的外来人员,极有可能使这些职工面临再次分流、待岗和失业。

二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不稳定性制约了城乡就业的一体化进程。虽然我市有90%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但他们的就业总体上还不稳定,就业还不充分,其就业质量和劳动收入水平总体上和城镇劳动力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有部分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实现向非农产业转移;有部分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尚处于不稳定和不充分就业状态;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处于无业状态。到“十五”期末,还有13.9万农村劳动力劳动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处于不充分就业状态,处于无业和失业状态的农村劳动力仍有7.7万,这两类人员总计达到21.6万人,占所有农村劳动力的16.8%,其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达8.4万人(无业要求就业人数3.4万人,不充分就业要求充分就业人数5.0万人)。

三是城乡就业困难群体素质偏低加剧了“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一些从传统产业分流出来的大龄、低技能人员,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多数由于本人就业竞争力

偏低等综合因素而长期失业,即使已实现再就业,其就业稳定性也相对较差,成为就业的困难群体和特定的城镇贫困阶层。从城镇社区失业人员情况看,“十五”期末全市3.9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失业六个月以上的2.7万人,占69.2%;初中及以下文化1.7万人,占43.6%;4045大龄人员1.3万人,占33.3%。从农村劳动力情况看,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达到了109.1万人,占资源总量84.6%;取得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只有9.5万人,占资源总量7.4%。在失地农民等农村就业困难对象中,无任何职业技能的比例高达53%。而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提升,对劳动者质素、技能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低素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必将越来越窄,“有人无岗、有岗无人”的结构性矛盾将愈加突出。

另从未来五年我市城镇失业人员和被征地农民总量来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市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城镇劳动力总量约在10.5万人左右,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总量约在18万人左右(其中就业困难人员4.5万人左右),加上“十五”末结存的3.9万名失业人员(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3万人),“十一五”期间城镇失业人员供给总量将累计达到32.5万人左右,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将达到5.8万人左右(附件1)。被征地农民情况来看,根据市国土部门测算,未来五年,我市每年还将征用土地25000亩,按每征用1亩地需要安置1.5人计算,需要安置18.75万人,按其中劳动年龄段人员占40%计算,约7.5万人,其中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

按30%计算,则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约为2.25万人,因此,“十一五”期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被征地农民累计将达到4.75万人(附件2)。

此外,虽然我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已有三年多时间,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2006年下半年正式起步,和兄弟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推进统筹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作为推进富民工程、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放上政府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加强就业培训、实施统筹城乡的积极就业政策、开展社区(村)就业援助、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维权保障等措施,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市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城乡劳动者达到相对充分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充分转移,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充分援助,“零就业家庭”得到充分消除,在扩大就业数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等各类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和就业质量,实现统筹城乡充分就业。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总体目标是(附件3):城乡实现新增就业60万人,其中,城镇实现新增就业50万

人,农村适龄劳动力实现就业10万人。全市城乡劳动力培训40万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5万人,农村适龄劳动力培训15万人。到201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充分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创建标准按照无锡市劳动保障局、无锡市财政局《关于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活动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27号、锡财社[2006]18号)执行,具体将从基层平台建设、失业人员再就业、再就业援助、社区灵活就业、信息化建设就日常就业服务等六大方面加以考核。

本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充分就业界定标准,具体按照中共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意见》(锡委发[2004]7号)规定执行,即农村就业人员只指在法定劳动力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或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

(三)实施计划

2006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率达到5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4%以上,充分就业率达到83.5%以上。

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街道、

社区创建率达到80%以上;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5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充分就业率达到85%以上。健全完善的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金保工程”和“镇镇通”工程的服务功能得到全面提升。

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街道、社区创建率达到90%以上;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7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达到96%以上,充分就业率达到87%以上。初步建成公共实训基地,市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新址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9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8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充分就业率达到88%以上。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转移比较充分;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

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镇、村创建率达到90%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就业率稳定在96%以上,农村适龄劳动力充分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实现充分转移;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适龄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素质、技能和收入水平、就业稳定性和城镇劳动力接近,基本实现无差别就业。

三、工作措施

(一)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围绕统筹城乡充分就业的目标,把促进城镇社区和被征地农民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就业援助服务,积极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工作是“十一五”期间就业工作的重点,既是建立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落实新的就业政策和层层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的有效抓手。无锡地处苏南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城乡统筹就业起步较早,完全有条件在完成省下达任务的基础上,将创建范围从社区扩大到街道、镇和村,将工作目标从80%提高到90%,因此,将采取以下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一是推进就业援助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依托街道(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重视对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实行跟踪服务和动态管理,针对不同对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做到量体裁衣。对辖区内就业困难援助对象的走访每半年不少于1次,每年开展职业指导不少于1次,推荐技能培训或就业岗位2次以上。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承诺服务,只要本人不挑不拣,要确保1个月内为其提供3次基本符合本人条件的就业岗位信息;对生活困难、急需就业的人员给予即时就业安置。二是大力开发社区(村)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全面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

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引导和鼓励各类劳务派遣企业招用城乡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保洁、保安、保绿等服务性行业就业,继续支持非正规劳动组织将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组织起来就业。三是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加强创业的后续扶持和跟踪服务,实行培训、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一条龙”服务。同时将着重培育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原则上在每个社区(村)不少于2名,并进行宣传和推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整体效应,提高创业成功率和带动就业率。四是推进劳动保障社区平台建设。2007年全市254个社区、904个村中的50%建立劳动保障工作站,其余50%的村将于2009年底前建立。五是规范服务标准,完善和充实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本市及外来农村劳动力资源、就业援助对象等数据库强化动态管理。不断增强和提升劳动保障社区平台的就业服务功能和在创建工作的实体作用。六是推动创建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和创建工作正常进行。加强考核评估,建立每月报表制度,及时掌握我市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发现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每年末,将在各街道(镇)、社区(村)申报的基础上,经区初审后,由市、区二级联合进行评估验收,对验收达标合格的,经政府网公示后,将集中进行授牌,给予表彰。

