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安市低丘缓坡规划

临安市低丘缓坡规划

临安市低丘缓坡规划
临安市低丘缓坡规划

临安市低丘缓坡规划

第一章基本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1.1.1 地理位置

临安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天目山脉南麓。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9°56′—30°23′,东经118°51′—119°52′。市境东连余杭区,南接富阳市、桐庐县、淳安县,西毗安徽省的歙县,北邻安吉县和安徽省的绩溪、宁国县。全境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市域总面积3126.8平方公里。

1.1.2地形地貌

本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天目山脉和西南部昱岭山脉呈北东—南西向,构成西北、西南崇山峻岭,沟谷幽深;中部、东南部山势渐趋低缓,地貌破碎,低山、丘陵相互交接,山间盆地、宽谷盆地错列其间;东部为杭嘉湖平原西南边缘,地势低平,多为冲积平原。全市呈现中山—深谷、低山丘陵—宽谷、河谷平原三类梯级地貌特征。市域最高点位于西部的清凉峰,海拔1787.4米;最低点处于东部的青山街道石泉村,海拔仅9米,相对高差达1778米。

1.1.3气候水文

临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活动积温5774.6℃,极端最高温

42.1℃(1995年7月20日),极端最低温度-13.4℃(1991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无霜期237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613.9mm,年降水总量49.34亿立方米。全市灾害性气候主要有:春播期低温阴雨、倒春寒和晚霜冻;初夏梅汛期暴雨洪涝;盛夏干旱、台风和暴雨;春、夏、秋三季局部地区的强雷雨、大风和冰雹;秋季低温冷害;冬季寒潮、冰冻和大雪等。

临安市水系流向复杂,昌化溪、天目溪、中苕溪、南苕溪分属钱塘江、长江二大水系。中苕溪、南苕溪向东流出注入太湖,属于长江水系;昌化溪、天目溪向南流出汇入分水江,三口水向南流出汇入绿渚江,属于钱塘江水系。主要溪流均发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脉,河道径流量主要受降水影响,时空变化同降水相似。

全市现有山塘水库5067个,总蓄水量40009万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青山水库)1座,总库容215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13座,总库容11222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13座,总库容2090.8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12座,总库容3007.8万立方米;大塘720个,蓄水量1874.8万立方米;小塘4218个,蓄水量313.6万立方米。

1.2 社会经济概况

1.2.1行政区划

本市隶属杭州市管辖,市政府驻地锦城街道,偏于市域东部,距杭州市中心50公里。全市现设锦城、玲珑、青山、上甘4个街道办事处,三口、横畈、高虹、太湖源、於潜、藻溪、太阳、潜川、昌化、

龙岗、河桥、湍口、清凉峰、岛石、大峡谷15个镇,板桥、西天目、千洪、横路、乐平、马啸、新桥7个乡,,全市共有11个社区、15个居民委员会、651个村民委员会。

1.2.2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2006年末全市总人口526117人,其中农业人口417719万人,占总人口的79.4%;全市总户数183055户,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户数153000户,占总户数的83.6%;全市从业人员361000人,其中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96700人,占26.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68.3人,锦城街道作为临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803.9 人。

1.2.3国民经济状况

临安市是浙江省第一批小康县之一,为全省经济“十七强”县市。获得的荣誉有全国生态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殊荣。2004、2005年连续闯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

根据临安市2007年统计年鉴统计数据,全市2006年实现生产总值162.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人均生产总值30967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增长19.5%。

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4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1.3%,增长9.0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94.55亿元,占56.1%,增长19.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2.49亿元,占31.4%,增长17.7%。

2006年,全市狠抓工业经济第一经济,加快工业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块状经济,营造发展氛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林业产值12.7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8%,比上年增长16.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11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07元,分别增长10.3%、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0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53元,分别增长10.1%、8.2%,年未城乡居民储蓄余额66.2亿元,增长17.9%,人均储蓄余额12582元,增长17.1%。