2、深入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城乡统筹充分就业。全面落实和兑现新一轮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把扩大城乡就业、控制失业列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加大促进就业资金投入,形成

稳定的促进就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综合运用就业扶持政策、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等手段,促进城乡劳动者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对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调整过程中引起新的就业结构调整,因此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和失业人群,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进一步覆盖被征地农民,对“4045”大龄就业困难的无业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同等的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其他被征地农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未能就业的,享受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域,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三化”总方针,在抓好农业深度广度开发、深挖农业内部潜力、扩大一产就业容量的同时,加快提高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积极发挥二、三产业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促进无业或失业的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或现代农业转移。

3、切实加强各类就业培训,大力实施“素质就业”战略。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类就业培训。建设公共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上岗前培训制度,促进城镇社区和失地农民等各类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大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增强已经实现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稳定性。对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进

一步开展劳动预备制、实用技能以及技能提升培训。用足用好各类就业培训服务补贴政策,多渠道落实就业培训经费来源,通过确立定点培训单位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有效形式,进一步完善我市培训补贴和培训合格率和促进就业效果挂钩的机制。

按照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征地人员就业培训费的使用管理意见》(锡劳社就[2003]32号)精神,对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费由征地事务机构在移交征保障安置人员名单时,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一次性提取,划入财政专用帐户,具体根据市、市(县)区、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各自承担职能分级使用,确保被征地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4、大力扶持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是就业之源,坚持把扶持城镇社区就业困难人员或被征地农民创业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省市两级创业培训基地,将针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被征地农民自身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培训,举办创业意识培训班、实训班和提高班等,满足不同的创业培训需求。大力推广“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模式,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将SIYB项目下的四个培训模块(GYB、SYB、IYB和EYB)全部引入我市。广泛采用案例剖析、角色扮演、互动教学、创业者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积极利用现代培训技术,开发适合不同对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和完善培训的内容和手段。二是发挥创业指导专家

志愿团的作用,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开业。在市区已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的基础上,各市(县)也应建立相应的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为其提供政策指导和后续服务,指导创业培训班学员制定科学、适用的创业计划书,使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和基本的开业技巧。加强社会诚信教育,提高学员个人诚信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和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供创业者选择。三是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提高创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或部分关闭破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动员社会力量探索建立一批相对集中的创业市场或创业实训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培训学员提供一段时期的创业实训。帮助其在基地完成创业实习,积累创业经验,为稳步创业提供有利条件。四是开展融资服务,提高其诚信经营意识和资金运作能力。结合街道(乡镇)创建信用社区建设,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健全完善信用社区、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联动机制,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在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经资信评估符合条件,贷款金额可放宽到5万元,并可免除反担保手续;对取得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创业项目经市、市(县)开业指导专家论证通过,贷款金额可放宽到5万元左右,申请小额贷款免除反担保手续。五是加强后续扶持,提高其经营能力。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经营能力,改善经营状况,提供全方

位有效服务。设立创业指导室或咨询热线,为其提供答疑解惑。市创业者协会将积极开展各类创业服务活动,通过协会加强创业交流,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带动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被征地农民实现共同发展。

5、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按照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以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为主要内容的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统一工作标准,优化业务流程,逐步推进各类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互通。支持并规范发展各类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诚信等级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促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各类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的共同发展和互为补充,形成以市、市(县)区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机构为龙头,以街道(镇)劳动保障(职业介绍)所为骨干,社会和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合作伙伴,覆盖城乡、布局合理、运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依法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为促进城镇和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推进措施

为了确保完成以上五项重点工作,从现在起到2010年,我市将重点推进落实以下七项行动措施:

1、全面启动充分就业街道(镇)创建活动。全市现有24个

街道、254个社区、62个镇(开发区)、904个行政村均纳入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创建范围。创建活动从2006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力争达到创建目标。具体目标任务分解创建评估标准和创建申报活动申报要求等统一按照无锡市和社会劳动保障局、无锡市财政局《关于建立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活动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27号、锡财社[2006]18号)、《关于调整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和社区(村)工作目标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40号)和无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检查评估工作通知的通知》(锡劳社就[2006]43号)执行。

2、健全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把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就业、被征地农民就业、外来劳动力的流动就业纳入统一规划和管理。结合“金保工程”的全面上线,组织开展覆盖城乡的劳动力资源调查,健全完善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加强动态维护和跟踪管理,按季分析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全面准确掌握全市各类劳动力资源的总量、素质、结构,摸清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情况的底数。在此基础上组织对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的专项普查登记。以上两项工作力争在2007年底前完成。在完善现行城镇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的同时,通过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探索测算社会登记失业率。

3、加强各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按照功能齐备,覆盖城乡的要求,整合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各类市场资源,启

动新建市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投资9500万元用于市级人力资源服务市场新址建设,2006年启动,确保2008年正式投入使用。到2006年底,市级、市(县)区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三星级达标率90%以上;到2008年底,市级、市(县)区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三星级达标率95%以上;到2010年底,全市四星级以上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不少于4个。

4、全面实施“农民现代化、知识化”教育培训工程。大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三年内,对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普遍进行一次职业指导,并帮助从事一产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对农村新增劳动力普遍开展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对进入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和储备式技能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稳定性,使全市90%以上青壮年农民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1—2门专业技能并取得相应专业工种的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农村种养殖专业户力争全部拥有农业绿色证。对农村低收入户(指人均收入不足市(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30%的农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每年提供2次以上免费技能培训。

5、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功能,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急需、但靠学校和培训机构分散投入办不了办不好的

高新技术实训项目,争取用3-5年的时间,初步建成基本满足我市各类院校、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公共实训基地,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

6、加强社区(村)就业援助服务信息化建设。创建充分就业街道(镇)、社区(村)将从信息化做起,投资6000万元用于“金保工程”建设,2006年内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险一体化信息系统上线运行。依托“金保工程”和“镇镇通”工程,进一步完善镇和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2007年实现“金保工程”和“镇镇通”工程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并启动“村村通”工程。通过专线实行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障等信息的“一体化”实时共享。进一步发挥网上职业介绍服务功能,通过网上职介渠道,畅通求职招聘信息,提高求职成功率。结合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对街道(镇)、社区(村)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农村劳动力资源、就业援助对象等基础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摸清就业困难人员底数。

7、依法加大城乡劳动者维权保障的工作力度。以依法维护城乡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健全完善全员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工资支付监控、最低工资保障等制度,建立企业欠薪保障办法。到2008年,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基本完善,全市劳动合同基础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到2010年,实现劳动合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充分覆盖,全市劳动合同管理实现信息化、制度化、长效化管理。健全

幼儿园社区活动总结

幼儿园社区活动总结 幼儿园社区活动总结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也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本学期我园的家园、社区工作在园领导的重视下,在社区的支持下,在家委会成员的协助下,在各班老师及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使家园共育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现总结如下: 1、家园互动促进家长协作 本学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家园互动活动。如我园参加了社区演出活动,全园家长大力配合个个都积极踊跃的一大清早就带着孩子去参加活动;幼儿举行的体操、合唱、舞蹈汇报表演家长们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给孩子加油喝彩;家长开放日活动,我们邀请家长们来园与宝宝们一起参加幼儿园的开放日活动,家长们兴致勃勃地和孩子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各个都像回到了童年时代……这一次次精彩的家园活动,都融入了我们教师的智慧与心血,这一次次的家园活动把我们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2、家园联系册家园更和谐 我们要求老师每周根据各个幼儿在园的活动表现、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周末发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反馈孩子在家表现,为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策略提供了依据。家长们对老师的指导意见往往很佩服,感受到教师工作的专业与敬业精神,家园合作更为和谐,有效促进幼儿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家访活动加大家园共育

家访是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使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在家园不同生活环境中的表现。首先,全面开展了家访工作,我园各班老师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分头行动,走进幼儿家庭,与孩子的父母家人交流沟通,虚心、诚恳听取家长们对办园和教育孩子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幼儿行为习惯很大改善、家园共育的氛围更加弄浓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社区是幼儿生活的空间,幼儿对社区中的一切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好奇,社区资源作为幼儿教育的“活教材”,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带幼儿走出社区,将社区教育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深入社区学习,是以社区情景为课程活动的载体,带幼儿深入社区参观、观察、探究、开展活动,让幼儿在实地情景中学习。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开展“我们的社区”“超市”等活动,带幼儿走进社区,展开探究,促使幼儿真正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深入社区学习,让幼儿身临其境中感受、发现、体验,可以使课程更能够激起幼儿的共鸣,从而幼儿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提高幼儿的认知兴趣、发展幼儿的能力。 总之,通过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家长、社区人员逐渐了解和明确了幼儿教育的特点与要求,并且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教育工作,幼儿园的家长、社区工作应该说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肯定。 幼儿园社区活动总结2 一、树立强烈的渗透意识: 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渗透意识,不仅注重给予幼儿发

社区工作目标

社区工作目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社区工作目标社区生活是城市居民最为关心的,在社区的工作生活中,社区的安静,团结,有序都是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大事,所以社区工作必须要时刻做好,这才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谐的大事。居民的生活空间得到保障,居民的不断的发展中得到的更大的发挥,这才是社区生活的最重要的地方。在2011年的工作中,我们社区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所以在2011年中,我们必须要时刻的注意总结2011年的各种经验,争取2011年社区工作计划得到更大的发展。 一、活跃社区文化,广泛宣传社区精神文明公约,提高文明新风、文明行为,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普宣传、法制宣传,青少年校外思想道德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各类宣传和培训活动。管理好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鉴室。

二、搞好社区综合治理,认真做好户籍管理及外来人员私房出租户的管理,完善综合治理组织网络,形成群防群治,杜绝黄、赌、毒现象,及时做好民事纠纷的调解,做到公平公正,确保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让社区内的居民安居乐业、秩序良好。 三、做好充分就业社区的各项工作,让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政府劳动部门、社区的关心下,实现稳定就业,树立自主创业、建全就业援助等,为构建和谐社区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就业社区的各项工作。 四、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全体党员生活和管理制度,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五、发挥社区自治功能,认真执行社区自治章程和各行自治制度,办事公正公平、监督措施落实,群众满意。 六、搞好社区环境卫生,坚持环境

卫生自查制度,每月自查2次,发挥社区内卫生监督员的作用,做到社区内净化、绿化、亮化、无脏乱差,确保环境整洁干净。 七、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强自身学习,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做居民工作,为居民谋利的本领,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八、加强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发挥社区志愿者队伍的骨干作用。服务项目多样化,积极开展社会养老、敬老爱幼服务活动,开展健康咨询量血压等服务活动,热心做好弱势群体、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工作,积极为下岗失业人员服务。开展热线求助服务,为居民排扰解难。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热心为育龄妇女服务,计划生育率达100%。 居民社区工作计划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在不断的前进中,在不断的经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2007-02-06 12:27:13失地农民正被社保边缘化 据估计,目前我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可能高达万至万人。国家强制性大量征地造成的农民生活水平下降、就业无着落等问题日益严重,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状况 (一)失地农民的总量和分布 除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集中在城郊和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一般人均耕地不足亩。目前,中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每年约万至万亩,如果按人均亩地推算,那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万到