1.2.4交通状况

临安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南缘,位于杭州黄山两大国际旅游城市之间的黄金旅游线上,与沪杭等大城市的联系较为紧密。临安市交通以公路为主,因此陆路交通运输较为便利,杭徽高速公路与02省道从东至西贯通全境。至2006年底,全市通车公路里程已达2797.907公里。其中省道267.326公里,县道546.388公里,乡道及专用公路781.22公里,高速公路103.988公里,村道1098.985公里。13省道锦城至里畈段路基基本贯通,16省道乐平至於潜段基本完成路基工程,昌文线临安段动工建设,全年完成02、13、14省道等四个项目的干线公路专项整治工程和16、18省道路面大修工程,完成投资5360万元。除公路外,市内无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仅有市域东部青山航道水路运输29.5公里。

1.3调查规划概况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要求,临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市发展和改革局、林业局、国土局、建设局、经济发展局、农业局、交通局、水利局等有关部门编制《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指定市发展和改革局为规划牵头单位、市林业局为规划编制单位、其他有关部门配合。市林业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组织拟定了《临安市低丘缓坡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调查规划技术操作细则》,分别举办了低丘缓坡规划试点和低丘缓坡规划培训班,在全市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成立了26个低丘缓坡野外调查工作小组,并抽调技术骨干组成规划编写组。规划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市领导组织了各类调研活动,落实规划编制任务,制定规划工作方案,组织规划试点和培训班。

(2)、外业调查阶段:以森林资源小班调查记载的海拔、坡度为基础,并根据调查技术方案的要求进行补充调查核对,组织各乡镇开展低丘缓坡资源调查,查清低丘缓坡资源分布、提出低丘缓坡资源利用方向。(3)、内业统计阶段:对全市低丘缓坡资源进行现状

和规划利用方向的统计,绘制低丘缓坡资源分布和规划图,研建《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4)、规划编制阶段:拟定《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大纲,提交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领导小组审定。依据大纲编写《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组织邀请省市专家领导评审后,由临安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章规划总则

2.1 规划必要性

2006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我省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实际情况,下发了浙政发[2006]20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凡有低丘缓坡资源的市、县(市、区)和乡(镇),都要对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查清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

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并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制定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专项规划,编制每个开发区块的开发利用规划。

临安市委市政府根据省政府20号文件精神,要求市发展和改革局、国土资源局、林业局、建设局、经济发展局等有关部门抓紧按照省政府文件,尽快编制《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争取将我市列入省政府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市),以争取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促进我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2.1.1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临安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县市,人均占有耕地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艰巨。在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要求各项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保证全国18亿亩耕地底线。根据《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规划期内全市基本农田保有量不得少于27927.92 hm2。因此,全市各类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必须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最近五年来我市利用低丘缓坡开发共垦造耕地554.6公顷,实现了全市耕地占补基本平衡的目标。实践证明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是我市今后一个时期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

2.1.2 缓解土地供需紧张矛盾的需要

目前临安市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全市林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林地面积占了国土面积的83%,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低丘缓坡林地有5933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因此,因此,通过对低丘缓坡资源可供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分析,制定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规划,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地资源和低丘缓坡资源,是贯彻落实好省政府20号文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合理需求的有效手段。

2.1.3 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反差很大,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公共资源分配上存在巨大反差。通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实施低丘缓坡“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综合开发利用方针,从而提高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山区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过大差异,维护社会公正,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发展。

2.1.4 加快农村城镇化发展步伐的需要

目前,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的道路。根据临安实际,要坚持把城镇化建设同加快工业化步伐结合起来,坚持把城镇化建设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城镇化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前提,特别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只有工业和服务业真正发展起来,才能增强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通过低丘缓坡重点开发区块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临安中心城区(四个街道)和两个副中心(於潜镇、昌化镇)建设,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减少农民,通过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将农村劳动力向当地低丘缓坡开发区块的工业、服务业转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1.5 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需要