万农民失去土地,变成失地农民。年至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共万亩,多数研究者估计,至少万农民因此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 这里讲的非农建设使用土地数量,是指依法使用的耕地,不包括违法占用的耕地。许多专家估计,如果考虑违法占用耕地,目前失地或部分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高达万万人。年至年的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是万亩,年至年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万亩。如果计划用地指标突破,违规用地得不到控制,失地农民还要大大增加。 失地农民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郊区,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失地农民人数较多。目前上海市失地农民的总数已超过百万。年以来北京市失地农民累计达万。江苏无锡市在年至××年的年中共有万亩农田被征用,造成万农户的万农民失地。浙江省绍兴县被征地农民累计达万人,占农村人口的%。 (二)已安置征地劳动力相当一部

分实际处于失业状态 世纪年代中期以来,企业为减少冗员而实行下岗分流,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使获得就业安置的征地农民首先受到冲击。目前,上海市已安置进各单位的征地劳动力中,有近的人实际处于离岗状态。截至年底,北京近郊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农转非”人员共计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万人,获得就业安置的为万人,占。北京丰台区卢沟桥乡太平桥村,年土地被征用时,实行招工安置的有余人,目前除少数安排在环卫、公交和房管部门外,其他获得就业安置人员以上都已下岗、失业。 (三)一次性获取支付补偿金自谋出路的失地农民,就业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业的困境 因沿用多年的“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事实上已经难以执行,各地开始普遍采用货币补偿的安置模式,即征地时一次性地支付补偿金,让被征地农民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工作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308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工作报告完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地农民和就业社会保障的调查与思考工作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民只有循序从土地剥离出来,才能提高生活质量,才能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党的xx大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就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农民离开土地,从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

幼儿园社区工作总结共5篇

幼儿园社区工作总结(共5篇) 篇一 社区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幼儿 接触现代生活的源泉,不但可以扩展教育空间,更能引发幼儿参与 的积极性和学习愿望。社区内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公共设施, 普通劳动者,以及公益活动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的内容。通过 组织调查访问,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直接深入社会生活,才能 让幼儿感知生活的丰富的多彩,激发幼儿的情感。在家长、教师、 幼儿、社区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我们都受益非浅。下面,我们从几 个角度谈谈我们的收获。 一、社区及幼儿园的共同收获。 学前儿童社区教育是社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园开展 的这些社区活动,给幼儿带来了鲜活的生机。社区的人们感受到了 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同时,社区文化渗透到幼儿园,成为幼儿 园文化的一部分,在影响幼儿园教育,社区的文化氛围,精神文明, 对幼儿园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幼儿的收获。 1、幼儿在社区活动中开扩了视野,扩大了知识在面 2、幼儿在社区活动中大胆的与人交流,萌发了热爱生活及大 自然的激情; 3、增强了幼儿探究了生活的兴趣;

4、幼儿获得了无尽的快乐。 三、家长的收获 1、体验了参与园内及社区活动的快乐 2、更加重视了自身的参与性,知道自己也是幼儿园实施社区课程的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3、增强了与幼儿的沟通与了解, 四、教师的收获 1、能主动地开发新颖有趣的社区课程; 2、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公关能力,积极的处理好与社区的关系; 3、教师从社区活动中更加了解幼儿的个性及兴趣; 当然,活动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不够大胆,比较保守,应带幼儿去广阔的地方,尤其是大自然中及院外其他公共设施场所,对每一次的活动应及时的总结,保存好所有的资料,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活动打好基础。篇二 家庭、幼儿园、社区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保证。《纲要》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有利于帮助提高教育能力。”如今,无论是家庭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幼儿园本身的社会性活动,都可使幼儿从教育中获得的益处持续的更久。家长、教师、社会的群众为促进幼儿的发展,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学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面临失地又失业的困境。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点问题,也是关系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城市化进程,进而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文就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存在如下问题: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劳务输出等对策,就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出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化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就业

目录 一、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1) 二、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1) (一)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 (1) (二)政府有关部门认识不到位 (2) (三)失地农民自身综合素质欠缺,不能提供有效劳动供给 (2) (四)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再就业 (2) 三、解决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2) (一)必须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2) (二)完善就业服务措施,创造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的机制和环境 (3) (三)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力度 (3) (四)刺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带动就业增加 (3) (五)积极拓展劳务输出 (4) 参考文献 (5)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失地农民是现代化城市的产物,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产生的社会现象。像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地农民问题,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又是重中之重,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城市化就很难成功。如果城市化不能顺利进行,就势必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尽快实现的问题,关系到我国能否实践科学的发展观的问题。 一、失地农民就业情况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兴起大办开发区的热潮,最高峰时达8000多个,使我国的耕地每年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失血”,失地农民大幅增加。专家通过测算估计目前全国各地失地农民的数量约在4000万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里,我国城市化率提高9.86个百分点,农村失地人口约4300万,一般每征用1亩地,就伴随着1.5个农民失业。造成这多的农民失地又失业,给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调查。调查主要以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农户为主要对象,总共调查了2942户。调查的一些情况如下:43%的调查户完全丧失了耕地。在这2942户中,共有家庭人口12170人,其中劳动力7187人,平均每户4.14人,劳动力2.44人;原有耕地13740.15亩,平均每户4.67亩,平均每人1.13亩。2000年以来,这些农户的耕地共被占用9400.15亩,占原有耕地的68.4%。平均每户被占有3.2亩。尚余耕地4340亩,平均每户1.48亩,平均每人0.36亩。其中,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上的有442户,占调查总数的15%;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有1237户,占42%;完全丧失耕地的有1263户,约占43%。调查显示,失地农民最担心的就是就业问题,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就业没有信心,对就业形势也不看好,在7187名劳动力中,征地时安置就业197人,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7%;外出务工1784人,约占24.8%;经营二三产业1965人,约占27.3%;从事农业1807人,约占25.2%;赋闲在家失业的1434人,约占20%。其中河北农民耕地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土地后,就业非常困难,生活出现危机,河北迁安、高碑店市的失地农民有80%以上就业很困难;河南漯河市源汇区和孟津县的失地农民赋闲失业在家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分别高达43.5%和47.8%;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失地农民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的也有10%;陕西省的失地农村劳动力只有38%找到工作。① 从上面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在失地农民中,他们的就业率很低,而且他们很多人对自己的就业失去信心,在就业的结构中在第三产业中的比例要大一点。而且很多人认为失去土地后自己的生活来源失去保障,当务之急就是要实现就业找到工作,政府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保障,为他们就业服务。 二、失地农民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政策对农民的保护不足 首先,土地征用制度不尽合理,现有法律限制了农村土地所有者,使其无法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相应收益,侵害 了农民权益。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如果要进入市场或通过转变用途获得增值,只能先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国有土地,此后其使用权才可以有偿出让。恰恰在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民 之间的分配被滞后的法律法规扭曲,不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受到侵害,而且失地农民再就业 问题目前也尚属政策上的“盲区”。其次,土地征用补偿标准过低,不利于失地农民生存和创业。按照《土地征管理法》规定,承包地被用后,农民“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而补偿费过低, ①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社区工作项目计划书

篇一:社区工作项目计划书 社区工作项目计划书 一、服务立项 (一)项目名称:“夕阳依旧美,爱生活,爱自己,建我和谐小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服务对象:核心服务对象:周家花园社区居家老人 扩展服务对象:小区小孩(小孩可以和老人一起参加活动,活跃氛围,增加快乐)(三)服务时间: 2013年 6月1日—— 2013 年7月1日(共1个月)二、项目背景(一)问题与需求评估 1、现代都市的社区越来越大,高楼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邻里之间却是越来越陌生了,举办活动,通过老人小孩,增进社区内居民之间的互动,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快乐小区。 2、现在一些老人闲暇娱乐活动过于单调,生活缺少乐趣,对生活不够积极,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增加老人闲暇活动,丰富老人生活,让老人重拾生活信心,积极乐观面对老年生活。 3、社区老人因社区内设施等原因,缺乏身体锻炼,通过举办此类活动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4、小区内由于缺乏组织者等原因,小区内居民少有机会参与社区活动,居民之间互动不足,领里关系生疏。 4、融入社工专业理念,提倡以人为本,和谐共处(二)介入理念与理论 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的发展,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人到了老年,虽然人在生理身体上出现老化,但是我们不能让他们的心理也随之老化。总有一些老人有着这样一种思想,人老了,就不中用了,这会让他们感到失落和自卑。为了让老人心理卫生健康,重拾生活的信心,一直到自我实现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老人们各层次的需求,我们应该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家庭和小区环境以及社会这个大的背景对老人们行为的一种影响,分析导致老人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外在和心理原因,营造一种快乐阳光的小区氛围,帮他们重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进入老年后,身体素质会下降,需要必要的锻炼。此外老人大多退休在家,闲暇时间多,但人际交往范围缩小需要情感寄托,而且他们需要面对生死观,会出现消极的心里,从而导致心理疾病。我们社工介入,举办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身体,更新他们面对生活的观念。三、项目目标(一)总目标 协助社区居委会构建小区文化,给老人提供多样化生活,丰富他们精神生活,帮助他们处理生活困难以及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增进老人自我效能感和面对生活的自信心,拉近小区领里关系,打造阳光,和谐小区。(二)分目标 1、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关注老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2、老人的增能,提升他们对老年生活的信心和自助的能力; 3、心理情绪疏导,,开展相应的心理辅导; 4、通过老人之间的互动,拉近小区领里关系,构建小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 5、资源整合,整合利用社会物资、义工等资源,让社会更多人关注老人养老,整合社会力量发展老年人社会工作。 四、服务内容 (一)成立服务研讨小组

幼儿园社区活动小结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幼儿园社区活动小结

幼儿园社区活动小结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健康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育和引导。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将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日益封闭,幼儿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各方面的能力不能充分的发挥。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教育的职能,既进行家园同步教育,又带领幼儿走上社会,双管齐下,从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措施 1、举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讲座,讨论,知识竞赛,现身说法等活动,以从中受到启迪,提高自身素质和科学育儿的水平。 2、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组织家长参加半日活动,使家长更好的了解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的发展情况和行为能力。 3、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信息;并及时发放每月一次的家园联系册,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4、带领幼儿参观各类环境及场所,激发幼儿对参与社区活动的兴趣。到社会上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了解周围的环境及成人的工作,懂得劳动光荣,劳动艰辛,萌发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学习如何去珍惜劳动的成果。同时,提高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5、在社区活动中要形成德育基地,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家长、老师、社会全面配合的协调性,更为重要的是幼儿的整体 第2 页共5 页

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家园联系册第一期;家长学校第一期。 2,参观华联超市。 十月份 1,秋游活动; 2,观看国庆的节日气氛。 十一月份 1,观看农民伯伯秋收,知道粮食来之不易,不能浪费粮食。 2,家长开放半日活动 十二月份 1,参观服装厂。 2,家长学校第二期。 一月份 1,与家长共同协商社区活动。例:带孩子参加迎新春联谊活动,游公园、逛商店,向孩子介绍成人劳动,教育孩子要尊敬长辈。 二月份 1,家园联系册第一期 三月份 1,参观春耕,了解农民伯伯的工作情况及劳动工具。 四月份 1,清明节扫墓活动。 2,幼儿运动会 五月份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资料