低丘缓坡是重要的森林资源,在临安生态建设中的地位十分突出。要以确保全市生态安全为前提,依据“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原则,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要突出以低丘缓坡保持林地规划为基础,实施低丘缓坡林地生态化经营,开展森林观光旅游,加强低丘缓坡开发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发挥低丘缓坡综合生态效益。

2.2规划范围与对象

2.2.1 规划范围

为统一调查技术标准,我们制定了《临安市低丘缓坡

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调查技术操作细则》,将临安市行政区域内的低丘缓坡林地作为规划研究的范围。2.2.2 规划对象

1、低丘概念。从大地貌类型来说,临安市境内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平原是指海拔10米以下、平坦开阔、起伏很小的地类,分为沿海平原和河谷平原,东部与余杭区接壤的青山一带为典型的河谷平原,面积约占10.9%。丘陵广布全市,是指海拔500米以下、有明显起伏、无明显脉络和走向,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面积约占57.2%,根据高程不同又可分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和海拔300—500米的高丘。山地是指海拔500米以上、绵延起伏、脉络明显的地形,又可分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山和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中山分散分布在昌北西部、昌化西南部及临目北缘,相对高度大于400米,山体坡度大多为35°以上,面积约占5.4%;低山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及中山边缘地带,海拔高500--1000米,脉络清楚,走向明显,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坡度一般在25—35°间,切割深度100—400米,面积约占27.5%。

2、缓坡概念。坡度等级共分为6级,即:坡度<5°的平坡,坡度5~14°的缓坡,坡度15~24°的斜坡,坡度25~34°的陡坡,坡度35~44°的急坡和坡度≥45°

的险坡。

3、规划对象。如果仅从低丘缓坡的概念来理解,真正的低丘缓坡仅指海拔低于300米的丘陵区内坡度5~14°的坡地,即狭义低丘缓坡。但本项规划研究的重点是丘陵坡地上适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利用方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25度以上的坡地应当用于植树、种草。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划,逐步退耕,植树和种草”的规定,我们原则上将海拔10米以上3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的山坡地确定为本次规划对象,也称之为广义低丘缓坡。

同时,考虑到交通、水利建设工程,整个项目使用土地范围内可能有部分涉及海拔高于300米或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因此为保持建设项目规划的完整性,当这些具体项目涉及到海拔高于300米、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时我们才将这些区域列为规划研究的对象。

2.3 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3.1 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临安市耕地资源紧缺、低丘缓坡资源相对丰富的实际出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围绕“融入大都市、创新大发展、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

生态市”的战略,深入贯彻执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认真总结近年来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全面实施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为保障、以拓展建设用地利用空间为突破口、以保持林地规划为基础的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战略,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3.2 规划原则

(1)坚持“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要保护好耕地和生态环境。开发,就是要根据低丘缓坡的自然属性和区位条件,合理、适度地开发低丘缓坡和推进村庄整治。利用,就是要节约集约利用低丘缓坡资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坚持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原则。对土层厚、有水源的地块,应规划为耕地开发,以解决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对紧邻集镇周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和集镇规划,土地贫瘠的区块,应规划为建设用地,以解决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对生长茂盛成片的林地,应保持林地现状,并可利用林地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3)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利用原则。要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依据《临安生态市建设规划》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的要求,合理制定低丘缓坡可供建设用地和耕地开发规划,切实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4)坚持依法利用、规范报批的原则。凡建设项目(如工业、村庄搬迁等用地)需要征占用林地的,依法报批;对适宜开发为耕地

的林地,应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先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调整林地规划,将其调整为其他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

(5)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规划,查清全市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制定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总体规划,编制每个重点开发区块的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落实分步实施方案。

(6)坚持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建设用地规划应相对集中,有利于集约和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继续保持林地的低丘缓坡也应加强集约经营提高林地生产率。

(7)坚持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原则。要与城镇规划体系、生态市建设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森林分类经营规划及交通、水利、电力、旅游、教育等规划相协调。

2.4 规划依据

2.4.1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

(1)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200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2000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1998年);