目录 一、引言 (2) 二、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3) (一)失地农民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 (4) (二)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 (4) 三、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因素 (4) (一)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竞争激烈 (4) (二)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缺乏就业培训 (5) (三)失地农民思想落后,观念保守,缺乏就业和创业意识 (5) (四)现行征地安置方式单一 (5) (五)政府政策因素的制约 (6) (六)征地过多过急 (6)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对策分析 (6) (一)建立就业保障基金 (6) (二)构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 (三)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7) (四)强化农民就业观念 (7) (五)多种安置方式相结合,拓宽就业门路 (7) (六)消除就业障碍,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8) 五、小结 (9) 参考文献 (9)

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扩张,农村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由于社会就业形势、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加上失地农民本身素质不高、知识水平有限,使得失地农民陷入就业困境。就业状况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下、就业质量不高、结构性失业严重、再失业现象普遍等。失地农民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保障其生存权利责无旁贷。而保障失地农民生存权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这也是要义根本所在。本文对失地农民就业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寻找成因症结所在,并针对成因症结提出对策建议以化解失地农民的就业困境,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 关键词:失地农民;城市化;结构性失业;社会保障;就业现状;和谐社会 一、引言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还具有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功能。但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结合部的大量土地被征用,由此失地农民的数量激增。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主要类型,从人口数量来看,这种进城方式的最大特点不是所占的比例最大,而是其被动化的特征。无论从现实情况还是从心理上,失地农民都还没有做好城市化的准备,由于土地被征用,他们的身份被迫的从农民强行过渡到了非农或者是城市居民。按照现在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据预测2000年至202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达到5450万亩以上,到2020年我国失地农民的总和将达到一亿以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乌云其木格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全国约有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

社区工作目标责任书

为切实加强社区的基础性工作,确保社区有序、高效运转,镇党委、政府与社区工作站签 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具体内如下: 一、组织体系 1、社区工作站注重自身建设,领导核心作用明显,班子团结,工作制度健全。 2、社区工作站对在职党员、流动党员登记造册,实行分类管理和服务。 3、社区各类组织和工作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规范,运行机制完善。有科学合理的创 建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各类组织资料、报表上报及时,无拖拉现象。 4、建立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有固定的居务公开栏,按要求搞好居务公开,接受居民监督。 5、各类民间服务组织培育良好,登记管理规范,活动经常,作用充分发挥。 二、社区服务 1、社区服务设施齐全、网络完善、卫生整洁、服务优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个性化服务,效果明显,群众满意。 2、社区再就业、扶贫帮困成效显着。积极开发和落实社区公益性岗位;社区失业人员得到技能培训,培训后得到良好的再就业;社区"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各项政策落实;社 区慈善捐助体系健全,困难群众生活保障; 3、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志愿者队伍健全。做好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监督志愿组织和志愿人员开展志愿服务。 三、文体教育 1、社区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常年向居民开放,管理好、利用好,充分发挥作用。 2、社区文体建设注重特色,每年自行主办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10次。 3、完成上级布置各类文体任务,报表、资料上报及时 四、人居环境 1、社区内部设施(办公设备、道路、绿化、休闲设施等)完好,实行专人管理,利 用好社区各项服务设施,无安全隐患 2、社区环境整洁有序,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亮化要求,社区内无乱建房、乱停车、乱发小广告等行为。 五、队伍建设 1、社区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 2、安排人员参加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培训,并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方法开展社区服务。 3、社区班子成员和社区工作者遵纪守法,廉洁勤政。 4、社区工作者工作时间实行《工作证》挂牌工作制度。 六、奖惩办法:完成目标责任的,按有关规定拨付运转经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镇党委政府审定,扣除相关经费。 1、发生重大或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关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2010-12-29 河南城建学院李海洋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们的生存、发展和就业的权利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而目前的安置模式普遍存在补偿数额低,风险不确定等因素不能很好的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只有通过"土地换保障"的思路才能妥善的安置失地农民,让他们分享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失地农民、土地换保障、社会保障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如何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显得日益紧迫。失地农民由于失去土地,在生活上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保障,不仅会造成社会隐患也会阻碍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空间迅速扩大,为保证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大量的土地被征用。目前,我国已有被征地农民4 000多万(章安友,2004)。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从2001年到2010年,全国还需要安排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其中90%以上为集体土地需要征用。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和现阶段每征用1亩耕地大约造成1.4个农民失去土地进行测算,非农建设占用耕地1 850万亩,将有近2 600多万被征地农民需要陆续安置,年均需要安置失地农民260万人左右。 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之也流失了与土地相关联的一系列权利。因为土地被征用之前,农民主要靠土地来养活自己,土地是他们的立命之本,失去土地就相当于失去了生活的基本来源;而且农民一直是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失去土地也就失去了工作;再者,土地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如果农民利用的好是可以为他们带来增值的,这就意味着农民失去土地后也就失去了一项经济价值极高的财产权利;最后,农民失去土地后,就失去了参与村民自治的积极性,这会间接导致村级干部的寻租行为。可见,土地的丧失会对农民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安置好这些失地农民将会阻碍国家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甚至会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二、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020年关于幼儿园社区工作计划