(6)《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

的通知》(国发明电[1998]8号);

(7)《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00年);

(8)国家林业局2号令《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2001年1月);

(9)浙江省政府令第204号《浙江省林地管理办法》(2005年);

(10)国家林业局《占用、征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规范》的通知(林资发[2003]139号)。

(11)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江省农业厅《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的意见

2.4.2规范规程及参考资料

(1)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低丘缓坡土地利用研究》(2005年3月)

(2)浙江省林业厅《浙江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操作细则》(2004年6月)

(3)临安市林业局《临安市低丘缓坡林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调查技术操作

细则》(2007年7月)

(4)临安市人民政府《临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年)》(2001年);

(5)临安市人民政府《临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2003年);

(6)临安市人民政府《临安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年6月)(7)临安市人民政府《临安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3~2020)》(2004年);

(8)临安市林业局《临安市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2005年);

(9)临安市交通局《临安市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2003~2010年);

(10)临安市人民政府《临安市“十一五”水库建设规划》和《临安市小型水库建设储备规划(2006年——2020年)》(2006年);

(11)临安市统计局《临安统计年鉴(2005)》(2006年);

(12)临安市林业局《临安市集体林森林经营方案》(2007年)2.5 规划任务

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全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交通建设规划的要求,对全市低丘缓坡资源状况进行调查摸底,查清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并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制定综合开发利用低丘缓坡专项规划,编制每个开发区块

的开发利用规划。

(1)确定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和原则;(2)查清全市低丘缓坡资源的分布现状;

(3)分析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4)制定低丘缓坡垦造耕地、建设用地、保持林地和补造林专项规划

(5)编制每个重点开发区块的开发利用规划。(6)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7)为各乡(镇)、街道和重点开发区块编制低丘缓坡详细规划提供指导。

2.6规划期限和目标

2.6.1 规划期限

临安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的基准年为2006年。

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0年。

近期(一期):2007年——2011年;中期(二期)为2012年——2020年。2021年后为远景规划。

2.6.2 规划目标

2.6.2.1 规划战略目标

通过规划,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资源优势,切实保护、开发、利用好我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加快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缓解我市土地供需紧张

矛盾,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保持森林覆盖率的相对稳定,实现林业产业生态化经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2.6.2.2 规划的具体目标

(1)低丘缓坡林地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远景(长远)目标全市59337.4公顷低丘缓坡,其中规划保持林地面积46087.24公顷,占低丘缓坡面积的77.67%;规划建设用地11190.69公顷,占低丘缓坡面积的18.86 %;垦耕地2059.47公顷,占低丘缓坡面积的3.47 %。

(2)以保持林地规划为基础,集约经营低丘缓坡土地。全市远景规划保持林地面积46087.24公顷。规划期内全市低丘缓坡规划保持林地面积52299.0885公顷,其中一期(至2011年)规划保持林地面积56200.2783公顷、二期(至2020年)规划保持林地面积52299.0885公顷。远景规划保持林地面积46087.24公顷。

(3)低丘缓坡开发耕地得到落实,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全市规划垦造耕地总面积2059.46公顷。规划期内低丘缓坡垦造耕地1726.13公顷:一期至2011年垦造耕地684.13公顷;二期2012年至2020年垦造耕地1042公顷;远景规划垦造耕地333.33公顷。

(4)加快推进低丘缓坡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工作,缓解

全市用地紧张矛盾。全市低丘缓坡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达11190.7公顷。规划期内开发建设用地5312.1815公顷:其中一期至2011年建设用地开发利用面积2452.9917公顷、二期至2020年共规划建设用地2859.1898公顷。远景预留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总面积为5878.5185公顷。

(5)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根据国家、浙江杭州市生态建设规划指标体系,2004年临安市人民政府在《临安生态市建设规划》中对森林覆盖率指标的要求是2007年达到76%,2010年和2020年稳定在76%以上。

第三章低丘缓坡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分析

3.1 低丘缓坡资源与分布

3.1.1广义低丘缓坡土地面积

3.1.1.1抽样估计值。以临安市森林资源抽样调查

数据为基础对全市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分析。全市森林资源调查以市域土地总面积313477.5公顷为总体,按东西向3公里、南北向1公里的间距进行机械布设调查样地,样地面积0.08公顷,全市共设调查样地1033个。

据2004年全市森林资源抽样调查,全市1033个样地,共有182个调查样地落入海拔3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广义低丘缓坡土地上,按系统抽样面积成数估计公式估算全市广义低丘缓坡土地面积。

(1) 面积成数

P=

(2) 成数标准差

S P==0.011859

(3) 广义低丘缓坡土地面积

点估计:=313477.5×0.17619=55232

区间估计=55232±313477.5×1.96×0.011859

=55232±7286

(4) 抽样精度

P A=(1-)×100%=86.8%

全市低丘缓坡规划面积的估计中值为55232公顷,以置信度95%估计面积置信变动区间范围为

[55232±7286]公顷,即[47946—62518]公顷之间。3.1.1.2 小班调查面积

据2004年各乡镇小班调查统计,全市低丘缓坡林地总面积为59337.4公顷,落在抽样估计区间内。

各乡镇低丘缓坡小班调查面积统计表

3.1.2 本规划确定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量

按照省政府要求查清低丘缓坡的区位、面积、权属、自然条件、利用状况、适宜用途等情况的要求,为了有利于的规划区域布局,将全市低丘缓坡小班调查面数与抽样调查面积估计区间的精度作比较后,确定本次规划以森林资源小班调查的低丘缓坡面积59337.4公顷要研究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量。

3.2 低丘缓坡资源现状分析

3.2.1低丘缓坡林地资源分类及分布。

各乡镇低丘缓坡资源分布。分级1、2、3级

3.2.2低丘缓坡林地类型分析

有林地,乔木林、竹林、疏林地等。

商品林与公益林比例

3.2.3低丘缓坡林地蓄积统计分析

总蓄积量,分类蓄积

3.2.4低丘缓坡林地林分质量分析

国土资源部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 工作指导意见 为了探索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更有效地保护优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拟在部分省(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为规范推进试点工作,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试点目的和意义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是指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或片开发利用条件的低丘缓坡荒滩区域,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布局和时序。 促进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新居民点建设中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来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和大部分县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国情出发,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政策:是在新形势下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因地制宜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减少工业、城镇及农村新居建设占用城市周边和平原地区优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特

别是基本农田的重要举措;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开发未干利用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二、总体要求 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荒山荒坡荒滩土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未利用土地规范、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试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要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纳入所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成立工作班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规划为指导,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科学编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和布局,根据区域条件和建没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分期进行场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关于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研究思考

关于乐清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研究思考[摘要]:低丘缓坡地一般是指海拔分布300米以下,地面起伏比较平缓,坡度为6°-25°的平缓斜坡地,可划分成宜农、宜林、宜 建三大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 对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缓解要素制约,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合理需求,促 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乐清市土地现状、低丘缓坡资源的调查,全面分析当前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就我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工作提出建议,缓解土地资源紧缺压力, 加快我市推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乐清市低丘缓坡开发利用 近年来,乐清市积极拓展中心城市、工业聚集平台的建设,用地需求骤增,2012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达到了14393.43公顷,超出乐清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207.43公顷;而我市地形格局为“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资源比较匮乏,人均耕地仅为0.31亩,山地多而平地少,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尖锐,用地压力大。随着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以来,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不断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