关于幼儿园社区工作计划 家园、社区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保证。新《纲要》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有利于帮助提高教育能力。”如今,无论是家庭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幼儿园本身的社会性活动,都可使幼儿从教育中获得的益处持续的更久。家长、教师、社会的群众为促进幼儿的发展,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已成为需要。“家庭、校园、社区一体化”指导思想不仅是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更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总结上学年家园、社区工作所取得成绩及不足的基础上,本学年将进一步加强对家园、社区工作的重视,现制定本学年家园、社区工作计划: 本年度,是我区重点创建“教育强区”及我园建设教育品牌的重要的一年。因此,本年度,我园在社区工作上加大力度,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和社区工作的开展情况,围绕创建“教育品牌”以及“创强”的中心工作,结合我园本学年工作的亮点:环境教育、学校民主管理、安全教育、安全工作管理开展社区的宣传活动,共同推进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1、进一步发掘社区的资源,综合利用家庭、社区的资源,结合我园打造“教育品牌”的中心任务,开展丰富多样“走出校园,走进社区”的教育、宣传活动。 2、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的制度、组织机构、资料,总结反思我园社区工作的经验,为进一步拓展我园的社区工作打好基础。 3、开展社区活动突显我园的教育教学以及本学年工作的亮点:环境教育、学校民主管理、安全教育、安全工作管理。 二月: 1、访问社区管理委员会 2、社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三月: 1、“三、八”家园、社区同乐会 2、半日活动开放 3、幼儿园社区大自然活动 四月:

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谈谈对社区工作的认识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一是一定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作为社区工作者来说最重要的,态度决定一切。首先要求我们认清自身位置,认清自身价值,这能帮助我们放平心态。其次学习社区工作相关文件,明白社区工作的重要意义,明白社区工作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再次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态度,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 二是要熟识礼仪,就是待人接物不急不躁,来往送迎,礼数周全。这可以看看此方面的书,对于当地习俗礼貌要运用得当。不管是对社区居民,还是同事,懂礼貌都非常重要。 三是语言,口齿清晰,有逻辑,毕竟在社区接触人多,要告知,解释的事情也多,一定要跟人说清楚,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这就靠平时多练,不强的话可以拿家人练嘴,用最简练的语言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是学习能力,思维要清晰,反应要敏捷,这方面的提高,并不那么容易,这与恐怕跟学历有一定的联系,像一般本科生都应该没问题,足矣应对领会上级文件,理解开会内容,学习新接手的工作。甚至是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社区工作者的待遇并不高,为什么选择来社区工作? 第一,政府重视,已经着手解决。第二,社区工作者是有着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不怕吃苦不计报酬的恒心,为人民而工作,非为钱财,第三社区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青年的历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第四待遇不高的情况下,我们更要艰苦朴素,克服种种困难。 怎样建设好居委会? 答:居委会的建设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分析居委会现状。 以居民服务为中心,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2)选好班子,配齐配强居委会干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掌握居委会干部的条件、广开居委会干部来源渠道、民主选举)(3)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困难 你为什么选择社工?你的初衷是什么? 答:首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社会的安定有序。社区是社会最基层的组织,他们虽然在组织结构中的层次不高,但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社区的稳定,就没有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因此,如果能够进入社区这个基层组织工作,为社会和国家的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将会是我的荣幸。 其次,从社区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目前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社区除了保持稳定外,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与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需要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补充进社区的基层工作队伍,而我认为我恰属于这方面的人才,我的所学一定能够为社区的发展作出贡献。 最后,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名刚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我现在最欠缺的就是经验,

社区工作思路(精)

社区工作思路 201X年即将结束,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社区201X 年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区、街的中心工作,以创特色、争品牌为目标,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为抓手,不断推动社区党建、计生、民政、综治安全生产、劳保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保持原有的特色今年以来,在广大居民大力支持下,经过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辖区内未发生任何刑事案件。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建立和完善低保义务治安巡逻队、民事调解委员会、党员义务巡逻队、帮教等各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协助驻社区民警做好社区的治安工作,对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和涉毒人员进行教育管理,处理社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等。对刑释解教人员坚持每月见面谈话不少于一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确保不发生重新违法犯罪情况。发挥小区保安和楼栋长的作用,要求他们对出入社区的陌生人员,进行认真询问,发现可疑之处,要及向社区工作人员报告。