使用地需求和耕地保护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可以预言,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林地为主体的低丘缓坡土地,在全市耕地开发、建设用地中的份额将越来越重,加强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对乐清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一、乐清市土地现状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东临乐清湾与玉环相邻,南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接永嘉县,北连台州市黄岩区,东北角与温岭市接壤。全市土地总面积1174平方千米,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占全市面积的62.14%,平原面积占21%,海域面积占16.86%,大致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结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依次分布低山、丘陵、平原、浅海滩涂、岛屿,具有五个层次的地貌特征。山脉属雁荡山脉,系括苍山脉之南支,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百冈尖,海拔1056.6米,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东部和南部大部分为海积平原,间有丘陵。地貌丰富多样,有利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发展,沿海沿江适宜开发利用作为多种用途的港口。沿海有西门、白沙、桃花等岛屿10多个,占总面积的0.6%。 根据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乐清市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各为99545.07公顷、16443.54公顷和20687.43公

浙江省关于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的

关于做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推进生态“坡地 村镇”建设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资源,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是优化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保护耕地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目标 通过对低丘缓坡高质量的开发利用,统筹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建设山、水、林、田、房为一体的生态型村镇,实现耕地保护更加有效、用地保障更加有力、村镇建设更加有彰、生态环境更加有质,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科学规划,合理选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为基础,结合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选择区位条件好、符合环境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红线要求、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坡地进行开发建设。 2.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

宜林则林”的原则,结合低丘缓坡地形地貌特征,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规模和布局,坚决摒弃“削峰填谷、大开大挖”模式。 3. 规范管理,有序开发。依据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政策规定,健全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机制,统筹规划开发地块,合理安排建设项目,切实防止滥占乱用坡地资源。 4. 保护优先,统筹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切实保护原有地貌景观环境,统筹落实水土保持、地灾防治等措施,有效降低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优化开发利用政策 (一)实行“多规合一、精细用地”。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调整完善机制,统筹落实低丘缓坡地开发建设用地规划空间。切实做好开发区域所涉及的生态保护、环境功能区划、水土保持、林地保护利用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确保项目建设用地空间布局多规合一、精准用地。建设项目选址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外的,可以使用规划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组件申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方案;选址在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可依据经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项目选址论证报告或郊远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定项目建设用地红线,出具规划设计条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浅析低丘缓坡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对低丘缓坡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为科学合理的进行低丘缓坡开发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论建立完整的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浅析;低丘缓坡;适宜性;评价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low exploiting the suitability of development evaluation, for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low exploiting the development provides the basis. Methods: the literature access, expert consult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weight and method.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lete low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xploiting the suitable assessment system and evaluation method has a certain value. Keywords: analyses; Exploiting the low; Suitability; evaluation 1. 低丘缓坡的概念 低丘缓坡的概念:山地指海拔500米以上、绵延起伏、脉络明显的地类;丘陵则指海拔500米以下、有明显起伏、无明显脉络的地类。丘陵根据海拔高程的不同,分为海拔300米以下的低丘和海拔300~500米的高丘两类。 坡度等级分为6级,即:平坡(坡度0~6)、缓坡(坡度6~15)、斜坡(坡度16~25)、陡坡(坡度26~35)、急坡(坡度36~45)、险坡(坡度>45)。 显然,真正的低丘缓坡土地是指海拔低于300米的低丘区域坡度2~15的坡地。考虑到有些建设项目如交通、水利工程用地往往坡度大于15。因此,本文应用广义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概念,将坡度范围提高到25、海拔高度延伸至500米,其评价范围确定为:海拔低于500米、坡度6~25的丘陵区域。 2. 低丘缓坡开发背景及意义 近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高度重视耕地急剧减少问题,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更加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当前社会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无论是工业用地,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离不开对土地的需求。作为一个“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份,用地计划指标已经透支的省份, 如何缓解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护耕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对浙江省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面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向来精明的浙江人没有退缩,而是“人往高处走”,创造性地打起了山地的主意——向低丘缓坡要地。但对山地的适度利用,并不是要滥垦山林,重犯历史的错误,而是坚持科学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让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

关于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发)

国土资源部关于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 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了探索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更有效地保护优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拟在部分省(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为规范推进试点工作,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试点目的和意义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是指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或片开发利用条件的低丘缓坡荒滩区域,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布局和时序。 促进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新居民点建设中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来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和大部分县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国情出发,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政策:是在新形势下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因地制宜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减少工业、城镇及农村新居建设占用城市周边和平原地区优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重要举措;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充分开发未干利用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

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二、总体要求 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荒山荒坡荒滩土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未利用土地规范、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试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要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纳入所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成立工作班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规划为指导,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科学编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和布局,根据区域条件和建没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分期进行场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坚持节约集约、规范管理。严格遵循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和评价考核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供地政策和限制、禁止用地目录,提高项目用地准入门槛。试点工作要严格依法依规进行。建设项目用地涉及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须按规定程序报批,切实做好安置补偿、严格土地权属管理,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浙江福建低丘缓坡

念好“山”字经 ——浙江福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调查报告 国土资源网(2011年8月25日10:42) □彭爱华萍军 既要保障发展用地又要保护耕地资源,是我国各地在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十分苦恼,而且要长期面对的难题。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和东南沿海的一些省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留的建设用地空间和现有的耕地资源都已经十分有限,有的省份甚至出现“倒挂”,继“用地难”之后,“耕地占补平衡难”正在成为新的难题。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三化”进程依然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撑,短期内实现“零地发展”、内涵式发展并不现实。那么,地从何来?近年来,国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对浙江、福建两省进行调研发现,一部分答案就在山坡地里。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是破解“双保”难题的一条可行路径,从根本上有利于贯彻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探索用地新空间,创新耕地保护方式。 劣势变优势坡地有潜力 从土地资源的先天条件来看,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两省的建设用地空间和耕地资源均十分有限。两省人均耕地面积少,农保率高,但低丘缓坡资源较为丰富,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据统计,浙江省有5度~25度低丘缓坡地1695.66万亩,主要分布在丽水市、衢州市、金华市等地。福建省有低丘缓坡地4000万亩,可以开发利用的有2550万亩。 低丘缓坡一般指海拔500米以下、坡度在5度~25度之间的丘陵地带,可划分为宜农、宜林(园)、宜建三大类。低丘缓坡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是林地和园地,还有少量耕地和建设用地,主要开发为建设用地和耕地,开发成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一般位于城镇周边,主要用于城镇村建设和工业发展平台、工业园区。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使两省具有较好的台地工业、坡地城镇的开发潜力。 近年来,浙江、福建两省在因地制宜开发和合理利用低丘缓坡方面积极性很高,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支持和规范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浙江省政府和福建省政府分别于2006年2月和2008年出台文件,制定了一些鼓励措施。浙江省对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涉及的林地和基本农田的政策处理、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工程质量和项目立项验收审批程序等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目前,浙江省64个县(市、区)中有38个向省政府上报了规划。福建省省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所在县(市、区)奖励,用于补助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和地质灾害防治。 低丘缓坡开发利用为寻求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红线这对矛盾的平衡点提供了思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拓展了用地空间,缓解用地矛盾。特别为山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省龙岩市,积极引导工业集中区在低丘缓坡地上选址,目前已有8个省级工业开发区、15个乡镇工业集中区都选址在低丘缓坡地上。二是少占了大量耕地,保护了有限的资源。浙江省丽水市2000年撤地建市后,在谋划发展丽水工业经济时科学决策,放弃以耕地为主的碧湖平原地区,选择以低丘缓坡为主的南城水

国土资源部关于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 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了探索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科学布局。合理利用土地,更有效地保护优质耕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拟在部分省(区)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为规范推进试点工作,制定以下指导意见。 一、试点目的和意义 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是指选择具有一定规模、具备或片开发利用条件的低丘缓坡荒滩区域,合理确定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布局和时序。 促进城镇建设、工业建设和农村新居民点建设中科学开发和充分利用未利用土地。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来利用土地开发利用,是从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和大部分县市地处丘陵山区的国情出发,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政策:是在新形势下统筹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新空间,因地制宜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有效减少工业、城镇及农村新居建设占用城市周边和平原地区优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重要举措;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