2、防火防盗工作长抓不懈。督促小区物业管理单位配备防火设施和人员。要求物业管理安装电动门,配备专职值班人员,定时开门、关门,对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单位宿舍小区,要求单位在小区内设立门卫值班制度,对进出人员实行询问制,并进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同时组织社区辅警进行24小时值班巡逻,组织由退休人员、低保户、党团员等治安志愿者队伍,白天进行义务巡逻,安排低保人员,坚持每晚在小区巡逻,提醒居民锁好车辆,关好门窗、注意防火防盗,确保社区零盗窃零火灾事故。 3、发挥民调、帮教、协会等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群众性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治安志愿者和人民调解员的作用,定期召开由人民调解委员会人员和居民代表参加的社区治安情况分析会,听取社区民警对社区治安情况地介绍,并根据社区民警提出的治安工作要求,组织社区治安积极分子参与社区治安的防范工作;同时要求委员会成员积极参与帮教刑释解教人员。 二、争创文明健康品牌社区文明象征着和谐、安宁、纯洁、清新、健康和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文明健康向上的需求和关注程度愈来愈高,作为居民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浅析 毛柳元刘玉侠杨娟 (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失地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业现象也随即出现,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和谐新农村建设,更关系到社会稳定。新时期,我国失地农民面临生活成本、职业技能成本双重压力,探索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现状以及产生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议势在必行。 关键词:城市化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随着改革的推进,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的扩充使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业,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就需要我们分析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就业及生存状况 1.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1)我国失地农民失业率高,再就业困难 由于农民进城,受到行业限制、限期清理造成失地农民进城就业极其困难,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两点: 第一,伴随着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劳动力需求的质量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调整,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失地农民整体文化水平的普遍较低,已经成为严重阻碍就业的因素之一。 第二,从失地农民的主观意愿看,并不想进城。一方面,是农民的乡土情结影响着他们,不想远离农村这块土地。另一方面,是在城市生活的工作压力大,他们深知自身的文化不够;还有就是目前城市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他们保障不够,他们一旦失业就基本上得不到社会救济;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很难通过正确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他们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 (2)我国失地农民缺乏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不仅需要物质资本要素及劳动要素数量增加,而且需要素质量提高及两种要素的合理配置[1]。失地农民缺乏符合社会需求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劳动者技能水平不够,当今社会,知识开始渗透进社会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这必然使那些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的人面临着失业。二是失地农民大多从事服装业、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侧重于一些轻工业或者是劳动技能要求低的行业;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不断提升,现目前劳动力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3)我国失地农民进城务工的生活成本高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教育费用高,失地农民与市民在居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享受的待遇不同。在教育方面,城市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费用普遍高于农村地区,;而且有些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户籍挂钩,很少对失地农民子女开放。在社会保障方面,在维护失地农民权益方面的制度还很不健全,大量的失地农民不能参加社会保险。在公共服务方面,由于失地农民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与城市居民有差异,导致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此外,失地农民的权利得不到保护始终处于政治体制的边缘,无法寻求到诉求渠道。 2、失地农民生存状态 (1)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通过经商获得收入,大部分失地农民是在未失地之前就已经从事商业活动,这部分的失地农民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在总比重中占的比重很低不足10%; 这部分失地农民因为原先的经济基础比较好,失地对他们的影响不是很大。 (2)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卖获得收益,失去土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的,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了务工之路,部分则在当地私营企业务工,一些年龄稍大的在附近的城镇从事水果买卖、开办小作坊等。他们的收入水平都比较低,只能基本确保家庭的生活所需,加之家庭有孩子上学或生病治疗,经济负担比较沉重,这部分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40%。这部分失地农民占的比重较大,失去土地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3)经济困难型。这部分人员一方面学历低,而且年龄都偏大。 由于再就业比较困难,一部分在家从事剩余农田的耕种,收入来源不稳定而且又低,甚至还有些根本没有收入来源。这部分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0%;这部分人失去土地对他们的生存构成巨大威胁。 二、新时期失地农民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1.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技能缺乏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所以形成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体系;其表现主要在:对教育的投入有差别,从而限制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在教育的投入的差别上,主要是在城乡教育投入的差别、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的投入 [2]。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民受教育权利得到 保护农民才能寻求到合法的渠道去捍卫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是知识型、技术型人才,而失地农民所从事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文化程度、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下,国家财政在城乡教育方面投入的比例有很大差别,导致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差别[3]。 2.政府补偿标准低,使失地农民缺乏创业积极性 我国目前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土地赔偿款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可以看出国家是根据农村土地原用途的产出而给予的土地补偿款,而没有考虑到土地的实际市场价值,我国土地的征收制度仅仅从单一的以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和农业经营的产值作为标准,按照原用途原产值进行补偿,而没有考虑到按照土地的最佳用途进行补偿[4]。目前《土地管理法》没有土地的实际市场价值,没有考虑到土地征收后地价上涨,以及消费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我们知道,极差地租分别由土地的肥沃程度、劳动生产 社会 和谐社会 121 --

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报告

扶持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报告 失地农民就业工作一直以来是矛盾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政府工作任务的重点之一。为此,我局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根据失地农民的择业意愿,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就业扶持政策,重点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 一、基本情况 我区从XX年建区以来,因城市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共涉及21个村91个社区,共有21572名失地农民进入保障管理中心,领取基本生活补助费。其中劳动年龄段1.5万人,占到70.5%。截止目前,共计实现就业1.35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9%,其中本地就业0.5万人(进厂、建筑工、家政服务、保洁、保安、驾驶、人力三轮等),包括培训后自主创业0.16万人(开办餐饮、五金维修、家电、超市、广告制作、理发店等),劳动力转移输出 0.85万人。 二、帮扶措施 (一)强化政策宣传力度。派出宣传活动小组及宣传车辆,深入信息闭塞的地区轮回宣传,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通过集中宣传、现场咨询、印发资料、现场会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大劳动合同法以及就业促进法等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共计发放宣传资料18000余份,出动宣传车辆42驾次,召开现场咨询会2次。 (二)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深入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发一批保绿、保洁、社区治安等公益性岗位,安排被征地劳动力中就业困难人员到相应的公益性岗位进行工作,城区共安排300余个公益性岗位,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实现就业。 (三)做好职业介绍工作。紧密联系我区在外地建立的劳务输出联络站,广泛收集各地企业有效、合法的用工信息,为通过“12333”就业援助

热线咨询就业信息的本地务工人员提供用工信息200余条,并协助有就业意愿的群众与用工单位联系,帮助达成就业意向。其次是做好有外出务工意愿人员的登记工作,尽全力为有就业愿望人员与用工企业铺路搭桥。通过努力,失地无业农民成功实现就业达1.35万人。 (四)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区就业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标准,根据市上匹配我区的专项培训项目结合上报数据进行综合后适时开展创业培训、电脑培训、电动缝纫等免费培训班,做到“招收一批、培训一批、上岗一批”,同时,有针对性的开展政策法律培训、人生观、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帮助失地农民成功实现自主就业。 (五)提供小额贷款贴息。对于有自主创业愿望但缺乏创业资金的人员,我们积极做好小额贴息贷款优惠政策的宣传解释工作,为其提供按政府有关规定申请8万元以内的创业小额贷款2年利息,鼓励其以城区为主大力发展自主创业。近两年共计为城区各类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小额贷款500余万元。 (六)搭建自主创业平台。近两年我局在经纬水岸商业步行街处着力打造创业孵化园,努力为自主创业人员搭建创业服务平台,组织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凡入驻我区创业孵化园经商办企事业的,可按照政策享受相关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同时政府给予一年的门面租金补贴,从而降低创业成本及门槛,顺利实现自主创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