局,充分开发未干利用土地增加建设用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 二、总体要求 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发挥荒山荒坡荒滩土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土地利用和管理模式、探索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未利用土地规范、科学、有序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试点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加强领导、周密组织。要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纳入所在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成立工作班子,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要以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规划为指导,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科学编制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合理确定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用途、规模和布局,根据区域条件和建没布局,合理安排开发时序,分期进行场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三要坚持节约集约、规范管理。严格遵循节约集约用地

华东地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用地选择方法论文

华东地区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用地选择方法摘要:随着华东地区沿海省份的城市化推进、经济持续发展,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快寻找后备的土地开发资源,其中低丘缓坡是比较重要且特别适合丘陵多山而平原空间狭小的地方的用地后备资源之一。本文以浙江开化工业园区为例,在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的支持下,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特征以及区位条件等,对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的用地进行评价和选择,以期为开化工业园区的产业平台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字: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化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east china coastal province of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land resource is nervous, solve the problem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speed up the search for reserve land development resources, including low exploiting the is the more important and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the hills and mountain plain more in the narrow space of the land where one of the reserve resources. this paper to zhejiang civilized industrial zone as an example, the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of technical support, and fully consider local terrain features, vegetation cover feature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 etc, to exploiting the low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fo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so to be civilized industrial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初探

摘要:近年来,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要求各项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保证全国18亿亩耕地底线。贵州省仁怀市是一个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的山区县市,区域内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土地4.42亩,相当于全省人均6.72亩的65.8%,全国11.32亩的39%。因此,本文通过对仁怀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的研究,探索出积极引导当使用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和劣质农用地作为建设用地的有利发展方式,提出有利于保护耕地、优化用地结构布局,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低丘缓坡土地利用开发 一、低丘缓坡土地利用价值及开发意义 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是在新形势下保护资源,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因地制宜保障和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新居建设用地的重要途径,是统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的重要保障。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是在确保研究区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实施林地生态化经营的新型发展模式,低丘缓坡进一步加强了土地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作用,发挥了低丘缓坡土地综合生态效益,提高了低丘缓坡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因此,通过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可供建设用地的可行性分析,制定低丘缓坡开发建设用地规划,探索低丘缓坡土地新型利用模式,拓展土地开发利用空间,挖掘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有效手段。 二、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现状 仁怀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地处东经l05°59′36″~l06°35′15″,北纬27°33′26″~28°10′56″之间,东邻桐梓县、红花岗区,南抵四川省金沙县,西与四川省古蔺县隔河相望,北靠习水县,是黔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的连接点。境内属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地处大娄山山脉南段西北面,属贵州高原北部边缘向四川盆地过度的典型的山地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山地特点显著,且土地垦殖率高,坡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差。 依据仁怀市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经过规划分类转换,仁怀市土地总面积为l78991.52公顷,其中:农用地l60892.53公顷,占仁怀市土地总面积的89.89%;建设用地6162.55公顷,占仁怀市土地总面积的3.44%;其他土地ll936.44公顷,占仁怀市土地总面积的6.67%。仁怀市坡耕地面积为46331公顷,占仁怀市耕地面积的83.23%,较贵州省坡耕地46.74%的平均水平高出36.49%,坡耕地面积大,耕地质量普遍较差。 三、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建设用地空间不足 仁怀地处大娄山山脉和赤水河谷的斜坡地带,属典型的山区内陆城市,地标崎岖,峰岩峻峭,河谷纵横,坡陡谷深,地形破碎,山地特点明显,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当匮乏。因此,仁怀市可供建设用地土地资源有限,且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等约束性指标较高,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严重不足,与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需求相差较远。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土地等要素供给的严重不足,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建设用地空间亟待拓展。 2.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建设用地比例较低 仁怀市土地利用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小,2011年底,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3.44%,低于贵州省平均水平。仁怀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建设用地需求相对集中,造成局部建设用地供求与布局矛盾突出,个别地方出现了无指标无布局但用地需求过旺或有指标有布局却无用地需求的尴尬局面。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